:::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紀念作為文化抵抗--大港口事件作為「危險記憶」的解放意涵-
作者:以撒克.阿復
書刊名:原住民族運動.媒體.記憶:後殖民進路
頁次:115-141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主題關鍵詞:大港口事件危險記憶鴉片記憶民族解放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李宜憲(20051200)。部落傳說的創造與轉型:論「林東涯傳說」之流變。臺灣人類學刊,3(2),115-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淑媛(20031200)。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1(2),83-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慶豹(20011200)。班雅明、阿多諾論批判與拯救。哲學與文化,28(12)=331,1109-1128+1179-1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應貴(20031100)。專題導論: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化。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紀駿傑(20050900)。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龍廷(20041200)。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211-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開世(20031100)。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晴佳(2000)。後殖民主義與中國歷史學。中國學術,2000(3),255-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淑媛(2006)。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63,92-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Dirlik, Arif、金衡山(2001)。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歷史。中國學術,2001(5),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irlik, Arif、胡玉昆(2003)。殖民主義再思索:全球化、後殖民主義與民族。中國學術,2003(13),119-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uara, Prasenjit、金富軍(2002)。後殖民史學。中國學術,2002(9),93-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Rüsen, Jörn、陳新(2002)。危機、創傷與認同。中國學術,2002(9),1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譚昌國(20031100)。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59,65-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淑媛(20031100)。歷史與記憶之間:從大關山事件談起。臺大文史哲學報,59,3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翁佳音(19960600)。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3(1),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pivak, Gayatri C.、邱彥彬、李翠芬(19951100)。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24(6)=282,94-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蕭明禮(20070600)。後殖民研究的去脈絡化困境與轉機--述評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出版, 2006)。臺大歷史學報,39,369-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叡人(20061000)。臺灣後殖民論綱:一個黨派性的觀點。思想,3,93-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以撒克.阿復(20060418)。高砂義勇隊可發言嗎?--媒體霸權.殖民複製.社運倫理。「誰有權匡正我的記憶?--從兩起紀念碑談起」會議,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辦 (會議日期: 2006/04/18)。台北:青輔會青年交流中心 Youth Hub。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素珍(20080425)。大港口事件歷史意識之探討。大港口事件130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台灣原住民族教授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8/04/25)。花蓮瑞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明義(2001)。阿美族奇美社事件的影響。阿美族: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花蓮縣原住民健康暨文化研究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1/09/29-09/30)。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隆志(2001)。國家、區域與殖民現代性的建構:以十九世紀台灣「番地」問題為例。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會議日期: 2001/12/13-12/14)。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宣衛(2002)。國家力量、區域型態與聚落性質:再談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omanska, Ewa、彭剛(2007)。邂逅:後現代主義之後的歷史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寶強、羅永生(2004)。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lima, Ivan、景黎明、景凱旋(2003)。布拉格精神。台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reire, Paulo、方永泉(2002)。受壓迫者敎育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廣均(2004)。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irlik, Arif、王寧(1999)。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irlik, Arif、王寧(2004)。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范慕尤、楊曦、Chatterjee, Partha(2007)。民族主義思想與殖民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光興(2000)。Partha Chatterjee講座--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卓新平(1998)。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上海: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Fanon, Frantz、萬冰(2005)。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添福(2002)。關山鎮志。臺東:臺東縣關山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Fanon, Frantz、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enjamin, Walter、林志明(1998)。說故事的人。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Kiernan, Victor G.、陳正國(2001)。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斑(2006)。全球化陰影下的歷史與記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進興(20060000)。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小楓(2007)。這一代人的怕與愛。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Hobsbawm, Eric John、李金梅(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Said, Edward、Barsamian, David、梁永安(2004)。文化與抵抗:巴勒斯坦之音的絕響。臺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張君玫(2006)。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晴佳、古偉瀛(1990)。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enjamin, Walter、陳永國、馬海良(1999)。本雅明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Benjamin, Walter、張旭東、王斑(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宣衛(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Hobsbawm, Eric J.、陳思仁(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Welzer, Harald、季斌、王立君、白錫堃(2007)。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Spivak, Gayatri C.、陳永國、賴立里、郭英劍(2007)。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仰恩(1999)。歷史與信仰:從基督教觀點看台灣與世界。台南:人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應貴(20060000)。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素珍(2006)。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素珍(2006)。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卓新平(2006)。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柏揚(1992)。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星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應貴(20020000)。人類學的評論。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小楓(1998)。沉重的肉身:現代倫理的敘事緯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小楓(2006)。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蔡中涵(2001)。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中涵(2008)。大港口事件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謝少波、陳永國、汪明安(1999)。抵抗的文化政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Macintyre, A.、宋繼杰(2003)。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Macintyre, A.、宋繼杰(2003)。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Said, Edward W.、王志宏(2003)。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Sioui, George E.、徐炳勛、越勇、徐昌(2000)。美洲印地安人自述史試編。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許寶強、袁偉(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Wolf, Eric R.、賈士蘅(2003)。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林玉茹(20070000)。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宋國誠(20030000)。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帕薩.查特杰、田立年(2007)。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眾政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Metz, Johann Baptist、朱雁冰(1994)。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對一種實踐的基本神學之研究。香港:三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應貴(19990000)。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Connerton, Paul、納日碧力戈(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喬(1989)。台灣人的醜陋面:台灣人的自我檢討。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劉健芝、許兆麟(2005)。庶民研究:印度另類歷史術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Metz, Johann Baptist(1980)。Faith in History and Society: Toward a Practical Fundamental Society。New York。  new window
其他
1.宋國誠(20050506)。作為文化抵抗的傳播論述:關於傳播民主化的問題意識--一個後殖民批評的觀點,http://cc.shu.edu.tw/~gioc/download/940506speech.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以撒克.阿復(2002)。媒體、殖民複製、社運倫理--從中時社論的霸權論述看新《東方主義》的建構說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以撒克.阿復(20070710)。帝國史觀再現或原住民族主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政良(2004)。記憶作為一種資本:都蘭阿美人的社會記憶再生產案例,http://www.oz.nthu.edu.tw/~d929802/anthropology/austronesian/final-term-paper-20040629.pd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Alexander, Jeffrey C.,王志弘(20031215)。邁向文化創傷理論,http://gioc.shu.edu.tw/download/jeffrey_Chinese.doc。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以撒克.阿復(2000)。記憶與救贖:苦難記憶敘事(把共構)的解放意涵。真實邦查:阿美影展手冊。台北:阿美影展策展小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宜憲(2004)。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宜憲(2008)。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從烏漏社到阿棉山社。大港口事件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雅仲(2001)。Makuta'ai阿美人與「大港口事件」--一個族群歷史關係的批判性歷史探討。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隆志(1997)。追尋失落的福爾摩莎部落--台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反思。台灣史研究一百年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隆志(200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台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的交錯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繼道(2008)。光緒初年台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大港口事件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pivak, Gayatri C.、黃德興、劉林海(2005)。庶民研究--解構歷史編篡。庶民研究:印度另類歷史術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pivak, Gayatri C.、陳永國、賴立里、郭英劍(2007)。底層人能說話嗎?--2006年清華大學演講。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pivak, Gayatri C.(1996)。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The Spivak Reader。Routledge。  new window
11.黃宣衛(19970000)。歷史建構與異族意像: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初探阿美族的文化認同。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應貴(19990000)。導論:時間、歷史與記憶。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