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亞視野下的褔爾摩沙 ── 臺灣認同的源起與變化
作者:杜劍鋒
作者(外文):Jeng-FengT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瑞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臺灣認同臺灣民族國家認同戒嚴Taiwanese identityTaiwan peoplenational identitymartial law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0
  從東亞視野來看福爾摩沙的歷史發展特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7世紀前後,在歐洲的大航海黃金時代,福爾摩沙早已邁入「全球化」了,亦是東亞貿易商務中心。第二階段是明清漢人拓墾的時期,從1862年到1895年,這是漢人興販洋道與渡海拓墾的開發時期。
  第三階段係自1895年到1945年,是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是臺灣人進入「現代化」思維,接受世界民族主義與民主潮流洗禮的時代;亦是「臺灣民族」開始形成,臺灣人的「臺灣認同」發展變化歷程。第四階段是自1945年之後,臺灣由中華民國統治迄今,臺灣發展的特色是,受到東、西方霸權的交相制約,臺灣陷入「國家定位」的歧義!
臺灣的地理通衢,資源充沛,制霸東亞,在每個世紀的東亞變局,成為群雄霸主必爭之地。臺灣人在一百多年來的抵抗外來政權、在「保臺守土」的反殖民經驗裡,已激發出臺灣人的「臺灣認同」內聚力。「臺灣認同」在1950年代之後,受國民黨政府扭曲壓抑,直到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後,始獲得重生機會。
  本論文係研究「臺灣認同」的源起與變化歷程,時間集中在1850年到1950年的百年間。1850年代是美國介入東亞事務的開始,1950年是美國在亞洲對抗共產主義的發端,兩者都以福爾摩沙為前進基地;差異的是,前者係以商務拓展、佔領土地,後者則以戰略布局、美國利益為主。
  戰後「臺灣認同」的變化,大致分為兩路。其一是,臺灣獨立運動志士在海外倡議的「臺灣認同」,有的人竟發展成失根式的「想像認同」;另一為臺灣本土的「臺灣認同」,遭國民黨外來政權扭曲移位後,成為「飄浮認同」,臺灣人認同的對象不是臺灣,而是在那遙遠的中國大陸。
  檢視二十世紀的臺灣,真正脫離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不到二十年;真正享有「地方自治∕臺人治臺」的時光,不到十年。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三十八年的戒嚴時期,留給臺灣人最大的遺產,就是不服輸的「臺灣認同」韌性。
臺灣人要走出「國家認同」泥淖,應摒棄昔日「大中國主義」的心態視野、去掉殖民史觀的悲情思維。世人要用以「臺灣」的地理座標為認同主軸、要用臺灣住民反抗外來政權的歷史遺產,將東亞視野下的福爾摩沙,正確定位。
  無疑的,1945年終戰後的「臺灣認同」發展變遷,係牽動二十世後期(1951年?1999年),東亞變局的主要變數。本論文將撥雲見日的揭開「臺灣認同」的內聚形成、逆轉分殊的歷程,進而說明「臺灣民族」在1945年之前具體成形的始末,暨戰後初期在臺灣的轉變歷程。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sia, the development of Formosa’s history falls into four phases: First, around 17th century, during the age of navigation, people in Formosa had already been globalized – it was the business center of East Asia. Second, it w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peopl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1862 to 1895, it this period, Han Chinese conducted trade with Westerners and immigrated to Taiwan, which they explored and developed further.
 Third, between 1895 and 1945 was the phase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during which Taiwan was “modernized.” In this phase, Taiwanese accepted the ideas of nationalism and democracy, both of which were global trends. Simply put, the “Taiwanese race” began to form, and the “Taiwanese identity” took shape and developed. Fourth, after 1945,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has been checked by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hegemony. In this phase, Taiwan has gone astray in “national positioning”!
 With excell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Taiwan is ample in resources, holding a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East Asia. In each century, it has been the target of the powers of political unrest in East Asia countries.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with the experience of “protecting Taiwan”,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sistance of foreign political powers, it awakened the cohes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After the 1950s, it underwent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Kuomintang, such identity revived after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in 1987.
 This thesis intends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identity” from 1850 to 1950. In 1850, America began to get involved in Asian affairs. Meanwhile, in 1950 America began to fight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sm in Asia. In both occasions, America regarded Formosa as the base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ctions. However, in the former period, America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occupation of land; in the latter,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American interests.
 After WWII, the “Taiwanese identity” began to change, and falls into two tracks. First, the patriots that advocated the independence of Taiwan began to promote “Taiwanese identity” overseas. The other is the “Taiwanese identity” promoted by local Taiwanese. With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Kuomintang, a foreign political power, it developed into a “floating identity.” The target of Taiwanese identity is not Taiwan but China, a remote place.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20th century Taiwan, it broke away from the colonization powers for not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nd enjoyed less than ten years of “local autonomy.” After fifty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it went into the phase of the governing with martial law for thirty-eight years. This brought Taiwanese the biggest legacy – the uncompromising and durable “Taiwanese identity.”
Taiwanese hav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former “national identity” – the “Greater Chinaism” to purge the pessimistic historic outlook of the colonized in order to locate itself properly. Moreover, people should employ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aiwan as viewpoint and the resistance of foreign powers by Taiwanese as historical legacy to position Formosa prop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 Asia.
 Doubtless, after 1945, the end of WWII,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has been a major variant in the situations of East Asia in the latter 20th century (1951-1999). This thesis aims to clarify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In addition, it highlights th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race” before 1945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war period.
一、徵引書目
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 編輯,《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1966年9月初版。
0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 編輯,《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6年9月初版。
0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編輯,《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6年9月初版。
0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冊),南京,檔案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1版1刷。
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5月出版。
06 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譯,《列寧全集》(全六十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北京2版1刷。
07 王彦威 纂編,《清季外交史料》(全十冊),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9月1版1刷。
08 不著編人,《欽定大清會典圖事例》,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1月出版。
文海出版社 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12月再版。
09 艾文博 主編、趙中孚 編輯,中文研究資料中心研究資料叢書(六),《翁同龢日記排印本(附索引)》(第四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10 李汝和 主修,賴永祥、卜新賢、張美惠 原修,《臺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外事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30日出版。
11 李汝和 主修,《臺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6月30日出版。
12 李汝和 主修、莊金德 整修,《臺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衛生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6月30日出版。
13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全七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5月初版。
1991年3月三刷。
14 朱匯森 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十至十二月份),〈十月二五日條目〉,臺北,國史館,1990年6月出版。
15 姚錫光,《東方事紀略》,沈雲龍 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輯》,臺北,記海出版社複刻本,1966年10月出版。
16 薛凝度 修,吳文林 纂,嘉慶《雲霄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覆刻版,1967年12月臺1版。
17 沈雲龍 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六輯》,《張文襄公(之洞)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複刻本,1970年10年初版。
18 沈雲龍 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第三編第十九輯》,《李文忠公尺牘》(全三冊),臺北,文海出版社複刻本,1986年10年初版。
19 吳密察、吳瑞雲 編譯,《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20 吳夢沂,《詔安縣志》,收錄在《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全四十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21 張炳楠 監修、李汝和 主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金融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30日出版
22 張炳楠 監修、李汝和 主修,《臺灣省通志》,〈卷九、革命志、抗清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30日出版。
23 張炳楠 監修、李汝和 主修,《臺灣省通志》,〈卷尾、戰後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1月31日出版。
24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輯,《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1月24日出版。
25 秦孝儀 主編,張瑞成 編輯,《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第二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年6月30日初版。
26 秦孝儀 主編,張瑞成 編輯,《抗戰時期收復臺灣重要言論》(第三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年6月30日初版。
27 秦孝儀 主編,張瑞成 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第四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年6月30日初版。
28 馬健行 主編、徐昕 副主編,《馬克斯主義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1版2刷。
29 張廷玉 等編,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全二十冊),1997年11月北京第1版。
30 張翔 編,《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全編》(第三冊)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
31 張燮,《東西洋考》,正中書局複刻本,1962年9月臺初版。
3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編著,《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 ―― 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全五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複刻本),1938年3月初版發行/1995年6月臺北二刷發行。
33 趙爾巽 等撰《清史稿》(全四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月8月1版。
34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5月初版。
二、文獻資料
01 川口長儒 編纂,《臺灣鄭氏紀事》,臺銀文叢本,第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月出版。
02 不著編人,《清會典臺灣事例》,臺銀文叢本,第二二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9月出版。
03 王炳耀,《中日戰輯選錄》,臺銀文叢本,第二六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0月出版。
04 王松,《滄海遺民謄稿》,臺銀文叢本,第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0月出版。
05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銀文叢本,第一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5月出版。
06 江日升,《臺灣外記》,臺銀文叢本,第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5月出版。
07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銀文叢本,第二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2月出版。new window
08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銀文叢本,第一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6月出版。new window
09 林時對,《荷牐叢談》,臺銀文叢本,第一五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2月出版。
10 周璽 總纂,《彰化縣志》,臺銀文叢本,第一五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室,1960年10月出版。
11 周凱,《廈門志》,臺銀文叢本,第九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 1961年11月出版。
12 思痛子,《臺海思慟錄》,臺銀文叢本,第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6月出版。
13 邵廷寀,《東南紀事》,臺銀文叢本,第九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5月出版。
14 易順鼎,《魂南記》,臺銀文叢本,第二一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8月出版。
15 郁永河,《稗海紀遊》,臺銀文叢本,第四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4月出版。
16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銀文叢本,第六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2月出版。
17 施琅,《靖海紀事》,臺銀文叢本,第一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2月出版。
18 姚瑩,《臺槎紀略》,臺銀文叢本,第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11月出版。
19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銀文叢本,第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12月出版。
20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銀文叢本,第一○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室,1961年6月出版。
21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臺銀文叢本,第一一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9月出版。
22 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文業本,第六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月出版。
23 連橫,《臺灣通史》,臺銀文叢本,第一二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2月出版。
24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銀文叢本,第一四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9月出版
25 徐珂,《清裨類鈔選錄》,臺銀文叢本,第二一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9月出版。
26 彭孫貽,《靖海志》,臺銀文叢本,第三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月出版。
27 楊英,《從征實錄》,臺銀文叢本,第三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1月出版。
28 董應舉,《崇相集選錄》,第二三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10月出版。
29 劉銘傳,《劉壯肅公議奏》,臺銀文叢本,第二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出版。
3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輯,《割臺三記》,臺銀文叢本,第五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0月出版。
3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輯,《鄭成功傳》,臺銀文叢本,第六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2月出版。
3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輯,《臺灣詩鈔》,臺銀文叢本,第二八○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3月出版。
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聖祖實錄選輯》,臺銀文叢本,第一六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3月出版。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李仙得 原著) 編輯,《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銀文叢本),第四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0月出版。
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高宗實錄選輯》,臺銀文叢本,第一六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6月出版。
036 臺灣經濟研究室 編輯,《清德宗實錄選輯》,臺銀文叢本,第一九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9月出版。
3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輯,《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銀文叢本,第二七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8月出版。
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銀文叢本,第三○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12月出版。
39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銀文叢本,第七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出版
40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銀文業本,第四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5月出版。
41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銀文叢本,第一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4月出版。
42 藍鼎元,《治臺必告錄》,臺銀文叢本,第一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7月出版。
三、學位論文
01 李坤城,〈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 ── 對於臺灣民族主義的批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02 朱雲珍,〈臺灣民族主義:起源與內涵之分析〉,臺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03 陳俐甫,〈臺灣民族主義之研究 ── 1950年以前的台灣民族主義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7月。new window
04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05 管碧玲,〈民族主義與臺灣政黨政治〉,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7月。new window
四、期刊論文
(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研究叢刊》
01 王益滔,〈光復前臺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收錄在,《臺灣經濟史十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6年9月出版。new window
02 Mailla(馮秉正,或譯成,馬俠,法國傳教士,1669年〜1748年),胡明遠譯,〈臺灣訪問記(1715年)〉,臺銀研叢本,第四四種,《臺灣經濟史五集》,〈代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6月出版。
03 Ludwig Riess,周學普譯,《臺灣島史》(Gesehichte der Insel Formasa),臺銀研叢本,第三四種,臺灣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4月出版。
04 C.E.S(Coyett et Socii),周學普譯,〈被遺誤之臺灣〉(Verwaarloosde Formosa),臺銀研叢本,第三四種,《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4月出版。
05 Albrecht Wirth,《Formosa's bis Anfang 1898》(臺灣之歷史),周學普譯,臺銀研叢本,第五四種,臺灣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9月出版。
06 李仙得,〈廈門與臺灣〉(Reports on Amoy and the Island of Formosa , by C.W. Le Gendre , U.S. Consult , at Amoy),周學普譯,收錄在《臺灣經濟史九集》,臺銀研叢本,第七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4月出版。new window
07 鹽見俊二(Shunji Shiomi),周憲文譯,〈日據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臺銀研叢本,第二五種,《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9月出版。new window
08 Camille Imbault-Huart,黎烈文譯,《臺灣之歷史與地誌》,臺銀研叢本,第五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3月出版。
(二)《臺灣青年》(1920年7月〜1922年3月,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1973年春季)
01 林呈祿,〈六三問題の歸著點〉,《臺灣青年》,第一卷第五號,和文之部,1920年12月25日。
02 林獻堂,〈請設置臺灣議會之管見〉,《臺灣青年》,第二卷第三號(訂正版),漢文之部,1921年4月15日。
03 彭華英,〈社會主義の概說〉(上),《臺灣青年》,第二卷第四號,和文之部,
1921年5月。
04 泉哲(Tetsu Izumi),〈敬告臺灣島民〉,《臺灣青年》,第一卷第一期,漢文之部,1920年7月16日。
05 〜 ,〈民族自決の真意〉,《臺灣青年》,第二卷第四號,和
文之部,1921年5月15日。
06 蔡培火,〈漢族之固有性〉,《臺灣青年》,第二卷第三號,漢文之部,1921年3月26日。
07 〜 ,〈臺灣教育に関する根本主張〉,《臺灣青年》,第三卷第三期,和文之部,1921年9月,和文之部。
08 〜 ,〈關於臺灣教育之一二私見〉,《臺灣青年》,第三卷第六號,和文之部,1921年12月15日。
09 蔡復春,〈階級鬪爭の研究〉,《臺灣青年》,第三卷第四號,和文之部,1921年10月。
(三)《臺灣》(1922年4月〜1930年3月,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1973年春季)
01 佐野 學(Manabu Sano),〈弱小民族解放論:社會主義和民族運動〉,冰瑤譯,收錄在,《臺灣》,第四年第六號,漢文之部,1923年6月。
02 秀湖生(許乃昌),〈臺灣議會の左翼階級〉,收錄在,《臺灣》,第四年第七號,和文之部,1923年7月10日。
03 羅半仙(萬俥),〈愛(爾)蘭問題〉,《臺灣》,第三年第二號,漢文之部,1922年5月11日。
04 黃呈聰,〈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臺灣》,第四年第一號,漢文之部,1923年1月1日。
05 黃朝琴,〈續漢文改革論 ―― 唱設臺灣白話文講習會〉,《臺灣》,第四年第二號,漢文之部,1923年2月1日。
06 蔡復春,〈植民地之變遷〉,《臺灣》,第三年第三號,漢文之部,1922年6月12日。
07 編輯員(林呈祿),〈臺灣議會設置請願評論〉,《臺灣》,第三年第二號,漢文之部,1922年5月11日。
08 鷺江、柳裳君,〈犬羊禍〉(前篇),《臺灣》,第四年第七號,1923年7月10日。
09 〜 ,〈犬羊禍〉(前篇上),《臺灣》,第四年第八號,1923年8月20日。
(四)《臺灣民報》(1923年4月〜1930年3月,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1974年春季)
01 王敏川,〈評論:公學校教育改善論〉,《臺灣民報》,第二卷第二二號,1924年11月1日。
02 南溟,〈自治改善之急務〉,《臺灣民報》,第二卷第十五號,1924年8月11日。
03 〈社說:將勵漢文的普及〉,《臺灣民報》,第三卷第一號,1925年1月1
日。
04 黃呈聰,〈應該著創造特種的文化〉,《臺灣民報》,第三卷第一號,漢文之部,1925年1月1日。
05 張我軍,〈糟糕的臺灣文學界〉,《臺灣民報》,第二卷第二四號,1924年11月21日。
06 〜 ,〈為臺灣文學界一哭〉,《臺灣民報》,第二卷第二六號,1924年12月11日。
07 〜 ,〈請合力拆下這座破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臺灣民報》,第三卷
第一號,1925年1月1日。
08 〜 ,〈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臺灣民報》,第三卷第二號,1925
年1月11日。
09 〜 ,〈揭破悶葫蘆〉,《臺灣民報》,第三卷第三期,1925年1月21日。10 蔣渭水,〈五個年中的我〉,《臺灣民報》,第六十七號,1925年8月26日。
11 〜 ,〈對臺灣農民組合聲書的聲明〉,《臺灣民報》,第一百六十一號,1927年6月12日。
12 〈評論:新生學會的宣言〉,《臺灣民報》,第一百五十六號,1927年5月8日。
13 〈評論:臺灣民眾黨的出現〉,《臺灣民報》,第一百六十六號,1927年8月
1日。
14 〈論評:街庄協議會員的人選〉,《臺灣民報》,第一百二十三號,1926年9月19日。
(五)《臺灣大眾時報》
01 王敏川,〈創刊辭〉,《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影印本),1995年8月影印。
02 賴和,〈前進〉,《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1928年3月24日。
03 《臺灣新文學》,第十二號,1936年12月,前頁之廣告。
(六)《南音》、《臺灣文藝》(1932年〜1943年,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1981年3月出版)
01 奇(葉榮鐘),〈第三文學提倡〉,《南音》,第一卷第八期,臺中,1932年5月,「卷頭言」。
02 奇(葉榮鐘),〈再論「第三文學」〉,《南音》,第一卷第九期,臺中,1932年7月,「卷頭言」。
03 巫永福,〈吾々創作問題〉,《臺灣文藝》,創刊號,臺北,1934年11月。
(七)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01 吉村敏(Satoshi Yoshimura) 等,邱香凌 譯者,《臺灣文藝》第一卷第四期,昭和19年8月13日。
02 佚者,吳豪人 譯者,〈卷頭語〉,《臺灣文學》第四卷第一期,昭和18年12月25日
03 郭啟賢,吳豪人 譯者,〈臺灣決戰文學會議手記〉,《臺灣藝術》第四卷第十二期,昭和18年12月25日。
04 長崎浩(Hiroshi Nagasaki) 等,邱香凝 譯者,〈吾輩的主張〉,《文藝臺灣》終刊號,1944年1月1日。
05 村田義清(Yoshikiyo Murata)、神川清(Kiyoshi Kamikawa) 紀錄,彭萱 譯者,〈臺灣決戰文學〉,《文藝臺灣》終刊號,昭和19年1月1日。
06 濱田隼雄(Hayao Hamad),吳豪人 譯者,〈文藝時評〉,《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期,昭和18年(1943年)7月1日。
07 峰人(矢野峰人、Minejin Yano) 等,邱香凝 譯者,〈臺灣文學者齊奮起〉,《臺灣文藝》第一卷第二期,昭和19年6月14日。
08 南里知樹(Nanri Tomoki) 發行者,東京,綠蔭書房株式會社,1999年11月30日復刻版第一刷發行。
09 菊池 寛(Yutaka Kikuchi),〈不征國日本〉,《旬刊臺新》第一卷第十一號,昭和19年11月上旬。
10 幣原 坦(Tan Shitehara),〈億兆一心時機〉,《旬刊臺新》第一卷第三號,昭和19年8月10日號。
(八)《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2〜3集)
01 〈社論〉,《臺灣青年》第六十號,1944年6月17日。第二集,《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
02 如紹,〈臺灣人民之解放「無所恐怖的自由」〉,《臺灣民聲報》,第六期,1945年7月1日。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3 孝紹,〈假定我是臺灣人來提出三項管見〉,《臺灣民聲報》,第五期,1945年6月16日。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4 李萬居,〈臺灣淪陷五十周年紀念感言〉,《臺灣民聲報》,第五期,1945年6月16日。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5 李萬居〈住民並沒有日本化〉,民國三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招待第四屆參政員及陪都報界人士茶會上致詞。《臺灣民聲報》,第九、十期合刊,1945年10月7日。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6 陳儀,〈臺灣必須光復 ── 並祝臺灣復省運動成功〉文告,1943年9月。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7 臬紹,〈臺灣人民之中心信仰與地域觀念〉,《臺灣民聲報》,第八期,1945年8月1日。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8 謝南光,〈制定臺灣省憲〉,《臺灣民聲報》半月刊,創刊號,1945年4月。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09 連震東,〈臺灣人的政治理想和對做官的觀念〉,《臺灣民聲報》,第九、十期合刊,1945年10月7日。第三集,《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五、中文論文
01 《文匯報》,〈社論:煙雨太平洋〉,1946年12月10日。資料來源,陳映真 總編輯,《二、二八 ── 六十周年特輯》,臺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1刷。
02 卞鳳奎,〈臺北詩社座談會個別訪問錄〉,收錄在,《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二二期,1997年12月25日出版。
03 田時雨,〈東北接收三年災禍罪言(4)〉,《傳記文學》,第三十六卷第三期,1980年3月。
04 古偉瀛,〈從棄地遺民到日籍華人 ―― 試論李春生的日本經驗〉,收錄在,
李明輝 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4月臺初版。
05 周一鶚,〈陳儀在臺灣〉,收錄在,李敖 編著,《三二八研究、三集》,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年2月28日初版。
06 李筱峰,〈自我放逐的「大統領」 ── 廖文毅〉,收錄在,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 合著,《臺灣近代名人誌》(全五冊),臺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5月2版。
07 李筱峰,〈國家認同的轉向 ── 以戰後臺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為例〉,收錄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輯,《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出版。
08 何孟興,〈從《熱蘭遮城日誌》看荷蘭人在閩海的活動(一六二四〜一六三○年)〉,《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三期,2001年9月30日。new window
09 何漢文,〈台灣二二八事件見聞紀略〉,收錄在鄧孔昭 編,《二二八件資料
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2月28日初版。
10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在,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 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初版3刷。new window
11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六卷第三期,1978年9月出版。new window
12 吳濁流,〈狡猿〉,收錄在氏著《波茨坦科長》,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9月10日再版。
13 吳叡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收錄在,林佳龍、鄭永年 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14 〜 ,〈福爾摩沙意識型態 ── 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第十七卷第二期,2006年6月。
15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收錄在《臺灣風物》,第四十七卷三期,1997年9月。new window
16 黃師樵,〈蔣渭水及其政治運動〉,《臺灣文物:北部新文學新劇運動專號》季刊,第三卷第二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4年8月20日出版。
17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1954年8
月20日。
18 〜 ,〈梁任公遊臺考〉,《臺灣文獻》,第十六卷第三期,1965年9月30日。
19 〜 ,〈臺灣光復前的真空七十天 ── 臺灣光復三十七週年紀念作〉,收錄在,朱匯森 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十至十二月份),〈十月二十五日條目:附錄〉,臺北,國史館,1990年6月出版。
20 黃朝琴,〈臺灣省參議會成立獻辭〉,《政經報》,第二卷第五期,1946年5月10日。
21 黃澄淵,〈臺灣留學國內學友會成立大會演講辭〉,《前鋒》創刊號,1945年10月25日。
22 林玉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嗎? ── 臺灣主體性的心理建設〉,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第二十八期,2004年12月30日。
23 林宗光,〈美人眼中的二二八事件〉,收入在,陳芳明 編,《二二八件學術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12月15日臺灣初版第7刷。
024 林書揚,〈二、二八事變六十周年有感 ── 期盼從悲劇論到省思錄〉,收錄在,陳映真 總編輯,《二、二八 ── 六十周年特輯》,臺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1刷。
25 林滿紅,〈經貿與政治、文化認同 ── 日本領臺為兩岸長程關係投下的變數〉,收錄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討論會籌備委員會 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9月初版。new window
26 林獻堂,〈《台灣評論》社舉行本省參政員座談會:本省參政員對時局發表政見〉,《台灣評論》,第一卷第三期,1946年9月1日。
27 邵毓麟,《勝利前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28 岩生成一(Seiichi Iwao) 著、許賢瑤 中譯,〈明末僑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二八期,1999年6月25日出版。
29 派爾(Kenneth B.Pyle),〈第七章、日本:追求權力的機會主義〉,收錄在帕斯特(Robert A.Pastor) 編著,董更生譯,《二十世紀之旅 ── 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2月初版。
30 徐波、陳林,收錄在,厄內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 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全球化、現代化與民族主義:現實與悖論、民族主義研究學術譯叢、代序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31 唐德剛,〈政學系探源〉,《傳記文學》,第六十三卷第六期,1993年12月。
32 翁佳音,〈關於撒瑪納札(薩爾馬那)的臺灣史偽書〉,收錄在,撒瑪納札(G. Psalmanaazaar),薛絢譯,《福爾摩沙變形記》,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2版1刷。
33 華倫、柯恩(Warren I. Cohen),陳孝燮譯,〈美國對中國的看法(1789年〜1911年)〉,收錄在,卡羅拉、麥克吉福特(Carola McGiffert) 編,《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China in the American Poltical Imagination),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2月出版。
34 華勒斯坦,〈族群身份的建構〉,收錄在,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編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35 陳芳明,〈歷史情結的繫鈴與解鈴 ── 評「評楊亮功調查二二八事件報告」〉,收錄在,李敖 編著,《三二八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1月30日再版。
36 陳芳明,〈《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解題 ―― 臺灣抗日史運動上的兩份重要左翼刊物〉,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影印本),1995年8月影印。new window
37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第四卷第二號,1955年8月。
38 陳俐甫,〈二二八事件與臺灣民族意識〉,收錄在陳俐甫 等譯,《臺灣、中國、二二八》,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39 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文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九期(總第二七三期),1995年2月。new window
40 陳捷先,〈康熙攻台勝利的原因〉,《歷史月刊》,第一五三期,2000年10月5日。
41 陳誠,〈臺中訓話〉,收錄在,趙文山 編著,《臺灣「三七五」地租運動的透視》,臺北自由版社,1949年12月出版。
42 連希文,〈李鴻章與臺灣〉,《臺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72年6月 27日出版。
43 梁華璜,〈近代日本南進的序曲 ── 中日戰爭與割讓臺灣〉,收錄在《南洋大學學報》第二期,1968年。
44 梁華璜,〈日本併吞臺灣的醞釀及其動機〉,《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一期,1974年7月。new window
45 梁惠錦,〈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背景〉,《臺灣文獻》,第二十四卷第三期,1973年9月30日。new window
46 傅良圃(Frederic.J.Foley),〈關於喬治、薩爾馬內則(George Psalmanaazaar)事蹟(1679〜1763)〉,《臺灣文獻》,第十六卷第三期,1965年9月27日出版。
47 許世楷,〈日本支配台灣的機制與意識型態〉,收錄在,臺研會編輯部,《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6月1日出版。
48 許雪姬,〈清代臺灣總兵在綠營中的地位〉,《臺灣風物》第33卷第4期,1983年12月。new window
49 〜 ,〈日治時期的板橋林家〉,收錄在,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 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初版3刷。
50 〜 ,〈皇奉公會的研究 ── 以林獻堂的與為例〉,收錄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31期,1999年6月。
51 〜 ,〈二二八事件中的林獻堂〉,收錄在,胡建國 主編,《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 ── 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年12月初版。
52 楊逵,〈為此年一年哭〉,《新知識》創刊號,1946年8月15日。
53 楊雲萍,〈近事雜記(十四)〉,《臺灣文化》,第三卷第四期,1948年5月1日。
54 理、伊、巴雷特(Richard E.Barret),張苾蕪譯,〈第六章:在臺灣問題
上美國國家政權的自主性與內部意見分歧〉,收錄在E.A.Winckler,S.Greenhaigh,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55 張淑雅,〈杜魯門與臺灣〉,《歷史月刊》,第二十三期,1989年12月1日。
56 張鎧,〈臺灣與中西近代關係概述(16─十九世紀)〉,收錄在,呂理政 主
編,《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臺北,南天
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10月初版1刷。
57 鄭梓,〈一項起死回生的政治工程 ── 1949年臺灣首創地方自治規模〉,
《歷史月刊》,第二十三期,1989年12月1日。
58 鄭麗玲,〈不沈的航空母艦 ── 臺灣的軍事動員〉,《臺灣風物》,第四十四卷第三期,1994年9月30日。new window
59 廖文毅,〈發刊辭:告我臺灣同胞〉,《前鋒》創刊號,1945年10月25日。
60 〜 ,〈憲法與臺灣政治前途(三)〉,《人民導報》,1947年1月10日。
61 廖振富,〈傳錫祺《鶴亭詩集》所反映的人生抉擇〉,收錄在洪慶峰 總編輯,
《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出版,2002年
3月1版1刷。
62 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十期(總第二七四期),1995年3月。new window
63 廖漢臣,〈揚文會〉,《臺北文物:錫口特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4年5月1日,出版。
64 〜 ,〈新舊文學之爭 ── 臺灣文壇一筆流水帳(上)、(下)〉,《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第三期,1954年8月20日、12月10日。
65 蔣瑞仁(時欽),〈憲政運動及地方自治〉,《政經報》,第二卷第六期,1946年7月25日。
66 賴和,〈赴會〉,收錄在,李南衡 主編校註,《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15日初版。
67 薛化元,〈建構臺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第四十期,2007年12月30日。
68 藍博洲,〈尋找祖國三千里 ── 日據末期台灣青年學生的抗日之路〉,收錄在洪宜勇 主編,《台灣殖民地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2月28日出版。new window
69 葉龍彦,〈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史〉,《臺北文獻》直字一二九期,1999年9月。
70 賴永祥,〈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Trade Relation between the Koxinga's Family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 1670~1683),《臺灣文獻》,第十六卷第二期,1965年6月27日出版。
71 蕭高彥,〈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民主憲政: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省思〉,new window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六期,1997年6月。
六、中文專著
001 又吉盛清(Matayoshi Seikiyo),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與沖繩》,臺北,
前衛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1刷。
002 大庭 脩(ôba Osamu),徐世虹譯,《江戶時代日中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北京1版1刷。
003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初版。
004 中島利郎(Toshio Nakashima) 編,《1930年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
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1刷。
006 小森陽一(Komori Yōichi),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
007 王民同 主編,《東南亞史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
008 王育德 著,黃國彥譯,《臺灣 ── 苦悶的歷史》,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2刷。
009 〜 ,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7月18日初版1刷。
010 王曾才 編,《西洋近世史》,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1月臺修1版。
011 〜 ,《中英外交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6月初版第2次印行。
012 王景弘 編譯,《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 ── 美國外交檔案揭密》,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1版1刷。
013 王曉波 編,《蔣渭水全集》(增訂版、上冊),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6月30日增訂2版。
014 史明(施朝暉),《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4
月初版。
015 〜 ,《臺灣民族主義與臺灣獨立革命》,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1刷。
016 古偉瀛、王晴佳 著,《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4月初版1刷。new window
017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018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創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3刷。new window
019 吉爾、德拉諾瓦(Gil Delannoi) 著,鄭文彬、洪暉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2月北京第1版1刷。
020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 J. Hobsbawm。或譯,霍布斯邦) 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1780:Programme, Myth, Realit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1版1刷。
021 李加展,《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文獻檔案之福爾摩沙文學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5月15日初版。
022 李光縉,《景璧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4月1版1刷。
023 李永熾 等編,《臺灣主體性的建構》,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5月1版1刷。
024 李世傑,《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年11月初版。
025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8年5月1日初版。
026 李南衡 主編校注,《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15日初版。
027 李旺台、楊振隆 總策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年2月1版1刷。
028 李乾朗,《臺灣近代建築史》,臺北,雄獅出版社,2002年2月3版6刷。new window
029 李登輝,《新時代臺灣人》,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5年4月初版。
030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5月再版。
031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6月3版。
032 〜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2月第1版第1刷。
033 〜 ,《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1996年10月1日出版。
034 李贄,《焚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10日初版。
035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8月1版1刷。
036 坂本太郎(Taro Sakamoto),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日本史概說》,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2年8月1版1刷。
037 李獻璋 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2月1日出版。
038 Arthur S.Reber,李伯黍等譯,《心理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1刷。
039 沃特、麥道弋爾(Walter A.Mcdougall),連惠幸、李惠珍、賴慈芸、周文萍譯,《願海澎湃 ―― 北太平洋世紀風雲》(THE SEA MAKE A NOISE:The Make of the North Pacific From Magellan to MacArthur),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20日初版1刷。
040 吳三連、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葉榮鐘 合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4月5版。new window
041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初版。new window
042 〜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臺初版。
043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戰後),《吳新榮全集卷、7》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10月初版。
044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new window
045 吳濁流,《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2月15日臺灣版第2刷。
046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公司,2003年11月15日初版8刷。
047 D、柏金斯(Dexter Perkins),易安譯,《美國外交政策》(The American Approach Foreign Policy),香港,今日世界社,1964年月3出版。
048 林文龍 編,《臺灣詩錄拾遺》,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12月31日出版。林獻堂先生紀念編纂委員會(簡稱「編委會」) 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追思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12月影印版。
049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9月初版1刷。new window
050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 ―― 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1版2刷。
051 〜 編著,《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6
月初版第一刷。
052 邱永漢 著,朱佩蘭譯,《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臺北,不二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月出版。
053 陳水逢,《日本政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4月初版。
054 陳芳明,《探索臺灣史觀》,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9月1版1刷。
055 若林正丈(Masahiro Wakabayashi) 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 ──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1版3刷。
056 信夫清三郎(Seizaburo Shinobu) 著,周啟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第四卷、走向大東亞戰爭的道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1刷。
057 段承璞 主編,《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058 洪繻(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31日出版。
059 洪鎌德,《民族主義》,臺北,一橋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一刷。
060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 ── 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1刷。new window
061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第1刷。
062 保羅、塔格特(Paul Taggart),袁明旭譯,《民粹主義》(Populis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版1刷。
063 凃昭彥 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064 連溫卿,《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065 埃里、凱杜里(Elie Kadourie),張明明譯,《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1。
06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2次印刷。
067 〜 ,《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6月初版。
068 郭嘉雄 主編,《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12月出版海斯(Hayes, Carlton J. H.),帕米爾 等漢譯,《現代民族主義演進史》(The Hi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1931年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1刷。
069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1刷。
070 陳俊宏 編著,《禮密臣細說台灣民主國》,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月12日初版1刷。
071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業公司,1992年3月初版第4次印行。new window
072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23日1版 2刷。new window
073 陳誠,《臺灣土地改革紀要》,臺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1年10月3版。
074 黃天才、黃肇珩 著,《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
075 黃平、羅紅光、許寶強 主編,《當代西方社會學、人類學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刷。
076 黃紀男 口述,黃玲珠 執筆,《老牌臺獨 ──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台北,獨家出版社 1991年12月初版。
077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 ―― 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1刷。new window
078 黃昭堂 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臺北衛出版社,1994年4月新修訂版第1刷。new window
079 〜 ,《臺灣那想那利斯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第1刷。
080 〜 ,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12月初版。
081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 合編,《日據時代之臺灣財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月初版。
082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11月2 版。
083 〜 ,《甲午戰前之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6月再版。
084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
085 陳志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4之初版。
086 陳芳明 編著,《二二八事學術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12月15日臺灣初版第七刷。
087 陳秀武,《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與知識份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
088 陳映真 總編輯,《二、二八 ── 六十周年特輯》,臺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1刷
089 陳翠蓮,《派系鬥頭權謀政治: ── 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2月20日初版1刷。
090 陳逸松 口述,吳君瑩 紀錄,林忠勝 撰述,《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1月30日修訂版第2刷。
091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90年10月9版3刷。
092 張茂桂 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5刷。new window
093 張炎憲 總編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 ── 台灣共和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2月第1版1刷。
094 安東尼、史密斯(英),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1版1刷。
095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2月出版。
096 葉芸芸 主編,《證言2、28》(增訂新版),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2 月新校增訂第2版。
097 葉榮鐘,《少奇吟草》,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12月30日初版。
098 許介鱗,《日本政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2月初版第二次印行。
099 許世楷 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1刷。
100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 ── 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10月臺初版。
101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5月初版。new window
102 〜編輯,《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0年12月出版起。
103 費德廉、羅效德 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 ―― 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American and Eur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104 黃秀政,《『臺灣民報』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現代思潮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105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15日臺灣版第1刷。
106 Peter J.O’Connell,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4月初版1刷。
107 葛超智(George H.Kerr),《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7刷。
108 梁志明 主編,《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109 周婉窈,《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110 E.A.Winckler,S.Greenhaigh 編,張苾蕪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111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月初版第4次印行。new window
112 資中筠、何迪 編,《美臺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1刷。
113 〜 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 ── 杜魯門到里(雷)根》,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5月1版1刷。
114 鄭家馨 主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1版1刷。
115 盧修一,《臺灣共產黨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第三刷發行。
116 簡江作,《韓國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1 刷。
117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118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 ── 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中,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new window
119 Malcolm Bradbury 編,趙文閔譯,《文學的地圖》(The Atlas of Literature),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1刷。
120 福爾克爾、具格哈恩(Volker R.Berghahn) 著,朱章才譯,《舊歐洲的沒落: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Der Untergang des alten Euuropa:Sarajewo,28.juni 1914),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5月5日初版1刷。
12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出版。
1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初編,《臺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紀要》,臺北,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3月30日出版。
123 蔣永敬,《百年老店 ―― 國民黨滄桑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年5月31日初版。
124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3年6月30日出版。
125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 原著,羅珞珈 譯者,《悲劇性的開端 ── 台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3月30日初版2刷。new window
126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 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2年7月初版2刷。
127 戴國煇 原著,魏廷朝譯,《臺灣總體相 ── 人間、歷史、心性》,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16日2版3刷。
128 〜 ,《愛憎二、二八 ── 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1日初版6刷。
129 〜 ,《臺灣總體相 ── 住民、歷史、心性》,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16日2版3刷。
130 〜 ,《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 ── 「寧靜革命」的來龍去脈》,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1刷。
131 蘇新(莊嘉農),《未歸的臺灣共鬥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5月20日初版三刷。
132 蘇瑤崇 主編,《最後的臺灣總督府:1944〜1946年終戰資料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七、日文專著
(一)日文論文
01 江口圭一(Eguchi Keiichi),〈1910 ― 30年代の日本〉,《岩波講座:日本通史、第十八卷》,東京,岩波書店株式會社,1994年7月28日第1刷發行。
02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臺灣總督府秘密文書「文化協會對策」〉,《臺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東京,龍溪書舍,1978年4月30發行。
03 〜 ,〈黃呈聡における「待機」の意味 ── 日本統治下台湾知識人の抗日民族思想〉,收錄在,台湾近現代史研究会編,《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2號,東京,龍溪書舍,1979年8月30日發行。
04 〜 ,〈大正デモクラシ―と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東京,研文出版(山本書店出版部),1983年3月10日發行。
05 春山明哲(Haruyama Meitetsu),〈明治憲法体制と臺灣統治〉,收錄在,《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4)、統合と支配の論理》,東京,岩波書店株式會社,1993年3月5日第1刷發行。
06 〜 ,〈近代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と原敬〉,收錄在,《日本植民地主義の政治的展開、一八九五〜一九三四年:その統治体制と臺灣の民族運動》,東京,財團法人口アジア政經學會,1980年12月25日印刷發行。
(二)專著
01 大江志乃夫(Otto Ōeshino) 等編,《近代日本植民地》,〈6扺抗與屈從〉,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3月5日第1刷發行。
02 中島利郎(Nakazima Tosio)、吉原丈司(Jyouzi Lyosihara) 編,《鷲巢敦哉著作集》,東京,綠蔭書房株式會社,2000年12月10日初版第1刷發行。
03 小熊英二(Oguma Eizi),《〈日本人〉の境界:沖繩、アイヌ、臺灣、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歸連動まで》,東京,新曜社株式會社,2005年1月10日初版第9刷。
04 山本博文(Yamamoto Hirofumi),《鎖國と海禁の時代》,東京,校倉書房株式會社,1996年6月 25日第2刷。
05 山田昭次(Yamada Shozi),《岩波講座:日本通史、第十八卷》,東京,岩波書店株式會社,1994年7月28日第1刷發行。
06 山路勝彥(Yamazi Katsuhito),《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覽會》,東京,風響社株式會社,2008年1月25日印刷發行。
07 井出季和太(Ide Kiwata),《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2月臺北初版發行/1997年12月臺北2刷發行,南天書局有限公司(複刻本)。
08 〜 ,《南進臺灣史攷》,東京,誠美書閣,1943年11月東京初版發行/1995年1月臺北1版發行。
09 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日本共產黨の七十年》,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4年5月10日初版第2刷。
10 北岡伸一(Kitaoka Shinichi),《後藤新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88年6 月發行。
11 田健治郎(Den Kenjiro)伝記編纂會 編,《田健治郎伝》,東京,大空社株式會社,1988年10月25日發行。
12 古川万太郎(Furukawa Mantaro),《近代史、日本とアジア ―― 日清戰爭からシベリア出兵まで》,東京,婦人之友社,2002年1月 1日第1刷發行。
13 矢內原忠雄(Yanihara Tadao),《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年10月出版發行/1997年12月臺北3刷發行,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4 吉田松陰(Yoshida Shouin),〈幽因錄〉,收錄在,山口縣教育會 編,《吉田松陰全集》,東京,大和書房,1986年11月25日初版5刷發行。
15 向山寛夫(Mukoyama Hiroo),《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民族運動史》,東 京,中央経済研究所,1987年7月31日発行。
16 米原 謙(Yonehara Yuzuru),《德富蘇峰》,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8 月發行。
17 江口圭一(Eguchi Keiichi),《日本帝國主義史研究》,東京,青木書店,1998年2月15日1版1刷發行。
18 永積洋子(Youko nakatsumi),《朱印船》,東京,日本歷史學會,2001年10月 10日1版1刷。
19 伊能嘉矩(Inou Kanori),《臺灣文化志》,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複刻本),1928年9月東京初版發行/1994年9月台北1版發行。
20 伊藤博文(Ito Hirobumi)公 編,《臺灣資料》,東京,秘書類纂刊行會出版發行,1936年5月20日發行。
21 佐藤信淵(Sato Nobuhiro),〈防海策〉,收錄在,瀧本誠一(Seiichi Takimoto) 編《佐藤信淵家學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26年4月 30日發行。
22 岡本幸治(Okamoto Kozi) 編,《近代日本のアジア觀》,京都,ミネルウァ書房,1999年3月30日1版第2刷發行。
23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增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年6月1日增補版3第1刷發行。
24 林 宥一,《無產階級の時代 ―― 近代日本の社會運動》,東京,青木書店株式會社,2006年6月10日第1版發行。
25 林 景元,《日本統治下台湾の「皇民化」教育》,東京,高文研株式會社,1991年11月1日第1刷發行。
26 東鄉 實(Toko Mirori)、佐藤四郎(Sato Shiro) 共著,《臺灣植民發達史》,東京,晃文館,1916年4月東京出版發行。
27 持地六三郎(Mochiji Rokusaburo),《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年8月東京2版發行,臺北,南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覆刊本),1998年5月臺北1刷發行。
28 美土路英二(Miziro Eizi) 編,《明治大正史》,東京,2004年4月25日發行。
29 後藤乾一(Goto Kennichi),《昭和期日本とインドネシア―一九三○年代「南進」の論理、「日本觀」の系譜》,東京,勁草書房,1986年3月出版第1刷發行。
30 謝 春木,《臺灣人の要求、台灣人は斯く觀る、日本主義的沒落》,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1年1月10日發行。
31 淺田喬二(Akida Kyuzi),《日本帝國主義下の民族革命運動》,東京,未來社株式會社,1973年9月25日第1版發行。
32 喜安幸夫(Kiyasu Yukio),《臺灣島抗日秘史》,東京,原書房株式會社,1979年11月25日發行。
33 朝尾直弘(Asao Naohiro)、高橋幸八郎(Takahashi Kohachiro)、永原慶二(Nagahara Keiji)、大石嘉一郎(Oishi Kaichiro) 編,《日本近代史要說》,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11月 27日初版12刷。
34 陸奧宗光(Mutsu Munemitsu) 著,中塜 明(Nakatsuka Akira) 校注,《蹇蹇錄》(けんけんろく),岩波文庫,東京,岩波書店,1983年7月18日第 1刷發行。
35 臺灣教育會 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1939年12月初版發行/1995年10月2刷發行。
36 臺灣總督府 編,《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年初版/1997年12月二刷發行,南天書局有公司。
37 鶴見祐輔(Tsurumi Yusukke),《(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第三冊),東京,藤原書店株式會社,2005年2月28日初版第1刷發行。
八、英文專作
01 Hickey, D. V. V., United States-Taiwan Security Ties : From Cold War to Beyond Containmen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Inc . Westport ,1994.
02 Huntington, S. P.,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N.Y. Baker & Taylor Books., 2004.
03 Kennan, G.,Russian and the West under lenin and Stalin ,Boston:Little,Brown,1960.
04 Grasso, J. M., Truman's Two-China Policy(1948〜1950, M.E., Sharpe , New York ,1987.
05 McGlothlen, R. L., Controlling the Waves : Dean Acheson and U.S.Foreign Policy in Asia ,W.W.Norton & Company, Inc .1993.
06 Stolper, T. E., China , Taiwan ,and the offshore islands, New York :M.E.Sharpe.Inc Press,1985.
07 Tsou, T.,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1941-1950, Vol 2,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3.
08 Warren I. Cohen, W. I.,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 197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