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
作者:紀俊龍
作者(外文):CHI.CHUN LU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俊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晚清 現代性 新小說 繡像小說 月月小說 小說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6
晚清,無異是中國歷史洪流中最為動盪不安的年代。處於西方列強覬覦下瓜分豆剖的危境,晚清社會油然而生一股自強維新的改革聲浪;追尋富強進步的現代性思維,正是晚清時局的極佳寫照。準此,本論文以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為主要研究對象,嘗試從外∕內兩層面考察晚清中國社會與「現代性」(modernity)碰觸的歷史原貌。本文論述的基本思維,採取韋伯思路以降的「現代性」發展模式,透過新穎印刷技術、編輯形式、商業行銷的經營模式等「現代性」技術在中國的開展與落實,說明晚清「四大小說雜誌」所體現的追尋足跡。
論文首先針對中國近代的中文報刊發展進行簡述,透過爬梳中文報刊歷時性的發展脈絡,捻出晚清「四大小說雜誌」居於「戊戌維新時期」的階段性意義。同時,透過晚清副刊、小報等文藝報刊的文化說明,指陳「四大小說雜誌」的發展意義與階段性風貌,以作為探討的背景基礎。其次,則從中國印刷歷史的彙整與爬梳,說明晚清時期呈現與傳統截然不同的現代印刷技術與模式,為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的發行奠定基礎。接續而來,論述晚清「四大小說雜誌」展現迥然不同於曩昔的編輯與刊行的機制及文人作者群的分述,表明其發行的相關外緣因素,著重在「現代性」技術層面開展的具體現象。
除卻印刷技術、編輯設計、行銷操作模式與新式文人聚攏等「現代性」落實開展於晚清社會的外緣因素外,以小說的文學風景來看,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的自著小說,呈現出從振臂疾呼地倡言維新改革、到推行君主立憲的訴求,再至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以及消遣娛樂的軟性通俗趣味的交錯並置,凸顯小說主題於追尋「現代性」潮流下的社會風貌與變遷。其次,在小說主題外,人物性形象的新舊並置,亦能展現晚清社會的新舊雜陳;「騙子人物」與「貞節烈女」顯露了小說作家對於迂腐的傳統文化譴責,而「留學生」的嶄新面目,恰好見證在尋覓現代性腳步下的時代意義。「空間表述」的議題,一方面說明西方世界以現代進步的物質器物、建築地景進入中國的社會風貌;同時亦彰顯「上海」紙醉金迷、摩登濟部卻又夾雜傳統尾巴的面目。最後虛擬「烏托邦」與「差異地點」的異質空間想像,則深刻回應晚清時人對於時代交迫的精神焦慮。
是以,本論文透過外在進步的現代刊行技術,以及小說文本內在的文學風景,企圖梳理晚清「四大小說雜誌」在中國社會追尋「現代性」過程中的屐痕;從而指出,晚清「四大小說雜誌」正是以新穎現代的刊行機制,承載進步思維的救亡圖存的社會聲浪,掌握「政治小說」發展的軸線。同時,在此一發展脈絡中,強調消遣娛樂的通俗性小說亦如影隨形地發展,見證救國旨思以外,著重商業經營的「場域」面貌。這些現象,不僅闡明了晚清社會追尋「現代性」步履的時代印記,同時也說明了晚清「四大小說雜誌」之間的聯繫關係,強化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的文學、文化與社會意義。
參考書目

一、文本與典籍

《新小說》,上海:上海書店,1980,影印本。
《繡像小說》,上海:上海書店,1980,影印本。
《月月小說》,台北縣:文海,1979,復刻版。
《小說林》,上海:上海書店,1980,影印本。
王孝廉等編,《晚清小說大系》,台北:爾雅,1984。
王孝廉等編,《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台北:博遠,1987。
王韜,《弢園文錄外篇編卷二》,上海:上海書店,2002。
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2001。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1990。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1973。

二、近人研究專著

2劃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大學,1982。
3劃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台北:九大文化,1991。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彙錄》,上海:上海人民,1980。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84。
4劃
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山西教育,1981。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古籍,2003。
王繼平,《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王燕,《晚清小說期刊史論》,長春:吉林人民,2002。
王建輝,《出版與近代文明》,開封:河南大學,2006。
王中江,《進化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2。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王俊年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
王濟民,《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北京:中國社科,200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王國偉,《吳趼人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
王逢振主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國人民,2004。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
近代歷史研究所,1984。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印,《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論文集》,1990。
5劃
史梅岑,《中國印刷發展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6劃
朱錦翔、呂凌柯,《中國報業史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朱正海,《鹽商與揚州》,南京:江蘇古籍,2001。
朱文,《空間․符號․城市》,台北:淑馨,1995。
朱傳譽,《中國新聞事業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7劃
沈渭濱,《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宋應離,《中國期刊發展史》,開封:河南大學,2004。
沈清松主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新店:立緒文化,1999。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板橋:稻鄉,2005。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5。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new window
二版。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食貨月刊,1979。
李喬,《清代官場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李喬,《官場溜滑踢》,台北:遠流,2005。
李喜所編,《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2005。
李申,《中國儒教論》,鄭州:河南人民,2005。
李勇,《通俗文學理論》,北京:知識,2004。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2002。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一方,2002。new window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2。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2001。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重慶:四川大學,1996。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台北:麥田,2001。new window
肖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北京:北京大學,2001。
肖宗志,《後補文官群體與晚清政治》,四川:巴蜀書社,2007。
汪暉,《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2000。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
汪茂林,《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大學,2005。
吳丕,《進化論與中國激進主義》,北京:北京大學,2005。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1978。
8劃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臺二版。
阿英,《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1985。
阿英,《小說四談》,上海:上海古籍,1985。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2003。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台北:正中,1998。
周憲,《現代性的張力》,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1。
周憲,《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1988。
周陽山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1980。
周聰秀、涂明,《中國近現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1999。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1988。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台北:華岡出版部,1976。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4,二版。new window
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new window
1986。
9劃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武漢,人民出版社,1982。
胡全章,《傳統與現實之間的探詢-吳趼人小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2006。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1994。
姚福申,《中國編輯史》,上海:復旦大學,2004。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2007。
范伯群、孔慶東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1990。
食貨月刊社編,《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月刊社,1979。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2000。
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台北:水牛圖書,1993,再版。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10劃
徐松榮,《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山西:山西古籍,1998。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香港:新聞天地社,1957。
時萌,《晚清小說》,台北:萬卷樓,1993。
時萌,《曾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82。
時萌,《曾樸及虞山作家群》,上海:上海文化,2001。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2005。
高瑞泉、山口久和編,《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上海:上海古籍,2004。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文化,2002。new window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1999,二版。new window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91。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04。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2000。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施範大學,2007。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人民,1989。
馬陵合,《清末民初鐵路外債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4。
孫燕京,《晚清社會時尚研究》,台北:知書房,2004。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
11劃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2003。
陳嘉明等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北京:人民大學,200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3。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1998。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1997。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1997。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1997。
陳瓊(王瑩),《清末留學政策初探》,台北:文史哲,1989。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new window
陳岸瑛、陸丁著,《新烏托邦主義》,台北:揚智,2001。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張靜盧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
張靜盧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3。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臺北:文史哲,1988。
張樹棟等著,《簡明中華印刷通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2005。
張汝倫,《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1。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5,三版。new window
張艷國等著,《騙子的歷史》,北京:中國文史,2005。
張法,《文藝與中國現代性》,武漢:湖北教育,2001。
張元濟,《張元濟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張海林,《王韜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
郭振華編,《中外裝幀藝術論集》,長春:時代文藝,1988。
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2000。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8。
郭春梅、張慶捷,《世俗迷信與中國社會》,北京:宗教文化,2001。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1987。new window
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2005。
許紀霖編,《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南京:江蘇人民,2003。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台北:文津,1992。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8。
12劃
焦潤明,《救亡求存-清末維新潮》,瀋陽:遼寧人民,1997。
湯志鈞,《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台北:台灣商務,1993。
喬衍琯、張錦郎編,《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史哲,1979。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1995。new window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2005。new window
黃鎮偉編著,《中國編輯出版史》,蘇州:蘇州大學,2003。
黃順力,《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論》,湖南:嶽麓書社,2005。
黃應貴,《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new window
黃天麟,《東方與西方》,台北:桂冠,1997,再版。
黃瑞祺主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新店:左岸文化,2002。
費鴻年,《迷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2001。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中國,1973。
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2001。
葉李華主編,《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新竹:交大出版社,2004。
13劃
楊宗亮,《晚清史研究新視野》,杭州:浙江大學,2005。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2003。
楊義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1995。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上海:上海古籍,2006。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4。
董樂山,《邊緣人語》,瀋陽:遼寧教育,1995。
14劃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5。
熊月之、張敏著,《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99。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2007。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台北:麥田,2003。
趙樸初、任繼愈,《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1980。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蘭州:蘭州大學,2004。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1995。
15劃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1999。
鄭大華,《晚清思想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5。
鄭劍順,《晚清史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3。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1997。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研究》,上海:學林,2003。
劉蘭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北京:中國人民,2007。
劉善齡,《西洋發明在中國》,香港:三聯書店,2001。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
16劃
賴光臨,《梁啟超與近代報業》,台北:臺灣商務,1980。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二版。
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台北:三民書局,1999,增訂版。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台北:大安,1994。
錢存訓,《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2。
17劃
韓鵬杰、朱金萍著,《中國古代江湖騙子和騙術》,台北:臺灣商務,2001。
18劃
魏紹昌編,《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1980。
魏紹昌,《李伯元資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瞿立鶴,《清末留學教育》,台北:三民,1995,再版。
19劃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2004。
20劃
蘇建新,《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蘇志良主編,《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態》,上海:上海辭書,2004。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
23劃
龔書鐸、方攸翰,《中國近代史綱》,北京:北京大學,1993。
龔書鋒編,《中國近代文化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0。

三、翻譯書籍(以作者譯名筆劃為序)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和認同》,台北:群學,
2006。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宏、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
巨流,2003。
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2。
阿格妮絲・赫勒著、李瑞華譯《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
北:麥田,2002。
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著,張俊義、王棟譯,《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
江蘇人民,2005。
柯文(Paul A. Cchen)著,周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
和團》,南京:江蘇人民,2005。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2003。
夏鑄九、王志宏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new window
增訂再版。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
到網路的空間》,台北:臺灣商務,1999。
韓南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2004。

四、期刊論文

于東昇,〈論吳趼人的寫情小說〉,《南京大學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1989年3月。
王學鈞,〈李伯元,《綉像小說》編者的確認〉,《明清小說研究》,總第62期,2001年。
王向陽、易前良,〈梁啟超政治小說的國家主義訴求-以《新中國未來記》為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2006年。
文娟,〈《月月小說》與其他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的比較〉,《陽山學刊》,第17卷第6期,2004年11月。
付建舟,〈以為新派為主體的多元作者構成—《新小說》雜誌的作者隊伍研究〉,《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6期,2005年11月。
朱浤源,〈清末新民叢報、東方雜誌和民報對立憲的意見(上)〉,《食貨月刊》第十三卷,第七/八合期,1983年11月、〈清末新民叢報、東方雜誌和民報對立憲的意見(下)〉,《食貨月刊》第十三卷,第九期,1984年1月。
李永熾,〈近代的烏托邦世界〉,《當代》第六十一期,1991年5月。
李奭學在〈追尋烏托邦的屐痕:西洋上古史裏的烏托邦思想〉,《當代》第六十一
期,1991年5月。
李九華,〈論晚清文藝期刊與小說繁榮〉,《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5卷第5期,2003年。
李潔,〈淺析《月月小說》與《新小說》之繼承淵源〉,《明清小說研究》,總第
64期,2002年。
李紅波,〈試論近代報刊對文學創作主體及觀念的影響〉,《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91期,2004年。
呂文翠,〈「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中央大學人
文學報》,第三十六期,2008年10月。
李靜,〈晚清報刊業的勃興與近代小說的多元嬗變〉,《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2005年6月。
吳章銓,〈洋務運動中的重商思想〉,《思與言》,第七卷三期,1969年。new window
邱景源,〈晚清「政治小說」誤讀現象研究〉,《蘭州學刊》,2008年,第2期。
胡萬川,〈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5月。new window
姚琦,〈中國近代報刊的發展與百年社會變遷〉,《社會科學輯刊》總第137期,
2001年。
范紫江,〈中國文學期刊第一波之潮起潮落-以《新小說》的創刊、危機、停頓、
轉移為線索〉,《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
袁進,〈試論民初政治小說退潮與作家的抗爭〉,《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17卷第3期,2004年5月。
夏曉虹,〈吳趼人與梁啟超關係鈎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30卷第6期,2002年11月。
徐振燕,〈試析《繡像小說》的讀者定位〉,《明清小說研究》,總第62期,2001
年。
陳俊啟,〈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追求:以公案/偵探/推理小說為探討重心〉,中研院
文哲所,「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18-19日。
郭浩帆,〈近代小說雜誌發展軌跡略述〉,《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05
年。
郭浩帆〈《新小說》創辦刊行情況略述〉,《明清小說研究》,總第66期,2002年。
郭浩帆,〈《新小說社徵文啟》及其價值和意義〉,《濟南大學學報》,第11卷第3
期,2001年。。
郭浩帆,〈從「繡像」看《繡像小說》的近代色彩〉,《齊魯學刊》,總第176期,
2003年。
郭浩帆,〈《新小說》特色意義新探〉,《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
郭恩慈,〈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
第五/六期,1998年9月。
梅瓊林,〈中國近代報刊發展與社會轉型〉,《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黃瑞祺,〈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臺灣社會學刊》,第十九期,new window
1996年3月。
黃錦珠,〈論吳趼人寫情小說的演變〉,《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1997
年12月。
黃錦珠,〈論吳沃堯的短篇小說〉,《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1998
年12月。
黃霖,〈中國小說現代化的一大關戾〉,《求是學刊》,第30卷第4期,2007年7
月。
黃霖、楊緒容,〈演義辨略〉,《文學評論》第6期,2003年。
黃繼剛,〈空間文化理論探析〉,《新疆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潘建國,〈清末上海地區書局與晚清小說〉,《文學遺產》,2004年第2期。
劉德隆,〈1872-晚清小說的開端〉,《東疆學刊》,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
劉繼保,〈《紅樓夢》的繡像審美特徵〉,《美術觀察》,2004年2月。
樓含松,〈論歷史演義的命名及其界定〉,《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0年9月。
賴芳伶,〈晚清迷信與反迷信小說〉,《中外文學》,第19卷第10期,1991年3new window
月。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痴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
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
顏健富,〈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new window
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關家錚,〈關於小說林社〉,《圖書館建設》,S1期,2001年1月。
蘇精,〈近代第一種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書目季刊》,第29卷第1
期,1995年6月。
顧昕,〈烏托邦與極權主義〉,收錄於《當代》第六十一期,1991年5月。

五、學位論文

尹和重,《老殘遊記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69。
王心玲,《諷刺之形態:兼談晚清四大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博士論new window
文,1986。
王瑞雪,《劉鶚及其老殘遊記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王華昌,《晚清小說與晚清政治運動( 一八九五- 一九一一)》,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6。
王珺子,《繡像小說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
方哲桓,《老殘遊記析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6。
方曉紅,《晚清小說與報刊發展關係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付建舟,《小說界革命的興起與發展—以晚清四大小說期刊為中心》,(河南大學
博士論文,2004)。
朱秀梅,《新小說研究》,(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
江謝美惠,《《孽海花》寫作藝術研究》,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2。
吳宇娟,《從閨閣才女到救國女傑 ─ 晚清三部女作家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new window
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
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新莊: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
李梁淑,《吳趼人三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1994。
李基承,《老殘遊記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5。
李曉麗,《《月月小說》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余姒珉,《晚清短篇小說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林鴻鈞,《新民與新國的追求:《新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
文,2003。
林儀莊,《晚清留學生小說主題之研究(1894-1911)》,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
士論文,2002。
林慧君,《晚清小說中所反映的中國商業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1988。
邱茂生,《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6。
洪曉惠,《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家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1996。
洪兵,《小說林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孫如文,《孽海花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
高璦珠,《新民理想澆灌出的奇葩-《新小說》》,(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崔桓,《晚清小說之特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1。new window
郭浩帆,《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0)。
陳幸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75。
陳玲芬,《晚清小說中的買辦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1。
陳美玲,《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1992。
陳姿礽,《《老殘遊記》女性人物的社會角色研究》,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
用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上琳,《李伯元《活地獄》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中系碩士論文,2006。
陳秀容,《晚清中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1895~1911)》,台中:逢甲大
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
張懷宇,《《新小說》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
蔡文賓,《劉鶚《老殘遊記》的敘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5。
衛琪,《《黃繡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鄭誼慧,《晚清至民初中文雜誌發展述論》,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鄭淑娟,《晚清小說反映的清末政治文化》,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劉怡廷,《黃繡球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薛元鍾,《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寫作技巧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0。
吳宇娟,《從閨閣才女到救國女傑 ─ 晚清三部女作家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new window
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
士論文,2008。
嚴雪櫻,《《官場現形記》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比較研究》(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