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臺灣同志社群處境思索社會工作可提供之服務
書刊名:社區發展季刊
作者:鍾道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 Dau-chua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27
頁次:頁134-152
主題關鍵詞:同志同志社群社會工作臺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8
  • 點閱點閱:242
期刊論文
1.倪家珍(1994)。愛滋照妖鏡。婦女新知,147,19-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正哲(200107)。在浴缸裡不耐久候--同志書店「晶晶書庫」做為同志社區想像的開端。文化研究學會月報,5,1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畢恆達(200011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國寶(1998)。男大當婚:男同志的婚姻壓力。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157-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齊天小聖、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19970100)。牲禮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臺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3,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彥寧(20000600)。臺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38,207-2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蘋、陳俞容(20040600)。性、猥褻、言論自由--從同志書店「晶晶書庫」被查扣大批男體寫真雜誌談起。全國律師,8(6),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曾華源、胡慧嫈(20020900)。強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品質--建構「價值與倫理課程」為學校核心課程。社區發展季刊,99,7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玲蘭(20051200)。從「同性戀認同歷程」談女同志的現身壓力與因應策略。元培學報,12,3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彥寧(20050300)。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4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人鵬、丁乃非(19980900)。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別研究,3/4,109-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鐘道詮(19980300)。男同志在面對愛滋病與愛滋病烙印時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臺灣性學學刊,4(1),16-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蔓玲(1996)。負擔。校園,3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子愷、陳秋良、游美惠(2003)。同志教育座談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65-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巫緒樑、曾昭媛、黃嘉韻、劉怡伶、田庭芳、簡至潔(2006)。同志要婚姻/伴侶權!:同志伴侶要實質的權益及保障!。全國律師,10(5),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嘉鴻(2007)。適性教育,不要談性別。中國時報,A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彭懷真(1996)。女同性戀的愛慾情狂。拾穗,239,7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校園》編輯室(1996)。愛中的責備:談同性戀帶給教會的危機。校園,38,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誠品閱讀編輯部(1994)。同志仍需努力--台灣同性戀團體座談。誠品閱讀,17,2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謝榮堂(2004)。同性伴侶法律關係與婚姻締結之合憲探討。華岡法粹,31,255-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erek, G. M.(1990)。The context of anti-gay violence: Notes on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heterosexism。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5(3),316-333。  new window
22.Neely, C.(1999)。Homophobia: Problem or challenge?。The New Social Worker,6(3),14-18。  new window
23.Swan, T. A.(2002)。Coming out and self-disclosure: Exploring the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in teaching social work students about homophobia and heterosexism。Canadian Social Work Review,19(1),5-23。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鍾道詮(2000)。誰是專家?誰該被輔導?誰該被協助?:論助人專業與同志社群的糾葛與未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惠珊(2008)。女同志家庭親子關係法制之研究(碩士論文)。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震齊(2006)。娘同志在異性戀霸權下的自處與在霸權式陽剛下的認同選擇(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家宏(2008)。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與處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家豪(2003)。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伊翎(2006)。一個也不能少:台灣愛滋篩檢的風險治理(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志清(2007)。男伴男行-男同志伴侶生活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建涵(2003)。「看見」同志運動--同志團體的多元發展與參政(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俊丞(2008)。『家』在哪裡?!--男同志向家人出櫃歷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凱軍(2008)。從「櫃父母」到「同運」行動者:同志父母的出櫃歷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思妤(2007)。台灣女同志媽媽的母職實踐(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晉文(2008)。分工與共治: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潘皆成(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強淑敏(1999)。我們是同性戀教師(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喬婷(1999)。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鍾道詮(1998)。男同志在面對愛滋烙印與防治政策時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佑儒(2007)。大學男同志學生出櫃經驗之敘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佩秦(2003)。有志「異」同:雙性戀的身份認同(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國珍(2004)。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查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江佩璇(2008)。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賴麒中(1998)。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郭洪國雄(1994)。男同性戀者需求與適應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怡元(2004)。在學校體制中女同志族群與非同志族群間族群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瑞元(1998)。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温筱雯(2008)。不能說的秘密:女同志伴侶親密暴力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慈穎(2007)。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于雅(2008)。我有一個同志朋友:跨越性取向的友誼經驗之敘說分析。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施毓琳(2004)。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莊富雅(2008)。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與服務方案之初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埔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莊瑞君(2008)。徘徊得與失之間:女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培驊(2005)。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貴正(2007)。由仇恨犯罪概念論同性戀污名化形成及影響。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婉玲(2002)。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慈濟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裕仁(2008)。同志學生在校園空間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育豪(2007)。關鍵字: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蔡宜珊(2005)。同「様」的家庭生活:初探台灣女同性伴侶的家務分工。東吳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鄭智偉(2007)。在行動中與同志父母相遇:一個同志組織工作者的實踐與反思。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宏哲、林哲立(2000)。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雙葉書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正哲(2005)。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達臨、魯龍光(2005)。同性戀性史。臺北:柏室科技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1996)。Code of Ethics。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ew window
5.張宏誠(2002)。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的憲法基礎。台北: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ang, Tze-lan Deborah(2003)。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7.Lupton, Deborah(1995)。The Imperative of Health: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gulated Body。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8.白先勇(1983)。孽子。臺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內政部(1997)。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大男同性戀研究社(1994)。同性戀邦聯。臺北:號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娟芬、許佑生、莊慧秋(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美里(1997)。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上環: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慧秋(1991)。中國人的同性戀。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彥寧(20010000)。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安克強(2002)。2000 個日子,2000 個熱愛!。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蔓玲(1998)。給你同志:揮手告別同性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蔓玲(1998)。親愛同志:我所愛的人是同性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蔓玲(2000)。我不再是同性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賢修(2002)。身不由己的美國經驗。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喬婷(2000)。馴服與扺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莊慧秋(2002)。序。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揚起彩虹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俊志(2002)。跟昨天說再見。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魚玄(2002)。從運動團體到成長之路。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喀飛(2002)。同志運動的撒種工作。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景嚴(2002)。化落枝生。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小志、張維、摩艾石像(1997)。同志枕邊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布魯斯(2002)。讓同志身分成為快樂的源頭。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宗潤(2002)。再回首。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 莊慧秋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5)。性愛達人:完全做愛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賴鈺麟(2004)。性傾向歧視在台灣。霓紅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 \\ 謝臥龍 (主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Berger, R. M.、Kelly, J. J.(1995)。Gay men overview。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 \\ Edwards, R. L. (Ed.)。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35.Herek, G. M.(2000)。Homosexuality。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Kazdin, A.E. (Ed.)。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36.Hunter, J.、Schaecher, R.(1995)。Gay and lesbian adolescents。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 \\ Edwards, R. L. (Ed.)。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37.Tully, C. T.(1995)。Lesbians overview。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 \\ Edwards, R. L. (Ed.)。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其他
1.朱偉誠(2004)。同志參選與台灣公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開瑞,楊德宜(2007)。女同志收養小孩,法院不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紀大偉(2004)。同志與國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宏誠(2002)。變性人的基本人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宏誠(2003)。聲請大法官解釋,此其時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榮仁(20040118)。轟趴走光92 內褲男進警局:搖頭派對、多P雜交大場面罕見,起出數百枚保險套、大批毒品,查出一舞客是愛滋病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同志諮詢熱線(19881212)。是「誰」殺了同性戀?關懷青少年同志座談會,臺北:同志諮詢熱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元豪(2006)。該矯正的是歧視現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簡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智偉(2006)。人權婚禮,多給同性戀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秀玲(1993)。同性戀者的壓抑,來自異性戀霸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Cass, V. C.(1996)。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formation: A Western phenomenon。Textbook of homosexuality and mental health。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new window
2.張喬婷(20000000)。從身體慾望到身分認同--校園空間中女同志的存還機制。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正哲(2002)。當建築與同志身分相遇時。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