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幕府職能變遷論清末民初參政平台的擴大與轉型
作者:楊肅毓
作者(外文):Yang, Su-Yu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鐘月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幕府不在地士紳衙署化科層化準官僚aides and staffNon-local gentryagencificationbureaucratizationpre-offici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傳統中國的統治方針屬於盡可能減少干預地方的「小政府」模式,雖然官僚人數精簡而與國土幅員不成比例,但一方面透過儒家思想中仁民愛物思想,維繫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聯繫關係,另一方面則仰賴地方精英執行許多具官方性質的工作,兩相合作構成傳統中國無為而治的小政府統治基礎,並延續至清代。然而,隨著人口倍增與西方勢力來到中國,清政府過於精簡的官僚系統逐漸難以應付,在鞏固朝廷權威的前提下,具有預備官員或準官僚身份,並具有經世幹才的不在地士紳集團:幕友,便成為清政府仰賴的新對象。透過適度開放幕友政務上的建言及協助實務,清政府得以鞏固統治的穩定性,而非官士人也可透過入幕獲得進一步參與政務的機會,形成清政府與士人的互利。
不過,清政府雖然允許幕友參與政務,但卻不允許幕友逾越官與幕的政治生活分界線。然而戰亂破壞了清政府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導致清政府必須更仰賴地方督撫及其幕府對抗戰亂,維繫地方秩序,促使幕府逐漸取代地方衙門而成為地方公共事務的代行者,形成幕府衙署化。另一方面,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輪船、電報、開礦等新興實業逐漸成為地方督撫的重心,也使督撫幕府的規模逐漸擴大,需要更多非儒家士人的專才協助,形成幕府科層化:即幕友之下尚有幕僚,且多數幕友還兼具官員身份,更進一步加遽官幕混淆之情形,進而導致清政府的小政府模式統治危機。
緣此,本文擬以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幕府制度組織與職能變化,探討幕府作為溝通國家與社會議政平台的功能性和發展,及其消失的原因和影響,並希望能藉此申論中國邁向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不在地士紳於政治與經濟領域發揮之作用,以及晚清幕府有別其他時代而兼具議論與參與政務場域之特殊性。
The number of bureaucrats in Qing Dynasty is streamlined, but still maintain efficiency. On the one hand, the Qing government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through the universal benevolence based upon Confucian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 Qing government rely on local elites to perform many official affairs. However, as social conflicts become more serious, the Qing government needs assistance from Non-local gentry. The Non-local gentry have a nominated official or pre-official, also a activist of the Theory of Statecraft. Through the aides and staff system reform, the Qing government allows relaxation of restrictions and lets Non-local gentry be a muyou(幕友) to discuss and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s a result, the Qing government can consolid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rule, and Non-local gentry get further opportunities to affect policy decisions.
However, due to the rebell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the Qing government must rely more on the governor general or provincial governor. The aides and staff system of provincial officials run institutional and bureaucratical undertakings like government organs. The steamship, telegraph, mining and other emerging industries be integrated into the dominant local officials system during nineteenth century, resulting in expansion of the aides and staff system.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professionals from different fields join the aides and staff system become a muyou.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reform of aides and staff system has become “bureaucratization”, and the muyou usually can be both of officials and private advisor by recommendation of the muzhǔ(幕主, the chief of aides and staff). As a result, the expansion of aides and staff system lead to bureaucratic miscellaneous during nineteenth century.
In My article, I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aides and staff system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early twenty century, and to show that serves as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al conferences.
壹、傳統文獻
 奏稿檔案
上海圖書館藏,盛宣懷檔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檔錄副奏摺。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宮中檔奏摺與軍機處檔摺件。

 史書及政書
《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5。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1991。
《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36。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98輯,第971-98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2006,據清宣統元年上海集成圖書公司本影印。
佚名輯,《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1輯,第801-80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36。
阿桂等編,《欽定軍需則例》,收錄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4冊,據清乾隆刻本影印。
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楊昌浚等編,《浙江省減賦全案》,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
福趾編,《戶部漕運全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836-838冊,據清光緒刻本影印。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67。
劉郇膏等撰,《江蘇省減賦全案》,清同治五年刊本,劍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館藏。

 文集及其他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巿分行編,《上海錢莊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9。
天津市歷史檔案館編,《北洋軍閥史料‧徐世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文廷式,《純常子枝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65冊,據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影印。
方東樹,《大意尊聞》,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第12冊,據清同治五年刻本影印。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97冊,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刻本影印。
方瑞蘭修,江殿揚纂《(光緒)泗虹合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647號,據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影印。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1972,據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刻船山遺書本影印。
王定安,《兩淮鹽法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842-845冊,據清光緒三十一年刻本影印。
王祖畬纂,《(民國)太倉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76號,據民國八年刊本影印。
王椿林修,胡承珙纂,朱鴻才補修,《旌德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227號,據民國十四年重印本影印。
王爾敏、吳倫霓霞等編,《清季外交因應函電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王爾敏、吳倫霓霞等編,《盛宣懷實業函電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王爾敏、吳倫霓霞等編,《盛宣懷實業朋僚函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王闓運,《湘軍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13冊,據清光緒十二年成都墨香書屋刻本影印。
王闓運編,《庸菴尚書奏議》,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51輯,第507冊,據宣統三年刊本影印。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58冊,據清光緒九年本影印。
包世臣,《小倦遊閣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00冊,據安徽省圖書館藏清包氏小倦遊閣抄本影印。
包世臣,《中衢一勺》,收錄於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第7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包世臣,《中衢一勺》,清道光安吳四種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包世臣,《藝舟雙輯》,清道光安吳四種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史夢蘭,《爾爾書屋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41冊,據清光緒十七年止園刻本影印。
石國柱修,許承堯纂,《(民國)歙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246號,據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影印。
交通部國營招商局編,《招商局總管理處匯報》,上海:招商局總管理處,1929。
交通部鐵路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航政篇》,收錄於《近代交通史全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多祺纂修,《(光緒)蘄水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22冊,據清光緒六年刻本影印。
安徽通志館輯,《(民國)安徽通志稿》,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629號,據民國二十三鉛印本影印。
朱有瓛等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朱采,《清芬閣集》,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8輯,第27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朱畯修,馮煦纂,《(光緒)溧陽縣續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32號,據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影印。
朱鍚恩續纂,《(民國)海寧州志稿》,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22冊,據民國十一年排印本影印。
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29冊,據清光緒刻本影印。
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29冊,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影印。
余誼密修,徐乃昌纂,《(民國)南陵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95號,據民國鉛印本影印。
佚名輯,《宣統政紀》,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18輯,第179-18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吳汝淪編,《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53-1554冊,據清光緒本影印。
吳坤修修,何紹基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651-655冊,據清光緒四年刻本影印。
吳雲,《兩罍軒尺牘》,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7輯,第26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吳錫麒,《有正味齋胼體文續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69冊,據清嘉慶十三年刻有正味齋全集增修本影印。
吳馨修,姚文枬纂,《(民國)上海縣續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號,據民國七年鉛印本影印。
李元度,《天岳山館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49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光緒六年刻本影印。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39冊,據清同治刻本影印。
李兆洛,《養一齋文集續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95冊,據清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本影印。
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05-508冊,民國景金陵原刊本。
李瀚章修,曾國荃纂,《(光緒)湖南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661-668冊,據清光緒十一年刻本影印。
汪輝祖,《佐治藥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55冊,據乾隆五十三年雙節堂藏版影印。
汪輝祖,《病榻夢痕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55冊,據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十年龔裕刻本影印。
阮元,《揅經室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78-1479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影印。
來裕恂纂輯,《(民國)蕭山縣志》,收錄於《浙江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1-23冊,據民國年間稿本影印。
周溶修,汪韻珊纂,《(同治)祁門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安徽省》,第240號,據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影印。
周馥,《秋浦周尚書(玉山)全集》,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第8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據民國十一年周氏家刊本影印。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00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山林氏刻林文忠公遺集本影印。
金武祥,《粟香隨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83-11841冊,據光緒刻本影印。
洪亮吉,《更生齋文續集》,收錄於《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據光緒四年洪用懃授經堂洪北江全集刊本點校。
胡林翼,《胡文忠公遺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9-1540冊,據清同治六年刻本影印。
胡思敬,《國聞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據民國十三年刊本影印。
胡達源,《胡達源集》,長沙:岳麓書社,2009。
凌霄,《快園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05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夏荃,《退庵筆記》,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3輯,第28冊,據清鈔本影印。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79-582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抄本影印。
容閎,《西學東漸記》,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5輯,第94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徐世昌,《東三省政略》,收錄於《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第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1。
徐潤,《徐愚齋自敘年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58冊,據民國十六年香山徐氏本影印。
馬良,《馬相伯先生文集》,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8輯,第77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馬建忠,《適可齋記言記行》,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第15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影印。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梁啟超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11冊,據民國刻張文襄公全集本影印。
張文虎,《張文虎日記》,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點校本。
張廷驤,《入幕須知五種》,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7輯,第269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張德堅,《賊情匯纂》,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45冊,據清鈔本影印。
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梁章鉅,《稱謂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253冊,據清光緒刻本影印。
盛宣懷,《愚齋存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71-1573冊,據民國二十八年盛恩頤等刻本影印。
許乃普序,陳金鑑輯,《宋黃宣獻公周禮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8冊,據清道光十年刻本影印。
郭廷以等編,《海防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郭嵩燾,《郭侍郎奏書》,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第151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陳文述,《頤道堂詩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04-1505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影印。
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陳康祺,《壬癸藏札記》,收錄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收錄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收錄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壽祺,《左海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據清刻本影印。
陳蒲清等編,《陶澍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9。
陳灃,《東塾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7冊,據清光緒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影印。
陳灃,《東塾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7冊,據清光緒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影印。
陶元藻,《泊鷗山房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42冊,據清刻本影印。
陶澍,《陶雲汀先生奏疏》,收錄於《陶澍全集》,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1998。
陸延齡修,桂迓衡纂,《(光緒)貴池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61冊,據清光緒九年活字本影印。
彭紹升,《二林居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61冊,據清嘉慶味初堂刻本影印。
曾國藩,《同官冊》,收錄於《湘鄉曾氏文獻》,第4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
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收錄於《曾文正公全集》,第8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
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61冊,據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影印。
曾國藩,《曾文正公手書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據著手寫原本影印。
曾國藩,《曾文正公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73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三年傳忠書局刻本。
曾國藩,《曾文正公批牘》,收錄於《中華文史叢書》,第65冊,臺北:華文書局,1969,據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刊本影印
曾國藩,《曾文正公奏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00-501冊,據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影印。
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8冊,據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增修本影印。
曾鈺纂修,《(嘉慶)寧遠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南省》,第288號,據嘉慶十六年刊本影印。
焦循,《里堂家訓》,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51冊,據清稿本影印。
賀長齡,《耐庵文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11冊,據咸豐十年刻本影印。
賀長齡輯,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閔爾昌輯,《碑傳集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據民國二十一年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排印本影印。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52冊,據光緒十年刊本影印。
馮桂芬,《顯志堂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5-1536冊,據光緒二年校邠廬刊本影印。
黃彭年,《陶樓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53冊,據民國十二年刻本影印。
黃輔辰,《營田輯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76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同治三年刻本影印。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重印中國史學會1959年編本。
萬福麟修,張伯英纂,《(民國)黑龍江志稿》,收錄於《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第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據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影印。
葉恭綽等編,《清代學者象傳》,第2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葛士濬編,《清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據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及石印本影印。
管同,《因寄軒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04冊,據清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影印。
裴大中修,秦湘業纂,《(光緒)無錫金匱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4冊,據清光緒七年刊本影印。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九日條,收錄於《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3冊,上海:中華書局,1963。
趙德馨主編,《張之洞全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
趙翼,《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曹光甫校點本,2011。
齊學裘,《見聞續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81冊,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年天空海濶之居刻本影印。
劉蓉,《養晦堂文集》,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9輯,第38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據光緒三年思賢講舍刊本影印。
劉鳳綸纂、王鳳池續纂,《(光緒)興國州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28冊,據清光緒十五年刻本影印。
劉衡,《蜀僚問答》,收錄於《官箴書輯成》,第6冊,據清同治七年牧令書五種本影印。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據民國10-22年排印本初版影印。
劉體智撰,《異辭錄》,收錄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
樊增祥,《樊山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70冊,據清光緒十九年渭南縣署刻本影印。
歐陽兆熊,《水窗春囈》,收錄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歐陽英修,陳衍纂,《(民國)閩侯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13號,據民國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蔣啟勛等修,汪士鐸等纂,《續纂江寧府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冊,據清光緒七年刻本影印。
鄧顯鶴,《沅湘耆舊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691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鄧氏南邨艸草堂刻本影印。
鄭振鐸編,《晚清文選》,上海:上海生活書店,1927。
鄭藀修,桂坫纂,《(宣統)南海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81號,據清宣統二年刊本影印。
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點校本。
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臺北:大通書局,1968,據清宣統元年刊本影印。
鄭觀應,《盛世危言新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53冊,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刻本影印。
黎庶昌編,《曾文正公年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57冊,據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影印。
錢祥保修,桂邦傑纂,《(民國)續修江都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2號,民國十五年刊本。
駱秉章,《駱文忠公奏稿》,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5輯,第649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據清光緒刻本左文襄公全集本影印。
應寶時修,俞樾纂,《(同治)上海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9號,據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薛福成,《庸庵文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62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影印。
魏源,《古微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22冊,據清宣統元年國學扶輪社本影印。
魏源,《海國圖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43-744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年魏光燾平慶涇固道署刻本影印。
魏源,《聖武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02冊,據清道光刻本影印。
魏源,《詩古微》,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7冊,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道光刻本影印。
魏源,《默觚》,光緒四年淮南書局刊古微堂集本,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校,《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魏源,《默觚》,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校,《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據光緒四年淮南書局刊古微堂集本點校。
羅正鈞編,《左文襄公年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57冊,據清光緒二十三年湘陰左氏刻本影印。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 報刊雜誌
《大公報》、《大同報》、《中華週報》、《北京五日報》、《北華捷報》、《申報》、《東方雜誌》、《南嶺學報》、《政府公報》、《政衡》、《笑林報》、《國聞報》、《教會新報》、《清議報全編》、《盛京時報》、《新生》、《新經濟》、《滬報》、《銀行週報》

貳、近人論著
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王汎森等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王建朗、黃克武等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王爾敏,《淮軍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史雲貴,《外朝化、邊緣化與平民化:帝制中國近官嬗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朱東安,《曾國藩集團與晚清政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
吳海波,《兩淮私鹽與地方社會:1736-1861》,北京:中華書局,2018。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宋敘五,《幕僚論政:清朝名士包世臣的經世思想》,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
宋路霞,《百年家族-盛宣懷》,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
宋鑽友,《廣東人在上海(184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李瑚所編,《魏源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
肖宗志,《候補文官群體與晚清政治》,成都:巴蜀書社,2007。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尚小明編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易惠莉,《鄭觀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易惠莉、胡政主編,《招商局與近代中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林存陽,《乾嘉四大幕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邱濤,《咸同年間清廷與湘淮集團權力格局之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段煉,《世俗時代的意義探詢:五四啟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觀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12。
胡韞玉,《清包慎伯先生世臣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倪玉平,《博奕與均衡:清代兩淮鹽政改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夏東元編,《盛宣懷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夏常樸、林麗貞等編,《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張立勝,《縣令‧幕僚‧學者‧遺老-多維視腳下的勞乃宣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張壽安,《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醒》,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張暢、劉悅,《李鴻章的洋顧問:德璀琳與漢納根》,臺北:傳記文學出版出版社,2012。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許紀霖,《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公共交往(1849-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許紀霖,《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許紀霖主編,《公共性與公民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許紀霖主編,《公共空間中的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郭存孝輯,《清末民初職官名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
郭潤濤,《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郭潤濤,《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三聯書店,1983。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4。
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9。
黃克武,《惟適之安》,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型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楊國強,《百年嬗蛻:中國近代的士與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楊國強,《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曾國藩、李鴻章及其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劉建強著,《曾國藩幕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劉偉、彭劍、肖宗志等合著,《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劉廣京,《經世思潮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鄭天挺,《清史探微》,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聶寶璋、朱蔭貴等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羅玉東,《中國厘金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羅爾綱,《湘軍新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關曉紅,《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二、期刊論文
王汎森,〈明清以來的輿論社會〉,《漢學研究通訊》,37:3(2018.8),頁1-6。
王汎森,〈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56(2002.5),頁1-27。
王爾敏,〈國史瑣談(七)〉,《國史研究通訊》,8(2015.06),頁154-160。
布琮任,〈清季西方顧問在華的肆應— 以馬士(H.B. Morse)在李鴻章幕府的生涯為例〉,《中正歷史學刊》,11(2008.12),頁23-48。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一頁〉,《復旦學報》,1993:6,頁75-79。
何佑森,〈清代經世思潮〉,《漢學研究》,13:1(1995.06),頁1-14。
何佑森,〈清代漢宋之爭平議〉,《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7(1978.12),頁97-113。
沈松僑,〈國權與國民: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集刊》,73:4(2002.12),頁685-734。
易惠莉,〈沙船商人與上海傳統城市化和近代社會變遷〉,《國家航海》,第14輯,頁150-166。
凌林煌,〈曾國藩幕府餉事館務及其軍需收支之分析(上)〉,《遠東學報》,23:2(2006.6),頁85-107。
凌林煌,〈曾國藩幕賓入幕變項析論(1853~1872)〉,收錄於《曾國藩研究》第二輯,長沙: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
夏鼐,〈太平天國前後長江各省之田賦問題〉,《清華學報》10:2(1935.4),頁409-474。
徐佳貴,〈經典考據與晚清「經世」思潮:以孫詒讓及其《周禮》研治「經歷」為中心〉,《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1(2014.05),頁105-148。
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學術思想的一個新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2(2006.06),頁58-102。
張壽安,〈清儒的考證經世與禮秩重建〉,《學術思想評論》,10(2003),頁34-52。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2006:12),頁129-168。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1987.06),頁37-56。
黃克武,〈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1986.02),頁83-96。
廖慶洲,〈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旗昌洋行〉,《歷史月刊》,255(2009.04),頁72-83。
劉江華,〈祁寯藻與曾國藩的職場恩怨〉,《紫禁城》,2014:S1,頁84-87。
黎志剛,〈輪船招商局經營管理問題,1872-190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1990.6),頁67-108。
繆全吉,〈清代幕府人事述要(上)〉,《中山學術文化集刊》,5(1970.03),頁271-378
繆全吉,〈清代幕府人事述要(下)〉,《中山學術文化集刊》,6(1970.11),頁131-233。
繆全吉,〈清代幕府人事述要(下)〉,《中山學術文化集刊》,6(1970.11),頁131-233。
繆全吉,〈曾國藩幕府盛況與晚清地方權力之變化〉,《中山學術文化集刊》,4(1969.11),頁327-380。

三、中文譯著
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陳之宏翻譯,《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孔復禮(Philip Kuhn)著、李孝悌、陳松橋譯,〈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3(1992.03),頁77-84。
伊沛霞(Patricia Ebrey)、姚平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粹‧思想文化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宮崎市定著、南炳文譯,〈清代的胥吏與幕友〉,收錄於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91。
黃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溝口雄三著,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溝口雄三著、鄭靜譯,《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福爾瑟姆(Kenneth E. Folsom)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臺北:知書房出版社,紅螞蟻圖書總經銷,2003。
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著,李伯重譯,〈明清時期的官箴與中國行政文化〉,《清史研究》,1999:1,頁3-20。
羅威廉(William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羅威廉(William Rowe)著,許存健譯,《言利:包世臣與19世紀的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 外文部分
Bradly W. Reed, Talons and teeth :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2000.
Ch'u, T'ung-ts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 ing,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Joseph Fewsmith ,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90-1930.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85.
Lewis Coser , Books :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Mary C. Wright,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 ung- Chin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Mary Rankin, 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 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Chekiang, 1902-1911.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aul A. Cohe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c1974.
William Rowe,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William Rowe, Hankow :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