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
作者:許毓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Liang Hs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溫振華
許雪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清代臺灣軍事社會武力消極治臺因防臺而治臺穩定治臺Qing DynastyTaiwanmilitarysocietyforceneglect hypothesisguard hypothesisstabilize hypothe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3)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8
本文的問題意識,則是嘗試提出一種理論,說明清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發展,並證明清廷努力維持臺灣社會的穩定,與民間拓墾事業是順利習習相關。這種“穩定治臺”看法的提出,有別於以往消極治臺、因防臺而治臺、理性治臺、族群政治治臺等舊說。期待更能深入探討清廷對臺的統治之道,進而闡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
其實本論文提出的穩定治臺說,指的就是以武力做為統治的基礎,達到清廷設想下的秩序。雖說武力統治,是整個清帝國普遍性的作法;但在臺灣所出現的特殊性,卻不能不加以注意。
首先是駐軍如何分佈的問題。本文認為清廷派往臺灣各處的駐軍,不是胡亂安排,它應該是參考客觀的情況才決定部署。當中的關鍵就是人口。本文第一章的內容,就是利用官方的檔案,算出清代臺灣的人口估量。該數據是否可以被接受,已經在第四、五章個案的討論中被證實。
其次是軍力控制的問題。清廷雖然在綠營兵制下,再獨創出適合戍防臺灣的班兵制度;但考其臺澎班兵的數量,充其量也不過一萬至一萬四千名左右。這對於逐年增加的人口,從百萬,突破二百萬,或甚至三百萬的臺灣,顯然是不夠。於是乎如何選擇武力合作的夥伴,對於清廷來說就是一個很慎重的問題。第二章整理了清代臺灣社會武力整合的類型,依戰力強弱大抵可以分成四種:職業式武力(綠營與防軍)、原住民武力(番社與番屯)、契約式武力(民團、隘、結首)、拜盟式武力(會黨)。
拜盟式武力永遠與官方站在對立面當無疑問。然剩下的原住民與契約式武力,也不是一開始就與官方合作愉快。事實上會黨潛伏與滲透的力量,還是有造成地方團練倒戈的案例(林供、戴潮春事件)。再者契約式武力坐大的結果,對於械鬥反而引發催化的效果。另外生、熟番對於官方的挑戰,每造成極大的死傷。尤其是生番不時沿番界出草,以致到了建省前後,官方在執行開山撫番政策時,就是以他們為首要征討的目標。
其三是輔以武力控制的問題。雖然武力對於穩定社會秩序,佔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對於其他施政的討論,亦不能偏廢。例如:司法就是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統治工具,這一點把臺灣與其他地方相較並無不同。然而對於軍功與武科功名者的投効,以及鐵器、硝磺、火銃的管制方面,就顯示出臺灣異於內地的發展。對於前者而言,他們就是屢次幫助官軍,敉平大小亂事的“義民”。對於後者而言,清廷武力治臺成功的關鍵,就是始終掌握住火器制人的優勢。這讓一些挑戰者,即便掌握住刀劍、弓矢,還是難以匹敵,註定要以失敗收場。
其四是軍事經驗累積的問題。觀察清廷武力治臺的過程,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挑戰與反應。第四章有別於以往的研究,採以個案討論的方式,估算出敵我雙方臨陣的兵力。說明不管是民變、械鬥、番亂、對外戰爭,清廷總能運用臺閩武力聯結的優勢,應付過關。其過程對於強化臺灣的戍防,有正面上的意義。因為事後證明清廷有從中汲取教訓,做為下次臨陣的參考。
其五是武力合作因地制宜的問題。有了經驗的累積還不夠,因為還要端看操作的方式為何。第五章是討論,隨著臺灣北、中、南、東區域的不同,而出現的迥異操作方式。大抵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結束前,北部的武力控制是官方獨大,中部是採官、番合作為主,南部是採官、番、民合作為主。林案以後,清廷體認到臺灣人口成長的事實,因此在前山全面採取官、番、民武力的合作。然後山有不一樣的發展。原因是清廷在當地面臨到強勢的生、熟番,所以從嘉慶十五年(1810)噶瑪蘭設廳開始,直到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建省設立臺東直隸州為止,東部武力控制均維持官、民合作的局面。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以發現,清廷對於臺灣的武力控制,當中保有若干的彈性─堵禦與購線。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即是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連帶著也營造出移民進行拓墾時,所需要的環境。當然穩定治臺說的看法,也獲得了驗證。
奏摺
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清代臺灣農民起義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一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年5月)。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五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年5月)。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六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匯編(第八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年3月)。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九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十八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十九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一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二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三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四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五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六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七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二十八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三十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一輯內政)》(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二輯內政)》(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2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二十六輯內政)》(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三十四輯軍務)》(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四十二輯軍務)》(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五十八輯軍務)》(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五十九輯軍務)》(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一○二輯工業)》(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2月)。
2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一一七輯民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2月)。
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朱批奏摺(第一一九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2月)。
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一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5月)。
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七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9月)。
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八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9月)。
3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九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11月)。
3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編,《天地會(一)》(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11月)。
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編,《天地會(二)》(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11月)。
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編,《天地會(三)》(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編,《天地會(四)》(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3月)。
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編,《天地會(五)》(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5月)。
3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編,《天地會(六)》(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
3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編,《福建‧上海小刀會檔案史料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4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乾隆刑科題本租佃關係史料之一─清代地租剝削形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41.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42.﹝民國﹞王希隱,《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12月再版)。
43.不著編人,《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5月)。
44.同治朝軍機處月摺包,編號:008230,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5.同治朝軍機處月摺包,編號:089265,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6.同治朝軍機處月摺包,編號:092750,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7.同治朝軍機處月摺包,編號:093059,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8.同治朝軍機處月摺包,編號:093614,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9.同治朝軍機處月摺包,編號:093802,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50.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一)》(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10月)。
51.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二)》(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10月)。
52.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三)》(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10月)。
53.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四)》(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8月)。
54.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五)》(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8月)。
55.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六)》(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8月)。
56.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七)》(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8月)。
57.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八)》(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8月)。
58.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一)》(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年11月)。
59.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二)》(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年11月)。
60.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三)》(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年11月)。
61.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四)》(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年11月)。
6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第二次鴉片戰爭(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
63.軍機處錄副奏摺─民族類,案卷號:625,膠片號: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4.軍機處錄副奏摺─民族類,案卷號:626,膠片號: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5.軍機處錄副奏摺─民族類,案卷號:635,膠片號: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6.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279,膠片號:1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7.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297,膠片號:1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8.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03,膠片號:1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9.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04,膠片號:1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0.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05,膠片號:1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1.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07,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2.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15,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3.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16,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4.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17,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5.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18,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6.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22,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7.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24,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8.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28,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9.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29,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0.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33,膠片號:1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1.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35,膠片號:1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2.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36,膠片號:1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3.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38,膠片號:1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4.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340,膠片號:1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5.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案卷號:3693,膠片號:14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6.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補遺),順序號:補二42,膠片號:17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7.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補遺),順序號:補二139,膠片號:17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8.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補遺),順序號:補二141,膠片號:17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9.軍機處錄副奏摺─農民運動類(補遺),順序號:補二142,膠片號:17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0.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03-224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1.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03-224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2.乾隆朝漢文錄副奏摺(軍機處錄副─軍務),微縮號:0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3.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4.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5.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1-11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6.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1-185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7.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1-05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8.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5-23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9.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0.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6-00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1.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6-104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2.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36-128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3.乾隆朝漢文錄副奏摺,微縮號:0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4.乾隆朝漢文錄副奏摺,微縮號:04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5.乾隆朝漢文錄副奏摺(財政),微縮號:05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6.乾隆朝漢文錄副奏摺(財政),微縮號:05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7.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7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8.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88-10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9.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微縮號:09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10.乾隆朝漢文錄副(軍機處錄副),檔號:145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11.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5月)。
112.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6月)。
113.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三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7月)。
114.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四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8月)。
115.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五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9月)。
116.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六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10月)。
117.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七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11月)。
118.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二十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8月)。
119.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二十四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4月)。
120.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二十六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6月)。
121.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三十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11月)。
122.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三十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12月)。
123.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五十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6年7月)。
124.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五十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6年8月)。
125.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五十三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8年5月)。
126.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五十九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7年3月)。
127.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七十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8年3月)。
128.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七十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8年4月)。
129.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七十三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8年5月)。
130.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七十四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8年6月)。
131.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二十五/二十六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8月)。
132.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二十六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8月)。
133.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二十九/三十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8月)。
134.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一、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3月)。
135.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3月)。
136.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三、四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5月)。
137.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十七/十八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年8月)。
138.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一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年3月)。
139.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一、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年1月)。
140.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三、四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年1月)。
141.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二十二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年3月)。
142.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五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3.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八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4.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九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5.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七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6. 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二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7.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五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8.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七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49.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八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50.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二十九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51.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第四十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15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法軍侵臺檔》,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九二種,1964年3月。
年5月。
153.﹝清﹞福康安藏,《廷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年6月)。
154.劉如仲、苗學孟編,《台灣林爽文起義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題本
1. 內閣漢文題本(北京大學移交部分),膠片號5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三一種,1959年1月。
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乙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七三種,1963年6月。
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丙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七六種,1963年11月。
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丁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七八種,1963年9月。
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戊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七九種,1963年1月。
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九一種,1964年1月。
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種,1964年8月。
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辛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五種,1964年12月。
1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壬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二七種,1966年5月。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癸集》,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二八種,1966年5月。
黃冊
1. 不著編人,《康熙三十七年通省額派地丁錢糧完欠數目文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7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 不著編人,《康熙五十八年通省額派地丁錢糧完欠數目文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7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 不著編人,《雍正三年交待前任一切正雜錢糧四柱文冊御覽》,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7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 不著編人,《雍正五年通省額派地丁錢糧完欠數目文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7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 不著編人,《乾隆五十四年彙奏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6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 不著編人,《乾隆五十六年彙奏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6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 不著編人,《道光十一年彙奏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6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 不著編人,《道光十四年彙造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7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9. 不著編人,《彙造道光拾陸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7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不著編人,《彙造道光拾捌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7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1.不著編人,《彙造道光拾玖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7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2.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7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3.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壹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7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4.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貳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5.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參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6.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肆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7.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伍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8.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陸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9.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柒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0.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捌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1.不著編人,《彙造道光貳拾玖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2.不著編人,《彙造道光參拾年分各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8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3.不著編人,《彙造咸豐元年分各直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9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4.不著編人,《彙造咸豐貳年分各直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9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5.不著編人,《彙造咸豐參年分各直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9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6.不著編人,《彙造咸豐肆年分各直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9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7.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咸豐伍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9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8.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咸豐柒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99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9.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咸豐捌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0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0.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咸豐玖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0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1.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咸豐拾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0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2.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咸豐拾壹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0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3.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同治元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0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4.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同治貳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0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5.不著編人,《彙造各直省同治參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6.不著編人,《彙題同治肆年分各直省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7.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伍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8.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陸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39.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柒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0.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捌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1.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玖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2.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拾壹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3.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同治拾貳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4.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元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5.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貳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6.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參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7.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肆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8.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伍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9.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陸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0.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捌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1.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玖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2.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3.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壹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4.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參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5.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肆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3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6.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伍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7.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陸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4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8.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柒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4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9.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拾玖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4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0.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貳拾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4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1.不著編人,《戶部彙題各直省光緒貳拾壹年分民數穀數清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105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2.不著編人,《道光五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盈餘引目并各官職名月日及行銷額外餘引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5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3.不著編人,《道光十五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盈餘引目并各官職名月日及行銷額外餘引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5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4.不著編人,《道光二十一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正額引目及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6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5.不著編人,《道光二十八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正額引目及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6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6.不著編人,《咸豐元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盈餘引目及行銷額外餘引并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6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7.不著編人,《咸豐二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正額引目及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6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8.不著編人,《咸豐六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正額引目及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7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9.不著編人,《咸豐十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盈餘引目并各官職名月日及行銷額外餘引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7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0.不著編人,《同治元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盈餘引目并各官職名月日及行銷額外餘引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7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1.不著編人,《同治三年分福建省各州縣經督銷正額引目及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8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2.不著編人,《乾隆四十一年分福建省各屬縣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官運餘價等項銀兩數目及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8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3.不著編人,《乾隆五十七年分奏銷福建省額徵盈餘鹽課並額外盈餘及督經銷徵接管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28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4.不著編人,《道光十二年分福建省各屬縣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及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數目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0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5.不著編人,《道光十七年分福建省各屬縣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及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數目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6.不著編人,《道光二十一年分福建省各屬縣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及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數目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7.不著編人,《道光二十五年分福建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及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8.不著編人,《道光二十八年分福建省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等項錢糧及督經徵接管各官職名月日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9.不著編人,《道光三十年分福建省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及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0.不著編人,《咸豐元年分福建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及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黃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1.不著編人,《咸豐五年分福建省各屬縣額徵盈餘引課並徵收額外盈餘續收各年盈餘已未完解銀兩數目冊》,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編號:23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諭旨、廷寄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二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三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四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五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七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八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一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三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四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五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六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十七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十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十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十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十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二十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二十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三十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三十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三十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四十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四十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五十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五十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五十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3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3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4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4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43.﹝清﹞允 祿等編,《清雍正上諭內閣》,雍正九年、乾隆八年兩次內府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藏。
44.﹝清﹞佚 名,《侯福將軍征服臺灣剿匪紀事殘卷(乾隆上諭)》,清抄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45.﹝清﹞佚 名,《乾隆諭摺》,清抄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藏。
46.﹝清﹞佚 名編,《雍正上諭(元~三年)》,清抄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藏。
47.洪安全主編,《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一)》(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10月)。
48.洪安全主編,《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二)》(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10月)。
49.洪安全主編,《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三)》(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10月)。
50.洪安全主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一)》(臺北:故宮博物院,1996年10月)。
51.洪安全主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二)》(臺北:故宮博物院,1996年10月)。
52.洪安全主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三)》(臺北:故宮博物院,1996年10月)。
53.洪安全主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四)》(臺北:故宮博物院,1997年10月)。
54.洪安全主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五)》(臺北:故宮博物院,1997年10月)。
55.洪安全主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六)》(臺北:故宮博物院,1997年10月)。
地方檔案
1.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五):第一編行政/財政類》(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01年6月)。
2.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六):第一編行政/財政類》(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01年6月)。
3.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七):第一編行政/財政類、建設類》(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01年6月)。
4.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八):第一編行政/建設類》(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01年6月)。
5.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一):第一編行政/總務類》(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9月)。
6.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二):第一編行政/總務類》(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9月)。
7.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三):第一編行政/民政類》(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10月)。
8.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四):第一編行政/民政類》(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11月)。
9.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五):第一編行政/財政類》(臺北:臺灣大學,2001年6月)。
10.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六):第一編行政/財政類》(臺北:臺灣大學,2001年6月)。
11.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七):第一編行政/財政類》(臺北:臺灣大學,2001年6月)。
12.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六類軍事,第一款軍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3.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七類撫墾,第一款社務,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4.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七類撫墾,第二款社租,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5.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七類撫墾,第三款隘務,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6.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七類撫墾,第四款屯務,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7.淡新檔案,第二編民事,第二類田房,第二款抗租,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8.淡新檔案,第二編民事,第二類田房,第五款爭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9.淡新檔案,第三編刑事,第三類財產搶劫,第三款強盜,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2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二七六種,1968年6月。
21.謝興堯供稿,〈臺人輿論〉;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近代史資料》,總82號,1992年11月。
古文書
1. 王世慶輯,《臺灣公私藏古文書》,第一輯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
2. 三田裕次文書(一)─北中南地區文書,編號:T020D020,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3. 李景暘文書(三)─北、中、南地區契字,編號:T104D104,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 林振乾文書(二)─北部地區契字,編號:T068D068,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5. 林漢章、林德龍文書(二)─臺北、桃園地區契字,編號:T067D067,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6.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8年3月)。
7.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8年3月)。
8.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8年3月)。
9.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8年3月)。
10.邱水金文書(一)─宜蘭縣五結鄉張氏文書,編號:T075D07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11.邱水金主編,《宜蘭古文書第壹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12.邱水金主編,《宜蘭古文書第貳輯─臺大人類學系藏》(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13.邱水金主編,《宜蘭古文書第伍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5月)。
14.姜烘楷文書─桃竹苗地區文書,編號:T015D01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15.姜重烈文書─金廣福文書(一),編號:T035D03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16.洪麗完主編,《外埔鄉藏古文書專輯》(臺中:外埔鄉公所,2001年1月)。
17.洪麗完撰稿,《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藏臺灣古文書專輯(下)》(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0月)。
18.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上冊)》(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7月)。
19.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中冊)》(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7月)。
20. 洪麗完,《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下冊)》(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7月)。
21.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9月)。
22.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2002年12月)。
23.曹炳輝文書(二)─士林石角仔曹氏文書、毛少翁社文書,編號:T082D08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24.連昭光文書(一)─北部、中部地區契字,編號:T045D045.030,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25.連昭光文書(四)─彰化、桃園地區文書,編號:T062D062.008,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26.曾振名、童元昭主編,《噶瑪蘭、西拉雅族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9月)。
27.陳達明文書(一)─北、中、南、宜蘭地區文書,編號:T077D077,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28.陳運棟文書(一)─竹塹社、貓裡社地契簿,編號:T005D00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29.陳慶芳文書(三)─臺中、彰化地區契字,編號:T107D107,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30.凱達格蘭族文史調查小組編,《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12月)。
31.張炎憲、王世慶、李季華主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5月)。
32.董倫岳撰文,《梧棲古文書史料專輯》(臺中:梧棲鎮公所,2000年7月)。
33.葉金全文書─興直堡三重埔溪尾庄古契集,編號:T023D023,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34.彰化、臺中地區土地文書,編號:T238D208,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35.臺中市立文化中心文英館文書─中北部文書,編號:T008D008,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36.臺灣古文書,排架號:200C,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3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現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草屯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
3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3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40.機玉石文書─高雄大樹、新港社文書(一),編號:T138D138,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1.劉澤民編著,《大肚社古文書》(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42.劉澤民編著,《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3月)。
43.劉澤民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3月)。
44.劉峰松文書─中部地區契字,編號:T048D048,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5.鍾金水文書(六)─北部、中部地區契字,編號:T069D069,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6.鍾金水文書(十三)─金廣福文書(二)、中南部地區契字,編號:T089D089,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7.鍾金水文書(二十一)─中部地區契字、岸裡社文書(三),編號:T105D105,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8.鍾金水文書(二十二)─打貓社文書、嘉義地區契字,編號:T111D111,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49.謝繼昌主編,《凱達格蘭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9月)。
方志
1.﹝戰後﹞王月鏡主修,《臺北市志》(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9月)。
2.﹝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1961年11月。
3.﹝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1962年12月。
4.﹝清﹞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五九種,1962年12月。
5.﹝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1962年4月。
6.﹝清﹞佚 名,《新竹縣制度考》,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一種,1961年3月。
7.﹝日治﹞佚 名,《安平縣雜記》,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五二種,1959年8月。
8.﹝日治﹞佚 名,《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五八種,1959年9月。
9.﹝戰後﹞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6月)。
10.﹝清﹞林焜煌,《金門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八○種,1960年5月。
11.﹝清﹞林 豪,《澎湖廳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六四種,1963年6月。
12.﹝戰後﹞林德喜主修,《重修中和鄉志》(中和:中和鄉公所,1977年12月)。
13.﹝清﹞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六六種,1960年7月。
14.﹝清﹞周 凱,《廈門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九五種,1961年10月。
15.﹝清﹞周 璽,《彰化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1962年11月。
16.﹝清﹞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1962年12月。
17.﹝清﹞范 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五種,1961年11月。
18.﹝清﹞金 鋐,《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9.﹝清﹞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九二種,1961年1月。
20.﹝清﹞胡 傳,《臺東州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八一種,1960年5月。
21.﹝清﹞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三七種,1959年2月。
22.﹝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六五種,1960年2月。
23.﹝戰後﹞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
24.﹝戰後﹞孫水木,《重修永和鎮志》(臺北:永和鎮公所,1973年3月)。
25.﹝戰後﹞諶化文等纂修,《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9月)。
26.﹝清﹞屠繼善,《恆春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七五種,1960年5月。
27.﹝戰後﹞黃奇烈纂修,《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年6月)。
28.﹝清﹞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三種,1961年6月。
29.﹝清﹞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1961年11月。
30.﹝戰後﹞陳紹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6月)。
31.﹝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1963年8月。
32.﹝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六○種,1963年3月。
33.﹝清﹞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五五種,1959年10月。
34.﹝清﹞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四五種,1962年7月。
35.﹝清﹞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八四種,1960年8月。
36.﹝戰後﹞張炳楠監修,《嘉義縣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7年3月)。
37.﹝戰後﹞張啟仲監修,《臺中市志稿》(臺中:臺中市文獻委員會,1965年5月)。
38.﹝戰後﹞張勝彥總纂,《臺中縣志》(豐原:臺中縣政府,1988年8月)。
39.﹝清﹞諸 家,《新竹縣志初稿》,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六一種,1959年11月。
40.﹝日治﹞諸 家,《樹杞林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六三種,1959年9月。
41.﹝日治﹞蔡振豐,《苑裡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四八種,1959年6月。new window
42.﹝戰後﹞劉定國等纂修,《苗栗縣志》(苗栗: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5月)。
43.﹝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七四種,1961年3月。
4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六八種,1960年2月。
45.﹝清﹞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3月)。
46.﹝戰後﹞鄭欽仁編纂,《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9年6月)。
47.﹝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七三種,1960年8月。
48.﹝戰後﹞盧嘉興等纂修,《臺南縣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年6月)。
49.﹝清﹞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50.﹝清﹞蔣師轍,《臺灣通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三○種,1962年5月。
51.﹝清﹞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四○種,1962年6月。
外文史料
1. Allen, Herbert J., “On a journal through Formosa from Tamsui to Taiwan fu,”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4(1877):135-136(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st/Allen1877.html)
2. Allen, Herbert J.,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Formosa from Tamsui to Taiwanfu,”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21(1877):258-266.(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st/Allen1877.html)
3.Bates H.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in Illustrated travels: A record of discovery , geography, and adventure(London: Cassell , Petter and Galpin ,1869),pp.250-252.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Bates1869.html)
4. Beazeley, M.,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in 1875 with an Introductory Sketch of the Island,”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and Monthly Record of Geography n. s. 7(January 1885):1-22.(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Beazeley1885.html)
5. Bullock, T. L. “A trip into the interior of Formosa,”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21(1877): 266-272.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Bullock1877.html)
6. Campbell, W., “Aboriginal Savages of Formosa,” Ocean Highways: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n. s. 1(1874):410-412.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Campbell1874.html)
7.Colquhoun A. R. and J. H. Stewart-Lockhart. “A sketch of Formosa,” The China Review 13(1885):161-207.(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Colquhoun1885.html)
8. Dennys N. B., “Formosa”, in Dennys N. B. & Fred Mayers ,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London: Trübner ,1867, pp.291-325.(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Dennys1867.html)
9. Guillemard F. H. H., “Formosa” in The Curise of the Marchesa to Kamschatka & New Guineaa, with notices of Formosa , Liu-Kiu and various islands of Malay Archipelago(London: John Murray , 1886),pp.1-25.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Guillemard1886.html)
10.Hancock A., “A visit to the savages of Formosa,” Good Words for 1885.pp.373-379.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Hancock1885.html)
11.Hughes T. F., “Visit of Tok-e-tok ,chief of the eighteen tribes, southern Formosa,”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16(1872):265-271.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Hughes1872.html)
12. La Pérouse ,Jean-Francois de Galaup ,comte de , The Voyage of La Pérous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85,1786,1787and 1788 with nautical table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Illustrated with fifty-one plates in two volumes( London: Printed for John Stockdate , Piccadilly , 1798).(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Laperouse.html)
13.Write by Reclus Elisée , Edit by A. H. Keane, “Formosa” , in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 Asia , Vol.II , East Asia: Chinese empire ,Corea , Japan(New York: D. Appleton ,1884).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Reclus1884.html)
14. Steere J. B., “Formos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6(1876): 302-334.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Steere1876.html)
15. Swinhoe Robert, “Additional notes on Formosa,”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10(1866):122-128.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swinhoe1866.html)
17. Thomson , John , “Note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XLIII(1873):97-107.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Thomson1873.html)
18. Thomson Joh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 , adventures and residence abroad(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 Low& Searle, 1875).
19. Thomson , J.,F. R. G. S.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A series of two hundred photographs, with ;letterpress descriptive of the places and people represented( London: Sampon Low, Marston, Low and Searle, 1873-1874).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Thomson73-74.html)
20. Translated by Christian Buss, Edited by Douglas Fix, Ibis Paul, “Auf Formosa: Enthnographische Wanderungen,” Globus 31(1877):149-152, 167-171, 181-187, 196-200, 214-219, 230-235.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 Ibis1877.html)
21.伊能嘉矩,《瑯嶠十八社》,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編號:M033,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22.伊能嘉矩,《臺灣屯田兵 関 奏議案 意譯》,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編號:M008,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23.伊能嘉矩,《觀風蹉跎》,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編號:M037,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24.蔡慶濤,《基隆地方研究資料》,收入伊能嘉矩文庫微卷編號T0021,捲號6-4(手稿及抄寫部分﹝四﹞),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
25.﹝日﹞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清賦一斑(明治33年/1900發行)》(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7月)。
外文史料譯著
1.﹝日﹞川口常孺,《臺灣割據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一種,1957年8月。
2.﹝日﹞日本參謀本部編,許佩賢譯,《攻臺戰紀(原名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5年12月)。
3.﹝英﹞必麒麟(W.A. Pickering)著,吳明遠譯,《老臺灣(Pioneering in Formosa)》(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月)。
4.﹝日﹞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