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
作者:曾美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eng Mei-Tu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麗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六朝教育才性南北門第Six DynastieswomeneducationtalentsNorth-Southjealousyaristocratic familie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2)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0
本文撰作肇因於對六朝婦女「多才」、「多面」形象之興趣,期望藉由女教角度之切入,各類材料之廣泛爬梳,探尋才女養成及各色女子形塑之源頭。第一章「濟濟女才與六朝女教」,總述六朝女才與女教實況,依次探討「家庭」、「宮閨」、「寺治」三類教育之「施教目的」、「施教者」、「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提示女才與女教之間的初步關涉。第二章「六朝女子才性觀」,研討六朝女教思想中涉及「受教主體質性」及「才能施用預期」的相關見解,採由「男女兩性」與「玄佛道儒」二徑進行論析,得見此代女教觀念之開通新異;第三章「南北女教之異同」探索南北女教所以有別原因,特殊時空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乃其異同主因。第四章「妒教現象中的情權之爭」,擇取六朝女教特殊現象加以剖析,尋繹部份家族以妒為教的原委,經由妒教「情權爭衡」本質的發現,窺見門第權力對女教的操控介入及對女子形塑之建構過程,反映門第家族涉入女教之深重。以上三項議題之解答除個別呈顯六朝女教之特徵,亦為六朝女子成才之主因。末章「六朝女教之歷史意義」,解釋多才多面婦女之產生緣由,提挈影響女教之主要因素,勾勒六朝女教之歷史意義及對現代女教之啟示。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六朝多才多面女子出自多元女教之格局,多元女教格局則始於多元文化之激盪及門第制度之需求。多元文化因素包括思潮、地域二種面向:思潮方面有玄佛道儒之交融並興,諸說有關女子才性及女教思想新義,移轉緩解傳統女教對女子才性之貶抑及女子受教權利之約制;地域方面則有南北習尚之異與胡漢風俗之別,進而促成南北女教內容之多樣及對傳統女教範疇之跨越。至於六朝門第「興家榮族」之特殊需求,「各有家風」之文化脈絡,助長六朝門第教女之風氣,並在教育內容上自出新意,尚文讀史修玄習武,言語術藝宗教外事,已然超越傳統女教領域。總之,特殊的文化氛圍與社會制度,刺激六朝女教之新變,造就才藝出眾、形象多元之婦女;而六朝女教「超越儒家女教範式」、「拓展多元女教格局」之成績,業已開創中國女教新局,彰顯其獨特的歷史意義。
The writer was interested in the “talented” women image in Six Dynasties, therefore, expected to investigate from women’s education aspect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resulting talented women. The first chapter “Numerous Talented Women and Six Dynasties’ Women Education” i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actual situation of Six Dynasties’ talented women and women’s education. To discuss education from “family”, “tutors for female royal families ” and “abbey school” to establish the ini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ed women and women’s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Overview of Six Dynasties’ Talented Women”. 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ze from “gender: male and female” and “philosophy: Xuan-Xue,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to find out the opening mentality in women’s education at the time. Chapter thre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North-South Women’s Education” discovers different women’s education in these two places, are caused by multi cultural backgrounds resulted from special time and space reasons. For philosophy, there are Xuen-Xue,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coexisting. For place, living habits in South and North are different. For races, there are different customs between Han and Hu. All of these promote the varieties of contents and crossing the border of North and South women’s educ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Fighting between the Sensibility and Power in the Jealousy Phenomenon” traces the cause and effects of jealousy teaching in some families. Through the nature discovering of “balancing the sensibility and power” to revel power of aristocratic families manipulating women’s education and their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forming women’s image. This reflects aristocratic families involve deeply to women’s education. The last chapter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Six Dynasties’ Women’s Education” explains causes of many talented women, and it’s mainly related to the women’s education. This pictures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Six Dynasties’ women’s 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s to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talented women in Six Dynasties are owing to the prosperous women’s education. The prosperous women’s education starts from multi cultural mutual influences and demands from aristocratic system. The success of “exceeding Confucianism women’s education style” and “developing multi cultural women’s education” in Six Dynasties’ women’s education has already set a new model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stood along it’s outstanding unique historical meaning.
一、專書(依內容分類排列)
中國女子教育史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君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3.5
中國女子教育通史 杜學元 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5.8
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 閻廣芬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6.5
中國古代女子教育 曹大為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12
女性人才學概論 黃忠海 吉林‧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1987.11
女性觀念的衍變 杜芳琴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8
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 劉詠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1
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 劉詠聰 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8.6
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 費絲言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臺大文史叢刊出版委員會 1998new window
女人的世界史 [英]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 刁筱華譯 臺北.
麥田出版社 1998
女權主義文論 張岩冰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女性主義思想與流派 顧燕翎編 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9
女性主義經典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 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10
女性主義思潮 [英]羅思瑪麗.佟恩(Rosemarie Tong)著 刁筱華譯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96
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 劉秀娟 臺北.心理出版社 2000
中國婦女生活史 陳東原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37.5new window
中國古代婦女生活 高世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后宮制度研究 朱子彥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1
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趙鳳喈 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3.5
女性與宗教信仰 吳光正 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 2000.2
唐代的比丘尼 李玉珍 臺北.學生書局 1989.2new window
菩提道上的善女人 釋恆清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7new window
佛教的女性觀 釋永明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7.9
歷代婦女著作考 胡文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7 中國婦女文學史 謝无量 民國叢書第2編.文學類60 上海.上海書店 1990 中國婦女文學史綱 梁乙真 民國叢書第2編.文學類60 上海.上海書店
1990
中國教育史 胡美琦 臺北.三民書局 1990三版
中國教育通史 毛禮銳等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3
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 卜憲群、張南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
心理學 H.Gleitmanleitman著 洪蘭譯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1995.5
中古學術論略 張蓓蓓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1.5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臺北.學生書局 1993
魏晉玄學探微 趙書廉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12
魏晉玄學史 許杭生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7
中國宗教通史 牟鐘鑒、張踐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1
中國魏晉南北朝宗教史 楊耀坤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
魏晉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 李剛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4.8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北京.中華書局 1983 佛教史略與宗派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9
佛教哲學 方立天 臺北.洪葉出版社 1994.7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 呂澂 臺北.天華出版社 1991.5
中國古代僧尼生活 王景琳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2.1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 丁鋼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道經總論 朱越利 臺北.洪葉出版社 1995.1
道藏源流考 陳國符 民國叢書第一編─哲學類宗教類13 上海.上海書店 1989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湯一介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4new window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瞿同祖 臺北.里仁書局 1984.9new window
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 陳戍國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7
隋唐制度淵源論稿 陳寅恪 臺北.里仁書局 1994.8new window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 趙輝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6
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 梁滿倉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
中國魏晉南北朝藝術史 黃新亞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
嫉妒與社會 [奧地利]赫爾穆特.舍克著 王祖望、張田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2
中國人的家國觀 岳慶平 香港.中華書局 1989.9 中國古代的家 王玉波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9
五朝門第 王伊同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8
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 方北辰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1.1
兩晉南朝的士族 蘇紹興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3
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 陳明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3
中國知識份子階層史論-古代篇 余英時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0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羅宗強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11
中國古代育兒 劉詠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國史大綱 錢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
勒馬長城 逯耀東 臺北.時報出版社 1977.4
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 陳寅恪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7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孺 北京.三聯書店 1955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唐長孺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3
魏晉南北朝民族史 白翠琴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8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 張碧波、董國堯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3.8
胡族習俗與漢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 呂一飛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4.10
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 曹道衡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7
北朝文化特質與文學進程 吳先寧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10
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 顏慧琪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5
六朝考古 羅宗真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2
二、學位論文(以下依作者姓名排列)
吳冠宏 魏晉玄論育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7new window
吳碧貞 唐代女仙傳記之研究─以《墉城集仙錄》為主的考察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8
李宜芬 中古道教傳記研究 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1988.6
李美娟 正史列女傳研究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83
李偉萍 南朝文學中的婦女形象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81
李憶湘 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 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0.6
張紫君 六朝詩歌中的女性書寫 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8
陳美惠 《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象研究 高雄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1997.6
曾美雲 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 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5.6
蔡幸娟 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 臺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1998new window
蔡璧名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5new window
鄭雅如 感情與制度─六朝時代的母子關係 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2000.6
謝聰輝 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 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 1999new window
三、單篇論文
毛漢光 唐代婦女角色的幾個重要階段-以墓誌銘為例 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p.145-166 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5
古正美 佛教與女性歧視 《當代》:11 1987.3
朱大渭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徵 濟南《文史哲》1993:3,p.39─46 1993
李必友 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點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7:2,p.208─213 1999
李豐楙 魏晉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 收入《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473─514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林正三 虞通之「妒記」研究 收入《古典文學》:14,p.307-331 臺北.學生書局 1997.5
林素珍 魏晉南北朝女教概述 《國文學誌》:2 1998.6new window
唐長孺 讀抱朴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p.351─381
1955
唐長孺 論南北朝的差異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p.85─244 1993.3
孫亦平 論太平經的婦女觀及其對道教發展的影響 《道家文化研究》:17,p.151─160 北京.三聯,1999.4
徐秉愉 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 收入《吾土與吾民》,p.141-188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6 
徐傳武 左棻在古代婦女文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書目季刊》30:3 1996.1
桑原騭藏 歷史上所見的南北中國 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通論》,p.19-68 北京‧中華 1992.7
張丹飛 論賢媛之賢─從賢媛門看《世說新語》品評婦女的標準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3 1993
張英莉、戴禾 義邑制度述略─兼論南北朝佛道混合之原因 《世界宗教研究》1982:4 p.48─55
張珣 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 《思與言》35:2,p.235─265 1997.6new window
張淑香 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 收入《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p.-127-162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2.3
曹文柱 六朝時期江南社會風氣的變遷 北京《歷史研究》1988:2, p.50-66
梅家玲 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 《婦女與兩性學刊》:8,p.1-28 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1997.4new window
郭佩蘭 性別研究與中國宗教傳統 收入《性別學與婦女研究》,p.151─169 臺北.稻鄉出版社
陳東原 中國的女子教育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p.241-257
陳弱水 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 《史語所集刊》68:1,p.167-248 1997.3new window
陳寅恪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 收入《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p.164─18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new window
曾文樑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當時之婚姻現象 臺北《輔仁學誌》:18,p.249-273 1989.6
曾美雲 魏晉玄學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11 臺大中文所出版 1997.5new window
黃嫣梨 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p.259-285,原載《香港浸會學院學報》:11 1984
黃慧英 儒家關於婦女地位的觀點 《鵝湖》18:3=208,p.28─30new window
逯耀東 拓跋氏與中原士族的婚姻關係 香港《新亞學報》7:1 1965.2new window
逯耀東 魏晉玄學與個人意識覺醒的關係 《史原》:2,p.1-15 1971.10new window
楊向時 禮記內則中的女子教育 《教育與文化》:344,p.19-25 1966.8
楊洪權 兩晉之際士族移徙與門戶之計淺論 《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
:1,p.106-111 1998
寧可、郝春文 北朝至隋唐五代間的女人結社 《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5,p.16─10new window
熊賢關 儒家傳統的婦女觀 《哲學雜誌》:24 1998.5 福
蒲慕州 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 《漢學研究》8:2,p.149-176 1990.12new window
儀平策 男女符碼與儒家本文的三重意義 《文史哲》1996:4,p.83─87 1996
劉人鵬 遊牧主體:莊子的用言方式與道─用一種女性主義閱讀(錢新祖的)莊子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p.101─130 1998:3new window
劉增貴 漢代婦女的名字 《新史學─女/性史專號》7:4 1996.12new window
劉增貴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妾 《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p.61-100 稻鄉 1995.10new window
劉增貴 琴瑟和鳴-歷代的婚禮 《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p.411-472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2.8 
劉靜貞 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 《婦女與兩性學刊:4》,p.21-46 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1993.3new window
蔡幸娟 分裂時代人民的婚姻與家庭-以魏晉南北朝為考察中心 (成大)《歷史學報》21 1995.12new window
鄭師許 漢唐時代四裔民族之婦女地位 收入《中國婦女史論文集》,p.61─80
盧建榮 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 1997.6new window
盧建榮 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世紀至七世紀女子的社會形象的塑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6 1998.6new window
錢穆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p.134-199 1958new window
鮑家麟 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p.37-54 原載《漢學研究》5:2 1987new window
謝康 中華家庭傳統的女教觀念《中山學術文化集刊》:6,p.497-530
簡吟慧 從《比丘尼傳》看東晉南朝比丘尼所從事之社會活動 收入《如學禪師紀念論文集》,p.175─190 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1982.3
下見隆雄 儒教社会與母性─從母權觀點看漢魏晉中國女性史(中譯名) 東京.研文出版 1994.12 昭和62(1987)
山崎純一 中國女性史資料的研究-女四書與新婦譜三部書 東京‧明治書院 昭和61.10(1986)
由美 中國女性的歷史 東京.白水社 1995.12
石川忠久編 中國文學的女性像 東京‧汲古書院 昭和57.3(1979)
香川秀雄 佛教的女性観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2:46》 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昭和50年3月(1975)
宮川尚志 六朝時代女性的宗教生活 《六朝史研究 — 宗教篇》,p.313~335 京都‧平樂寺書店 1964.3
Jen-Der Lee(李貞德)
1992 “ Women And Marriag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uni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3 “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ties.’’ (六朝婦女生活) 《婦女與兩性學刊:4》,Pp.47-79. 臺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Susan Mann 1993
“What Can Feminish Theory Do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 Brief Review Of Scholarship In The U.S.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P.241-25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