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洋務科技初探(1887-1895)--從臺灣鐵路、臺北機器局與基隆煤礦出發的初步討論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郭文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uo, Wen-hua
出版日期:1996
卷期:7:2
頁次:頁99-138
主題關鍵詞:洋務運動臺灣史科技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History of TaiwanTechn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5
  • 點閱點閱:64
     吾人討論臺灣史上的科技發展,常以日治時期作為研究的起點。然討論日治前的科技活動亦有其意義,晚清臺灣的洋務事業即是一例。本文延續學者對洋務運動的研究基礎,試圖由臺灣鐵路、台北機器局與基隆新式礦務的興建與發展出發,探索「臺灣洋務」的特質與其對臺灣現代化的影響。希望藉不同的視點,嘗試探究日治前西方科技在臺灣活動的一種可能形式。文分四節:第一節論述本文研究基礎與架構;第二節從臺灣鐵路、台北機器局與基隆煤礦出發,敘述臺灣洋務機構間的相互關聯,說明做為「現代化」一環的臺灣洋務,事實上與中國洋務息息相關;第三節討論技術支持機構的官方,以其效率與傳承為中心,探究臺灣洋務科技的形式;第四節用比較的方式,從「縱向」與「橫向」兩方面分析臺灣洋務的開展與傳佈:首先略論中國與臺灣洋務的相異開展,其次藉同時進入臺灣西人知識傳教的形態,分析其與臺灣洋務的區隔。最後是簡短的結語。當然,「洋務」並不代表日治前臺灣科技活動的全部。「臺灣科技史」目前仍有許多有待開發的領域,因此,本文希望透過這個初步研究,嘗試一種探討臺灣科技史的方法。筆者以為,從多方面角度的考察、研究日治前各種科技的形式與互動,應是建構臺灣科技史的重要課題之一。
期刊論文
1.黃一農(19911000)。耶蘇會士對中國傳統星占術數的態度。九州學刊,4(3)=15,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一農(19911200)。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21(2),247-2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爾敏(19800700)。中國近代之自強與求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騰嶽(1953)。建省始末。文獻專刊,4(1/2),1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蘇雲峰(1991)。從理論到實際:清季現代化運動的面面觀。臺北。3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聖士(1988)。劉銘傳與自強運動。臺北。403-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雪姬(1988)。邵友濂與臺灣的自強新政。臺北。425-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廣京(1988)。經世、自強、新興企業─中國現代化的開始。臺北。1121-1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桂芬。校邠廬抗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東元(1992)。洋務運動史。武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世賢(1978)。晚清治臺政策(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一年)。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玉法(1992)。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延厚(1974)。劉銘傳與台灣鐵路。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小野川秀美、林明德、黃福慶(1982)。晩清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茂卿(198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壹百貳拾年史。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總督府(1990)。臺灣鐵路史。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維安、國立編譯館(1990)。政治與經濟: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之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沈傳經(1987)。福州船政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汪敬虞(1957)。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之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清朝柔遠記選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武東、徐謙信(1959)。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一)。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瓊㼆(1989)。清季留學政策初探。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滿紅(1994)。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桐生(1969)。光緒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雪姬(19930000)。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世續(1970)。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國祁(1982)。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avidson, James Wheeler、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郭廷以、劉廣京(1987)。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劍橋中國史:晚清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喬還田、晉平(1989)。洋務運動史研究敘錄。天津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夏東元(1984)。晚清洋務運動研究。晚清洋務運動研究。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徐泰來(1986)。洋務運動新論。洋務運動新論。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鐸。臺灣鐵路。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0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杜石然(1991)。試論洋務運動與近代科技史的若干問題─代序言。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科技。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Skinner, G. William(1991)。十九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亞模式。吉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業鍵。甲午戰爭以前的中國鐵路。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0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卓遵宏(1985)。福州船廠創立之時代背景及左宗棠設廠之意圖。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9編)。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幸田春義(1986)。臺灣統治史。臺灣統治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Buck, Peter(1980)。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Cambridge。  new window
35.(1959)。臺灣遙記。臺灣遙記。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劉銘傳。洋務史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57)。海防檔,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北市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銘傳撫臺後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71)。李文忠公奏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清)邵之棠(1980)。皇朝經世文三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孫景華(1953)。臺灣的鋁業。臺灣經濟年報1953年。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文星(1995)。清季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臺事議論為中心。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玉法(1985)。福州船廠之開創及其初期發展。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