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民初中英藏案交涉(1905-1919)─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
作者:黃德福
作者(外文):Te-Fu Hu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啟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達賴喇嘛區域均勢宗主權宗藩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近代西藏捲入英俄激烈競逐的國際紛爭之中,西藏問題國際化、複雜化日益嚴重。面臨英國的侵略,中國的持續衰弱,十三輩達賴喇嘛思變,藏情日益複雜。中藏密切的宗藩關係,自19世紀80年代起,受到英人的破壞,也受到達賴喇嘛的挑戰。
英印政府為防俄人先一步控制西藏,故先下手為強。1904年英軍拉薩之役,表面上是為迫使中藏出面解決界務與商務爭議,實際上是為了防止俄人對西藏捷足先登。
「拉薩之役」是英印政府對藏激進政策所造成。此舉不僅破壞了區域均勢,也造成十三輩達賴喇嘛出亡,對英國國際形象大為損傷。事後英國為緩和中英、英俄之緊張關係,一方面與中國談判,另一方面與俄國協調。
但1905年中英藏案交涉,卻是場中藏名分關係之爭。中方代表唐紹儀強調中藏關係是主權關係,英方代表費禮夏(S. M. Fraser)強調中藏關係是宗主權關係,兩者差別甚大。英方一意要破壞中藏傳統關係,達賴喇嘛也想推動西藏獨立,中藏宗藩關係腹背受敵。
辛亥革命引發民初藏案交涉,這次英政府有備而來,想一舉終結中藏傳統政治關係,並支持西藏自治,中藏傳統政治關係陷入空前危機。本文擬以東西方世界秩序原理,及史料分析研究法,對中英有關中藏名分關係之爭的實際情行,及其對清末民初中英歷次藏案交涉的影響,作進一步的分析論述。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與期刊文章
(一)、檔案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檔》(光緒十八年~宣統三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第一函 (一~六冊),〈西藏檔〉,(光緒十八年正月~光緒三十一年六月)。
第二函 (一~二冊),〈西藏檔〉,(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月)。
第三函 (一~五冊),〈西藏檔〉,(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
第四函 (一~二冊),〈西藏檔〉,(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五月)。
第五函 (一~四冊),〈西藏檔〉,(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宣統元年十一月)。
第六函 (一~二冊),〈西藏檔〉,(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五月)。
第七函 (一~二冊),〈西藏檔〉,(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十二月)。
第八函 (一~四冊),〈西藏檔〉,(宣統元年正月~宣統二年十二月)。
第九函 (一~四冊),〈西藏檔〉,(宣統二年正月~十一月)。
第十函 (一~二冊),〈西藏檔〉,(宣統二年五月~宣統三年八月)。
第十一函,第十一宗 (一~二冊),〈西藏收電〉,(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月)。
第十一函,第十二宗 (一冊),〈西藏收電〉,(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光緒三十四年三月)。
第十一函,第十三宗 (一冊),〈西藏收電〉,(宣統二年十二月~宣統三年四月)。
第十一函,第十四宗 (一~三冊),〈西藏收電〉,(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光緒三十四年九月)。
《中華民國外交檔案─西藏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第一函 (一~二冊),〈藏案雜件暨藏案草約〉,(民國三年十月)。
第二函 (一~四冊),〈流印難民暨華兵案、電報暗碼新編〉,(民國元年八月~八年五月)。
第三函 (一~二冊),〈西藏議約〉,(民國元年四月~十二月)。
第四函 (一~三冊),〈西藏議約〉,(民國二年一月~五月)。
第五函 (一~三冊),〈西藏議約〉,(民國二年六月~十一月)。
第六函 (一~三冊),〈西藏議約〉,(民國二年十一月~三年一月)。
第七函 (一~二冊),〈西藏議約〉,(民國三年二月~三月)。
第八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三年四月~六月)。
第九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三年六月~十二月)。
第十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四年一月~六年十一月)。
第十一函 (一~三冊),〈西藏議約〉,(民國七年二月~八年二月)。
第十二函 (一~三冊),〈西藏議約〉,(民國八年二月~八年七月)。
第十三函 (一~二冊),〈西藏議約〉,(民國八年八月~八月)。
第十四函 (一~二冊),〈西藏議約〉,(民國八年九月~九月)。
第十五函 (一~二冊),〈西藏議約〉,(民國八年十月~十一月)。
第十六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八年十二月~九年二月)。
第十七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九年三月~十年三月)。
第十八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十年四月~九月)。
第十九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十年十月~十一年十二月)。
第二十函 (一~四冊),〈西藏議約〉,(民國十一年一月~十二年十月)。
第二十一函 (一~五冊),〈西藏議約〉,(民國十三年一月~十三年十二月)。
第二十二函 (一~二冊),〈西藏議約〉,(民國十四年一月~十七年四月)。
第二十三函 (一~四冊),〈藏檔〉,(民國一年六月~四年三月)。
第二十四函 (一~六冊),〈藏檔〉,(民國一年八月~十一年九月)。
(二)、史書
《大清皇帝實錄》 (包括太宗實錄、世祖實錄、聖祖實錄、世宗實錄、高宗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文宗實錄、穆宗實錄、德宗實錄、宣統政紀),1964,台北:華文書局。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1963,據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台北:台灣中文書局。
《清季外交史料》,王彥威纂與王亮編,1985,台北:文海出版社。
《衛藏通志》,196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爾豐川邊奏牘》,吳豐培,1984,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民國經世文篇》,1967,台北:文海出版社。
《清代軍機處電報檔滙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民國藏事史料彙編》,張羽新與張雙志編纂,2005,北京:學苑出版社。
《俄國外交文書選譯─關於蒙古問題》(1911年7月~1916年3月),陳春華譯,1991,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三)、專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1991,《外交檔案目錄彙編(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牙含章,2000(A),《達賴喇嘛傳》,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B) ,《班禪額爾德尼傳》,北京:華文出版社。
石碩,1994,《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遠大,1993,《近代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三聯書店。
王曾才,1983,《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2,《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樹槐,1980,《咸同雲南回民事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白眉初,2000,《西藏始末紀要》,台北:學海出版社。
丘宏達,2006,《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
呂秋文,1974,《中英西藏交涉始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9,《中英西藏交涉始末》,台北:成文出版社。
,2004,《蒙藏研究論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
杜蘅之,1983,《國際法大綱(修訂本)》(上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其泰,1982,《國際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吳俊才,1990,《印度史》,台北:三民書局。
金兆梓,1984,《近世中國史》,台北:文海出版社。
孫子和,1995,《西藏史事與人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玉法,2004,《中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啟雄,1995,《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2001,《海峽兩岸在亞洲開發銀行的代表權之爭─名分秩序論觀點之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
郭廷以,1963,《近代中國史事日誌》,(第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0,《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北一出版社。
彭明敏,1995,《國際法概要》,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馮明珠,1996,《近代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奮生,1985,《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
傅啟學,1979,《中國外交史(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嘉銘,1987,《清代西藏對中央的進貢制度》,台北:蒙藏委員會。
,1996,《清代西藏軍事制度》,台北:唐山出版社。
楊公秉,1992,《中國反對外國侵略干涉西藏地方鬥爭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雷崧生,1982,《國際法概要》,台北:漢林出版社。
蔡政文,1997,《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蕭金松,1996,《清代駐藏大臣》,台北:蒙藏委員會。
魏源,1967,《聖武記》,卷五,台北:文海出版社。
羅浩,1999,《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 & 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有限公司。
蘇發祥,2001,《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汝珩與馬大正主編,1994,《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彭明敏與黃昭堂著,蔡秋雄譯,1995,《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趙萍與續文輝,2000,《簡明西藏地方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貴、喜饒尼瑪與唐家衛,1995,《西藏歷史地位辨》─評夏格巴《藏區政治史》和范普拉赫《西藏的地位》,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鐵崖等編,王人傑校訂,2002,《國際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光祈譯,1973,《庫倫條約之始末與西藏外交文件》,台北:學生書局。
Albrecht-Carrie Rene,鄒文海與董修民合譯,1980,《西洋外交史》(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Congress of Vienna),台北,正中書局。
Frederic S. Pearson/ J. Martin Rochester,胡祖慶譯,1999,《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Francis Younghusband , 孫煦初譯,1973,《英國侵略西藏史》(India and Tibet),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洪秀菊等合譯,1983,《爭論中之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ohn King Fairbank, 張理京譯,楊凡逸校,2003,《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台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坂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2005,《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四)、論文
李恩涵,1973,〈唐紹儀與晚清外交〉,刊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53-126。new window
李雲漢,〈台灣地區現藏有關民國史料的初步調查〉,刊於《人與社會》,2卷5期。new window
吳豐培,1937,〈記清光緒三十一年巴塘之亂〉,刊於《禹貢半月刊》,6卷12期(2月),台北。
張啟雄,1993,〈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日本領有主張的國際法驗證〉,刊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10。new window

二、英文書籍與文章
Bell, Charles. 1924. Tibet Past and Present.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Fairbank, John King. 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bbes, Thomas. 1967. Leviath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 Tieh-tseng. 1956.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ibe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King’s Crown Press.
Petech, Luciano. 1959. The Dalai Lamas and Regents of Tibet: A Chronological Study. Tóung Pao.
Shakabpa, Tsepon W. D. 1967.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Younghusband, Francis. 1910. India and Tibet. by John Murray. (Re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rwick House, Hong Kong 198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