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著國語文法》句法理論研究
作者:林士敦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年雙
耿志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語法教學漢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第一章 緒論。屬概論性質,筆者試圖透過本章扼要勾勒出《新著》的大致內容以及歷來相關研究,並進一步指出本研究的方向與體系架構。
第二章 句本位文法。本章著重剖析《新著》句本位文法的思想要點及其具體作法,並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批評。
第三章 句法構成論。主要探討《新著》句法的構成要件:句法單位、句法成分。句法單位,包含三個層級:句子、短語、詞;句法成分,包含六個成分:主語、述語、賓語、補足語、形容性附加語、副詞性附加語。
第四章 詞類定性論。本章集中探討《新著》的詞位說與散動說。《新著》設詞位說與散動說,確定了實體詞和動詞的詞性,是為了彌補依句辨品所造成的詞類混淆。
第五章 句子分析論。主要討論《新著》的邏輯說、倒裝說和省略說。這是《新著》區分單句為正式與變式的核心理論。受到邏輯語義的影響,《新著》認為,一旦出現倒裝、省略,就是變式句。
第六章 句型系統論。論述了《新著》的單句系統和複句系統。單句系統又區分為正式句和變式句,本章在《新著》既有的架構上,逐一審視、確認並重新歸納。另外,複句系統方面,筆者在第二層區分上做了大幅度的調整。
第七章 結論。包括:研究的成果、研究之不足、未來的展望。
參考書目

〔專書〕
一、《新著》版本
1.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第1版)
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黎錦熙文集》上卷)(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3. 黎熙:《國語文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臺4版)

二、語法學史
1.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2.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第1版)
3.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4. 史存直:《漢語史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第1版)
5.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6. 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第1版)
7. 陳昌來:《20世紀的漢語語法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8.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11月,第1版)
9. 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三、語法通論
1. 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12月,第1版)
2.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第1版)
3.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9月,第1版)
4. 王年雙:《國語語法》(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未刊本,1999年版)
5. 申小龍:《當代中國語法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6. 白兆麟:《文法學及其散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7.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1》(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第1版)
8. 朱德熙:《語法問答》(《朱德熙文集1》)(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第1版)
9. 朱德熙:《語法講義》(《朱德熙文集1》)(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第1版)
10. 何容:《中國文法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49年)new window
11.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2.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第1版)
13.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第1版)
14. 呂叔湘:《語法學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5. 呂叔湘:《語文常談》(《語文學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6. 呂冀平:《漢語語法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第1版)
17. 邢福義:《漢語語法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18. 周國光、張林林:《現代漢語語法理論與方法》(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9. 林語堂:《中國話的語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9月,學一版)
20. 邵敬敏等:《漢語語法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1. 范曉、張豫峰:《語法理論綱要》(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2. 徐杰:《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3. 袁暉、戴耀晶:《三個平面: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24. 袁毓林:《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第1版)
25. 馬慶株:《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第1版)
26. 馬真:《實用簡明漢語語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27.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臺灣: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7月,第2版)
28. 高更生:《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9.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8年10月,修訂第19版)
30. 崔應賢:《現代漢語語法學習與研究入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1. 張先亮:《理論語法研究與比較》(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2. 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7月,第1版)
33. 張延俊、錢道靜:《文學書官話語法體系比較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7年8月,第1版)
34. 張斌、胡裕樹:《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第1版)
35. 張斌:《現代漢語語法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36. 張斌:《漢語語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37. 張靜:《漢語語法疑難探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38.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第1版)
39.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2版)
40. 陸儉明:《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陸儉明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1. 傅雨賢:《現代漢語法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2. 楊月蓉:《實用漢語語法與修辭》(四川: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43.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楊樹達叔姪文法名著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第1版)
44. 廖序東:《廖序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第1版)
45. 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12月,第1版)
46. 劉世儒:《現代漢語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8月,第1版)
47. 鄧英樹:《現代漢語語法論》(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8. 黎錦熙:《比較文法》(《黎錦熙文集》上卷)(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49. 黎錦熙:《黎錦熙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第1版)
50. 蕭國政:《漢語語法的事實發掘與理論探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51. 蕭國政:《漢語語法研究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52. 蘭賓漢:《漢語語法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四、專題研究
1. 王建軍:《漢語存在句的歷時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 任鷹:《現代漢語非受事賓語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3. 吳卸耀:《現代漢語存現句》(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4. 李杰:《現代漢語不及物動詞帶主事賓語句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5. 胡明揚:《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文學院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 胡明揚編:《詞類問題考察續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7. 徐豔華:《漢語實詞語法功能考察及詞類體系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8. 高曾霞:《現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9. 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0. 許國萍:《現代漢語差比範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1.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7月,第1版)
12. 陳昌來:《介詞與引介功能》(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3. 陳昌來:《現代漢語‧句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4. 陳滿華:《體詞謂語句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5. 楊德明:《現代句法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6. 楊德峰:《漢語的結構和句子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7. 齊瀘揚、張誼生、陳昌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8. 齊瀘揚:《現代漢語‧短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9. 齊瀘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0. 劉街生:《現代漢語同位組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7月,第1版)
21. 劉焱:《現代漢語比較範疇的語義認知基礎》(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2. 潘文:《現代漢語存現句的多維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3. 魯川:《漢語語法的意合網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第1版)
24. 盧英順:《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五、教學語法
1. 田小琳、黃成穩、莊文中:《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學語文室,1984年1月)
2. 高更生、王紅旗:《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3. 高更生:《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4. 張先亮:《教學語法應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5. 張成福:《母語習得語法研究》(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6. 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7. 顏邊:《現代漢語教學語法研究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8. 楊如雪:《文法ABC》(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1版)
9. 林士敦:《中學語法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第1版)

六、現代漢語
1.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研究室:《現代漢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第1版重排本)
2. 林祥楣:《現代漢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
3. 胡裕樹:《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6版)
4. 馬景倫:《漢語通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6. 楊月蓉:《現代漢語》(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7. 齊瀘揚:《現代漢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9月,第1版)
8. 蘭賓漢:《現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第1版)

七、古代漢語語法
1.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新1版)
2. 呂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 王海棻:《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4. 邵靄吉:《馬氏文通句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5. 唐子恆:《馬氏文通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
6. 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3月,第1版)
7. 何淑貞:《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8月,第2版)
8. 孫良明:《中國古代語法學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6月,第1版)
9.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第1版)
10.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第1版)
11. 張文國:《古漢語的名動詞類轉變及其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第1版)
12. 張赬:《漢語介詞詞組的歷史演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5月,第1版)

八、英語語法
1. 王紹芳等編:《中學英語語法》(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2. 林春山、陳永祝:《新標準英文法》(臺南:南一書局,1982年10月,第46版)
3. 陳竺筠等編:《臺大英文作文手冊》(臺北:重南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4月,未註明版次)
4. 陳啟賢、陳明亮:《活用圖解英文法》(臺北:建宏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2版)
5. 楊元興等:《英語句型大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6. 葉珍珍等:《英文文法完全攻略》(臺北:希伯崙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第1版)
7. 綿貫陽等(日):《現代英語語法例解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8. 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九、語言學
1. George Yule(張文軒譯):《語言學導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1版)
2. 王德春:《語言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 余光雄:《英語語言學概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5月,第1版增訂)
4. 岑運強:《語言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5. 楊信川:《語言學導論》(廣西:廣西師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6. 葉寶奎:《語言學概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修訂版)
7. 盛林、宮臣、李開:《二十世紀中國的語言學》(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8. 俞允海、潘國英:《中外語言學史的對比與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8月,第1版)
9. 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第1版)new window

十、相關著作
1. 王森然:《近代名家評傳》〈黎錦熙先生評傳〉(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11月,第1版)
2. 王勤:《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 王鳳英:《篇章修辭學》(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4. 史錫堯:《語法、語義、語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5. 任遠:《句讀學論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6. 李爾剛:《現代詞典學導論》(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7.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8. 吳曉峰:《國語運動與文學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9. 林正弘:《邏輯》(臺北:三民書局,未著年月及版次)
10. 金立鑫:《語言研究方法導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1. 胡華:《語言系統和語用因素》(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2. 胡裕樹:《中國學術名著提要(一)‧語言文字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第1版)
13. 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4. 徐通鏘:《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5. 國立臺灣大學理則學教學委員會編著:《理則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11月,第1版)
16. 陳昌來:《現代漢語語義平面問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7.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陳望道學術著作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8. 陳望道:《文法簡論》(《陳望道學術著作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9. 黃建華:《辭典論》(臺北:正展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0. 稅昌錫:《漢語語義指向論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1. 劉雲:《漢語篇名的篇章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2. 潭汝為:《詩歌修辭句法與鑑賞》(澳門:澳門語言學會,2003年9月,第1版)
23. 潘文國:《字本位與漢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4. 潘文國:《危機下的中文》(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5. 黎澤渝:《黎錦熙語文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26. 薛玉琴:《近代思想前驅者的悲劇角色——馬建忠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7. 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版)

十一、工具書
1.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
2.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語言班編:《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第1版)
3.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第1版)
4. 李殿魁: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5年10月,光碟版)
5. 李曉琪:《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 高更生:《現代漢語知識大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7. 國民教育各學習領域綱要研修小組研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1年1月)new window
8.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寫作中心:《中文錯誤句型及佳作手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3年7月,未注明版次)
9. 戚雨村等:《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10. 費錦昌:《中國語文現代化百年記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1. 黃仲珊、張陵馨:《書林簡明語言與修辭學辭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第1版)
12. 鄭殿、麥梅翹:《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版)

〔論文〕
一、論人
1. 梁容若:〈黎錦熙先生與國語運動〉(《文史精華》,1996年4月,總第71期)
2. 楊慶蕙、黎澤渝:〈語文學術史上一位劃時代的宗師黎錦熙先生——紀念黎先生逝世20週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3. 黎澤渝:〈勇於創新,不斷開拓——紀念先父黎錦熙先生逝世20週年〉(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4. 黎澤渝:〈黎錦熙先生年譜〉(南京師範學院:《文教資料簡報–紀念黎錦熙先生逝世一週年專輯》,1979年2月)
5. 黎澤瑜:〈黎錦熙著述目錄〉(《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黎錦熙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6. 徐仲華:〈黎劭熙先生不僅是一位多學科的學術大師而且是一位理論聯繫實際的實行家〉(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二、論《新著》
1. 王維賢:〈《新著國語文法》的語言觀和方法論〉(《王維賢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1月,第1版)
2. 王潔:〈對《新著國語文法》析句法的再認識〉(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2月,第21卷第1期)
3. 史國東、勝廣:〈評《新著國語文法》的語法思想〉(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12月,第15卷,第4期)
4. 李少丹:〈《新著國語文法》語法體系評析〉(漳州師院學報,1997年3月,第3期)
5. 李志兵:〈《新著國語文法》的句本位語法體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9月,第7卷第5期)
6. 林玉山:〈論黎錦熙的語法思想〉(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5年,第3期)
7. 祁文慧、孫道功:〈《新著國語文法》與《現代英語語法》關係析論〉(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2月)
8. 胡明揚:〈現代漢語語法的開創性著作——《新著國語文法》的再認識和再評價〉(《科學語言》,2002年11月,第1卷第1期)
9. 柴春華:〈《新著國語文法》的學術地位和價值〉(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10. 彭蘭玉:〈《新著國語文法》與漢語語法學〉(《求索》,1996年,第5期)
11. 黃婉潔:〈《新著國語文法》及其句本位語法述評〉。(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12. 廖述謙:〈評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中國文法革新論叢》)轉引自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3版)
13. 黎錦熙:〈關於語法體系的批評和自我批評〉(《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黎錦熙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三、通論
1. 王力:〈中國文法學初探〉(《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第1版)
2. 王力:〈漢語語法學的主要任務——發現並掌握漢語的結構規律〉(《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第1版)
3. 呂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評述〉(《中國語文》,1984年,第2期)
4.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第1版)
5. 李娟:〈《馬氏文通》與中西語言研究傳統的關聯〉(《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 沈家烜:〈漢語特點研究和語言共性研究〉(《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7. 邢福義:〈漢語語法研究的展望〉(《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第1版)
8. 周建設:〈漢語研究的四大趨勢〉(《語義邏輯與語言哲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9. 胡裕樹、張斌:〈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轉引自袁暉、戴耀晶:《三個平面: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10. 胡裕樹:〈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轉引自袁暉、戴耀晶:《三個平面: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11. 胡適:〈國語文法概論〉(《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1版)
12. 孫良明:〈「例不十,則法不立」的出處〉(《語文建設》)
13. 徐靜茜:〈漢語的意合特點與漢人的思維習慣〉(湖州師專學報,1987年,第1期)轉引自陳玉琴:〈漢語意合法淺談〉(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14. 張穩橋:〈論斯威特對中國文法研究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1月,第34卷,第1期)
15. 陳望道:〈一提議與炒冷飯讀後〉(《陳望道語文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6. 錢乃榮:〈論現代漢語的特點〉(《現代漢語研究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7. 王維賢:〈邏輯與語法〉(《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第1版)
18. 任學良:〈漢語句法結構和邏輯結構的一致性——漢語詞序的內在規律研究〉(《中國語文研究》,第9期)new window

四、句本位
1. 李計偉:〈漢語語法研究「本位」學說理論發展述評〉(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8月,第25卷,第4期)
2. 李寧明:〈漢語語法「本位」論評——兼評邢福義「小句中樞說」〉(《語法研究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第1版)
3. 廖序東:〈論句本位語法〉(《廖序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第1版)
4. 蕭國政:〈句本位、詞組本位和小句中樞——漢語語法表述體系更迭的內在動力和發展趨勢〉(漢語學報編輯部:《小句中樞說》)(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五、詞法
1. 亢世勇:〈試論「依句辨品」是一種輔助性的詞的歸類標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7月,第31卷第4期)
2. 王啟龍:〈助詞及其再分類〉(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續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 王遠杰:〈再探多向定語『的』的隱現〉(《中國語文》,2008年,第3期)
4. 朱德熙:〈關於動詞形容詞『名物化』的問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第1版)
5. 杜敏:〈散動歷史流變之分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月,第28卷第1期)
6. 邢福義:〈詞類問題的思考〉(《邢福義學術論著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7. 張寶林:〈關係動詞的鑑定標準〉(《詞類問題考察續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8. 劉永耕:〈使令動詞和致使詞〉(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28卷第1期)
9. 劉承峰:〈《馬氏文通》散動理論研究述評〉(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2月)
10. 黎錦熙:〈語法再研究——詞類區分和名詞問題〉(《黎錦熙語言文字學論著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六、句法
1. 邢福義:〈漢語句法形式的趨簡性與人文性〉(《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2. 王健:〈現代漢語雙賓語句研究綜述〉(常熟理工學報,2006年,第3期)
3. 王麥巧:〈談談表『稱說』義的雙賓語句〉(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學報(西安),2002年9月,第19卷,第3期)
4. 柳文華:〈兼語句與主謂短語作賓語句的辨析〉(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年8月,第17卷,第4期)
5. 段永華:〈談談「我喜歡他老實」之句式歸類〉(華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6. 張桂英:〈連謂句和緊縮句的區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6卷,第2期)
7. 張斌、胡裕樹:〈如何確定句型〉(《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第1版)
8. 陳愛武:〈從「我喜歡他老實」一句的分析說開來——談兼語句、雙賓語句和主謂詞組作賓語句的區別〉(《科技創業週刊》)(湖北:武漢軟件職業學院基礎部,2004年)
9. 黃南松:〈現代漢語中詞組和句子的區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10. 孫良明:〈憶劭西師談「依句辨品」的來歷〉(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2期)
11. 張斌、胡裕樹:〈談賓語〉(《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第1版)
12. 張立丹:〈試論句子成分的倒裝〉(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1月)
13. 王燦龍:〈簡評句子句子成分分析法〉(池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14. 呂冀平:〈句法分析和句法教學〉(《呂冀平漢語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15. 周麗萍:〈析句方法的探索嘗——試句子成分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及其結合〉(農墾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
16. 張斌、胡裕樹:〈句子分析漫談〉(《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第1版)
17. 馮志純:〈談談句子分析的方法(一)〉(自貢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18. 羅日新:〈語法單位劃界問題〉(《詞類複句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七、單複句區分
1. 王維賢:〈複句和關聯詞語〉(《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 李慧:〈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單複句的劃界〉(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期)
3. 杜剛秀:〈論現代漢語單句與複句的界限〉(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6月,第14期第3卷)
4. 邢福義:〈漢語複句與單句的對立和糾結〉(《世界漢語教學》,1993年,第1期)
5. 胡光斌:〈單複句的辨認〉(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997年6月,第15卷,第2期)
6. 唐健雄:〈單複句劃分標準及形似結構的辨識〉(《湖北自學考試》)
7. 孫天章:〈關於單、複句劃界問題〉(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3月,第1卷第1期)
8. 張志敏、張秀玲:〈複雜單句和複句區分〉(集寧師專學報,2002年3月,第24卷第1期)
9. 張雪濤:〈漢語單複句區分問題的理論困惑與解決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4期)
10. 張斌、胡裕樹:〈有關句子分析的幾個問題〉(《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第1版)
11. 梁豔:〈簡論單複句的劃分標準〉(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11卷第2期)
12. 陳曉紅:〈試評單、複句區分的結構標準〉(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5卷,第4期)
13. 黎錦熙、劉世儒:〈漢語複句新體系的理論〉(《黎錦熙語言文字學論著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4. 黎錦熙、劉世儒:〈漢語複句學說的源流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黎錦熙語言文字學論著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5. 謝蓓:〈對複句分類研究的回顧與思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16. 聶莉娜:〈論漢語句法的演進〉(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4月,第4期)

八、圖解法
1. 王定芳:〈關於漢語圖解法析句教學系統——兼論國內流行的語法分析方法〉(鷺江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2月,第7卷第1期)
2. 廖序東:〈論句子的圖解——句子結構分析結果的表示法〉(《廖序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第1版)
3. 黎錦熙:〈古今作品分析『圖解法』簡說〉(《黎錦熙語言文字學論著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