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明理學家朱熹與王陽明之書道研究
作者:張素升
作者(外文):CHANG,SU-SHENG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維德
蘇子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朱熹王陽明理學心學書法書道儒家書法Zhu XiWang YangmingSciencePsychologycalligraphycalligraphy chirogrphyConfucian calli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新儒學」碩儒中,朱熹和王陽明的書法造詣是文人學者書家中的翹楚。目前對朱熹、王陽明書法的研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將朱熹與王陽明書藝合論的專著,筆者未曾見,加上筆者崇敬朱熹之學問與書藝,愛戴王陽明的心學及墨跡,因此決定探究二位大儒有關書跡歷程及其異同。
此文旨在研究朱熹、王陽明的學術、書學背景、書學思想、書法成就、探討「書為心畫」二位聖賢書法不同的筆情墨趣與書法的藝術造詣等,主論述脈絡如下:一、瞭解朱熹的生平與理學思想,探究其學書歷程對後世的影響、書學的思想淵源與內涵,在此背景下對其書法作品進行剖析,並闡述儒、道、釋及北宋碩儒書法美學對其書風的影響,再綜述其書學成就及書學對後世的影響。二、探究王陽明的生平與心學思想,論述其書學背景、書學理念、各期書蹟與書風特色;同樣也闡述儒、道、釋思想藴蓄的書法美學下,王陽明的書法藝術成就與對後世的影響。三、在二者的基礎上,比較朱熹與王陽明書道特色及風格異同。藉由朱熹「理學」修為,以書寫「重法度」的特質,對比王陽明「心學」涵養之下,意圖脫離法度的束縛,趨向自由解放,顯現自我意識、自然表現的風格。希望將二者道、藝結合下蘊蓄的高深書造詣,呈現於世間。
In the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New Confucianism",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Wang are the persons of outstanding talent in scholars in calligraphic attainments. At present,there i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in the calligraphic exploration of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But,the author hasn't seen the monograph which is the theories of combined the calligraphic art of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In addition,the author respects Zhu Xi for his knowledge and calligraphic art and loves Wang Yangming 's "the Study of Mind"and ink. Therefore, it was decided to explore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eat Confucian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s academics, calligraphy background, calligraphy thoughts, calligraphy achievements,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calligraphy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of the calligraphy of the two saints, " the Study of Mind ", The main context is as follows: Firstly,to know about Zhu Xi's lifetime,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his learning process on future generations,origins of thoughts as well as connotations . In this context,exploring his calligraphic works and expounding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and the aesthetics of Confucian calligraph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style of writing.Then it summarizes its scholastic achieve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Secondly,exploring Wang Yangming's life and mentality, discussing his literary background, philosophical philosoph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writing and style of writing; also expounding the calligraphy aesthetic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Wang Yangming The Achievement of Calligraphic Art and Its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Thirdly,on the basis of the two,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all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of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By virtue of Zhu Xi 's practice of "Neo-Confucianism",wri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valuinglaws".And by contrast with Wang Yangming's cultivation of“the Study of Mind”, he intend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shackles of laws and tend to liberate freely, after showing self-awareness and natural expression styles, they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looks.It is hoped that the profound and profound complishments accumulated by combining the two Taos and art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world.
一、古籍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王羲之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本)。
〔宋〕程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重印)。
〔宋〕朱熹撰:《朱子大全》(全十五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09臺二版)。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全十冊)(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王貽梁校點•呂友仁審讀:《朱子全書》
(全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郭齊、尹波校點:《朱熹集》(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注‧王浩整理:《四書集注》(江蘇:鳳凰出版社,2008年)。
〔宋〕朱熹、呂祖謙撰•嚴佐之導讀:《朱子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05
第六次印刷)。
〔宋〕張栻撰•鄧洪波校補:《南軒先生文集》(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宋〕陸九淵撰•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卷五•書繒卷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黃榦撰:《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
〔元〕脫脫、阿魯圖、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斡玉倫徒、泰不華、於
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蔡京、黃潛善、秦檜、張邦昌、劉豫、周敦
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23人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01三
版)。
〔明〕王守仁撰•謝廷杰輯刊:《王陽明全集》(全三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9.10
第七次印刷)。
〔明〕王守仁撰‧王曉晰、趙平略等點校:《王文成公全書》(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2016.01重印)。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等編校:《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陽明撰‧林安悟導讀:《傳習錄》(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明〕王世貞撰:《藝苑卮言》(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明〕徐渭撰:《徐文長三集》卷二十(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年)。
〔清〕包世臣撰:《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04臺二版)。
〔清〕呂世宜撰:《愛吾盧題跋》(臺北:林宗毅影印重刊,1974年)。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編:《古文觀止》(臺南:正言出版社,1971.04再版)。
〔清〕康有為撰:《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12臺四版)。
〔清〕章學誠撰:《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孫岳頒輯:《佩文齋書畫譜》(上海:掃葉山房,1919年)。
〔清〕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等點校:《明儒學案》(全二冊)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郭尚先撰:《芳堅館題跋》(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
〔清〕楊守敬撰•陳上岷注:《學書邇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劉熙載撰‧龔鵬程撰述:《藝概》(臺北:金楓出版,1986年)。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專書

(一)哲學類
方武編撰:《民族文化再覺醒:明儒學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朱曉鵬:《王陽明與道家道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全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08臺初版第十一次印行)。
何可永:《朱熹》(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吳震、孫欽香著:《傳習錄》(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孟琳:《征服日本人的聖人王陽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
思履編著:《王陽明》(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
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秦漢唐:《心學大師王陽明》(臺北:廣達文化,2012年)。
高令印、高秀華著:《朱子學通論》(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康雲山:《朱熹詩歌之哲學心理學與美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6年)。
張立文:《朱熹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04第四次印刷)。
張立文主編:《朱熹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張亨:《王陽明與致良知》(臺北:中研院,2002年)。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6第二次印刷)。
梁啟超等著:《心即世界:王陽明傳》(北京:紅旗出版社,2017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紅葉文化,1993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佛光文化事業,2000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陸寶千、姚榮松、陳郁夫、林耀曾、王民信、陳麗桂、甲凱等著:《朱熹•呂祖謙•陸九淵•陳亮•邱處機•葉適•真德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祖漢編撰:《民族文化大覺醒—宋元學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1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圖書,1997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褚柏思:《理學與心學》(臺北:柏雪文化出版,1990年)。
趙士林:《心靈學問:陸王心學與生命抉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3年)。
劉樹勛主編:《閩學源流》(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學與實學卷》(臺北:洪葉文化,2003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三版一刷)。
豫章心月:《王陽明》(全二冊)(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12新一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新書局,1989.11三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1991.02三版)。
戴瑞坤:《陽明學說對日本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謝無量:《陽明學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
蘇子敬:《胡五峰「知言」哲學課題之研究—以「內聖外王」概念展開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二)書法類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中國書法史圖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12第一版第八次印刷)。
孔凡禮、齊治平等編:《陸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
方愛龍:《南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立斌:《紫陽遺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王治軍、陳虎編著:《一本就通:中國書法》(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02第九次印刷)。
李郁周主編:《尚法與尚意:唐宋書法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13年)。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
沈尹默:《談中國書法》(臺北:莊嚴出版社,1983年)。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
季惟齋:《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英明:《泉州書法史略》(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年)。
林熊祥:《書學原論》(臺北:青文出版社,1973年)。
武夷山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編:《朱熹墨寶》(福建:海峽書局,2011年)。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03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唐濤:《中國書體演進》(臺中:省美術館,1996年)。
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
祝嘉:《中國書學史》(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馬宗霍編輯:《書林藻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馬國權選編:《名家談書法》(一)(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
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817、834、83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啟功:《中國書法史》(臺中:財團法人錦江堂教基金會,2001年)。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歷代碑刻史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崔陟:《書法》(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09初版八刷)。
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02第六次印刷)。
曹緯初編著:《書學通論》(臺北:正中書局,1977.07臺二版)。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梁披雲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上)(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年)。
陳丁奇:《書道教育概說》(臺北:蕙風堂,1997年)。
陳方既著•田耕之整理:《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
陳振濂:《書法史學教程》(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陳訓明:《宋書尚意淺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
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臺北:華正書局,2003.04二版)。
單國強、馬季戈講著:《中國書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黃宗義:《顏真卿書法研究》(臺北:蕙風堂,1993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1二版)。
黃榮村主編:《福州十邑摩崖石刻》(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8年)。
黃榮村主編:《福州摩崖石刻》(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11年)。
廈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廈門摩崖石刻》(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1年)。
楊仁愷編著:《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05第二次印刷)。
楊飛主編:《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主編:《中日陽明學者墨跡:紀念王陽明龍場之悟五百年暨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 》(臺北:北市美術館,1993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朱熹墨寶》(臺北:海峽書局,2011年)。
雒三桂:《中國書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劉濤:《書法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潘運告編著:《張懷瓘書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臺北:蕙風堂,1990年)。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出版,1993.10五版)。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蘇子敬:《陳丁奇的書道志業及其書道哲學觀》(臺北:蕙風堂,2014年)。

(三)其他類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臺北:文物出版社,1990年)。
方炳桂:《福建民間故事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愛如生中國方志庫》初集(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0年)。
汗青主編:《隱密的邏輯》(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年)。
呂雙波主編:《文化常識知道點》(蒙古:内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科友:《白鹿洞書院的秘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李輝良編著:《南安掌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私官修書:《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1980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三版)。
林之滿編:《中華文明之旅》第三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11.06重印)。
林振禮:《朱熹與泉州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輯:《朱子文化》2006年合訂本(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2006年)。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輯:《朱子文化》2007年合訂本(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2007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
段淩平:《閩南與臺灣民間神明廟宇源流》(臺北:崧燁文化,2018年)。
陳望衡:《中國美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馮作民編著:《龍的傳承:中國五千年》(臺北:萬象圖書,1994年)。
鄔昆如:《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
嘉義市朱子公廟管理委員會編:《中華曆書》(嘉義:嘉義市朱子公廟管理委員會,2017年)。
熊燁責任編輯:《朱子文化大典》(福建:海風出版社,2011年)。

三、期刊論文

(一)台灣部分
姜允明:〈王陽明何以不提陳白沙—儒佛會通在明代心學史中的實例〉,《普門學報》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1998.12)。
陳維德:〈從晚明的狂怪書風看書藝的發展〉,《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
楊美莉:〈朱羲城南唱和詩卷—張栻之城南雜詠〉,《故宮文物》月刊53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08)。
張克偉:〈王陽明的書藝及其遺墨〉,《中國國學》第十九期(臺南:台灣省中國國學研究會,1990.01.11)。
故宮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故宮文物月刊》337期(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04)。
徐興慶:〈影響日本的明朝人〉(臺北:臺灣大學日文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2016.08.03
初稿)。

(二)大陸部分
支榮慧:〈朱熹的書法藝術〉,《東方收藏:書畫乾坤》第五期(福建: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2018年)。
丘若:〈朱熹理學思想對書法理論的影響〉,《藝術百家》第四期(江蘇:江蘇文化廳,2006年)。
申旭慶:〈技道齊運—論王陽明書法觀〉,《書法賞評》第六期(黑龍江:黑龍江書法活動中心,2016年)。
伍強勝:〈從「書為心畫」肇始到王陽明心學〉,《中國書法.書學》總336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8.08)。
朱文瓊:〈淺談王陽明以書寫心的書學觀〉,《美術時空》美術教育研究(浙江:紹興博物館王樹凱編輯,2013年)。
朱盛柏:〈人有正,方是字—淺究朱熹之書法與其品行的關係〉,《理論研討:藝術中國》第三期(湖南:湖南省群眾藝術館,2019.03)。
李彤:〈陽明心學與晚明書學〉,《書法研究》總第100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孟莉:〈王陽明書法藝術探賾〉,《中國書法.書學》總354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8.05)。
尚艷芳、姚文輝:〈從凝歛走向自由:王陽明書法郄視〉,《安康學院學報》第30卷第六期(陝西:安康學院,2018.12)。
胡長春:〈理學家的書法觀—論朱熹在書法理論與實踐上的貢獻〉,《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五期(安徽:安徽大學,2007.09)。
徐蒙、張志攀:〈淺論朱熹的書法面貌和書法觀〉,《戲劇之家》「美術視點」專題(湖北:
湖北省戲劇家協會,2015.06)。
秦威威:〈朱熹書法取法淵源之研究〉,《青年文學家》第八期(黑龍江:青年文學家雜誌,2017.03)。
張炳志:〈心外無書—王守仁書法藝術蠡測〉,《中國書法•書學》第十五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6.02)。
連長生:〈朱熹的書法義理觀與書法藝術創作芻議〉,《宜春學院學報》第41卷第一期(江西:宜春學院,2019.01)。
陸永勝、劉小偉:〈王陽明的藝術美論〉,《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第11卷第四期(貴州:貴州大學,2016.08)。
楊萬里:〈朱熹對書法與詩文貫通一氣的審美追求—以勁建雄渾之筆力為中心〉,《暨南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七期(廣東:暨南國際大學,2015.07)。
董彥杰:〈朱熹書法倫思想之形成與嬗變芻議〉,《學理論》(黑龍江: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2017.07)。
臧新義:〈以心御筆:王守仁書法摭談〉,《中國經濟網》(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16.01.15完稿於北京)。
劉競飛、劉月明:〈朱熹、王陽明的格物之說及其美學可能〉,《社會科學論壇.學科新探》第八期(河北: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5.08)。
鄧維明:〈朱熹理學思想藝術審美特徵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第35卷第六期(安徽:合肥學院,2018.12)。
蕭鷹:〈與天地為一的審美精神—王陽明對中國美學的繼承和發展〉,《哲學研究》第二期(北京: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2011年)。
錢明:〈王陽明散佚詩匯編及考釋〉,《浙江學刊》第六期(浙江:浙江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台灣部分
江雅蕙:〈康有為書畫理論的現代轉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黃志煌:〈董其昌書學思想極其書法藝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論文,2009年)。
2.大陸部分


(二)碩士論文
1.台灣部分
林榮森:〈徐渭書法藝術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人文學門碩士論文,2002年)。
柯得欽:〈文徵明與董其昌書法藝術之比較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書法藝術組碩士論文,2008年)。
鄧英惠:〈陳獻章書法藝術之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書法藝術組碩士論文,2016年)。
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5年)。
2.大陸部分
于晶:〈朱熹書學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瑩:〈書由心學,書假道傳—王陽明心學思想與其書法藝術〉(河南: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05)。
吳亞川:〈大儒心畫—王陽明書法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2017.05)。
姚宇亮:〈從朱熹書學看宋代儒學復興對書法的影響〉(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05)。
秦威威:〈朱熹書法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五、書法專輯

〔宋〕王著编著:《淳化閣帖》(臺北: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宋•朱熹法書選—行書信札及文稿》(安徽:黃山書社,2008年)。
〔宋〕朱熹:《宋•朱熹法書選—行書信札及詩卷》(安徽:黃山書社,2008年)。
〔清〕梁詩正、蔣溥等奉敕編次:《三希堂法帖》(臺北:慈風出版社,1990年)。
〔清〕蔣溥、汪由敦、稽璜等奉敕編次:《續三希堂法帖》(臺北:慈風出版社,1990年)。
文物出版社編輯:《中國真蹟大觀•明》(二)、(三)(日本京都市:同朋舍出版,1995年)。
王亞民主編:《王陽明書法作品全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7年)。
朱江主編:《朱熹書法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
佘雪曼主編:《唐•九成宮醴泉銘(楷書)》(高雄:大眾書局,1982.06再版)。
吳哲夫總編輯•楊美莉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十一》(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97.06初版二刷)。
林莉娜、何炎泉、陳建志編輯:《宋•朱熹墨跡》(臺北:故宮博物院,2013年)。
武夷山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編:《朱熹墨寶》(福建:海峽書局,2011年)。
武夷山朱熹文化中心編:《朱熹書法選》(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年)。
計文淵主編:《餘姚書畫叢刊(二)王陽明書法研究》(香港:中國美術出版社,2015年)。
孫寶文編:《歷代千字文墨寶》(福建:吉林美術出版社,1997.06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6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03三版)。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歷代碑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張光賓編著:《中華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02出版第五次印刷)。
馮克誠主編:《中國教育名家名作精讀叢書》第二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馮振凱編著:《中國書法欣賞》(臺北:藝術圖書,1984.01再版)。
馮振凱編著:《中國歷代碑帖鑑賞》(臺北:藝術圖書,2000.08再版)。
楊漢卿編:《朱熹書翰文稿》(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年)。
楊德俊編著:《王陽明龍場遺墨》(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19:王羲之王獻之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40:趙構、陸游、朱熹、范成大、張即之》(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0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52:唐寅、王陽明、莫是龍、刑侗、陳繼儒》(北京:榮寶
齋出版社,2005年)。
〔日〕二玄社編輯:〈東晉•王獻之尺牘研究〉,《中國法書選》18(東京:二玄社,1989.07
出版第一刷)。
〔日〕杭迫柏樹、福本雅一、清原實門等著:《王羲之蘭亭序》(東京:株式會社同朋舍
出版,1989年第一版五刷)。
〔日〕梅原末治、大庭脩、小川環樹、神田喜一郎、饒宗頤、倉田淳之助、塚本善隆、
外山軍治、內藤乾吉、中田勇次郎、日比野丈夫、三田村泰治、森鹿山、米田賢
次郎等著•于還素譯•洪惟助校訂:《書道全集》第3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
年)。
〔日〕神田喜一郎、山外軍治、內藤乾吉、中田勇次郎、日比野丈夫等著•戴蘭村譯•
洪惟助校訂:《書道全集》第4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
〔日〕神田喜一郎、木村英一、倉田淳之助、田中謙二、塚本善隆、外山軍治、內藤乾
吉、中田勇次郎、日比野丈夫、三田村泰治、森鹿山等著•戴蘭村譯•洪惟助校
訂:《書道全集》第8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01再版)。
〔日〕青木正兒、神田喜一郎、木村英一、塚本善隆、外山軍治、內藤乾吉、中田勇次
郎、那波利貞、日比野丈夫、藤枝晃、森鹿三等著•洪惟仁譯•洪惟助校訂:
《書道全集》第9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
〔日〕神田喜一郎、木村英一、鈴木虎雄、外山軍治、內藤乾吉、中田勇次郎、日比野
丈夫、福嶋俊翁、宮崎市定等著•洪惟仁譯•洪惟助校訂:《書道全集》第11卷
(臺北:大陸書店,2000年)。
〔日〕青木正兒、神田喜一郎、木村英一、島田休二郎、田中謙二、外山軍治、內藤乾
吉、中田勇次郎、日比野丈夫、平岡武夫、藤枝晃、三田村泰助等著•洪惟仁譯•
洪惟助校訂:《書道全集》第12卷(臺北:大陸書店,1998年)。
〔日〕興文社株式會社編輯:《那支墨跡大成》第7卷(尺牘)(日本京都市:同朋舍出
版,1979年)。
〔日〕興文社株式會社編輯:《那支墨跡大成》第11卷補遺一(日本京都市:同朋舍出
版,1979年)。

六、網路資料

〔唐〕顏真卿〈鹿脯帖〉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63gmmq.html。2020/3/25。
〔宋〕 朱熹〈白鶴〉
https://kknews.cc/culture/56mk54l.html。2020/4/30。
〔明〕王陽明〈蓬戶手卷〉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3%AC%E6%88%B6%E6%89%8B%E5%8D%B7。2020/3/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