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勢原住民族之傳統宗教信仰--傳統巫師與祭師團之知識與運用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作者:楊仁煌林靜玉
出版日期:2010
卷期:8
頁次:頁147-182
主題關鍵詞:巫師祭師無形文化非物質文化祖靈信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57
  • 點閱點閱:82
科技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學家們正以驚人的速度破解人類基因的祕碼,但少人意識到,大量且寶貴的傳統知識和技術也正悄無聲息地消失當中。這些迄今沒有被紀錄的知識系統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線索,以往被儲存在地球上將近15,000 個不同文化與族群中的老人、巫師、及獵人的記憶裡。它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經過實驗、觀察以及從錯誤中反省所得到的經驗與智慧結晶。然而,這些族群及他們的文化卻無法抵禦資本主義及現代文明無情的侵襲,正以飛快地速度步向死亡。一旦這些族群滅絕,則伴隨著它們的珍貴知識系統及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也將跟著石沈大海。南勢原住民族巫師與祭師團的醫療與政治組織團體,舉凡大至全部落之經濟性、政治性、歲時祭儀(祈雨祭、祈晴祭、驅病害祭、Talatuas 祭…)等活動,例行性的氏族、親族、家族、家庭之祭祖、醫病、對付邪惡之鬼魂,小至一般老百姓請託醫病、找回失物、交異性朋友、誘導或引起異性青睞……等情事,諸如此類異能,已漸失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 年11 月2 日在巴黎通過「關於文化之多樣性UNESCO 宣言」,又於2006 年1 月17 日簽署「關於文化表現之多樣性的保護與促進之條約」,旨在詮釋文化多樣性,是指群體及社區的文化表現,可以運用多樣的方式表現,文化的多樣是因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呈現人類的文化遺產。又於2007 年9 月通過國際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亦在11、12、13、31 條納入文化資產保障之相關條文,並且要各國特別關注少數群體和原住民的特別狀況和需要,使他們能夠自己表現其獨特的文化。 謹此特以原住民族非物質文化南勢原住民族之傳統宗教信仰-傳統巫師與祭師團之知識與運用為主題,呈現巫師、祭師組織文化。
期刊論文
1.李來旺(1996)。台窩灣人與奇萊平原的撒基拉雅人。原住民健康研究室通訊,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iamond, Jared M.(2000)。Linguistics: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Nature,403(6771),709-710。  new window
3.衛惠林(1956)。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阮昌銳(1965)。臺灣土著民族的今昔。中國邊政,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阮昌銳(1967)。港口阿美族年齡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亦園(19570900)。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35-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美玲(19941200)。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臺灣史研究,1(2),85-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衞惠林(19530500)。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ellwood, PP(1991)。The An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mguages。Scientific American,88-93。  new window
10.Lowie, Robert H.(1928)。A Note on Relationship Terminologies。American Anthropologist,30(2),263-268。  new window
11.Ngo. T. P(1984)。Some Archaeological Questions of the Northern Vietnamese Coastal Areas in Relation to Austronesian Origins。Asian Perspectives,26,147-152。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宣衛(1998)。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與社會記憶--一個海岸村落例子。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仁煌(2007)。撒奇萊雅族dabek文化內涵與核心價值為例。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su, M.、Chien, M.(1996)。Sociocultural a affinities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黃宣衛(1991)。東部海岸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査研究。臺東: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亦園、石磊、瞿海源、蕭新煌、余光弘(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仁煌(2004)。台灣阿美族(Pancah)搭蘆庵(TaLuan)會所文化內涵與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仁煌(1978)。變遷中的薄薄阿美族社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吉野清人(1942)。原始文化の探求。東京:白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恩顯(1989)。邊政通論。華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cCovern, J.B.M.(1922)。Among the Head Hunting of Formosa。Boston。  new window
4.Murdock, George Peter、Murdock, Paul H.(1949)。Social Structure。New York, NY:Turney-High, Harry。  new window
5.Dixson, John、Schearell, Robert(1995)。Social welfare with Indigenous people。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6.李亦園(1974)。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木柱(1987)。阿美族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Ogbu, John U.(1978)。Minority Education and Caste: The American System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9.陳其南(198602)。婚姻、家族與社會--文化的軌跡。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North, Douglass C.(1980)。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window
11.李亦園(1992)。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國賜、黃富順、楊仁煌(1992)。加強山胞社會教育之改進方案研究。臺北:教育部教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光宇(1977)。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1992)。牽源。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立緒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斌雄(19650000)。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阮昌銳(19690000)。大港口的阿美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Erikson, Erik Homburger(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W. W. Norton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20.森丑之助、楊南郡(200001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亦園(1962)。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葆楨(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壬癸(1997)。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駱香林(1957)。花蓮縣志搞. 卷8 : 官制。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亦園(1987)。社會科學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等(2000)。臺灣原住民史--阿美史篇。南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駱香林(1957)。花蓮縣志稿. 卷9 : 戶口。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DurKheim, E.、Sain, J. W.(191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ns Life。London。  new window
29.Horton, Paul B.、Hunt, Chester L.(1972)。Sociology。N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window
30.Lowie, R.H.(1947)。Primitive Society。New York。  new window
31.Lowie, R. H.(1954)。Indians of the plain。New York。  new window
32.Webster, H.(1908)。Primitive secret societies。New York。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亦園(1982)。南勢阿美的部落組織。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ryon, Darrell(1995)。Proto-Austronesian and the Major Austronesian Subgroup。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Canberra: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