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永續經營策略評估模式之研究
作者:謝清林
作者(外文):Ching-Lin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商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忠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聚落多評準決策模型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MCD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近幾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聚落以不同形態大量出
現,而各產業聚落如何能吸引遊客與永續經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文化創意產
業為新興產業,台灣各文化創意園區成立時間也不長,因此過往文獻對於文化
創意業者之區位決策因素及永續經營策略模式,未有明確定義,為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希望建立一個決策模式以供參考。由於每一個文化創意產業聚落,在文
化深度、消費成本、休閒的多樣性及交通的方便性上,都各具不同的消費者偏
好。因此,本研究希望以數量化的研究模式,找出文化創意產業聚落在商業市
場上的競爭力,及持續的改善策略。
本研究藉由混合多準則決策方法(MCDM)分析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永續經營
相關策略,以獲得最佳的永續經營策略。首先將以文獻蒐集與專家訪談之方式
建構文化創意產業聚落經營策略之初步準則,並以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進行準則篩選。然後採用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分析準則間之
互相影響關係及重要程度,並說明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永續經營策略間之相互影
響關係。再運用以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為基礎之分析網絡程式分析法
(DANP),計算各個準則的權重。本研究提出之評估模式,不僅可使複雜的經營
策略,經由量化的方式轉為探討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消費者認知及其價值創造,
並以此評估模式,建議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持續的改善方向與發展策略。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ettled in different forms, and how to attract touris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Because eac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ettlement, in the cultural depth, consumption costs, leisure diversity and ease
of transport, have different consumer preferen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hopes to
quantify the research model, to fin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commerci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trateg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y means of mix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CDM) to
obtain the b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y. First of all, the preliminary criteria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ettlement strategy will be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and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will be used to
filter the criteria. Then use the decision laboratory analysis method (DEMAT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teria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n use the analysis of
network program analysis (DANP), which based on the decision-making laboratory
analysis (DEMATEL),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each criter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make the complex
iii
business strategy,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way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ettlement, consumer awareness and its value creation, and this assessment
model, the propos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ettle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文化部(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2. 文化部(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3. 毛立青(2003),協同商務之研究─以 TFT-LCD 產業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4. 王秀美,2004,《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規劃研究─以美濃客家文物館為例》,臺
5. 王柏鈞(2011)。群聚的想像: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政策規劃與實踐(碩士論文)。
6. 王卿韻(2005)。以土地使用管制角度探討台灣創意文化園區之推動策略(碩士論文)。國立
成功大學,台南市。
7. 王慧勤(2013)歷史建築再利用體驗行銷之研究-以台中酒廠舊址再造文化創意園區為例。臺
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8. 王錦河, (2016), 全台首家碼頭倉庫改造電影院 in89 駁二明開幕,中時電子報, 2016, 6/5.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128005134-260405.
9. 台北。
10.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11. 司徒達賢 (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社。
12. 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13. 石雯侃(2004)。影響文化創意產業從業員工創造力因素之研究─兼論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立
德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伍立人(2002),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
學系碩士論文。
15. 朱桃杏、陸林(2005),近 10 年文化旅遊研究進展,旅遊學刊,20 卷 6 期,pp.82-88。
16. 江怡薇 (2005)。社會資本對知識流通與文化創意商圈價值創造影響之研究-以鶯歌陶瓷為例,new window
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江嘉瑩(2010)。花蓮舊酒廠創意文化園區委外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
1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10),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網址, http://grbsearch. stpi. narl. org.
tw/GRB_Search/grb/topic_service/publish/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2009(03).
20. 何孟倫, (2015), 駁二特區亮點 也反思發展,華視新聞網, 2016, 6/20. Available from:
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504/201504151603039.html#.VzyohZF97IU.
21. 余芷璇 2016 探討國內文化創意園區之經營定位—以群聚效應與社會企業為中介,靜宜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吳俊達(2007)。《創意文化園區委外經營財務評估模型之建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臺中市。
23. 吳思華 (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出版社。new window
24.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今藝術, 137:114-117。
25.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今藝術, 136:134-137。
26. 吳思華,台灣沒有高科技?天下雜誌 201 期,頁 11-15,1998.12。
27. 吳秋英。2014。文化創意園區創新商業模式之研究-以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EMBA 在職進修專班之碩士論文。
28. 吳進榮(2005)。霹靂國際多媒體創新專案與核心能力累積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天主教輔仁
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台北縣。
29.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new window
住宅學報 16 卷 1 期。
30. 吳綱立、郭幸萍、趙又嬋,(2007),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new window
街歷史街區為例,建築學報,第 62 期,頁 1-22。
31. 李世清, (2006), 從區位理論探討全國電台, 地方電台及網路電台之市場競爭情形—由閱聽人
資源角度分析, 電訊傳播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 嘉義縣.
32. 李依芳 (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整合性行銷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
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台北。
33. 李岳昇, (2011), 以區位理論探究印刷雜誌、數位雜誌與行動數位雜誌之市場競爭情況─從閱new window
聽人資源角度分析, 電訊傳播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 嘉義縣.
34. 李怡璇,2005,《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 -以幾米主題商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new window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李英瑋(2006),文化政策發展之地方性制度建構-以台中舊酒廠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都
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汪志忠、陳美甜(2013)。文化群聚之關鍵發展因素分析: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的個案分析。公new window
共事務評論,14(1),89-106。
37. 究基金會,2008.06.29。
38. 周杏春(2005)。「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經營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臺北。
39. 林佩姍,2008,《公私協力下的夥伴關係--以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林玟伶(2008)海峽兩岸城市創意文化園區之個案比較研究,頁 45。國立臺灣北教育大學藝文
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1. 林奎佑(200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EMBA 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
42. 林建德(2012)。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永續發展謅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2(2),197-209。new window
43. 林崇熙,2007,〈台灣鐵道文化資產的發展策略〉,捷運技術半年刊,第 37 期。new window
44. 林翠如(2008)。「臺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未來經營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
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45. 林燕明(2005)。民眾參與地方行銷之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
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6. 祁政緯(2012)。創意群聚效應對都市區域再生的影響—以中山雙連創意街區為例(碩士論
文)。
47. 金康偉、李玉香(2006),文化資產旅遊資源開發的理論與實踐-以紹興為例。浙江師範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31(1):56-61。
48. 南: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施州(2009),台灣工藝產業發展模式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50. 柯雅婷(2012):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學園區
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形藝術碩士班。
51. 段鴻裕, (2016), 文創園區缺什麼? 業者:常態性演出,聯合報, 花蓮市, 2016, 6/11. Available
from: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678301-%E6%96%87%E5%89%B5%E5%9C%92%E5%8D%80
%E7%BC%BA%E4%BB%80%E9%BA%BC%EF%BC%9F-%E6%A5%AD%E8%80%85%EF%
BC%9A%E5%B8%B8%E6%85%8B%E6%80%A7%E6%BC%94%E5%87%BA#prettyPhoto.
52. 紀文,(2004),運用多評準決策方法於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區順位評選之研究,逢
53. 唐淑珍,2013。文化創意產業微型企業之聚落支援平台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
院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EMBA 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54. 孫華和 2003 從文化創意產業展望傳統藝術的未來,傳統藝術,第 27 期。
55. 孫華翔(2014)。〈臺灣文化藝術節慶發展的觀察與策略思考〉,《傳藝雙月刊》,112:48 – 61。
56. 徐作聖、曾國雄、陳仁帥,(2004),ANP 多準則決策於生物科技園區區位選擇之研究,國家
政策季刊,第 3 卷,第 4 期,頁 185-202。
57. 徐村和,(1998),模糊德爾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第 4 卷第 1 期,頁 59-72。
58. 徐明國(2012)。花蓮觀光酒廠遊客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
學農企業管理所,屏東縣。
59. 殷寶寧(2008)。旅遊全球化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旅遊:一個歷時性的分析。國際文化new window
研究,4(1),頁 61-85。
60. 翁漱璞(2008)。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周邊都市空間規劃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
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北。
61. 張永昇,2014,文創產業輔助款經營模式之分析-以台東鐵道藝術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62. 張有恆、徐村和、陳曉玲,(1997),航空站區位選擇評估程序之研究,運輸計畫季刊,第 26new window
卷,第 1 期,頁 37-67。
63. 張秀慧,2004,《台南創意文化園區營運團隊選擇暨產業引進之多重準則評估》,國立成功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張淑茹(2008)《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委外經營模式選擇之交易成本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5. 張福長(2008)。我國推動創意文化園區現況分析與改善措施之探討-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所),新竹。
66. 許士軍 (1995),管理學,第十版,台北:東華書局。
67. 許育典、李惠圓(2006)。〈多元文化國建築文化資產保存的建構〉,《臺灣土地研究》,第 9new window
卷第 2 期,頁 75-96。
68. 許建華、管孟忠、林心雅、紀念呈,(2010),運用決策實驗室法探討 3C 零售業提升服務品質
專案之關鍵成功因素,運籌與管理學刊第 9 卷,第 1 期,頁 67-81。
69. 郭怡,2016,中國大陸中小型城市文化創意園區的群聚分析——以江蘇常州「運河五號」文
化創意街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0. 郭品妤(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 ─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朝陽科技大學 建
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1. 郭麗敏 2003 傳統藝術的國際視野,傳統藝術,第 27 期。
72. 陳永森 2003 知識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之未來,《南主角》,第 27 期。
73. 陳怡君,2009,《華山 1914‧創意文化園區建置與發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74. 陳明惠、潘釔天、張佑宇、吳俊逸(2012)。文化創意園區與都市活化:中國上海田子坊與英
國雪菲爾文化特區個案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7,27-72。
75. 陳明億(2007)。花蓮舊酒廠創意文化園區生成過程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
76. 陳昭宏(2001),亞太港埠競爭力與核心能力指標之研究,運輸學刊,第 13 卷,第 1 期,頁 1-25。
77. 陳美甜(2010)。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發展之評析—以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為例(碩士論文)。
78. 陳欽河,2002,華山藝文特區活動形塑場所精神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系碩士論文。
79. 陳嘉萍 (2002),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80. 陳碧琳,文化創意產業在地方,《典藏今藝術》第 133 期,2003,p57-59。
81. 喻文玟(2016)。〈歌劇院做錯的 N 件事 營運團隊一天 3 度道歉〉,《聯合報》。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002132
82. 彭椿榮、何孟倫, (2016), 駁二特區亮點 也反思發展,華視新聞網, 高雄市, 2016, 6/11. Available
from: 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504/201504151603039.html#.V1sF-_l97IV.
83. 曾國雄,(2002),多目標決策理論發展及其應用(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
84. 曾憲嫻、蔡依珊(2011)。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兼論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執行new window
機制。環境與藝術學刊,9,91-108。
85. 游伯龍,(1985),行為與決策:知己知彼的基礎與應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86. 華山文創園區網站(2014),取自:http://www.huashan1914.com/
87. 黃有傑,羅紹麟,(2001),模糊德爾菲法在林業行政管理上之應用-以林務局企業精神指標
之研究為例,林業研究季刊,第 23 卷,第 4 期,頁 57-72。
88. 黃阡阡, (2016), 文創園區未來發展公聽會 產官學界齊聚,中時電子報, 台南市, 2016, 6/11.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04006351-260405.
89. 黃淑晶(2005)。《創意文化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從加拿大溫哥華葛蘭湖島園區看華山創
意文化園區》。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高雄市。
90. 黃琡媛(2008)。都市文化園區建構之制度化---以華山文化園區、駁二藝術特區為例。國立台
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91.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國立new window
1
50
105
92. 葉晉嘉(2010)。〈各國創意城市指標的比較性研究〉。《城市發展》。第 9 期,頁 111-144。
93. 賈豐奇(2008)。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模式研究(碩士論文)。
94. 廖世璋 (2011) 。文化創意產業。台北市:巨流。new window
95. 廖書楷(2003),創新團隊創意過程之研究—以電影與舞蹈創作團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廖素慧, (2016), 學產業發聲 盼政府關愛眼神,中國時報, 嘉義市, 2016, 6/11.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12000527-260107.
97. 榮芳傑(2008)。《文化遺產管理之常道:一個管理動態變化的維護觀點》。國立成功大學博士
論文,臺南。
98. 榮芳傑,(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9. 榮芳傑、傅朝卿,(2009),「世界文化遺產」的監測機制對文化遺產經營管理的影響與啟示,new window
建築學報,第 67 期,頁 57-80。
100. 漢寶德、劉新圓,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之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
101. 管孟忠、張紫雲、黃三麟,(2010),結合 DANP 之 MCDM 模型探討公部門之專案執行關鍵
成功因素-以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為例,運籌與管理學刊第 9 卷,第 1 期,頁 1-9。
102. 劉美芝(2004),第三部門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中的角色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03.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今藝術,128:42-45。
104. 滕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工藝產new window
業為例,台灣經濟月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90-100。
105. 潘宜萍、王思琦、李長斌(20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閒置空間再利用」、「群聚效應」與
「周邊觀光影響」-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個案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9(1),29-52 頁。
106. 蔡秉辰(2007)。 創意文化園區設置準則之研擬。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
所,臺北。
107. 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基隆,第二版。
108. 鄭宇晴, (2015), 文化部表態 商業與文創不衝突, 台灣醒報, 4/20, 2015.
109.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110. 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
理系碩士學位論文。
111. 賴裕翔, (2011), 從台灣五大創意文化園區之核心資源探討城鄉文化發展驅動力-以產業群聚
和地方特色為多重中介, 企業管理系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 屏東縣.
112. 羅於陵、廖盈琪、蔡旻樺、梁家榮(2003)。台灣產業集群發展及創新能力分析。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英文部份
1. Aaker, D. A. (1998), Strategy Market Management, 5 th ed., N.Y.: John Wiley & Sons.
2. Afuah, A., 2003,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NY: Oxford.
3.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4. Ansoff, H. I. (198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3rd ed., N.Y.: John Wiley & Sons.
5. Bassett, K., Griffiths, R., & Smith, I. (2002).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rm-making in Bristol. Geoforum, 33(2), 165-177.
6. De Propris, L., & Hypponen, L. (2008). Creative clusters and governance: the dominance of the
Hollywood film cluster.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58.
7. Dimmick, J. and Rothenbuhler, E., (1984),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Quantifying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industr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1), pp. 103-119.
8. Ducker(2002),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Beyo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9. Ducker, P. F. 1974.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Y: Harper & Row.
10. Etzel, M. J., Walker, B. J., and Stanton, W. J. (2001). Marketing management (12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11. evelopment Review, 12(2):26-33.
12. Feser, E. J.,and Bergman, E.M.(2000).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 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 34,1-19.
13. Freeman, L. C., 1992,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Structure Experiment”, In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11-40,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4. Galbraith, C. and D. Schendel (1983), “An Empirical-Analysis of Strategy Typ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 pp.153-173.
15. Hannan, M. T. and Carroll, G. R., (1995), Organizations in industry: Strategy, structure, and
sele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9-964.
17. Hill, E. W. and Brennan, J. F. (2000),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1), pp.65-96.
18. Hoover, M.E., 1948.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McGraw-Hill Press: New York.
19. 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3), 241-253.
20. Joseph, C. D. and Rugman, A. M. (1993),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Five
Partners Model,” Business Quarterly, 58(2), pp. 60-72.
21. Keegan, W. J. (1999). 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2. Klir, G. J. and T. A. Folger (1988), Fuzzy sets,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Prentice Hall.
23. Kotler, Phili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ition,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c.
24. Kuo, Y.F. and P.C. Chen, (2008). Construct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icators for mobility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using Fuzzy Delphi Method.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5:1930-1939.
25. Luger, M. (2001), “Th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in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2001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6. Markusen, A., (1996),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 72, 293-314.Marshall, A.(1920),Principles of Economics : An introductory
volume, New York: free press.
27. Matsuno, Kan and J. T. Mentzer (2000), “The Effects of Strategy Type on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keting, 64(4), pp.1-16.
28. Miles, R. E. & Snow, C. C. (1978) Organization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29. Mommaas, H. (2009). Spaces of culture and economy: Mapping the cultural-creative cluster
landscape. In Kong and O’Connor 2009, 45–60.
30. Murray, T.J., Pipino, L.L. and J.P. van Gigch, ,(1985), A pilot study of fuzzy set modification of
Delphi,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5:76-80.
31. Nassimbeni, G. (1998),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 tax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gement, 18(6): 538-544.
32. Nijkamp P., Rietveld P., Voogd H., 1990,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in Physical Planning,
North-Holland, pp.15-133
33. Ou Yang, Y. P., Shieh, H. M., Leu, J. D. and G. H. Tzeng, (2008), A Novel Hybrid MCDM Model
Combined with DEMATEL and ANP with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5(3), 1-9.
34. Padmore,T.& Gibson,H.(1998), “Model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Ⅱ.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 Research Policy.
35. Pine, B. Joseph & James H. Gilmore,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6. Porter, M. E.,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 December: 77-90.
37. Roberts, E .B. (1988),“What We’ve Learned: Managing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31(1), pp. 11~29.
38. Saaty, T. L. (1996),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39. Sargeant, A.,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0. Schmitt, Bernd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41. Swann, P. and Prevezer, M. (1996), “A comparison of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computing and biotechnology, Research Policy, 25(2), 1139-1157.
42. Tidd, J., Bessant, J. & Pavitt, K. (1997),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Wiley, Chichester.
43. Tobelem, J. M. (1997). The marketing approach in museum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6(4), 337-354.
44. Tushman, M. L., & Nadler, D.A.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pp.74-92.
45. Tzeng G. H., Chiang C. H. and C. W. Li (2007). Evaluating intertwined effects in e-learning
programs: A novel hybrid MCDM model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DEMATEL.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2 (4): 1028-1044.
46. Van de Ven, A.(1986).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90-607.
47. Visser, E. J. (2009). “The Complementary Dynamic Effects of Clusters and Networks”,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Vol.16, No.2, 167-195.
48. Walsh,K.,1995,Public Service and Market Mechanism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49. Weber, A.. (1929). Alfred Webers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Translated By C. J.
Friedrich). Chicago: Chicago U.P.
50. Weitz, B.A., & Wensley, R.(1984)Strategic Markeing: Planning, l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Boston, Mass: Kent Pub.
51. Zheng, Jane and Chan Roger. 2014.“The impact of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5:9-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