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馬一浮經學思想及其學儒觀
作者:鄭淑娟
作者(外文):Shu-Chuan Cheng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戴瑞坤
李威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馬一浮踐履工夫學儒觀經學心學Fulfillment WorkMa YifuClassicsXin-XueConfucius School Concep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本論文旨在廿世紀當代新儒學思想史脈絡中,探討馬一浮經學思想及其學儒觀,論述其獨特之治學工夫與心性修養論,包括在修養工夫上如何繼承朱子,又結合陽明心學以調適朱子學之特殊現象,並以其所論之踐履方法檢視其思想旨歸,以呈現其經學思想及學儒觀在廿世紀初中西交替之際,於中國當代新儒學史中承先啓後之地位。
整體之論述脈絡及重點如下:
首先,主要交代研究動機及文獻材料、研究方法等,接著論馬一浮所處之時代背景及學術思潮,探討其性格特色及學思養成背景,從知人論世角度切入,凸顯其特殊之人格風範,並論其儒、釋、道及中西文化兼具之思想特色,以呈現其豐厚之思想底蘊。
之後切入馬一浮學儒觀之思想核心,析論其對《論語》、《孝經》二書之詮釋及與六藝之關係,探討其學儒觀之建構系統,包括修養論與工夫論等,以及以「復性書院」為文化價值之實踐場域,著重踐履工夫及方法論之討論,並探討馬一浮經學思想及學儒觀之文化價值及貢獻,論及其學術思想之整體價值評述,最後呈現論文研究總結及本論文進一步發展之可能面向。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Mr. Ma Yifu’s thoughts regarding the classics and his Confucian concepts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In addition, his scholarly work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ind will be discussed, including his distinctive combination of Zhu Xi School and the School of Wang Yangming. The paper will further survey the inescapable results of his thinking based upon his fulfillment approach, in order to portray Ma’s position and views in regard to carrying o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Neo-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The overall key context of the discussion is as follows:
The paper will begin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s well as an outline of the bibliographical materials, and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academic thinking during Ma’s time, the paper will then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of ideas to highlight Ma Yifu’s unique personality. Hi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amalgam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as well a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ll also be assess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rich heritage of Ma’s thinking.
Subsequently, the paper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Ma Yifu’s metaphysics following the concept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The goals will be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philosophies, including: self-cultivation of mind and gongfu, and his views of the “Fu-Xing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as the ideal place for fulfilling cultural value and ontological learning. The overall contribu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of Ma Yifu’s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lassics will also be assessed. Lastly, the research will be concluded by pointing out certain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studies.
參考書目

一、古籍(以年代先後為順序)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漢)毛亨傳、(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85年8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漢)劉熙《釋名.釋典藝第二十》(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小學彙函》) ,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漢)鄭玄撰《六藝論》(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5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晉)郭象註《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9年12月
(晉)陶淵明著;(當代)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民74年4月
(梁)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台北:里仁書局,民83年7月
(唐)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孝經》,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
(唐)四部叢刊集部《李文公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刋本,民54年
(唐)白居易《四部備要.集部.白香山詩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4年
(唐)釋澄觀疏鈔;(唐)李通玄論;(清)釋道霈纂要《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下冊,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年3月
(宋)朱熹著;王雲五主編《朱子語類》,第1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7年3月
(宋)朱熹著;張京華注譯《近思錄》,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 月
(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民79年8月
(宋)朱熹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二程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民89年2月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宋)呂元抄釋《橫渠張子釋》,(四庫善本叢書初編.子部),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程頤、程顥撰《二程集》,(四庫刊要.子部.儒家類),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2年9月
(宋)陸九淵《四部叢刊.象山先生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上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明)王陽明著;李生龍注譯《新譯傳習錄》,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敘(易類敘)
(清)《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第8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7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四),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57年1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5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年9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3年12月
(清)康有為撰;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與沈刑部子培書》,第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55年3月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一,〈安定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明倫出版社,民60年10月
(清)章學誠著;民國葉瑛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實業有限公司,民75年9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80年8月
(清)曾國藩著;吳樵子注譯《挺經》,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8年6月
(清)李紱著;《穆堂別稿》(續修四庫全書.1422.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上),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4年9月,頁430
(當代)朱謙之、任繼愈《老子釋譯—附馬王堆帛書老子》,台北:里仁書局,74年3月
(當代)王利器《文心雕龍校注》,台北:明文書局,民74年10月
(當代)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2年2月new window
(當代)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1年10月
(當代)趙爾巽等編著;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5年
(當代)莊吉發《清史拾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new window
(當代)程恭讓釋譯;釋星雲監修《金剛經》,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6年
(當代)黃得時注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孝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
(當代)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1年10月
(當代)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74年11月
(當代)錢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77年4月
(當代)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0年12月
(當代)邱德修編《清朝漢學師承記》,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4年9月
(當代)賴永海、楊維中注譯《新譯楞嚴經》,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月
(當代)錢基博《周易解題及其讀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年5月
(當代)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民81年10月new window
(當代)古清美註譯《近思錄今註今譯、大學問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
《聖經》,香港:國際聖經協會,1999年5月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民82年4月

二、專書

(一)作者著作(以出版先後為順序)

馬一浮著;陸寶千整理《馬一浮先生遺稿初編》,台北:廣文書局,民81年12月
滕复編《默然不說聲如雷---馬一浮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8月
劉夢溪主編;馬鏡泉編校《馬一浮卷》,河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馬一浮著;盧萬里校點《馬一浮集》第一冊至第三冊,浙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編輯委員會[編];王道瑞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馬一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丁敬涵編《馬一浮先生遺稿三編》,台北:廣文書局,民91年2月

(二)近人著作
(以作者筆劃為順序)

1.馬一浮相關著作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學案.馬一浮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9月
吳光主編《馬一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馬鏡泉、趙士華《馬一浮評傳》,江西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
馬鏡泉編《馬一浮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高迎剛《馬一浮詩學思想研究》,山東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
張玉法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一)章炳麟、歐陽竟無、梁啟超、馬一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章蝖m六藝圓融:馬一浮文化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陳星《隱士儒宗:馬一浮》,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1996年
陳銳《馬一浮與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滕复編《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鄧新文《馬一浮六藝一心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其他

Donald Light,Jr.,Suzanne Keller合著;林義男譯《社會學》(上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6年
J.F.Donceel , S.J.著《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劉貴傑譯《哲學人類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6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制《中國歷史年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方松華《20世紀中國哲學與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方東旭著;鄭曉江主編《尊德性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65年12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9年2月new window
王維先選注《西湖詩詞》,台北:新宇出版社,民74年10月
王紹蘭纂《周人經說》,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中秀《黃賓虹畫傳》,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年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古亭書屋印行,祥生出版社,民64年4月
田濤《百年家族---李叔同》,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年9月
安井小太郎等講述;林慶彰、連清吉譯《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5年10月
曲阜師範學院孔子研究所編《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
朱維錚《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7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3月new window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7‧碩博士學位論文》,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6月
何沁主編《中國革命史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6年3月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台北:時報文化,民81年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1年11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new window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吳蘭《王陽明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75年3月
吳經熊《內心悦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72年1月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5年11月new window
吳怡、張起鈞著《中國哲學史話》,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1月
李天綱著《跨文化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1月
李明輝、陳瑋芬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民97年12月new window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7年12月new window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上、中、下冊),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暨附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杜維明(Tu Wei-ming)著;陳靜譯《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周作人著;張玉法、張瑞德主編《知堂回想錄》(上),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78年6月
周昌龍《超越西潮:胡適與中國傳統》,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尚斌、任鵬、李明珠《中國儒學發展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縣新店市: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new window
林仁川、徐曉望著《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林語堂著;郝志東、沈益洪譯《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6月
林品章《方法論: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台南市永康市:基礎造形學會,2008年9月
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論叢》(上、中、下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
金克木《比較文化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6月
金敏、周祖文《儒家大學堂---長江流域的古代書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宣化上人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美國萬佛聖城,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民79年
洪鎌德《馬克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6年10月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作;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4月
胡自逢《五經治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2年4月
胡昭曦《四川書院史》,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2月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73年7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8年11月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台北:遠流,民87年
徐宗林、周愚文合著《教育史》,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灣學生書局,民71年new window
徐復觀著,陳克艱編《中國知識份子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徐復觀著;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雜文補編》第一冊〈如何讀馬浮先生的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民90年
柴文華《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2月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3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塞勒等著(Anthony J.Massella);任鷹.沈毅.陳剩勇.董平譯《文化與自我---東西方人的透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
高廣孚《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0年7月
國際儒學聯合會主編《儒學現代性探索》,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8月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台灣東華書局,民77年9月
張玉法《中國近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85年1月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8年7月new window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90年9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
張豈之、陳振江、江沛主編《晚清民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92年1月new window
張毅《儒家文藝美學—從原始儒家到現代新儒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山東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7月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華正書局,民70年10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書房,2008年3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九鼎出版社,民71年12月new window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77年5月new window
梁台根《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道德主義與智識主義—以梁啟超思想型塑為線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2月
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年12月
莊優銘《陶淵明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79年7月new window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陳來《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陳星《人間情味豐子愷傳》,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1年
陳列《地上歲月》,台北:聯合文學,民83年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4月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
陳清編著《中國哲學史》,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陳豐祥編著《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陳啟智、張樹驊主編《儒商與二十一世紀》,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1月
陳玲;王迦南;蔡小麗編著《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1898-1908年在華西方人明信片解讀》,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2月
陳國慶主編《晚清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民67年3月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文化,民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0年2月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3月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8年5月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5年10月
程志民《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論》,臺北縣新店市:康德出版社,2008年3月
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馮契主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馮經《羣經互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new window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0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2月new window
楊士毅《邏輯.民主.科學---方法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80年10月
楊布生;彭定國《中國書院文化》,臺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
楊慎初《中國書院文化與建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12月
詹棟樑《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民73年7月
熊十力著;蕭萐父等編《熊十力全集》(第二卷)、(第八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熊十力《原儒》,台北:明倫出版社,民61年8月
趙仰雄《杜威與孔孟教育思想的異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75年10月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第十二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首頁載明:本書五卷,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復性書院叢刊本影印)
趙吉惠、趙馥洁、郭厚安、潘策主編《中國儒學史》,河南省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劉述先《中西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6年7月
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要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劉佑知主編、歐纈芳著《秋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劉黎明等著《春秋之謎》,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劉黎明《春秋》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4年9月
蔣夢麟《西潮》,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1年3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6年5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9年7月new window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79年10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王家出版社,1968年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
鄭劍順《晚清史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2003年10月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6月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6月new window
錢基博《經學通志》,台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51年12月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一),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62年2月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8月new window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錢穆《經學大要》,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民89年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鮑登雲《孝經的時代價值》,台北:藍燈出版社,民61年2月
應涵編譯《王陽明〈傳習錄〉新解》,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59年
戴瑞坤《中日韓朱子學陽明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1年7月
瞿立鶴《清末西藝教育思潮》,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60年6月
豐陳寶、豐一吟編《豐子愷文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羅光《新儒家論叢》,台北:學生書局,民68年11月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三、期刊論文
(以作者筆劃為順序)

丁敬涵〈馬一浮詩悼陳獨秀〉,《世紀》,2009年,第1期,頁27
王爾敏〈清季知識份子的自覺〉,《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民60年6月,頁1-46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1期,民71年7月,頁1-12
王邦雄〈中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鵝湖月刊》,第9卷,第9期,1984年3月,頁23-32new window
王邦雄〈《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鵝湖月刊》,327期,2002年9月,頁1
王繼如整理〈馬曹兩先生一段論學公案〉,《當代儒學研究》第5期,民98年1月,頁197-214
史愛兵、田野〈馬一浮的心法與書法〉,《作家》2008年,第10期,頁1
成中英〈馬一浮的“六藝心統說”與儒家經學的哲學意涵:從“經典詮釋”到“本體詮釋”〉,《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3月,第2期,頁29-34
朱維錚〈馬一浮在一九三九---叶圣陶所見復性書院創業史〉,《書城》,2009年,第4期,頁24-35
呂洪年〈馬一浮和關門弟子龔慈受〉,《世紀》,2006年4月,頁37-39
束際成〈馬一浮的儒學觀〉,《學術月刊》第12期,1995年,頁14-17
李明友〈馬一浮的儒佛會通觀〉,《孔子研究》第3期,1995年,頁92-97
李明友〈論馬一浮的《老子注》〉,《道家文化研究》,三聯書店,頁547-555
李清良〈馬一浮對熊十力《新唯識論》前半部之影響〉,《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6期,頁10-14new window
李清良、陷郃k〈馬一浮對熊十力《尊聞錄》之異議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46卷,第2期,頁93-98
李虎群〈馬一浮“為學之方”抉微〉,《現代哲學》,2009年9月,第5期,頁114-119
周山〈馬一浮的易學研究——讀《觀象卮言》有感〉,《周易研究》,2009年,第6期,頁31-37
林安梧〈馬一浮心性論初探〉,《鵝湖月刊》,第10卷,第8期,1985年,頁38-45new window
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月刊》,第27卷,第7期,2002年1月,頁16-30new window
林安梧〈馬浮經學的本體詮釋學〉,《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2月,頁35-41
林安梧講;張惠文記錄〈五四前後的中國儒學〉,《鵝湖月刊》,第12卷,第11期,1987年5月,頁16-22
金榮昌、馬鏡泉〈馬一浮的儒學思想與教育實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14-19
胡楚生〈「經學即心學」---試析王陽明與馬一浮對《六經》之觀點〉,《中國文化月刊》,第265期,2002年4月,頁14-28
范兵〈馬一浮與儒學文化體系的重建〉,《中國文化》第9期,?年,頁131-153
夏瑰琦〈略論陸王心學在馬一浮哲學中的地位〉,《孔子研究》第3期,1994年,頁91-97
徐迅〈國學大師馬一浮與弟子烏以風〉,《學林春秋》,頁75-82
徐承〈李叔同出家思想探微〉,《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7月,第4期,頁101-108
柴文華〈論馬一浮的中西文化觀〉,《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1期,頁44-51
秦蓁〈馬一浮的詩學思想疏解〉,《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9輯,頁422-438
馬一浮〈馬一浮處方〉,《書法賞評》,2009年2月,頁1
高志林〈一代儒宗馬一浮〉,《文史精華.人物春秋》,總146期,2002年7月,頁51-57
高迎剛、馬龍潛〈馬一浮對傳統儒學詩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東方叢刊》第50輯,2004年4月,頁15-24
張立文〈中國文化的和合精神與21世紀〉,《學術月刊》第9期,1995年,頁3-11
張毅、郭汾陽〈竺可楨與馬一浮〉,《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8年7月,頁20-23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討論〉,《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民67年6月,頁475-484new window
章蝖q心性圓融---馬一浮心性論體系的建構與展開〉,《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9年,頁60-64
郭海偉〈一本用歷史視角研究學者的著作——讀《馬一浮與現代中國》〉,《文教資料》2008年7月,頁76-77
陳永革〈儒佛交涉的現代展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現代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第4期,民95年1月,頁35-54new window
陳來〈馬一浮心物論與中國哲學的唯心傳統〉,《學人》第五輯,1994年2月,頁309-330
陳星〈弘一大師與馬一浮法緣之詳論〉,《普門學報》,第23期,?年?月,頁253-272
陳銳〈儒學發展的內在張力〉,《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1997年,頁1-7
陸寶千〈述馬浮之以佛釋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民83年6月,頁99-132new window
陸寶千〈馬浮之六藝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冊,民82年6月,頁335-353new window
陸寶千〈馬浮之易學---儒學新體系之基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上冊,民84年6月,頁3-81new window
傅偉勳〈儒家心性論的現代化課題(下)〉,《鵝湖月刊》,第10卷,第8期,1985年,頁6-18new window
黃萍蓀〈自學成才的典範---馬一浮事迹側記〉,《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頁116-138
楊國榮〈儒學在近代的歷史命運〉,《孔子研究》第3期,1994年,頁98-107
楊儒賓,〈馬浮「六藝統於一心」思想析論〉,《鵝湖學誌》,1994年,12期,頁15-21new window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二期,2009年10月,頁201-244new window
熊自健〈「中國文化書院」的組織與活動〉,《鵝湖月刊》,第14卷,第6期,1988年,頁19-26
劉又銘〈馬浮的哲學典范及其定位〉,《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3期,頁99-105
劉煒〈詩教主仁:馬一浮的詩教觀〉,《鵝湖》第376期,2006年10月,頁23-31new window
劉樂恒〈馬一浮論老子與道教〉,《當代儒學研究》第5期,民98年1月,頁103-138new window
樓達人〈馬一浮和《馬一浮集》〉,《中國文化月刊》,第228期,1999年3月,頁1-3
樓達人〈馬一浮與周樹人〉,《中國文化月刊》,第265期,2002年4月,頁125-127
滕复〈馬一浮的哲學思想〉,《浙江學刊》第3期,1995年,頁53-57
鄧小軍〈現代詩詞三大家: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中國文化》第27期,頁92-103
鄧新文〈馬一浮“六藝一心論”對經學的整合〉,《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11月,第6期,頁37-42
鄧新文〈理解馬一浮的障難試析〉,《浙江學刊》,2008年,第4期,頁45-52
龔鵬程〈馬一浮國學觀及其特色〉,《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6期,頁17-24new window
吳光〈千年國粹 一代儒宗—記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馬一浮〉,《世紀》,2008年1月,頁26-32
缪鉞〈我所收藏的馬一浮先生詩詞〉,《文獻》,第3期,1988年,頁78-80

四、學位論文
(以作者筆劃為順序)

陳凱文《馬浮經學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7年
黃莘瑜《馬一浮詩論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8年
劉又銘《馬浮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5月

五、報紙雜誌
(以作者筆劃為順序)

丁敬涵〈從馬一浮日記看百年前世博〉,《世紀》(史卷拂塵),頁29-31
何書彬〈馬一浮大師的「復性」之旅〉,《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WORLD/風物),2008年,第6期,頁106-111
岱峻〈馬一浮與復性書院〉,西部廣播電視,《文化頻道/歷史廚房》,2009年11月,頁162-167
高志林〈馬一浮鬻字助學〉,《筆記掌故》,2008年,第2期,頁6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