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歷史、敘述與認同:抒情傳統論述視野下「歷史」與「敘事」的問題
作者:蔡英俊
書刊名: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李貞慧 (主編)
頁次:1-34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歷史敘事中國文學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期刊論文
1.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21100)。分析杜甫的「秋興」試從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批評。中外文學,1(6),8-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友工(19781200)。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中外文學,7(7),4-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60200)。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4(9),166-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51200)。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4(7),116-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60100)。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4(8),66-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國球(20050600)。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漢學研究,23(1)=46,359-3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龔鵬程、齊邦媛(19830700)。史詩與詩史。中外文學,12(2)=134,102-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友工(19790500)。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中外文學,7(12),4-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友工(19790400)。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及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中外文學,7(11),4-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英俊(20110600)。「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5,3-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世驤(19690100)。The Shih Ching: Its Generic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Poetic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371-4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世驤(19730600)。The Genesis of Poetic Time: The Greatness of Ch'u Yuan, with a New Critical Approach。清華學報,10(1),1-44。new window  new window
13.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30400)。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11),10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30300)。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10),30-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30500)。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12),152-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于治中(2007)。全球化之下的中國研究。全球化與中文研究的新方向:國際交流論壇大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10-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英俊(2002)。「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67-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Yim, Lawrence C. H.(2009)。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Routledge。  new window
2.奧爾巴哈、張平男(1980)。模擬--西洋文學中現實的呈現。臺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enette, Gérard、Lewin, Jane E.(1980)。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Jullien, François、卓立(2009)。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君毅(1974)。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怡嚴(2015)。科學與歷史。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白壽彝、徐喜辰(1994)。中國通史.上古時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魯迅(1989)。墳。臺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hatman, Seymour B.(1990)。Coming to Terms: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國維(1997)。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王國維文集。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花之安(1998)。自西徂東.博學有方。萬國公報文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世驤、楊牧(2009)。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的特質。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英俊(2005)。「修辭立其誠」:論先秦儒家的語用觀。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2009)。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世驤(20090000)。論時:屈賦發微。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