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維詩歌藝趣研究
作者:熊智銳
作者(外文):XIONG, ZHI-RU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邱燮友
廖一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王維詩歌詩佛三教興衰生理時空王維影響Wang Wei's poetrypoet Buddha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ree Teachingsphysiological time and spaceWang Wei's influ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摘要
學術研究基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旨趣,對前人相關的研究文獻資訊作適當綜合彙整,或補偏矯失、或闢蹊創新,成就其一己之研究成果,此或即學術研究之通路。本論文題為《王維詩歌藝趣研究》,對某些陳說如山水田園詩起自魏晉,王維王縉手足情深,王維不死於安史之亂為貪生所患,王維崇佛禮道而遠儒,盛唐三教興衰流變,王維詩畫合流與分流等等,本論文均有異議異解,推陳出新但亦未敢標新立異。筆者嘗自詡對唐詩研析較為偏好,曾撰唐詩析賞專欄數萬言及《唐詩新品賞》一冊問世;對若干詩歌常解誤解,如〈山居秋暝〉結聯之類,亦兀自提出新解。世有「心理時空」及「物理時空」之說,基於對王維詩歌藝趣有較多涉獵,對王維詩歌領域及特徵,乃提出「生理時空」之說。所謂「生理時空」,是指王維一生活動的空間,無非鄉里、兩京、赴蜀半途而止、短期河西邊界,南抵嶺南。如此有限的活動空間,其詩歌情趣自與浪漫詩人李白者不同。此即「生理時空」的意涵。對《輞川集》二十首,多有新解新見。管見蠡測,知無不言,言必有衷。本論文自首章起,依序論述研究動機、回顧、方法與研究內容,第二章略述王維生平事略,並略探王維生存之政治、社會與文化等時空背景,以及王維所受到樂教傳統與宗教信仰的影響,第三章概述王維詩歌意象與藝趣之特徵,並深入探討王維詩歌中別具特色的輞川詩集之藝趣特徵,第四章著重探討王維邊塞詩之藝趣表現,第五章以王維所作之親情友情詩歌為核心,觀察此類詩作之藝趣表現,討論王維與親人、友人,乃至外國友人之間的交往互動與情誼。第六章以王維關懷當代社會民生的社會諷諭詩與歲月仕隱詩為主,探討其藝趣表現。第七章總論王維山水田園詩歌藝趣。第八章探討王維對四季變化、色彩運用、聲音描述、動靜等方面的藝術表現,第九章總結王維詩歌藝趣的思想源頭及其對後世產生的文化影響,最後在第十章提出本論文的結論。謹此摘要。
Abstract
The academic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for making appropriate comprehensive reconciliation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information of the predecessors, or supplementing the bias, or opening up innovations, and achieving its own research results that is the path of academic research. This thesis is entitled “Artistic Research on Wang Wei 's Poems” for some statements such as the fields and gardens poetry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ang Wei and Wang Jin's brotherhood, Wang Wei’s not dying from An Lushan Rebellion for a shameful life, Wang Wei’s adoring Buddhism and Taoism but far away from Confucianis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ree teachings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the confluence and diversion of Wang Wei’s poetry and painting and so on. The thesis has both objection and distinction that is to find new ways from old theories, rather putting forward a new ideal to make it a difference instead of ignorance and arbitrary. The thesis of author tried to express the p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ang poetry. Once the author wrote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ds in the newspaper about the Tang poetry and the book named “A New Taste of Tang poetry” for there is a few misunderstood for some poems, such as ‘Sleeping in the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there was also with a new analying by himself. There is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time and space” and “Physical time and space” that is basing on more research on Wang Wei's poetry, and the fiel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Wei's poetry are therefore proposed on the theory of “Physiological time and space”. The so-called “physical time and space” refers to the space in which Wang Wei goes around in his life, such as township, the two capitals, a halfway of Shichuan, a short-term of staying in Hexi border, or towards the south to Lingnan. Such a limited time and space, his poems is different from the romantic poet Li Bai. This is the meaning of “Physiological time and space.” It is not the author's first creation. For the twenty poems of “Wang River Collection”, there are many new solutions and insights as referring the limited observation and narrow understanding, saying everything as the author knowing, or words from the heart.
From the First Chapter,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the research review,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 order. The Second Chapter outlines Wang Wei's life affairs and explores Wang Wei's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in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living. This Chapter links Chinese poetry and music tradition to explore Wang Wei's religious poetry, too.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Wei's poems and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Wei's Wang River Poem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Wang Wei's frontier poetry.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Wang Wei's poetry with family and friendship.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oetr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and friendship between Wang Wei and he loved ones, friends, and even foreign friends. The Sixth Chapter focuses on Wang Wei's social satire poem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discusses his artistic performance.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general theory of Wang Wei's the fun in fields and gardens poetry. The Eighth Chapter discusses Wang Wei's artistic expressions on the changes of the four seasons, the use of colors, the description of sounds, the movements and so on. And the Ten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source of Wang Wei's poetry art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presented in Chapter 10. Hereby the abstract is submitted.
引用文獻
一、古籍
1.《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2.《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3.《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4.《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初版16刷。
5.《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初版16刷。
6.(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7.(漢)吳平、袁康著,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9.(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10.(梁)蕭統集,(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一版。
11.(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年,第8冊。
12.(後魏)酈道元注:《水經注》,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一版。
13.(晉)皇甫謐:《高士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8月,四部備要史部,中華書局據漢魏叢書本校刊。
14.(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一版,2007年3月五刷。
15.(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入于安瀾:《畫品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16.(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年,第8冊。
17.(唐)吳兢著,駢宇騫等譯:《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8.(唐)李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19.(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一版。
20.(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初版三刷。
21.(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一版。
22.(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3.(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1999年5月五刷。
24.(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25.(唐)芮挺章:《國秀集》,收入傅璿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二月初版。
26.(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31年12月第一版。
27.(唐)薛用弱:《集異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顧元慶輯陽山顧氏文房本。
28.(唐)范攄:《稗海・雲溪友議》,明萬曆中會稽半埜堂商濬校:稗海本。
29.(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收入傅璿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二月初版。
30.(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收入傅璿琮:《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1.(唐)道宣:《續高僧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年,第50冊。
32.(唐)錢起,阮廷瑜校注:《錢起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1996年2月初版。
33.(唐)竇臮:《述書賦》,收入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四集第二輯。
34.(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3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36.(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37.(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初版,1990年三刷。
38.(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1997年二刷。
39.(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4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41.(宋)―――,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42.(宋)―――,蔣立甫校:《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
43.(宋)李昉等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44.(宋)―――,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一版。
45.(宋)―――:《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初版1995年六刷。
46.(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47.(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一版六刷。
48.(宋)袁樞編:《通鑒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49.(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50.(宋)張戒著,陳應鸞箋注:《歲寒堂詩話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一版。
51.(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收於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52.(宋)張鎡:《仕學規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53.(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新一版。
54.(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一版,1998年二刷。
55.(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5月初版。
56.(宋)―――:《津逮秘書》,明崇禎申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本。
57.(宋)楊萬里:《誠齋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冊
58.(宋)劉辰翁:《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收入《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59.(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60.(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景印初版。
61.(宋)鄭樵:《通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62.(宋)戴埴:《鼠璞》,收入嚴一萍選輯:《百川學海・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第27冊。
63.(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一版,1997年二刷。
64.(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初版,1997年二刷。
65.(宋)贊寧:《宋高僧傳》,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年,第50冊。
66.(宋)嚴羽:《滄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1994年9月二刷。
67.(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
68.(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9.(元)楊士弘,(明)張震、顧璘評注:《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70.(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71.(明)李東陽:《麓堂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72.(明)胡震亨編:《唐音癸籤》,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新一版。
73.(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一版,1979年新一版。
74.(明)唐汝詢編選,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75.(明)高棅編選:《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76.(明)張宇初等編:《正統道藏・真誥》,台北:新文豐,1985年一版。
77.(明)―――――:《正統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台北:新文豐,1985年一版。
78.(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一版。
79.(明)董其昌撰,印曉峰點校:《畫禪室隨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80.(明)鐘惺:《詩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589冊。
81.(清)王士禎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82.(清)―――選,黃培芳評,吳退庵等輯注:《唐賢三昧集箋註》,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11月。
83.(清)王夫之評選,王學太校點:《唐詩評選》,北京:現代文學出版社,1997年1月一版。
84.(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85.(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86.(清)呂懋勛等纂:《藍田縣志:附輞川志及文徵錄》,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台一版。
87.(清)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一版。
88.(清)徐增:《而菴詩話》,收入王夫之,丁福保:《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89.(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年3月初版。
90.(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入郭紹虞編著,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1.(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6月一版。
92.(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
93.(清)張謙宜:《絸齋詩談》,收入郭紹虞編,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4.(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95.(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6.(清)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7.(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8.(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9.(清)趙殿成:《王摩詰全集箋注》,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6月初版六刷。
100.(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點:《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0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102.(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1.入谷仙介:《王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3.木宮泰彥:《日華文化交流史》,東京:富山房,1955年。
4.王家琪:《王維接受史:以唐宋為主》,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5月初版一刷。
5.王國維著,黃霖等導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五刷。
6.王輝斌:《唐代詩人婚姻研究》,北京:群言出版,2004年3月一刷。
7.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二刷。
8.皮述民:《王維探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8月初版。
9.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著,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0.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1月初版。
1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湘文化公司2003年版。
12.余光中:《太陽點名》,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6月初版。
13.―――:《望鄉的牧神》,台北:純文學,1981年。
14.吳啟禎:《王維詩的意象》,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15.呂清夫:《色名與色彩之研究》,台北:李家財發行,1994年版。
16.宋昌斌:《盛唐氣象:封建社會的鼎盛》,長春:長春出版社,2005年。
17.李青石:《行吟在詩意時空》,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10月一版。
18.李滌生:《荀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初版,1988年5刷。
19.沈文凡:《唐詩接受史論稿》,北京:現代出版社,2014年7月一版。
20.周錫復:《詩經選》,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
21.尚永亮:《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
22.岳仁譯注:《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23.林文昌:《色彩計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8年。
24.林書堯:《色彩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63年。
25.林淑貞:《對蹠與融攝 : 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6年1月初版。
26.邱燮友、金榮華、傅錫壬、皮述民、王思林、左松超、黃錦鋐、應裕康合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上下冊,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27.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2014年9月六版三刷。
28.邵純:《林則徐西出陽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金雍集:《金聖嘆選批唐詩六百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6月一版。
30.侯秋東編注:《智慧詩人寒山子》,上善養齋印行,無出版時間地點。
31.俞陛雲:《詩境淺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二刷。
32.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3.姚奠中:《姚奠中論文選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一版。
34.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一版。
35.柳晟俊:《王維詩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7月。
36.范廷琥:《雨中隨筆》,收入孫遜等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7.韋旭昇:《朝鮮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38.夏紹碩:《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版。
39.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0.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4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中:東海大學,1966年二月初版。
42.袁行霈:《盛唐詩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一版。
43.崔光宙:《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在現代教育上的涵義與實施》,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5年7月一版。
44.張天健:《唐詩答疑錄》,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一刷。
45.張清華:《王維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一版。
46.張蕙慧:《儒家樂教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6月一版。
47.莊申:《王維研究》,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1年10月初版。
48.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9.陳貽焮:《唐詩論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50.―――:《陳貽焮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
51.陳錫勇:《老子釋義》,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二刷。
52.陳鐵民:《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年。
53.―――:《新譯王維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11月初版一刷。
54.傅璇琮:《唐才子傳箋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一版。
55.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一刷。
56.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一版。
57.湯用彤:《韓愈與唐代士大夫之反佛》,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58.琹涵:《慢讀王維》,台北:爾雅出版社,2016年7月。
59.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一版,1999年10月三刷。
60.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61.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版。
62.黃淑薇等編:《音樂》,台北:泰宇出版公司,2015年6月初版二刷。
63.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初版。
64.楊柏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1985年3月二刷。
65.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66.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
67.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68.聞一多:《神仙與詩》,台北:藍燈出版公司,1975年版。
69.趙文潤等:《武則天評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2000年5月修訂。
70.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10月三版。
71.劉文忠:《溫柔敦厚與中國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一版。
72.廣瀨淡窻:《淡窻詩話》,東京:博聞社,1883年。
73.盧央:《葛洪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74.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75.霍松林等選編:《唐詩探勝》,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一版。
76.薄年主編:《中國藝術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10月初版。
77.鄺健行等選編:《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一版。
78.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
79.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年10月初版。
80.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一刷。
81.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一版。
82.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校:《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8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一版。
84.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歲華紀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85.Marquis d'Hervey de Saint-Denys, 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 Étude sur l’art poétique en Chine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 Paris: Amyot , 1862.

三、博士論文
1.于海峰:《漢魏晉南北朝邊塞樂府詩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5月。
2.王家琪:《元前王維接受史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1月。
3.佘正松:《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3月。
4.杜文平:《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變及文化內涵》,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5.吳啟禎:《王維詩之意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6.陳振盛:《王維的禪意世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7.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四、碩士論文
1.李思霈:《清代詩話論王維》,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2.周麗瓊:《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風格及其藝術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武氏明鳳:《中國王維與越南玄光之禪詩研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月。
4.胡旻:《王維研究的多元路徑及英譯本評述》,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
5.留樺禎:《王維詩的色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張慈婷:《儲光羲詩歌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7.陳亭佑:《王維的心靈與時代》,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8.陳健順:《王維五言律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9.楊天助:《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研究》,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2月。
10.廖素芳:《王維之詩詞衍義與圖像研究:以視覺創作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11.熊智銳:《李白遊仙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12.熊瑤:《江戶后期漢詩人菊池海莊對王維詩歌的接受》,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
13.鄭芳:《中古世家大族博陵崔氏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14.謝美瑩:《王維山水詩意象探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15.謝淑:《明代詩話論王維》,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6.蘇心一:《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五、期刊論文
1.丁羲元:〈王維「寫濟南伏生像」真跡之再認識〉,《上海文博》第34期(2010年4月),頁80-83。
2.丁恣然:〈武則天當政時期與東突厥的較量〉,《乾陵文化研究》2012年,頁89-95。
3.于振生:〈論《輞川集》中的情感意識與空間意識〉,《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2期(2015年3月),頁54-57。
4.王麗娜:〈王維詩歌在海外〉,《唐都學刊》1991年第4期,頁8-15。
5.王志清:〈東亞三國文化語境下的王維接受〉,《中國比較文學》2012年第1期(總86期),頁212-122。
6.王洪偉:〈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所藏「臨摩詰輞川圖」應為雪景山水〉,《中國美術研究》第8輯(2013年),頁88-97。
7.王樹森:〈唐蕃角力與盛唐西北邊塞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4期(2014年7月),頁80-82。
8.王萬象:〈余寶琳的中西詩學意象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4期(2008 年3月),頁53-102。
9.王輝斌:〈王维生卒年考實〉,《山西師大學報》2018年第1期,頁38-44。
10.―――:〈王維「亦官亦隱」說質疑〉,《唐都學刊》2004年第1期20卷,頁37-40。
11.―――:〈再談王維的「亦官亦隱」:與陳鐵民商榷〉,《襄樊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年4月),頁37-42。
12.―――:〈關於王維的隱居問題〉,《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9-22。
13.方步知:〈王維《雙黃鵠歌送別》新解〉,《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40-42。
14.仇海平:〈琴心琴韻、古色古香:姜嘉鏘演唱的古代歌曲《陽關三疊》評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1期(2007年2月),頁13-15。
15.仇鹿鳴:〈士族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以《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爲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4期,頁287-317+39。
16.尹建章:〈試論孔子的樂教思想〉,《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108-113+91。
17.付興林:〈人生遭際與王維心境及詩境之關系〉,《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9-52。
18.冉雲華:〈玄奘大師與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華崗佛學學報》第8期(1985年),頁135-154。
19.竹田龍兒:〈唐代士人の郡望にっぃて〉,《史學》第24卷第4號(1951年4月),頁466-493。
20.朱達鈞:〈唐代對安南文教風俗之漢化〉,《中興史學》2000年第1期,頁31-60。
21.朱國藩:〈從辭彙運用角度探討毛公鼎銘文的真偽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71本第2分(2000年6月),頁459-492。
22.朱賽利:〈松尾芭蕉俳句中的色彩意識探究:兼與王維比較〉,《產業與科技論壇》第10卷8期(2011年4月),頁145-147。
23.―――:〈松尾芭蕉俳句與王維山水詩的審美意識比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2卷4期(2012年7月),頁49-52。
24.安華濤:〈三元同構的士大夫心理結構:解讀王維〈與魏居士書〉〉,《社科縱橫》2000年第4期,頁74-76。
25.肖澄宇:〈關於唐代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入西北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及中文系編:《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26.李金水:〈論中宗、睿宗時期佛道政策的嬗變〉,《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8年),頁112-121。
27.李亮偉:〈論王維的資質稟賦與文藝才情〉,《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3月,頁1-7。
28.李虻、朱容樂:〈鋼琴曲《陽關三疊》賞析〉,《琴童》2016年11月,頁24-26。
29.李鴻賓:〈東突厥的復興與唐朝朔方軍的設置:兼論唐朝控制北部邊地的方式及其轉化〉,《民族史研究》1999年,頁147-168。
30.李俊標:〈略論王維安史之亂後的心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頁112-115。
31.李本紅、袁曉薇:〈「天下右丞詩」的時代:論王維在盛唐詩壇的實際地位〉,《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8期(2012年第4期),頁61-66。
32.何淑貞:〈王維輞川詩的詩情畫意樂趣與禪悅〉,收入《2005年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5年10月15日,頁68-87。
33.邵金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述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4期(2008年7月),頁514-515。
34.邱燮友:〈穿越時空進入四度空間的文學〉,《中國語文月刊》第692期(2010年12月),頁8-14。
35.―――:〈中國古典詩歌創作欣賞的新思維〉,《中國語文》第714期(2016年12月),頁9-12。
36.邱文婷:〈王維和松尾芭蕉禪詩的比較分析〉,《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年8月,頁61-63。
37.郭建偉:〈唐人好詩多征戍、李白繡口半盛唐:李白邊塞詩粗論〉,《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6期(2007年12月),頁28-29。
38.沈建基:〈西出陽關(組詩)〉,《文學港》2015年5月,100-101。
39.吳相洲:〈王維〈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於韋氏逍遙谷宴集序〉箋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6期,頁95-100。
40.周美瓊:〈唐代貶謫文人和貶謫文學〉,《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1月,頁84-87。
41.周建萍:〈意趣幽玄、靜寂餘韻:王維山水詩與松尾芭蕉的俳句之比較〉,《唐都學刊》2006年6期(2006年11月),頁57-60。
42.周建萍:〈王維山水詩與松尾芭蕉俳句之比較:以禪道思想影響為中心〉,《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6期(2009年11月),頁32-36。
43.徐照明:〈論先秦「樂教」發端時期的主要觀念〉,《理論月刊》2018年12期,頁90-96。
44.徐遠和:〈中朝日「樂教」簡論〉,《哲學研究》1997年第10期,頁61-68。
45.金昌慶:〈高麗文人對王維詩的接受〉,《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15年5月),頁50-59。
46.胡松濤:〈王維的朋友圈〉,《書屋》2018年1月,頁23-28。
47.胡青:〈試論中國古代的家學〉,《江西教育科研》1990年第1期,頁65。
48.胡可先等:〈王維與安史之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2002年2月),頁252-257。
49.唐愛民:〈先秦儒家的樂教思想探微〉,《齊魯學刊》2000年第3期,頁114-116。
50.師長泰:〈論《輞川集》及藍田輞川風景區的建設〉,《唐代文學研究》1994年10月,頁849-863。
51.―――:〈論《輞川集》及藍田輞川風景區的特色〉,《人文雜志》1993第5期,頁119-123+33。
52.馬歌東:〈試論日本漢詩對王維三言絕句幽玄風格之受容〉,《人文雜志》(1995年5月)。
53.商建輝:〈參考時光的背後:讀辛夷塢的《我在回憶裡等你》〉,《出版廣角》2011卷1期 (2011年1月),頁64-64。
54.張榮菊:〈試論詩歌鑑賞中的意象與意境〉,《平原大學學報》第22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61-63。
55.莫礪鋒:〈王維的「終南山」是諷刺詩嗎?〉,《古典文學知識》2016年2期(2016年3月),頁94-97。
56.侯雅文:〈劉辰翁校評王維詩輯佚考論〉,《國學學刊》2016年第2期,頁105-119。
57.陳貽焮:〈王維生平事跡初探〉,《文學遺產》增刊第6輯(1958年),頁137-148
58.―――:〈王維的山水詩〉,《文學評論》第5期(1960年5月),頁3-10。
59.陳允吉:〈王維與南北宗禪僧關係考略〉,《文獻》第八輯(1981年),頁50-65。
60.―――:〈王維「終南別業」即「輞川別業」考:兼與陳貽焮等同志商榷〉,《文學遺產》1985年3月,頁45-54。
61.陳光崇:〈歐陽修對兩《唐書》的論證〉,《唐史論叢》第二輯(1987年),頁228-245。
62.陳廣德:〈西出陽關(組詩)〉,《綠風》2014年3月,頁62-64。
63.陳國球:〈唐詩選本與明代復古詩論〉,《唐代文學研究》1994年10月,頁753-807。
64.陳鐵民:〈也談王維與唐人之「亦官亦隱」〉,《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78-81。
65.―――:〈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4期,頁10-11。
66.陳秉義:〈關於〈渭城曲〉在唐宋元時期產生和流傳的情況及其研究〉,《樂府新聲》2002年3期,頁3-10。
67.孫武軍、張進:〈明代前中期唐詩選評中的王維接受〉,《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5期(2011年9月),頁87-90。
68.徐賀安:〈唐玄宗朝四大政治勢力與盛唐詩壇〉,《陰山學刊》第28卷5期(2015年10月),頁31-35。
69.黃恩鵬:〈竹里館(外一章)〉,《詩潮》2007年第5期,頁72。
70.黃國玲:〈網路小說到熱門電影的嬗變: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創作〉,《東南傳播》2013卷8期(2013年8月),頁111-113。
71.寇養厚:〈唐代三教並行政策的形成〉,《東岳論叢》1998年4期,頁75-80。
72.―――:〈武則天與唐中宗的三教共存與佛先道後政策:唐代三教並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階段〉,《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3期(1999年9月),頁169-174。
73.畢寶魁:〈千古沉冤應予昭雪:王維安史之亂「受偽職」考評〉,《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2期,頁249-258。
74.張浩遜:〈從唐代接受層面看王維詩歌的歷史地位〉,《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62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23-28。
75.張國剛:〈漢唐「家法」觀念的演變〉,《史學月刊》2005年第5期,頁5-7。
76.張寧:〈王維貶官新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期,頁88-93。
77.張紅:〈王維《輞川集》與南國文學傳統〉,《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夏之卷,頁163-171。
78.黃水雲:〈論六朝詩歌之發展因素及其嶄新風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06年),頁37-58。
79.楊雷、魏長領:〈中國古代「樂教」的德育功能以及現代啟示〉,《中州學刊》1998年第4期,頁70-74。
80.榮寶齋:〈《畫學秘訣》與《林泉高致》真偽考〉,《榮寶齋》2005年7月,頁239-240。
81.康震:〈文學與政治之間:唐玄宗朝翰林學士論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1期(2007年1月),頁6-12。
82.賀梓城:〈唐王朝與邊疆民族和鄰國的友好關係〉,《文博》1984年1期(創刊號),頁56-60。
83.揚軍:〈王維受偽職史實甄別〉,《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頁16-20。
84.萬久玲:〈論王維山水詩中的動靜美〉,《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19-120。
85.趙王楨:〈王維隱居與其詩的關係新探〉,《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頁70-76。
86.劉珈珈:〈五佛四儒三分道・半官半隱一詩人:試論王維語三教之關係〉,《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88年,頁11-16。
87.劉青海:〈論王維詩歌與詩騷傳統的淵源關系〉,《文學遺產》2015年6期,頁69-78。
88.劉新圈:〈西出陽關(外十一首)〉,《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2016年1月,頁27-29。
89.劉漢初:〈秋千與屏風:唐宋詩歌意象探論〉,《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頁91-117。
90.―――:〈詩詞中「語典」的效用釋例〉,《台北師院學報》第1期(1988年6月),頁417-426。
91.齊笑:〈松尾芭蕉俳句和王維山水詩意境之比較〉,《皖西學院學報》第32卷6期(2016年12月),頁118-122。
92.蕭延恕:〈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與音樂繪畫及禪學的關聯〉,《湘潭師範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1987年),頁16-21。
93.潘冉:〈悠悠風韻:竹里館〉,《室內設計與裝修》2016年9月,頁56-59。
94.潘良熾、劉孔伏:〈裴迪與王維交遊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0卷4期(2010年7月),頁45-49。
95.霍建波:〈吏隱詩的嬗變〉,《唐都學刊》第23卷1期(2007年1月),頁124-128。
96.簡恩定:〈王維「鬱輪袍」事件的象徵意義〉,《空大人文學報》第9期(2000年10月),頁19-30。
97.簡錦松:〈王維「輞川莊」與「終南別業」現地研究〉,《中正漢學研究》第20期(2012年12月),頁45-93。
98.―――:〈越南莫朝詩人阮秉謙《白雲庵詩集》現地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3期(2013年),頁71-81。
99.譚莊:〈王維生平事蹟考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3月),頁104-106。
100.譚朝炎:〈王維「凝碧詩」考辨〉,《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6期,頁51-54。
101.龔向玲:〈幽靜的綠意:淺析王維《輞川集》中的色彩〉,《雪蓮》2015年第23期,頁21-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