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的發明”的超越與傳統多樣性的敬畏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齊釗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
頁次:41-47+157
主題關鍵詞:傳統的發明傳統的多樣性傳統性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Diversity of traditionTradition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
  • 點閱點閱:4
近年來國內學者多以"傳統的發明"概念來分析各地此起彼伏的"傳統熱"現象,而較少注意到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對于傳統的論述。前者雖在后現代的語境下從建構主義的進路對有關傳統的本質主義認識所存在的偏見進行了糾正,然而卻也忽視了關于傳統的一些基本議題,而這些議題在后者的論述中有較多的體現。因此,對于當下而言,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超越"傳統的發明"而達致對傳統的基本議題的深化,并進而以敬畏的心態將傳統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呈現出來。
In recent years,scholars usually use such terms a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or "making tradition"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tradition fever",while 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American sociologist Edward Shils’comments on tradition.The former,though in post-modern contex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correct the bias of the essentialist cognition on tradition,yet they have been ignoring some essential issues that are discussed in the latter’s writings.Therefore,we need to think about how to transcend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to deepen the essential issues of tradition,and then to show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tradition with an attitude of reverence.
期刊論文
1.阿蘭‧鄧迪斯、周惠英(2004)。僞民俗的製造。民間文化論壇,2004(5),103-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應貴(19840600)。光復後臺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05-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宣炳善(2007)。關於「傳統的發明」與「僞民俗」。民間文化論壇,2007(3),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鐘宗憲(2007)。人文學科的價值與時代性的「發明」。民間文化論壇,2007(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世瑜(2008)。正統的意涵與民族的意涵:黃帝「傳統」的發明。河南社會科學,2008(3),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景春(2007)。學人如何面對當下的「發明」浪潮。民間文化論壇,200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顧杭(2010)。傳統的發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前期對共和文化的塑造。史林,2010(5),168-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興貴(20150000)。「被發明的傳統」:現代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透視。廣西民族研究,2015(6),75-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喬以鋼、包天花(2014)。「被發明的傳統」:當代蒙古族文學的蒙元女杰想像。文藝爭鳴,2014(3),138-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褚建芳(2010)。製造傳統--關於傣族潑水節及其相關新年話語的研究。開放時代,2010(2),10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菊(2010)。再造傳統--以雲南省鎮沅縣苦聰人為例。社會,2010(4),179-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美君(1976)。人類學在中國。人類與文化,197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齊釗(2013)。社區‧區域‧歷史:理解中國的三種進路--對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術傳統與研究特色的再分析。開放時代,2013(6),10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旭東、齊釗(2012)。地方志與風俗的區域研究--對早期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兩篇畢業論文的分析。民俗研究,2012(1),58-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旭東、齊釗(2013)。反思性批判與創造性轉化--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與英國功能論人類學的雙向互動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3(1),46-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hils, Edward、傅鏗、呂樂(2009)。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銘銘(2005)。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鴻保(2006)。中國人類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亦園(1984)。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淑娉、龔佩華(2004)。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建民(1999)。中國民族學史。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齊釗(2013)。個人心史與學派歷史勾連的困境與張力--評〈李安宅與華西學派人類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