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知識人蔣觀雲(1866-1929)及其啟蒙論述研究
作者:何立行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蔣觀雲近代知識人啟蒙晚清思想晚清報刊新民叢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6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晚清知識人蔣觀雲(蔣智由1866-1929,時人皆以其筆名觀雲稱之)。過去學界關於蔣觀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身為詩界革命詩人的詩歌成就,此外便是民俗學者追溯先驅研究者時略略提及。關於他的生平交遊志業,和先後發表在《選報》、《新民叢報》、《政論》雜誌上的論著,討論不多。本論文從蒐羅考訂其人相關資料及散見報刊的論述文章著手,初步整理了其生平事蹟和著作,並且在此一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蔣觀雲一些重要的論述篇章,探討他的主張,以及思維方式的特色。
身處晚清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蔣觀雲的生平經歷和知識養成過程既具有典型性,又有其獨特之處。他在山鄉接受私塾教育,出外應考開通見識接觸西學而後轉以維新為志業,走的是一條與許多晚清知識人類似道路。但蔣觀雲並無經學上的門派師承,對史傳嗜好獨深,亦自修佛學。在西學方面,除了和當時其他維新派知識人一樣都留心的文明歷史、政治思想、社會制度相關著作之外,蔣觀雲還特別關注倫理學、哲學方法、心智運作相關問題,並將其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探索,對宇宙觀的思考,與對富國強兵方案的設想和政治、社會制度、歷史的考察緊密結合。他的論著,在文字風格和說理方式上,展現為一種他自稱為「冷文章」的調性,與其維新志業伙伴兼好友梁啟超具有搧動力的「熱文章」大異其趣。這些「冷文章」中對除魅、解蔽、去除文化本位主義的強調與對論辨方法的重視和提倡,尤其是我們研究轉型期知識人啟蒙話語時不應忽略的。基於對倫理問題的關注,借用西方哲學、心理學的分析角度,蔣觀雲還建立了一套用以自省觀人的「精神修養論」,試圖在社會變遷,道德倫常規範亟需重估的時刻,取代既有的教條,做為個人砥礪心智和與人相處的準則。
本論文嘗試為蔣觀雲這位思想自成一格但過去通常僅被視為詩界革命重要詩人的啟蒙者,留下一份方便學者進行後續探討的記錄;同時也希望能為我們對中國近代文化思想「轉型時代」(1895-1925)開端的知識人和啟蒙話語的理解帶來一些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蔣觀雲著作

《海上觀雲集初編》,上海:廣智書局,1902。
《小學修身書》,東京:同文印刷舍,1906。
《中學修身教科書》,東京:同文印刷舍,1906。
《居東集》,上海:文明書局,1910。
《中國人種考》,上海:華通,1929。
呂美蓀編《蔣觀雲先生遺詩》,鉛印本,1933。

〈舉人蔣君智由演說〉,《北京新聞彙報》,光緒辛丑二月二十一日(1901.4.9),頁4-6。
〈觀世〉,《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本),33號(1899.11.21),總頁2175。
〈絡緯〉,《清議報》,65號(1900.10.11),總頁4172。
〈送人之日本遊學〉,《清議報》,65號(1900.10.11),總頁4172。
〈哀樂眾生歌〉,《清議報》,66號(1900.10.21),總頁4233。
〈夢飛龍謠〉,《清議報》,67號(1900.11.1),總頁4295。
〈雜感四首〉,《清議報》,67號(1900.11.1),總頁2296。
〈菊花〉,《清議報》,68號(1900.11.11),總頁4355。
〈人物〉,《清議報》,68號(1900.11.11),總頁4355。
〈世境〉,《清議報》,68號(1900.11.11),總頁4355。
〈雄思〉,《清議報》,68號(1900.11.11),總頁4355-4356。
〈皎然〉,《清議報》,69號(1900.11.21),總頁4418。
〈痛哭〉,《清議報》,71號(1901.1.11),總頁4597。
〈車笮足〉,《清議報》,72號(1901.1.21),總頁4602。
〈夜坐〉,《清議報》,72號(1901.1.21),總頁4602。
〈歸詠〉,《清議報》,73號(1901.2.1),總頁4661。
〈夏海浦〉,《清議報》,73號(1901.2.1),總頁4661-4662。
〈哲人性〉,《清議報》,77號(1901.3.11),總頁4901。
〈庚子五月避天津之亂南歸七月三日渡揚子江作〉,《清議報》,81號(1901.4.11),總頁5143。
〈苦閒〉,《清議報》,81號(1901.4.21),總頁5144。
〈有感〉,《清議報》,81號(1901.4.21),總頁5144。
〈湖州道中〉,《清議報》,81號(1901.4.21),總頁5144。
〈終南謠〉,《清議報》,82號(1901.5.1),總頁5277。
〈奴才好〉,《清議報》,86號(1901.6.11),總頁5439。
〈辛丑雜感四首〉,《清議報》,87號(1901.6.21),總頁5499。
〈夢起〉,《清議報》,87號(1901.6.21),總頁5499-5500。
〈辛丑六月〉,《清議報》,88號(1901.7.1),總頁5561。
〈風暴〉,《清議報》,91號(1901.8.1),總頁5729-5730。
〈簾:懷人也〉,《清議報》,91號(1901.8.1),總頁5730。
〈世間〉,《清議報》,91號(1901.8.1),總頁5730。
〈見恆河:望吾種之合新羣也〉,《清議報》,92號(1901.8.11),總頁5787。
〈支那人性質〉,《清議報》,93號(1901.8.21),總頁5845。
〈時事〉,《清議報》,93號(1901.8.21),總頁5845。
〈晨坐齋中〉,《清議報》,93號(1901.8.21),總頁5845。
〈北方騾:思鐵路之行也〉,《清議報》,93號(1901.8.21),總頁5845。,《選報》,第3期(1901),頁29。
〈聞蟋蟀有感〉,《清議報》,72號(1901.1.21),總頁4602;《選報》,第九期(1902),無頁碼。
〈性入世吟六首〉,《清議報》,72號(1901.1.21),總頁4602;《選報》,第3期(1901),頁29;《選報》,第2期(1901),無頁碼。
〈嗚嗚嗚嗚歌〉,《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7;《選報》,第5期(1901),無頁碼。
〈避津門之亂一歲餘矣追賦此〉〉,《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7;《選報》,第4期(1901),無頁碼。
〈庚子袁許死〉,《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7-6468。
〈古今愁〉,《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8;《選報》,第8期(1902),無頁碼。
〈世間愁〉,《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8。
〈聽客話澳門山勢雄壯有感〉,《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8;又作〈聽丁戶部話澳門山勢雄壯有感〉,《選報》,第3期(1901),頁29。
〈飲酒〉,《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8。
〈答問題〉,《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8;《選報》,第6期(1901),頁29。
〈反前答〉,《清議報》,100號(1901.11.11),總頁6468;《選報》,第6期(1901),頁29。
〈聯俄篇〉,《選報》,第1期(1901),頁4-6。
〈風俗篇〉,《選報》,第2期(1901),頁2-4。
〈世間愁〉,《選報》,第3期(1901),頁29。
〈義和團一流人〉,《選報》,第4期(1901),頁2-3。
〈天大於君羣大於天〉,《選報》,第4期(1901),頁3。
〈精神之苦樂高於形骸乎〉,《選報》,第4期(1901),頁3。
〈飲酒〉,《選報》,第5期(1901),頁29。
〈正例篇〉,《選報》,第6期(1901),頁2-3;第7期(1902),頁2-4;第8期,頁2-3。
〈壬寅正月二日宴日本豐陽館〉,《新民叢報》(北京:中華書局,2008重印本),第3號(1902.3.10),頁101。
〈悼吳孟班女學士二首〉,《新民叢報》,第3號(1902.3.10),頁101。
〈壬寅正月二日自題小影〉,《新民叢報》,第3號(1902.3.10),頁101;《選報》,第11期(1902),無頁碼。
〈朝吟〉,《新民叢報》,第3號(1902.3.10),頁101;《選報》,第10期(1902),無頁碼。
〈讀史〉,《新民叢報》,第3號(1902.3.10),頁101-102。
〈盧騷〉,《新民叢報》,第3號(1902.3.10),頁102。
〈余作《新壽命說》一作《至長久之壽命保險家人羣也》未暇高言出世蓋為入世諸人破生死網也偏後繫詩數首〉,《新民叢報》,第8號(1902.5.22),頁95-96。
〈歷史〉,《新民叢報》,第8號(1902.5.22),頁96。
〈久思〉,《新民叢報》,第10號(1902.6.20),頁100。
〈長江十首〉,《新民叢報》,第20號(1902.11.14),頁94-95。
〈壬寅八月往遊金陵書懷〉,《新民叢報》,第20號(1902.11.14),頁95。
〈歸來〉,《選報》,第7期(1902),無頁碼。
〈嚴錦榮《游檀香山日記》觀雲序〉,《選報》,第9期(1902),頁2。
〈愛美人歟愛國家歟〉,《選報》,第10期(1902),頁2-3。
〈毀譽〉,《選報》,第10期(1902),頁3。
〈憂患篇〉,《選報》,第12期(1902),頁2-5;第13期(1902),頁2-4;第14期,頁2-3。
〈題孟廣集〉,《選報》,第12期(1902),無頁碼。
〈支那之藥〉,《選報》,第15期(1902),頁2。
〈為陳四仲謇題其先世玉堂補竹圖〉,《選報》,第16期(1902),頁2-5。
〈人羣者保壽險之大公司也〉,《選報》,第18期(1902),頁2-3。
〈批茶女士傳〉,《選報》,第18期(1902),頁4。
〈奇人傳自序〉,《選報》,第19期(1902),頁2-3。
〈醒獅歌祝今年以後之中國也〉,《新民叢報》,第25號(1903.2.11),封面裡。
〈壬寅十一月冬遊日本渡海舟中作〉,《新民叢報》,第25號(1903.2.11),頁103。
〈長崎〉,《新民叢報》,第25號(1903.2.11),頁103。
〈富士山〉,《新民叢報》,第25號(1903.2.11),頁103-104。
〈朝朝吟在日本東京作〉,《新民叢報》,第25號(1903.2.11),頁104。
〈中國興亡一問題論〉,《新民叢報》,第26號(1903.2.26),頁19-26;第27號(1903.3.12),頁21-30;第28號(1903.3.27),頁13-20;第29號(1903.4.11),頁23-42;第30號(1903.4.26),頁15-26;第31號(1903.5.10),頁21-28。
〈東京除夕〉,《新民叢報》,第27號(1903.3.12),頁108。
〈東京元旦〉,《新民叢報》,第27號(1903.3.12),頁108。
〈年齡之與嗜欲〉,《新民叢報》,第30號(1903.4.26),頁83-84。
〈學校與鬼神與官府之衝突〉,《新民叢報》,第30號(1903.4.26),頁84-86。
〈隱居者流殘廢之一流人也不能當兵者殘廢之一流也〉,《新民叢報》,第30號(1903.4.26),頁86-88。
〈挽古今之敢死者〉,《新民叢報》,第30號(1903.4.26),頁100-101。
〈華年閣雜俎〉,《新民叢報》,第30號(1903.4.26),頁109-112;第31號(1903.5.21),頁109-112;第32號(1903.5.25),頁105-111;第33號(1903.6.9),頁107-112;第35號(1903.8.6),頁107-112;第65號(1903.8.21),頁107-112;第38號(1903.10.4),頁217-222;第42號(1903.12.2),頁209-218。
〈中國上古舊民族之史影〉,《新民叢報》,第31號(1903.5.21),頁29-41。
〈病菌者亡種之一物也〉,《新民叢報》,第31號(1903.5.21),頁79-86。
〈各國人之特性〉,《新民叢報》,第31號(1903.5.21),頁86-94。
〈埃及古代之鱷魚〉,《新民叢報》,第32號(1903.5.25),頁69-78。
〈新骨相學〉,《新民叢報》,第32號(1903.5.25),頁78-81。
〈風土之與人生〉,《新民叢報》,第32號(1903.5.25),頁82-84。
〈華賴斯天文學新論〉,《新民叢報》,第33號(1903.6.9),頁9-17;第34號(1903.6.24),頁9-22。
〈世界最古之法典〉,《新民叢報》,第33號(1903.6.9),頁19-22;第34號(1903.6.24),頁31-39。
〈庫雷唉治懶惰病法〉,《新民叢報》,第33號(1903.6.9),頁41-50。
〈說螢〉,《新民叢報》,第33號(1903.6.9),頁71-78。
〈花之與蟲〉,《新民叢報》,第33號(1903.6.9),頁78-82。
〈說夢〉,《新民叢報》,第34號(1903.6.24),頁75-79。
〈說鹽〉,《新民叢報》,第34號(1903.6.24),頁79-84。
〈旅居襍詠八首時在日本東京〉,《新民叢報》,第34號(1903.6.24),頁101。
〈極東問題之滿州問題〉,《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21-32;第36號(1903.8.21),頁9-20;第37號(1903.9.5),頁9-25;第38號(1903.10.4),頁55-72;第40號(1903.11.2),頁13-30;第42號(1903.12.2),頁19-34;第46號(1904.2.14),頁65-88;第52號(1904.9.10),頁33-41;第55號(1904.10.23),頁23-32;第56號(1904.11.7),頁15-24。
〈中國人種考〉,《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37-52;第37號(1903.9.5),頁35-53;第38號(1903.10.4),頁81-94;第40號(1903.11.2),頁77-84;第42號(1903.12.2),頁59-67;第46號(1904.2.14),頁105-113;第53號(1904.9.24),頁29-44;第54號(1904.10.9),頁33-48;第55號(1904.10.23),頁39-49;第56號(1904.11.7),頁25-33;第57號(1904.11.21),頁21-35;第58號(1904.12.7),頁35-49;第59號(1904.12.21),頁17-31;第60號(1905.1.6),頁43-54。
〈首陽山〉,《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85-86。
〈天王明聖臣罪當誅〉,《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86-87。
〈戰敗後之民族〉,《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87-90。
〈旅居日本有懷錢塘碎佛居士〉,《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102。
〈一羽〉,《新民叢報》,第35號(1903.8.6),頁102-103。
〈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新民叢報》,第36號(1903.8.21),頁87-89。
〈四岳薦舜之失辭〉,《新民叢報》,第36號(1903.8.21),頁89-90。
〈托爾斯泰伯之論人法〉,《新民叢報》,第36號(1903.8.21),頁90-92。
〈幾多古人之復活〉,《新民叢報》,第37號(1903.9.5),頁77-80。
〈文弱之亡國〉,《新民叢報》,第37號(1903.9.5),頁81-88。
〈金陵有閣祀湘鄉曾氏懸一匾額云「江天小閣坐人豪」有人以擘窠大字書其上曰「此殺我同種漢賊曾國藩也」詩以記之〉,《浙江潮》,第9期(1903.11.28),頁142。
〈送匋耳山人歸國〉,《浙江潮》,第9期(1903.11.28),頁142。
〈厭世主義〉,《新民叢報》,第42號(1903.12.2),頁1-9。
〈日俄戰爭之感〉,《新民叢報》,第46號(1904.2.14),頁27-53。
〈海參崴〉,《新民叢報》,第46號(1904.2.14),頁219-233。
〈永樂建都北京之得失〉,《新民叢報》,第46號(1904.2.14),頁305-308。
〈成敗〉,《新民叢報》,第46號(1904.2.14),頁308-311。
〈文體〉,《新民叢報》,第46號(1904.2.14),頁311-316。
〈中國近日多數說及其處置之法〉,《新民叢報》,第49號(1904.6.28),頁39-48;第51號(1904.7.25),頁1-16。
〈俄皇尼古剌士二世〉,《新民叢報》,第53號(1904.9.24),頁74-80;第54號(1904.10.9),頁72-78;第55號(1904.10.23),頁69-74;第58號(1904.12.7),頁76-83。
〈共同感情之必要論〉,《新民叢報》,第57號(1904.11.21),頁1-8;第58號(1904.12.7),頁1-12;第59號(1904.12.21),頁1-15;第60號(1905.1.6),頁15-29。
〈錢論〉,《新民叢報》,第61號(1905.1.20),頁1-15。
〈論中國自食力派思想之發生〉,《新民叢報》,第61號(1905.1.20),頁17-24;第62號(1905.2.4),頁11-20。
〈辨論與受用〉,《新民叢報》,第63號(1905.2.18),頁19-28;第64號(1905.3.6),頁11-18;第65號(1905.3.20),頁11-20;第66號(1905.4.5),頁1-10。
〈國家與道德論〉,《新民叢報》,第64號(1905.3.6),頁1-10;第65號(1905.3.20),頁1-9。
〈中國之攷古界〉,《新民叢報》,第65號(1905.3.20),頁87-95。
〈中國之演劇界〉,《新民叢報》,第65號(1905.3.20),頁95-98。
〈佛教之無我輪迴論〉,《新民叢報》,第66號(1905.4.5),頁65-74;第67號(1905.4.19),頁33-40;第68號(1905.5.4),頁45-52;第70號(1905.12.11),頁53-62;第71號(1905.12.26),頁77-88;第72號(1906.1.9),頁57-67。
〈養心用心論〉,《新民叢報》,第69號(1905.5.18),頁1-10;第70號(1905.12.11),頁1-11;第72號(1906.1.9),頁23-35。
〈老子之面影〉,《新民叢報》,第69號(1905.5.18),頁19-24。
〈一鬨之時代研究之時代〉,《新民叢報》,第69號(1905.5.18),頁71-75。
〈對外之擧動對內之擧動〉,《新民叢報》,第69號(1905.5.18),頁75-80。
〈平等說與中國舊倫理之衝突〉,《新民叢報》,第70號(1905.12.11),頁13-24。
〈維朗氏詩學論〉,《新民叢報》,第70號(1905.12.11),頁45-52;第72號(1905.12.11),頁37-47。
〈客觀之國〉,《新民叢報》,第70號(1905.12.11),頁73-76。
〈君不君爾汝而已矣〉,《新民叢報》,第70號(1905.12.11),頁76-80。
〈阿里士多德之中庸說〉,《新民叢報》,第71號(1905.12.26),頁45-58。
〈我殖民地之不發生文化何歟〉,《新民叢報》,第71號(1905.12.26),頁89-95。
〈梭格拉底之談話法〉,《新民叢報》,第72號(1906.1.9),頁49-56。
〈論中國人崇拜岳飛之心理〉,《新民叢報》,第72號(1906.1.9),頁82-100。
〈讀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系論〉,《新民叢報》,第73號(1906.1.25),頁65-77。
〈冷的文章熱的文章〉,《新民叢報》,第76號(1906.3.9),頁75-82。
〈精神修養論〉,《新民叢報》,第88號(1906.10.2),頁1-25。
〈梁啟超《中國之武士道》序〉,《飲冰室合集》專集24,頁3。
〈題詞〉,《政論》,第1號(1907.11),頁1。
〈政論序〉,《政論》,第1號(1907.11),頁1。
〈變法後中國立國之大政策論〉,《政論》,第1號(1907.11),頁33-39。
〈政黨論〉,《政論》,第1號(1907.11),頁57-66。
〈紹興案〉,《政論》,第1號(1907.11),頁74-78。
〈「殺」與「要求」之兩大派〉,《政論》,第1號(1907.11),頁78-79。
〈人人皆革命黨人人皆非革命黨〉,《政論》,第1號(1907.11),頁79-80。
〈保證留學果能防刺客乎〉,《政論》,第1號(1907.11),頁80。
〈立憲之上諭又出矣〉,《政論》,第1號(1907.11),頁80-81。
〈立憲之二大原因論〉,《政論》,第2號(1907.12),頁15-23。
〈為國者吾人宗主之目的也〉,《政論》,第2號(1907.12),頁103-105。
〈國民的外交之時代〉,《政論》,第2號(1907.12),頁105-107。
〈國家與國民交涉之開始〉,《政論》,第2號(1907.12),頁107-109。
〈訂約權在朝廷之誤想〉,《政論》,第2號(1907.12),頁109-111。
〈近日中國之學生宜與聞政治之事者也〉,《政論》,第2號(1907.12),頁111-114。
〈對於鐵路借款事件質問政府書〉,《政論》,第2號(1907.12),頁161-162。
〈社會國家相關進化論〉,《政論》,第3號(1908.1),頁1-11。
〈濼口黃河橋古為鵲山淤湖說〉,《地學雜誌》,第2卷,第18期,1911。
〈修身教科書卷一〉,《國學薈編》,第3、6、7、8期,1914。
〈玄空術序〉,《智識》,第1卷,第3期,1925。
〈裘卓廷先生暨德配張夫人七十雙壽序〉,《智識》,第1卷,第6期,1925。
〈澄衷學校葉公銅像記〉,《智識》,第1卷,第11期,1926;蔣瑞藻編,《新古文辭類纂》(台北:中華書局,1967),第52卷,襍記類8,頁18-20。
〈亟解日約論〉,《新古文辭類纂》,第4卷,論辨類4,頁16-17。
〈桌山湯氏六修譜序〉,《新古文辭類纂》,第15卷,序跋類11,頁。
〈提廢日約上執政龔書〉,《新古文辭類纂》,第20卷,書類4,頁10-12。
〈答蔣孟潔書〉,《新古文辭類纂》,第20卷,書類4,頁12。
〈報吳孚威將軍書〉,《新古文辭類纂》,第20卷,書類4,頁12-13。
〈謝母王太夫人六十壽序〉,《新古文辭類纂》,第25卷,贈序類5,頁7-8。
〈贈王君世序〉,《新古文辭類纂》,第25卷,贈序類5,頁8-9。
〈何蒙孫先生頌華六十壽序〉,《新古文辭類纂》,第25卷,贈序類5,頁9-10。
〈潘雨辰先生傳〉,《新古文辭類纂》, 第34卷,傳狀類9,頁13-15。
〈上虞沙湖始見石塘碑記〉,《新古文辭類纂》,第43卷,碑志類8,頁15-17。
〈黃氏古檗山莊序〉,《新古文辭類纂》,第52卷,襍記類8,頁14-16。
〈喬蔭山莊記〉,《新古文辭類纂》,第52卷,襍記類8,頁16-18。
〈雲陽蔣太公八豑壽頌〉,《新古文辭類纂》,第55卷,頌贊類,頁12。




相關文獻


《民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影印初版。
《國聞報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清實錄‧宣統政紀》,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史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本。
《新民叢報》,北京:中華書局,2008重印本。
《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2007。
《浙江潮》,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影印初版。
《政論》,《辛亥革命希見文獻彙編》,第1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1。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卞孝萱、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
蔡元培,〈選報序〉,《選報》,第1期(1901),頁3。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文化,1995。
[美]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著,沈弘等譯,《漢學菁華》,香港:中華書局,2007。
[美]丁韙良著,沈弘等譯,《中國覺醒》,香港:中華書局,2008。
丁文江撰,《梁任公年譜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88。
杜亞泉,〈中國士流改進策〉,《選報》,期5(1901),頁2-4。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劉廣京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一冊晚清篇1800-1911》,台北:南天書局,1987。
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劍門病俠(高旭),〈贈觀雲〉,《選報》,期19(1902),缺頁碼。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烏目山僧(黃宗仰),〈為蔣觀雲先生畫雲山獨立圖一箑題詩其後並贈〉,《選報》,期14(1902),頁30。
蔣尊簋,〈先妣朱太夫人行述〉,《新古文辭類纂》,第35卷,傳狀類10,頁12-15。
景長春,《近現代名人對聯輯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丹麥]海甫定(Harald Hoffding)著,王國維譯,《心理學概論》,《王國維全集》卷18,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梁啟超,〈廣詩中八賢歌〉,《新民叢報》,第3號(1902.3.10),頁99-100。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14號(1902.8.18),頁87;第18號(1902.10.16),頁94。。
梁啟超,〈開明專制論〉見《新民叢報》,第73號(1906.1.25),頁1-24;第74號(1906.2.8),頁1-16;第75號(1906.2.23),頁1-50;第77號(1906.3.25),頁1-10。
梁啟超,〈達某報第四號對於本報之駁論〉,《新民叢報》,第79號(1906.4.24),頁1-94。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台北:里仁,1995。
劉書龍〈《明湖客影錄》中的「明湖客影」〉,《濟南時報》(2011.11.21)。
魯迅,〈致楊霽雲〉(1934.5.15),《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4甲,頁160。
馬敘倫,《石屋餘瀋》,《民國叢書》第三編,綜合類87,上海:上海書店,1991。
馬敘倫,《石屋續瀋》,《民國叢書》第三編,綜合類87,上海:上海書店,1991。
馬敘倫,《我在六十歲以前》,台北:龍文出版社,1994。
[英]麥肯齊(Robert Mackenzie)著,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蔡爾康譯,《泰西新史覽要》,上海:上海書店,2002。
[日]內藤湖南著,吳衛峰譯,《燕山楚水》,北京:中華書局,2007。
錢仲聯編,《近代詩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日]蘇峯生作,蔣方震譯,〈教育小言〉,《選報》,期16(1902),頁2-4。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孫孟希,《轟天雷》,《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第14冊,瀋陽:春風文藝,1997。
[俄]托爾斯泰著,許海燕譯,《人生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王國維,《靜安文集》,《王國維全集》卷1,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汪辟疆,《光宣詩談點將錄》,收入《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上海古籍,2001。
夏曾佑著,夏麗蓮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詩集》,台北:文景書局,1997。
夏曾佑著,夏麗蓮整理,《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1998。
熊月之編,《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
許紀霖編,《一溪集》,北京:三聯出版社,1999。
許紀霖、田建業編,《杜亞泉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北京:人民文學,1953。
[古希臘]亞理士多德著,王旭鳳、陳曉旭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日]元良勇次郎著,王國維譯,《心理學》,《王國維全集》卷11,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new window
鄭大華、任菁選編,《啟蒙運動的發端(1840-1914)》,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
鄭逸梅,《南社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6。
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北京:中華書局,2005。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周作人自編文集─魯迅的故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鄒容,《革命軍》,上海:中華書局,1958。



相關研究書籍

[美]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蘇友貞譯,《心智生命》,台北:立緒出版社,2007。
[美]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王寅麗譯,《人的境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王寅麗、張立立譯,《過去與未來之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北:學生書局,2001。
[美]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初版社,2000。
佛雛,《王國維哲學譯稿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郜元寶編,《尼采在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英]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克里斯多福‧皮爾森(Christopher Pierson)著,尹弘毅譯,《現代性:紀登斯訪談錄》,台北:聯經,2002。
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編,《城市知識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國現代性的歷史視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龔鵬程,《近代思潮與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7。
[美]格里德爾(J.B. Grieder,中文名:賈祖麟)著,單正平譯,《知識份子與現代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郭 剛,《梁啟超與清末的西學東漸──從1898年至1911年》,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郭延禮,《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初版社,1999。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郭延禮,《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郭延禮,《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美]郭穎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美] 何偉亞(James L. Hevia)著,劉天路、鄧紅風譯,《英國的課業:19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美]W‧安德魯‧霍菲克(W. Andrew Hoffecker)編,余亮譯,《世界觀的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台北:允晨文化,1998。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new window
黃克武、張嘉哲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初版,2007二刷。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88初版,1996三刷。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經,2009。new window
[美]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劉紀蕙,《心之拓樸》,台北:行人出版社,2011。
劉潔瑩,《蔣智由詩歌研究》,河南大學中國近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
劉蘭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初版,2009二刷。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
羅義華,《論梁啟超的「流質性」與轉型期中國文學的現代品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英] G. E.Moore著,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聯經,1984。
彭 鋒,《引進與變異:西方美學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初版,2000三刷。
任慧群,《個體精神之誠與魯迅的中國人生:晚清思想對「誠」的論述與魯迅的文學人物形象》,南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0。
單正平,《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
桑兵、趙立彬主編,《轉型中的近代中國──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上、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謝宗林譯,《道德情感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荷蘭]斯賓諾莎(Benedictus de Spinoza)著,邱振訓譯,《倫理學》,癟:五南出版社,2010。
[英]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出版社,2008。
[英]查爾斯泰勒著,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譜系》,台北:聯經,2003。new window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2007。
王濟民,《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科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王林茂,《從傳統到近代:晚清浙江學術的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
[日]狹間直樹編,《共同研究梁啟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東京:
みすず書房,1999。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鵬緒,《中國近代文學史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許濟霖等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裡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new window
楊站軍,《游移在激進與保守之間:詩界革命研究》,上海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
楊貞德,《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個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余 杰,《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台北:聯經,2009。
余英時,《情懷中國:余英時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10。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1992。
袁 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袁 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袁 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1991。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汪暉,《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new window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new window
周佳榮,《言論界之驕子:梁啟超與新民叢報》,香港:中華書局,2005。
朱賜麟、袁世敏主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人文及社會科學的探索》,台北:時報文化,2002。
[日]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Hevia, James L. 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ang: Hong Kang University, 2003.
Kowallis, Jon Eugene von. 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6.
Levenson, Joseph R.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相關單篇論文

安克環,〈蔣智由的生年考〉,《求實學刊》,1979,第1期,頁49。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五期(2011.6),頁3-44。new window
杜新豔,〈晚清神話學的西方社會民俗學淵源〉,《太原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4.3),頁25-29。
龔鵬程,〈畫歪的臉譜:孟德斯鳩的中國觀〉,收入《1999龔鵬程學思報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頁28-69。new window
何立行,〈晚清啟蒙報刊之「舊體新詩」和「舊雨新知」──梁啟超、蔣觀雲文字因緣試析〉,收入《近現代報刊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曉東,〈立憲政治與國民資格──筧克彥對《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的影響〉,《二十一世紀》,第66期(2007.9)。
李孝遷,〈巴克爾及其《英國文明史》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史學月刊》(2004年,第8期),頁85-94。
劉錫成,〈梁啟超是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人〉,《今晚報》(2002.7.9)。
劉錫成,〈二十世紀中國神話學概觀〉,《西北民族研究》,64期(2010.1.),頁139-146。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發展的一個輪廓〉,《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2期。
田根勝,〈近代悲劇觀念的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2.7),頁74-78。
田兆元、游紅霞,〈清末民初浙江學者蔣觀雲的風俗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2007.11),頁50-62。
王若海、文景迅,〈關於蔣智由〉,《齊魯學刊》,1977年,第5期,頁88。
魏一媚,〈論「詩界革命」中的浙籍啟蒙師人群〉,《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年第3期,頁26-29。
張靜盧、李松年,〈辛亥革命時期重要報刊作者筆名錄〉,《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62),輯1,頁87-114。
張靜廬、林松、李松年,〈戊戌變法前後報刊作者字號筆名錄〉,《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65),輯4,頁213-24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