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覺悟與救恩--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交談
書刊名:哲學與文化
作者:沈清松
作者(外文):Shen, Vincent
出版日期:1997
卷期:24:1=272
頁次:頁2-19
主題關鍵詞:基督宗教佛教宗教交談覺悟救恩人性論超越性內在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3
  • 點閱點閱:42
     在世紀末的氛圍當中,整個世界正踏入虛無主義的幽谷。從此一人類的窘境看來 ,佛教和基督宗教應該共同開發靈修資源,透過交談,貢獻其理念、價值和實踐方法,促使 人的生活恢復意義。 本文處理基督宗教和佛教的交談的方式,是運用本人的「對比哲學」。這是一種思維與實踐 的基本途徑,必須在表面的差異或對立的情境當中發現互補性,一方面尊重差異,一方面尋 找互補。所謂「對比」是在差異和互補、連續與斷裂、採取距離和共同隸屬之間的辯證遊戲 ,構成了所研究的對象的結構及其動態的發展。本人把基督宗教和佛教視為是不同但仍可互 補,相互有距離但仍可共同合作的兩個宗教。本文主要集中在佛教所謂的「覺悟」和基督宗 教所謂「救恩」兩項重要教理,並且把兩者的創造性詮釋視為是有助於人類走過現代╱後現 代的虛無主義幽谷。我將集中探討以下四個問題:一、兩大宗教對於人類痛苦的共同關心及 痛苦的人性根源。二、基督宗教所謂「救恩」與佛教所謂的「覺悟」之間的對比,主要集中 於所謂「超越性原則」與「內在性原則」。三、基督宗教教所論「存有的圓滿」和佛教所謂 的「空性」,或「緣起性空」。四、德行倫理學對於基督宗教和佛教皆為共法,可以視為一 種克服虛無主義、宰制與異化的實踐道路。
圖書
1.Goudsblom, J.(1980)。Nhilism and Culture。New Jersey:Rowman and Littlefield。  new window
2.Husserl, E.、Kerstein, F.(1982)。Ideas 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the Hague:Martinis Nijhof。  new window
3.Smith, J. E.(1983)。The Spirit of American Philosoph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4.Ricoeur, Paul(1960)。La symbolique du mal。Paris:Aubier-Montaigne。  new window
5.(1992)。聖經。台北:思高聖經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t. Augustine、Pine-Coffin, R. S.(1961)。Confessions。London:Penguin Classics。  new window
7.印順(1988)。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惠南(1993)。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t. Thomas Aquinas。Summa Theologica。  new window
10.St. Thomas。Summa Contra Gentiles。  new window
11.Heidegger, M.(1957)。Identitat und Differenz。Pfullingen:Gunther Neske。  new window
12.McIntyre, A.(1984)。After Virtue。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ew window
13.唐君毅(1977)。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Raguin, Y.。Evangefisation, Dialogue et Reflextion Theologiqu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hen, Vincent(1984)。Life - world and Reason in Husserl's Philosophy of Life。Analecta Husserliana。Dordrecht:D. Reidel。  new window
2.沈清松(1986)。方法、歷史與存有--對比哲學概觀。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opleston, F.(1960)。Ps. 118, Serm., 18, 4。A History of Philosophy。Westminster:The Newman Press。  new window
4.Heidegger, M.(1938)。Wozu Dichter。Holzueg。Frankfurt:V. Klosterman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