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都市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之研究
作者:楊謙柔
作者(外文):Yang Chien-jo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世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都市住環境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Urban Living EnvironmentFacilities of Living EnvironmentEvaluation Mod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1
本研究從都市居住環境問題出發,探討都市住環境設施的價值。由於都市住環境係由各種環境設施所組成,人類使用環境設施所提供的服務以增進人類福祉。藉由住環境設施的評價,可讓我們瞭解住環境水準價值。然而,如何建立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藉以估計並瞭解不同住環境設施組合之環境價值,乃本研究動機。
首先,經由相關文獻回顧與評析,釐清並整合住環境設施體系,從消費者選擇以及願付價格的角度,探討都市住環境設施的價值。應用特徵價格理論,以住屋價格為媒介,建立人們願意為享有某種住環境設施水準時,願意支付的最大價格函數。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將台北市2007年1169筆中古屋成交個案資料予以定位。針對每一個案於都市住環境中與各項〝日常生活設施〞之關係進行調查分析,建立都市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
藉由住屋點與設施點之間的距離,建立「設施旅行距離評價模式」、「設施利用圈評價模式」。經過實證評析,可估計出住環境設施之價值,也就是在不同情境下,住環境設施所引起住屋價格相對變動比率。進而將各住屋樣本點周遭住環境設施狀態,分別以〝旅行距離〞、〝是-否位於設施利用圈內〞進行評價模擬。藉以估計不同住環境設施組合之環境價值,並且找出環境價值的高低與差異。
依「設施影響圈評價模式」針對台北市住環境設施進行評價。由設施影響趨勢線型變化,可分為:(1)生活圈增值型、(2)近鄰增值遠鄰貶值型、(3)近鄰貶值遠鄰增值型、(4)生活圈貶值型、(5)鄰避型、(6)影響不顯著型等6類。
本研究成果可作為購屋者擇鄰而棲、開發者擇地而興、政府官員擬定都市發展政策時決策之參考。最後,並以住屋價格增值觀點提出設施服務旅行距離建議值,供環境規劃、居住選址決策之參考。並且,提出若自變數為虛擬變數時,應用特徵價格法時的統計分析策略。
This study is to probe whether the faciliti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is good or bad through the issue of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s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various facilities and the human being uses the facilities to promote their welfare. By means of th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may let us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level of a living environment. However, how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facilities of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 is the motive of doing this study.
First, through a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to clarify and integrate the systems of the facilities of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from the angle of the prices which consumers are willing to pay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pplying the theory of the featured price and taking the price of the dwelling house as a medium to establish a maximum function where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y for enjoying a certain level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fix the locations of the case information of the 1169 deals of secondhand houses made in 2007 in Taipei City. Making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various daily life facilities” of each case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idence and the facilities to establish the “facilities’ travel distance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facilities’ utilization circle evaluation model”. Through a proven appraisal, the value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an be estimated, that is, the relative fluctuation ratio of residence prices caused by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nd then, to make a simulation of evalu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of every residence specime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ir “distance of travel” are within “the facilities’ utilization circle“. By so doing, to estimate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of the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and to find out the high or low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Using the “facilities’ impact circle evaluation model” to make an evaluation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of Taipei City. Since the facilities affect the variation of the trend line, it may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types: (1) living circle value increment type, (2) close neighborhood value increment and distant neighborhood value depreciation type, (3) close neighborhood value depreciation and distant neighborhood value increment type, (4) living circle value depreciation type, (5) neighbors keep in distance type, (6) affections inconspicuous ty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help house purchasers to choose good neighbors, help developers to chose good sites to buil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drawing up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Finally, it brings up the suggestion value of facilities service and travel distance for the reference of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dwelling sites. It also brings up statistics analysis tactics when applying the featured price method if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becomes a virtual variabl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期刊
1.李永展。2002。以都市指標系統談台北市之永續性趨勢。都市與計劃 29(4):551-574。new window
2.李永展、何紀芳。1996。台北地方生活圈都市服務設施之鄰避效果。都市與計畫 23(1):95-116。new window
3.李永展、吳孟芳。2005。台北市主觀生活品質之衡量。都市與計劃 32(4):387-420。new window
4.李建裕、陳得發(1993)。都會區住宅價格與總體經濟環境關係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 44(1):322-352。new window
5.林峰田。1997。公共設施檢討空間分析方法。都市與計劃 4(2):171-192。
6.林祖嘉、林素菁。1993。台灣地區環境品質與公共設施對住屋價格與房租影響之分析。住宅學報 1:21-45。new window
7.林元興。1976。台北市地價變動之分析。台北市銀月刊 7(5):15-16。
8.林元興、邱英浩。2008。不動產估價的發展趨勢。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7 (1): 87-97。new window
9.邱景升。2003。電腦化公共設施計畫方案評估工具。建築與規劃學報 4:(1):39-54。new window
10.洪得洋、林祖嘉。1999。台北市捷運系統與道路寬度對住屋價格影響之研究。住宅學報 8:47-67。new window
11.紀雲曜、李上妤、葉光毅。2004。公共設施最適服務∕影響距離之評估模式。建築與規劃學報 5:(2)150-177。new window
12.馮正民、高鎮遠。1996。人口與就業活動因果關係之研究。都市與計劃 23(1):37-53。new window
13.彭建文、張金鶚。2000。預期景氣與宣告效果對房地產景氣之影響。管理學報 17(2):343-368。new window
14.彭建文、林秋瑾、楊雅婷。2004。房價結構性改變影響因素分析-以台北市、台北縣房價為例。臺灣土地研究 7(2):27-46。new window
15.曾明遜、謝潮儀。1995。住戶逃避鄰避設施之自我防衛支出-以垃圾處理場為實証對象。都市與計劃 22(2): 217-233。new window
16.曾國雄、林楨家。1997。淡海新市鎮消防隊佈設區位之研究-TOPSIS多目標規劃法之應用。都市與計劃 24(1):81-98。new window
17.楊重信、王安民。2008。基隆河流域洪災防治效益之評估:特徵價格法之應用。都市與計劃 35(1):29-47。new window
18.鄭延吉、羅紹麟。2000。特徵價格理論應用於都市林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林業研究季刊 22(1):1~10。
19.衛萬明。2006。都市鄰里公園之區位選擇研究。地理學報 45:51-71。new window
(二)學位論文
1.李鎮宏。2000。新竹市住戶之住宅選擇分析- Logit模式應用。碩士論文。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
2.李泳龍。1994。地方公共建設與土地稅資本化效果之研究。博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new window
3.李泓見。2004。台北都會區不同住宅類型及其面積價差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new window
4.吳錦碧。2001。台北市與高雄市成屋價格影響因素比較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5.吳錫政。1995。台北都會區空氣污染之價格估算-特徵價格之應用。碩士論文。台北: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
6.林娟妃。2005。高雄地區影響住宅價格因素之研究-以市場比較法為例。碩士論文。屏東: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研究所。
7.高文津。2000。住宅屬性與房價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市蘭潭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
8.高筱慧。2001。更新地區優先順序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地政研究所。
9.翁淑貞。1992。台北都會區空氣污染對住宅價格影響之研究-應用特徵價格法。碩士論文。台北: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0.黃萬翔。1994。鄰里性公共設施服務水準與住宅特徵價格之交互影響分析。博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地政研究所。new window
11.黃筱薇。2001。鄰里公園開闢與人口變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12.黃昭雄。2003。以服務水準及空間結構特性探討台中市鄰里公園網絡系統。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13.黃于祐。2008。台北市房價影響因素之空間分析-地理加權迴歸方法之應用。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4.黃啟福。1983。住宅屬性需求之研究~松山、大安、古亭為例。碩士論文:台北: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5.蔡馥竹。2000。都市住宅鄰里服務設施便利性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16.楊思聰。2007。內湖線捷運對住屋價格之影響。碩士論文。新竹: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17.劉秀玲。1992。臺北市住宅品質對住宅價格影響關係之探討。碩士論文。台北: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18.廖仲仁。1994。機場噪音對住宅價格之影響─以臺北松山機場附近住宅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9.謝惠光。1984。由自足性社區理論探討現代都市設計。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0.鍾陳佳。2002。住宅法拍屋屬性與拍定價格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12樓以上之集合住宅為例。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new window
21.羅國銘。1986。住宅特質之消費行為分析。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三)研討會論文
1.張效通。2004。綠都市環境診斷架構之研究。出自〝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200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張世典、陳錦賜、張琪如、楊謙柔等人。2002a。台灣城鄉永續發展之凝思(Ⅱ)-芻議居住環境設計之研究。出自〝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1年年會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四)研究報告
1.內政部營建署。1986。75年國建會區域發展組研究題綱及背景資料。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2.台北市政府。1999。台北市未經劃定應實施更新之地區自行劃定更新單元(重建區段)建築物及地區環境評估標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編印。
3.台北市政府。2008。台北市重要統計指標行政區別中華民國95年至2007年。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4.李永展。1997。台北市鄰避型公共設施更新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5.柳中明。2004。臺北市永續發展指標與評量方法報告。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6.張金鶚、林秋瑾、楊宗憲。1995。台灣區域住宅價格指數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
7.張世典、張效通。2002b。綠建築住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策略之研究(2/2)。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8.張世典、張效通、張琪如。2004。綠建築住區環境診斷模式之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9.馮正民等。2000。公共設施合理配置之研究。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
10.黃定國。1997。都市住宅社區公共設施調查與設置準則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
11.黃定國。1996。實質環境建設與都市住宅社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
12.黃南淵。1992。建築容積管制數理模型之研究發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委託。
13.劉錚錚。1982。台北市主要公共設施之空間分佈及其改進方向。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14.蔡添璧。1993。台灣省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作業規範之研究。台灣省研考會專案研究報告第71輯。台中:台灣省研考會。
(五)書籍
1.王海山主編。1998。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2.林憲德主編。2007。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7年更新版)。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吳良鏞著。2001。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吳定編著。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6.李庸三。1973。計量經濟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7.林英彥。2003。不動產估價。台北:文笙書局。
8.夏征農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
9.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中心編。2002。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2002年修訂版。北京: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中心。
10.張帆。2000。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台北:五南。
11.張金鶚。1996。房地產投資與決策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12.張金鶚。1997。房地產投資與決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書局。
13.陳錦嫣。2003。GIS技術與實務應用。台北:新文京開發。
14.黃世孟。1990。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5.黃敏郎、劉守恆。2006。地理資訊系統(GIS)基礎操作實務。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16.黃敏郎等。2005。地理資訊系統基礎操作實務。台北:文魁資訊。
17.黃嘉興。1988。不動產投資管理。台北:新陸書局。
18.楊亦農。2005。時間序列分析-經濟與財務上之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19.劉啟波、周若祁著。2006。綠色住區綜合評價方法與設計準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20.蕭代基。2002。環境保護之成本效益分析。台北:俊傑。
21.蕭家興。2002。社區規劃學:住宅建築社區化之規劃。台北:唐山。new window
22.聶梅生、秦佑國、江儀、張慶風、蔡放等人編著。2007。中國生態住區技術評估手冊(第四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3.崔征國譯。Dieter Prinz著。1991。圖解都市計畫—圖解化及記號化之都市計劃學及都市設計方法。台北:詹氏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一)期刊
1.Berger, Mark C., Glenn C. Blomquist, and Werner Waldner. 1987. A Revealed-Preference Ranking of Quality of Life in Metropolitan Area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8(4):761-778.
2.Buchanan, J.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 32:1–14.
3.Huff, D. H. 1963. A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shopping centre trade area. Land Economics 39: 81-90.
4.Kong, F., H. Yin, et al. 2007. Using GIS and landscape metrics in the hedonic price modeling of the amenity value of urban green space: A case study in Jinan City, 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9(3-4): 240-252.
5.Lancaster ,K.J. 1966. 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4:132-157.
6.Marans, Robert W. 2003.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rough quality of life studies: the 2001 DAS and its us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icator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5:73-83.
7.Maslow, A.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8.More, T.A., Stevens, T., Allen, P.G., 1988. evaluation of urban parks. Landsc. Urban Plann 15:139-152.
9.Ohsawa, Y. 1992. 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Analytic Models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in Japanese). Inoue-Shoin, Japan. pp. 136-149.
10.Randall A. 1994. A difficulty with the travel cost method. Land Economics 70(1):88-96.
11.Rosen ,S. 1974. Hedonic Price and Implicit Market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ure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1):34-55.
12.Shafer, C.S.; Koo Lee, B.; Turner, S. 2000.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 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9:163-178.
13.Tiebout, C.M.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5):416-440.
14.Yeh A. G. & Chow M. H. 1996. An integrated GIS and location-allocation approach to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 an example of open space plann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 20: 339-350.
15.Zawacki WT, Maarainko A, Bowder JM. 2000. A travel cost analysis of nonconsumptive wildlife-associated recre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Sci 46(4):495-506.

(二)書籍
1.Alonso, W. 1964, 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Barton, Hugh et al. 2003. shaping neighbourhoods: a guide for health, sustainability and vitalit. London: Spon Press.
3.Doxiadis. 1968.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Great Britain. Urban Task Force. 1999. Toward an Urban Renaissance. London: Spon Press.
5.Mills, Edwin S. 1972. stud Structure of the Urban Econom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Muth, Richard F. 1969. Cities and Housing, Chicago.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Wilson, A. G. 1970. Entropy in Urban and Regional Modeling. London: Pion Press.

三、日文部分
1.淺見泰司(2001)。《住環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四、網站資料
1.公害地區再生中心網站。2004。做一下吧‧日常生活的環境診斷圖。http://assess.eic.or.jp/nyumon/map/。日本:環境廳企畫調整局環境影響評價科。上網日期:2004-10-1。
2.鹿島建設網站。2004。鹿島7項診斷。http://www.kajima.co.jp/tech/ 7shindan/index-j.html。日本:鹿島建設。上網日期:2004-10-1。
3.內政部營建署網站。2007。常用專業用語。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網址:http://www.cpami.gov.tw/。上網日期:2007-05-20。
4.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2008。一千分之一數值地形圖圖層表。http://www.udd.taipei.gov.tw/FiRoger/NermicalChart1000t.htm。台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上網日期:2008-01-10。
5.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2008。房地交易價格。台北:內政部。網址:http://www.land.moi.gov.tw/。上網日期:2008-05-01。
6.臺北市不動產數位資料庫。2008。不動產交易查詢。http://www.tred.tw/。台北:台北市政府地政處。上網日期:2008-05-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