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
作者:林素娟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臺灣學生
ISBN:9789571514840
主題關鍵詞:禮儀審美婦女教育文化研究先秦史秦漢史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余舜德(20030600)。文化感知身體的方式:人類學冷熱醫學研究的重新思考。臺灣人類學刊,1(1),105-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富士(20020300)。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4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富士(20000300)。頭髮、疾病與醫療--以中國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67-127+229-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乏筆(20040900)。能量的吸血主義--李歐塔、傅柯、德勒茲與中國房中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259-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伍振勳(20080300)。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漢學研究,26(1)=52,35-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靜貞(20031200)。歐陽脩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臺大歷史學報,32,57-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育仁(20080900)。隱喻與情理--孟學論辯放到當代西方哲學時。清華學報,38(3),485-5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啟益(1980)。西周金文所見周王后妃。考古與文物,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幸娟(19991200)。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39-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蓓蓓(19901200)。世說新語別解--任誕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8,17+1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曉海(20000600)。漢賦漢俗互注示例並推論。清華學報,30(2),143-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曉海(20011100)。漢賦男女交際場景中兩性關係鉤沈小記。臺大文史哲學報,5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彭美玲(20000600)。近代民間婚禮或不親迎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205-2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邢義田(19971200)。評武氏祠研究的一些問題--巫[鴻]著《武梁祠--中國古代圖象藝術的意識型態》和蔣[英炬]、吳[文祺]著《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讀記。新史學,8(4),187-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梅家玲(19970400)。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8,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衣若蘭(20080600)。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41,165-2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甘懷真(19961100)。魏晉時期的安靜觀念--兼論古代威儀觀的發展。臺大歷史學報,20,407-4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隆獻(20071200)。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27,71-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蔣竹山(19990900)。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10(3),15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俊傑(19901200)。荀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論「思孟五行說」的思想內涵。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賴錫三(20080600)。陸西星的男女双修觀與身體心性論--內丹男女双修的批判性反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307-3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國良(20080600)。論凌廷堪的《禮經釋例》。臺大中文學報,28,177-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夢家(19370700)。高禖郊社祖廟通考。清華學報,12(3),445-4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建民(19941200)。馬王堆漢墓帛書「禹藏埋胞圖」箋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725-8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聰輝(19970300)。《高唐賦》中「未婚」神女神話的民俗意義。中國學術年刊,18,241-272+439-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素娟(20091200)。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清華學報,39(4),615-6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孫作雲(19361000)。九歌山鬼考。清華學報,11(4),977-1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賴錫三(20041200)。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清華學報,34(2),327-3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俊傑(19991000)。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特質與涵義。歷史月刊,141,82-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貞德(20021200)。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13(4),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建民(19970300)。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17-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貞德(19950900)。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747-8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增貴(19961200)。漢代婦女的名字。新史學,7(4),3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應貴(19921200)。儀式、習俗與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新史學,3(4),11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朱曉海(20020600)。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32(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栗山茂久(19991200)。身體觀與身體感--道教圖解和中國醫學的目光。古今論衡,3,147-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福全(19800600)。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4(上),225-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邢義田(19980300)。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9(1),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麗桂(20060600)。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國文學報,39,35-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貞德(19991200)。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11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建民(19991200)。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新史學,10(4),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儒賓(19931200)。知言、踐形與聖人。清華學報,23(4),401-4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杜正勝(19910900)。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榮興、黃惠華(20051000)。心理空間理論與「梁祝十八相送」之隱喻研究。語言暨語言學,6(4),687-7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蔡璧名(19971200)。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工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26(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建民(19961200)。「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貞德(20041200)。《醫心方》論「婦人諸病所由」及其相關問題。清華學報,34(2),479-5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豐楙(19940300)。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87-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梅家玲(19891200)。「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3,489-5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豐楙(19930800)。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255,116-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貞德(19990600)。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臺大歷史學報,23,123-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蔡瑜(19970400)。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婦女與兩性學刊,8,29-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素娟(20051200)。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13,59-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麗桂(20060800)。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3(8)=387,5-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玉珍(19991200)。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10(4),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偉泰(19841000)。論衡對漢代禁忌的記載與批評。幼獅學誌,18(2),4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凌純聲(19590900)。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蔡幸娟(19961200)。北朝后妃選擢與入宮方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243-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邢義田(19950600)。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6(2),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劉增貴(19971200)。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4),817-8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貞德(19990600)。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439-4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珣(20070600)。文化建構性別、身體與食物:以當歸為例。考古人類學刊,67,7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奕珍(19940500)。從「聖婚」觀點看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8,197-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林富士(20010600)。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233-3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林富士(19961200)。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7(4),95-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鴻森(19921000)。「韓詩遺說」補遺。大陸雜誌,85(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楊儒賓(20050600)。太極與正直--木的通天象徵。臺大中文學報,22,59-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楊儒賓(19900600)。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氣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相。清華學報,20(1),83-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孝悌(20010900)。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543-5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豐楙(19811200)。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從巫俗觀點對楚辭的考察之一。古典文學,3,7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彭衛(1986)。論漢代的血族復仇。河南大學學報,19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中村璋八、陳鴻森(19850200)。漢碑裏的緯書說。孔孟月刊,23(6)=270,28-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Furth, Charlotte、蔣竹山(19991200)。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2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林素娟(20091200)。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核心。漢學研究,27(4)=59,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葉國良(20000500)。冠笄之禮的演變與字說興衰的關係--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臺大中文學報,12,57-59+6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伍振勳(20010900)。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317-3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楊儒賓(19990300)。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2,163-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儒賓(20020300)。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383-4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勞悅強(20040300)。《孝經》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論唐以前孝女罕見的現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4,293-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李豐楙(19990300)。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4,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黃俊傑(20020300)。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541-5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王明珂(19990900)。女人、不潔與村寨認同:岷江上游的毒藥貓故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699-7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李貞德(19970600)。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283-3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周鳳五(19990900)。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739-7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珣(19970600)。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35(2),235-2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麗桂(19980300)。「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19,161-175+678-6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鄧育仁(20050300)。生活處境中的隱喻。歐美研究,35(1),9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林素英(19990300)。為「父」名、「母」名者服喪所凸顯的文化現象--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中國學術年刊,20,33-71+5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林素娟(20050700)。漢代復仇議題所凸顯的君臣關係及忠孝觀念。成大中文學報,12,23-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林素娟(20100400)。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8,3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朱越利(2000)。房中女神的沈寂。中國文化,1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江寶釵(19930300)。論中國文學中「考驗貞潔」之故事類型及其意涵。中國學術年刊,14,211-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邢東田(1997)。玄女起源、職能及演變。世界宗教研究,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林素娟(20050300)。漢代后妃的嫡庶之辨--以葬禮及相關經義為探究核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321-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陳建樑(19951200)。《左傳》鄭[玄]、服[子慎]分野說攷辨。漢學研究,13(2)=26,15-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林素娟(20060600)。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漢學研究,24(1)=48,35-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Kleinman,Arthur、張珣(19990300)。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241-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葉國良(19991200)。從名物制度之學看經典詮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蓓蓓(19891200)。世說新語別解--容止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7,99+10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梅家玲(19960600)。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4,123+125-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Böhme, Gernot、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20030400)。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70=188,1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蔡璧名(20000500)。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12,285-3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林麗真(19910600)。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4,109-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周鳳五(19891200)。說巫。臺大中文學報,3,269-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劉增貴(20010900)。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503-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蔡璧名(20051200)。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臺大中文學報,23,6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夢家(19361200)。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485-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彭美玲(20020600)。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16,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張亨(19881100)。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臺大中文學報,2,69-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夏長樸(19940600)。堯舜其猶病諸--論孔孟的聖人論。臺大中文學報,6,59-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林素娟(20020600)。漢代經師對媵婚制度的理解及其主張的背景。臺大中文學報,16,49-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朱曉海(20070300)。論劉向《列女傳》的婚姻觀。新史學,18(1),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劉靜貞(19990300)。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鄭毓瑜(20090300)。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南有……」重複短語談起。清華學報,39(1),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衣若蘭(20000300)。「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1),17-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楊聯陞(19361000)。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4),1007-1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黃俊傑(19900600)。孟子後學對心身關係的看法--以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為中心。清華學報,20(1),5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張彬村(19990600)。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2),29-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豐楙(1996)。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飮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飮食文化基金會。211-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啟屏(2002)。論漢代經學的「正典化」及其意義--以「石渠奏議」為討論中心。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2.5.11-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江建俊(2004)。魏晉忠孝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里仁書局。507-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建民(2000)。任脈索隱。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主辦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7)。中國服飾文化的「常與非常」結構。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及研究所合辨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儒賓(19960000)。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25-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淑香(1996)。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658-6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詠聰(1989)。兩漢時期「女禍」觀(博士論文)。香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美雲(2001)。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增貴(1985)。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河北醫學院(2009)。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海登.懷特、陳永國、張萬娟(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弗雷澤、汪培基(2002)。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僧佑(1986)。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菲奧納.鮑伊、金澤、何其敏(2004)。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文也、楊儒賓(2003)。孔子的樂論。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邢玉瑞(2004)。《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西安市: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信立祥(2000)。漢代畫像研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舒憲(1997)。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山田業廣(2004)。素問次注集疏。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山崎純一(1986)。中國女性史資料の研究--「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書。明治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安德魯‧斯特拉桑、王偉業、趙國新(1999)。身體思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Le Bot, Mare、湯皇珍(1999)。身體意象。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1953)。荀學大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遵媯(2006)。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夫曼、徐江敏、李姚軍(200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丹波康賴、沈澍農(2001)。醫心方校釋。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桀溺、洪放、錢林森(1990)。牧女與蠶娘--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國維(2002)。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羅佩、李零、郭曉蕙(1990)。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邱豐森(1991)。女丹心法與導引神功。玄真道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江紹原(1971)。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衛宏(1965)。漢舊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司馬遷、司馬貞、張守節、裴駰(1979)。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增貴(1970)。漢代婚姻制度。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郭靄春、王玉興(1999)。金匱要略校注語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自明(1996)。婦人大全良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廖育群(1996)。黃帝八十一難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進興(2003)。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從軍(2004)。黃河下游的漢畫像石藝術。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延壽(1983)。北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Girard, René、馮壽農(2002)。替罪羊。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文淇(1971)。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臺北:明倫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路先‧列維-布留爾、丁由(1997)。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81)。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寇宗奭(1985)。本草衍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孔穎達(2001)。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趙翼(2001)。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1981)。國語。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Furth, Charlotte、甄橙(2006)。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Mead, George Herbert、胡榮、王小章(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又寧、張玉法(1988)。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下見隆雄(1989)。劉向「列女傳」の研究。東京都:東海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梁啟超(1996)。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Cassirer, Ernst、于曉(1998)。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常璩、任乃強(1987)。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久金(2005)。中國星座神話。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康正果(1991)。風騷與艷情。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孝廉(1992)。中國的神話世界。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曹旅寧(2002)。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饒宗頤(1979)。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台北:宗青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趙敏俐(1993)。兩漢詩歌研究。台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安居香山、中村璋八(1994)。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邢昺(2001)。論語注疏。台北: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馮時(2001)。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蕭統、李善(1994)。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瞿中溶(2004)。漢武梁祠畫像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孔穎達(2001)。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吳景旭(1986)。歷代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Bourdieu, Pierre、楊亞平(2004)。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孫思邈(1995)。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曹道衡(2002)。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余嘉錫(1993)。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顧頡剛(2004)。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黎翔鳳、梁運華(2006)。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徐復觀(1990)。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周策縱(1989)。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聞一多(2000)。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李素平(2004)。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賈公彥(2001)。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一兵(2005)。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沈約(1979)。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鳴盛(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Merleau-Ponty, Maurice、龔卓軍(2007)。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賈誼、閻振益、鍾夏(2000)。新書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2004)。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立(199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李定生、徐慧君(2004)。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魯士春(1998)。先秦容禮研究。台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聘珍(1998)。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常金倉(1993)。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梅家玲(20040000)。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貞德(2008)。性別、身體與醫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劉德玲(2008)。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花木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黃展岳(2004)。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洪興祖(1983)。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呂思勉(2007)。中國社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劉欣寧(20070000)。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林素英(19970000)。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王孝廉(1977)。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徐復觀(19881100)。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楊朝明(2005)。孔子家語通解。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楊寬(1999)。西周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Bakhtin, M. M.、李兆林、夏忠憲(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趙世瑜(2002)。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楊明照(1996)。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孫詒讓(2000)。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徐復觀(1990)。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呂思勉(1985)。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蘇輿(2007)。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孫詒讓、孫啟治(2001)。墨子閒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劉增貴(20020000)。法制與禮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房玄齡(1979)。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魏徵(1979)。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諾思羅普.弗萊、陳慧、袁憲軍、吳偉仁(2006)。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楊權(2006)。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王先謙(1996)。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劉向(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徐灝(1972)。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王先謙(1988)。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沈括、胡道靜(1959)。夢溪筆談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周祖謨(1993)。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郭茂倩(1981)。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陳夢家(1998)。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Mauss, Marcel、佘碧平(2003)。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嚴善炤(20070000)。古代房中術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固有「精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黃暉(199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張永鑫(1992)。漢樂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李零(2001)。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林聰舜(19910000)。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金春峰(1997)。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李建中、高華平(2003)。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O'Neill, John、張旭春(1999)。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沈文倬(1999)。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林素英(19970000)。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魏收(1987)。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李昉(1998)。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王明(1992)。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彭衛(1988)。漢代婚姻形態。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宋鎮豪(1994)。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葛洪(1956)。抱朴子。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趙岐、孫奭(2001)。孟子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黃俊傑(20040000)。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林富士(19990000)。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傅亞庶(1998)。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崔豹(1966)。古今注。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楊儒賓、祝平次(20050000)。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梁端(1981)。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彭美玲(1997)。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楊儒賓(1997)。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郭慶藩(1983)。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李時珍(1975)。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蔣英炬、吳文祺(1995)。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邢義田(19870000)。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孫作雲(1966)。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林素英(2000)。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葉國良(2005)。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栗勁(1985)。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曹旅寧(2005)。張家山漢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林素娟(20070000)。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Berger, John、吳莉君(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孔穎達(2001)。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陳壽(1978)。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朱熹(1974)。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馬繼興(1992)。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錢穆(198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許維遹(2005)。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許慎、段玉裁(2005)。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小南一郎、孫昌武(1993)。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Mauss, Marcel、汪珍宜、何翠萍(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Eliade, Mircea、楊儒賓(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王叔和(1974)。脈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王懷隱(1980)。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呂不韋、高誘、華沅(1996)。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李善(1994)。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李豐楙、朱榮貴(1997)。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汪繼培(1997)。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凌揚藻(1985)。蠡勺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班固、顏師古(1979)。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馬大正(1991)。中國婦產科發展史。太原: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馬王堆漢墓研究小組(1974)。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張華(1984)。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許叔微(2005)。類證普濟本事方。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陳摶、袁忠徹(1989)。神相全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2008)。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葉舒憲(1998)。亥日人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葉舒憲、田大憲(1996)。中國神秘數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福州市人民醫院(2009)。脈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褚澄(2005)。褚氏遺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趙敏俐(1993)。周漢詩歌綜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巴塔耶(2003)。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艾勒斯(1995)。聖杯與劍:男女之間的戰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帕瑪、嚴平(1992)。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埃利亞斯、王佩莉、袁志英(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森立之(2000)。本草經考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Langer, Sasanne K.、劉大基(1991)。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李豐楙、劉苑如(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祝平一(19900000)。漢代的相人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黃俊傑(20060000)。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詹鄞鑫(2000)。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劉苑如(20020000)。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林素娟(20110000)。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李慶(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陳奇猷(1991)。韓非子集釋。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李昉(1961)。太平廣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牟宗三(19700000)。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嚴可均(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Bourdieu, Pierre、蔣梓驊(2003)。實踐感。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劉向、向宗魯(2000)。說苑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劉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李建民(20000000)。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曹道衡(1992)。漢魏六朝辭賦。臺北:群玉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歐陽詢、汪紹楹(1999)。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葛蘭言、趙炳祥、張宏明(2005)。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杜正勝(1990000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Neumann, Erich、李以洪(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葛洪、王明(1996)。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呂不韋、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李零(2001)。中國方術考。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王肅(1991)。孔子家語。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2005)。經學通論。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常璩、劉琳(1984)。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杜正勝(20050000)。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石田秀實、楊宇(1996)。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武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楊筠如(1991)。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劉義慶、劉孝標、楊勇(2000)。世說新語校箋。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錢玄(1996)。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孔安國、孔穎達(2001)。尚書正義。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列禦寇、張湛、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Turner, Victor Witter、黃劍波、柳博贇(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袁珂、郭璞(1980)。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應劭、王利器(1981)。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李建民(20000000)。方術 醫學 歷史。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顧炎武、黃汝成、欒保群、呂宗力(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Douglas, Mary、黃劍波、盧忱、柳博贇、張海洋(2008)。潔淨與危險。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李滌生(1988)。荀子集解。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王利器(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鄭毓瑜(20000000)。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王健文(19950000)。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蔡璧名(19970000)。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馬大正(2006)。中醫婦科醫論醫案集。北京:中醫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衣若蘭(19990900)。醫療、性別與身體:評介費俠莉著《陰盛--中國醫療史之性別研究,960-16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聞一多(1993)。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國良(2005)。詩經的貴族性。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山崎純一、李寅生(2005)。作為女訓書的漢代《詩經》--《毛詩》與《列女傳》的基礎性研究。日本學者論中國古典文學。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正勝(2002)。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聰舜(2000)。西漢郡國廟之興廢--禮制興革與統治秩序維護之關係之一例。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俐(1991)。宋代女性財產論述。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壽安(2001)。嫂叔無服?嫂叔有服?--「男女有別」觀念的鬆動。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詠聰(1998)。漢代「婦女言色亡國」論之發展--「女禍」觀念形成的一個層面。德才色權。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詠聰(1995)。漢代之婦人災異論。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靜貞(1995)。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培凱(1993)。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亨(1997)。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培凱(1995)。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鄺士元(19840000)。魏晉門第勢力轉移與治亂關係。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蔣年豐(1997)。從思孟後學與荀子「內聖外王」的詮釋論形氣的角色與義涵。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Alan, Dundes(1981)。Wet and dry, the evil eye。The Evil Eye: a Casebook。Garland。  new window
17.朱曉海(1997)。荀學一個側面--「氣」的初步摹寫。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建民(20000000)。「陰門陣」考。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邢義田(20020000)。格套、榜題、文獻與畫像解釋 : 以一個失傳的「七女為父報酬」漢畫故事為例。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長孺(1962)。九品中正制度試釋。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唐長孺(1982)。魏晉南北朝的君父先後論。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游國恩(1977)。楚辭女性中心說。楚辭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湯用彤(1998)。《太平經》與佛教。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湯用彤(1984)。讀人物志。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馮時(2001)。分野體系的建立與發展。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俊傑(1997)。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形於內」的意涵。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逯耀東(2000)。《世說新語》與魏晉史學。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儒賓(1997)。《管子》〈心術下〉、〈內業〉兩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儒賓(1997)。德之行與德之氣--帛書《五行篇》、《德聖篇》論道德心性與形體的關聯。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儒賓(2003)。論孟子的踐形觀。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的原型。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裘錫圭(1992)。說卜辭焚巫旌與作土龍。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大杰(1984)。魏晉時代的文藝思潮。魏晉思想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大杰(1984)。魏晉時代的清談。魏晉思想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鄭毓瑜(2006)。美麗的周旋--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盧建榮(20010000)。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 : 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簡宗梧(1993)。神女賦探究。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