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次戰後臺灣酒業專賣之研究(1945-1986)
作者:范雅鈞
作者(外文):Ya-Jiun Fan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張炎憲
黃紹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酒專賣台灣酒業史Alcoholic Beverage MonopolyTaiwan Alcoholic Beverage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論文名稱:二次戰後臺灣酒業專賣之研究(1945-1986)
校院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研究所 頁數:290
畢業時間:2014/07 學位別:博士
研究生:范雅鈞 指導教授:張炎憲、黃紹恆
中文摘要:
專賣是指一國對該產業之生產或消費不採取課稅方式,而由政府依據法律實施獨占,再從其銷售價格中取得獨占利益之行為而言。專賣政策可追溯到數千年前,東西方統治者都曾實施,及至近代資本主義帝國時期,更成為各地殖民地政府增加財源的法寶。日本統治殖民地台灣期間,間接稅性質的專賣收入乃最隱蔽的財政負擔,適為其主要歲入財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行統治,因地制宜為原則,寓禁於徵為考量,承襲日治時期專賣舊制,經營樟腦、火柴、煙、酒、度量衡五項專賣。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後,台灣省政府改組成立,保留菸、酒兩項專賣,精簡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繼續營運。直到1986年中美菸酒貿易談判,議定隔年元旦開放洋菸酒進口,菸酒專賣雖然繼續維持,但已不是獨占市場,習於安逸的公賣局開始面臨嚴峻挑戰。專賣制度持續到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2年元旦終告廢止。
台灣酒業發展跨越統治權更替卻沿襲專賣經濟制度,百年餘台灣酒業史,專賣制度主宰八十年。完全專賣制度之下的台灣省菸酒公賣局,不僅具有行政管理角色,同時是唯一產銷者,除了位於台北的總局之外,各地分局負責該地區的管理及配銷業務,各地酒廠負責生產業務,業務內容諸如酒品供需配銷、販賣權指定與管理,以及製酒原料採購等。早期台灣經濟困難年代,龐大的專賣利益平均高占全國財政收入四成,財政貢獻可觀。
該局位階雖然屈居省府三級單位,實際上營業收入僅次於中國石油公司,位居台灣製造業第二大公司。然而,在疊床架屋的中央及省府主管單位之下,處於政治角力、黨軍利益之間,達成上級指示每每為優先考量。加上內部人事關說嚴重、冗員日多,逐年陷落官僚主義窠臼,事業經營效率不彰,不僅飽受改革派財稅學者抨擊,甚至落後於日益發達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消費力,菸酒產品供不應求漸為常態。品質不夠醇良、包裝不夠精美的菸酒產品,在洋菸酒擴大進口來源國與種類之後,逐漸被瓜分市佔率,每年仍見成長的專賣利益只因受惠於台灣整體經濟成長。也就是說,戰後台灣酒業歷經公賣局數十年官僚化經營,已成為口味齊一的工業品,因此台灣消費者欣然迎接菸酒自由市場。
Title of Thesis: A Study of the Alcoholic Beverage Monopoly In Postwar Taiwan, 1945-1986
Name of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ages: 290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Graduation Tine: 07/2014 Degree Conferred: Ph. D
Student Name: Ya-Jiun, Fan Advisor Name: Yen-hsien, Chang
Shaw-Herng, Huang
Abstract:
Monopoly refers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al exclusive benefits which are taken from the sale price of an industry or consumption which is enforced by law without applying regular taxation. The monopoliz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an be found both in western and eastern histories. During the recent empire era of modern capitalism, it was even the excellent method for colonial governments to boost its finance.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period, this most concealed indirect-tax financial burden was the primary annual economical income.
Aft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ok over Taiwan, the Taiw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Office was set up. The office implemented monopoly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situation and imposed control by prohibitive tax. The governor inherited the past Japanese monopoly policy and applied to camphor, matches, tobacco, alcoholic beverage and measurement as five exclusive items. After 228 Incident in 1947, the Office was reorganized as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Since then, only two monopolies, tobacco and alcoholic beverage, were reserved and the Taiwan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Bureau were created to monitor those monopolies. In the year of 1986, Sino-American trade negotiation was held and reached an agreement to liberalize the importing trade of tobacco and alcoholic beverage to Taiwan starting from 1st January, 1987. From that time on, although the monopoly policy was still imposed in Taiwan, but the market was not anymore exclusive. This posed a very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Taiwan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Bureau which was accustomed to operate under non-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monopoly policy was then ceased on 1st January, 2002, just before Taiwan became the member of WTO.
The development of alcoholic beverage making industry in Taiwan went though the changeover of governing authorities but the framework of the monopoly system maintained. The monopoly system is implemented for 80 years among a hundred more years of Taiwan alcoholic beverage making histo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monopoly system, Taiwan Tobacco and Wine Monopoly Bureau did not only manage and administrate the monopoly system, but also was the only tobacco and alcoholic beverage producer. Except its Taipei headquarter, its branches all over Taiwan were responsible for local management, monitor and distribution, and many distilleries around the island were in charge of the production of alcoholic beverage making. Their major tasks included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the assignment and management of selling right, and the procurement of raw materials and so on. In early economic shortage era of postwar Taiwan, the huge benefits form the monopolization accounted for 40% of national financial income in average, which wa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finance in Taiwan.
Although the Bureau was only the tertiary unit of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as a company it was the second largest industrial manufacturer in Taiwan. Its income was actually runner-up just behind 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 However, because of its huge financial benefits and the needless duplication of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ing groups, it often laid the wrangling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and militaries. The management priority was focusing at fulfillment of the authority’s assignment rather than business development. On top of that was the excess personnel generated by illegal lobbying of internal human resources that turned the Bureau to entrench within the bureaucracy. The in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led to poor quality of tobacco and alcoholic beverage products and less packaging refinement. It became a common situation that the supply of goods couldn’t meet the demand. This not only received a lot of criticisms from the reformist finance scholar but also was being left behind in Taiwanese market of the prosperously developed economy and consuming power. Without good quality and exquisite packaging, tobacco and alcoholic beverage produced by this Bureau took less and less market share after trade liberalization of the variety of tobacco and alcoholic beverage products which imported from expanded list of countries of origin. The annual growth of monopoly benefits in this Bureau was only saved by the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In other words, alcoholic beverage making monopolization in Taiwan suffered the bureaucratic management for several decades after WWⅡ, and this Bureau only generated the monotonous taste industrial products. Therefore, Taiwanese consumers welcome the alcoholic beverage and tobacco free trade market delightfully.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史料、期刊與報紙
1.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1895年至1945年,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收藏,12,815冊。
2.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檔案,1945年至1970年,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收藏,37,168冊。
3.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酒業務月刊社編印,《TTL台灣菸酒》。1958年9月創刊題名《菸酒業務通訊》;1964年1月(7:1)起改名《菸酒業務》,卷期繼續;1998年1月(41:1)起改名《公賣園地》,卷期繼續;2002年7月(45:13)起再改名《TTL台灣菸酒》,卷期繼續。
4.台灣省菸酒業工會聯合會,《菸酒勞工革新版》。1957年3月創刊題名《菸酒勞工》;1986年1月發行革新版第1期(總號第347期),卷期繼續,版本由32開本改為16開本。
5.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收藏,經安會檔案。
6.《民報》
7.《中央日報》
8.《聯合報》
9.陳鳴鐘、陳興唐主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10.薛月順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上、中、下冊(台北:國史館,1993-1995。)
11.

(二)政府機關出版品(出版年代序)
1.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原件,台北:該室編印,1946。重印本,台中: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
2.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台灣省各機關職員錄》(原件,台北:該室編印,1946。重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3.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各單位及台北市各公共機關職員錄》(台北:該室編印,1946。重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4.台灣省政府人事室編,《台灣省各機關職員錄》(台北:該室編印,1947)。
5.台灣省政府人事室編,《台灣省各機關職員通訊錄》(台北:該室編印,1949)。
6.台灣省秘書處、人事室合編,《機構調整概況》(台北:台灣省政府,1949)。
7.台灣省政府人事室編,《台灣省各機關職員通訊錄》(台北:該室編印,1950)。
8.行政院賦稅署編,《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報告書》(台北:該署印行,1970)。
9.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省統計提要》(台中:該處編印,1971。)
10.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公賣事業之檢討與展望》(台中:該會,1973)。
11.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編,《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報告書》(台北:該會印行,1985)。
12.劉寧顏總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1)。
13.財政部國庫署,《專賣制度廢止後菸酒專賣管理制度之探討》(台北:財政部,1994。)
14.台灣省政府財政廳編,《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台中:該廳編印,1998)。
15.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志》(台中:該廳編印,1998)。
16.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編,《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志》(台中:該局編印,1997)。
17.經濟部所屬事業民營化諮詢委員會,《民營化政策建議書摘要》,1996年1月18日。
18.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編印,《改制與我─希望之路(一)》,1996年8月。
19.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編印,《歡喜看未來─希望之路》,2003年4月。

(三)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出版年代序)
1.茅秀生,〈台灣之造酒工業〉,《台灣銀行季刊》(5:3,1952.12)。
2.楊選堂,〈台灣之製菸工業〉,《台灣銀行季刊》(5:3,1952.12)。
3.蔣錫蒸、李柏年,〈台灣之酵母工業〉,《台灣銀行季刊》(7:3,1954.9)。
4.張漢裕,〈日據時代台灣經濟之演變〉,《台灣經濟史二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5)。
5.楊乃藩,〈台灣之製糖工業〉,《台灣銀行季刊》(8:4,1955.12)。
6.北山富久二郎,〈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灣經濟史八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9)。
7.李振華,〈台灣啤酒史〉,《台灣經濟史八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9)。
8.楊灝,〈台灣之公賣收入〉,《台灣銀行季刊》(13:4,1962.12)。
9.何平生,〈台灣菸酒消費行為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10.陳佳文,〈台灣地區菸酒專賣政策及專賣制度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39:3,1988.9)。
11.陳佳文,〈台灣菸酒專賣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稅所碩士論文,1986。
12.陳慧娟,〈公賣菸酒運輸倉儲成本之探討-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13.何思瞇,〈日據時代台灣專賣事業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1,1989.7)。
14.賴建誠,〈台灣研究文獻的重生者:周憲文先生〉,《中國論壇》(30:4,1990.5.25)。
15.蔡木霖,〈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策略性行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16.林忠正,〈光復前後兩個政府的經濟角色異同〉,《歷史、文化與台灣》第三冊(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17.吳聰敏、高櫻芬,〈台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1,1991。)new window
18.李長河,〈台灣省煙酒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改制民營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92。
19.葉淑貞,〈日據台灣租稅結構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1:2,1993)。
20.趙揚清,黃怡靜,〈菸酒公賣利益回歸稅制及相關問題之研究〉,《財稅研究》(35:4,1993.07),頁16-30。new window
21.徐國芬,〈不均衡權力結構談判的研究–中美菸酒談判之個案分析〉,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22.葉淑貞,〈論台灣經濟史研究的歷史解釋觀點〉,《經濟論文叢刊》(22:4,1994.12)。
23.葉淑貞,〈台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經濟論文叢刊》(22:2,1994.6)。
24.林正忠,〈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新儲運系統之運輸體系的基礎規劃〉,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5.花全、林永澤、吳月琴,〈菸酒課稅之研究〉,《財稅研究》(26:6,1994.11),頁19-33。new window
26.傅傳訓,〈日本菸酒課稅之研究-我國菸酒民營改制回歸稅制之借鏡〉,《財稅研究》(26:5,1994.09),頁88-104。
27.吳聰敏,〈台灣的名目利率與物價膨脹率(1907-1986)〉,《經濟論文叢刊》(23:4,1995)。
28.陳維漢,〈最適酒稅稅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9.吳融枚,〈公營事業員工對組織變革及市場導向之認知-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30.李清潭,〈國際資本對憲法上工作權的衝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菸酒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改制效應〉,《東海大學法學研究》(9,1995.09),頁381-402。
31.沈筱玲,〈洋菸酒強敵壓境台灣省菸酒公賣局不再一枝獨秀-廢止「菸酒專賣條例」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財務的衝擊〉,《會計研究月刊》(117,1995.06),頁78-83。
32.陳永剛,〈台灣釀酒葡萄現行收購制度對葡農生產誘因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1995。
33.蕭惠萍,〈失去獨賣優勢的四十年老店如何面對全新衝擊?-菸酒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的風險管理〉,《現代保險》(83,1995.11),頁51-54。
34.薛月順,〈資源委員會與戰後台灣公營事業的建立〉,《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1996。
35.簡權長等,〈世界主要國家菸酒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財稅研究》(29:3,1997.05),頁10-53。
36.張秀蓮,〈因應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積極推動菸酒專賣改制〉,《財稅研究》(29:3,1997.05),頁1-9。
37.吳融枚,〈公營事業員工對組織變革及市場導向之認知-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為例〉,《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3:7=390,1997.07),頁53-69。
38.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台灣鹽專賣政策的形成過程〉,《經濟論文叢刊》(26:1,1998.3)。
39.林健次,〈政治生態與財政赤字〉,《從民主化與金融風暴看財政赤字問題研討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策研究院,1998.11)。
40.吳月琴,〈菸酒稅的稽徵〉,《財稅研究》(2:3,2000.05)頁90-96。
41.沈傳光,〈菸酒稅法草案之剖析〉,《實用稅務》(305,2000.05),頁34-35。
42.范雅慧,〈日治時期台灣酒專賣事業〉,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3.王薰雅,〈日治時期新式製酒工場產業遺產保存策略〉,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4.邱德明,〈菸酒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民營化組織變革中人力資源對策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1。
45.翁自保,〈金門酒廠組織變革對經營績效及金門縣財政之影響〉,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46.蔡木霖,〈公賣局獎酬結構改變對組織公平、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及績效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47.陳德根,〈菸酒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流通事業群部份業務委託民間經營之研究-以運輸業務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8.曾福安,〈我國菸酒專賣制度之演進〉,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2001。
49.黃大瑋,〈台灣菸酒商品價格調整因素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
50.楊文璽,〈金酒公司民營化策略之研究〉,碩士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51.楊敏芝,〈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52.劉其昌,〈菸酒稅法制定案評述〉,《稅務》(1765,2002.10.10),頁18-25。
53.王淑貞,〈金門高粱酒文化對金門發展之影響〉,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54.吳錫民,〈台灣地區加入WTO後,台灣菸酒公司流通事業部因應策略探討-以資源基礎、網絡關係與資源依賴理論整合觀點〉,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55.朱堯麟,〈社區博物館教育之研究-以「宜蘭酒廠博物館」和「宜蘭縣史館」為例的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56.宋松康,〈台灣加入WTO後菸草產業因應策略之探討以菸酒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57.李增財,〈金酒公司因產業環境變動之重定位與策略調整〉,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58.周得忠,〈菸酒行銷教育訓練之研究-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59.林志鴻,〈『釀造城事』─以建國啤酒廠產業活保存與周邊地區都市設計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0.陳彥慈,〈金門酒廠民營化政策論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1.陳昭江,〈台灣加入WTO後對台灣菸酒公司事業經營之影響-診斷與對策〉,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62.陳淑娟,〈我國消費稅制度之評估及問題分析-以貨物稅與菸酒稅為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3.陳維曾,〈市場、國家、與法律-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思與言》(40:1,2002.3)。
64.游杭柳,〈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分析:以日本啤酒公司進入台灣市場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65.黃亦錫,〈埔里酒廠產業與地方觀光發展之關聯〉,世新大學觀光學碩士論文,2002。
66.黃詔郁,〈人力資源管理配套措施與市場國際化之認知對員工抗拒變革傾向之研究-以國營事業民營化台灣菸酒公司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67.黃瓊瑩,〈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業之發展(1917-200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8.葉麗娜,〈台灣菸酒公司以民營化為標的之變革過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9.詹彩鈺,〈公共政策規劃之民眾參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中酒廠舊址保存與整體再發展」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2002。
70.廖唯甯,〈國營事業內部管理問題之分析─以台灣菸酒公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2。
71.顏玉瓊,〈民營化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菸酒專賣制度及菸酒稅收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2.鄧淑慧,〈苗栗酒甕的製作技術與演變〉,《台灣工藝》(13,2002.10),頁74-82。
73.鄧淑慧,〈酒甕的故鄉-苗栗〉,《陶藝》(40,2003.07),頁122-126。
74.汪欣寧,〈我國加入WTO後,稅制變革-海關代徵進口貨物營業稅、菸酒稅新制〉,《實用月刊》(338,2003.02),頁22-27。
75.松下亮,〈日本啤酒業競爭優勢分析 -以日本麒麟啤酒公司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
76.吳聰敏,〈從每人平均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2:3,2004。)
77.任育騰,〈利益團體影響民營化政策制定之研究-以台灣菸酒公司產業工會聯合會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78.黃哲甫,〈我國公營事業民營化法律問題之研究-以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民營化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9.葉彥邦,〈終戰初期台灣菸酒專賣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80.余玲雅,〈台灣公賣政策形成之研究-台灣省參議員(1946-1951)對公賣制度之議政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
81.范雅鈞,〈戰後初期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的制度沿革與財政貢獻(1945-1957)〉,《檔案季刊》(6:4,2007.12),頁34-49。
82.顏清梅,〈戰後初期台灣專賣政策的延續與變革(1945-1953)〉,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7。

(四)專書(出版年代序)
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著,台灣特產叢刊第一種《台灣之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
2.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著,台灣特產叢刊第十一種《台灣之鹽》(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3.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著,台灣特產叢刊第十種《台灣之樟腦》(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4.魏喦壽、茅秀生,《台灣之發酵工業》(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5.曾汪洋,《台灣之鹽》(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
6.張繡文,《台灣鹽業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7.楊家俊,《台灣菸酒公賣事業》(台北:商業週報社,1956)。
8.李瑞祥,《台灣財政之研究:自殖民主義財政到民生主義財政》(台北:正中書局,1970)。
9.李國鼎,《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1978)。
10.張則堯,《財政學原理》(台北:三民,1979)。
11.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開明書店,1980)。
12.Hannah Arendt著,蔡英文譯,《帝國主義》(台北:聯經,1982)。
13.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
14.程玉鳳、程玉凰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下冊(台北:國史館,1984。)
15.東嘉生,《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1985)。
16.井上清著,宿久高譯,《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台北:華世,1986)。
17.黃通、張宗漢、李昌槿合編,《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1987)。
18.鄭友逵編,《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北京:中國文史,1988)。
19.菸酒稅處印行,《菸酒稅史》(原書1929年該處印行,重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44輯,1988)
20.若林正丈編,劉進慶著,陳豔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1988)。
21.若林正丈著,何義麟、陳添力譯,《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台灣》(故鄉,1989)。
22.曾巨威、陳麗玟,《菸酒課稅問題研究》(台北:財政部賦改會,1989)。
23.嚴演存,《早年之台灣》(台北:時報,1989)。
24.Samir Amin著,高銛譯,《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久大,1990)。
25.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26.陳玉璽,《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1992)。
27.吳若予,《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1992)。
28.谷浦孝雄,《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1992)。
29.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1992)。
30.馬健行,《帝國主義理論形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1.稅所重雄著,吳萬煌譯,《台灣煙草栽培變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
32.楊寶發,《公營事業民營化論叢》(南投: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委員會,1993年)。
33.賴澤涵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3)。
34.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3)。
35.E. H. Winckler、S. Greenhalgh編,《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1994)。
36.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杜念中譯,《不確定的年代》(台北:時報,1994)。
37.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新自然主義,1994)。
38.梁國樹編,《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39.隅谷三喜男、劉進慶、凃照彥,《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1995。)
40.林鐘雄,《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台北:三通,1995)。
41.TO對我國總體經濟及進出口貿易影響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5)。
42.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1995)。
43.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1995)。
44.陳添壽,《台灣政經發展策略》(台北:黎明文化,1996)。
45.施顏祥,《民營化之路》(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1997.12.15)。
46.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遠流,1998。
47.James A. Caporaso、David P. Levine著,林翰等譯,《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1998)。
48.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1998)。
49.I. Wallerstein著,郭方、夏繼果、顧寧譯,《近代世界體系》(台北:桂冠,1998)。
50.袁穎生,《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台北:聯經,1998)。
51.勤業管理顧問公司,《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執行計劃》,1998年。
52.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1998)。
53.瞿宛文,《公與私之間》(台北:天下雜誌,1999)。
54.A. G. Frank著,高銛、高戈譯,《依附性積累與不發達》(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55.A. G. Frank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56.鹽澤君夫、近藤哲生著,黃紹恆譯,《經濟史入門:馬克思經濟學歷史理論概述》(台北:麥田,2001)。
57.I. Wallerstein著,彭淮棟譯,《自由主義之後》(台北:聯經,2001)。
58.金重遠主編,《20世紀的世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59.范雅鈞,《台灣酒的故事》(台北:貓頭鷹,2002)。
60.後藤靖、蘆田文夫、本和一編,黃紹恆譯,《現代經濟史的基礎:資本主義的生成、發展與危機》(台北:經濟新潮,2003。)
61.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
62.林承節,《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3.施顏祥,《千億百年老店經營札記》(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4)。
64.張亞東,《重商帝國-1689-1783年的英帝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65.吳芥之、吳碧珠,《台酒尚青-黃營杉再造台灣菸酒行銷實錄》(台北:先覺,2005)
66.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2006)。
67.石田浩,《台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台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台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07)。
68.石田浩,《台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台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台北:稻鄉,2007。)
69.石田浩,《政治內向化與經濟外向化》(稻鄉,2007。)
70.佛里曼著,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增訂版)》(台北:雅言文化,2007)。
71.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2008。)
72.沈漢主編,《資本主義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73.石井寬治著,黃紹恆譯,《日本經濟史》(台北:五南,2008)。
74.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2008)。

二、外文資料
(一)日文論文專書(出版年代序)
1.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編,《台灣總督府專賣事業》(台北:該局發行,1923-1925)。
2.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編,《台灣酒專賣史》(台北:該局發行,1941)。
3.笹本武治、川野重任編,《台湾経済総合硏究》(東京:アジア経済硏究所,1968-1969)。
4.中嶌太一,《中囯官僚資本主義硏究序說:帝囯主義下の半植民地的後進資本制の構造》(大津:滋賀大学経済学部,1970。)
5.影山剛,《中国古代の商工業と專売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84)。
6.大內力,《帝国主義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85)。
7.小山弘健、淺田光輝,《日本帝國主義史》(東京:新泉社,1985。)
8.小林道彥,〈後藤新平と植民地經營〉,《史林》(68:5,1985.9)。
9.山本有造,《日本植民地経済史硏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會,1992)。
10.中村政則編,《日本の近代と資本主義:囯際化と地域》(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93)。
11.平井廣一,《日本植民地財政史研究》(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1997)。
12.石井摩耶子,《近代中囯とイギリス資本:19世紀後半のジャ-ディン.マセソン商會を中心に》(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98)。
13.井口和起,《日本帝國主義の形成と東亞》(東京:名著刊行會,2000)。

(二)英文專書(出版年代序)
1.George H. Nadel and Perry Curtis ed.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New York : MacMillan, 1964。
2.Thomas Pei-Fan Chen,.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1952-1972, a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Ann Arbor, Mich.:UMI, 1976
3.P. Thornton, Imperi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innesota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
4.Walter Galenson edited,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the postwar experie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haca, N.J.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9.
5.Fei, John C. H., Growth with equity : the Taiwan cas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1979.
6.Shirley W.Y Kuo, Gustav Ranis, and John C.H. Fei. The Taiwan success story : rapid growth with improved distribu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2-1979,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1981
7.Ramon H. Myers and Mark R. Peattie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8.Joshua Chang,(張朝旭)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 - Case of Taiwan Tobacco and Wine Board Privatization, Long Levee Press, 2004. Ph.D. of Philosophy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ouro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