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世說新語‧賢媛篇》中女性的「才」與「德」
書刊名:鵝湖
作者:金志淵
作者(外文):Kim, Ji-yeo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41:8=488
頁次:頁11-25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賢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4
  • 點閱點閱:122
本文將評析《世説新語.賢媛》中的女性形象,呈現才 德觀如何體現魏晉個體自覺的發揚。在魏晉時期才德觀 念轉變的風會下,《世説新語•賢媛》不侷限於傳統評 價婦女的「四德」,除了德行之外,更以群女形象凸顯 出才智、情性的作用,一方面和整個魏晉肯定自然情 感、人物品鑑、清談名理的思潮結合•,另一方面,才與 德的内涵也在其中漸次轉換,「德」雖然仍佔據主導因 素,「才」卻成爲觀照女性之賢不可或缺的指標。在以 才輔德、以容顯德之下,《世説新語•賢媛》揭示的才 德觀,乃從女教思維的德目律則,綰合個體情性加以開 展,轉向才德一體的生命實踐。
期刊論文
1.林麗星(19961200)。美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物品評。東南學報,19,243-2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欣慧(20061100)。《世說新語.賢媛篇》女性敘寫研究。鵝湖,32(5)=377,40-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冠宏(20081200)。余嘉錫以史評進路箋疏《世說新語》的現象考察。東華漢學,8,10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憶湘(2000)。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美雲(2001)。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雯淑(2002)。魏晉南北朝女教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蓓蓓(1983)。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雅如(2001)。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義慶、劉孝標、龔斌(2011)。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壽、裴松之(1980)。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嘉錫(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玄、賈公彥(1965)。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永聰(1995)。女性與歷史I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段玉裁(1976)。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戴德(1985)。大戴禮記.本命。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錢鍾書(1999)。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蓓蓓(1991)。魏晉學風窺豹。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家玲(2004)。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寅恪(1980)。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友蘭(1980)。論風流。三松堂學術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熹(2013)。大學。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曄(1981)。列女傳。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長孺(2000)。魏晉才性論的政治意義。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岡村繁(2002)。「才性四本論」之性格及其形成。漢魏六朝的思想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穆(1995)。略述劉邵人物志。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冠宏(2006)。清逸與狂癡--名士人格的兩種詮解。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仁祥(2008)。數術的身體觀與骨相之術。人倫鑑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