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土與王臣──清朝治理青海蒙藏兩部之研究
作者:隋皓昀
作者(外文):Swei, Haw-Yu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冠羣
方志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王土與王臣King of earth and Ch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青海和碩特、格魯派以及清朝,藉由冊封及朝貢等方式,建構出雙方的「王土與王臣」之關係。然因領地爭端以及達賴喇嘛之轉世紛爭等問題,激發青海和碩特反抗清廷之舉,導致政權之覆滅,其與清廷締結之王土、王臣之關係亦隨之而變化。
戰後清廷着手規劃新闢的青海地域,其策略是蒙藏部落各有其住牧之區,其他地區則分屬甘肅、四川及雲南等三省。蒙古各部依循清朝治理之模式,定期朝覲及會盟;藏族部落設立千百戶及舉行會盟,以資管轄;青海格魯派所屬之喇嘛則納入駐京呼圖克圖系統。
青海蒙古部落由於不能有效地抵禦來自果洛克族及循化、貴德地區所屬番族的劫掠行動,清廷始而命令蒙古部落佈兵防禦,繼而自行出兵驅逐,均不得成效,最後番族還牧青海,形成蒙藏部落混居的現象。
清季甘肅青海地區社會秩序的紊亂,洋商及俄國青藏考察團紛紛入駐,激發清廷的危機感,進行經濟及政治的改革,期能解除來自列強的各種壓力。
總之,清朝治理青海蒙藏部落,藉由「王土與王臣」的轉化,可見其由「天下」轉為現代國家的歷程。
Qinghai qoshot, the Gelug Sect and the Qing Dynasty Canonized and by way of tribute, Construct both the“King of earth and Chen”relationship. However, due to problem of the territory, disputes of the Dalai Lama’s reincarnation and other issues, Qinghai qoshot stimulate the move against the Qing,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regime.
Begin planning the new feature of the post-war Qinghai region, the strategy is to Mongolian tribes have their own lives, animal husbandry of the area, Belong to other areas of Gansu,Sichuan andYunnan provinces. Mongol tribes to follow the model of governance Qing Dynasty, regular pilgrimage and to the league, Tibetan trib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engxu&baixu(千戶與百戶) and to the league, Qinghai Gelugpa Lama belongs into Beijing Hutuketu system.
Qinghai Mongol tribes because it is not effectively defend itself from the Guoluo, Xunhua and Guide tibet tribes looting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action.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court to order the Mongolian tribes defense grabber. Then sent troops to expel their own, Shall not be effective. Finally, These Tibet tribes comes back to the Qinghai, and formed the phenomenon of mixed Mongolian and Tibetan tribes.
Qing Dynasty last years, Gansu, Qinghairegion disorder of social order, Foreign companies and the Russian delegation have settled in it.To inspire a sense of imperial crisis,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 a view to relieve pressure from a variety of powers.
In short, Qing Dynasty governance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tribes of Qinghai,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King of earth and Chen”, we can see its from “State under Heaven” to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state.
一、檔案
《政府公報》第七-十冊(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60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明清史料》丁編第十本(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6年。)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編,《明清史料》庚編第九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硏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清代的礦業》(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合編,陸蓮蒂、王玉平等譯,《西藏社會歷史藏文檔案資料譯文集》(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清初五世達賴喇嘛檔案史料選編》(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硏究中心合編,《六世班禪朝覲檔案選編》(拉薩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編,《清內閣蒙古堂檔(daičing gürün ü dotoγadu yamun ü mongγol bičig ün ger ün dangsa)》(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硏究中心編,《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案彙編(mongγol dangsa ebxemel un emxidxel)》第一-七輯(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和宮管理處合編,《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第29冊,第2218號(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一一五輯〈民族.蒙古族〉(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三三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宣統帝起居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宮珍藏歷世班禪額爾德尼檔案薈萃》(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宮珍藏歷世達賴喇嘛檔案薈萃》(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戶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市:黃山書社,1998年。)
中國藏學硏究中心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彙編》(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
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策劃,《京報》(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
扎西旺都編,王玉平譯,《西藏歷史檔案公文選.水晶明鑒》(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
北洋官報局編,《北洋官報》,載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2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四川省民族硏究所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編輯組,《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下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甘肅官報局編,《甘肅官報》,載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8-10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朱啟鈐編,《東三省蒙務公牘彙編》,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四輯,第340冊(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民國58年。)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歷史檔案薈粹》(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5年。)
吳豐培編纂,《撫遠大將軍允禵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年。)
季永海等翻譯點校,《年羹堯滿漢奏摺譯編》(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政治官報局編輯,《政治官報》,載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68-74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哲倉‧才讓輯編,《清代青海蒙古族檔案史料輯編》(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庫勒納,《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第十七輯(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2-6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複製本)第二輯(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製,民國7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十輯(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卅輯(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6-6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複製本)(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製,民國82-8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
張偉仁主編,《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民國75年。)
鄒愛蓮主編,《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所藏)》(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網站。

二、史籍
《西寧青海番夷成例》,收錄於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編第二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頁379-404。
《御製增訂清文鑑》收錄於于敏中等輯,《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75-77年。)
《清實錄》第一至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欽定八旗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7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W‧W‧福格森著,張文武譯,《青康藏區的冒險生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丁進軍編選,〈晚清肅親王善耆考察蒙古史料〉,《歷史檔案》2009年第4期,頁23-26。
不著撰人,《大清新法律彙编》,(杭州:麟章書局,宣統二年再版。)
不著撰人,《木氏宦譜》,收錄於《民族問題五種叢書》雲南省編輯委員會編,《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
不著撰人,吳豐培整理,《西藏志》收錄於《西藏志、衛藏通志》合刊(拉薩市: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硏究中心主編,《清代理藩院資料輯錄》(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88年。)
文孚著,李葆藝、魏明章標注,《湟中雜記》(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文孚著,魏明章標注,《青海事宜節略》(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包文漢、奇.朝克圖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年)。
古伯察著,耿昇譯,《韃靼西藏旅行記》(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年)。
平漢英,《國朝名世宏文》(卷二外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壹輯第22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7年。)
多卡夏仲.策仁旺傑著,湯池安譯,《頗羅鼐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朱壽朋編,張靜盧等校點,《光緒朝東華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二次印刷。)
色多‧羅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譯,《塔爾寺志》(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尕藏、蒲文成等譯注,《佑寧寺志(三種)》(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吳偉業撰,李學穎點校,《綏寇紀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汪前進、劉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地圖集〕:滿漢對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
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隨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77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那彥成,《平番奏疏》(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6年。)
那彦成,《阿文成公年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55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依波利多.德西迪利著;菲力浦.費立比編,楊民譯,《德西迪利西藏纪行》(拉薩市: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孟喬芳,《孟忠毅公奏議》,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肆輯第19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7年。)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三冊(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松巴堪布益西班覺著,謝健、謝偉譯,〈青海歷史(一)〉,《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頁34-45。
松巴堪欽.益西班覺著,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蘭州市: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
長齡編,桂輪續編,《懋亭自定年譜》,收錄於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21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阿芒‧貢卻群派著,貢巴才讓譯,《漢蒙藏史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阿旺洛桑嘉措著,陳慶英、馬連龍、馬林譯,《五世達賴喇嘛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
俞浩,《西域考古録》,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七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7年。)
俞益謨,〈孫思克行述〉,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奎順,《奎順奏稿》,收錄於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編委會編輯,《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第二十三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昭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二次印刷。)

柯茲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譯,《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查禮,《銅鼓書堂遺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31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科茲洛夫著,陳貴星譯,《死城之旅》(烏魯木齊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倪蛻輯,李埏校點,《滇雲歷年傳》(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凌義渠,《奏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49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弘祖著,朱惠榮校注,《徐霞客遊記》(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國家圖書館分館編選,《清末時事采新彙選》第十二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基生蘭續纂,《西寧府續志》(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崑岡等奉敕,《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張玉書,《張文貞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2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
張雲翼編,《張襄壯奏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0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張毓碧、范承勛修;謝儼等纂,《(康熙)雲南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56年。)
張穆,《蒙古遊牧記》(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76年。)
梁份著,趙盛世、王子貞、陳希夷校注,《秦邊紀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清世宗,《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聖祖,《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9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莊俊元,《湟中公餘日記》,收錄於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第48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年。)
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第二次印刷。)

陶保廉,《辛卯侍行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737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
傅秉鑒,《甘肅清理財政說明書》,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末民國財政史料輯刊》第十九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傅恒,《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7-359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富呢揚阿,《陝甘總督任內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年。)
彭英甲編,《隴右紀實錄》,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編,第40輯,第391冊(臺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民國77年。)
普爾熱瓦爾斯基著,王嘎、張友華譯,《荒原的召喚》(烏魯木齊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普爾熱瓦爾斯基著,黃健民譯,《走向羅布泊》(烏魯木齊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著者不詳,《陜甘總督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鄂爾泰等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上海:點石齋,光緖十三年。)
黃廷桂等監修、張晉生等編纂,《四川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9-560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楊和瑨著,向紅笳、陳慶英譯,〈松巴堪布《青海史》譯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一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217-250。
楊治平編纂,何平順等標注,《丹噶爾廳志》(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楊復、楊世宏譯注,《第一世嘉木樣傳》(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
楊應琚著,李文實標點,《西寧府新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溫達等,《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收錄於《西藏漢文文獻彙刻》第四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
管同,《因寄軒文初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0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趙爾巽等撰,啓功等點校,《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1977年。)

劉敏寬、龍膺纂修,王繼光輯注,《西寧衛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收錄於王雲五編纂,《十通》第十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劉獻廷著;汪北平、夏志和標點,《廣陽雜記》卷四〈王輔臣〉(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慕壽祺,《甘寧青史略》正編卷廿六,收錄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97冊(蘭州市: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
鄭端,《政學録》,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5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端,《孫子彙徵》,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出版公司,1995年。)
噶仲‧洛朗巴著,劉立千譯注,《噶廈印譜譯注》,收錄於《劉立千藏學著譯文集‧雜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豫師,《豫師青海奏稿》,收錄於張羽新、張雙志主編,《唐宋元明清藏事史料彙編》第七輯,第四十册(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9年。)
譚鍾麟,《譚文勤公奏稿》(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
龔景翰編,李本源纂修,《循化廳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
靑海民族學院民族硏究所編,《撒拉族史料輯錄》(出版地不詳:编者,1981年。)
會典館編,趙雲田點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理藩院》(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

三、專書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御筆詔令說清史:影響清朝歷史進程的重要檔案文獻》(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編寫組編,《蒙古族通史》(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1年。)
王俊中,《五世達賴教政權力的崛起》(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輔仁、陳慶英,《蒙藏民族關係史略(十三至十九世紀中葉)》(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札奇斯欽,《蒙古與西藏歷史之硏究》(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67年。)
田山茂著,潘世憲譯,《清代蒙古社會制度》(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7年。)
伊‧亞‧兹拉特金著,馬曼麗譯,《準噶爾汗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任乃強,《西康圖經‧境域篇》(南京市:新亞細亞學會,民國22年。)
何偉亞著,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余海波、余嘉華,《木氏土司與麗江》(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吳萬善,《清代西北回民起義硏究》(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
邢海寧,《果洛藏族社會》(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
金成修,《明清之際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恰白‧次旦平措、諾章.吳堅、平措次仁著,陳慶英等譯,《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拉薩市: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年。)
約瑟夫.洛克著;劉宗岳等譯,《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昆明市: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烏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國時期蒙古法制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
袁森坡,《康雍乾經營與開發北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馬大正、成崇德主編,《衛拉特蒙古史綱》(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馬連龍,《歷輩達賴喇嘛與中央政府關係》(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明士,《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以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崔永紅等主編,《靑海通史》(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new window
張永江,《清代藩部硏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我德等,《清代文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啟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4年。)new window
梁清誨等,《古今公文文種匯釋》(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梁麗霞,《阿拉善蒙古硏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硏究》(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1年。)
郭大烈,《納西族史》(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喬吉,《蒙古佛教史:北元時期(1368-1634)》(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彭建英,《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曾現江,《胡系民族與藏彝走廊──以蒙古族為中心的歷史學考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馮明珠,《近代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5年。)
楊強,《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4年。)
達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歷史硏究》(海拉爾市: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關係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雲田,《清代治理邊陲的樞紐——理藩院》(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趙雲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北京市:中國人民出版社,1994年。)
德勒格編著,《內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蕭金松,《清代駐藏大臣》(臺北市:唐山出版社,民國85年。)
魏斐德著,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臺北市:曉園出版社,1991-1992年。)
蘇發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99年。)
蘇德畢力格,《晚清政府對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市:中國靑年出版社,1997年。)
芈一之,《撒拉族史》(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
靑海省志編纂委員會編,《青海歷史紀要》(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Part One: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etech, Luciano, China and Tibet in the early XVIIIth century :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protectorate in Tibet, Leiden : E. J. Brill, 1972.
Tsepon Wangchuk Deden Shakabpa ;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Derek F. Maher, One hundred thousand moons:an advanced political history of Tibet.vol 1. Leiden ; Boston:Brill, 2010.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硏究》(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修訂本)》(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無未,《周代朝聘制度硏究》(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峰著,吳敏娜等譯,《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袁愈嫈譯詩,唐莫堯注釋,《詩經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硏究》(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
李大龍,《兩漢時期的邊政與邊吏》(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大龍,《漢唐藩屬體制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樊保良、水天長主編,《闊端與薩班涼州會談》(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蒲文成、王心岳,《漢藏民族關係史》(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
伯戴克著,張雲譯,《中部西藏與蒙古人:元代西藏歷史(增訂本)》(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鄧銳齡,《元明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關係》(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年。)
顧祖成編著,《明清治藏史要》(拉薩市:西藏人民出版社;濟南市:齊魯書社,1999年。)

四、期刊論文
A.C.馬丁諾夫著,張開運譯,〈五世達賴喇嘛進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民族史譯文集》第十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6年),頁120-162。
A.S.馬林諾夫著,范金民譯,〈論五世達賴喇嘛的地位──其冊文和封號的淺釋〉,《國外藏學譯文集》第三輯,頁137-142。
N.哈斯巴根、阿音娜,〈17世紀前期喀爾喀右翼在西藏的活動〉,《中國藏學》2009年第4期,頁17-23+51。
李毓澍,〈定邊左副將軍制度考〉,《外蒙政教制度考》(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民國51年),頁1-104。new window
文榮普,〈《御制瀘定橋碑記》考析〉,《四川文物》,1984年第3期,頁55-59。
方國瑜,〈麼些民族考〉,收錄於氏著,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四輯(昆明市: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20-98。
王生江,〈阿寶事跡輯要〉,《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頁70-73+69。
王俊中,〈清太宗時期滿洲「藏傳佛教政策」的演變──以滿洲與蒙古之關係發展為切入點〉,載於氏著,江燦騰等編,《東亞漢藏佛教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頁135-162。
王恒杰,〈讀《結打木、楊打木二城考》〉,《中國藏學》1993年第4期,頁151-154。
王家鵬,〈嘛哈噶喇神與皇家信仰〉,《紫禁城》1996年第1期,頁32-35。
王家鵬,〈乾隆與滿族喇嘛寺院——兼論滿族宗教信仰的演變〉,《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頁58-65。
王堯,〈麗江一裏塘版藏文大藏經考述〉,《西藏文史考信集》(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頁357-379。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市:王爾敏,民國66年),頁233-379。new window
王德勝,〈清朝首任西寧辦事大臣達鼐及其家族考〉,《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1999年,頁11-17。
王霞,〈中國近代“商戰固本”論的形成及其主要意義〉,《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年第2-3期,頁27-29。
甘德星,〈「正統」之源-滿洲入關前後王權思想之發展與蒙藏轉輪王關係考辯〉,載於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硏究中心,民國95年),頁119-174。
白文固,〈清代的駐京呼圖克圖〉,《文史知識》2006年第2期,頁65-69。
白文固、解占錄,〈清代喇嘛衣單糧制度探討〉,《中國藏學》2006年第3期,頁53-59。
成崇德、申曉亭,〈《內齊托音傳》與清代蒙古佛教史〉,收錄於成崇德、申曉亭編,《清代蒙古高僧傳譯輯》(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年),頁317-331。
朱世奎,〈青海湖祭海史話〉,《中國土族》2006年秋季號,頁29-33。
朱普選,〈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6年,頁45-50。
朱普選,〈青海藏族千百戶制度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頁17-22。
朱輯五,〈貴德廳同知余鼎銘誘殺古哇寺活佛內幕〉,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靑海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青海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60-62。
衣家奇,〈“賠命價”——一種規則的民族表達方式〉,《甘肅政法學院學報》,總86期,2006年,頁6-11。
何炳棣,〈華夏人本主義文化:淵源、特徵及意義(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三十四期,1996年3月號,頁88-101。new window
何啟龍,〈蒙元和滿清的「傳國玉璽」神話——兼論佛教「二教之門」的虛構歷史〉,《新史學》19卷1期,2008年3月,頁1-50。new window
吳均,〈清軍屠殺阿粗乎等四族慘案的真相〉,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靑海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青海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西寧市:靑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75-184。
呂士朋,〈清代的理藩院──兼論清代對蒙藏回諸部的統治〉,《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民國66年,頁61-98。
呂文利,〈清代蒙古地區票照制度初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7卷第4期,2007年,頁18-28。
李保文,〈唐古特‧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考〉,《中國藏學》2005年第2期,頁52-58。
李鳳珍,〈試論清代西藏遞丹書克制〉,《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39-48。
李曉英,〈近代天津洋行在西北地區的運行機制——以羊毛貿易為中心的考察〉,《思想戰線》2010年第6期,頁99-103。
李麗,〈簡論歷史上果洛藏族的尚武精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30-34+62。
李豔,〈彭英甲在甘肅近代化中的主要建樹〉,《河西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2月,頁44-49。
杜常順,〈清道光初年那彥成對青海蒙藏事務的整理〉,《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頁12-17。
杜黨軍、王希隆,〈關于清代祭祀青海神制度的兩個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10年,頁80-84。
周偉洲,〈西寧辦事大臣考〉,《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32-41。
孟森,〈清國史所無之吳三桂叛時漢蒙文勅諭跋〉,《明清史論著集刊》上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頁358-363。
房建昌,〈青海大通縣廣惠寺的創建歷史及活佛考〉,《青海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頁93-97+56。
祁美琴、李文琪,〈清代外藩蒙古王公來京原因考〉,《中國邊政》第175期,2008年9月,頁33 -52。
姚桂軒,〈塞北城寺美岱召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8年第3期,頁49-51。
胡進杉,〈清朝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的研究〉,吳化鵬主編,《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蒙藏委員會,1983年),頁190-221。
胡鐵球,〈明清貿易領域中的“客店”、“歇家”、“牙家”等名異實同考〉,《社會科學》2010 年第9期,頁144-153。
胡鐵球、霍维洮,〈「歇家」概况〉,《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8卷2006年第6期,頁22-26。
若松寬著,房建昌譯,〈噶勒丹錫哷圖呼圖克圖考——清代駐京呼圖克圖研究〉,收錄於氏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頁197-211。
若松寬著,袁林譯,〈明末內蒙古土默特人之進入青海-火落赤諾顏的事蹟〉,收錄氏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頁150-163。
若松寬著,楊紹猷譯,〈博格達察罕喇嘛及呼和浩特的喇嘛教〉,收錄氏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頁297-326。
桑丁才仁,〈略述清代西藏丹書克的有關問題〉,《中國藏學》1997年第1期,頁76-82。
桑丁才仁,〈會盟制度與清朝對青海玉樹的統治〉,載於拉巴平措、格勒主編,《真實與謊言--西藏的民族宗教問題與文化發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頁98-128。
桑丁才仁,〈論清政府在玉樹地區推行的千百戶制度〉,收錄於羅布江村、趙心愚編,《康藏研究新思路:文化、歷史與經濟發展》(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8年),頁144-168。
桑丁才仁,〈論清政府在玉樹地區推行的會盟制度〉,《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頁23-36。
烏力吉陶格套,〈清末“藩屬憲政”及有關蒙古的史事考察〉,《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1期,2009年,頁38-42。
烏雲畢力格,〈1705年西藏事變的真相〉,《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頁
袁曉文、白珍,〈清嘉慶及道光初年青海黃河南岸藏族部落還牧河北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55-62。
馬大正、郭蘊華,〈康熙諭阿玉奇汗敕書試析〉,中國蒙古史學會編,《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300-305。
馬安君,〈近代青海歇家與洋行關係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8卷第3期,2007年,頁81-84。
馬汝珩、馬大正,〈論羅卜藏丹津叛亂與清政府的善後措施〉,中國蒙古史學會編,《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285-295。
崔永紅,〈近代青海舉辦墾務的經過及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7年,頁98-104。
張保見、郭聲波,〈青海近代的農業墾殖與環境變遷(1840~1949)〉,《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3卷第2輯,2008年,頁67-75。
張秋雯,〈清代嘉道咸同四朝的瞻對之亂-瞻對賞藏的由來〉,《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6月,頁397 -420。new window
張致弟,〈新時期藏族賠命價方式及治理對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頁63-65。
張哲嘉,〈“大黃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頁43-100。new window
張啟雄,〈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源起:近代中國外交紛爭中的古典文化價值〉,吳志攀等編,《東亞的價值》,(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05-146。
張啟雄,〈清廷對政府官員蒙古籌邊論述的抉擇──以光緒帝硃批奏摺為中心〉,《蒙藏季刊》第20卷第1期,民國100年,頁34-55。
張慶有,〈貢唐倉活佛傳承世系概述〉,《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48-56。
張建軍,〈清末資政院時代的蒙古議員及其活動──以《大公報》所載史料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蕾,〈“俄木布事件”與清初對歸化城土默特之政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16-18。
張雙智、張羽新,〈論清代前后藏朝覲年班制度〉,《西藏研究》2009年第5期,頁16-24。
畢穎達、劉春英,〈晚清士人商戰觀念的興起〉,《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5年,頁43-45。
莊吉發,〈清世宗與養廉制度的確立〉,《清史論集》第十九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7年),頁104-117。new window
陳小強,〈從蒙古喇嘛內齊陀音一世的活動看滿洲清政權對藏傳佛教的扶植和限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頁39-45+38。
陳金鐘,〈中央政府頒授歷世達賴、班禪之金冊金印〉,《中國藏學》1996年第1期,頁38-48。
湯代佳,〈試析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原因〉,《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98年第4期,頁11-16。
舒習龍,〈姚錫光與晚清邊疆治理〉,《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2006年,頁28-32。
隋浩昀,〈罕都事件及其對清初川滇藏區的影響〉,《中國藏學》1996年第3期,頁130-134。
隋皓昀,〈西魯考〉,《法光學報》第七期(2003年),頁119-143。
馮智,〈五世班禪未能晉京原因探討〉,《中國藏學》1998年第4期,頁26-33。
馮智,〈明代麗江木氏土司與西藏噶瑪巴派關係述略〉,載於木仕華主编,《活著的茶馬古道重鎮麗江大研古城──茶馬古道與麗江古城歷史文化硏討會論文集》(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40-53。
葉高樹,〈朝鮮《李朝實錄》所見君臣對“三藩之亂”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第8期(1996年),頁167 -184。new window
達力扎布,〈清太宗邀請五世達賴喇嘛史實考略〉,《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頁72-81。
鄒立波,〈清代前期康區塘汛的設置及其作用與影響〉,《西藏研究》2009年第3期,頁28-35。
鄒蘭欣,〈簡述滿語賜號“巴圖魯”〉,《滿語研究》1999年第4期,頁66-69。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1976年,頁313-335。new window
趙心愚,〈和碩特部南征康區及其對川滇邊藏區的影響〉,《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02年5月,頁57-62。
趙心愚,〈羅卜藏丹津反清與麗江的改土歸流——試析雍正初麗江改土歸流的主要原因〉,《西藏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頁25-30。
趙珍,〈那彥成整飭青海述略〉,《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頁88-90。
齊木德道爾吉,〈1640年以後的清朝與喀爾喀的關係〉,《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12-20。
齊木德道爾吉,〈外喀爾喀車臣汗碩壘的兩封信及其流傳〉,《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1-16。
齊木德道爾吉,〈騰機思事件〉,收錄於寶音德力根等主編,《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二輯(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106-145。
樊延明,〈論” 三藩之亂”時期朝鮮與清朝的關係〉,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八輯(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頁168-185。
鄭正偉,〈論曾紀澤「西藏屬地原則」與英「西藏屬國論」之較量〉,《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頁46-49。
鄧銳齡,〈1720年率軍進入拉薩的清軍將領──延信〉,《鄧銳齡藏族史論文譯文集》上冊,頁314-337。
鄧銳齡,〈吳三桂叛清期間同第五輩達賴喇嘛通使始末〉,《鄧銳齡藏族史論文譯文集》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頁284-299。
魏明章,〈西寧辦事大臣的設置及其職責〉,《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6年,頁51-54。
羅文華,〈清代駐京喇嘛管理機構考略〉,《宗教大同》2005年第4期,頁53-73。
蘇紅彥,〈清代蒙古王公年班的特點與作用〉,《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8卷,第1期,2007年,頁65-68。
蘇紅彥,〈試析清代蒙古王公年班的創立與發展〉,《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2007年,頁16-20。
蘇欽、吳賢萍,〈試析清末資政院少數民族議員的產生及其意義〉,《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頁67-70。
蒲文成,〈東科爾活佛系統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北漸蒙古地區〉,《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11年,頁58-64+72。
梁麗霞,〈西套厄魯特蒙古歸附清政府始末述略〉,《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2003 年,頁46-51。
徐曉萍,〈論清初阿拉善和碩特部與清政府的關係〉,《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頁84-89。
金峰,〈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2年第4期,頁104-107。
加藤直人,〈ロブサン・ダンジンの叛乱と清朝──叛乱の経過を中心として 〉,《東洋史研究》第45卷第3號,1986年12月,頁452-478。
石濱裕美子,〈グシハン王家のチベット王権喪失過程に関する一考察──ロプサン・ダンジン(Blo bzang bstan ′dzin)の「反乱」再考〉,《東洋學報》第69卷第3、4號,1988年3月 ,頁337-357。
石濱裕美子,〈清朝のチベット平定に対する青海ホショトの立場〉,《日本西藏學會學報》第34號,1988年,頁1-7。
佐藤長,〈ノルプの反乱について〉,《中世チベット史研究》(京都:同朋舎,1986年),頁757-768。
楠木賢道,〈康煕帝の側近,シャンナン=ドルジの奏摺〉,《歴史人類》第34号, 2006年3月,頁202-167。
Uradyn E. Bulag著,張永儒、藍美華譯,〈青海湖祭:民族關係與儀式政治〉,《中國邊政》第160期,2004年,頁61-86。
王進鋒,〈說“王臣”——兼論西周分封制的統治功能〉,《人文雜志》2009年第6期,頁138-144。
黃慶昌,〈論西漢王朝與南越國的關係〉,《南方文物》2003年第3期,頁72-78。

五、博碩士論文
丁淑琴,〈清末民初甘青地區民族社會若干問題研究──以俄國人考察資料為主線〉,(蘭州,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寶音初古拉,〈察哈爾蒙古歷史研究──以十七世紀察哈爾本部歷史為中心〉,(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勤璞,〈蒙古之道:西藏佛教和太宗時代的清朝國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姑茹瑪,〈入清前(1691)的喀爾喀車臣汗部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溫德華,〈俺答汗研究〉(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9年)
楊紅偉,〈循化藏區權力運作機制的文化考察──以光緒朝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寶音特古斯,〈十八世紀初期衛拉特、西藏、清朝關係研究──以“六世達賴喇嘛事件”為中心〉(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Chia Ning, The Li-fan Yuan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The Johns Hoplins University, 1992 PhD.
隋皓昀,〈青海和碩特發展史(1637-1724)〉(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幼君,〈青海湖祭與青海地區的蒙藏關係(1773-194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李偉銘,〈官民之間的代辦機制:明清時期的歇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六、報刊
上海申報舘編,《申報》(上海市:上海書店,1982-1987年。)
《通問報-耶穌教家庭新聞》,《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0》http://bksy.mh.sinica.edu.tw:8090/bksy_mirror/simpleSearch.do
《安徽白話報》,《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0》
盛京時報館編,《盛京時報》(瀋陽市: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