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前王維接受史研究
作者:王家琪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a-Ch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李建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王維接受史讀者元前Wang WeiThe History of Literary ReceptionReaderbefore Yuan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無論是從文學史實的角度還是從唐文化的具體展現觀察,王維無疑是盛唐詩壇的真正盟主與盛唐文化藝術的光彩凝聚:在李白未到長安、杜甫未成名時,王維早已名噪京師,且長期居於詩歌創作中心,當時嘗有「天下文宗」之稱;王維本身又集詩歌、繪畫、音樂、書法於一體,且無一不精、無一不深,不僅在當時文壇即享有極高之聲譽,其後亦受到歷代文論、詩評家、畫家的廣泛關注及眾多讀者之青睞。
王維的人生經歷與作品思想之多元性,以及詩歌藝術上之美感,造成後人接受王維的多樣性。儘管多樣,其詩歌極具感染力的美學風範,與題材內容之超功力性,因此王維的作品能在不同時代被不同讀者所接受。有關王維其人、其詩、其作品在歷代被接受之情況,歷朝歷代皆有其側重點,接受觀點和審美評價亦不同。但目前學界對王維接受方面之研究所作不多。筆者擬以元代以前(不含元朝)為界,對王維其人、其詩、其作品之接受情形作一梳理、研究。為目前接受史研究中尚缺王維的這一塊立一席之地!
Whether it is from a literary point of view or facts of the specific show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ang culture, Wang Wei , the Tang poetry is undoubtedly the true leader of an alliance with the Tang Dynasty cultural cohesion of glory: Li Bai not yet reached in the Chang-An , Du Fu has not become famous, the Wang has long been famed in the capital, and long-term living poetry center, then try the "world master of literature" said; Wang set itself poetry, painting, music, calligraphy in one, and are all fine, and both deep, not only in literary circles at that time that have very high reputation, subsequently by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poetry critic, the artist''s attention and many readers of all ages.
Wang Wei''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work thought polytropism, as well as in poetry art the esthetic sense, causes the posterity to accept Wang Wei''s multiplicity. Although diverse, its poetry has the power extremely esthetics style, with subject material ultra skill, therefore Wang Wei''s work can accept in the different time by the different reader. Concerned Wang Wei its person, its poem, its work are accepted 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 the situation, successive dynasties all previous dynasties all have its emphasis point, accepts the viewpoint and the esthetic appraisal is also different. But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world accepts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spect to Wang Wei to do not much. The author planned by the Yuan Dynasty before (not including the Yuan Dynasty), as soon as to Wang Wei its person, its poem, its work accepted the situation to do combs, the research. Accepted in the history research for at present still to lack Wang Wei''s ,this to set up the small space for Wang Wei!
徵引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蜀刻本:《王摩詰文集》,收於《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⑤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4年。
麻沙本:《王右丞文集》,東京市:靜嘉堂文庫編輯,昭和52(1977年);【日】米山寅太郎、高橋智解題《王右丞文集》(日靜嘉堂文庫影本),東京都:古典硏究會出版、汲古書院發行,平成17(2005年)。
唐‧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校》,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唐‧鄭處晦《明皇雜錄‧補遺》,《開元天寶遺事十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市:新文豐,1984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341‧小說家類》,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
五代‧後周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王讜撰、清錢熙祚校《唐語林》,台北市:世界書局,1959年。
宋‧姚鉉《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李昉等《文苑英華》,台北市:大化,1990年。
《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宋‧劉辰翁校《王右丞詩集》,台北:廣文書局據元刊本影印,1960年。
宋‧劉辰翁評、明‧顧起經注《類箋王右丞全集》,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年。
宋‧阮閱編著、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前、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5年。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絶句》10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0‧詩文評類》,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宋‧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古文獻硏究所編,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9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北市:廣文書局,1969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市:木鐸,1982年。
明‧胡應麟《詩藪》(明刻本),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明‧毛晉輯《唐人選唐詩》二十三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北市:世界書局,1962。
清‧董誥等奉編《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1979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市:上海古籍,1979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市:漢京文化,1984年。
清‧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王夫之評選、任慧點校:《唐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2008年。
清‧王士禛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專書:(以下排列,以出版先後為序;若一人有多項著作,亦以最先出版者為排序准的)

莊 申《王維研究》,香港:萬有圖書,1971年。
《中國畫史研究續集》,北市:正中書局,1972年。
朱傳譽主編《王維傳記資料》十冊,台北巿:天一,1972年。
徐賢德《王維詩研究》,台北:文津,1973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詩話考》,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清詩話續編》(上、中、下三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貽焮《唐詩論叢》,長沙市:湖南人民,1980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市:人民音樂,1981年。
任半塘《唐詩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劉維崇《王維評傳》,台北市:正中,1983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維傳記資料8》(1、2、3),上海巿:上海師大圖書館 1986~1994年。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北市:黎明文化,1987年。
葛 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市:丹靑,1987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樂黛雲《中西比較文學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允吉《唐音佛教辨思錄》,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8年。
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88年。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江蘇省:美術,1988年。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北市:文史哲,1988年。new window
《李白詩歌接受史》,北市:五南,2000年。
陳鐵民《王維新論》,北京師範學院出版,1990年。
《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維論稿》,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新譯王維詩文集》,臺北市:三民,2009年。
王維硏究編委會《王維研究》第一輯,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年。
蕭麗華《王維:道心禪悅一詩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91年。
《唐代詩歌與佛教》,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李珍華、傅璇琮《河嶽英靈集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
張錫坤《禪與中國文學》,吉林文化出版社,1992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1992年。new window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許 總《唐詩體派論》,北市:文津,1994年。
《唐詩史》,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張 健《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北市:文史哲,1994年。
師常泰《王維研究》第二輯,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6年。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吳文治《明詩話全編》,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宋詩話全編》,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 遂《中國佛學與文學》,長沙市:岳麓書社,1998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1998年。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皮述民《王維探論》,台北市:聯經,1999。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9年。
《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唐代文學研究—第八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0年。
《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林繼中《栖息在詩意中:王維小傳》,保定:河北大學出版,2000年。
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修訂本),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修訂本),長沙市:湖南文藝,2001年。
《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李劍峰《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呂肖奐《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亮偉《涵泳大雅——王維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剛、師長態主編《王維研究》第四輯,瀋陽市:遼海,2003年。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令狐楚、殷璠等選編《唐人選唐詩》,北京:昆崙出版社,2005年。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戴揚本《新譯唐才子傳》,北市:三民,2005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城市大學出版,2005年。
嚴善錞《文人與畫:正史與小說中的畫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克襄《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勝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凌郁之《洪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林淑貞《近五十年台灣地區古典詩學研究概況──以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疇》,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錢林森《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古典詩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07年。
蔣 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韋 賓《唐朝畫論考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友冰《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璜生、胡光華《中國畫藝術專史》,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龔鵬程《中國詩歌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中國文學史》,台北:里仁,2009年。
王輝斌《王維新論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王志清《縱橫論王維》(修訂本)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楊曉靄《宋代聲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璜生、胡光華《中國畫藝術專史》,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9年。
韓 寧《鼓吹橫吹曲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王傳飛《相和歌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向 回《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袁繡柏、曾智安《近代曲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張 煜《新樂府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何玉蔚《對『過度詮釋』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蔡鎮楚、 胡大雷《宋代詩話選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外文或譯著:

Paul de Man《Blindness and Insight──Essays in the Rhtoric of Contemporaty Criticism》,New York:Oxford Univ,1971。
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收於《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三卷,東京:筑摩書房, 昭和43-62(1968~1987)。中譯本由鄭清茂譯,北市:聯經出版,1977年。
入谷仙介《王維研究》,東京:昭和56年(1981)。
伊藤正文著《中國の詩人——王維》,東京都 : 集英社,昭和58年(1983)。
伊藤正文著、譚繼山譯《審美詩人——王維傳記》,台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1984。
【波】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作品的藝術認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新華發行,1988年。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上)(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漢斯‧迦德默爾、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羅勃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伊麗莎白‧佛落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7年。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陳定家、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台北市:聯經,2007年。
【意】艾柯等著;【英】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渡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

四、學位論文:

柳晟俊《王維詩與李朝申緯詩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1978。new window
林桂香《詩佛王維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83。
蔡瑜《宋代唐詩學》,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1990。new window
王志楣《維摩詰經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1。
杜昭瑩《王維禪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碩論,1993。
張蜀蕙《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new window
柳惠英《「河嶽英靈集」選詩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彭政德《王維禪詩創作技巧與藝術風格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碩論,2001。
賴靜玫《劉辰翁詩歌評點析論──以唐代詩歌為研究中心》,淡江大學中文碩論,2003。
謝淑容《明代詩話論王維》,中山大學在職專班碩論,2005。
李思霈《清代詩話論王維》,中山大學夜專班碩論,2006。
李淑雲《王維接受情況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論,2006。
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台大中文所博論,2008。
洪如薇:《唐人舊題樂府詩的繼承與新變──以《樂府詩集》所載為核心》,逢甲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五、期刊論文:

葛曉音:〈王維‧神韻說‧南宗畫──兼論唐代以後中國詩畫藝術標準的演變〉,《文學評論》,1982年第1期。
柯慶明:〈附錄二:王維詩的性質與分類〉一文,收於《文學美綜論》,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凌子鎏:〈唐詩選本王維詩採選統計〉,收於《珠海學報》,台北市:成文,1985年。
趙以武:〈唐代和詩的演變論略〉,《社科綜合》,1994年第4期。
〈「和意不和韻」──論中唐以前唱和詩的特點與體制〉,《甘肅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張雙英:〈論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的編纂方法及其寓意〉,《中華學苑》,1995年3月第45期。new window
邱瑞祥:〈王維佛理詩之分類及淵源〉,《貴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宗教詩歌與詩歌中的宗教──從王維的佛理詩看佛教理念對文學的浸潤〉,貴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畢寶魁:〈王維安史之亂「受偽職」考評〉,《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張 健:〈《詩話總龜》中所展示的詩學評論〉,《國立編譯館館刊》2001年第三十卷。
〈魏慶之及《詩人玉屑》考〉,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
王志清:〈王維文學史地位浮沈的反思〉,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19卷第3期。
〈道學視域的王維解讀〉,《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
〈從《中興間氣集》看盛、中唐過度期的王維接受〉,《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
盧燕平:〈20年來國內王維與佛禪關係研究述評〉,《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22卷第4期。
劉德玲:〈《樂府詩集》體例與收詩之商榷〉,《中國學術年刊》2004年第26期。
王輝斌:〈論王維的樂府詩〉,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28卷第5期。
〈王維「接受偽署」考評〉,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5月,第23卷第2期。
〈唐後樂府詩與音樂的關係〉,《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4期。
張浩遜:〈從唐代接受層面看王維詩歌的歷史地位〉,《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6卷第10期,2005年10月。
張海鷗、梁穗雅:〈北宋〝話〞體詩學論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5期,2005年。
葉當前:〈論三大宋代詩話總集的詩學思想──《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的詩學思想比較研究〉,《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5年9月。
沈文凡、王海霞:〈唐代大曆詩人李嘉祐研究述評〉,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9期,2006年9月。
吳翔明:〈崇尚〝自然〞──試論劉辰翁文學創作觀〉,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7卷第5期,2006年5月。
凌朝標、高軍強:〈論《唐詩三百首》失選賈至、杜甫等唱和詩〉,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2卷第6期。
吳麗娛:〈唐代的常朝與追朝〉,《文史知識》,2007年11期。
孫明君:〈天下文宗、名高希代──唐代宗期待視野中的王維詩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36卷第5期。
劉 海:〈主體隱喻‧文本空間‧讀者拓展──關於文本詮釋與過渡詮釋的思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8年2月。
許建崑:〈唐傳奇歷史素材的借取與再創──以王維、王之渙故事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7月。new window
顏崑陽:〈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對談〉,《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王 祥:〈宋人論王維述評〉,《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08年。
袁曉薇:〈解讀一個「全面的典型」──王維詩歌接受史研究芻議〉,《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9年第2期。
蔡振念:〈論唐代樂府詩律化與入樂〉,《文與哲》第15期,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2009年。new window
葉當前、曹旭:〈論宋代詩話匯編的三種編排體例〉,《江淮論壇》,2009年5月。
喻意志:〈宋人對樂府詩所作的總結〉,《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歐麗娟:〈論王維詩歌中理性觀照的人格特質與表現模式〉,《文化視域的融合──第九屆第九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學組論文集》,2009年9月。new window
焦印亭:〈劉辰翁評點王維詩著作敘錄〉,《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
〈劉辰翁詩文評點特徵尋繹〉,《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月第27卷第3期。
張 進:〈宋金元王維接受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0卷第2期。
羅煥玉:〈音樂與樂府詩關係探微〉,《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3月,第26卷第1期。
孫尚勇:〈郭茂倩《樂府詩集》的編輯背景與刊刻及校理〉,《樂府學第五輯》,2010年。
凌郁之:〈《萬首唐人絶句》版本源流與文獻價值的重新認識〉,《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7卷第2期。
劉 瀏:〈魏慶之及《詩人玉屑》叢考〉,《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4月第29卷第4期。
張高評:〈《詩人玉屑》之編印與宋代詩學之傳播:詩話筆記之徵引與寫本印本之反應〉,《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12月第2期。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