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作者: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ISBN:9789860474800
主題關鍵詞:臺灣開發史墾殖歷史地圖清代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8)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林玉茹、畏冬(20120900)。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4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麗完(20110300)。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萬壽(19870600)。二層行溪流域的先住民。臺灣風物,37(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維勤(2008)。新發現乾隆時期臺灣彩繪地圖之考證。臺灣研究,92,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添福(19900300)。歷史地理學與臺灣史的研究。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二文(20080600)。高雄縣客家鸞堂的起源--月眉樂善堂與其鸞書之研究。臺灣學研究,5,3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文生(20080800)。『竹塹社土目潘文起研究』田野筆記。新竹文獻,33,7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夏黎明(20041000)。國家統治與知識生產:清代臺灣地圖的繪製與區域發展。興大歷史學報,15,39-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瓊慧(19981200)。屏東北部地區行政區的形成與演變--兼論長興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臺灣文獻,49(4),207-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哲三(20011100)。清代草屯地區開發史--以地名出現庄街形成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119-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澤民(20030300)。從古文書看清代柴坑社與黃竹坑社之關係。臺灣文獻,4(別冊),15-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盧嘉興(1956)。臺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南瀛文獻,4(上),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施添福(1990030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40(1),37-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施添福(1989060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39(2),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溫振華(19970400)。清代擺接平原一帶的族群關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2,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螢憶(20141000)。通事制度、信仰與沿山邊區社會--清代臺灣吳鳳信仰的形成。歷史人類學學刊,12(2),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宗仁(20010400)。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施添福(19910600)。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藤井志津枝(19900300)。「清史稿」乾隆時期「番界禁例」考。臺灣風物,40(1),25-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機榮特(1986)。高雄縣木柵平埔族傳說與歌謠拾零。臺灣風物,36(4),12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正慧(20090600)。由《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數件契字看頭份徐明桂家族拓墾史。國史館館訊,2,94-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家綸(20090900)。清代臺灣南投社之地權流失與轉移。臺灣文獻,60(3),171-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旗尾山人(1903)。蕃薯寮管內新港卓猴及び大傑巔社熟蕃の移住及び沿革。臺灣慣習記事,3(3),2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秋坤(20021200)。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臺灣史研究,9(2),69-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施添福(1990120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康培德(20041100)。清代「後山」地理空間的論述與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61,299-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柯志明(20150600)。清代臺灣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的形構與轉化:紫線界前後的比較。臺灣史研究,22(2),45-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蘇峯楠(20150900)。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2(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洪廣冀、洪麗完(2005)。清代臺灣縣沿山地區番漢土地關係再思考:以「埔底租」與「撫番租」為例。第一屆「南瀛學歷史、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05/10/15-1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2003)。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臺灣的論述。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會議日期: 2003/05/09)。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祥瀚(2010)。清代臺中盆地東側阿拔溝沿岸番界的研究。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社。195-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志明(2011)。界外私墾與岸裡地域土牛界外保留區的進入和開墾。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1/09/23-09/24)。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文良(2014)。隘口與望樓: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紫線番界圖與十八世紀臺灣邊區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14/11/28)。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詹素娟(2015)。歷史中的原住民土地問題。104年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保障研討會,監察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5/0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添福(2007)。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臺灣北部的後壠社群為例。中研院臺史所週二學術演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7/07/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柯志明(2012)。國家權力的進入與屯番保留區空間秩序的形成:清代臺灣屯番制的設立與岸裡地域大甲、大安溪流域中游夾心層地帶土地安排和人群關係。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2/06/1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張素玢(1999)。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計劃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俊蔚(2009)。番界與諸羅山區的開發--以翁雲寬家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聖蓉(2008)。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勝傑(2010)。清乾隆25至53年(1760-1788)間番界外之開墾(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志豪(2012)。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1790-1895)(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慧芬(2000)。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文良(2001)。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錦城(2007)。屏東內埔北境沿山聚落開發(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世榮(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章義(1994)。新店市志。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瑛曾、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詹雅能(2006)。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秋坤、蔡承維(2006)。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簡炯仁(2001)。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美容(1990)。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臺北板橋: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2000)。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玉茹(2009)。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天鳴(2009)。軍機處奏摺錄副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科(1987)。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仇德哉(1978)。雲林縣志稿.卷七.人物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案彙錄乙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臺灣霧峰林氏族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瑞雲、黃卓權(1894)。屯番魚鱗圖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壽祺、魏敬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004)。臺灣道任內剿辦洋匪蔡牽賽將軍奏稿。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賢治(2000)。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雲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2000)。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必昌(2005)。重修臺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曾振名、童元昭(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蔣元樞、洪安全、林天人(2007)。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元穉(1959)。甲戌公牘鈔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1998)。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鍾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范咸、六十七(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能士(1997)。深坑鄉志。深坑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運棟(1997)。西湖鄉志。苗栗縣:西湖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德義(1984)。杉林鄉志。高雄:杉林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洪麗完(2002)。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臺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夏黎明(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高拱乾、周元文(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鄧津華(2004)。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new window
41.連雅堂(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覺羅勒德洪(1969)。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謝金鑾、鄭兼才(20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壽祺(2007)。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余文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本政(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薛氏家譜。臺北:美國猶他家譜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施添福(1998)。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詹瑋(2006)。文山區志。臺北市:臺北市文山區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盧明教(2010)。濃濃關廟情,戀戀香洋風。臺南:臺南縣關廟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蕭燦輝(1992)。內門鄉誌。高雄縣內門:高雄縣內門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沈茂蔭、謝維岳(1962)。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郭元仲、郭文良(1834)。五穀溪郭氏族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陳倫炯、夏璇淵(1958)。海國聞見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緯一、劉澤民(2006)。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屏東縣政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葉宗元(2004)。臺灣府總圖纂要。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葉雲朗(1976)。南陽堂葉奕明公傳下道聯公派下族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溫振華(1999)。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施添福(20010000)。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溫振華(1997)。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縣鳳山: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清奏疏選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案彙錄甲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8.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尹士俍、李祖基(2003)。臺灣志略。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張勝彥(19930000)。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盧德嘉(2007)。鳳山縣采訪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平臺紀事本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澤民(2000)。大肚社古文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蕭富隆、林坤山(2004)。苑裡地區古文書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私法物權篇。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何培夫(19961200)。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雲林縣,南投縣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周璽(1962)。彰化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高賢治(2002)。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Le Gendre, Charles W.(1874)。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 Unbiased Statement of the Question。Shanghai:Lane and Crawford。  new window
86.鄭明枝(1985)。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郭光天宗族。欣文明打字印刷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道光11年阿里山通事吳安祿喜立山界字,竹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炎憲、李季樺(1995)。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衛姓和錢姓為例。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2009)。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文凱(20110000)。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素玢(1998)。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乾隆60年暗坑仔等地佃人林運等同立請約字。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嘉慶元年王國香等立杜賣圳路契。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素玢(1995)。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培桂(1963)。附錄一.文徵(上).節錄臺灣十七口設防狀。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