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日早期衝突之性質、意義與教訓--一個文化史觀的分析評論
書刊名:東海學報
作者:孟德聲
作者(外文):Meng, T. S.
出版日期:1996
卷期:37:5(社會科學學院)
頁次:頁27-40
主題關鍵詞:中國日本文化衝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8
  • 點閱點閱:12
     由歷史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可以得出如次的歷史哲學,或稱做文化史觀:人類是創 造文化(文明)的動物,人類創造文化,即是創造歷史,故歷史即文化史。人類社會之主要 劃分是地理的、垂直的、文化的、民族(族群)的,即血緣的、地緣的、宗教的、思想的、語 文的,亦政治的、經濟的。諸民族有共存及同化之可能與必要,各文化體系有交流與融合之 可能與必要,但民族同化、文化融合困難甚大,需時甚久,代價極高,故世界歷史大體上是 文化衝突及民族鬥爭史。文化、民族之差別存在一天,衝突、鬥爭即存在一天。日本民族及 其文化受中國民族文化之影響甚大,但是日本民族在第七世紀統一後,即開始與中國民族進 行大規模的衝突(戰爭),至十九世紀末,已有四次之多,足以說明東亞歷史是中、日、韓 等民族及其文化之衝突史。中日兩大民族及其文化之差異存在一天,中日兩民族之衝突即存 在一天,只有衝突方式之改變,衝突本身不會消失。
期刊論文
1.胡秋原(1992)。我的哲學思想。中華雜誌季刊,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untington, Samuel Phillips(1993)。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72(3),22-49。  new window
圖書
1.胡秋原(1978)。近百年來中外關係。臺北: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學稼(1985)。日本史。台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秋原(1980)。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台北: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建民(1993)。日本通史。台北:五南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廷以(1987)。近代中國的變局。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胡秋原(19800527)。八十年來--我的思想之來源與若干心得(八十生日慶祝會演講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相湘(19950417)。馬關條約一百年紀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50417)。中台分離三親日美國人一手促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胡秋原(1978)。序言。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