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幹部訓練:以中央訓練團為中心的探討(1938~1945)
作者:馮啟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eng, Eric C.H.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能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幹部中央訓練團蔣介石國民黨抗戰cadreCentral Training CorpChaing Kai-shekKuomintangAnti-Japanese Wa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4
「中央訓練團」成立於民國二十八年,直到民國三十六年抗戰勝利後才宣告結束,其除了在重慶浮圖關設置總團部外,新疆、蘭州、武漢等地亦設有分團。而在中央訓練團成立的整整快十年期間,共開辦了三十幾個訓練班及軍官總隊,這其中除了較為人熟知的「台灣行政人員訓練班」,尚有縣政幹部、新聞幹部、音樂幹部、留日學生、人事、衛生、檔案、交通、譯電及史政人員訓練班,此外還有替「三民主義青年團」代訓的「青年幹部訓練班」,社會部主辦的「社會人員訓練班」等等。不過,中央訓練團所創立的訓練班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舉辦過三十一期的「黨政工作人員訓練班」及非常受到外界矚目,被視為仕途終南捷徑、取得“天子門生”資格的「高級黨政人員訓練班」。據統計,整個抗戰時期受過中央訓練團重慶總團部及各地分團訓練的幹部員額,就高達十萬多人。但非常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受訓人數如此地多、又號稱戰時國民黨專門培養其“骨幹核心份子”“中堅幹部”的中央訓練團,至今居然沒有一篇論文及專著作過相關的研究。事實上,不僅「中央訓練團」這類國民黨用來訓練幹部的機構長期為人所忽視,甚至連國民黨─標榜“以黨領政”、“訓政”中國長達二十年之政黨─的「幹部政策」包括幹部來源、培養途徑、銓選考核方式等等主題,都很少有學者作過深入探討。這對整個抗戰史或國民黨黨史的研究,無疑是個重大缺憾。因此,透過「中央訓練團」來探討戰時國民黨如何在「救亡圖存」的危局中訓練幹部,並藉由比較、評估其成效來一窺國民黨的幹部政策,正是撰寫本論文的主要動機及目的所在。
壹、中文部分
一、檔案
(一)中國國民黨庫藏史料,台北:
《特種檔案001─中央訓練團卷》
《五部檔》
《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
《一般史料》
(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庫藏史料,南京:
《全宗號二二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檔》
《全宗號七二三:中央訓練團檔案》
《全宗號七六二:侍從室檔》
(三)國史館庫藏史料,台北:
《總統府人事資料袋》
《軍事委員會侍從室人事登記卷資料袋》
《國民政府檔》
《蔣中正總統檔案》,〈籌筆〉
《蔣中正總統檔案》,〈文物圖書.事略稿本〉
《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
(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庫藏史料,台北:
《朱家驊檔案》
二、史料彙編、法規辦法
(一)史料彙編
上海社聯通訊編輯部編,《整風研究資料選編》。上海:出版者不詳,1983年6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
中央訓練部,《中央訓練部部務彙刊第一集》。南京:中央訓練部,民國17年11月1日。
中央訓練部,《中央宣傳部部務彙刊第二集》。南京:中央訓練部,民國18年4月1日。
中央訓練部,《中央訓練部部務彙刊第三集─擴大部務會議專號》。南京:中央訓練部印行,民國19年3月1日。
中央組織部編,《朱部長對於組織工作之指示》。重慶:中央組織部,民國32年。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第三冊。重慶:中訓會編印,民國30年9月,孫逸仙圖書館藏。
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復興關訓練集─團長訓詞》。重慶: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民國33年8月。
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復興關訓練集─訓練紀實(上)》。重慶: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民國33年8月。
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編,《復興關訓練集─訓練紀實(下)》。重慶: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即行,民國33年8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全國各訓練機關受訓人員類別及其階層》。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29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訓練專刊之四─全國訓練統計簡編》。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32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中央訓練委員會職員錄》。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32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三十二年度訓練概況》。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33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訓練叢書十七:中央訓練團業務演習選錄》。重慶:民國30年12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中央訓練團講詞選錄》。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28年9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工作競賽芻議》。重慶:中央訓練委員會,民國30年1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工作討論資料選錄增編》。重慶:中央訓練委員會,民國32年。
中央訓練委員會,《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小組討論資料選錄》。重慶:中央訓練委員會,民國30年3月。
中央訓練團,《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班第一二三期畢業學員名冊》。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4年。
中央訓練團,《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職教學員名冊(上、下)》。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4年。
中央訓練團編,《中央訓練團職員錄》。重慶:中央訓練團編,民國33年4月。
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教育委員會編纂組,《黨政訓練班第一年訓練實紀》。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29年9月。
中央訓練團編,《黨政訓練班第二年訓練實紀》。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0年。
中央訓練團編,《黨政訓練班第三年訓練實紀》。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1年。
中央訓練團編,《黨政訓練班第四年訓練實紀》。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2年。
中央訓練團編,《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訓練班第一期教育實施計劃》。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1年。
中央訓練團編,《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訓練班第二期教育實施計劃》。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2年。
中央訓練團編,《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訓練班第三期教育實施計劃》。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3年。
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編印,《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四期小組會議討論總結論》。重慶:中訓團黨政班編印,出版時間不詳。
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班編印,《實業計劃之綜合研究總論》。重慶: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班,民國33 年3月。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編,《共匪重要資料彙編─黨務編》。台北:中央文化出版社,民國41年8月。
中央改造委員會設計委員會編,《幹部政策資料彙編》。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文物供應社,民國41年。
中訓團教育委員會編,《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二十八期教育實施計劃》。重慶:中訓團教委員會,民國32年11月。
中訓團教育委員會編,《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三十期教育實施計劃》。重慶:中訓團教育委員會,民國33年2月。
中華民國公職志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公職志(初稿)》。台北:國史館,民國79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第三冊。重慶:中訓會編印,民國30年9月。
孔慶泰編,《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檔案史料選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會,《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上)》。台中:台灣省教育廳,民國86年。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軍事委員會(一)》。台北:國史館印行,民國85年。
江西省文獻委員會,《廬山續志稿》。台北:成文書局,民國64年。
侍從室第三處編輯,《中央訓練團畢業學員研究叢書第一輯:淪陷區收復後之處理暨其解決辦法(縮影資料)》。重慶:侍從室第三處印行,民國32 年。
林泉,《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0年6月。
林養志,《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常務委員會黨務報告》。台北:黨史會,民國84年12月。
林養志,《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織工作(上、下)》。台北:黨史會,民國82年6月。
黨史會,《國父全集》。台北:黨史會,民國80年8月。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二部:安內攘外》。台北:國防部史政局,民國82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台北:黨史會,民國70年9月。
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8年12月25日。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12月。
黨史會編:《革命文獻第九十九輯:抗戰建國史料─社會建設(四)》。台中:黨史會印行,民國42年。
劉健清,《中國法西斯主義資料選編(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
(二)法規辦法
中央訓練部,《中國國民黨員訓練大綱》。南京:中央訓練部印行,民國17年7月。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訓練叢書之四:訓練法規與計劃》。重慶: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民國29年4月。
中央訓練團編印,《黨政訓練班法規輯要》。重慶:中央訓練團,民國31年。
中央訓練團編印,《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學員手冊》。重慶:中央訓練團,出版時間不詳。
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編,《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各組工作要領》。重慶: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民國33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編,《訓練專刊三:各地訓練機關法規輯評(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31年5月。
中央訓練委員會,《統一各地訓練機關辦法及訓練綱領》。重慶:中訓會印行,民國28年9月。
中央訓練團,《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受訓人員調集辦法》。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29年8月。
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編,《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各組工作要領》。重慶: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民國33年5月。
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編,《安徽訓練概況》。合肥: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印行,民國34年。
黨政軍人事管理訓練班訓練委員會編,《黨政軍人事管理訓練班受訓人員調集辦法》。重慶:黨政軍人事管理訓練班訓練委員會印行,出版時間不詳。
三、日記、回憶錄、口述歷史、年譜、文集
干國勳等著,《藍衣社復興社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3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蔣介石年譜初稿》。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12月。
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所在台同學聯誼會編,《從沙坪壩到浮圖關─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所在台同學回憶錄》。台北: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所在台同學聯誼會印行,民國68年8月。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手稿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9年。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台北:中央訮究院近代史研究編印,民國90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48年。
王志信,《前塵往事憶述》。台北:山東文獻雜誌社,民國88年8 月。
王東原,《浮生簡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6年10月。
王東原,《王東原退思錄》。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1年6月。
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重慶:編者自印,民國26年,石印本。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67年3。
朱秀娟訪談,《點滴在心頭─四十二位身邊人談二位蔣總統》。台北:天下文化,民國84年。
朱浩懷,《從政日記》。台北:作者自印,民國73年6月。
何廉原著,朱佑慈等譯,《何廉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2月。
阮嘯仙文集編輯組,《阮嘯仙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江蘇省文史資料研究會編,《中統內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台光圖書,出版時間不詳。
李敖主編,《二二八研究續集》。台北:李敖出版社,民國78年。
李纘錚,《紅紙廊回憶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民國61年7月。
初予(筆名)編輯,《受訓心聲錄》。重慶:人文書店,民國32 年12月。
沈雲龍訪問,《萬耀煌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2年5月。
沈沛霖(清塵)口述,沈建中整理,《耆年憶往》。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7年。
周世輔,《周世輔回憶錄》。台北:東大出版,民國82年。
周開慶,《健廬憶語》。台北:四川文獻研究社,民國63年12月。
姜超嶽,《我生一抺》。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1年12月。
孫震,《八十年國事川事見聞錄》。高雄:四川同鄉會印行,民國75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黨史會,民國67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73年。
唐縱著,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年。
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編,《復興關懷念集》。台北:民國70年,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印行。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蔣公侍從見聞錄》。台北:國防部史政局,民國86年5月。
郭廷以口述,陳存恭記錄,《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6年6月。
柴夫編,《CC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梁肅戎口述,何智霖記錄,《梁肅戎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4年12月。
盛世驥,《蔣介石的封疆大吏:我家大哥盛世才》。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89年。
黃翰章編,《花谿結緣三十年》。台北:編者自印,民國58年。
黃文山、衛惠林輯,《何聯奎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9月。
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台北:中央文物供應,民國48年。
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續編》。台北:黨史會,民國56年5月。
陳果夫先生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編,《陳果夫先生八十冥誕紀念集》。台北:編者出版,民國六十年十月。
陳果夫,《陳果夫先生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
張金鑑,《明誠七十自述》。台北:中國行政學會,民國61年10月。
張良任編,《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0年。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民國84年7月。
張式綸口述,陳存恭訪問,《張式綸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5年。
張希哲口述,張存武訪問,《張希哲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9年8月。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台北:漢苑出版社,民國65年。
雷震著,傅正主編,《第一個十年》。台北:桂冠圖書,民國78年。
遲景德主訪,吳淑鳳記錄,《趙自齊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12月。
鄭彥棻,《見賢集》。台北:東大圖書,民國75年。
劉先雲口述,陳進金記錄,《劉先雲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4年6月。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5 年8月。
劉錫五,《柳堂自傳》。台北:民主憲政雜誌社,民國64年12月。
劉承漢口述,沈雲龍訪,《劉承漢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6年10月。
熊丸口述,陳三井訪問,《熊丸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7年5月。
蔣總統集編輯委員會,《蔣總統集》。台北:國防研究院編印,民國49年10月31日。
蔣介石,《復興關中央訓練團總裁訓詞選集》。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出版年不詳。
薛光前,《困行知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3年6月。
鄧文儀,《從軍報國記》。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
蕭贊育,《梅園文存》。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9年4月。
蕭贊育口述,蔣京訪問,《蕭贊育先生訪問記錄》。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龐鏡塘等著,《蔣家天下陳家黨》。香港:中原出版社,1989年3月。
四、工具書
王嵩山等編著,《中國政府公務百科全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中國名人傳記中心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台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出版,民國80年。
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台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民國42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6年。
許師慎編,《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台北:國史館,民國73年。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輯,《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台北:國史館,民國77年。
楊友吾、王振川主編,《中國公務員百科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劉夀林,《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劉正埮等編,《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民國83年。
五、報紙、期刊
(一)報紙
《上海民國日報》
《大公報(重慶)》
《中央日報(重慶)》
《文匯報》
(二)期刊
《訓練通訊》
《訓練月刊》
《中央訓練團團刊》
《幹訓》
《幹訓月刊》
《西康省訓練團團刊》
《行政與訓練》
《國聞週報》
《新政治》
《社會工作通訊月刊》
《地方政治》
六、 專書
中央訓練委員會,《訓練的理論與實施》。重慶:青年出版社印行,民國31年12月。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先總統蔣公有關論述與史料》。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71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成斌等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5月。
王德溥,《新縣制之檢討與改進》。重慶: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班編印,民國33年5月。
王東原,《訓練與管理》。重慶:中央訓練團,民國28年6月)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7月。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台北:作者出版, 民國54年。
王樂平,《中國國民黨組織與訓練》。開封:出版者不詳,民國16年10月。
王學慶著,《蔣介石和陳立夫、陳果夫》。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3月。
內政部調查局,《共匪整風運動剖析》。台北:內政部調查局編印,民國41年9月。
朱任生,《曾文正全書析粹》。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1年2月。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new window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原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談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台北:桂冠,民國81年12月。
列寧,《怎麼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何秀煌,《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台北:東大,民國87年5月。new window
何瑞瑤,《風雲人物小誌》。原名《復興關下人物小誌》)南京:宇宙風社發行,民國36年12月。
呂亞力著,《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8年。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3年。
李玉貞 ,《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5年。new window
李宗黃,《行政三聯制概論》。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民國42年。
李宗黃,《縣各級問題》。重慶:中央訓練團印行,民國31年2月。
李海生、完顏紹完,《幕僚政治》。台北:周知文化,民國84年5月。
李海生、張敏,《民國兩兄弟陳果夫與陳立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李敖、汪榮祖,《蔣介石評傳》。台北:商周文化,民國84年。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出版,民國91年。new window
吳兆棠,《訓練原理與實施》。台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民國42年11月。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71年11月。
吳哲生,《行政三聯制概論》。重慶:正中書局,民國32年7月。
林桶法,《戰時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92年11月。
林玲玲,《廖仲愷與廣東革命政府(1911~1925)》。台北:黨史會,民國84年12月。
考試院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戴季陶先生與考銓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3年7月。
徐濟德,《陳誠的軍旅生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徐詠平,《陳果夫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
胡樂民,《幹部訓練叢書之六─論領導與幹部問題》。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印,民國42年11月。
政大四十年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政大四十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國56年5月20日。
段昌國,《俄國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民國88年。
馬國琳,《幹部訓練叢書之四─幹部訓練的理論與技術》。台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民國42年8月。
庹平,《蔣介石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年7月。
袁黃,《了凡四訓》。台北:幼廬,民國54年。
孫宅巍,《蔣介石的寵臣陳誠》。台北:先智書局,民國84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71年10月。
郭□鈺,《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一九二五)》。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5年。
郭□鈺,《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六)》。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6年。
莫濟杰,《新桂系史》。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畢誠,《儒學的轉折─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
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校史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國62年。
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國78年。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幹部訓練叢書:總裁對訓練工作訓示輯要》。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印行,民國44年9月。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編,《總裁對幹部制度指示輯要》。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印行,民國48年3月。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編,《建立基層幹部制度手冊》。台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印行,民國43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編,《中國教育思想》。台北:偉文書局,民國6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0年。
程兆熊,《當今訓練上的問題和我的意見》。重慶:出版者不詳,民國29年7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7年。new window
陳寧生、張光宇著,《蔣介石的戰爭機器─黃埔系的戰歌與哀歌》。台北:偉博文化,民國8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5年9月。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中國三○年代政治》。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88年。new window
程舒偉、雷慶,《蔣介石的人際世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3年。
黃旭初,《幹部政策》。桂林:文化供應社,民國29年12月。
黃自進主編,《蔣中正先生留日學習實錄》。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90年。
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內涵》。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出版,民國88年。
黃炳煌,《教育與訓練》。台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2年5月。
陽明山莊編,《黨務類─黨的組織形態及組織方法、幹部政策和人事制度》。台北:陽明山莊,民國42年。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0年。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張厲生,《黨務實施上之問題》。重慶:中央訓練團編印,民國28年。
張俊顯,《新縣制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7年。
張騰宵,《中國共產黨的幹部教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4月。
張灝,《思想與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3月。
強永清著,《百年家族─錢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91年10月。
梁上燕,《黃旭初治桂實錄》。出版地及出版時間不詳,手抄本。
蔡鄂,《曾胡治兵語錄》。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民國69年。
蔡鄂編,《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台北:黎明文化,民國84年。
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民國84年。
楊燕南,《中共的幹部教育》。香港:友聯出版社,1955年11月。
賈嵩慶,《蔣總統革命思想》。台北:黎明書局,民國63年。
熊材倓,《幹部訓練問題》。南昌:江西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印,民國32年9月。
劉阿榮、陳儀深編,《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參考資料選輯》。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9年9月。
劉健群,《復興中國革命之路》。南京:拔提書局,民國23年6月。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台北:實踐出版社,民國73年8月。
戴瑞坤,《陽明學說對日本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0年。new window
黨的基礎知識編寫組編,《黨的基礎知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蘇峰山,《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導論》。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民國91年3月。
櫻井哲夫著,姜忠蓮譯,《福柯:知識與權力》。石家莊:河北出版社,2001年。
蕭修道,《專題研究報告一一五:有關黨的訓練工作之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民國53年8月10日。
七、 憶述專文、期刊、博碩士論文
(一)憶述專文、
王憲章,〈陳誠與廬山軍官訓練團〉,《廬山區文史資料》,(九江:1991年)。
文心珏,〈中央訓練團派系活動內幕〉,《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仇碩夫,〈中華復興社在湖南的活動〉,《湖南文史資料》,第32輯(長沙:1988年12月)。
余漢魂,〈余漢魂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7期(台北:民國85年)。
余俊賢,〈我所認識的陳果夫先生─從民國十五年由共黨份子手中接收中央組織部時說起〉《近代中國》,140期(台北:民國89年12月)。
李紹泌,〈國民政府劫收平津產業概況〉,《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五輯(天津:1979年12月)。
房宇園,〈回憶重慶中訓團黨政班〉,《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承紀云,〈我所知道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南京:1984年9月)。
金克和,〈懷念果夫先生的話〉,《傳記文學》,第29卷第3期(台北:民國65年9月)。
吳□祥,〈國民黨中訓團雜憶〉,《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2002年)。
屈卓吾,〈中訓團新疆分團的情況〉,《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姚子和,〈關於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洪永叔,〈中訓團黨政班和高級班受訓記實〉,《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康澤,〈康澤自述(五)〉,《傳記文學》,第68卷第1期(台北:民國85年1月)。
〈軍統關於國民黨六大召開時各派系鬥爭傾軋的情報輯錄(1945年4~5月)〉,《檔案史料與研究》(重慶:1997年)。
倪沖濤,〈我對中訓團黨政高級班了解的情況〉,《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馬繼周、魏錫熙、梁子青、董贊堯,〈中訓團內幕〉,《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許鵠,〈簡憶江西復興社組織〉,《江西文史資料選輯》,第25輯(南昌:1987年9月)。
程子仁,〈回憶中訓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陳中平,〈難忘復興關〉,《藝文誌》(台北:民國55年4月)。
陳必貺,〈建立中央訓練團新疆分團的經過見聞〉,《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下)」(北京:2002年)。
陳家盛,〈復興關受訓紀要─中央訓練團受訓回億錄之一〉,《行政與訓練》,第1卷第6期(桂林:民國30年6月25日)。
曾擴情,〈何梅協定前復興社在華北的活動〉,《文史資料選輯》,第14輯(北京:1981年)。
楊玉清,〈略談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文史資料選輯》,第101輯(北京:1985年)。
趙普炬,〈中央訓練團梗概〉,《文史資料選輯》,第74輯(北京:1981年8月)。
劉萬春,〈國民黨廬山陸軍軍官訓練團紀略〉,《文史資料選輯》,第138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1月)。
劉瑤章,〈國民黨中訓會與中訓團的來龍去脈〉,《文史資料選輯》,第74輯(北京:1981年8月)。
蔣君章,〈布雷先生的風範〉,《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台北:民國65年3月)。
(二)期刊論文
王東原,〈黨政班訓練主旨及其意義〉,《中央訓練團團刊》,第47期(民國29年11月4日)。
王東原,〈抗戰四年來的訓練〉,《訓練月刊》,3卷1期(重慶:30年7月1日)。
王東原,〈督導歸來述感〉,《中央訓練團團刊》,第203、204期合刊(重慶:民國32年1月13日)。
王鎮華,〈論幹部的聯絡與輔導〉,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編印,《幹訓》,3卷3期(合肥:民國31年3月20日)。
尹中嵩,〈先總統蔣公對人才的重視與培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0卷第6期(台北:民國76年6月)。
全若無,〈本團訓育實施要旨〉,《幹訓》,第2卷第8期(立煌:民國30年11月25日)。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new window
李國祁,〈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中華學報》,第4卷第1期(台北:民國66年1月)。
何義信,〈論幹部考核問題〉,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編印,《幹訓》,3卷6期(立煌:民國31年6月20日)。
何聯奎,〈廬山暑期訓練實記導言〉,《訓練通訊》,1卷1期(重慶:民國28年6月15日)。
周應龍,〈先總統主持重要訓練的幾個時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第2期(台北:民國75年2月)。
吳俊升,〈教育與訓練〉,《中央訓練團團刊》,第90期(重慶:民國30年9月1日)。
吳家堯,〈幹訓生必須自我保障〉,安徽省地方幹部訓練團編印:《幹訓》,3卷6期(立煌:民國31年6月20日)。
林泉,〈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與抗戰建國─從幾件重要決議案分析討論〉,《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三冊─抗戰建國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
林能士,〈國民黨內派系之爭與國共商談─以《王世杰日記》為中心的談判〉,《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民國85年)。new window
胡耐安,〈幹部訓練論〉,《訓練月刊》,3卷3期(重慶:中訓團印行,民國30年9月1日)。
唐德剛,〈政學系探源〉,《傳記文學》,63卷6期(台北:民國82年12月)。
秦賢次,〈民國人物小傳(三一)─段錫朋小傳〉,《傳記文學》,28卷1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5年1月)。
麥世法,〈我們的幹部政策是對的〉,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編印,《幹訓》,2卷2期(合肥:民國30年7月25日)。
華文憲,〈本團音樂幹部訓練班的過去與未來〉,《中央訓練團團刊》,2期(重慶:民國28年12月25日)。
馮啟宏,〈由廬山軍官團訓練方針看蔣介石的抗戰策略〉,《中華軍史學會會刊》,3期(台北:民國86年12月)。new window
彭維基,〈幹部訓練效果平議〉,《地方政治》,6卷6期(江西省訓團:民國30年10月31日)。
程方,〈如何健全地方基層幹部〉,《訓練月刊》,2卷第2期(重慶:民國30年4月1日)。
黃文山,〈論中國青年的技術訓練〉,《訓練通訊》(重慶:民國28年8月15日)。
黃超人,〈四年來之社工訓練〉,《社會工作通訊月刊》,1卷10期(重慶:民國33年10月15日)。
黃豪,〈論地方行政幹部訓練〉,《訓練月刊》,3卷3期(重慶:民國30年9月1日)。
陳中平,〈蔣總統教育淵源和教育事業〉,《教與學》,3卷8期(台北:民國59年4月)。
陳中平,〈蔣總統教育思想體系引論〉,《革命思想》,3卷5期(台北:民國59年10月)。
陳學文,〈幹部保障問題〉,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編印,《幹訓》,3卷6期(立煌:民國31年6月20日)。
陳誠,〈黨務人員對於訓練工作應有的認識〉,《訓練通訊》,1卷3期(重慶:民國28年8月15日)。
張有高,〈中央訓練團〉《民國檔案》,1994年第2期。
張瑞德,〈抗戰時期國軍的參謀人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24期(台北:民國84年6月)。new window
張金鑑,〈新縣制實施上的基本問題〉,《新政治》,4卷2期(重慶:中央政治大學研究部,民國29年6月10)。
廖赴生,〈幹部任用上的幾個實際問題〉,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編印,《幹訓》,3卷6期(立煌:民國31年6月20日)。
蔡湘煇,〈中央訓練團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台灣文獻》,46卷3期(台北:民國84年9月)。
劉瑤章,〈如何統一訓練〉,《訓練通訊》,5期(重慶:民國29年3月)。
劉瑤章,〈一個實施訓練的理想〉,《訓練通訊》,1卷3期(重慶:民國28年8月15日)。
劉文輝,〈精神教育的要旨〉,《西康省訓練團團刊》,第十期(西昌:民國30年9月23日)。
劉文輝,〈本團的學員應有的基本認識〉,《西康省訓練團團刊》,第1期(西昌:民國30年9月23日)。
健廬,〈陳布雷回憶錄中所記之川事〉,《四川文獻》,87期(台北:民國56年11月)。
(三)博、碩士論文
王良卿,〈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台北:政大歷史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new window
王志華,〈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甘可欣,〈從傅柯的權力論述觀點檢視國內訓輔制度趨勢發展〉(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新華,〈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台南: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柳春鴻,〈由「致良知」教探討王陽明的道德教育之哲學〉(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
徐瑞希,〈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二會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高素蘭,〈盛世才與國民政府關係之研究(1933~1944)〉(台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張秋豹,〈中共黨內訓練工作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new window
鄭建生,〈動員農民:廣東農民運動之研究(1922~1927)〉(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曹淑瑤,〈台灣省訓練團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90年6月)。
樊中原,〈抗戰時期三民主義青年團在大專院校活動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74年)。
魏智美,〈王(陽明)曾(國藩)二儒論學與志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3年)。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蔣與恩,〈總統蔣公對行政革新指示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12月)。
貳、外文著作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nd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Ch’i, Hsi-sheng.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1916-19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Eastman, Lloyd 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lue Shirts,” A Review Article, Republican China,Vol. XIII, No. 1(November 1987.)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Good, Carter V.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3.
Ho, Franklin. L. Ho. The Reminiscences of Ho Lian. New York: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1967.
Jacobs, Bruce J.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is in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No. 78(1979).
Kerr, George H.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5.
Morgan, Stephen. “Biography and Modernizing Chinese State Dossiers, Discipline and Documentation of Personnel,” Biography and Autobiography-Conference on Reading and Societ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ivision of East Asian History, RAPAS, 5-6 October 2002.
Strauss, Julia C. Wenguan ("Lettered Official"), Gongwuyuan ("Public Servant"), and Ganbu ("Cadre"): The Politics of Labelling State Administrators in Republican China.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95.
Strauss, Julia C. “Xingzheng Sanlianzhi and Xunlian:Modes of Government of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3期(台北:民國86年12月)。
Tien, Hong-Ma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12-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天兒慧,《中国革命と基層幹部》。東京:研文出版,1984年。
竹內實,〈現在中國への視角─黃埔軍官學校のこと〉,刊於《思想月刊》,一九七七年五月號、六月號(東京:思想月刊出版社,1977年5月~6月)。
樹中毅,〈南京國民政府統治の制度化とイデオロギーの形骸化〉,《法學政治學論究》,第31號(東京:慶應大學法學研究所,199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