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團練制度與政治發展
作者:王文培
作者(外文):Wen-pair Jerry Wang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文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團練制度八旗綠營湘軍淮軍TuanlianMilitary institutionGreen armyhuai arm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0
論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題是滿清政府在太平天國之亂興起之後,正規的國家軍隊(經制軍)接連兵敗,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改弦更張將地方性的湘軍做為抵抗太平軍的主力,並同時允許建立淮軍與霆軍。有趣的是,抗敵不力、腐敗無能的經制軍-八旗兵與綠營兵,既不能用來克敵致勝又不令其解散,徒然耗費大筆糧餉,卻不具國防軍事功能,這種現象反映出清廷中央政府的軟弱無能,軍事組織和官僚體系的惰性,保守勢力和既得利益者雖無力解決重大危機,卻消極反抗軍制的改革。
由團練制度而衍生出的湘、淮軍等勇營組織,存在約五十年,但其在軍事觀念上的影響,直到現在仍有脈絡可尋,從國防大學的戰爭學院、各指參學院必讀、必考曾胡治兵語錄即可見一斑。故本研究嘗試解釋此種軍制變革對政治的後續性影響。
本文採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的理論分析概念,重視制度的起因、演變和效果(影響)的動態發展。如同新制度主義的看法,本文亦認為物體乃是變動不居的,其形態與發展是很難控制或掌握的,包括制度本身在內,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自變相,而是會受到其他因素所影響的依變項。不同領域的制度間,乃至於制度與行為者之間,其關係皆是雙向的,皆會在互動過程中受到影響,政治制度本身常會扮演更主動的角色,故更多時候應將制度當作自變項,從動態的觀點來探討制度的影響和效果。
本文考慮到從團練起家的湘、淮各軍在時代與環境醞釀下,代之而起領時代風騷。不過清廷雖令湘、淮各軍擔負國家防務,卻始終未給予國家軍隊的地位,使得前述各軍始終是地方軍與私軍的角色,而且清廷可能由於顧忌漢人執掌兵符、軍隊的私人與地域屬性過高等種種理由,往往多方箝制湘、淮各軍,或令限期解散,及至新軍組建,清廷仍執意由腐敗不堪的綠營中選員為之。正因此尶尬、晦澀的處境,兼以各軍創設之初均以團練為名,故本文亦以團練為名,以探討此一制度之誕生、遞嬗與終止對官僚體系、統治集團、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甚至社會結構、財政結構究竟有何影響與改變。
Abstract
The dissertation want to know the reasons which about the Taiping’s army why can rise and to consequence the middle and south- eastern china. Therefore, the former army of the late Ch’in can’t beat them successfully. So that, the Ch’ins’ central government depend on the local, private’s army to beat Taiping’s army, but the local army account for private and informal. Unfortunately, the formal army can’t beat enemy, just burn foodstuff and budget.
The local and private army exist the late Ch’in dynasty about 48 years. However, the military institution to continue effect so many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sertation assay to explain the conclusion from military institution to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is dissertation accept the concept of theoretically analysi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to take account of dynamic development from occasion, evolve and outcome. Nevertheless, including institution, it can’t existence by lonely, because it will change by some others catalysts. Especially, between different institution and actors, they often change through interaction action. So we could observe the effect and conclusion from dynamic perspective.
Nonetheless, the Ch’in depends on the local and private army to beat the Taiping’s army, but never gave them the legitimacy position. Even so, the blindfold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lly army, so this dissertation want to know this military how to affect the power structure of political and society, even affect financial budget allocation power structure.
徵引書目
壹、中文資料
丁日昌。民69。《丁中丞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
丁寶楨。民56。《丁文誠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丁鳳麟、王欣之編。1987。《薛福成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海出版社輯。民54。《政治官報》。台北:文海出版社。
文慶。民54。《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台北:大信出版社。
小島淑男。1964。〈清末的鄉村統治:論蘇州府的區董和圖董〉。《史潮》,88:16-30。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1996。《明清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委員會編。1979。《辛亥首義回憶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國史學會主編。1957。〈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史學會主編。1961。〈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5。《雍正皇帝諭批真跡》。北京:西苑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9。《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摺匯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1984。《康熙起居注》。北京:新華書店。
中國舊海關史料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書局。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1987。《中國軍事史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佚名輯,沈雲龍主編。民65。《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天野元之助。1952。《中國農業の諸問題》。東京都:技報堂。
王小虹等譯。1996。《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王少普。1985。《洋務運動史論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先謙。2002。《東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有齡。民71。《商務官報》。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定安。民55。《求闕齋弟子記》。台北:文海出版社。
王定安。民57。《湘軍記》。台北:文苑出版社。
王定安。1983。《湘軍記》。長沙:岳麓書社。
王炳燮。民55。《毋自欺室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王延熙、王樹敏輯。民58。《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
王錱。民57。《王壯武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王家儉。民65。〈北洋武備學堂的創始及其影響〉。《師大歷史學報》。4:319-327。new window
王樹丹。1992。《新疆圖志》。上海:撰者。
王闓運。民53。《湘軍志》。台北:文苑出版社。
王闓運。2003。《湘綺樓日記》。北京:線裝書局。
王國強。民76。《中國兵工製造業發展史》。台北:黎明書局。
王爾敏。民52。《清季兵工業的興起》。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爾敏。1980。《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書局。
王爾敏。1987。《淮軍志》。台北:中華書局。new window
王樹槐。民69。《咸同雲南回民事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王其坤主編。1991。《中國軍事經濟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王曉衛、劉昌祥。2005。《軍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王繩祖主編。1996。《國際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萬芳纂。民65。《襄陽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王蘭蔭。1936。〈河北省書院志初稿〉。《師大月刊》(北平)。25:1-63;29:1-105。
方裕瑾。1982。〈清醇親王奕譞信函選〉。《歷史檔案》。4:33-41。
世界書局編。民52。〈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台北:世界書局。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毛佩之輯。民66。《變法自強奏議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尹耕雲。民57。《剿平捻匪方略》。台北:成文書局。
尹耕雲等編。民55。《豫軍紀略》。台北:文海書局。
巴爾蘇科夫。1973。《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伯爵(傳記資料)》。上海:商務書局。
白永貞等纂。2003。《奉天通志》。瀋陽:遼海出版社。
半窩居士。1961。〈粵寇起事紀實〉。《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北京:中華書局。
左宗棠。1979。《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左舜生。1962。《中國近代史四講》。香港:友聯書局。
申忠一。民57。《建州紀程圖錄》。台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包世臣。民55。《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
包世臣。2001。《齊民四術》。北京:中華書局。
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輯。民20。《交通史-航政篇》。南京:編者刊。
行政院農業復興委員會編。民89。《陝西省農村調查》。台北:文海出版社。
考政出版社輯。民61。《大清法規大全》。台北:考政出版社。
西清。民57。《黑龍江外紀》。台北:廣文書局。
江忠源。民58。《江忠烈公遺集》。台北:華文書局。
江地。1959。《初期捻軍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局。
江地。1956。《捻軍史初探》。北京:三聯書局。
向達。民36。《太平天國》。上海:商務書局。
朱文長。1965。〈談有關西北回亂的兩個問題〉。《清華學報》。卷5期1:135-141。
朱孔彰。2000。〈江蘇減賦記〉。《中興名臣事略》。成都:巴蜀書社。
朱孔彰。民55。《中興將帥別傳》。台北:文海出版社。
朱洪章。民56。《從戎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朱進。民76。《中國關稅問題》。台北:文海出版社。
朱孫詒。民74。《團練事宜》。台北:文海出版社。
朱學勤。民54。《剿平粵匪方略》。卷281。台北:文苑出版社。
朱鼎玲。1990。《六合縣志》。上海:上海書局。
朱壽朋纂修。民73。《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台北:大通出版社。
牟安世。1956。《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任桂淳。1994。《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北京:新華書店。
何烈。民70。《清咸同時期的財政》。台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何烈。民61。《釐金制度新探》。台北:東吳大學。
何貽焜。民68。《曾國藩評傳》。台北:正中書局。
何剛德。1997。《客座偶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汪士鋒。1993。《乙丙日記》。成都:巴蜀書社。
汪敬虞編。1957。《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
呂實強。民65。《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呂實強。民76。《丁日昌與自強運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李文治、章有義。1957。《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北京:三聯書局。
李民賓。2005。《建州聞見錄》。北京:北京圖書館。
李妙根、吳瑕主編。1989。《中國古代軍事三百題》。上海:空軍政院。
李宗侗、劉鳳翰。民58。《李鴻藻先生年譜》。台北:臺灣商務書店。
李宗黃。民48。《三民主義與地方自治》。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李洵等編。1991。《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李恩涵。民74。《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臺灣商務書店。
李恩涵。民55。《曾紀澤的外交》。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李國祁。1970。《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李國祁、周天生、許弘義。1972。《中國地方志研究:清代基層地方官人事嬗遞現象之量化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李國祁。1972。〈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上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李概。2003。《李文恭公行述》。北京:線裝書局。
李鴻章。民57。《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李劍農。民36。《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商務書店。
李鼎芳。1985。《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長沙:岳麓書社。
李肖聃。1983。《星廬筆記》。長沙:岳麓書社。
李雲麟。民57。《西陲事略》。台北:成文書局。
杜受田。民60。《籌辦夷務始末》。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宏一譯注。民70。《論語》。台北:臺灣新生報。
吳明賢主編。民91。《兵書戰策》。台北:薪傳出版社。
吳相湘。1982。《晚清宮廷實紀》。台北:正中書局。
吳振棫。1968。《養吉齋叢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雲。民55。《兩罍軒尺牘》。台北:文海出版社。
吳敏樹。民71。《紀事文》。台北:廣文書局。
宓汝成。1984。《中國近代交通鐵路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
村松祐次。1970。《近代江南の租棧:中國地主制度の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
邱心田、孔德騏。1998。〈清代前期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邵三棠。民69。《皇朝經世文統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邵齊然。民59。《杭州府志》。台北:東方出版社。
孟森。民69。〈八旗制度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世界出版社。new window
林水波。1999。《組織理論》。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定宜庄。2003。《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長善主纂。民87。《駐粵八旗志》。台北:文海出版社。
金德純。民54。《旗軍志》。台北:藝文出版社。
周世澄。民56。《淮軍平捻記》。台北:文海出版社。
周伯棣。1981。《中國財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建波。2001。《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周長森。1993。《六合紀事》。成都:巴蜀出版社。
周育民。1982。〈1840-1849年的清朝財政〉。《山西財經學院學報》。2:134-169。
周憲文譯。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e)著。1967。《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台北:台灣銀行。
金達凱。民61。〈清代團練制度對中共「人民戰爭」思想的影響〉。《復興崗學報》,10:131-136。new window
姚瑩。民63。《中復堂遺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范文瀾。2000。《捻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范文瀾。1962。《中國近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林翼。民65。《胡文忠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胡鈞。民56。《張文襄公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
胡健國。民67。〈清代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席裕福。民58。《皇朝政典類纂》。台北:成文書局。
洪陸訓。2002。《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書局。
苗長青。1993。《晚清官僚派別派系研究》。瀋陽:遼寧大學。
施渡橋主編。1998。《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院。
容閎。民70。《西學東漸記》。台北:廣文書局。
高勞。1976。〈清宮秘史〉。《東方雜誌》。卷9期1:頁3-7。
夏鼐。民62。〈太平天國前後長江各省之田賦問題〉。《清華學報》。卷10期2:429-439。
徐檙。民59。《未灰齋文集》。台北:廣文書局。
徐珂。1981。《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徐義生。1962。《中國近代外債史統計資料》。北京:中華書局。
恩聯纂。民65。《襄陽府志》,台北:成文書局。
唐昌晉。民85。《清代政事軍功評述》。台北:里仁書局。
袁甲三。民85。《端敏公集》。台北:新文豐書局。
袁保恆。民85。《文誠公集》。台北:新文豐書局。
殷兆鏞。民57。〈殷譜經侍郎自敘年譜〉。《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
康有為。民64。《康南海官制議》。台北:文海出版社。
梁啟超。民72。《飲冰室合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孫毓棠。民68。《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許大齡。民65。《清代捐納制度》。台北:文海出版社。
許滌新、吳承明。2003。《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崔之清。2002。《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麥仲華。民55。《皇朝經世文新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馮桂芬。民60。〈復鄉職議〉。《校邠盧抗議》。台北:文海出版社。
馮桂芬。民70。《顯志堂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陶風樓。民78。《陶風樓藏名賢手札》。台北:廣文書局。
陶菊隱。2006。《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北京:軍事科學院。
張大昌。民55。《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張之洞。民59。《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張玉法譯。民76。《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台北:南天出版社。
張守常編。1984。《太平軍北伐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
張仲炘。民56。《湖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
張寄謙。1984。《中國通史講稿》(下冊)。北京:北京大學。
張振龍。1990。《中國軍事經濟史》。北京:藍天出版社。
張佩綸。民55。《澗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張樂陶。民60。《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張曜。民55。《山東軍興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郭廷以。1987。《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書局。new window
郭廷以。民68。《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廷以編。民60。《郭嵩燾先生年譜》。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廷以。民54。《太平天國史事日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寄謙。1984。《中國通史講稿》。北京:北京大學。
莊練。民68。《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台北:四季出版社。
郭毅生。1991。《太平天國經濟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郭嵩燾。民85。《養知書屋全集》。台北:新文豐書局。
郭嵩燾。1983。《郭嵩燾奏稿》。長沙:岳麓書社。
郭崑燾。民56。《雲臥山莊尺牘》。台北:文海出版社。
盛康輯。民55。《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商衍鎏。民64。《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之遴。1997。〈大道永計疏〉。《浮雲集》。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
陳昌。民56。《霆軍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其元。民63。《庸閒齋筆記》。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德昌。1957。〈上海紀略〉。《歷史研究》。1:52-61。
陳弢輯。民55。《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10。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鍾英等。民64。《平浙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澧。民58。《東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陳啟天。民56。《曾國藩平亂要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彭玉麟。民59。《衡陽縣志》。台北:成文書局。
彭澤益。1983。《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
彭雨新。1979。〈清末中央與各省財政關係〉。《社會科學雜誌》。9(1):83-91。
崑岡編輯。民65。《大清會典》。台北:新文豐書局。
華文書局輯。1964。《大清歷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
鄂爾泰纂修。1989。《八旗通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梅英杰。民57。《胡文忠公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
嵇璜。民72。《皇朝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曾國藩。民51。《曾文正公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曾國藩。民74。《曾文正公奏稿》。台北:世界書局。
曾國藩、胡林翼。民88。《曾胡治兵語錄》。台北:黎明書局。
曾國藩等。民53。《湘鄉曾氏文獻》。台北:學生書局。
曾國荃。2002。《曾忠襄公書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曾國荃等。民56。《湖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
曾紀澤。1983。《曾紀澤遺集》。長沙:岳麓書社。
曾鑑、林思進等纂。民56。《華陽縣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傅宗懋。民52。《清代督撫制度》。台北:政治大學。
傅啟學。民61。《中國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單強。1998。《洋務運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湯象龍。民47。〈民國以前關稅擔保之外債〉。《中國近代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
湯象龍。1987。《中國近代財政經濟史論文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黃占梅修,程大璋纂。民57。《桂平縣志》。台北:成文書局。
黃逸峰、姜鋒。1985。《洋務運動史論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濬。1987。《花隨人聖盦摭憶》。香港:廣雅社。
賀長齡。民58。《耐庵公牘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賀長齡。民69。《皇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
葉龍彥。民62。《湘軍餉源及其運用》。台北:嘉新水泥基金會。
湖南省政府編。民72。《湖南省縣政報告》。台北:中央圖書館(複印)。
湖南省政府。1931。《湖南省縣政報告》。長沙:湖南省政府。
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1959。《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滿鐵調查部。昭和18(民32)。《中支の民船業》。東京:博文館。
葛士濬輯。民61。《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楊國強。1997。《百年嬗變》。上海:三聯書店。
楊書霖編。民68。《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楊家駱。1985。《曾文正公全集》。增訂4版。台北:世界書局。
趙烈文。1997。《能靜居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秀昆、田昭林等。2006。《中國歷代軍事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趙爾巽編。民70。《清史稿》。台北:洪氏。
翟文選等修。2004。《奉天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
廣西僮族自治俀通志館編。1962。《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南寧: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
齊思和等編。1954。《鴉片戰爭》。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
蔡冠洛編纂。民54。《清史列傳》。台北:啟明出版社。
榮孟源、章伯鋒主編。1985。《近代稗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彥。民68。《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
劉長佑。民57。《劉武慎公遺書》。台北:文海出版社。
劉蓉。民58。《養晦堂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劉坤一。民57。《劉忠誠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劉伯驥。民28。《廣東書院制度沿革》。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聲木。民55。《異辭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劉聲木。1998。《萇楚齋續筆》。北京:中華書局。
劉錦藻。民52。《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
劉家駒。1964。《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台北:台灣大學。new window
劉廣京。1974。〈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清華學報》。卷10期2:176-223。new window
慶桂。民53。《大清高宗純皇帝(乾隆)實錄》(15)。台北:華文書局。
慶桂。民57。《清高宗實錄》。台北:成文書局。
關培鈞等。民64。《新化縣志》。台北:成文書局。
鄭觀應。民54。《盛世危言》。台北:中華雜誌。
鄭觀應。民58。《盛世危言後編》。台北:大通書局。
樊百川。1962。〈中國手工業在外國資本主義侵入後的遭遇和命運〉。《歷史研究》。3:71-85。
黎庶昌。民61。《曾文正公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
黎庶昌。民56。《扭尊園叢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駱秉章。民55。《駱文忠公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
駱秉章。民60。《駱文忠公年譜》。台北:廣文書局。
蔣良騏。2000。《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
蔣緯國。民62。《軍事論叢》。台北:三軍大學。
錢穆。200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錢穆。1998。《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錢鼎銘。民57。《錢敏肅公奏疏》。台北:文海出版社。
錢基博。民70。《現代中國文學史》。台北:文海出版社。
錢端升。民35。《民國政制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戴逸。1985。〈洋務歷史試論〉。《洋務運動史論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孔復禮(Philip A. Kuhn)著。2004。《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一七九六-一八六四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臺北:時英出版社。
薛福成。民57。《庸盦筆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薛福成。民60。《庸盦全集》。台北:華文書局。
薛福成。1987。《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薛福成。2002。《庸庵海外文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魏秀梅。1971。〈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布政使的人事嬗遞現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505-533。new window
魏秀梅。1972。〈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按察使的人事嬗遞現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75-495。new window
魏秀梅。1973。〈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督撫的人事嬗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259-292。new window
蕭一山。民52。《清代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蕭一山編。民45。〈欽定士階條例〉。《太平天國叢書》。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簡又文。1958。《太平天國典制通考》。香港九龍:簡氏猛進。
魏源。民55。《聖武記》。台北:文海出版社。
魏源。民56。《海國圖志》。台北:成文書局。
羅正鈞。民67。《左文襄公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玉東。民72。《中國釐金史》。台北:文海出版社。
羅振玉。民74。《清初史料叢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羅爾綱。1955。《太平天國新軍的運動戰》。上海:商務印書館。
羅爾綱。2001。《羅爾綱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羅爾綱。1996。《綠營兵志》。上海:上海書局。
羅爾綱。1984。《湘軍兵志》。北京:中華書局。
羅爾綱。民62。〈清季兵為將有的起源〉。《中國近代史論叢》。2 版,台北:正中書局。
羅爾綱。民40。《湘軍新志》。台北:陽明山莊。
羅爾綱。民36。《太平天國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羅雲。民65。《細說清代戰爭》。台北:祥雲出版社。
嚴正基。1961。〈論粵西賊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北京:中華書局。
酈純。1989。《太平天國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

貳、英文資料
Bays, Daniel H. 1978. 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 1895-1905.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iggerstaff, Knight. 1961.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iggerstaff, Knight. 1935. “The Ch’ung-hou Mission to France, 1870-71.” 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 8 (3) :633-47
Carlson, Ellsworth C. 1971. The Kaiping Mines, 1877-1912: A Case Study of Early Chinese Industrilization. 2nd ed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Chung-li. 1967.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ang, Chung-li. 1955. The Chinese Gentry. Seattle,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en, Jerome. 1958. “The Hsien-feng Inflatio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1: 578-86.
Chiu, Hungdah. 1972. “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ist and Communist Chinese view of unequal treaties.” in China’s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aw, ed. Jerome Alan Cohe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u, Wen-chang. 1966. The Moslem Rebellion in Northwest China, 1862-1878: A Study of Government Minority Policy. The Hague: Mouton.
Clyde, Paul Hibbert. 1940.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diplomatic and public documents 1839-1939.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erome Alan. 1972. China’s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stin, William Conrad. 1937.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an, Britten. 1974.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The Diplomacy of Commercial Relations 1860-186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an, Britten. 1972. “Sino-British Diplomacy in The 1860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itish Concession at Hankow.”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2: 71-96.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i, Hsiao-tung(費孝通). 1953. China’s Gentry: Essays in Rural-Rrban Relations, Chicago, M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uerwerker, Albert, Rhoads Murphey, & Mary C. Wright, eds. 1967. 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uerwerker, Albert. 1958.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Hsuan-huai (1844-1916) and Mandarin Enterpris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anz, Michael. 1964. “Region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Introduction in Stanley Spector, Li Hung-chang and the Huai Army: A Study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Regionalism.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regory, John Stradbroke. 1969. Great Britain and The Taipings. New York: Praeger Press.
Hall, Perter. A. 1986. Governing The Economy: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tano, Yoshihiro. 1968. “The New Armies.” In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ed. Mary C. Wrigh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Hao, Yen-p’ing. 1970. 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su, Immanuel Chung-yueh. 1965. The Ili Crisis: 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 1871-1881.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su, Immanuel Chung-yueh. 1968. “The Late Ch’ing Consequence of Sinkiang: A Reappraisal of Tso Tsung-t’ang’s Role.”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12 (1) : 50-63.
Hsu, Immanuel Chung-yueh. 1965. “The Great Policy Debate in China, 1874: Maritime Defense Virsus Frontier Defens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5: 212-28.
Huntington, Samuel P. 1962. Changing Patterns of Military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Ishikawa, Shigeru(石川滋). 1967.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 Tokyo: Kinokuniya
Kim, Kwan Ho. 1974. 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1860-1895: A Bibliographical Survey. Ann Arbor, MI: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uhn, Philip A. 1970.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 and Carlos H. Waisman. 1996.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Latin America in Global Perspectiv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Lee, En-han(李恩涵). 1977. 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 1904-1911 : A Study of The Chinese Railway-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Singapore :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Liu, Kwang-ching. 1968.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order and the impact of the West.” In China in Crisis, ed. Ping-ti Ho and Tang Tsou. Chicago, M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u, Kwang-ching. 1967. “Li Hung-chang in Chihli: the Emergence of a Policy, 1870-1875.”, In 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ds. Albert Feuerwerker, Rhoads Murphey and Mary C. Wrigh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u, Kwang-ching. 1974. “The Limits of Regional Power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Areappraisal.” Ch’ing-hua Hsueb-pao. 10 (2): 207-23.
Liu, Kwang-ching. 1970. “The Confucian as Patriot and Pragmatist: Li Hung-chang’s Formative Years, 1823-1866.”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0: 5-45.
Mackinnon, Stephen Robert. 1984. Yuan Shih-k’ai in Tientsin and Peking: The Sources and Structure of His Power, 1901-1908.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Press.
Manchester, William. 1968. The Arms of Krupp 1587-1968,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Krupp是德國鋼鐵和軍火製造商家族)
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734-39.
Morse, Hosea Ballou. 1966.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Taipei reproduction: Book World Co. Press.
Pelcovits, Nathan Albert. 1969. Old China Hands and the Foreign Office. New York: Octagon Books Press.
Powell, Ralph L. 1955. The Rise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 1895-1912,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wlinson, John Lang. 1967.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Willian G. 1965.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2): 193-228.
Stepan, Alfred & Ellen Kay. 1978. The State and Socie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keman, Frederic Evans Jr. 1965. 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42. Berkel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ng, Yeh-chien. 1973.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Mary Clabaugh. 1966.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b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d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Mary C., ed. 1968.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Stanley Fowler. 1950.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U.K.: W. Mu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