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
作者:劉昌佳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威熊
張麗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理學理一分殊方法論心性本體論張載朱熹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7
宋代理學家對於宇宙的本體,或稱之无極,或稱之太和,或稱之太極、理,雖然使用名稱不同,但其所指是一樣的,這樣的現象就猶如「以指指月」一般。從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到朱熹、陸九淵,其學說理論多是從宇宙本體出發,由本體的流行解釋人間世的所有一切應然與必然。本體流行所賦予人的就是人分殊的本體,不論說是「性」或說是「心」,都是同於宇宙本體的,這是本體義的「理一分殊」思想。各家的人性論,都是將人性根源於宇宙的本體。因為宇宙本體是完滿具足的,因此,人也是本自具足的善。又因為宇宙本體的「生生之德」成為道德價值的根源,而人的本體又同於宇宙本體,因此說:道德是源自人的本體。本體的流行是一種必然性,而倫理道德則是屬於應然的行為,因為宋代理學家將德性作本體論的解釋,因此,保證了倫理道德的必然性以及價值根源的內在化。
本文以建構思想的方法論出發,得出宋代理學家多是以「理一分殊」的思想及方法論建構其學說的理論系統:由宇宙本體出發→透過宇宙的生發過程→建立人性本體論→道德根源於人的本體→經由道德修養工夫→再與「聖而不可知」的宇宙本體合而為一。先秦儒學重在道德的判斷以及倫理的實踐,雖然宋代理學也一樣重視道德的修養工夫,但是其理論則是推到本體的高度,次由這個高度往下建構其整體系統,再由道德的修養體證宇宙的本體,以期達到「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參考文獻
一、宋明理學專書(依作者年代先後次序)
周子全書 周敦頤 台北:廣學社印書館 1975
周敦頤集 周敦頤 北京:中華書局 1990
周元公選集 周敦頤 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68
司馬文正集 司馬光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四部備要 1965
皇極經世 邵雍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正統道藏 1977
張載集 張載 台北:里仁書局 1981
張子全書 張載 四部備要
二程集 程顥、程頤 台北:里仁書局 1982
上蔡語錄 謝良佐 中文出版社出版
台北:廣文書局印行 1980
龜山集 楊時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6
宋文鑑 呂祖謙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胡子知言 胡宏 北京:中華書局
叢書集成初編 1991
胡宏集 胡宏 北京:中華書局 1987
羅豫章集 羅從彥 中文出版社出版
台北:廣文書局印行 1972
延平答問 朱熹 中文出版社出版
台北:廣文書局印行 1980
四書集注 朱熹 台北:漢京文化有限公司 1981
朱子文集 朱熹 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2000
朱子語類 朱熹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6
四書或問 朱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詩集傳 朱熹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0
西銘解 朱熹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續百子全書 1998
陸九淵集 陸九淵 台北:里仁書局 1981
書經集注 蔡沈 台北:新陸書店 1963
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 台北:文友書局 1980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陳榮捷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3new window
宋元學案 黃宗羲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

二、古籍專書
(一)儒學、史書(依朝代先後次序)
周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 1982
毛詩正義 十三經注疏
尚書正義 十三經注疏
禮記注疏 十三經注疏
左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論語注疏 十三經注疏
孟子注疏 十三經注疏
荀子集釋 李滌生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四部備要
李文公集 李翱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四部叢刊初編集成 1975
圖學辯惑 黃宗炎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6
張子正蒙注 王夫之 湖南:嶽麓書社
船山全書 1998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王夫之 船山全書 1998
西河集 毛奇齡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孟子字義疏證 戴震 安徽:黃山書社
戴震全書 1995
禮記集解 孫希旦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
周易集解纂疏 李道平 台北:廣文書局 1979
經義述聞 王引之 四部備要

(二)佛學(依大正藏先後次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冊8
妙法蓮華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冊9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大正藏,冊9
大般泥洹經 〔東晉〕法顯譯 大正藏,冊12
大般涅槃經 〔北涼〕曇無讖譯 大正藏,冊12
大方等大集經 〔北涼〕曇無讖譯 大正藏,冊13
維摩詰所說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冊14
解深密經 〔唐〕玄奘譯 大正藏,冊16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般剌蜜帝譯 大正藏,冊19
大智度論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冊25
瑜伽師地論 〔唐〕玄奘譯 大正藏,冊30
中論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冊30
俱舍論記 釋光述 大正藏,冊41
摩訶止觀 〔隋〕智顗說,灌頂記 大正藏,冊46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元〕宗寶編 大正藏,冊48
永嘉證道歌 〔唐〕玄覺撰 大正藏,冊48
佛祖統記 〔宋〕志磐 大正藏,冊49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唐〕慧光禪師集釋 大正藏,冊85
達摩四行觀 〔北魏〕菩提達摩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9
壇經校釋 郭朋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

(三)道家、道教(依作者年代先後次序)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 樓宇烈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莊子集釋 郭慶藩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2
管子校正 戴望 北京: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 1996
列子集釋 楊伯峻 台北:華正書局 1987
帛書老子校注 高明 北京:中華書局 2004
淮南子 劉安 四部備要
黃帝陰符經疏 李筌 正統道藏 1977
玉詮 台北:新文豐文化公司
道藏輯要 1998

(四)其他(依作者年代先後次序)
墨子閒詁 孫詒讓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80
郭店楚墓竹簡 荊門市博物館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博物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韓非子校釋 陳啟天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2
呂氏春秋 呂不韋 四部備要
漢書 班固 四部備要
宋史 四部備要
鶴林玉露 羅大經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68
捫蝨新話 陳善 台北:藝文印書館
百部叢書集成 197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永瑢、紀昀等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文史通義 章學誠 台北:鼎文書局 1977

三、今人著作
(一)宋明理學研究著作(依作者筆劃次序)
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 丁為祥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范仲淹、孫復、胡瑗、邵雍、周敦頤、司馬光、張載 王德毅、蔡仁厚、陳郁夫等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歷代思想家.9 1978
中國宋代哲學 石訓等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曠世大儒--朱熹 朱漢民、蕭永明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心體與性體 牟宗三 台北:正中書局 1981new window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牟宗三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9
宋明理學 吳康 台北:華國出版社 1955
程顥、程頤 李日章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世界哲學家叢書 1986
朱子學研究書目(1900-1991) 林慶彰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陸象山研究 林繼平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陸九淵評傳 祁潤興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朱熹哲學思想 金春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8new window
宋明理學史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朱子及其哲學 范壽康 台北:台灣開明 1964
宋學概要 夏君虞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6
宋明道學 孫振青 台北:千華出版社 1986new window
曠世大儒--二程 徐洪興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 祝平次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4new window
二程學管見 張永儁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
朱熹評傳 張立文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朱熹思想研究
張立文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宋明理學研究 張立文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 張立文 台北:萬卷樓發行 1993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張岱年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周敦頤評傳 梁紹輝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朱子哲學 郭振武 郭振武發行 1970
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 陳少峰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道家文化研究叢書 2001
朱子哲學研究 陳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宋明理學 陳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 陳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儒學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 陳來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0
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 陳俊民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0
周敦頤 陳郁夫 世界哲學家叢書 1990
朱子新探索 陳榮捷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8new window
朱學論集 陳榮捷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2new window
朱熹 陳榮捷 世界哲學家叢書 1990new window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 陳榮捷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new window
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 陳德仁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5
兩宋思想述評 陳鐘凡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7
朱熹、呂祖謙、陸九淵、陳亮、邱處機、葉適、真德秀 陸寶千、姚榮松、陳郁夫、林耀曾等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歷代思想家.11 1978
宋明道學新論--本體論建構與主體性轉向 傅小凡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 彭永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中國氣論哲學研究 曾振宇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1
宋明理學研究論集 馮炳奎 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1983
宋明新儒學略論 馮達文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張載 黃秀璣 世界哲學家叢書 1987
程朱思想新論 楊曉塘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 溫偉耀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王安石、程顥、程頤、楊時 廖吉郎、王開府、傅武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歷代思想家.10 1999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 熊琬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5new window
理學範疇系統 蒙培元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二程洛學與實學研究 趙金昭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劉述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2new window
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 蔡仁厚撰述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7
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 蔡仁厚撰述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0
成顥程頤與中國文化 蔡方鹿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6
朱熹與中國文化 蔡方鹿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1
六經注我--象山學術及江右思想家研究 鄭曉江主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宋代理概念之開展 鄧克銘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new window
程顥程頤評傳 盧連章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5 錢穆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78
朱子新學案 錢穆 台北:三民書局 1989
宋明理學概述 錢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4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
--宋明篇 錢穆等 台北:水牛出版社 1988
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 鍾彩鈞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3
來源.爭論.特性--陸九淵教育思想三論 顧春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
張載評傳 龔杰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中國的兩位哲學家:
二程兄弟的新儒學 〔英〕葛瑞漢著,程德祥等譯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1

(二)中國哲學史相關著作(依作者筆劃次序)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3
中國哲學的特質 牟宗三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0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台北:三民書局 1996
中國哲學通史 侯外盧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中國思想史 韋政通 台北:大林出版社 1981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唐君毅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4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唐君毅 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new window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 1979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君毅 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 1980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唐君毅 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 1979
中國思想史論集 徐復觀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
中國哲學史三十講(預定2007.7出版) 張師麗珠 台北:里仁書局 2007
中國思想史 張豈之 台北:水牛出版社 1999
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1980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
簡明中國哲學史 楊國榮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中國哲學史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三)其他(依作者筆劃次序)
黃老學論綱 丁原明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7
宋明道教思想研究 孔令宏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 尤惠貞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new window
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 王慶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 白奚 北京:三聯書店 1998
中國佛教史 任繼愈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道藏提要 任繼愈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中國禪宗史 印順 新竹:正聞出版社 1998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5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0
生命的學問 牟宗三 台北:三民書局 1978
現象與物自身 牟宗三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2new window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牟宗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0
思想方法導論 何秀煌 台北:三民書局 1975
記號學導論 何秀煌 台北:大林出版社 1980new window
實踐詮釋學 余吾金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
魏晉玄學史 余敦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 吳汝鈞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new window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呂澂 台北:里仁書局 1998
易圖考 李申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上冊 李師威熊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 杜維明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new window
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歷代思想家.25 1999
跨世紀的中國哲學 沈清松主編 1999年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跨世紀中國哲學:總結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9
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 沈清松編 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995
尚書今註今譯 屈萬里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詩經詮釋 屈萬里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3new window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 林安梧 台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new window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 林安梧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6
周易講座 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當代發展 洪漢鼎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new window
理解與解釋
--詮釋學經典文選 洪漢鼎主編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1
思想及方法 洪鎌德 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8
胡適日記 胡適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4
中國道教史 卿希泰主編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 唐君毅 台北:宗青出版社 1978
哲學概論 唐君毅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2
中華天台宗通史 珠封鰲、韋彥鐸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周易大傳今注 高亨 山東:齊魯書社 1998
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 康中乾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莊學研究 崔大華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張師麗珠 台北:里仁書局 2003
唐宋內丹道教 張廣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3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0
金明館叢稿二編 陳寅恪 北京:三聯書店 2001
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 陳鼓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陳鼓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道家文化研究(5、14、17輯) 陳鼓應主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北京:三聯書店 2000
1999
西洋哲學史 傅偉勳 台北:三民書局 2002
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 傅偉勳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 傅偉勳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傅偉勳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傅偉勳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
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復旦大學哲學系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3
郭象與魏晉玄學 湯一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魏晉思想 賀昌群等 台北:里仁書局 1984
中國哲學之路 項退結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馮耀明 台北:允晨出版社 1989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黃俊傑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周易縱橫談 黃慶萱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楊國榮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理性與價值 楊國榮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8
中西智慧的貫通--葉秀山中國哲學文化論集 葉秀山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讀經示要 熊十力 台北:洪氏出版社 1978
西方哲學簡史 趙敦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中西哲學論文集 劉述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7
理一分殊 劉述先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
老子 劉笑敢 世界哲學家叢書 1997
中國天台宗通史 潘桂明、吳忠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 顏炳罡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8
郭店楚簡研究
--中國哲學第20輯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國大百科知識庫 智慧藏百科全書網Wordpedia.com
海德格爾選集 孫周興選編 上海:三聯書店 1996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依利亞德著,楊素娥譯 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2001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英〕李約瑟撰,陳立夫主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5
論語的哲學詮釋
--比較哲學的視域 〔美〕安樂哲、羅思文著,余瑾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孔子哲學思微 〔美〕郝大維、安樂哲著,蔣弋為、李志林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我與你 〔德〕馬丁‧布伯著,陳維剛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2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德〕韋伯著,簡惠美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0
法哲學原理 〔德〕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 台北:里仁書局 1985

四、期刊、研討會論文(依年代先後次序)
從方法論的觀點看
--中國哲學再建的方向與方略問題 何秀煌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5
陸象山思想述評 葉龍 香港:能仁學報,5期 1997.07
陸象山「心即理」哲學與其「易簡功夫」論 黃甲淵 鵝湖學誌,20期 1998.06new window
張載變化氣質說之探討 夏健文 光武學報,23期 1998.11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 趙中偉 輔仁國文學報,13集 1998.11new window
本心論 王金凌 輔仁國文學報,14集 1999.03new window
論「化」在道教哲學中的地位 王麗英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卷,3期 1999.05
從「理一分殊」觀朱熹易學與環保哲學 曾春海 哲學與文化,316期 2000.09new window
周濂溪理學之本體論與佛學本體論比較(上) 元鍾實 孔孟月刊,459期 2000.11new window
周濂溪理學之本體論與佛學本體論比較(下) 元鍾實 孔孟月刊,460期 2000.12new window
論象山讀孟--象山與孟子學思的差異 劉振維 國立編譯館館刊,29卷,2期 2000.12
區域研究取向的探索 程美寶 歷史研究,第1期 2001
朱熹學精神的現代意義--「理一分殊」新解 劉述先 鵝湖月刊,308期 2001.02new window
張載人性論溯源 丁為祥 鵝湖月刊,311期 2001.05new window
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 陳立驤 鵝湖月刊,311期 2001.05new window
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初探 林師文彬 興大文史學報,31期
2001.06
「理一分殊」的規約原則與道德倫理重建之方向 劉述先 哲學與文化,326期 2001.07new window
從朱熹「理一分殊」之「理」的內涵看「世界倫理」的建構 梁巧燕 慈濟技術學院學報,3期 2001.08
宋明儒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 陳贇 孔孟學報,79期 2001.09new window
周敦頤「太極圖說」闡義 朱漢民 哲學與文化,331期 2001.12new window
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上) 劉振維 哲學與文化,337期 2002.06
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下) 劉振維 哲學與文化,338期 2002.07
對傅偉勳談中國哲學工作方法及方法論觀點之評析 杜保瑞 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辦:第一屆海峽兩岸傅偉勳韋政通與當代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 2002.09
朱熹透過「孟子」所闡述的「心性情」三分之義理內涵 賈忠婷 鵝湖月刊,341期 2003.11new window
程伊川「性即理」說析論 陳金木 國文學誌,7期 2003.12new window
論《莊子》中「化」之意涵 劉昌佳 鵝湖月刊,343期 2004.01new window
王船山援莊入儒論 林師文彬 興大人文學報,34期 2004.06
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 杜保瑞 哲學與文化,365期 2004.10new window
王船山的「以物為師」論 劉昌佳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9期 2004.12new window
朱熹《四書集註》與理一分殊概念的關係 康雲山 南師語教學報,3期 2005.04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詮釋上的問題及其所涵蘊的價值 劉昌佳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期new window
2005.06
《莊子》的語言層次論與道 劉昌佳 興大人文學報,35期 2005.06
朱熹的「性理」學及與他的理本論體系--從二程、胡宏到朱熹的「性善」與「性無善惡」之辨 向世陵 哲學與文化,374期 2005.07
朱熹哲學研究進路 杜保瑞 哲學與文化,374期 2005.07new window
青年朱熹的哲學探索
--以「延平答問」對「理一分殊」的討論為中心 沈享民 哲學與文化,374期 2005.07
郭店儒簡的自然人性論及其所涵蘊的價值 劉昌佳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6卷 2005.07new window
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 劉原池 哲學與文化,374期 2005.07
論李翱「復性」說之蘊義暨其與朱熹「人性本善」的理論關聯 劉振維 哲學與文化,374期 2005.07
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 劉振維 東華人文學報,7期 2005.07new window
從宋到清的「內聖型∕外王型」解經傳統──以朱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例舉 張師麗珠 台大,東亞經典與文化主辦:「東亞的論語學:詮釋策略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06
《永嘉大師證道歌》義理探析 劉昌佳 「八十九年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得獎論文 2000.11
《維摩詰經》的圓頓法門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劉昌佳 第一屆彰師大國研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2005.04

五、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次序)
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 沈享民 國立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1994
朱子對濂溪〈太極圖說〉之理解與詮釋 廖崇斐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2
《彖傳》與儒道思想之比較研究 劉昌佳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3
張載《正蒙》天道論及其闢佛之理論效力 吳明峰 國立政治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2005
張載的「本源之學」在宋代新儒學開展期的建構與角色 鄭合修 國立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2005
孫星衍學術研究 吳國宏 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