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古典詩的陶淵明現象
作者:洪靜芳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益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臺灣古典詩陶淵明接受史武陵桃源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Tao Yuanmingaccepted historyWuling Taoyu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陶淵明其人其詩,在文學史上,已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尤其名篇﹤桃花源記﹥寫成以來,「武陵桃源」更是歷代文人嚮往的理想國度。中文學界關於陶淵明的研究,歷久彌新,形成所謂「陶學」,近代又有西方理論添翼,以接受史角度為主題的陶學研究更蔚成一大趨勢。
本論文試圖探索的議題是:繼承大陸型漢文化的臺灣古典詩,在臺灣海洋型地理山水及波動性政權的交響中,與陶淵明相關的意象,是否被重新演繹解讀?作為一個政權高頻率被更新、人口不斷被移入的島國,對於「陶淵明」所產生的心靈圖像是否仍如中國歷代文人的詩心?種種陶淵明現象反映了哪些特色?這些特色又顯示了哪些意義?
面對浩渺詩海,本文處理的方式主以《全臺詩》為立論底本,乃著眼於目前已陸續編成50冊的《全臺詩》,是最嚴謹詳贍的臺灣古典詩歌總集,而「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也提供最方便的檢索,希冀從巨量資料中,爬梳臺灣古典詩的「陶淵明現象」。
全文概由四大主題「遺、遊、歸隱、真」,綰合陶淵明與臺灣古典詩,以宏觀視野做為研究路徑:「遺」--遺民詩的陶淵明現象;「遊」--宦遊/幕遊文人的陶淵明現象;「歸」與「隱」--古典詩人園林生活中的陶淵明現象;「真」--學陶詩的詩歌精神。
臺灣古典詩源自中國,站在文學傳播和接受的角度,自有傳承與新變,陶淵明跨空間的黑水溝、跨時代的南北朝而來,他的「武陵桃源」或各種陶式現象經過臺灣人事物化育,有了豐富的意象內涵,呈現「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趣味,本文在續貂陶淵明接受史之餘,企助臺灣陶學之研閱。
Tao Yuanming and his poems have been not only a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but also spiritual refuge among almost all scholars. Especially the most famous one, “Peach Blossom Spring”, which built the utopia “Wuling Taoyuan”. The studies of Tao Yuanming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re robust and endure over time, becoming the studies of Tao. Beside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heories from western recently. The studies of Tao Yuanming formed by accepted history have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
The mean issu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if the image about Tao Yuanming needs the re-interpretation or not, while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inheriting continent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se are influent by the particularity of Taiwan’s oceanographic landscape and volatility regime. In an island country having volatility regime and constantly moving population, is the inside building from Tao Yuanming same as the studies from Chinese scholars? And what about the features and the meaning from the phenomenon?
The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Chuan Tai Shi”, which has fifty volumes and is the most rigorous and detailed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collection. Besides, the digitization of Taiwan Classical Poems provides the most conveni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Hoping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Tao Yuanming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the large inform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descendant, travel, seclusion and truth, combining Tao Yuanming with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Descendant, Tao Yuanming phenomenon of descendant poetry. Travel, Tao Yuanming phenomenon from the travel of literary men. Seclusion, Tao Yuanming phenomenon in the Garden Life of Classical Poets. Truth, the spirit of learning Tao’s poetry.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originates from China. Stand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it is not difficult finding the inheritance and new changes. “Wuling Taoyuan” and other Tao Yuanming phenomenon are changed by the time and Taiwanese cultures, which shows the interest of difference in same and same in difference. Besides continuing the accepted history of Tao Yuanming, the research is still in hoping of helping the improvement of Taiwan's Tao studies.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陶淵明注本暨研究專書(依時間排序)
〔東晉〕陶淵明,〔宋〕湯漢箋注:《箋注陶淵明集十卷》,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資料庫:中國基本古籍庫)
〔東晉〕陶淵明,〔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東晉〕陶淵明,〔清〕陶澍注:《陶靖節集》,臺北:臺灣商務,1980年
〔東晉〕陶淵明,古直箋注:《陶靖節詩箋附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東晉〕陶淵明,袁行霈校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古薝文學研究資料彙編 陶淵明資料彙編》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齊益壽《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8年4月
〔日〕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東京都:早稻田大學出版部,昭和44(1969)年
江九思:《陶淵明研究》第一、二卷,台北:九思出版,1977年7月
方祖燊:《陶淵明》,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8月
高大鵬:《陶詩新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81年8月
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出版社,1991年5月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
楊家駱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市:世界書局,1995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析論》,臺北:允晨出版,1999年9月
梁啟超:《陶淵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2001年6月臺二版二刷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2001年
〔日〕岡村繁著;陳曉光、笠徵譯:《陶淵明李白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9月
董俊生編:《魏正申研陶成果評論選》,大連:大連出版社,2005年5月
陳怡良:《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吳國富:《論陶淵明的中和》,上海:上海世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台北:秀威資訊,2007年1月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吳雲:《骨鯁處世:吳雲講陶淵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范子燁:《悠然見南山—文化視域中的陶淵明》,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年2月
范子燁:《春蠶與止酒—互文性視野下的陶淵明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
崔雄權:《陶淵明與韓國古典山水田園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9月。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陶淵明批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田菱:《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7月
蕭望卿:《陶淵明批評》,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3月
戴建業:《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海口:海南京出版社,2015年11月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楊宏:《宋代詩學視域下的桃花源主題》,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2016年9月

二、臺灣古典詩文集(依出版時間排序)
(一)總集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50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年-2018年
王凱泰等著:《臺灣雜詠合刻》,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連橫:《臺灣詩乘》二冊,見《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四種,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王國璠、邱勝安編:《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高雄:臺灣時報社,1977年
連橫:《臺灣詩薈》,見《臺灣文獻叢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2年
楊青矗編:《台詩三百首》,臺北:敦理出版,2003 年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6年
黃臥松編:《崇文社文集》,板橋:龍文出版,2009年
顏吟龍編著:《陋園吟集》,板橋:龍文出版,2009年
廖美玉、余美玲等主編:《臺灣古典詩選注》6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2016年
簡宗梧、許俊雅主編:《全臺賦補遺》,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
(二)別集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連橫:《劍花室詩集》,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鄭成功,鄭經:《延平二王遺集》,台灣先賢集一,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吳子光:《吳子光全書》手抄本上、中、下,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中心印行,1979年6月
丘逢甲:《柏莊詩草》,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年6月
吳德功:《觀光日記》,《臺游日記、臺灣遊行記、臺灣遊記、臺風雜記》(合訂本),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 年
林景仁:《林小眉三草》,臺灣先賢詩集彙刊,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林爾嘉:《林菽莊先生詩稿》,臺灣先賢詩集彙刊,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北:龍文,1992年
鄭用錫:《北郭園全集》,楊浚編,臺北:龍文,1992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3月
鄭虛一:《虛一詩集》,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6月
鄭如蘭(王松輯)、鄭登瀛:《偏遠堂吟草 鄭十洲先生遺稿》,臺北:龍文,1992年
王忠孝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12月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鄭用錫,楊浚校編:《北郭園詩鈔》,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張煌言:《張蒼水詩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徐慧鈺編,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朱景英、翟灝:《海東札記 臺陽筆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王松:《滄海遺民賸稿》,《臺灣文獻叢刊》5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年不詳
藍鼎元:《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盧若騰、吳島校釋:《島噫詩校釋》,臺北:臺灣古籍,2003年
鄭用錫、劉芳薇校釋:《北郭園詩鈔校釋》,臺北:臺灣古籍,2003年
許天奎:《鐵鋒山房唱和集》,板橋:龍文出版,2009年
陳維英、陳宗賦:《太古巢聯集、篇竹遺藝》,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鄭經,黃哲永主編《東壁樓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1第八輯,新北市:龍文出版:2011年豐總經銷
三、臺灣古典詩研究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沈友梅等編:《沈光文斯菴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月刊社印行,1977年
周慶華:《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臺北:生智出版,1997年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新營: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新營: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12月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書局,1998年
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台中:弘祥出版,1999年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1999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劉麗卿:《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台北:文津,2002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07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7月
鄭藩派:《開臺進士-鄭用錫》,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8月
施懿琳、廖美玉主編:《臺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里仁書局,2008年11月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2月
朱雙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
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臺中:晨星出版,2010年4月
宋澤萊:《臺灣文學三百年》,新北:INK印刻文學,2011年
阮筱琪:《鄭經《東壁樓集》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2年
吳毓琪:《離散與落地生根--明鄭時期台灣漢文學的發展面貌》,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台灣文學史長編8 一線斯文—台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1月
黃得時作,江寶釵主編:《黃得時全集》第九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潘樹廣:《中國文學史料學》上下,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2月
吳福助、黃震南主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上下,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年12月
徐慧鈺:《鯤島逐華波—清領時期的本土文人與作品》,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8月1 日
李知灝:《台灣文學史長編6 從蠻陌到現代—清領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地景書寫》,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8月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9月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臺北:前衛出版,2018年3月
四、文學方法暨理論專書(依時間排序)
[梁]劉勰、黃叔琳校本:《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1980年
[梁]劉勰、杜天縻注釋:《文心雕龍》,臺南,北一出版,1974年
〔梁〕鍾嶸、徐達譯注:《詩品》,臺北:五南書局,2013年
〔梁〕鍾嶸、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刊行,1992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75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出版,1980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見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壹,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史繩祖撰:《學齋佔畢:外六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謝榛、〔清〕王夫之:《四溟詩話 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清〕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59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9月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續修四庫全書》170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清〕王國維、馬自毅注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61年
連橫:《臺灣通史》,《中國方志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1947年
丁仲祐編訂:《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1980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典出版,1988年
古添源:《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板橋: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出版,1990年12月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王松:《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郭紹虞編撰:《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5月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註:《詩學》,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
〔法〕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張定綺譯:《誤讀》,臺北:皇冠出版,2001年9月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2004年
陳文忠:《文學批評》,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文忠:《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吳德功著、江寶釵校註:《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市:麗文文化,2009 年
〔法〕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L’ecriture et la differenc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萬卷樓,2001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出版,2003年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2006年2月
張伯偉:《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07年7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出版,2007年
巴索.伯恩斯坦:《階級、符碼與控制: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臺北:聯經出版,2007年
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瑞麟、史書美、湯志傑、廖朝陽、蕭立君、李鴻瓊、廖咸浩、梅家玲、陳東昇、呂紹理:《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臺北:麥田出版,2016年6月。
五、其他
(一)古籍
1.經部
〔清〕王先謙撰、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先秦〕孔子著、董治安、張忠綱編:《論語》,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
〔先秦〕孔子著、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先秦〕孟子著、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先秦〕左丘明著、李夢生譯注:《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2.史部
〔晉〕陳壽撰,楊家駱編:《三國志》:臺北巿:鼎文書局印行,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1985年7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會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8月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唐〕姚思廉:《陳書》,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楊家駱:《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6年
〔明〕楊英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8月
〔清〕張廷玉等撰、趙春寧、師雅惠、楊惠玲編:《明史文苑傳箋證》,《歷代文苑傳箋證》第五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清〕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聖祖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卲廷:《東南紀事》,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67年
〔清〕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纂修:《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紀》,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印行,1980年
〔清〕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輯16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陳培桂主修,楊浚纂輯:《淡水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9年
〔清〕王必昌纂編:《重修臺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9年
〔清〕李元春刪輯:《臺灣志略》,臺北;成文出版,1989年
〔清〕劉良璧、錢洙、范昌治纂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巿:成文出版,1989年
〔清〕劉良璧、錢洙、范昌治纂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1989年
〔清〕盧德嘉采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1989年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
3.子部
〔先秦〕莊周、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198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明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8月
〔晉〕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臺北:新興書局,1980年
〔宋〕郭熙:《林泉高致》,《美術叢書》9,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8年
〔宋〕李昉作,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1994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貳拾冊,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宋〕朱熹撰、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豔彙校:《朱子語類:彙校》,上海:上海古籍,2016年
〔宋〕史繩祖撰:《學齋佔畢:外六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楊時:《龜山先生語錄 六卷》,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清〕曹雪芹、高鴞著;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4月
4.集部
〔南朝宋〕鮑照撰、(清)錢振倫注、黃節補註:《鮑參軍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58年
〔梁〕蕭統、〔唐〕李善等注:《增補六朝注文選》,臺北:漢京出版,1968 年
〔梁〕蕭統,〔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梁〕蕭統:《昭明太子集五卷補遺一卷》,《叢書集成續編》183,臺北:新文豐,1985年
〔唐〕杜甫、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印行,1980
〔宋〕蘇東坡:《蘇東坡全集》,河洛圖書,1975年
〔宋〕蘇東坡著、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蘇東坡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邵雍:《擊壤集》,臺北:廣文出版,1985年
〔明〕歸莊:《歸玄恭全集》,上海:掃葉山房線裝書,1918年
〔明〕歸莊:《歸莊集》,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62年

〔明〕袁中郎:《袁中郎全集》文鈔,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64年
〔明〕顧炎武撰、李永祐譯注、劉烈茂審閱:《顧炎武詩文》(臺北:錦繡出版,1992年),頁85
〔明〕方孝孺、徐大光校點:《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1996年
〔明〕朱鶴齡《愚菴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五八,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王思任著;任遠點校:《王季重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錢澄之:《田間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75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75年
(二)近人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1957年
阿英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58年
鄭亦鄒等撰:《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呂留良等編:《宋詩鈔》,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62年
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67年7月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臺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2年
黃新亞、鍾建英等纂:《苗栗縣志》,臺北市:文成出版,1973年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3年
台灣民報社編:《臺灣民報》,臺北:臺灣雜誌社印行,1973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一》,永和:華世出版,1975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1977年9月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臺南:莊家出版,1978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臺北:眾文圖書,1980年
方豪:《淡水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10月
胡適:《說儒》,臺北:遠流出版,198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1987年
〔德〕尼采(Nietzsche) 著、李長俊譯:《悲劇的誕生》,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88年
魯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二集》,臺北:谷風出版,1989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5月
國學文獻館編:《台灣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聯經,1993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1996年
林繼中:《唐詩與莊園文化》,漓江出版社,1996年
李乾朗:《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顧誠:《南明史》,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華特.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周祖編選:《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大學,1999年
林文龍:《台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出版,1999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12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李春生著作集》第4冊,臺北:南天出版,2004年8月
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5年5月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
陳世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8月增訂再版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
楊若萍:《臺灣與大陸文學關係簡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3月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the language policy, modernization and identit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ruling period》,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0月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1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1,臺北:普音文化,2009年
〔澳〕文青雲Aat Vervoom、徐克謙譯:《岩穴之士︰中國早期隱逸傳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9月
逯欽立:《逯欽立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3月
黃慶雄:《旅行書寫與文化想像》,台中:白象文化事業,2012年
潘承玉:《南明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
趙春寧、師雅惠、楊惠玲:《歷代文苑傳箋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 Airiti Press Inc.,2013年10月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趙園:《想像與敍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劉潔:《美境玄心:魏晉南北朝山水審美之空間性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月
(三)外文專書
〔日〕大町桂月:《筆の雫》,文祿堂書店,1903年
Pierre Jean Jouve:《Lyrique》,Mercure de France, 1956
Ruth Levitas,The Concept of Utopia,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貳、期刊論文(依時間排序)
陳漢光:〈八景與玉山〉,《台灣風物》第三卷第一期,1953年5月,頁16-22
劉師舜:〈陶淵明的故鄉--最初是江西宜豐不是潯陽柴桑〉,《東方雜誌》復刊1卷3期,1967年9月
劉師舜:〈陶淵明故鄉考〉,《江西文獻》29,1968年8月
勞幹:〈桃花源記偶記〉上、下,臺北市;中央日報副刊,1969年11月13日、11月14 日
〔日〕大矢根文次郎、杜正勝譯:〈桃花源記並詩〉,《幼獅》卅五卷三期,1972年3月,頁20-25。
蔡懋棠,〈林占梅軼事〉,《台灣風物》25卷4期,1975年12月,頁74。
王熙元:〈陶淵明詩的和諧境界〉,《中外文學》5卷2期,1976年7月
王熙元:〈田園詩派的形成與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幼獅學誌》14卷2期,1977年5月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陶淵明批評〉,《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市,九思出版,1977年12月,頁1011-1035。
劉師舜:〈再論陶淵明原籍〉,《東方雜誌》12卷4期,1978年10月
劉師舜:〈「再論陶淵明原籍」文補註〉,《東方雜誌》12卷12期,1979年6月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中外文學》8卷8期,1980年1月,頁169-188。
朱自清:〈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市:文復書局,1983年,頁451-492。
〈三十年來陶淵明討論和研究的回顧〉,見「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978),網頁中註明原載於盧興基主編:《建國以來古代文學問題討論舉要》(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4月)
廖漢臣:〈巢名太古尋遺跡──記迂谷陳維英〉,《臺北文物》2卷2 期,見《中國方志叢書》89,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頁353-363
陳培漢:〈先曾叔祖維英公事蹟〉,《臺北文物》2卷2 期,見《中國方志叢書》89,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頁88-352
朱光潛:〈陶淵明〉,《朱光潛全集》第三卷第十三章,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頁249-274。
林文龍:〈淡水廳林占梅被控傳說與新史料〉,《台北文獻》直字105期,1993年9月,頁83-95
鄭毓瑜:<由修禊事論蘭亭,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1994年06月,頁251-273。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台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年9月,頁77-130
黃美娥:〈一種史料的新發現—談鄭用錫《北郭園詩文鈔》稿本的意義與價值〉,《竹塹文獻》,1997年7月第四期
劉托:〈論文人園林的興起及早期文人園林〉,《建築歷史與理論》第5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年,頁117-120。
張瑞君:〈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64-68。
徐慧鈺:〈「構得潛園堪寄跡,十年樂趣在林泉」─談林占梅的園林生活〉,《竹塹文獻雜誌》13期,1999年,頁 60-75。
林翠鳳:〈陳肇興《陶村詩稿》的文學表現與詩史價值〉,《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1卷,2000 年7月,頁115-136。
余美玲:〈海東進士施士洁的詩情與世情〉,《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 2000 年 11 月,第 33-54 頁。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3月,頁177-192。
張映夢:〈陶淵明在宋代的地位及其與蘇軾、朱熹之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3卷第2期,2002年3月,頁67-69
施懿琳:〈後殖民觀點詮釋台灣古典文學的一個嘗試--以明鄭時期為分析對象〉,「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11月22-24日,台南成功大學
徐麗霞:〈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一),《中國語文》547期,2003年1月,頁102-114;〈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二),《中國語文》548期,2003年2月,頁103-114;〈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三),《中國語文》549期,2003年3月,頁101-114;〈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四),《中國語文》550期,2003年4月,頁102-114。
盧知誠:〈錢鍾書的陶淵明接受史研究〉,《皖西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3年6月
袁行霈:〈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2003年,頁149-161
高建新:〈陶淵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及影響〉,《零陵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頁42-45。
林淑慧,〈竹塹文人鄭用錫、鄭用鑑散文的文化意涵及其題材特色〉,《中國學術年刊》26 期,2004年9月,頁173-204。
蔡玉滿,〈林占梅傳統詩的結構賞析〉,《竹塹文獻雜誌》28期,2004年12月,頁99-115。
方瑜:〈抉擇、自由、創造--試論蘇東坡筆下的陶淵明〉,《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2005年8月,頁149-174
田啟文,〈一樣文章兩樣情--施士洁〈耐公六十自祭文〉與陶淵明〈自祭文〉之比較〉,臺南文化新59期,2005年11月,頁28-41。
林淑慧,〈臺灣清治中期淡北文人曹敬及其手稿的詮釋〉,《臺北文獻直字》152期,2005年6月,頁59-94。
徐新杰:〈論陶淵明的「真」〉,《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31期,2005年
劉紹謹、汪全剛:〈陶淵明接受的歷史研究與學理反思〉,《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6年3月
許蘇民:〈「行己有恥」的道德底線與中國倫理學的近代轉型--論顧炎武道德倫理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10月,頁31-40。
申惠豐:〈異質空間:論菽莊的空間象徵及其意義〉,《臺灣文學學報》9期,2006年12月1 日,頁155-181。
黃卉:〈元散曲中的陶淵明形象〉,《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4期,2006年12月,頁34-41。
余美玲:〈烏衣國、詩社與「遺民」─林爾嘉生平與文學活動探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年10月1日,頁79- 140
蔡靖文:〈由《釣璜堂存稿》試探徐孚遠入臺之相關問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六十八期,2007年5月15日,頁50-67
呂春盛:〈魏晉南朝的「溪族」與陶淵明的族屬問題〉,《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7年9月,頁1-26
吳毓琪〈康熙年間台灣宦遊詩人的情志體驗探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年10月,頁9-33
周益忠:〈默不一言?——試說陳虛谷的兩組田園詩〉,《彰化文學大論述》,五南圖書,2007年11月,頁63-87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07年12月,頁1-26
林華鵬:〈論清代考據學影響下的陶淵明研究〉,《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6卷10期,頁143-145
川合康三:〈空間移動視點探討陶淵明〉,《漢學研究》2008年3月。
林維傑:〈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論釋學〉,《中國文史研究期刊》第32期,2008年3月
張高評:〈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臺灣文學〉,《臺灣學研究》第五期,2008年6月,頁1-15。
李宜靜:〈消失的仙鄉—清代臺灣的「桃花源」傳說〉,《康寧學報》11期,2009年,頁145-167。
蔡佳琳:〈朱舜水(1600-1682)的抉擇與遺民心境的轉變〉,《史耘》第13期,2009 年 6 月,頁79-100
李世珍、陳玲珠:〈歷史事件與地方傳說的系聯-以台中市四張犁戴潮春事件田野採錄為例〉,《民間文學年刊》3 期,2009年10月
Ashmore, Robert:《The Transport of Reading: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Tao Qian (365 - 427)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07-01
夏正亮:〈近十年(1999—2009)陶淵明接受研究綜述〉,《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鄭吉雄:〈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頁125-156
李劍鋒:〈明遺民對陶淵明的接受〉,《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2010年,頁1-11
黃乃江:〈「獨自不忘風雅事,招邀名士過江來」―菽莊吟社與日據臺灣時期的兩岸詩壇〉,《臺灣研究集刊 》,2010卷4期 ,2010年8月,頁77-86
蔡瑜:〈陶淵明的吾廬意識與園田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3月,頁1-41。
田曉菲:〈The Transport of Reading: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Tao Qian (365–427). By Robert Ashmore〉,《中文研究所學報》54期,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1月,頁361-365。
葉常泓:〈「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1月,頁92-119。
蕭馳:〈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盛唐隱逸詩人的空間詩學〉,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3月,頁1-50
曾筱潔:〈論陳肇興《陶村詩稿》中的陶潛情結〉,《問學》17期,2013年6月,頁157-170
詹雅能:〈從福建到台灣--「擊缽吟」的興起、發展與傳播〉,《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六期,2013年4月,頁111-166
陳惠齡:〈地景、歷史與敘事:竹塹文學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化情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八期,2014年4月,頁77-119
幸靈芝:〈陶淵明詩文被差別接受的處境〉,《文學研究》,2015年1月,頁17-18
謝君讚:〈論《莊子》與陶淵明「自然」思想的異同〉,《中正漢學研究》2015 年第一期(總第二十五期),2015 年 06 月,頁 61-92
余育婷:〈論林占梅園林詩對白居易閒適詩的接受〉,《輔仁學報》41期,2015年10月,頁99-124
梁樹風:〈清初詩壇尋「真」對陶詩評價的影響〉,《明清研究論叢》,上海古籍,2015年11月,頁1-22
王志弘;〈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65期,2016年11月,頁75-105
劉明:〈宋本陶淵明集考論〉,《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頁1-8。
余美玲:〈詩人在南洋:林景仁《摩達山漫草》、《天池草》探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4期,2017年4月1日,頁199 – 243


參、學位論文(依時間排序)
周滿枝:《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金周淳:《陶淵明詩對朝鮮詩歌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4年
徐慧鈺,《林占梅先生年譜》,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謝志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黃惠菁:《唐宋陶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1997年
郭秋顯:《宋代陶詩學平淡觀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陳俊生:《清詩話論陶要籍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黃蕙心:《蘇東坡和陶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蔣淨玉:《白居易詩歌中的陶淵明風範》,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宋景愛:《明末清初遺民詩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徐慧鈺,《林占梅園林生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蔡玉滿,《林占梅詩形賞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薛建蓉:〈清代台灣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論文, 2005年
許玉青,《清代臺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楊添發,《陳維英及其文學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6年2月
謝碧菁《陳維英生平及其詩歌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吳毓琪:《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范文鳳:《鄭用錫暨其《北郭園全集》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向麗頻:《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許惠玟:《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謝崇熙:《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昭毅:《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莊達特:《蘇軾品評陶淵明的接受美學運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留一心:《陶淵明文化形象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騰德:《鄭經詩歌研究──以《東壁樓集》為探討重點》,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譚氏興:《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呂玫樺:《淡北陳維英及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廖千慧:《卓肇昌及其文學作品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葉雅萍:《陶淵明對元散曲「隱逸思想」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申惠豐:《台灣地方意象的表現──明鄭與清領時期(1651-1895)來台文人的空間書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何國雄:《陶澍及其陶學接受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許瀞方:《宋代和陶〈飲酒〉詩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肆、電子資料
智慧型全臺詩電子資料庫:http://cls.hs.yzu.edu.tw/TWP/b/b01.htm
http://xdcm.nmtl.gov.tw/twp/b/b02.htm
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978
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中國古籍基本資料庫:http://140.128.103.17/thuhyint/resource_source.jsp?esource_classify=databases&esource_pagetype=title&phonetic=15
中國知網CNKI:http://140.128.103.17:2068/kns55/
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https://udndata.com/promo/ancient_press/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140.128.103.17:2054/
〔日〕國立國會圖書館檢索:http://iss.ndl.go.jp/?locale=zh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http://resource.lib.thu.edu.tw:2487/twhannews/user/query_basic.ph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