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權本色:臺灣史學帝疆爭雄記
作者:盧建榮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新高地
集叢:文化坦克叢書;2
ISBN:9789578724334
主題關鍵詞:史學史臺灣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Burke, Peter、劉華、李宏圖(2000)。西方新社會文化史。歷史教學問題,2000(4),2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韋慶遠(19930100)。清代典當業的社會功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0,29-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元朋(20030600)。荔枝的歷史。新史學,14(2),111-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其姿(2003)。痲瘋隔離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銘銘(1996)。中國民間宗教:國外人類學研究綜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2),125-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金麟(20000300)。革命與反革命--「清黨」再思考。新史學,11(1),9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竹山(2008)。清代的人參書寫與分類方式的轉向:從博物學到商品指南。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2),69-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之驌(19760900)。我國古今冥婚習俗。食貨月刊,6(6),241-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陶希聖(19780200)。唐代官私貸借與利息限制法。食貨月刊,7(11),529-5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su, Cho-yun(1965)。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the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in Former Han: 206 B.C.-8 A.D.。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7(4),358-370。  new window
11.李孝悌(20010700)。從近年史學著作中譯看臺灣史學。當代,49=167,8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炳綿(19770400)。晚清商人習尚的變化及其他--讀徐愚齋自敘年譜。食貨月刊,7(1/2),74-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邱仲麟(20040600)。風塵、街壤與氣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清華學報,34(1),181-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英時(19790700)。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代「發刊辭」。史學評論,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漢明(19911200)。文化史與香港婦女的研究。新史學,2(4),117-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重聖(19800500)。宋代茶之產區及其種類與產量。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2,27-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晴佳(19991200)。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1949-1999年。臺大歷史學報,24,329-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鮑家麟(19720300)。李汝珍的男女平等思想。食貨月刊,1(12),620-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傅斯年(19300500)。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1),101-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祝平一(19960600)。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生理知識。新史學,7(2),47-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哲嘉(20050300)。「大黃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7,43-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進興(19970000)。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263-2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蔣竹山(19950600)。湯斌禁毀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擊通俗文化的個案。新史學,6(2),67-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許倬雲(19631200)。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下),559-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熙遠(20040600)。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2),283-3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查士傑(19740500)。從越縵堂日記看晚清清議者的特質演變與消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6,225-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杜正勝(19910900)。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謝世忠(19951200)。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的本質、體系、與過程理論--英文論述中的幾個主要結構論模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3,107-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豫、李霞、舒小昀(2000)。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伯克教授座談側記。史學理論研究,2000(1),143-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靜貞(19800200)。宋人的冥報觀--洪邁「夷堅志」試探。食貨月刊,9(11),454-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進興(19750500)。歷史相對論的回顧與檢討 : 從比爾德和貝克談起。食貨月刊,5(2),6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吉林(19740500)。遼太宗之中原經營與石晉興亡。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6,29-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傅斯年(19350100)。夷夏東西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1(下),1093-1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東華(19971200)。方豪與現代中國史學研究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21,261-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余英時(19560200)。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新亞學報,1(2),209-2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倬雲(19670300)。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185-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杜正勝(19950600)。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383-4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許倬雲(19640900)。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261-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史學集刊(19790500)。中國歷史學會史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1,239-2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勇(20021200)。唐曆在東亞的傳播。臺大歷史學報,30,33-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宋家復(20060900)。魔鬼就藏在細節裡:註腳、當代史學與(無關)後現代。文化研究,3,157-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又寧(1971)。簡介《南方淑女》。食貨月刊,1(3),177-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汪榮祖(19760900)。白德爾與當代法國史學。食貨月刊,6(6),233-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滿紅(19961200)。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教學與研究,18,69-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洪安全(19710500)。春秋晉國之政爭及其分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1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晏山農(2003)。盧建榮挑戰史界夜郎國。新新聞,870,10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范雲、林開世、李尚仁(2002)。追尋歷史的生命力:訪問杜正勝院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梁雅惠(20071000)。盧[建榮]著《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讀後。新北大.史學,5,243-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玉法(19800500)。清末民初外人在山東的文化與社會事業。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2,147-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蘇雲峰(19800500)。湖北傳統經濟。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2,201-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鮑家麟(19770900)。中國第一部婦女史--徐天嘯的神州女子新史。食貨月刊,7(6),262-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黎東方(19750500)。歷史不僅僅是一種科學。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7,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鄭亦芳(19800500)。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上海錢莊業--組織系統的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2,165-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增貴(19781100)。試論漢代婚姻關係中的禮法觀念。食貨月刊,8(8),381-3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俊傑(19710500)。墨子的社會思想。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4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黃大受(19750500)。永垂不朽的歷史完人(蔣總統)。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7,13-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陶晉生(19760300)。政治史研究的展望--兼評艾爾登著<政治史>。食貨月刊,5(12),576-5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驥(19780500)。新史學引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0,277-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瑞成(19800500)。元朝文化發展與其衰亡之關鍵。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2,73-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秀蓉(19740500)。一八五0年以前英國工人生活水準的爭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6,299-3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大受(19760500)。蔣公在歷史上的地位--敬悼總統 蔣公崩逝一週年。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8,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周樑楷(19961100)。傅斯年和陳寅恪的歷史觀點--從西方學術背景所作的討論(1880-1930)。臺大歷史學報,20,10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許倬雲(19651100)。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4,205-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杜正勝(19921200)。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95-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盧建榮(19960600)。臺灣魯凱人反水庫運動的文化政治意涵。歷史學報,24,247-2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盧建榮(19950600)。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歷史學報,23,97-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蒲慕州(19901200)。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8(2)=16,14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莊雅仲(19930900)。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59-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楊聯陞(19361000)。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4),1007-1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倬雲(1983)。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20000201)。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北:遠流。6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倬雲(1995)。體系網絡與中國的分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盧建榮(2002)。小村落見證日本殖民臺灣:解析張文環《滾地郎》。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應貴(2001)。談情緒人類學的發展:兼評台灣當前有關情緒與文化的研究。「後現代理論與史學研究」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1/11/2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聿均(19850000)。抗戰時期文學之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065-10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盧建榮(2000)。唐後期河北特區化過程中的抗爭文化邏輯:兼論唐廷與河北為扈從主義關係說。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建榮(1999)。欠缺對話的學術社群文化。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熊秉真(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沈柏宏(2008)。唐代驅疫行動及其文化資源憑藉(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以愛(1997)。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早期的發展(1922-1927)--兼論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loch, Marc、梁其姿(1989)。年鑑史學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Nivison, David S.、孫隆基(1980)。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建榮(2006)。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錦(1968)。中國現代化運動與清末留日學生。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嚴耕望(1985)。治史答問。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建榮(2002)。從根爛起。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Wong, Young-tsu(2010)。Beyond Confucian China: The Rival Discourses of Kang Youwei and Zhang Binglin。Routledge。  new window
8.Sivin, Nathan、李煥燊(1973)。伏煉試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嚴耕望(1992)。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uang, Max Ko-wu(200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new window
11.Carrard, Philippe(1992)。Poetics of the New History: French Historical Discourse from Braudel to Chartier。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嚴耕望(1981)。治史經驗談。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su, Cho-yun(1980)。Han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14.Le Roy Ladurie, Emmanuel、Bray, Barbara(1978)。Montaillou: The Promised Land of Error。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Inc。  new window
15.Berger, Peter(1967)。The sacred canopy。New York:Anchor Books。  new window
16.盧建榮(2004)。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514-755)。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阿古列維奇、龐玉潔、李學智(1994)。中世紀文化範疇。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洪安全(1972)。春秋的晉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McNeill, William H.、楊萬運、賈士衡(1978)。世界通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宣揚(1987)。新馬克思主義導引。臺北:洞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冠三(1986)。新史學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俞旦初(1996)。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翠華(19910000)。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熊秉真(2005)。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何炳棣(2004)。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建守(2008)。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臺北:時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熊秉真、呂妙芬(1999)。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寅恪(1967)。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台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Kwok, Danny Wynn Ye(1965)。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0.甘懷真(19911100)。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熊秉真(1999)。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翠溶(19690000)。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Burke, Peter、江政寬(2002)。歷史學與社會理論。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進興(20060000)。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Bocock, Robert、田心喻(1991)。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Abu-Lughod, Janet L.(1989)。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The World System, A.D. 1250-1350。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7.汪榮祖(1997)。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錢穆(1985)。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盧建榮(2007)。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763-873)。台北:時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盧建榮(2009)。聚歛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司馬遷(1968)。史記 • 晉世家。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彭明輝(20020000)。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Fairbank, John K.、薛絢(1995)。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許倬雲、鄒永杰(2006)。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梁庚堯(1984)。南宋的農村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余英時(1998)。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Pusey, Micheal、廖仁義(1989)。哈伯瑪斯。台北:桂冠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Bloch, Marc Leopold Benjamin、周婉窈(1989)。史家的技藝。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Joll, James、石智青(1992)。葛蘭西。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段昌國、張永堂、劉紉尼、Fairbank, John K.(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熊秉真(1995)。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熊秉真(2001)。讓證據說話--對話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熊秉真(2001)。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Stone, Lawrence、刁曉華(2000)。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進興(1990)。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半世紀的奮鬥。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進興(19920000)。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孝悌(2002)。戀戀風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呂實強(1966)。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壽南(1978)。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余英時(1984)。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高宣揚(1991)。哈伯瑪斯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Burke, Peter、賈士蘅(2003)。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戴玄之(1982)。紅槍會。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張玉法(1978)。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Tilly, Charles(1981)。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68.李孝悌(19920000)。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郭廷以(1954)。台灣史事概況。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毛漢光(19660000)。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盧建榮(20030000)。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Wright, Arthur F.、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1973)。中國歷史人物論集。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黃進興(20010000)。聖賢與聖徒:歷史與宗教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劉岱、林載爵(1981)。中國文化新論。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50年。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增貴(19800000)。漢代婚姻制度。臺北:華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White, Hayden(1973)。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8.盧建榮(19990000)。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毛漢光(19900000)。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朋園(1970)。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獎助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劉石吉(1987)。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蒲慕州(1995)。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毛漢光(1987)。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中正大學歷史所性騷擾事件調查報告小組(1994)。中正大學歷史所性騷擾事件調查報告。民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爾敏(19670000)。淮軍志。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福井憲彥、Ariés, Philip(1990)。圖說死の文化史。東京:エテイターヌスール日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西嶋定生(1971)。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東京:東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孝悌(2007)。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李春雷(2009)。留美生與中國歷史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沈剛伯(1966)。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傳記。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胡志佳(19880000)。兩晉時期西南地區與中央之關係。臺北:臺灣商務。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1902)。新民叢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張玉法(1965)。先秦時代的傳播活動及其對文化與政治的影響。台北:嘉新水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McNeill, William(2004)。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N. Y.:Norton & Company。  new window
95.Jonas, Raymond(2000)。France and the Cult of the Sacred Heart: An Epic Tale for Modern Tim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6.Cohn, Norman(1957)。The Pursuit of the Millennium。London:Seeker & Warburg。  new window
97.Poo, Mu-Chou(2005)。Enemies of Civilization。N. Y.:State Univ. of New York。  new window
98.Jenkins, Keith(1992)。Rethinking History。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99.Bernard, Lewis(2001)。The Middle East: 2000 Years of History from the Birth of Christia。London:Orion House。  new window
100.Carr, Edward H.、江政寬(2009)。何謂歷史?。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Tilly, Charles(1984)。The Contentious French。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 Press。  new window
102.顧頡剛(1954)。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鮑家麟(1979)。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牧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盧建榮(20080000)。咆哮彭城 : 唐代淮上軍民抗爭史(763-899)。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鄭欽仁(1964)。北魏中書省考。台北:嘉新水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鄭瑞明(1973)。清代越南的華僑。台北:嘉新水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潘光旦(1946)。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上海: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雷家驥(1995)。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許倬雲(1995)。求古編。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張哲郎(19690000)。清代的漕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吳詠慧(1986)。哈佛瑣記。台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汎森(20030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汪榮祖(1988)。康章合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杜正勝(19790000)。周代城邦。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杜正勝(1990000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楊聯陞、張永堂(1983)。國史探微。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黃進興(1994000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童年的歷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鄭雅如(2001)。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盧建榮(20001110)。歷史文本製作與國族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榮祖(20030600)。追尋半世紀的蹤跡:評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仲孚(2011)。讀《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的感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汪榮祖(2011)。胡適歷程的曲直:評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志成(20111228)。陳弱水全力以赴 苦出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正略(20040700)。書評: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曉雲(20111228)。陳弱水:沒上明星高中獲解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artman, Charles(1994)。Jo-Shui Chen. 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xii, 221. 54.95。  new window
9.陳智華(20111228)。陳弱水 國家講座得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arthes, Roland(1989)。From Work to Text。The Rustle of Langua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張玉法(1994)。帝國主義、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竹山(2007)。非參不治,服必萬全--清代江南的人參藥用與補藥文化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汪榮祖(1979)。五四與民國史學之發展。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熙遠(20050000)。人去樓坍水自流--試論座落在文化史上的黃鶴樓。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柏宏(2010)。唐代醫療設施及其效益評估。唐宋變革說及其宰制論述的猖獗。臺北:時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竹山(1996)。1930年代天津獨流鎮商人的宗教與社會活動參與--以天理教為例。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建榮(2005)。新文化史的學術性格及其在台灣的發展。新史學.第4輯.新文化史。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其姿、蔣竹山(2002)。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法國漢學。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毓生(1994)。殷海光先生對我的影響。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友驊(20110000)。余大師英時先生與我一段公案。建國百年特輯:余大師英時先生的一段公案及其後果。臺北:新高地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濟之(20110000)。一代學棍--中研院院士選舉的幕後操縱者。建國百年特輯:余大師英時先生的一段公案及其後果。臺北:新高地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盧建榮(2001)。毒蛇猛獸來了--新文化史的實戰操作手冊。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建榮(1996)。讓我們重劃國內大學歷史教育學的版圖。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熊秉真(19920000)。中國近世的新生兒照護。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倬雲(1986)。漢代中國體系網路。勞貞一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商務。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永年(2004)。關隴集團始末。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倬雲(1991)。中國考古遺址文化層的分佈。考古與歷史文化。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嘉驊(20010000)。發掘一座城的身世:試探《遺失城》以歷史考古為脈絡的童話書寫。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盧建榮(2010)。庸弱學者的師承高廟巡禮--論王汎森犯有處理知識/權力課題的敗血症。社會/文化史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盧建榮(2010)。對陳以愛和劉龍心書的閱後意見:與王汎森相濡以沫。社會/文化史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盧建榮(2011)。扛著「士志於道」的大旗背離獨立知識人傳統的打造。社會/文化史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盧建榮(2011)。史上最夯論文集及其所須償付社會代價--對余英時史學降半旗。社會/文化史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