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研究
作者:吳國聖
作者(外文):Kuo-Sheng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廣達
甘懷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蒙古帝國成吉思汗裔世系譜波斯文史料藏文史料滿文檔案蒙文文獻Mongol EmpireChinggisidsgenealogical treeshistorical materials in New Persian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ibetan languagearchives in Manchu languageMongolian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3
本研究以中外諸史家,用漢文、藏文、波斯文、蒙文、滿文、回鶻文等語文所編纂之「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為研究對象。以歷代成吉思汗裔諸王在世系譜中的記載,作為觀察歷史的切入點。時間跨距從文獻可稽的成吉思汗的歷代祖先,一直討論到清中葉的蒙古王族,選擇具有解釋力和代表性的個案,研究「差異」本身,和「造成差異的原因」:諸如系譜形式產生的影響、史料來源所造成的影響、不同史學傳統所引起的差異、不同語文載體所呈現的不同樣貌等問題。
非漢文史料的重要性在此研究中十分顯著。現行的非漢文史料,大多沒有定本,多半是以寫本、抄本的形式存在不同的圖書館中。整理本或者譯本,事實上和寫本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內容不一定精準。本論文提出大量實例,認為整理者或譯者有意或無意地更動原文,是研究之前不能忽視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證明了「脫卜赤顏」並非傳統上公認的「秘史」,而只是一般檔案、史書的泛稱;又《元史》世系表的記載,不一定是歷史的全貌。再者,證明了波斯文《史集》與藏文史料的記載,必須回歸重要原始寫本,重新校勘,才能符合文獻學的基本要求。研究中運用了多種非漢文史料,更正了長期以來依據漢文史料所建立的既有認識。
本論文運用歷史語文文獻學的分析,將史料的背景與內容汲取出字面意義之外的深層歷史學資訊。不僅運用「審音勘同」為分析工具,同時注意到不同史料記載中的相異之處。在勘同的同時保存史料記載的差異,並且從這些差異作為線索,重新校勘史料、分析文獻。討論「史料來源為何」以及「撰寫者對史料的詮釋與選擇」。
研究中特別運用波斯文與藏文文獻,討論了成吉思汗的先世以及元朝大汗的子嗣問題。又從明清滿蒙文文獻與檔案,分析後期蒙古王族世系的編纂與發展問題。從世系譜文獻的勘定與比對,對於元明清時代留下的蒙古史文獻記錄,展開了史學方法論的辨析與研討。並且對於史籍之中難以深入討論的議題,從文獻內容的邏輯辯論出發,提出了兼具合理性與啟發性的全新論述。
In this study, it focused on the genealogical trees of Chinggisids as the topic. The resources of the lineage I made use of are mainly written in ancient Chinese, Tibetan, New Persian (Farsi), Middle Mongolian, Manchu, ancient Uighur and other languages or scripts. From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Genghis Khan until the Mongolian nobilities in mid-Qing dynasty, selected typical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differences among record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variance or contradiction among the pedigrees", such as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diverse 1.formats of the genealogical charts/2.historical sources/3.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s etc., or by different languages, which appeared in the contex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Non-Chinese languages in this study is very essential and significant. Most of these non-Chinese sources are not the definitive or standard editions, but merely as original manuscripts or copies in the libra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re are very large gaps between the manuscripts and the publications or translations of the literature. The editors or translators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changed, generalized or over-corrected the originals so the published texts are not usually very accurate to the urtext.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so-called "tobčiyan"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the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secret history", but just the collective name for "general archives" or normal "historical books". The genealogical tables recorded in Yuan Shi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real lineage of Chinggisids. The Persian literature as "Jāmiʿ al-tawārīkh" etc. and the Tibetan historical records must be examined directly from the important original manuscripts and be verified meticulously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Philological approach. A variety of non-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were studied to reconstruct the unknown contents of the pedigrees and corrections based on these evidences, instead of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primarily derived from Chinese records.
The study made use of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philology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beyond the literal meaning. Not only using "philological collation" as an analytical tool, also noting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took these varieties as clues to re-collate and inspect the literature to discuss the "origins of the historical sourc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choices of the writers/editors. "
The Persian and Tibetan literature were particularly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problems in the lists of Genghis Khan''s ancestors and the discrepancy of the records of Khagan''s offspring in Yuan Dynasty. The Manchu and Mongolian documents and archive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analyzed to recount the cod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ritten later Mongolian royal lineage. From the surveying and comparing of the genealogical trees, the documented Mongolian history of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argued methodologically. Amo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ith existing fixed explanations, enlightening new reasonable treatments were submitted by logically debat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jor Mongolian royal pedigrees.
一、檔案史料
《外藩蒙古喀爾喀賽因諾顏部王公策凌列傳》,清國史館傳稿,編號故傳008144(偉4652),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岳鍾琪列傳、策稜 附成袞扎布、車布登扎布、拉旺多爾濟》清國史館傳稿,編號故傳007579(偉4652)。
《清史館書庫書籍目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案匯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頁51-5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岳麓書社,2011)。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清國史館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頁967-1004。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理藩院公牘則例三種》。(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舊滿洲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
馮明珠主編;陳龍貴、鄭永昌執行編輯;張起玉等編輯,《滿文原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2006)。
(部分檔案請參照原書)

二、官書典籍
《影印宋磧砂藏經》。(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1936)。
《永樂北藏》。(北京:線裝書局,2000)。
《明版嘉興漢文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
〔元〕《回回藥方》明抄本,原三十六卷,存四卷。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索書號A01193。
〔元〕《南村輟耕錄》。(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柳田文庫藏日本江戶時代精刻本,編號D8-1)。
〔元〕《南村輟耕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藏明嘉靖玉蘭草堂刻萬曆6年(1578)徐球重修本)。
〔元〕《輟耕錄》。(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脫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録 三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陶宗儀,《輟耕錄 三十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叢書集成. 初編;0218-0220,據津逮祕書本排印)
〔元〕陶宗儀著;文灝點校,《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元〕陶宗儀著;武克忠、尹貴友校點,《南村輟耕錄 三十卷》。(濟南:齊魯書社,2007)。
〔元〕陶宗儀著;劉修明、劉瀟江整理;熊月之審閱,《南村輟耕錄(傳世藏書子庫, 文史筆記1)》。(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
〔元〕陶宗儀撰;王雪玲校點,《南村輟耕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元〕闕名撰,《元朝秘史》十卷 續集二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936)(上海涵芬樓景元鈔本 四部叢刊三編史部之一)。
〔明〕《元史》(武英殿本,淸乾隆四年校刊)。
〔明〕何喬遠,《名山藏》。(明崇禎刻本)。
〔明〕宋濂,《元史》二百一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茅瑞徵 《皇明象胥錄》。(明崇禎刻本)。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欽定)清漢對音字式》(光緒十六年京都隆福寺東口內路南聚珍堂本)。
〔清〕《大清會典》(光緒朝)(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
〔清〕《大清會典》(乾隆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大清會典》(康熙朝)(清康熙年間刻本)。
〔清〕《大清會典》(雍正朝)(清雍正年間刻本)。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御製滿蒙文鑒》(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清語摘抄‧公文成語》。(京都隆福寺東口內路南聚珍堂,光緒十五年版(1899))。
〔清〕《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刻本)
〔清〕《欽定元史語解》(道光四年校刊武英殿本)
〔清〕《欽定外藩蒙古囘部王公表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欽定蒙古源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蒙古王公功績表傳》(武英殿本)
〔清〕李文田《元秘史注》(清光緖二十二年漸西村舍刻本)
〔清〕汪輝祖《元史本證》(清光緖鑄學齋重刊本)。
〔清〕汪輝祖撰,姚景安點校,《元史本證 五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柯劭忞,《新元史 二百五十七卷》。(民國庚午(十九)年(1930)徐氏退耕堂刊本)
〔清〕柯劭忞,《新元史考證》。(上海:上海書局,1996)。
〔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光緒二十三(1897)年元和陸氏刊本)。
〔清〕高宗敕撰,《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高宗敕撰,《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勒德洪,《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70)。
〔清〕屠寄,《元史二種: 蒙兀兒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屠寄撰;楊家駱主編,《蒙兀兒史記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三、專書著作
《民族詞典》編輯委員會編、陳永齡 主編,《民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法〕沙海昂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56)。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 第1卷 第1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 第1卷 第2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 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譯,《史集 第3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俄羅斯〕巴托爾德著;張錫彤、張廣達譯,《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美〕薛鳳生著;魯國堯,侍建國譯,《中原音韻音位系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清〕薩囊徹辰著;道潤梯步譯校,《蒙古源流 新譯校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A.W. 恒慕義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譯, 《清代名人傳略》上冊。(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
Brook, Timothy, Gregory Blue,《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5)。
卜正明(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主編;古偉瀛等譯;國立編譯館主譯,《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4)。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大司徒絳求堅贊著;贊拉・阿旺、余萬治譯;陳慶英校,《朗氏家族史,又名朗氏靈犀寶卷》。(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小沢重男,《元朝祕史全釈》。(東京:風間書房,1984)。
小沢重男,《元朝祕史全釈続攷》。(東京:風間書房,1987)。
小沢重男,《元朝秘史》。(東京:岩波書店,1994)。
小沢重男,《蒙古語文語文法講義 A Lecture on the Grammar of Written Mongolian》。(東京:大學書林,1997)。
小林高四郎,《元朝秘史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会,1954)。
小林高四郎,《蒙古黃金史: 蒙古民族古典》。(東京:生活社,1941)。
小野浩、漥田順平編;杉山正明、宮紀子,《中央域歷史構图 : 13-15世紀東西》。(京都:総合地球環境学研究所,2010)。
小徹辰薩囊台吉,《欽定蒙古源流 八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小澤重男,《元朝秘史》。(東京:岩波書店,1994)。
小澤重男著;呼格吉勒圖等譯,《中世紀蒙古語諸形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中村淳,〈邂逅―遙後世 ―〉,《岩波講座世界歷史 11 中央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北京市、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內蒙古大學,《蒙漢詞典》。(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
双福,《《蒙古秘史》還原及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方齡貴,《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方齡貴,〈《元史》纂修雜考〉《素馨集 紀念邵循正先生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北京、昆明: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方齡貴編,《元朝秘史通檢》。(北京:中華書局,1986)。
牛陽主編,《《回回藥方》研究》。(銀川:陽光出版社,2010)。
王一丹,《波斯拉施特《史集·中國史》研究與文本翻譯》。(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王力,《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尚壽、季成家主編,《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蘭州:紅旗出版社,1995)。
王啟龍,《八思巴生平與《彰所知論》對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王國維,《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一卷》。(上海:倉聖明智大學刻本,1927)。
王國維,《蒙古史料四種校注 五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據丙寅季夏清華學校研究院刊行叢書第一種影印)。
王國維,《觀堂集林》,(民國十年十一年烏程蔣氏密韻樓本)。
王國維,《觀堂集林》,(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本)。
王國維著;胡逢祥點校、姚景安復校,《蒙韃備錄箋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王堯、陳慶英主編,《西藏歷史文化辭典》。(拉薩、杭州: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古屋奎二編著、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録: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臺北:中央日報社,1974)。
外務省調査部第三課、小林高四郎,《・:蒙古年代記》。(東京:外務省調査部第三課,1939)。
布仁巴圖,《蒙古秘史詞匯研究及原文探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本田実信,〈・千戸 ―『元朝秘史』『集史』比較通 ―〉,《時代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91),頁17-40。
本田実信,〈・千戸 ―『元朝秘史』『集史』比較通 ―〉,本田実信《時代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1991,頁17-40。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 十卷, 續二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甘德星,〈滿文羅馬字拼寫芻議〉《滿學研究 第六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頁50-68。
甘懷真,〈重新思考東亞王權與世界觀——以「天下」與「中國」為關鍵字〉,《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頁1-51。new window
甘懷真,〈從天下國家的觀點論中國中古的朝代〉,《中國中古史研究2》。(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3-22。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new window
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 士族硏究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田村實造、今西春秋、佐藤長共編;京都大學,內陸硏究所,《五體淸文鑑譯解》。(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內陸硏究所,1966)。
白・特木爾巴根,《《蒙古秘史》文獻版本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白鳥庫吉,《音譯蒙文元朝祕史》。(東京:東洋文庫,1943)。
白鳥庫吉譯,《音譯蒙文元朝祕史》。(東京:東洋文庫,1943)。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第8卷 中古時代元時期 上(修訂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石濱裕美子,〈派政権成立時=部動静〉《西蔵仏教宗義研究--一切宗義章--》。(東京:東洋文庫,1986),頁79-102。
石濱裕美子,《・伝訳注》。(東京:風間書房 ,1998)。
石濱裕美子,《清朝仏教》。(東京:早稲田大學出版部,2011)。
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瀋陽巿: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
吉田豊、古川攝一編,《中国江南教絵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2015)。
早稲田大学硏究所編,《史硏究:現状展望》。(東京:明石書店,2011)。
朱宗元,《蒙古字韻 二卷》。(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硏究所,1956)。
朱風、賈敬顏譯,《漢譯蒙古黃金史綱》。(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朱學勤主編,《忽必烈》。(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朱耀廷,趙連穩,《元世祖忽必烈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羽田亨編,《滿和辭典》。(京都:京都帝國大學滿蒙調査會,1937),附表。
何高濟,《域外集:元史、中外關係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3)。
佚名,《蒙古黃金史綱》。(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4)。
宋洪民,《金元詞用韻與《中原音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志茂碩敏,《帝国史研究序說: 汗国中核部族》。(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
志茂碩敏,《帝国史硏究 正篇: 中央遊牧諸政権国家構造》。(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3)。
更敦曲沛著;傅師中譯,《白史 漢譯本》。(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內部資料,1964)。
更敦瓊培著;法尊大師譯,《白史》。(蘭州: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內部資料,1981)。
杉山正明,〈家〉,《明清時代政治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
杉山正明,〈時代史研究現状課題〉《宋元時代史基本問題》。宋元時代史基本問題編集委員會、佐竹靖彥等編集編(東京:汲古書院,1996),頁497-528。
杉山正明,《挑戦: 海上帝国道》。(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
杉山正明,《挑戦:世界史大転回》。(東京:講談社,2010)。
杉山正明,《帝国長後》。(東京:講談社,2008)。
杉山正明,《帝国興亡》。(東京:講談社,1996)。
杉山正明,《帝國大元》。(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4)。
杉山正明,《帝國長後》。(東京:講談社,2008)。
杉山正明,《忘
史 : 型國家王權》。(東京:刀水書房,2007)。
杉山正明,《耶律楚材時代》。(東京:白帝社,1996)。
杉山正明,《疾駆草原征服者:遼 西夏 金 元》。(東京:講談社,2005)。
杉山正明,《遊牧民見世界史:民族國境》。(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3)。
杉山正明,《歷史屋 海国記憶: 五島列島―時空旅》。(:平凡社,2015)。
杉山正明,《露伴『運命』彼方: 視点》。(東京都:平凡社,2015)。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new window
李立成,《元代漢語音系的比較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李治安,《忽必烈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李治安,王曉欣編,《元史學概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李思純,《元史學》。(上海:上海書局,1996)。
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許昌:中州書畫社,1983)。
李聖揆,《蒙學三書의 蒙古語 文法 硏究 》。(서울:성균관대학교 대학원 국어국문학과 국어학전공 학위논문(박사),1999)。
村田治郎、藤枝晃,《居庸關》。(京都:京都大學工學部,1955-1957)。
村岡倫,谷口綾,〈三皇廟残碑・後裔〉,《松田孝一編『内陸諸言語資料解読都市発展交通関総合研究』(平成 17 年度∼ 19 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研究代表者 松田孝一)研究成果報告》,2008。
汪榮祖主編,《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權 回應新清史》。(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4)。
沈衛榮,《西藏歷史和佛教的語文學研究 = Philological Studies of Tibetan History and Buddhis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沈鍾偉,《蒙古字韻集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沙‧比拉著;陳弘法譯,《蒙古史學史 : 十三世紀至十七世紀》。(呼和浩特:內蒙古敎育出版社,1988)。
赤[土+反]恒明,〈王統系図『=』諸写本裔系譜情報異同〉《 歷史学現在 8系図語世界史》。(東京:青木書店,2002)頁303-330。
赤[土+反]恒明,《裔諸政権史研究》。(東京:風間書房,2005)。
其其格、阿勒得爾圖主編,《蒙古秘史考論》。(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2)。
卓鴻澤,《歷史語文學論叢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周良霄,《忽必烈》。(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周法高,《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臺北:三民書局,1973)。
呼格吉勒圖,薩如拉,《八思巴字蒙古語文獻匯編》。(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發行,2004)。
孟松林攝影, 蕭 慶導讀 ,《世界征服者實錄 : 蒙古秘史 =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臺北:大塊文化,2010)。
岡田英弘,《帝国興亡》。(東京:筑摩書房,2001)。
岡田英弘,《帝國大清帝國》。(東京:藤原書店,2010)。
岡田英弘,《蒙古源流》。(東京:刀水書房,2004)。
岡田英弘著,〈帝国後〉《歷史何 (岡田英弘著作集 1)》。(東京:藤原書店,2013),頁339-348。
岡洋樹,〈『蒙古源流』〉《国際交流地域文化》。(平成4-5年度文部省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総合研究A)研究成果報告書課題番号04301046,1994)。
岩村忍,《元朝秘史 : =実録》。(東京:中央公論社,1963)。
帕拉斯,《內陸亞洲厄魯特歷史資料》。(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服部四郎,《元朝秘史蒙古語表漢字研究》。(東京:文求堂,1946)。
松巴堪欽・益西班覺著 ; 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松田孝一,〈語古写本史料精査帝國諸王家関総合的研究〉,《平成 7 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総合研究 A 研究成果報告書(研究代表者 志茂碩敏)》,1996,頁21-65。
林士鉉,《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new window
邵循正,《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阿布爾 哈齊 把阿禿兒汗著;羅賢佑譯,《突厥世系》。(北京:中華書局,2005)。
阿旺貢嘎索南著;陳慶英等譯注,《薩迦世系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阿爾達札布譯注,《新譯集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內蒙大學出版社,2005)。
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姚大力,《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 =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in Yuan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姚從吾譯註、札奇斯欽校補,《漢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1960)。new window
姜磊,《《玄應音義》及相關韻書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
柏朗嘉賓著;貝凱、韓百詩譯注 ; 耿昇譯,《柏朗嘉賓蒙古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
洛桑卻吉尼瑪,《善說諸宗源流晶鏡史》。(上、下冊)(北京:中央民族學院民語系藏文教研室內部資料,1981)。
洪金富,《從元史到新元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
洪金富編,《遼宋夏金元五朝日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洪金富點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胡增益主編,《新滿漢大詞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頁858。
倉逹宗巴班覺桑布著;陳慶英譯,《漢藏史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党為,《美國新清史三十年 拒絕漢中心的中國史觀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國立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宮脇淳子,《歷史: 遊牧民誕生國》。(東京:刀水書房,2002)。
徐時儀,《慧琳音義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佛經音義研究通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栗林均、海蘭,《『満文原檔』所収語文書研究》。(仙台:東北大学東北研究,2015)。
栗林均、確精扎布編,《『元朝秘史』語全単語・語尾索引》。(仙台:東北大学東北研究,2001)。
烏雲高娃,《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 =: A Study on the "Da Da Guan" of "Si Yi Guan" in Ming and Mongolian Tribute-Letters of "Hua-I-I-Y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
烏蘭校勘,《元朝秘史 校勘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
班欽索南查巴著;黃顥譯,《新紅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神田信夫、松村潤、岡田英弘、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室,《舊滿洲檔:天聰九年》2。(東京:東洋文庫,1972)。
索昂絳粲著;王沂暖譯,《西藏王統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索南堅贊著;陳慶英、仁慶札西譯注,《王統世系明鑑》。(民族古籍叢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注,《西藏王統記》。(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耿軍,《元代漢語音系研究 以《中原音韻》音系為中心》。(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3)。
高文德, 蔡志純,《蒙古世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高文德,《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高如宏主編,《《回回藥方》梳理》。(銀川:陽光出版社,2014)。
高楠順次郎等輯,《大正新修大藏經》八十五卷、別卷圖像十二卷、昭和法寶總目錄三卷。(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2)。
高福生等,《《中原音韻》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亀井孝、河野六郎、千野栄一、西田龍雄主編,《言語学大辞典》。(東京:三省堂,1988)。
崔鶴根,《蒙古諸汗 源流의 寶綱 蒙古源流》。(漢城:玄文社,1985)。
崔鶴根對譯,《淸太宗朝頒行滿文『大遼國史』= "Dailiyoo Gurun i Suduri" : Solgo Gisun de Ubaliyambuha Bithe》。(서울:서울大學校出版社,1971)。
張玉來,耿軍,《《中原音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張廣達,《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張廣達,《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張廣達,《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張廣達,《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廣達、榮新江,《于闐史叢考(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張錫彤、張廣達譯,《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斎藤純男,《中期語文字音声》。(京都:松香堂,2003),頁105-120。
第五世達賴喇嘛,《西藏王臣護法記》。(臺北:臺灣佛教出版社,1985)。
第五世達賴喇嘛著;郭和卿譯,《西藏王臣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莊吉發,〈《滿文原檔》・《內閣藏本滿文老檔》與清朝前史的研究〉《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上)》。陳熙遠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59-144。new window
莊吉發,〈《滿文原檔》‧《內閣藏本滿文老檔》與清朝前史的研究〉《清史論集(二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頁7-94。new window
莊吉發,〈文獻足徵--《滿文原檔》與清史研究〉《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39-74。new window
莊吉發,〈文獻足徵--滿文原檔與清史研究〉《滿學研究(第四輯)》。閻崇年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頁85-115。
莊吉發,〈穿越歷史:追蹤清太宗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內幕〉《清史論集(二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頁7-17。new window
莊吉發,〈參漢酌金—從家譜的纂修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清史論集(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頁7-70。new window
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滿蒙藏回文資料整理及研究〉《第24回野尻湖1987年7月19日至22日海外事情報告4》。(日本学会, 1987)。
莊吉發,〈從史學的觀點談研究中國邊疆的理論與方法〉《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293-312。new window
莊吉發,〈從現存史館檔看清史的纂修〉,收入陳捷先、成崇德、李紀祥主編,《清史論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new window
莊吉發,〈從朝鮮史籍的記載探討清初滿洲文書的繙譯〉《清史論集(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頁1-26。new window
莊吉發,〈從數目名字的演變看清代滿族的漢化〉,《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41-70。new window
莊吉發,〈淸代上諭檔的史料價値〉《清代史料論述(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頁155-210。new window
莊吉發,〈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聯姻的過程及其意義〉《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277-302。new window
莊吉發,〈清代廷寄制度沿革〉《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63-78。new window
莊吉發,〈清代國史館的傳記資料及列傳的編纂〉,《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189-230。new window
莊吉發,〈清代滿文族譜的史料價值--以托雲保、李佳氏興墾達爾哈族譜為例〉《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89-210。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研究的前景--新史料的發現與新清史的研究〉《清史論集(十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頁153-214。new window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政治活動〉《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235-276。new window
莊吉發,〈運際郅隆:乾隆皇帝及其時代〉《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107-124。new window
莊吉發,〈滿洲族譜的整理概況及其史料價值〉《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313-336。new window
莊吉發,〈滿洲語文在清朝歷史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清史論集(二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頁214-302。new window
莊吉發,〈薩滿信仰與滿族家譜研究〉《清史論集(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頁97-114。new window
莊吉發,《故宫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83)。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new window
莊吉發,《清代準噶爾史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7)。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莊吉發,《清語老乞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莊吉發,《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莊吉發撰稿,《清國時代官署印影集》。(臺北縣中和: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0)。
莫里斯·羅沙比著、趙清治譯,《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陳佳榮、錢江、張廣達編,《歷代中外行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陳垣,〈元祕史音譯類纂〉《陳垣全集 11-12》。(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9)。
陳垣,〈元祕史校記 十卷, 續集二卷〉《陳垣全集12》。(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9),頁861-1131。
陳垣,《元典章校補 十卷》民國二十年(1931)至二十八年(1939) 勵耘書屋叢刻刊本。
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 六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據勵耘書屋民國23年冬刻版影印,1982)。new window
陳垣,《元祕史譯音用字攷 一卷》。(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陳垣,《沈刻元典章校補 十卷》。(北平: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1931)。
陳垣,《校勘學釋例, 又名, 元典章校補釋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
陳高華,《元上都》。(長春:吉林敎育出版社,1988)。
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陳高華,《元代文化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陳高華,《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高華,《元朝史事新證》。(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北京;天津:中華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陳寅恪,《元秘史譯音用字考》。(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陳得芝,《蒙元史研究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陳得芝,《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陳得芝,《蒙元史與中華多元文化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勝藤猛,《忽必烈汗》。(東京:人物往来社,1966)。
善慧法日著;劉立千譯,《宗教流派鏡史》。(蘭州: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內部資料,1980)。
惠宏、邱鵬飛校箋,《回回藥方校箋》。(銀川:陽光出版社,2013)。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著;吳均等譯,《安多政教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森川哲雄,〈•家系譜『蒙古源流』 〉《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 紀念翁獨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Prof. Weng Dujian》。郝時遠,羅賢佑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頁367-392。
森川哲雄,《『蒙古源流』五種》。(福岡:中国書店,2008)。
森川哲雄,《年代記》。(東京:白帝社,2007)。
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辭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黃克定,《從《詩經》到《中原音韻》 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金元音韻的演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
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黃時鑒,《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黃時鑒,《黃時鑒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1)。
黃錫木,《四福音與經外平行經文合參(三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國際漢語聖經,2008)。
奧爾洛夫斯卡婭,《《黃金史》語言》。(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愛宕松男,《忽必烈汗》。(東京:冨山房,194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劉維新主編,《新疆民族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頁413。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楊耐思編,《蒙古字韻校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楊海英,《蒙古源流:内自治区市档案館所蔵二種類写本》。(東京:風響社,2007)。
楠木賢道,《清初対政策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9)。
照那斯圖,《八思巴字和蒙古語文獻》I。(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1990)。
照那斯圖、鄭再發,《蒙古字韻跟跟八思巴字有關的韻書 = Meng-Ku-Tzu-Yun and Someother Rime Books Connected with Hphags-Pa Scrip》。(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4)。
照那斯圖;薛磊,《元國書官印匯釋》。(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賈孟輝編,《《回回藥方》殘本注評》。(銀川:陽光出版社,2015)。
賈敬顏(伯顏),《聖武親征錄校本》三卷本,私人毛邊油印本,年代不詳。京都大學杉山正明教授藏本。
道潤梯步,《新譯校注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嘉木樣協巴,久美旺布著;楊士宏譯,《卓尼政教史》。(蘭州:西北民族學院內部資料,1985)。
嘎日迪,《中古蒙古語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
寧繼福,《中原音韻表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廓諾迅魯伯著;郭和卿譯,《青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廖本聖,《實用西藏語文法》。(臺北:法鼓文化,2002)。
甄金,《蒙古秘史學概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福田洋一、石濱裕美子,《西蔵仏教宗義研究 第4卷,「一切宗義』章》。(東京:東洋文庫,1986)。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35)。
赫伊本・胡爾達茲比赫著 ; 宋峴譯注 ; 郅溥浩校訂,《道里邦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竹成,《俄羅斯民族國家建構中蒙古金帳汗國的影響》。(臺北:蒙藏委員會,1999)。
趙雲田點校,《乾隆朝內府抄本《理藩院則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劉迎勝,《《回回館雜字》與《回回館譯語》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劉迎勝,《海路與陸路: 中古時代東西交流研究 = Maritime and Continental Routes between East and Wes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劉迎勝,《華言與方音: 中古時代後期東西交流的語言橋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劉迎勝,《察合台汗國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劉迎勝,《蒙元帝國與13-15世纪的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2013)。
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 「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蔡巴・貢噶多吉著;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譯,《紅史》[第一版]。(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蔡美彪,《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附表。
蔣冀騁,《阿漢對音與元代漢語語音》。(北京:中華書局,2013)。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鄭光著、廣剛訳,《蒙古字韻研究:訓民正音文字関係解明》。(東京:情報,2015)。
魯迅,《且介亭雜文》。(上海:三間書屋,1937)。
蕭金松,《西藏文法典研究》。(臺北:大千出版社,2013)。
蕭啟慶,《九州四海風雅同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臺北:中央硏究院、聯經出版社,2012)。new window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1983)。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2008)。new window
蕭啟慶,《元代進士輯考》。(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12)。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1999)。new window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 : 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new window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1994)。new window
錢木爾·達瓦買提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東北、內蒙古地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鮑・包力高、斯日古楞,《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再復原及其拉丁轉寫》。(赤峰:内蒙古科学技術出版社,2013)。
薛磊,《元代宮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額爾登泰,烏雲達賚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羅布桑丹津編著;札奇斯欽譯註,《蒙古黃金史譯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 = Studies on the Titulary of Medieval Inner Asian People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羅常培,蔡美彪編,《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關嘉錄、佟永功、關照宏,《天聰九年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釋迦仁欽德著;湯池安譯,《雅隆尊者教法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新聞社,《蒋介石秘録》。(東京:出版,1975-1977)。
..著;稲葉正就、佐藤長訳,《·——年代記》。(京都:法蔵館,1964)。
,《帝國史》。(東京:平凡社,2003)。
・,・・ 著;高田英樹訳,《世界記: 「東方見聞録」対校訳 = Le Divisament dou Monde: La Traduction Confrontée des Trois éditions du Fibre de Marco Polo》。(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
김철준,《『류해』서 어휘 사용 양상 연구》。(서울:역락출판사,2009)。
김호동,《몽골제국과 고려: 쿠빌라이 정권의 탄생과 고려의 정치적 위상 (한국학모노그래프 47 )》。(서울:서울대학교출판문화원,2015)。
김호동,《몽골제국과 세계사의 탄생(석학인문강좌 12)》。(서울:돌베개,2010)。
알슨 토마스,〈몽골제국사 회고와 전망〉《외국학계의 정복왕조 연구 시각과 최근 동향》。(서울:동북아역사재단,2010),頁125-146。
저자미상、김장구 역주,《역주몽골황금사》。(서울:동북아역사재단,2014)。
(蒙文書目請參照原書)
Aland, Kurt, Synopsis Quattuor Evangeliorum: Locis Parallelis Evangeliorum Apocryphorum Et Patrum Adhibitis Edidit, 15. Revidierte Auflage(4. Korrigierter Druck).(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2005).
Apatóczky, Ákos Bertalan, Yiyu 譯語 (Beilu Yiyu 北虜譯語):An Indexed Critical Edition of a Sixteenth-Century Sino-Mongolian Glossary. (Leiden; Boston: Brill, 2009).
Atwood, Christopher P., "Six Pre-Chinggisid Genealogies in the Mongol Empire" 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 19 (2012), pp. 5-58.
Augustine, Saint Bishop of Hippo.; Bernardus Dombart; Alfons Kalb; Johannes Divjak, Sancti Aurelii Augustini Episcopi De Civitate Dei Libri Xxii Vol. I, Lib. I-Xiii, Duas Epistulas Ad Firmum. (Lipsiae: in aedibus B.G. Teubneri, 1877).
Barry, Randall K., Congress Library of, and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la-Lc Romanization Tables: Transliteration Schemes for Non-Roman Scripts. (Washington: Cataloging Distribution Service, Library of Congress, 2012).
Bartold, Vasilii Vladimirovich, 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London: Luzac & Co, 1968).
Bartoli, Adolfo, I Viaggi Di Marco Polo, Secondo La Lezione Del Codice Magliabechiano Più Antico. (Milano: E. Sonzogno, 1886).
Bartoli, Di Adolfo, I Viaggi Di Marco Polo, Secondo La Lezione Del Codice Magliabechiano Più Antico. (Firenze: Felice le Monnier, 1863).
Bawden, Charles R., The Mongol Chronicle Altan Tobči: Text, Transl. And Critical Note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55), p. 10.
Bawden, Charles Roskelly, Altan Tobči: The Mongol Chronicle.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55).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épartement des manuscrits, and E. Blochet,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Arabes des Nouvelles Acquisitions (1884-1924).(Paris: E. Leroux, 1925).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épartement des manuscrits, and E. Blochet,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Turcs. (Paris: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1932).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épartement des manuscrits, and Edgar Blochet,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Arabes, Persans et Turcs Offerts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 M. J.-A. Decourdemanche. (Paris: E. Leroux, 1909).
Billerbeck, Margarethe, Bruce K. Braswell, Thomas Schmidt, and David Amherdt, Sapheneia:Beiträge zur Klassischen Philologie. (Bern: P. Lang, 2000).
Binbas, Ilker Evri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enealogical Tree" in Islamic Historiography."Horizons of the World: Festschrift for Isenbike Togan. (Istanbul: Ithaki, 2011).pp. 456-544.
Blo bzang bstan, ''dzin, Hans Peter Vietze, and Gendeng Lubsang, Altan Tobči: Eine Mongolische Chronik Des Xvii. Jahrhunderts Von Blo Bzan Bstan ''Jin, Text und Index. (Tokyo: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1992).
bLo-bzaṅ, bsTan-''jin, Altan Tobči: A Brief History of the Mongol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Blochet, E., and Cicely Binyon, Musulman Painting Xiith-Xviith Century.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29).
Blochet, E., and James Darmesteter, Lexique des Fragments de L''avesta Publiés par James Darmesteter. (Alençon: Typographie & lithographie A. Manier, 1901).
Blochet, E., Études sur L''ésotérisme Musulman. (Paris: Sindbad, 1979).
Blochet, E., Introduction à l''histoire des Mongols de Fadl Allah Rashid Ed-Din. (Leyden; London: E.J. Brill; Luzac & Co., 1910).
Blochet, E., IntroductionL''histoire des Mongols de Fadl Allah Rashid Ed-Din. (Leyden; London: E.J. Brill; Luzac & Co., 1910).
Blochet, E., la Conquète des tats Nestoriens de L''asie Centrale par Les Schiïtes. Les Influences Chrétienne et Bouddhique Dans le Dogme Islamique. (Paris: Picard, 1926).
Blochet, E., Le Culte D''aphrodite-Anahita Chez Les Arabes Du Paganisme. (Paris: J. Maisonneuve, 1902).
Blochet, E., Le Messianisme Dans L''hétérodoxie Musulmane. (1903).
Blochet, E., Les Enluminures des Manuscrits Orientaux, Turcs, Arabes, Persan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Éditions de la Gazette des Beaux-arts, 1926).
Blochet, E., Les Sources Orientales de la Divine Comédie. (Paris: J. Maisonneuve, 1901).
Blochet, E.,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and Département des manuscrits, Les Peintures des Manuscrits Orientaux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Pour les membres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reproductions de manuscrits à peintures, 1920).
Blochet, Edgar, and N. B, B. N.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Persans, par E. Blochet. T. III, Nos 1161-2017. (Paris, 1928).
Blochet, Edgar, and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Ancien Fonds, Nos 1 - 396, Supplément, Nos 1 - 572. (Paris, 1932).
Blochet, Edgar, and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Arabes des Nouvelles Acquisitions (1884-1924).(Angers, Société française d''imprimerie et de publicié, 1925).
Blochet, Edgar, and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Turcs. Tome I, Tome I. (Chartres; Paris; Paris: Impr. d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Bibliothèque nationale, 1932).
Blochet, Edgar, and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Turcs. Tome Ii, Tome Ii. (Chartres; Paris; Paris: Impr. d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Bibliothèque nationale, 1933).
Blochet, Edgar, and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Supplément Nos 573 - 1419. (Paris: Bibl. Nationale, 1933).
Blochet, Edgar, and nationale Imprimerie, Inventaire de la Collection de Manuscrits Musulmans de M. Decourdemanche.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916).
Blochet, Edgar,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Persans. (Paris: Impr. nationale, 1905).
Blochet, Edgar,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Mazdéens (Zends, Pehlvis, Parsis Et Persan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 E. Blochet. (Besançon: impr. de P. Jacquin, 1900).
Blochet, Edgar, Études de Grammaire Pehlvie. (Paris: Guilmoto, 1905).
Blochet, Edgar, Etudes sur L''histoire Religieuse de L''iran. (Angers: Impr. Camis et Cie, 1899).
Blochet, Edgar, Inventaire des Manuscrits Arabes de la Collection Decourdemanche. (Besançon: Jacquin, 1906).
Blochet, Edgar, Inventaire Et Description des Miniatures des Manuscrits Orientaux Conservés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 E. Blochet. (Paris: E. Bouillon, 1900).
Blochet, Edgar,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and Département des manuscrits,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Persan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E. Leroux, 1905).
Blochet, Edgar,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and Manuscrits Département des, Peintures de Manuscrits Arabes, Persans Et Turc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Catala, 1910).
Blochet, Edgar, Nationale Bibliothèque, and Manuscrits Département des, Peintures de Manuscrits Arabes, Persans Et Turc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Berthaud, 1912).
Blochet, Edgar, Notes sur des Peintures Hindoue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1926).
Bosworth, C.E. etc.,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Vol. 1 (Leiden; New York; Paris: E.J. Brill;Maisonneuve & Larose, 1986).
Bosworth, Clifford Edmund, 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 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6).
Boyle, John Andrew, The Mongol World Empire, 1206-1370.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1977).
Brook, Timothy, and Gregory Blue(eds.), 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sod nams rgyal, mtshan, and Per K. Srensen, The Mirror Illuminating the Royal Genealogies: Tibetan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XIVth Century Tibetan Chronicle:Rgyal-Rabs Gsal- Ba''i Me-Long. (Weisbaden: Harrassowitz, 1994).
Buell, Paul 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Mongol World Empire. (Lanham, MD: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2003), p. 105.
Byamba Erke, Daičing, and Hans-Rainer Kämpfe, Das Asaraγči Neretü-Yin Teüke des Byamba Erke Daičing Alias Šamba ǰasaγ: (Eine Mongolische Chronik Des 17. Jahrhunderts).(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3).
Cleaves, Francis Woodma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Cambridge, Mass: Published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Coblin, W. South, A Handbook of ''Phags-Pa Chinese.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Corff, Oliver, Auf Kaiserlichen Befehl Erstelltes Wörterbuch des Manjurischen in Fünf Sprachen: "Fünfsprachenspiegel": Systematisch Angeordneter Wortschatz Auf Manjurisch, Tibetisch, Mongolisch, Turki Und Chinesisch: Vollständige Romanisierte und Revidierte Ausgabe mit Textkritischen Anmerkungen, Deutschen Erläuterungen Und Indize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3).
Crossley, Pamela Kyle, 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d ’Ohsson, Constantin, Histoire des Mongols, Depuis Tchinguiz-Khan Jusqu''à Timour Bey, ou Tamerlan (La Haye; Amsterdam: Les frères Van Cleef, 1940).
d’Ohsson, Constantin, Histoire des Mongols, Depuis Tchinguiz-Khan Jusqu''à Timour Bey, ou Tamerlan (La Haye; Amsterdam: Les frères Van Cleef, 1834-1835).
de Bruijn, J. T. P. d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ersian Literature. (London ; New York:New York: I.B. Tauris ;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de Rachewiltz, Igor, May Wang, 《元朝人名錄》。(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8)。
de Rachewiltz, Igo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Second Impression with Corrections. (Leiden;Boston: Brill, 2006).
de Rachewiltz, Igo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eiden; Boston: Brill, 2004).
de Rachewiltz, Igo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Second Impression with Corrections. (Leiden;Boston: Brill, 2006).
de Rachewiltz, Igo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Vol. 3. Supplement. (Leiden; Boston: Brill, 2013).
Erdeni, Boghatur, 〈나씨 (羅氏)《황금사》성서역사배경급기사학가치〉, 《몽골학》, 11 (2001), 頁105-112。
Feder, Ellen K., Family Bonds Genealogies of Race and Gender.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Foucault, Michel,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Gabain, von A. von, Altturkische Grammatik.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74).
García, Javier Martínez, and Michiel de Vaan, Introduction to Avestan. (Leiden: BRILL, 2014).
Grnbech, Kaare, and John Richard Krueger,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Literary) Mongolian: Introd., Grammar, Reader, Glossary.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93).
Grousset, René, Le Conquérant du Monde: (Vie de Gengis-Khan) (Paris: A. Michel, 1944).
Grousset, René, L''empire des Steppes: Attila. Gengis-Khan. Tamerlan. avec 30 Cartes et 20 Figures dans le Texte. (Paris: Payot, 1939).
Grousset, René,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Haenisch, Erich, Qad-un ündüsün-ü Erdeni-yin Tobšiya: (Eine Pekinger Palasthandschrift).(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66).
Hambis, Louis, “Le Chapitre CVII du Yuan Che: Les Généalogies Impériales Monogoles dans l’histoire Chinoise Officielle de la Dynastie Monogole” T''oung Pao: ou Archives concernant l''historie, les langues, la géographie et l''ethnographie de l''Asie orientale, 17 (1945), pp.38-55.
Hambis, Louis, Le Chapitre CVIII du Yuan Che: Les Fiefs Attribués aux Membres de la Famille Impériale et aux Ministres de la Cour Mongole d’après l’histoire Chinoise Officielle de la Dynastie Mongole (Leiden: E. J. Brill, 1954).
Hamd Allāh, Mustaufī al Kazvīnī. The Ta’ríkh-i-guzída: or, “Select history” of Hamdu’láh Mustawfí-i-Qazwíní, compiled in A.H. 730 (A.D. 1330), and new reproduced in fac-simile from a manuscript dated A.H. 857 (A.D. 1453).. Leyden : London: E. J. Brill ; Luzac & co., 1910-13.
Heissig, Walther, Die Familien-und Kirchengeschichtsschreibung der Mongolen.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59).
Hozier, Pierre D, Descente Généalogique de L''illustre Maison de Bournonville... Dressée... par le Sieur D''hozier. (Paris: Impr. de E. Martin, 1657).
Hozier, Pierre D, Genealogie et Alliances de la Maison Des Sievrs de Larbovr, Dits Depvis de Combavld:Sortie Autresfois Puisnée, de la Premiere Race de Bourbon Non Royalle, Dès Deuant L''an Mil Deux Cents. (A Paris: Chez Clavde Percheron ... 1628).
Hozier, Pierre D, Remarqves Sommaires sur la Maison de Gondi par le Sieur D''hozier. (S.L.: S.N., 1652).
Hozier, Pierre D, Table Généalogique Pour Faire Voir Que la Maison de S.-Simon Descend par Femmes de la Royale Maison de France... par le Vieux D''hozier. (Paris, 1631).
Hozier, Pierre D., Pierre Paillot, la Genealogie et les Alliances de la Maison D''amanze Av Comté de Masconnois Dans le Govvernement Dv Dvché de Bovrgongne. Dressée sur Tiltres, Histoires, Registres du Chapitre de L''englise Metropolitaine & Primatiale de Saint Iean de Lyon & Autres Bonnes Preuues. Avec les Prevves et Qvelqves Additions Mises. (Diion: Chez Ledit Palliot, 1659).
Jackson, A. V. Williams, The Avestan Alphabet and Its Transcription. (Stuttgart: W. Kohlhammer, 1890).
Judovitz, Dalia, The Culture of the Body Genealogies of Moderni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1).
Karlgren, Bernhard,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Stockholm: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7).
Kasai, Yukiyo, Die Uigurischen Buddhistischen Kolophone. (Turnhout: Brepols 2008).
(波斯文書目請參照原書)
Kittel, Rudolf, Karl Elliger, Wilhelm Rudolph, Hans Peter Rüger, and G. E. Weil, תורה נביאים וכתובים =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stiftung, 1997).
Lessing, Ferdinand, Mongolian-English Dictiona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0).
Ligeti, Lajos, Monuments en écriture Phags-Pa: Pièces de Chancellerie en Transcription Chinoise.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1972).
Ligeti, Lajos, Monuments Préclassiques XIIIe et XIVe Siècles.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1972), p. 73.
Lomi, Charles Roskelly Bawden, and Walter Heissig, Mongγol Borǰigid Oboγ-Un Teüke: Meng-Ku Shih-Hsi-P''u.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57).
Lubsangdambijalsan, and   ,  : (" ").(: - "",    , 1973).
Martin, Dan, Tibetan Histories: A Bibliography of Tibetan-Language Historical Works (London: Serindia, 1997).
Martin, Dan, Tibetan Histories: A Bibliography of Tibetan-Language Historical Works (London: Serindia, 1997).
Misra, Satya Swarup, The Avestan: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Grammar. (Varanasi: Chaukhambha Orientalia, 1979).
Mostaert, Antoine, Dictionnaire Ordos. (Peking: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1941-1944).
Moule, A. C., and Paul Pelliot, 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 1938).
Nakano, Miyoko, A Phonological Study in the ''Phags-Pa Script and the Meng-Ku Tzu-Yun. (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1).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Eine Streitschrift. (Leipzig: C.G. Naumann, 1892).
Ordre Du, Saint-Esprit, Pierre D Hozier, Melchior Tavernier, Les Noms Surnoms Qualitez, Armes et Blasons Des Chevaliers de L''ordre du Sainct Esprit:Creez par Louys le Juste Xiii du Nom Roy de France et de Navarre A Fontaine-Bleau, le 14 May 1633. par le S[ieu]r Dhozier Gentilhomme... Avec les Figures en Tailles-Douces, Curieusement Gravées, et Représentant Au Vray les Cérémonies et Vestemens Desdits Sieurs Chevaliers, et un Ample Discours sur Ce Qui S''y Est Passé. (A Paris chez Melchior Tavernier en lisle du Pallais, 1634).
Pankratov, B. I., - - (  ):15 . (: -  -, 1962).
Pelliot, Paul, and Louis Hambis, Notes on Marco Polo 3.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A. Maisonneuve, 1973).
Pelliot, Paul, and Marco Polo, Notes on Marco Polo 1 (Paris: Adrien-Maisonneuve, 1959).
Pelliot, Paul, and Marco Polo, Notes on Marco Polo 2. (Paris: Adrien-Maisonneuve, 1963).
Pollock Sheldon, Ivan, Benjamin A. Elman, and Ku-ming Kevin Chang (ed.), World Philolog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olo, Marco, A. C. Moule, Paul Pelliot, and Biblioteca Catedral de Toled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London: G. Routledge, 1938).
Polo, Marco, Henri Cordier, and Henry Yule,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 (London: J. Murray, 1903).
Poppe, Nicholas, Grammar of Written Mongolian.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54).
Poppe, Nikolai Nikolaevich, John R. Krueger(ed.), The Mongolian Monuments in Hp''ags-Pa Script. (Wiesbaden: O. Harrassowitz, 1957).
Radloff, V. V., Kuan-Ši-Im Pusar: Eine Türkische Übersetzung des XXV. Kapitels der Chinesischen Ausgabe des Saddharmapuṇḍarīka. (St.-Pétersbourg: Commissionnaires de l''Académie impériale des sciences, 1911).
Rashīd al-Dīn, Ṭabīb, J. A. Boyle, and Boyle translated from the Persian of Rashīd al-Dīn by John Andrew, The Successors of Genghis Kh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Rashīd, al-Dīn, A. A. Romaskevich, L. A. Khetagurov, Ăbdu̇lġărim Ăli oghlu̇ Ălizadă, and -ӣ ̤̄ ӣ, ̄ʿ -̄ӣ̮ (جامع التواریخ).(: - “, “ . .  -, 1965).
Rashīd, al-Dī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 annotation by W.M. Thackston, Rashiduddin Fazlullah''s Jamiʿuʾt-Tawarikh = Compendium of Chronicles:A History of the Mongol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Dept. 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1998).
Rasid-ad-Din, Fadlallah, and Edgar Blochet, Djami el-Tévarikh: Histoire Générale du Monde par Fadl Allah Rashid Ed-Din; Tarikh-I Moubarek-I Ghazani: Histoire des Mongols Éditée par E. Blochet.Tome II, Contenant L''histoire Des Empereurs Mongols Successeurs de Tchinkkiz Khaghan. (Leyden: Brill, 1911).
Rossabi, Morris, Khubilai Khan:His Life and Tim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Rybatzki, Volker, Die Personennamen und Titel der Mittelmongolischen Dokumente : Eine Lexikalische Untersuchung (Helsinki: Helsingin yliopisto, 2006).
Rybatzki, Volker. "Genealogischer Stammbaum Der Mongolen." Studies in Honour of Denis Sino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90th Birthday. (Asiatische Forschungen 149.) 2006, . edited by Elena V. Boikova & Giovanni Stary. Florilegia Altaistic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6).
Rypka, Jan, History of Iranian Literature. (Dordrecht: D. Reidel, 1968).
Saskyapa, and Bronislav I. Kuznetsov, Rgyal Rabs Gsal Ba''i Me Long: The Clear Mirror of Royal Genealogies. [by Sa-Skya-Pa]. Tibetan Text in Transliter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Edited by B. I. Kuznetsov. (Leiden: E. J. Brill, 1966).
Saγang Sečen, Erdeni-yin tobči. Monumenta Historica Instituti historiae comiteti scientiarum reipublicae populi mongoli, Tomus I, Fasc. 1. (Ulahbator [i.e. Ulanbator]: [s.n.], 1958).
Shen, Zhongwei, Studies on the Menggu Ziyun.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08).
Smith, E. Gene, and Kurtis R. Schaeffer, Among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1).
Sod-nams grags-pa, Giuseppe Tucci, Deb T''er Dmar Po Gsar Ma = Tibetan Chronicles Vol. I. (Rom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71).
Sokolov, S. N., The Avestan Language. (Moscow: Nauka Pub. House, Central Dept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 1967).
Ssanang, Ssetsen, and Erich Haenisch, Monggo Han Sai Da Sekiyen- die Mandschufassung von Secen Sagang''s Mongolischer Geschichte: Nach Einem im Pekinger Palast Gefundenen Holzdruck in Umschreibung (Leipzig: Verlag Asia Major, 1933).
Steingass, Francis Joseph, A Comprehensive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 Including the Arabic Words and Phrases to Be Met with in Persian Literature.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1892).
Storey, C. A., Persian Literature:A Bio-Bibliographical Survey. (London: Luzac, 1927).
Taube, aus dem Mongolischen übersetzt und kommentiert von Manfred, Geheime Geschichte Der Mongolen : Herkunft, Leben Und Aufstieg Dschingis Khans (München: C.H. Beck, 2005) .
Thomas, Voltaire Antoine-Léonard, Eloge De René Descartes par M. Thomas. Discours qui a Remporté le Prix de L''académie Françoise en 1765 [Lettre de Monsieur de Voltaire a M. Thomas. Extrait des Affiches de Paris N° 43]. (Paris: Chez Regnard(Frères Perisse), 1765).
Tȯmȯrtogoo, D., and G. Cecegdari, Mongolian Monuments in ''Phags-Pa Script: Introduc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Bibliography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10).
Tȯmȯrtogoo, D., G. Cecegdari, . Mongolian monuments in Uighur-Mongolian script (XIII-XVI centuries): introduction, transcription and bibliography.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06.
(藏文書目請參照原書)
Tserenpil, D., Rita Kullmann, Surguul’ Mongol Ulsyn Ikh, Soëlyn Surguul’ Mongol Khel, and Khureelen Khel Zokhiolyn, Mongolian Grammar(4th Rev. Ed).(Ulaabbaatar: ADMON Co., Ltd., 2008).
Turnbull, Stephen R., Genghis Khan & the Mongol Conquests, 1190-1400.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 2003).
Turner, James, Philology:The Forgotten Origins of the Modern Humanit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United Nations Group of Experts on Geographical, Names, Nations United, and Division Statistical, 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7).
Valentina, Calzolari, and Michael E. Stone (ed.), Armenian Philology in the Modern Era:from Manuscript to Digital Text. (Leiden: Brill, 2014).
Vaṣṣāf al-Ḥaz̤rat, ʻAbd Allāh ibn Faz̤l Allāh, Geschichte Wassaf''s (Wien: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0).
von Erdmann, Franz, Temudschin der unerschütterliche:Nebst Einer Geographish-Ethnographischen Einleitung und den Erforderliche Besondern Anmerkungen und Beilagen. (Leipzig: F.A. Brockhaus, 1862).
von Möllendorff, Paul Georg, A Manchu Grammar, with Analysed Texts. (Shanghai: 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2).
Weller, Friedrich. " Über die Funktion der Partikel ǰa."Studia Sino-Altaica: Festschrift für Erich Haenisch, zum 80. Geburtstag. Im Auftrag der Deu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961).pp. 208-223.
Wolf, Eric R.,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Yule, Colonel Henry,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 Vol.1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 .., .  1:     . (:  ̆ , 1963).
, .., .  VIII:   . (:  ̆ , 1973), pp. 270-310.
, .., .  VIII:   . (:  ̆ , 1973).
, .,     і. ( . ѣі.).(.-: і . ,  ., . - , 1900).
, .,     і. ( . .).(.-: і  і , 1898).
, .,   (Xiii-Xvii .).(:  ,    , 1978).
., . ., ‘ -. (   ).     , . III. (: “-”, 2006).
, , . , ү үү,   ,   ү үү  ү. (:  , 2011).
,  (Joseph Étienne Kowalewski), Dictionnaire mongol-russe-français, dedié a sa majesté l''empereur de toutes les Russies= --і . (Kazan: Imprimerie de l''université, 1844), p. 1978.
  ;. ү(  өүү,  , ,  ).  ( үү); . ( ),    Ү    . (:  , 2006).
,  , zk " ". (:  "", 1984).
, .., "   "  , II (1941), pp. 102-104.
--  --; .   . . ,    III. (:    , 1946).
--  --; .   . . ,    I . 1. (:    , 1952).
--  --; .   . . ,    I . 2. (:    , 1952).
--  --; .   . . ,    II (:    , 1960).
, ..,  :- . (: . .  -, 1972).
,  .,     :30000  Ү. (:     , 1966).
, ,  Ү   . (Ulaanbaatar: Soëmbo Printing, 20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2).
 -, "      -  (   )." In     ( ).    . 1223–1556, pp. 188-192. :  ,    , 2001.
 -,    (:    ,   . . ,    , 2008).
ү, ,  , Sŏng-gyu Yi,    , ө  , and   ө , Bimba-Yin Asaragci Neretü-Yin Teüke:  . (:    ,   ө &  ө  , 2002).

四、期刊論文
小林高四郎,〈民族社会構造姓氏親族名稱〉,《社會勞働研究》,3:(1955),頁107-121。
中村健太郎,〈14世紀前半語印刷仏典奥書現「Könčög王家」〉,《内陸言語研究》,24(2009),頁131-171。
中村健太郎,〈文「成宗即位記念仏典」出版歷史的背景:U 4688[T Ii S 63]・*U 9192[T III M 182] 分析通〉,《内陸言語研究》,21(2006),頁50。
巴干,〈“印、藏、蒙汗統同源論”分析〉,《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86),頁69-73。
巴雅爾、小沢重男,〈<秘史>編著者・音訳者・翻訳者〉,《日本学会紀要》,21(1990),頁121-143。
王汎森,〈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古今論衡》,11(2004),頁1-12。
王啟龍,〈《彰所知論》史料來源述略〉,《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997),頁27-35。
王啟龍,〈《彰所知論》研究之一——藏漢文版本及相關問題〉,《中國藏學》,1(1997),頁111-117。
王啟龍,〈《彰所知論》補訂〉,《西北民族研究》,3(2002),頁56-82。
王國維,〈南宋人所傳蒙古史料考(王大觀 行程錄,李大諒 解征蒙記,張師顏 南遷錄)〉,《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927),頁1129。
王國維,〈觀堂題跋選錄(經史部分)〉,《文獻》,3(1981),頁205-228。
本田実信,〈・千戸 ―『元朝秘史』『集史』比較通 ―〉,《史学雑誌》,62:6,(1953),頁1-26。
甘懷真,〈中國古代君臣間的敬禮及其經典詮釋〉,《臺大歷史學報》,31(2003),頁45-75。new window
白·特木爾巴根,〈元代學者著述中所見《脫卜赤顏》考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14),頁172-176。
白岩一彦,〈『集史』「史」成立年代:主要四写本序文(第九四回史学会大会報告記事)〉,《史學雜誌》,105:12(1996),頁118-119。
白岩一彦,〈『集史』写本(國民議会図書館写本2294番)〉,《》,36:1,(東京,1993),頁55-70。
白岩一彦,〈『集史』写本 (Supplément persan 1113) 〉,《》,34:1,(東京,1991),頁17-31。
白岩一彦,〈『集史』研究現状課題〉,《日本中東学会年報》,10(1995),頁179-198。
白岩一彦,〈・『歷史集成』國民議会図書館写本成立年代〉,《》,40:2,(東京,1998),頁85-102。
白岩一彦,〈一二世紀社会宗族族譜:『集史』「・祖先紀」〉,《史学》,64:3(1995),頁311-325。
白岩一彦,〈書誌 ・『歷史集成』現存写本目録〉,《参考書誌研究》,53(2000),頁1-33,図巻頭34p。
白岩一彦,〈資料紹介 語文獻訪〉,《資料通報》,38:5(2000),頁1-7。
石濱裕美子,〈『・・』派文獻影響〉,《史観》,123:(1990),頁47-58。
石濱裕美子,〈、、満州政治場共有仏教政治思想〉,《早稲田大學教育學部學術研究-地理學・歷史學・社會科學編》,48(1999),頁25-40。
石濱裕美子,〈仏教思想基王権像〉,《日本西蔵学会会報》,40(1994),頁35-44。
石濱裕美子,〈著作見政権最初期燕京地域状況〉,《史滴》,25(2003),頁226-249。
石濱裕美子,〈年代記年代記与影響〉,《日本西蔵学会会報》,36(1990),頁19-24。
石濱裕美子,〈=碑文見仏教〉,《『・言語文化研究』》,79(2010),頁121-143。
吉田豊,〈Further Remarks on the Sino-Uighur Problem〉,《神戸市外国語大学外国学研究》,45:(1999),頁1-11。
吉田豊,〈Sino-Iranica〉,《西南研究》,48(1998),頁33-51。
吉田豊,〈出土文獻言語変化年代決定--語文獻中借用形式例 (特集 変化)〉,《・》,11:(2004),頁3-34。
吉田豊,〈人人関係語資料2件〉,《西南研究》,67(2007),頁48-56。
吉田豊,〈文字表記漢字音〉,《東方学報》,66(1994),頁p380-271。
吉田豊,〈語 Nafnamak「国名表」2・3読〉,《》,36:1(1993),頁151-153。
吉田豊,〈大谷探険隊将来中世語文書簡見〉,《》,28:2(1985),頁50-65。
吉田豊,〈仏教語断片研究(2)〉,《西南研究》,75(2011),頁1-10。
吉田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出語資料〉,《神戸市外国語大学外国学研究》,23:(1991),頁57-83。
吉田豊、森安孝夫,〈出土語・語教徒手紙文〉,《内陸言語研究》,15:(2000),頁135-178。
吉田豊、森安孝夫、新疆自治區博物館,〈麹氏高昌国時代文女奴隷売買文書〉,《神戸市外国語大学外国学研究》,19:(1989),頁1-50。
宇野伸浩,〈『集史』構成「・説話」意味〉,《東洋史研究》,61 :1(2002),頁137-110。
宇野伸浩,〈『集史』第1巻「史」・・挿話〉,《人間環境学研究》,8(廣島,2012),頁173-186。
宇野伸浩,〈<研究>・家通婚関係見対称的婚姻縁組 (遊牧社会歷史現在)〉,《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 別冊》,20(1999),頁1-68。
宇野伸浩,〈・前半生研究『元朝秘史』『集史』比較考察〉,《人間環境学研究》,7(廣島,2009),頁57-74。
宇野伸浩,〈・『集史』増補加筆〉,《人間環境学研究》,1(1/2)(廣島,2003),頁39-62。
宇野伸浩,〈『集史』第1巻「史」諸写本見脱落〉,《人間環境学研究》,5:1(2006),頁95-113。
江風,〈「新清史」之爭:超越政治》可能嗎?〉,《中華讀書報》2012年8月22日,9版。
吳國聖,〈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藥方〈 [三棱煎丸]〉之解讀考釋〉,《西夏學》,5:(2010),頁38-53。
吳國聖,〈不羈之忠 —— 評介 Naomi Standen, Unbound Loyalty :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新史學》,22:3(2011),頁209-244。
艾騖德(Christopher P. Atwood),〈〈說郛〉版本史--〈聖武親征錄〉版本譜系研究的初步成果〉,《國際漢學研究通訊》,9 (2014),頁397-438。
何啟龍,〈從五色四夷與十六大國看《白史》的歷史層次——比較藏文本與蒙古文本《彰所知論》〉,《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2013),頁296-317。
余大鈞,〈十四世紀初伊朗史學家拉施德丁主編的歷史巨著—《史集》〉,《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78),頁54。
余大鈞,〈拉施特和他主編的歷史巨著《史集》〉,《民族研究》,6(1983),頁66。
希都日古,〈“黃金家族”概念形成於15世紀中葉說質疑──與阿爾丁夫教授商榷〉,《黑龍江民族叢刊》,1(2000),頁65-69。
希都日古,〈論17世紀蒙古編年史的史學模式——印藏蒙同源論〉,《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2001),頁63-67。
希都日古,〈論藏傳佛教對17世紀蒙古編年史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002),頁36-39。
杉山正明,〈帝国原像― ・一族分封 ―〉,《東洋史研究》,37:1(1978),頁1-34。
杉山正明,〈八不沙大王令旨碑〉,《東洋史研究》,52:3(1993),頁105-154。
杉山正明,〈大元三大王国―奪権前後 ―(上)〉,《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紀要》,34(1995),頁92-150。
杉山正明,〈日本時代史研究〉,《中國史學》,1(1991),頁211-231。
杉山正明,〈西暦 1314 年前後大元西境小札記〉,《西南研究》,27(1987),頁24-56。
杉山正明,〈杉山正明談蒙古帝國:“元並非中國王朝”一說對錯各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4年7月27日。
杉山正明,〈豳王系譜―元明史料『・』比較通 ―〉,《史林》,65:1(1982),頁1-40。
李治安,〈元代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考述〉,《歷史研究》,1(2009),頁24-50。
李治安,舩田善之,〈元世祖草原領地考〉,《早稲田大学研究所紀要》,5(2009),頁59-70。
李治亭,〈「新帝國主義」史學標本〉,《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20日,B02版。
李保文,〈天命天聰年間蒙古文檔案譯稿(下)〉,《歷史檔案》,1(2002),頁3。
村岡倫,〈元代永寧王家系譜投下領〉,《東洋史苑》,66(2006),頁1-20。
沈衛榮,〈再說大師的謬誤與局限——答讀者忽都不花〉,《(上海)東方早報》,B15版讀者會所(2011年6月26日)。
沈衛榮,〈再論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4(2006),頁697-727。
赤[土+反]恒明,〈『五族譜』『集史』編纂〉,《史観》,130(1994),頁47-61。
赤[土+反]恒明,〈『五族譜』分支『集史』関係〉,《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41:4(1996),頁27-41。
赤[土+反]恒明,〈『五族譜』分支『集史』諸写本〉,《・言語文化研究》,55(1998),頁141-164。
赤[土+反]恒明,〈『集史』第一巻「史」校訂語版写本 Ayasofya 3034 価値〉,余太山、李錦繡 主編《歐亞學刊(國際版)》,新1輯 (總第1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頁421-440。
赤[土+反]恒明,〈裔系譜情報漢文文書〉,《西南研究》,66(2007),頁43-66。
赤[土+反]恒明,〈語史料北元史関連情報 ── 『伝記伴侶』、・以降・条 ──〉,《埼玉学園大学紀要 人間学部篇》,15(2015),頁231-236。
赤[土+反]恒明,〈系譜史料諸子関記載〉,《史観》,142 (2000),頁38-57。
那木吉拉,〈元代漢人蒙古姓名考〉,《中央民族學院學報》,2(1992),頁10-14。
松田孝一,〈西北出鎮〉,《東方学》,64(1982),頁p73-87。
松田孝一,〈家遊牧地〉,《立命館文學》,537(1994),頁1007-1026。
松田孝一,〈家東方領〉,《東洋史研究》,39:1(1980),頁p35-62。
松田孝一,〈国発見史格墨書〉,《13、14世紀東史料通信》,21:(2013),頁1-8。
松田孝一,〈元朝期分封制 : 安西王事例中心〉,《史學雜誌》,88:8(1979),頁1249-1286。
松田孝一,〈北京元代石刻~残方~〉,《13、14世紀東史料通信》,1:(2004),頁10。
松田孝一,〈「嶺北省題名記」(仮題)復元〉,《13、14世紀東史料通信》,23:(2014),頁1-20。
定宜莊,〈由美國的“新清史”研究引發的感想〉,《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頁9-11。
岡田英弘,〈帝国継承国家〉,《地域文化研究》,2(1997),頁62-76。
岩井大慧,〈・「東方見聞録」拉典版複製〉,《日本歷史》,42(1951),頁56-58。
岩井大慧,〈拉典語初版本・東方見聞録就〉,《學鐙》,49 :8(1952),頁24-28。
岳婷婷,〈元代漢人取蒙古、色目名考述〉,《長春理工大學學報》,11(2012),頁59-60。
服部四郎,〈Mogol Magol〉,《東洋學報(東京)》,12:2(1941)。
松田孝一,〈漢地統治制度―分地分民制度中心―〉,《待兼山論叢》,11史学篇(1978),頁33-54。
松田孝一,〈元朝期分封制 ―安西王事例中心―〉,《史学雑誌》,88:8(1979),頁37-74。
林傳芳,〈略述西藏史著--「紅史」〉,《內明》,6(1972),頁3-6。
芮跋辭(Volker Rybatzki)、吳國聖,〈西安新發現唐代葛啜王子古突厥魯尼文墓誌之解讀研究〉,《唐研究》,19(2013),頁425-442。
邱軼皓,〈十四世紀初斡兒答兀魯思的汗位繼承危機——相關波斯語、阿拉伯語史料的對比與研究〉,《西域研究》,4(2013),頁39-48。
邱軼皓,〈大德二年 (1298) 伊利汗國遣使元朝考:法合魯丁•阿合馬•惕必的出使及其背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7:1(2016),頁67-124。new window
邱軼皓,〈元憲宗朝前後四兀魯思之分封及其動向--大蒙古國政治背景下的山西地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1(2011),頁79-127。new window
邱軼皓,〈伊利汗國的成立:異密·部族·集團——以《五族譜》(旭烈兀~阿合馬)為中心〉,《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1(2014),頁151-186。
邱軼皓,〈合失生母小考〉,《中國史研究》,3(2012),頁70-72。
邱軼皓,〈蒙古帝國史全景下的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史研究》述評〉,《西域研究》,3(2010),頁130-135。
邱軼皓,〈輿圖原自海西來——《桃里寺文獻集珍》所載世界地圖考〉,《西域研究》,2(2011),頁23-37。
邵循正,〈元史,拉施特集史,蒙古帝室世系所記世祖后妃考(附表)〉,《清華學報》,11:4(1936),頁969-975。
邵循正,〈有明初葉與帖木兒帝國之關係〉,《社會科學(北平)》,2:1(1936),頁135-148。
邵循正,〈刺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紀譯釋(上)〉,《清華學報》,14:1(1947),頁71-118。
金浩東,〈『集史』「칭기스칸列祖紀」譯註〉,《中央아시아硏究》6(2001),頁197-255。
阿爾丁夫,〈“黃金家族”一詞的指稱對象範圍──答特木勒、希都日古兩青年同志〉,《民族研究》,4(1997),頁75-80。
阿爾丁夫,〈就“數”字所指數目範圍再答特木勒等同志——兼談“黃金家族”與“孛兒只斤家族”絕非“等同概念”〉,《黑龍江民族叢刊》,4(2000),頁75-79。
阿爾丁夫,〈蒙古史中“黃金家族”一詞的來源和含義〉,《民族研究》,3(1996),頁63-69。
侯德仁,〈柯嬌燕:我對「新清史」研究的保留意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月9月1日,A05版。
姚大力,〈「新清史」之爭背後的民族主義〉,《東方早報》2015年4月2日,8版。
姚大力,〈一段與“唐宋變革”相並行的故事〉《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3年1月6日。
洪金富,〈《元典章》點校例釋〉,《中國史研究(北京)》,2(2005),頁113-118。
洪金富,〈《元典章》點校釋例續〉,《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4(2012),頁46-54。
洪金富,〈元《析津志•原廟•行香》篇疏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2008),頁1-40。new window
洪金富,〈元代文獻攷釋與歷史研究-稱謂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4(2010),頁737-767。new window
洪金富,〈元代漢軍軍戶的正貼結構與正貼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2(2009),頁265-289。new window
洪金富,〈元代監察官吏的出巡日期問題〉,《新史學》,13:2(2002),頁157-176。new window
洪金富,〈元代蒙文漢譯「不怕那甚麼」的相關問題〉,《古今論衡》,24(2013),頁29-64。
洪金富,〈元朝怯薛輪值史料攷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2(2003),頁325-388。new window
洪金富,〈元朝皇帝的蒙古語稱號問題〉,《漢學研究》,23:1(2005),頁461-497。new window
洪金富,〈忽必烈乳母的不揭之謎〉,《古今論衡》,21(2010),頁31-62。
洪金富,〈唐妃娘娘阿吉刺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2008),頁41-62。
洪金富,〈校定本《元典章》序〉,《古今論衡》,26(2014),頁75-114。
洪金富,〈數目字人名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2(1987),頁281-379。new window
洪麗珠,〈寓制衡於參用:元代基層州縣官員的族群結構分析〉,《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2:(2016),頁83-106。new window
若松寛,〈『紅史』著作年次考 Date of the Writing of Deb-Ther Dmar-Po〉,《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 人文》,40(1988),頁27-32。
党寶海,〈十六方元朝驛站官印集釋〉,《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1(2013),頁58-72。
唐紅麗,〈「新清史」學派的著力點在於話語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5月6日,A04版。
娜仁、烏日娜,〈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正統觀念與蒙古大汗的繼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89),頁51-56。
宮紀子,〈再考〉,《東方学報》,86(2011),頁740-693。
宮紀子,〈Tanksūq Nāmah『脈訣』原本尋――時代書物旅〉《中央域歷史構図》。窪田順平編編(京都:総合地球環境学研究所,2010),頁191-218。
宮紀子,〈大元加封碑--王朝儒教 (特集 石読中国史--石刻・石碑語社会文化)〉,《月刊》,12:3(2001),頁74-77。
宮紀子,〈對馬宗家舊藏元刊本『事林廣記』〉,《東洋史研究》,67:1(2008),頁35-67。
宮紀子,〈叡山文庫所蔵『事林廣記』写本〉,《史林》,91:3(2008),頁455-495。
宮紀子,〈遺「翻訳」言語─旧本『老乞大』発見─(上)〉,《内陸言語研究》,18:(2003),頁53-96。
宮紀子,〈遺「翻訳」言語─旧本『老乞大』発見─(下)〉,《内陸言語研究》,19:(2004),頁157-209。
宮脇淳子,〈17-19世紀史料分析年代記文書 (在地固有文書)〉,《史資料:地域文化研究:東京外国語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科21世紀COE「史資料地域文化研究拠点」(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Documentation & Area-transcultural studies) 》,5(2005),頁106-125。
徐泓,〈“新清史”論爭:從何炳棣、羅友枝論戰說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頁1-13。
時培磊,〈元代實錄纂修問題考辨〉,《文獻》,3(2010),頁113-120。
栗林均,〈『元朝秘史』語音訳漢字書分原則:U/U表漢字事例〉,《東北研究》,10(2006),頁75-92。
栗林均,〈『元朝秘史』傍訳漢語索引〉,《東北研究叢書》,47(2012)。
栗林均,〈On the Writing Ru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e Mongolian Dative-Locative Suffixes in «Yuan-Ch''ao Pi-Shi» and «Hua-I I-Yu»〉,《言語研究》,2002:121(2002),頁1-18。
栗林均,〈蒙文倒綱 ―資料編・原本印影―〉,《東北研究報告》,6(2012),頁420。
烏力吉,〈關於《彰所知論》及其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6(2001),頁38-40。
烏力吉巴雅爾,〈論藏文文獻向蒙古族中流傳的主要途徑〉,《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05),頁83-88。
烏雲畢力格,〈關於清代著名蒙古文人烏珠穆沁公滾布扎卜的幾點新史料〉,《清史研究》,1(2009),頁119。
烏蘭,〈印藏蒙一統傳說故事的由來〉,《蒙古史研究(第六輯)》。(2000),頁237-242。
特木勒、希都日古,〈“黃金家族”內涵的討論與史學規範──再與阿爾丁夫先生商榷〉,《中國邊疆史地研究》,3(1998),頁95-101。
特木勒、希都日古,〈討論“黃金家族”一詞必須以史料為依據──與阿爾丁夫教授商榷〉,《民族研究》,4(1997),頁71-74。
翁獨健,〈新元史蒙兀兒史記愛薛傳訂誤〉,《史學年報》,3:2(1940),頁145-150。
袁劍,〈「新清史」與清代中國的「邊疆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0月19日,3版。
高木小苗,〈『集史』「史」史料的性質 『世界征服者歷史』、著者不明『史』写本等比較(東洋史部会,二九年度早稲田大学史学会大会報告)〉,《史觀》,162,(2010),頁163-164。
崔鶴根,〈蒙古史資料와 蒙古源流에 對해서〉,《東亞文化》,18(1981),頁72-94。
常建華,〈從“新清史”研究看《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的史料價值〉,《歷史檔案》。(20 ),頁132-137。
張佳,〈別華夷與正名分:明初的日常雜禮規範〉,《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2012),頁21-30。
張廣達,〈蒙元時期大汗的斡耳朵〉《素馨集:紀念邵循正先生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16-35。
許正弘,〈唆魯禾帖尼生卒年壽及其相涉史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3(2015),頁43-81。new window
許正弘,〈元太禧宗禋院官署建置考論〉,《清華學報》,42:3(2012),頁443-487。new window
許正弘,〈元朝皇帝天壽聖節考〉,《成大歷史學報》,44(2013),頁109-144。new window
森安孝夫,〈=教史関係史料集成〉,《国際人文科学研究所紀要》,(2015),頁1-137。
森安孝夫,〈東部出土古手紙文書書式(前編)〉,《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51:(2011),頁1-86。
森安孝夫,〈西仏教:編号第8窟(新編号第18窟)壁画年代再考(故百濟康義教授追悼記念)〉,《佛教學研究》,62:(2007),頁B1-B45。
森安孝夫,〈東=敎史新展開〉,《東方学》,126:(2013),頁142-124。
森安孝夫,〈唐代胡仏教的世界地理〉,《東洋史研究》,66:3(2007),頁538-506。
野口周一,〈元代後半期王号授與〉,《史学》,56:2,(1986),頁53-83。
陳高華,〈《元史》纂修考〉,《歷史研究》,4(1990),頁63-78。
陳寅恪,〈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1931),頁307。new window
陳得芝,〈《元史·太祖本紀》(部分)訂補〉,《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0),頁1-8。
陳得芝,〈蒙元史研究中的歷史語言學問題〉,《 西域研究》,2012:4(2012),頁1-6。
陳得芝,〈藏文史籍中的蒙古祖先世系札記〉,《中國藏學》,4(2014),頁30-35。
陳慶英,〈大蒙古王統綜述《漢藏史集》節譯並注釋〉,《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7.1,頁7-15。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 :1(1928),頁1-8。new window
喬吉,〈蒙文歷史文獻要覽(四)《黃金史綱》〉,《內蒙古社會科學》,1(1986),頁72-73。
朝克図,〈『秘史』 〉,《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 第4分冊》,51,(2005 ),頁5-17。
森川哲雄,〈『 』寫本編纂年代 (「Altan Tobci 』 의 사본과 그 편찬년대에 관하여)〉,《몽골학》,11(2001),頁87-104。
森川哲雄,〈『蒙古源流』写本系統〉,《・言語文化研究》,50(1995),頁1-41。
森川哲雄,〈・『蒙古源流』編纂〉,《比較社会文化:九州大学大学院比較社会文化研究科紀要》,3:(1997),頁101-115。
森川哲雄,〈年代記・家系譜〉,《学士会会報》,2006:4(2006),頁113-118。
森川哲雄,〈留金鎖注釈「Qad-un Undusun Quriyangyui Altan Tobci (黃金史綱)」,1980〉,《研究》,14(1983),頁40-43。
程秀金,〈“新清史”清朝統治模式之述評——以清朝平定和管轄新疆為中心〉,《學術月刊》,6(205),頁144-158。
楊益茂,〈「新清史」背後的學風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7月7日,版。
賈建飛,〈新清史介紹〉,《中國邊疆民族研究》。(2011),頁259-260。
路旻,〈淺析蒙古人的“黃金家族”情結〉,《學理論》,20(2013),頁194。
榎一雄,〈・近刊本〉,《東洋学報 / The Toyo Gakuho》,40 :3(0057),頁333-346。
甄金,〈比論《蒙古秘史》與“國史”、“脫卜赤顏”等〉,《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92),頁1-9。
趙竹成,〈中亞的俄羅斯人問題〉,《歷史月刊》,122 (臺北,1998),頁51-57。
趙竹成,〈民族互動與民族意識之變遷:以古代俄羅斯民族為例〉,《蒙藏現況雙月刊》,11(臺北,2002) ,頁1-31。
劉文鵬,〈正確認識「新清史」與「內陸亞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5月3日,A05版。
劉迎勝,〈巴托爾德《突厥斯坦》漢譯本讀後〉,《西域研究》,4(2008),頁103-104。
劉超、馬文濤,〈試析藏文史籍《如意寶樹史》所記載蒙古世系的史料價值〉,《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2009),頁32-33。
稻葉正就,〈史Hu Lan Deb Gter著作年時〉,《大谷学報》,40:3(1961),頁13-26。
稻葉正就,〈研究序説〉,《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1(1965),頁1-10。
蕭金松,〈元明兩朝與西藏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329(2010),頁6-13。new window
鮑音,〈《十善福經白史》淺譯〉,《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7:2,頁44-45+47-48+57。
韓二帥,〈從《元史》中相關傳記資料看蒙元時期的賜名現象〉,《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014),頁78-82。
韓儒林,〈元朝祕史拉施德史集所載之雪你惕氏及合卜禿兒合思氏〉,《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1:2(1941),頁257-266。
羅新,〈元朝不是中國的王朝嗎?〉《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3年8月11日。
藤田豊八,〈氏注・紀行補正二則〉,《東洋学報》,3 :3(0013),頁443-448。
藤枝晃,〈「・旅行記近刊諸校註本就」補遺二則〉,《東洋史研究》,4 :3(1939),頁230-237。
藤枝晃,〈・旅行記近刊諸校註本就(上)〉,《東洋史研究》,3 :3(1938),頁231-242。
藤枝晃,〈・旅行記近刊諸校註本就(下)〉,《東洋史研究》,3 :5(1938),頁426-440。
蘇魯格,〈“印、藏、蒙同源說”之我見〉,《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6(1987),頁63-67。
蘇魯格,〈《蒙古秘史》、《史集》、《紅史》所錄蒙古世系之異同〉,《內蒙古社會科學》,5(1986),頁65-67。
鐘焓,〈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是多語種史料考辨互證的實證學術還是意識形態化的應時之學?(上)〉,《中國邊疆民族研究》,(2014),頁56-23。
櫻井智美,〈華北支配一形象--懷孟地區祭祀教育〉,《駿台史學》,124(2005),頁27-47。
김귀달,〈논문 : 유비사상간몽고태조적연구〉,《대구사학》,4(1972),頁77-91。
김방한,〈Altan Tobci 연구 노트〉,《알타이학보》,1(1989),頁3-14。
김방한,〈덕왕부본 Altan Tobci 방〉,《동양학》,4(1974),頁127-171。
김방한,〈몽문사기 (蒙文史記) 황금사 (黃金史)〉,《東方學志》,14(1973),頁1-32。
김성수,〈몽골 제국 붕괴 이후 쿠빌라이계의 활동과 그 한계〉,《몽골학》,39(2014),頁29。
박영록,〈《원조비사(元朝秘史)》 언어특징 연구〉,《중국언어연구》,19(2004),頁273-310。
박영록,〈《원조비사(元朝秘史)》시체체계(時體體系)와 "래(來)" 및 "유(有)"의 용법에 대한 검토〉,《중국언어연구》,23 (2006),頁339-385。
소택중남,〈원조비사권두의 (元朝秘史卷頭) 일문 - 원조비사의 원명과 관련해서〉,《알타이학보》,2 (1990),頁79-85。
신용권,〈논문 : ≪노걸대≫에 나타난 후치사에 대하여〉,《Essays : On the Postposition Reflected in Lao-qi-da(老乞大)》,42(2003),頁523。
양오진,〈몽문직역체(蒙文直譯體)의 특징과 한국 역학서(譯學書)의 한어〉,《A Study on Chinese Literally translated from Monglian and Early Chinese Textbooks》,34(2004),頁79。
양오진,〈연구논문 : 노걸대 (老乞大) 박통사의 (朴通事) 한어문 성격에 대한 연구〉,《A Study on Chinese in Nogoltae and Pakt'' ongsa》,8(1998),頁207。
양오진,〈초기 한학서에 보이는 몽고어성분〉,《The Research on Monglian in Early Chinese Textbooks》,31(2002),頁75。
정옥령, 호화,진가유,〈몽고어 삼음절사 중음 연구〉,《A Study of Mongolian Accent in Trisyllabic Words》,12 (2002),頁141。
최동권,〈논문 : 국어 , 만주어 , 몽고어 명사구 내포문의 통사 , 의미 특성〉,《반교어문연구》,2 (1990),頁29。
최형원,〈일반논문 : 어학,문학 ; 와 <몽골비사(秘史)>에 등장하는 왕명(王名)과 관직명(官職) 고찰(考察)〉,《몽골학》,29(2010),頁239-264。
Ball, J. Dyer, "[Notices of Books] Introduction L''histoire Des Mongols De Fadl Allah Rashid Ed-Din. Par E. Blochet. Leyden, E. J. Brill; London, Luzac & Co."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10), pp. 1365-1369.
Biran, Michal, "The Mongol Empire in World History: The State of the Field" History Compass, 11:11 (2013), pp. 1021-1033.
Browne, Edward G., "Suggestions for a Complete Edition of the Jami''u''t - Tawarikh of Rashidu''d - Din Fadlu''llah"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08), pp. 17-37.
Cleaves, Francis Woodman,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35 in Memory of Chang Ying-Ju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3:1/2 (1950), pp. 1-131.
Cleaves, Francis Woodman,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62 in Memory of Prince Hind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2:1/2 (1949), pp. 1-133.
Fletcher, Joseph F., "A Source of the Erdeni-Yin Erik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4 (1962), pp. 229-233.
Herriott, James Homer, "The Zelada Manuscript of Marco Polo"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29:1 (1939), pp. 172-173.
Hung, William,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Book Known a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4:3/4 (1951), pp. 433-492.
Miya, Noriko(宮紀子), "“Knowledge” in East and West During the Mongol Period" Acta Asiatic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110 (2016), pp. 19-37.
Munkh-Erdene, Lhamsuren, "The 1640 Great Code: An Inner Asian Parallel to the Treaty of Westphalia" Central Asian Survey, 29:3 (2010), pp. 269-288.
Pelliot, Paul, "Notes Sur Le "Turkestan" De M. W. Barthold" T''oung Pao, 27:1 (1930), pp. 12-56.
Rybatzki, Volker, Wu Kuosheng, "An Old Turkic Epitaph in Runic Script from Xi''an (China) · the Epitaph of Qarï Čor Tegin"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德國遠東學會學報), 164 (2014), pp. 115-128.
S, R., "Introduction à l''histoire des Mongols by E. Blochet " Revue Archéologique, Quatrième Série, 18 (1911), p. 388.
Sertkaya, Osman Fikri, "Ein Fragment Eines Altürkischen Lobpreises Auf Tämür Qaγan"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16:1 (1989), pp. 189-192.
Waley-Cohen, Jo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88:1 (2004), pp. 193-206.
Wylie, Turrell, "A Standard System of Tibetan Transcripti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2 (1959), pp. 261-267.

五、學位論文
高娃,《《蒙古源流》蒙古文滿文漢文宮廷本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6)。
邱軼皓,《蒙古帝國的權力結構(13-14世紀)》。(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簡俊耀,〈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蒙古氏族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薩如拉,〈《十善福白史經》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10)。

六、網路版工具書
《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
《국립국어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http://stdweb2.korean.go.k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