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子「道」的詮釋與反思──從韓非、王弼注老之溯源考察
作者:李宗定
作者(外文):Lee, Tsung-Ti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安梧
劉文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老子道德經王弼韓非高達美詮釋學Lao TzuTaoTao Te ChingWang PiHan FeiGadam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3
在中國哲學中,《老子》一直被視為是充滿智慧的玄妙之思,並且以「道家」思想流派與儒家思想並稱為中國傳統中一隱一顯的思想主流。然而,當老子被「神聖化」為一飄然無跡的神仙般人物時,是否也連帶地使其唯一流傳的著作《老子》染上神秘色彩?而使得漢代以後興起的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成為道教的教主,《老子》一書也成為道教遵奉的經典。老子原本寫下的五千言文本對後世的影響絕非老子事先所能估計,不管是道家的《老子》,或道教的《道德真經》,更遑論還有影響法家的黃老思想,或使原始佛教思想中國化,甚至也吸引了許多西方哲學家的關注。而這麼多「閱讀」《老子》的活動,自然產生了無數對於老子的解讀,如果我們同意高達美(Gadamer)所說,「閱讀」即是一種「詮釋」活動,則不計其數的人在閱讀《老子》之後自然都會有各種不同的領會。於是《老子》僅有短短五千言,但能從中衍生出各種詮釋角度及詮釋結果便不足為奇了。
問題是,在眾多的注解及詮釋中,哪一種才真能解釋老子,或云符合老子原意?倘若依哲學詮釋學的觀點,作者原意是不可得的,則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許許多對老子的詮釋?是盡採眾家之長,還是束書不觀。如果我們順著這個疑問深入思考,便會發現這兩者其實是不相衝突的。即老子原意雖不可得,但無礙《老子》文本意義的展現,也就是說唯有透過不斷地閱讀與詮釋才能讓老子在這個過程中「活」了過來;同時也唯有藉各種不同的詮釋,五千言才能不局限於五千言,而有開闊的閱讀空間。然而,詮釋的過程與結果亦非漫無目的,因為閱讀的對象是《老子》,於是《老子》文本便是所有解讀必須回到的「事物本身」。畢竟,對話不是各說各話,而是在一個共同的話題中才能進行對話。所以本文針對老子哲學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道」為討論的主題,通過韓非與王弼對老子注解的解讀,反思「道」在後世重重解讀下所造成的「形上學」化對於老學詮釋的影響。
當然,我們並不是反對從形上學中的本體論、宇宙論等角度來討論「道」,而是對於將「道」視為一「對象」或「存有者」的研究提出質疑。尤其是在後世習慣將「道」視為一個神聖的境界或對象的解釋之下,重新思考老子提出的「道」究竟該如何理解,是一個迫切且值得深思的問題。而本文的目的並非追問「道」是什麼,而是欲探索「道」如何呈現自身。於是藉助當代哲學詮釋學理論,從「語言」進行「道」的詮釋與反思;同時透過對韓非與王弼注老的重新閱讀,在逐步釐清「道」的「形上學化」過程中,顯現「道」的「有無相生」之「緣構」境域。
Lao Tzu, beyond doubt,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Ideology. Though it is said that his major writing “Tao Te Ching” contains only five thousand words, yet the interpretations on it has far outnumbered. Among those significant commentators on Lao Tzu are Han Fei and Wang Pi. “Commentaries on Lao Tzu’s Thoughts” and “Illustration on Lao Tzu’s Thoughts” by Han Fei are taken as the earliest works to interpret Lao Tzu’s philosophy whereas commentaries later on by Wang Pi influence people more. Some agree with him while some don’t. The issue that who has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ao Te Ching is always controversial.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s should be open to readers on condition that we all agree that the texts had been completed by the time the author passed away. All the interpretations, however, should be at least based on the written texts rather than merely on recklessly casual readings of one’s own. Meanwhile, we often regard “Tao” as the origin or substance of all; nonetheless, it is questionable whether this description can truly explain “Tao” or not. We, therefore, must review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Tao” before we answer those questions abov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reconsider the interpretations on Tao Te Ching by Han Fei and Wang Pi on the basis of Hermeneutic, and provid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ao Tzu’s metaphysics in the light of the bing-non bing horizon.
參考書目(依作者筆劃排列)
一、中國古典文獻資料(原典、集解、注釋)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王弼
《王弼集校釋》,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淮
《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九版
朱守亮
《韓非子釋評》(一∼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4
范應元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高亨
《老子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6
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陳啟天
《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修訂版
薛蕙
《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研究論著
(一)、中文
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1998
王力
《中國語言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王邦雄
《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79
《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80
方東美
《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1979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3
牟宗三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再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3
《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修訂八版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
李明輝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4。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76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
杜保瑞
《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杜維明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9
吳汝鈞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尚杰
《德里達》,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沈清松
《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1985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
林安梧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7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
《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林鎮國
《辯證的旅程》,台北:立緒出版社,2002
林麗真
《王弼》,台北:東大圖書,1988
胡適
《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封思毅
《韓非子思想散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洪漢鼎
《語言學的轉向──當代分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高宣揚
《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1999
高柏園
《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高晨陽
《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2000
高齡芬
《王弼老學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杰著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傳統比較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6
唐君毅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65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范文瀾
《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容肇祖
《韓非子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三,1972台北重版
孫周興
《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4
陸揚
《德里達.解構之維》,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陳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
陳榮華
《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
《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
陳鼓應
《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嘉映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1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四),台北:三民書局,1984增訂初版
郭沫若
《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郭梨華
《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台中:藍燈文化事業,1989
《中國哲學史新編》(一∼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項退結
《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1991
《海德格》,台北:東大圖書,2001二版
章炳麟
《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67
梁啟超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4台一版
梁啟雄
《韓子淺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湯用彤
《魏晉玄學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5
趙海金
《韓非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0
楊興順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楊榮國
《中國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楊儒賓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七十七,1987
熊十力
《韓非子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
《十力語要》,台北:明文書局,1989
熊鐵基
《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張汝倫
《歷史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思考與批判》,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張祥龍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書店,1996
《海德格爾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傅偉勳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1986
《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86
蔡英文
《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潘德榮
《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1999
蔣伯潛
《諸子通考》,台北:正中書局,1961台再版
劉笑敢
《老子》,台北:東大圖書,1997
劉宓慶
《翻譯與語言哲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0
劉福增
《老子哲學新論》,台北:東大圖書,1999
劉述先
《生命情調的抉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2
錢穆
《中國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再版
《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1991
嚴平
《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1997
嚴靈峰
《老莊研究》,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台北:河洛,1976
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
(二)、外文中譯
卡西勒(Ernst Cassirer)
《人論》,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國家的神話》,范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呂格爾(Paul Ricoeur)
《解釋學與人文科學》,陶遠華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詮釋的衝突》,林宏濤譯,台北:桂冠圖書,1995
帕瑪(Richard E. Palmer)
《詮釋學》,嚴平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
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科學時代的理性》,薛華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第一卷,洪漢鼎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哲學解釋學》,夏鎮平、宋建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第二卷,洪漢鼎、夏鎮平譯,台北:時報文化,1995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詩.語言.思》,彭富春譯、戴暉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台北:久大、桂冠圖書,1993二版
《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林中路》,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4
《形而上學導論》,熊偉、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路標》,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
《論解構》,陸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立場》,楊恆達、劉北成譯,台北:桂冠圖書,1998
《言語與現象》,劉北成等譯,台北:桂冠圖書,1998
《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
赫施(E. D. Hirsch)
《解釋的有效性》,王才勇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
《閱讀理論》,李奭學譯,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
(三)、英文
1、論著
Chad Hansen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Ernst Behler
Confrontation: Derrida/Heidegger /Nietzshe , translated, with an afterword, by Steven Taubeneck,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Hans-Georg Gadamer
Philosophical Apprenticeships, translated by Robert R. Sulliv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5
Truth and method, 2nd rev. e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Jacques Derrida
“Des Tours de Babel”, trans. Joseph F. Graham, in J. F. Graham, e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 1985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2.論文集
Dialogue and Deconstruction:The Gadamer-Derrida Encounter, Diane P. Michelfelder & Richard E. Palmer (ed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Heidegger and Asian Thought, edited by Graham Park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Embero Eco with Richard Rorty, Jonathan Culler and Christine Brooke-Rose, ed. Stefan Collini, Camg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from Ast to Ricoeur, edited by Gayle L. Ormiston and Alan D. Schrift,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三、論文(碩博士論文、單篇論文、論文集)
(一)、碩博士論文
伍至學
《老子語言哲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李宗定
《先秦儒家政治理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賴錫三
《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與其超形上學的証悟》,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二)、單篇論文
王煜
〈韓非子之發揚、修改諸前驅及曲解老子〉,《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七期,1975.9
王曉波
〈《解老》、《喻老》──韓非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改造〉,《文史哲學報》,國立台灣大學,1999.12
王靜芝
〈韓非釋老兩篇繹探〉,《輔仁大學人文學報》,第六期,1977.6
王葆玹
〈“黃老易”和“莊老易”──道家經典的系統性及其流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博
〈老子哲學中“道”和“有”、“無”的關係試探〉,《哲學研究》,1991第8期
石朝穎
〈意象的困惑:羅蘭.巴特〉,《哲學雜誌》第十五期,1996.1
何俊
〈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反智論傾向〉,《哲學與文化》,25:5=288,1998.5
沈清松
〈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15:12=175,1988.12
〈老子的批判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第一期,1992.3
〈老子的知識論〉,《哲學與文化》,20:1=224,1993.1
〈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哲學與文化》,26:4=299,1999.04
林安梧
〈中國政治傳統中主智、超智與反智的糾結──環繞先秦儒道兩家政治思想的試探與考察〉,《鵝潮》,5:3,1979.9
〈「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第四期,1990.6
〈「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建構──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26:6=306,2000.12
林聰舜
〈王弼思想的一個面向:玄學式的體制合理化論述〉,《清華學報》新二十八卷第一期,1998.3
林鎮國
〈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五期,1999.1
洪漢鼎
〈加達默爾與後期海德格爾〉,《德國哲學論叢1996-199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2
〈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35,1999.9
袁保新
〈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2,1997.6
〈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27:2=314,2001.8
孫周興
〈老子對海德格的特殊影響〉,《哲學與文化》,20:12,1993.12
莊耀郎
〈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國文學報》,23,83.6
康韻梅
〈從《經法》等佚書四篇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論韓非之學本於黃老之說〉,《中國文學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第六期,81.5
陳鼓應
〈先秦道家易學發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陳榮華
〈海德格的「存有」與中國哲學的道概念〉,《文史哲學報》第三十六期,1988.12
〈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灣大學哲學論評》,23,2000.1
〈高達美:語言的統一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六期,2000.1
〈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獨白與對話〉,《臺大哲學論評》第二十四期,2001.1
陳嘉映
〈從海德格哲學談譯名的一致〉,《哲學雜誌》,第二十一期,1997.8
〈海德格爾語言思考的幾個疑點〉,《德國哲學論叢199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
張天昱
〈從“思”之大道到“無”之境界──海德格與老子〉《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994.3
張鼎國
〈『書寫誌異』與『詮釋求通』:追究一場南轅北轍的哲學對話〉,《東吳哲學學報》,第三期,1998.4
〈文化傳承與社會批判──回顧Apel, Habermas, Gadamer, Ricoeur間的詮釋學論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99.1
〈「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1999.9
〈詮釋學論爭在爭什麼:理解對話或爭議析辯〉,《哲學雜誌》第三十四期,2001.1
張隆溪
〈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1999.9
項退結
〈評《哲學與宗教》(傅偉勳著)二集: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一集)、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二集)〉,《哲學與文化》,14:11=162,1987.11
廖炳惠
〈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巴別塔與語言混淆〉,《當代》,第四十三期,1989.11
劉笑敢
〈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一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2,1997.6
蔡振豐
〈道家「道」的言說可能──試論王弼《老子注》中名、稱的區分及使用〉,《中國文學研究》,第五期,1991.5
鄭良樹
〈韓非子解老篇及喻老篇初探〉,《漢學研究》,6:2,1988.12
(三)、論文集
《翻譯論集》,劉靖之主編,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9
《告別諸神:從思想解放到文化反思1979-1989》,林道群、吳讚梅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現象學與海德格》,熊偉編,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沈清松主編,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1995
《因難見巧──名家翻譯經驗談》,金聖華、黃國彬主編,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
《翻譯再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范文美編,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0
《語言與翻譯的政治》,許寶強、袁偉選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理理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洪漢鼎主編,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跨世紀的中國哲學》,沈清松主編,台北:五南圖書,2001
四、叢書(目錄)
《中外老子著述目錄》,嚴靈峰編,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嚴靈峰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嚴靈峰編,中華叢書委員會,1965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嚴靈峰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嚴靈峰編,成文出版社,1982
《道德經名注選輯》(一∼八),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