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
作者:李梁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ng-shwu,Lee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柯慶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評點詮評史古典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自《金瓶梅》問世開始,對它的詮釋就一直存在著,讀者決定了小說文本的諸多意義,本論文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考察歷代讀者對它的解釋和評價,藉以了解《金瓶梅》在不同時代經由不同讀者解讀後所呈現的具體面貌,以建立一種以讀者為中心的《金瓶梅》詮評史。各章節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接受美學的思考」,說明研究旨趣、《金瓶梅》批評的研究概況、研究範圍與方法等。
第二章「晚明的金瓶梅批評」,考察《金瓶梅》在傳抄時代、公開刊行、增刪改定各階段的閱讀與批評,以及崇禎本與晚明個性思潮的關係。
第三章「清代的金瓶梅批評」,考察政治與文化雙重禁錮下,《金瓶梅》做為「淫書」的真正意涵、「奇書」論與正典化的關係、小說批評家「眾聲喧嘩」的批評意見,以及文龍的閱讀與批評。
第四章「清末民初的金瓶梅批評」,考察西學影響之下、文學革命運動中,對《金瓶梅》的新詮釋和新評價,並論及此階段與傳統相沿續之部分。
第五章「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批評體系」,探討崇禎本的藝術風貌、評點者的審美闡釋,及其與時代精神相呼應之處,最後總結崇禎本的「世情小說」美學。
第六章「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批評體系」,考察張竹坡的審美取向和接受重點,特別是張竹坡如何以再創作的精神,重新書寫了《金瓶梅》的文本、改造了《金瓶梅》的「淫書」形象。
第七章「文龍的《金瓶梅》批評」,探討文龍的小說觀、以實用教化觀為主導的閱讀模式,以及與張竹坡形成對話關係的人物評論。
第八章「結論與省思」,分別從《金瓶梅》的藝術性、「非淫書」論、女性人物論、淫的反思四方面總結本論文研究成果及意義。
參考書目
本表共分七大類,一、小說原著,二、文學史、文學理論與批評,三、小說史、小說理論與批評,四、金瓶梅研究專著,五、文化藝術及其他,六、外文著作暨學位論文,七、單篇論文,每類各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小說原著
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編,《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慶浩編,《思無邪匯寶》,台北,台灣大英百科公司,1995年。
陳德芳校點,《金聖嘆評西廂記》,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齊煙、王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
蘭陵笑笑生,《繡像金瓶梅》,台北,雪山圖書公司,1991年。
二、文學史、文學理論與批評
王岳川主編,《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卡西勒 (Ernst Cassirer),《人論》,桂冠出版社,1997年。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台北,天工出版社,1984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姚一葦箋註,《詩學箋註》,台灣中華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布魯姆(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林庚,《中國文學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47年。
胡適,《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韋勒克(Wellek,Rene)、華倫(Warren,Robert Penn)著,王夢鷗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開明書店,1992年。new window
姚斯(H.R.Jauss)、霍拉勃(R.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沈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姚斯(H.R.Jauss)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浦安迪(Plaks,Andrew),《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1998年。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
陳伯海,《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陳燕,《清末民初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威廉.肯尼(William Kenney),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77年。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陳國球、玉宏志、陳清橋,《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麥田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1976年。
趙滋藩,《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鄭頤壽主編,《文藝修辭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謝旡量,《中國大文學史》,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文學古籍刊行社,1959年。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三、小說史、小說理論與批評
一粟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紅樓夢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王汝梅、侯忠義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王汝梅,《稗海新航:第三屆大連明清國際會議論文集》,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6年。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方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方銘編,《金瓶梅資料彙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石鍾揚,《性格的命運──中國古典小說審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水滸資料彙編》,臺北,里仁出版社,1981年。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儒林外史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章回小說》,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出版社,1997年。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周鈞韜編,《金瓶梅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周先霈、王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茅盾、傅憎享等,《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吳敢,《中國小說戲曲論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易竹賢輯錄,《胡適論中國古典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淑馨出版社,1989年3月
春風文藝出版社編,《明清小說論叢》(第一、五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1987年。
胡邦煒著,《古老心靈的回音──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浦安迪(Andrew,Plaks),沈亨壽譯,《明代四大小說奇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2001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台北,漢光出版社,1985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出版社,1996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黃自恆主編,《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海內外珍藏秘本集粹》,台北,隻笛出版社,1994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87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徵教育出版社,1995年。
趙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台北,時報出版社,1983年。
賈文昭,《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樂衡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嘯馬,《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審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世德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劉蔭柏編,《西遊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謝昕、羊列容、周啟志合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主編,《貪嗔癡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
四、金瓶梅研究專著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年雙,《金學源流:金瓶梅研究的考察》,復文出版社,1995年。
牛貴琥,《金瓶梅與封建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金瓶梅研究》(一至四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孔繁華,《金瓶梅的女性世界》,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包振南等編,《金瓶梅及其他》,長春,吉林新華書店,1991年。
杜維沫、劉輝編,《金瓶梅研究集》,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李建中,《瓶中審醜──金瓶梅色之批判》,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何香久,《金瓶梅傳播史話─一部奇書在全世界的奇遇》,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
徐朔方,《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胡文彬,《金瓶梅書錄》,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1年。
邱勝威、王仁銘,《笑笑生話金瓶──市井風月》,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牧惠,《金瓶風月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孟昭連,《漫話金瓶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姚靈犀,《瓶外厄言》,天津書局印行,1940年。
孫遜、周楞伽,《漫話金瓶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孫遜、詹丹,《金瓶梅概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台北,時報出版社,1979年
張國風,《金瓶梅描繪的世俗人情》,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張兵、張振華,《經典書話,金瓶梅說》,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業敏,《金瓶梅的藝術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
曹煒,《金瓶梅文學語言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盛源、北嬰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復旦學報編輯部編,《金瓶梅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
潘承玉,《金瓶梅新證》,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霍現俊,《金瓶梅新解》,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蔡國梁編,《金瓶梅評注》,漓江出版社,1986年。
寧宗一、羅德榮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魏子雲,《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台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魏子雲,《金瓶梅詞話注釋》,台北,增你智文化,1981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劉輝、楊揚主編,《金瓶梅之謎》,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五、文化藝術及其他
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台灣書店,1959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明達書局,1986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江曉原,《中國人的性神秘》,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
李漁,《閒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畫藝術》,大象出版社,2000年。
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邱燮友等編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胡適,《胡適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佛洛姆,《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辜鴻鳴,《中國人的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new window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
安平秋、章培恆合著,《中國禁書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黃偉林,《孔子的魅力》,宇河文化,1995年
楊國榮,《理性與價值》,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new window
六、外文著作暨學位論文
Ding Nai-fei,“Obscene things:the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 Duke University Press,Durham and London, 2002.
David L. Rolston ed ,“How to read the Chinese nove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theory of Narrative:A Reconstrctionof its System and concepts”, “poteic east and west”。Monograph Series of the Toronto Semiotic Circle,No,4,1988-1989,University of Toronto,Victoria College.
Raman Selden & Peter Widdowso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London;New York: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 shedf,1997.
Rushton,Peter Halliday,“The Jin Ping Mei and the non-linear dimens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an Feancisco:bMellen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s,1994。
Shaun Kelley,Jahshan,“Ritual in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the commentator’s art: Zhang Zhupo on the Jin Ping Mei”,Stanford University,Thesis(Ph.D),1996.
Shan Te-hsing,“The self-ordained ideal reader:an iserian study of three hsiao-shuo p’ing tien grirics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七、單篇論文
王彪,〈作為敘述視角與敘述動力的性描寫──金瓶梅性描寫的敘事功能及審美評價〉,《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2期),頁212。
王彪,〈無所指歸的文化悲涼──論金瓶梅的思想矛盾及主題的終極指向〉,《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田秉鍔,〈金瓶梅寓意層次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
石昌渝,〈六十年金瓶梅研究述評(上、下)〉,《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4-5月。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new window
吳華,〈對金聖嘆小說理論的理論探討〉,《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第3期。
吳存存,〈晚明社會性崇拜與性偶像西門慶〉,《明清小說研究》,1998第1期。
吳聖昔,〈論勸善懲惡──明清小說理論研究之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第12輯。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灣大學中文系編,1996年。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23卷第10期,1995年3月。new window
胡萬川,〈明清小說的版畫與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12期,1988年5月。
施叔青,〈兩情〉,《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浦安迪,〈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問題〉,《文學評論》第三集,1976年。
孫蓉蓉,〈文龍的金瓶梅題旨論〉,《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1期。
高小康,〈交叉視野中的金瓶梅──與夏志清金瓶梅新論對話〉,《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 期。
梁道理,〈試論明清小說批評中的兩種主要模式〉,《陜西師大學報》,1987年第3期。
皋于厚,〈論古代小說的寓言化特徵〉,《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2期。
陳文忠,〈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芻議〉,《文學評論》,1996年第5期。
陳東有,〈金學研究的新貢獻──評陳昌恆《馮夢龍、金瓶梅、張竹坡》〉,《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陳昌恆,〈張竹坡評金瓶梅理論拾慧〉,《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new window
陳維昭〈因果、色空、宿命觀念與明清長篇小說的敘事模式〉,《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陳萬益,〈說賈寶玉的意淫和情不情─脂評探微之一〉,《中外文學》第12卷9期,1984年2月。new window
莊伯和,〈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映的審美意識〉,《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梅鵬程,〈我自做我之金瓶梅──張竹坡金瓶梅評點的審美觀照〉,《江漢論壇》,1996年第6期。
崔曉西,〈張竹坡在金瓶梅評點中的情理範疇及其在小說批評史上的地位〉,《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傅正明,〈波蘭的薩福──辛波絲卡的愛之詩琴〉,《當代》129期,1998年5月。
楊玉成,〈劉辰翁,閱讀專家〉,《國文學誌》第3期,1999年6月。new window
齊魯青,〈論張竹坡的金瓶梅批評〉,《內蒙古大學學報》,1995第1期。
齊魯青,〈明代金瓶梅批評論〉,《內蒙古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趙興勤,〈傳統家庭倫理與金瓶梅的家反宅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9期。
蔡一鵬,〈論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道德理性思維方式〉,《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魏崇新,〈金瓶梅的宗教意識與深層結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9期。
魏崇新,〈金瓶梅藝術簡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劉勇強,〈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劉紹智,〈謝肇淛評金瓶梅〉,《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5期。
劉書成,〈在古代小說理論批評史上「以淫制淫」說的提出與實踐〉,《西北師大學報》,1996年7月。
羅德榮,〈張竹坡寫實理論的美學貢獻〉,《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
譚帆,〈清代後期小說評點麈談─論近代小說創作思想對傳統的返歸〉,《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
譚帆,〈論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幾種主要模式〉,《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譚帆,〈小說評點的萌興──明萬曆年間小說評點述略〉,《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第6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