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閩南疾病諺語的文化詮釋—以醫/病關係為研究視角
作者:許蓓苓
作者(外文):Bei-ling Hsu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明德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諺語臺灣閩南諺語疾病文化詮釋民俗醫療proverbsTaiwanese Minnan proverbsdisease and illne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sfolk therap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5
本文從文化詮釋的角度,探討與疾病/醫療有關的臺灣閩南諺語;在各類口傳文學的類型中,諺語最能表現語言的功能與特色,因此諺語和相應的文化具有緊密的關係,對於諺語的研究已經成為文化研究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
疾病所屬的定義與詮釋往往受到文化與習俗的影響,包括病因的解釋、相關的病痛、症狀的陳述,以及正常/異常的判斷,都和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諺語-文化-疾病三者可以相互反映與詮釋,透過諺語呈現疾病文化,也從諺語看見文化是如何形塑疾病、如何醫治疾病。
醫學上所稱的「疾病」,是一個生物過程,指「個人的身體產生缺陷、器官機能異常、身體的生理狀態不平衡」,因此包括病名、病徵、病因、病患、病情等,以及心理狀態的異常,都包含在論文取材的範圍內;除了直接闡述疾病議題的諺語,由於本文是以疾病的文化研究為主題,因此對於疾病諺語的收錄與議題的發揮、論文的鋪陳,不框限於醫療上的疾病定義,任何能決定一個人生活態度的東西,都會對他個人的疾病傾向發揮巨大的影響。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包括研究背景、問題陳述,研究目標與意義以及界定研究的範圍;第二章說明臺灣疾病諺語的醫療環境與醫療體系;第三章論述疾病、信仰與民俗醫療;第四章討論疾病文化的身體意涵;第五章為疾病與醫療的社會闡釋;第六章則針對疾病、飲食與養生文化的討論;第七章結論。
一千三百三十則臺灣閩南諺語,直接或間接的架構起臺灣社會的疾病文化,「文化」不單只是某一個族群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總稱,而是具有可以解釋分析的「語言」,諺語就是提供了文化研究的一種語言文本,臺灣閩南疾病諺語代表的是臺灣閩南族群面對疾病以及與疾病相關的問題時的一切應對,其中包括定義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以及面對問題時的生命情調。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aiwanese Minnan proverbs which are related to medical, disease and illness. The proverb has most possibility to present a language’s function and character in oral literature. Due to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verbs and the culture it corresponding to,the study of proverb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culture.
The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llness, including the explanations of causes of illness,related sickness, the description of symptoms,and the distinguishing whether a man is healthy or not,which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are usually impacted by culture and customs. As a result,proverb, culture, disease and illness can reflect and explain each other. Proverbs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illness. So does it make us understand how the culture shapes human illness and cure illness.
Disease is considered as a biological process in medical science, comprising the defect of personal body,the unusual of functions of organs, and unbalance of physical condition. Therefore,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disease names,symptoms,causes of disease,patients,patients’ conditions,and abnormal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Because of the them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cultural research of illness,in spite of the proverbs directly interpreting the issue of disease,the collecting of the proverb of the disease,the elaborating of issues,and the expati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will not limited in the definition of disease in medical. Anything could determine a person’s lifestyle woul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one’s tendency of illnes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overs the background, problem statement, objectiv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cop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The medical history background for the Taiwanese Minnan proverbs. Understanding the taiwanese health care system. Chapter Three, The study covered the folk therapy. Chapter Four will focus on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in disease culture. Chapter Five,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medical. Chapter Six, 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discusse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s between the preserve one's health and culture. Chapter Seven will be the conclusion.
The culture of disease in Taiwanese society is construc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1,330 lines of Taiwanese Minnan proverbs. It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the spirit and material world of one race,but also possesses the language which is explainable and analyzable. Proverbs provides a text for culture researching,it represents the answer including the way of problem definition,the knowledge system of solving problems,and the life sentiments of facing difficulties when Taiwanese Minnan group confronting illnes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重要參考書目

書籍部份,按照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
每一類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西文作者的部份置於前,依據開頭字母排列。

一、書籍類
(一)諺語相關專著
王永興:《俗諺語智慧精華(上冊)》(臺北市:俊嘉文化,2010年)
王永興:《俗諺語智慧精華(下冊)》(臺北市:俊嘉文化,2010年)
呂自揚:《臺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市:河畔,1993年)
李繼賢:《鹿港諺語釋說》(鹿港: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1985年)
吳瀛濤:《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1975年)
林貴龍等編:《臺灣俗語對句:頂幾代的祖先所講的生活智慧》(臺南市:開朗雜誌,2007年)
林衡道口述、徐明珠整理:《林衡道談俚諺》(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中央月刊社,1996年)
洪惟仁:《臺灣哲諺典》(臺北:臺語文摘雜誌社,1993)
胡萬川總編輯:《臺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3年)
胡萬川總編輯:《臺南縣閩南語諺語集(四)》(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4年)
胡萬川總編輯:《臺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五)》(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7年)
胡萬川,林培雅總編輯:《臺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七)》(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9年)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芬園花壇秀水地區》(彰化市:彰縣文化局,2002年)
胡萬川總編輯:《大甲閩南故事集(一) 》(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1995 )
胡萬川總編輯:《南投縣福佬諺語謎語集》(南投市:南投縣文化局,2003)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8 諺語‧謎語篇(一)》(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1995)
徐運德:《客家諺語》(苗栗市:中原週刊社,1993年)
徐福全:《福全臺諺語典》(臺北:徐福全,1998年)
高芷琳:《澎湖諺語》(臺中市:晨星,2004年)
許晉彰,盧玉雯編:《臺灣俗語諺語辭典》(臺北市:五南,2009年)
施文儀:《臺灣俗語講講衛生》(臺北市:婦幼家庭,2005年)
陳憲國、邱文錫:《實用臺灣諺語典》(臺北:樟樹,1999年)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卷三‧言語行動》(臺北市:前衛,1998年)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卷五‧婚姻家庭》(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卷八‧天氣、田園和健康》(臺北市:前衛,2005年)
陳華民:《臺灣俗語話講古》(臺北:常民文化,1998年)
陳瑞隆編著:《臺灣安平府城諺語智慧》(臺南市:世峰,2007年)
黃招榮:《親近臺灣的史‧諺‧文》(高雄縣鳳山市:黃招榮,2008年)
黃少廷:《臺灣諺語(一)》(臺北:五南,2003年)
黃少廷:《臺灣諺語(四)》(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4年)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俗諺採擷》(臺北縣:稻田,1996年)
楊青矗:《臺灣俗語辭典》(高雄市:敦理出版社,2001年)
張賢哲編著:《河洛中醫文化之研究》(臺北市:衛生署中醫藥會,2007年)
董忠司編纂:《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2000年)
潘榮禮:《臺灣限制級俚諺語》(臺北市:前衛,2005年)
戴寶村,王峙萍:《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市:玉山社,2004年)
藍文佶,藍文良:《臺灣諺語》(臺北縣永和市:智揚,1994年)
(二)總類
《十三經注述》整理委員會:《尚書》(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十三經注述》整理委員會:《禮記》(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丁度等編:《集韻》(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
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
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
呂不韋,【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4)
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1997年)
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吳謙等編:《醫宗金鑑》(臺北:大中國圖書,1967)
忽思慧:《飲膳正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唐玄宗著,邢昺疏:《孝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
高誘註:《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高濂著,李敬明編譯:《遵生八箋》(濟南:山東美術,2008年)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市:黎明文化,1991年)
程國彭:《醫學心悟》(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年)
舊題【晉】郭璞撰:《葬書》(臺北市:新文豐,1985)
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十八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彭年等編:《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圖書公司,1993年)
陳實功:《外科正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曾世榮:《活幼口議》(北京:中醫古籍,1985)
張華著,祝鴻傑譯註:《博物志》(臺北市:臺灣古籍,1997)
賈銘:《飲食須知》(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據《學海類編本》排印本)
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
顧觀光輯,楊鵬舉校注:《神農本草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三)哲學
Lucien Levy- 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Verlog Herder K.G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香華園,1986年)
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7年)
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1988年)
沈清松:《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臺北市:五南,2004年)
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北商務,1995)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張默生註釋:《老子》(臺南市:大夏出版社,1988年)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1989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的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康著:《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2005年)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簡美玲註譯:《莊子讀本》(臺南市:文國,2001)
(四)宗教
J.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市:桂冠,1991年)
Morris Brian著,張慧端譯:《宗教人類學導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6)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2000年)
王聖文編著:《收驚法門全科》(臺中市:瑞成,2004年)
王慶文、王瓊婷、余文欽合著:《我的乩童爸爸之神人奇緣》(臺北市:臺北護國延平宮,2008年)
王曉麗:《中國民間的生育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臺北:漢欣文化,1993年)
吉元昭治著,陳昱審訂:《臺灣寺廟藥籤研究》(臺北市:武陵,1999年)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市:商鼎文化,1993年)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
林明峪:《臺灣民間禁忌》(臺北:聯亞出版社,1984年)
林美容:《人類學與臺灣》(臺北縣:稻鄉,1992年)new window
金澤:《禁忌探秘》(臺北市:臺灣珠海,1994年)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市:臺原出版,1995年)
姜義鎮編著:《禮俗與禁忌》(新竹市:新竹生活美學館,2008年)
孫亦平主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2003年)
高珮英:《臺灣的虎爺信仰》(臺北縣:遠足文化,2005年)
張珣:《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年)new window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中國民間信仰的功能與模式》(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年)
陳仕賢:《臺灣的媽祖廟》(臺北市:遠足文化,2006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6年)new window
陳怡魁講述,張茗陽編著:《生存風水學:中國風水的源流與科學觀》(臺北:財團法人易學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年)
陳省身:《普濟幽冥-瑜伽焰口施食》(臺北:臺灣書局,2009年),
游謙:《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市:宜蘭縣政府,2003年)
黃丁盛:《臺灣民俗廟會》(臺北市:生活文化,1997年)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常民文化,2000年)new window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2010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市:長青文化,1984年)
臺中紫微宮:《己丑年中華曆書》(臺中市:臺中紫微宮,2009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市:麥田,2004年)new window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特寫》(臺北市:麥田,2005年)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編著:《宗教學概論》(臺北市:五南,2009年)
劉枝萬:《中國民間信仰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1990年)new window
蔡佩如:《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市:唐山,2001年)
談越波:《面相學》(遼寧:大連音像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宗教的生命關懷》(臺北市,大元,2006年)new window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市:大元,2005年)
蕭達雄:《臺澎地區禮俗禁忌論說-臺語說禁忌》(高雄市:復文,2005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臺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
(五)科學
Nico Stehr,Hans von Storch著,李理譯:《氣候、天氣與人類》(臺北:晨星,2005年)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臺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臺北:大自然出版社,1999年)
(六)應用科學
Charlotte Furth著,甄橙主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Frank Ashall著,潘麗芬、王佑文譯:《科學大發現》(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George M.Foster等著,陳華、黃新美譯:《醫學人類學》(臺北:桂冠,1992年)
Hippocrates著,趙洪鈞、武鵬譯:《希波克拉底文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Marvin Harris著,葉舒憲、戶曉輝譯:《食物與文化之謎》(臺北:書林,2004年)
Paul Brand、Philip Yancey著,江智惠,陳怡如譯:《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臺北市:智庫文化,1995年)
Susan Sonta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市:大田,2000年)
Sherwin B.Nuland著,潘震澤譯:《器官神話:一個外科醫生的奇遇》(臺北市:時報文化,2002年)
Karen G. Duderstadt著,林明志、黃彌淑譯:《兒科身體檢查圖解手冊》(臺北市:臺灣愛思唯爾,2009年)
Kay Redfield Jamison著,王雅茵、易之新譯:《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2)
Roselyne Rey著,孫暢譯:《疼痛的歷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臺灣醫學五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群:《十萬個為什麼:動物植物》(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
王啟柱:《奧妙的睡眠: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法寶》(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
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年)
石原結實著,曾雪玫譯:《生薑治萬病》(臺北:大展出版社,1997年)
江致德,林文勝:《中西醫會診:皮膚癬》(臺北市:書泉,1999年)
江潤祥,關培生,梁頌名:《中藥學發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3年)
行政院衛生署編:《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一)(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5年)
行政院衛生署編:《臺灣撲瘧紀實》(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3年)
余鳳高:《病魔退卻的歷程─尋求治療的背景文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余寶珠:《中醫藥真有趣》(臺北市:萬里機構,2007年)
吳晉祥等箸:《預防醫學》(臺北市:臺灣家庭醫學會,2008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市:雲龍,1999年)
李金水主編:《中華二十四節氣知識全集》(北京:當代世界,2009年)
李金串:《中醫房事調攝》(臺北:立得出版社,1991年)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時珍著,錢超塵,董連榮主編:《本草綱目》(太原市:山西科技,2002)
李經緯,張志斌:《中醫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2008年)
沈文臺:《臺灣鄉土傳奇》(臺北市:常民文化,1998年)
邢玉瑞:《《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邢玉瑞:《中醫方法全書》(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孟詵著,鄭金生、張同君譯注:《食療本草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周克振:《自療:各種常見病症的中醫療法》(臺北:中天出版社,2000)
周銘新,王樹芬《中醫時間醫學》(臺北:旺文社,1999年)
岸根卓郎著,何鑒譯:《環境論—人類最終的選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林川夫編:《民俗臺灣(六)》(臺北市:武陵,1990年)
林仲:《皮膚病的臺灣民俗醫學》(臺北市:健康世界,2005年)
林宗義、Arthur Kleinman編,柯永河、蕭欣義譯:《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常與不正常行為》(臺北:曉園出版社,1996年)
林瑤琪:《透視醫療卡夫卡》(臺北市:大康,2004年)
林瑤琪:《醫學遇見民俗》(臺北:大康出版社,2004年)
林憲:《生體與心病》(臺北市:健康世界,1994年)
林憲著,王珮瑩譯:《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臺灣到日本》(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7年)
俞東征:《鼠疫》(陜西:陜西科學技術,2005年)
姚春鵬:《黃帝內經:氣觀念下的天人醫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市:前衛,2002年)
范燕秋:《宜蘭縣醫療衛生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2004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唐雲:《走進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臺北市:積木文化,2010年)
徐衡之、姚若琴編纂:《宋元明清名醫類案》上冊(臺北:旋風出版社,1971年)
秦伯未:《中醫入門》(香港:香港商務,2006年)
閃中雷編著:《本草綱目1000問》(臺北縣:智林文化,2007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高成鳶:《飲食之道—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路思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涂建翊等著:《臺灣的氣候》(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年)
巢元方原著,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許鴻源:《臺灣地區出產中藥藥材圖鑑》(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1972年)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
陳俊旭:《吃錯了,當然會生病》(臺北:新自然主義,2007年)
陳勝崑:《醫學‧心理‧民俗》(天津:百花文藝,2004年)
張步桃:《張步桃談植物養生》(臺北市:遠流,2009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1994年)
張珣:《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香出版社,1994年)
張瑞芳:《青主女科》(臺中市:捷太出版社,2004年)
張錫純著,王雲凱、林彬之、韓煜重校:《醫學衷中參西錄》(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市:群學,2005)
傅浩堅:《運動與健康》(香港:商務,2007年)
黃有志:《從民生主義觀點看傳統風水與環境保護的當代詮釋及實證研究》(高雄:復文,1998年)new window
楊玲玲:《怎樣吃最補》(臺北:文經社,1988年)
楊翎:《臺灣民俗醫療:漢人信仰篇》(臺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2002年)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2006年)
廖育群:《中國傳統醫藥》(北京:五洲傳播出版,2006年)
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市:東大,2003年)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聯經,2004年)
臧堃堂:《常用中藥調劑與彩色圖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編:《稻米品質小百科》(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局,1996年)。
劉力紅:《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臺北:積木文化,2004)
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8)
蔣丙然:《臺灣氣候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
鄭志敏輯錄:《日治時期《臺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臺北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4年)
盧毅非編著:《中醫術語小辭典》(臺北縣:泛亞國際文化,2001年)
賴其萬、潘靖瑛編:《解開疾病的迷思》(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2003年)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市:文津,1998年)new window
(七)社會科學
Barbara Hodgson著,邱文寶譯:《鴉片:黑色謎霧中的極樂天堂》(臺北市:三言社,2005年)
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市:麥田,2007年)
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
Conran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化的探索》(臺北縣:桂冠圖書,2005年)
Erving Goffman著,宋立宏譯:《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何舒平譯:《食物的歷史》(北京:中信,2005年)
Gunther Hirschfelder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臺北縣:左岸文化2004年)
Harald Koisser等著,張存華譯:《愛、慾望、出軌的哲學》(臺北市:商周,2007年)
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傳安譯:《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編譯,2009年)
Jennifer Harding原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臺北市:韋伯文化,2000年)
Johanna Paungger、Thomas Poppe著,葉宗琪譯:《月亮書:從圓缺週期發現生活智慧》(臺北市:方智,2006年)
Martin Bridgstock等著,賴信志譯:《科技與生活》(臺北市:五南,2007年)
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弘智文化,1997年)
Michael Sims著,陳信宏譯:《亞當的肚臍:關於人類外貌的趣味隨想》(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
Mary Douglas著,黃劍波等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Marlo Morgan著,李永平譯:《曠野的聲音-ㄧ個美國婦女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臺北市:智庫,1999年)
Richard Devenport~Hines著,鄭文譯:《毒品》(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Remy Kwant著,朱瑞祥譯:《社會現象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69年)
S. Koenig著,朱岑樓譯:《社會學》(臺北:協志公司出版,1969年)
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南珊、桑竹影合譯:《第二性-女人》(臺北:晨鐘出版社,1981年)new window
W.古德:《家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
Willia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臺北市:天下遠見,1998年)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王玉德:《神秘的風水》(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
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臺北:博遠,1989年)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年)
朱岑樓:《婚姻研究》(霧峰:霧峰出版社,1970年)
江曉原:《雲雨:性張力下的中國人》(北京:東方出版,2006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縣:稻鄉,2002年)new window
何春蕤總編輯:《性工作:妓權觀點》(臺北市:巨流出版社,200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呂良弼、陳奎:《福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歷史、現狀與思考》(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new window
李亦園:《文化圖像‧下卷》(臺北市:允晨文化,1992 )
沈佳姍:《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臺北市:臺灣書房,2009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汪寧生:《古俗新研》(臺北市:蘭臺,2001年)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
周月清:《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2001年)new window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
林柏維:《狂飆的年代:近代臺灣社會菁英群像》(臺北市:秀威資訊,2007)
林美容:《人類學與臺灣》(臺北縣:稻鄉,1992年)new window
林萬億:《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市:五南,2009年)
林嘉書:《閩臺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林瑤琪:《臺灣路邊茶—風趣庶民精彩話》(臺北市:大康,2006年)
林曙光:《打狗歲時記稿》(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4年)
邱旭玲:《臺灣藝妲風華》(臺北市:玉山社,1999年)
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婧、郝譽翔:《宜蘭縣口傳文學‧下冊》(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
邱國珍:《中國民俗通志‧醫藥志》(濟南:山東教育,2005年)
邱德宏著,王灝繪圖:《臺灣年俗》(臺北市:聯經,2009年)
姚靈犀編:《采菲錄》(上海:上海書局,1998)
柯基生:《三寸金蓮:奧秘、魅力、禁忌》(臺北縣:產業情報雜誌社,1995)
柯基生:《千載金蓮風華:纏足文物展》(臺北:歷史博物館,2003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理論與實際》(新竹市:清華大學,2004年)new window
洪敏麟、洪英聖:《臺灣民俗探源》(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2)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臺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翁臺生:《痲瘋病院的世界》(臺北市:皇冠,1980年)
徐桂蘭:《中國育俗的文化疊合》(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徐福全:《臺灣民間祭禮禮儀》(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印行,1996年)
時蓉華:《社會心理學‧群眾性的社會心理現象》(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張笠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臺北市:巨流,2003年)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許金用:《臺灣民俗文化彙編‧上冊》(臺中市:東展文化,1992年)
野崎誠近,古亭書屋編譯:《中國吉祥圖案》(臺北:眾文,1987年)
陳秉璋:《實証社會學先鋒‧涂爾幹》(臺北:允晨文化,1982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年)new window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2001年)new window
黃興濤:《辜鴻銘‧二,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臺北:知書房,2001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士隆,林健陽著:《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葉永文:《醫療與文化》(臺北市:洪葉文化,2009年)
葉光輝,楊國樞:《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董宜秋:《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臺灣便所興建及汙物處理》(臺北市:臺北古籍,2005年)new window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私法人事編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漢口: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明修(伊藤潔)著,李明峻譯:《臺灣統治與鴉片問題》(臺北市:前衛,2008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蔡友月:《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臺北市:聯經,2009年)new window
蔡文輝,李紹嶸:《社會學概要》(臺北市:五南,2009年)
蔡文輝:《老年社會學》(臺北市:五南,2003年)
賴琪,徐學初:《中國古代性殘害》(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年)
(八)史地
George Leslie Mackay原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07年)
Jose Eugenio Borao著,Nakao Eki譯:《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齊巴羅可的結局》(臺北:南天,2008年)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市:經典雜誌,2002年)
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市,麥田,1998年)
W.A.Pickering原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原民文化,1999年)
William Campbell著,林弘宜、許雅琦、陳佩馨譯:《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臺灣筆記》(臺北市:前衛,2009年)
二林社區大學地方文史探索志工群:《二林區地方文史專輯第四輯》(彰化縣:二林社區大學,2008年)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臺政(一)》(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王明義:《三峽鎮志》(臺北縣:三峽鎮公所,1993年)
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曉波編:《臺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司馬遷著,馬持盈註:《史記今註(一)》(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臺北:蓬島文化,1980年)
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平溪鄉志》(臺北縣:平溪鄉公所,1997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帕米爾,1985年)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江亢虎:《臺游追記》(上海:中華書局印行,1935年)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ㄧ)(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999)
佐倉孫三原著,林美容編集:《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臺灣書房,2007)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文星:《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臺北市:自主晚報社,1987年)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志‧文教、人物篇》(桃園縣: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年)。
吳輝雄編纂:《重修苗栗縣志‧衛生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2005年)
宋錦秀等編:《外埔鄉志》(臺中縣:外埔鄉公所,2002年)
李君如、張輝誠:《豐原采風》(臺中縣:豐原市公所,2001年)
李明珠等編:《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6)
李明進:《萬丹鄉采風錄》(屏東縣萬丹鄉:屏縣萬丹鄉采風社,2004年)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高雄:私立高雄醫學院,1959年)
杜聰明:《杜聰明回憶錄》(臺北:杜聰明博士紀念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73年)
沈同來總編輯:《仁武鄉志》(高雄縣:高雄縣仁武鄉公所,1994年)
沈茂蔭輯:《苗栗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周宗賢:《二水鄉志》(彰化縣:彰縣二水鄉公所,2002 )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李欽文編纂:《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臺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new window
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五輯:明治二十八年乙種永久第十五卷之廿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林炬璧:《花蓮講古》(花蓮縣:花蓮縣花蓮市公所,2001年)
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宜蘭縣政府,1998年),
林瑤琪:《思古有情》(臺北市:大康,2005年)
林語堂著,沈益洪譯:《吾國與吾民》(陜西:陝西師範大學,2002年)
林豪原纂,薛紹元訂補:《澎湖廳志》(臺北市:大通,1984)
林衡道口述,鄭金木紀錄:《臺灣史蹟源流》(臺北:青年日報社,1987年)
邱文鸞,劉范徵,謝鳴珂著;周永芳校釋:《臺灣旅行記校釋》(臺北市:臺灣古籍,2004年)
邱奕松編著:《朴子懷舊》(嘉義縣朴子市:嘉義朴子市公所,1999年)
邱秀堂編,王國璠審訂:《鯤海粹編》(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印行,1980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群學:2003年)
柯瑞明:《臺灣風月》(臺北市:自立晚報,1991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3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郁永和:《裨海紀遊》(臺北市 :成文,1983)
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new window
孫元衡:《赤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孫元衡等著:《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孫瑞徵、胡鴻澤修,鍾益馭纂:《龍南縣誌》(江西:清光緒2 年刻本,1876)
徐國章譯:《臺灣總督府員警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國家圖書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市:漢學中心,2003年)
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圖書公司,1976年)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臺中縣:臺中縣志編纂委員會,1989年)
張勝彥:《外埔鄉志》(臺中縣:臺中縣外埔鄉公所,2004 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2004年)
張瓈文研究主持,黃明莉編輯:《剝皮寮歷史街區口述歷史訪談(第2輯)》(臺北市: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6年)
梁妃儀等著:《戰後嘉義醫療發展簡史》(臺北市:記憶工程,2003)
梁妃儀等編著:《臺灣中部醫療人物誌》(臺中市:中國醫藥大學,2009)
許雪姬等:《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遠流,2003年)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29年4月至明治29年12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30年1月至明治34年12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市:月旦出版,1997年)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臺北:東輝,1972年)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new window
陳俊宏:《重新發現馬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陳美玲:《切膚之愛-蘭大衛醫生與百年醫療宣教史》(彰化市: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2000年)
陳哲三總編纂:《集集鎮志》(南投縣:南投縣集集鎮公所,1998年)
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臺北市:大通書局,1977年)
陳啟淦:《切膚之愛-蘭大衛的故事》(臺北市,文經社,2002年)。
陳淑均原纂,李祺生續輯:《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1999年)new window
陳壽著:《三國志》(臺北:鼎文,1976年)
陳樂平:《醫俗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曾慶國等訪談:《彰化縣口述歷史》(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游永富纂修:《羅東鎮志》(宜蘭縣:羅東鎮公所,2002年)
湯熙勇:《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年)
湯錦臺:《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臺灣》(臺北市:城邦文化,2001年)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2000年)
雲南省鶴慶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鶴慶縣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2008年)new window
黃秀政等著:《臺灣史志論叢》(臺北市:五南,1999年)new window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黃哲永總編輯:《嘉義縣太保市民間傳說》(嘉義縣:嘉義縣文化中心,1999年)
黃素玉文,羅安蘭攝影:《藥草的故鄉在臺東》(臺北市:聯經,2006年)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宗教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2007年),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1958年)
經典雜誌編著:《赤日炎炎: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市:經典雜誌出版社,2005)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慈善四百年》(臺北市:經典雜誌社,2006年)
葉永文:《臺灣醫療發展史-醫政關係》(臺北市:紅葉文化,2006年)new window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詹長權:《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衛生與健康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6年)
廖慶洲:《日本過臺灣》(臺北縣板橋市:上硯,1993年)
臺北市文獻會:《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臺北:臺北市文獻會衛生篇大事記,1986年)
臺北縣三芝鄉公所編:《三芝鄉志》(臺北縣:臺北縣三芝鄉公所,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二)》(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述報法兵侵臺紀事殘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趙莒玲:《臺北市古街之旅》(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2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昭仁:《臺灣仁醫的身影》(臺北市:秀威資訊,2006年)
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禮俗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劉翠溶,劉士永,陳美玲訪談,劉翠溶,劉士永中譯:《蘭大弼醫師口述歷史》(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2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卷九(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歐陽泰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市:遠流,2007年)new window
潘國正等著:《新竹市醫療業耆老口述歷史》(新竹市:新竹文化局,2008年)
范明渙總編纂:《北埔鄉志》(新竹縣:新竹縣北埔鄉公所,2005年)
蔡正松總編纂:《旗山鎮志》(高雄縣:高雄縣旗山鎮公所,2006年)
蔡萬進:《尹灣漢墓簡牘論考》(臺北市:臺灣古籍,2002年)
鄭用錫纂輯:《淡水廳志稿》(臺北市: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8年)
鄭枝南等:《新市鄉志》(臺南縣:臺南縣新市鄉公所,2006年)
鄭森松主撰:《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縣: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05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市:文津,1996年)
賴宗寶:《鄉土往事:赤腳的年代》(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臺灣私法》(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薛志亮主修,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謝金鑾纂修:《續修臺灣縣志》卷五〈外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謝英從:《花壇鄉志》(彰化縣:彰化縣花壇鄉公所,2006)
韓家寶,鄭維中:《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陸簿》(臺北市: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5年)
簡炯仁:《鳳山市志》(高雄縣:高雄縣鳳山市公所,198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廣文,1968年)
顏尚文:《嘉義市志》(嘉義市:嘉市府,2005年)
顏昭武等編撰:《從笨港到北港──北港鎮》(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2002)
羅吉甫:《日本帝國在臺灣-日本經略臺灣的策略剖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羅志平:《金門行業文化史》(臺北市:秀威資訊,2010年)
(九)語言文學
Albert Camus著,孟祥森譯,林燿德導讀:《瘟疫》,(臺北市:桂冠,1995年)
John Connolly著,謝靜雯譯:《失物之書》(臺北市:麥田,2007年)
Stefan Zweig著,張玉書等譯:《斯‧茨威格小說選》(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2年)
呂赫若著,文心譯:《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卷五:牛車》,(臺北市:遠景出版社,1979年)
李汝珍:《鏡花緣》(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
李敏勇編著:《天門開的時候》(臺北:五南,2008年)
林清玄:《打開心內的門窗》(臺北縣:方智,1994年)
邱冠福:《臺灣童謠》(臺南縣:臺南縣文化中心,1997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
洪乾祐:《紅樹梅》(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3年)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書局,1984年)
高適:《高適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潮著,馮保善注譯:《幽夢影》(臺北市:三民,2003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市:五南,2006年)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陳中申製作,潘麗莉等演唱:《紅田嬰:臺語傳統兒歌集》(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1998年)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一)小說集1》(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鹿憶鹿:《桃花紅李花白》(臺北市:釀出版,2011年)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2007年)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作品集2)》(臺北市,聯合文學,2009)
董忠司編:《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年)
楊絳:《洗澡》(香港:三聯書局,1988年)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硏究》(太原:書海,1999)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鄭天福:《臺語根源》(臺南:漢風出版社,1991年)
魯迅:《准風月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賴碧霞編著:《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樂韻出版社,1993年)
蘇明陽、李文卿編:《蘇維熊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十)藝術
約翰‧柏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年)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山口秀高主講、韓良俊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之由來以及將來之企望〉,《臺灣史料研究》(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new window
王志文:〈臺南縣官田鄉番仔田「平埔七星橋」的祭儀實例〉,《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期(臺南:臺南大學,2005年1月)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菊島人文之美-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2年)
朱真一:〈第一位來臺灣服務的歐美醫師:Dr. James L. Maxwell(馬雅各)醫生〉,《臺灣醫界》第52卷第1期(2009年)
朱鋒:〈臺灣方言之語法與語源〉,《臺北文物》7卷3期(1958年3月)
牟重行,王彩萍:〈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8期(2003年5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專刊乙種之 1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南港: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6月)new window
吳嘉苓:〈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 臺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2000年7月)new window
宋錦秀:〈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觀」:性別與文化的觀點〉,《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2期。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67 期 (1996 年 9 月)new window
周忠彥:〈臺灣的癩病與樂山園的建立〉,《史匯》第十期(2006年9月)new window
周瓊:〈瘴氣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5期(2006年)
林幸謙:〈蚤子之幻與避世之謎-張愛玲離群索居的謎題與弔詭〉《明報月刊》(1998年9月)
林明德:〈論民間文學的改寫問題〉,《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成功大學中文系:臺灣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8月)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7)new window
林茂賢:〈宜蘭俗語初探〉,《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蘭縣文化局,2000)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1987)
林富士:〈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第186期(2003年7月)
林瑤琪:〈從唐山人土著化談臺灣人吃檳榔及拜阿立祖〉,《臺灣源流》32(2005年)
林瑤琪:〈從臺灣漢人習俗看臺灣文化之特質〉,《臺灣源流》25(2003年)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2000年6月)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卷4期(1999年12月)new window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卷1期(1995年)new window
施福營,徐福全:〈彰化地區二次葬之現況分析與探討〉,《2007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啟動彰化學論文集》(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7)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卷(1992年)new window
洪敏麟:〈纏腳與臺灣的天然足運動〉,《臺灣文獻》第27卷3期,(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76年9月)new window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的《國家衛生學原理》談起〉,《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new window
徐國章:〈從「臺灣樟腦局」至「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27期(2009年3月27日)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9月)
翁佳音:《醫院‧理髮師與外科醫生:十七世紀臺灣醫療史片段》,「2009年臺灣醫學與護理人文研討會論文」(2009年8月29日)
張文:〈地域偏見和族群歧視:中國古代瘴氣與瘴病的文化學解讀〉,《民族研究》3期(2005年)
張春生:〈馬偕博士與臺灣北部〉,《臺北文獻》直字十七、十八期合刊,(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編,1971年6月)
張家麟:〈臺灣民間信仰的宗教靈療方法及其信仰基礎─以臺中慈德慈惠堂的「叩問儀式」為例〉,《臺灣宗教研究》第8卷第2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張珣:〈改框或改信?民俗宗教醫療的療效機制〉,《臺灣宗教研究》第8卷第2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張賢哲、蔡貴花、林宜信:〈臺灣中醫藥與田野調查報告〉,《古今論衡》第18期(2008年10月)
張瓊方:〈愛是永不止息 ──彰化「活佛」蘭大衛〉,《光華雜誌》26卷6期(2001年6月)
張崑將:〈十九世紀前後的教會醫療傳道〉《臺灣醫學人文史論講義》第四講,(2007年4月)
張海嶼:〈蘭嶼宣教史〉,《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6期(1992年)
許宏彬:〈剖析阿片:在地滋味、科技實作與日治初期臺灣阿片專賣〉,《第九屆東亞STS網絡會議暨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一屆年會》(2009年4月17~19日)new window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
許蓓苓:〈食與補—以鹿港地區傳統作月子飲食文化為例〉,《2007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啟動彰化學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7年)
郭文華:〈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的書寫與展望〉,《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1期(2010年3月)new window
郭麗娟:〈全民記憶的年代—寄藥包〉,《臺灣光華雜誌》(2006年6月)
陳志榮:〈宗教與醫療—以馬偕醫療傳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1999年1月9日)
陳金田:〈臺灣的拾骨風俗〉,《臺灣風物》,32卷3期(1982年)new window
陳俊鴻、鄭大正:〈從 1294 例患者的死亡時間討論祖國醫學和時間生物學〉,《上海中醫藥雜誌》第3卷43期(1984年)
陳偉智:〈傳染病與吳沙開蘭-一個問題的提出〉《宜蘭文獻雜誌》3(1993年)new window
陳進傳:〈行醫五十年的陳進東醫師〉,《宜蘭文獻雜誌》73/74(2005年12月)new window
曾子良:〈基隆俚諺之蒐集及其內容(中)─人文俚諺介紹〉,《國文天地》17卷4期。new window
曾肅良:〈在迷離與恍惚之間-從巫術與超心理學的觀點看藝術創作〉,《美育》141期(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2004年9月)
馮賢亮:〈明清中國:青樓女子、兩性交往及社會變遷〉,《學術月刊》38卷9期(2006年9月)
落合泰藏著,賴麟徵譯:〈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下)〉,《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new window
黃良瑩:〈象徵與中國風俗〉,《歷史月刊》252期(2009年1月)
楊欽堯:〈巴爾頓與臺中市區規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31期(2009年2月1日)
葉寶貴:〈破除女人精血不潔在宗教與文化上的迷思〉,收入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編:《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7年12月)new window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9年)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10卷3期(1999年9月)new window
蔡元隆、侯相如:〈日治後期至光復初期(1939-1951年)臺灣嘉義地區初等教育薪俸制度之口述歷史研究〉,《文化研究月報》第八十二期(2008年7月25日)
蔡惠名:〈旗津的語言與文化〉,《海翁臺語文教學季刊》第五期(2009年9月)
鄭志明:〈從臺灣俗諺談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鵝湖月刊》第127期(1986年1月)new window
賴惠珍:〈淺談中國人的醫療行為及其發展〉,《馬偕院訊》11卷8期 (1991年8月)
戴傳文、許文耀:〈社區居民對精神病患的概念與態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 (1991)new window
謝宗先:〈淺析委婉語-兼談禁忌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
謝宗榮:〈臺灣廟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收入《南瀛人文景觀: 南瀛傳統藝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3)
蘇三稜:〈中草藥的轉骨方〉《臺北市:中醫兒科醫學雜誌》7卷1期(2005年8月)
蘇莠媚,葉莉莉:〈烏腳病人之病痛經驗〉,《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第6卷2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方美月:《從中醫學天人相應論看節氣與朔望之死亡率》(宜蘭縣: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白淑菁:《漢語詞彙型態素和詞義間之對立關係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文獻:《臺灣閩客傳統婚禮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林丁國:《清代臺灣遊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吳炎坤:《臺南市俗語研究》(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許蓓苓:《臺灣諺語反映的婚姻文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千惠:《臺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1920~1970) 》(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文識:《金門諺語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
陳志昌:《臺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以「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為討論中心》(臺南:國立臺南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惠萍:《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瑞芸:《「空中藥房」— 醫療消費文化之場域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陳佾芬:《臺南市安平區閩南話調查與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游淑珺:《臺灣閩南方言有關女性俗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臺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班,1999)
蘇莠媚:《走入烏腳病的原鄉-烏腳病「人」之病痛經驗》(臺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new window
四、報紙
林維朝:〈東遊紀略(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2850號,明治40年11月1日(1907年)
晉川:〈家己病醫袂好,卻沿街賣聖藥〉,《自由時報‧臺灣精諺》(2000年5月9日)。
陳逸民:〈王金河醫療紀念館見證烏腳病苦難〉《自由時報》(2007年3月25日 )。
曾韋禎:〈水道水110週年〉《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6年8月6日
歐陽承新:〈調理人民幣,中醫能鬥西醫?〉《聯合報》A17民意論壇(2010年10月14日)
〈臺大醫生猝死,疑過勞〉,《中國時報》社會版(2010年12月24日)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317號〉《臺灣總督府府報》(1989年)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364號〉《臺灣總督府府報》(1989年)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863號〉《臺灣總督府府報》(1900年)
五、網路檢索
Priya Shetty:〈氣候變化與蟲媒疾病:事實與數字〉,科學與發展網路(SciDev.Net),網址:http://www.scidev.net/zh/health/climate-change-insect-borne-disease/features/zh-134783.html,(檢索日期:2010年3月18日)
竹南中港慈裕宮網站。網址:http://www.cihyu-temple.com.tw/info.php?mark=32&mark2=21(檢索日期:2010年9月7日)
行政院農委會稻米品質資訊網:http://agrapp.coa.gov.tw/RICE/knowledge/knowledge.htm(檢索日期:2007年5月12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兒童網。(網址:http://kids.coa.gov.tw/)
宋國正:〈河豚中毒常發生 漁民提供資料現身說法〉《澎湖時報》(2010年2月21日),網址: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10020367(檢索日期:2010年8月7日)
里港美學工作站社教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06/home.php?page=page42.php&num=2264&page_key=2&wks=pt06&send_key=y(檢索日期:2009年7月28日)
林美容:〈玉皇大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大百科全書》資料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14(檢索日期:2011年2月18日)
南投縣魚池鄉武登部落發展協會,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blog/a1111222/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11994(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2日)
財團法人二結王公廟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wk.org.tw/modules/tinyd0/(檢索日期:2010年7月18日)
高尚德:〈飲食禁忌〉(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中醫藥資訊網,檢索日期:2003年2月19日)(http://nricm2.nricm.edu.tw/pages/show.php?qry_dtnbr=26&qry_dsnbr=444)
張錫池:〈慶端陽二水敕取午水〉(二八水文史工作室,網址:http://www.erhshui.gov.tw/mywarmday/index.htm)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index.htm
陳霖:〈我家寶貝是否發展遲緩?傳說的七坐八爬有標準範例嗎!〉(國家網路醫院,網址:http://hospital.kingnet.com.tw/nursing/baby/index.html?pid=12478&p=detail)(檢索日期:2010年8月27日)
魚類名稱與生物特徵,檢索臺灣魚類資料庫,網址:ttp://fishdb.sinica.edu.tw/chi/webguid.php
臺北縣天燈民俗文化發展協會部落格。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sky12345678968/article?mid=973&prev=-1&next=956(檢索日期:2011年3月22日)
臺南市西門國民小學特色課程─小小解說員,安平俚諺教學網站(網址:http://163.26.40.4/data/ch2.htm)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網址:http://www.blackfoot.org.tw/know/know.html(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8日)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食品成分表。網址:http://www.doh.gov.tw/newdoh/90-org/org-3/database/4-1.html
賴宗寶〈阿公說故事‧二水鄉的小故事〉,二八水文史工作室,網址:http://www.erhshui.gov.tw/mywarmday/index.htm(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