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帝國主義與後殖民主義:臺灣柔道史1895-2017
作者:陳中興
作者(外文):CHEN, CHUNG-HSING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東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日本柔道帝國主義後殖民主義臺灣JapanJudoImperialismPostcolonialism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柔道運動自1895年隨日本的帝國主義而引進台灣,歷經一個多世紀的歷史發展,橫跨了不同的政權與社會發展階段,深受日本文化帝國主義影響,特別是在日治時期,透過柔道運動文化策略的運用,建構出文化的宰制,以柔道馴化、改造臺灣人,成為日本帝國文化殖民的一種工具,也是帝國主義的另一種形式深植在臺灣的文化中,形成日本文化在臺灣的後殖民現象。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遷臺後實施戒嚴威權政治,1987年解嚴實施民主政治,政治政策的不同,使深具日本傳統文化特色的柔道運動,從傳統尚武文化逐漸轉化為現代競技全民運動。本論文透過相關書籍、期刊、論文、報紙、柔道運動、歷史事件以及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綜合分析,以歷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為取徑,並以文化、帝國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概念,分析臺灣柔道在不同歷史社會發展中的獨特性。最後,綜合以上的討論,提出臺灣柔道運動的發展歷程與日本帝國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密切關係。
Judo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through Japanese imperialism since 1895. Over the last century or more, judo has been under various political regimes with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Judo may be seen as a mirror of Japan’s half-century rule over Taiwan. After 1949, the ROC government fled to Taiwan and later proclaimed the martial law after its relocation to Taiwan with its authoritarianism.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KMT’s one-party military dictatorship to a multi-party democracy. Judo movement was transformed from a traditional martial culture into a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 during this stage. These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affect official attitudes and resources for judo,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purposes they are given. In sum,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Judo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lated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books, periodicals, theses, newspapers, judo movements, historical events and files with the approach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4):二二八和平周教學手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 1997):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出版社。
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2007):大國崛起-日本。臺北:青林。
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日本投降文件彙編,上卷(出版地不詳,民國58年3月,再版)。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臺北︰三民。
王安祈(1996):〈文化變遷中臺灣京劇發展的脈絡〉收錄於《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出版。new window
王呈祥(2009):美國駐臺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王育德(1993):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社。
王幸慧(譯)( 1997):解釋過去,了解現下-歷史社會學。臺北︰麥田。
王建生等(2002):1947 台灣二二八革命。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詩琅(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臺北:眾文。new window
王振亞(1987):舊中國體育見聞。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清溪(1958):滄海桑田話柔道-柔道在省運中的興衰史。偉華體育34期12月5日。第4版。
方孟昭(2005):臺南市柔道館發展沿革。臺南:臺南市柔道館。
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自由時代。
田克敕編譯(1989):〈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是如何重視學校體育的〉。《體育文史》,3。北京:體育文史雜誌。
伊利亞‧拖亞諾(Ilija Trojanow)著、姬健梅等譯(2016):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80個奧運項目、4年完賽,只為戰勝最頑強的對手─自己。臺北:商周出版社。
伊藤金次郎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2000):臺灣不可欺記。臺北:文英堂。
朱有瓛主編1)(1983):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出版社,第一輯上冊。
朱章才譯(2000),Dietmar Rothermund著:殖民統治的結束:1947年8月15日,德里。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江清松、郭訓德(2008):客庄文化觀光發展滿意度分析─以六堆地區為例。中華林學季刊。第41卷第3期。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國民體育法。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 ):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策略(初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出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運動賽會。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a):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思潮。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b):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學校體育。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new windo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c):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政策。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吳文忠(1957a):體育史。臺北:正中書局。
吳文忠(1957b):體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台初版。
吳文忠編譯(1960):美國的體育。臺北:世界書局。
吳文忠(1967):中國近百年體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文忠(1972):日本體育全貌: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體育發展趨向之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
吳文忠(1983):就歷史觀點論國民體育法的使命。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12卷第3期。
吳文星(1986):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民族研究所。new window
吳佩珍(2013):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吳翠松(譯)( 2003):社會科學的概論。臺北:韋伯出版社。
吳賢一譯(1971):物質文明發展結果是否會埋葬體育。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2卷第4期。
吳學明(2014):臺南市柔道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10。體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騰達(2000):我國學校推展民俗體育的問題與對策。臺北:學校體育。第10期。教育部。
呂芳上(2015):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8冊。臺北:國史館等。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new window
呂福祿口述,徐亞湘著(2001):長嘯─舞台福祿。臺北:博揚出版。
呂耀宗(2000):臺灣柔道史(1952-1970)。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有成(1997):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李承機、李育霖(2015):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李奕龍(2005):六堆運動會發展之研究(1948-2005)。雲科大體育。第8期。
李筱峰(1996a):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李筱峰(1996b):解讀二二八。引述當時的省參議員韓石泉於1956年發行的〈六十回憶錄〉。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臺北:玉山社。
杜文靖(1993):大家來唱臺灣歌。新北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肖朗、施崢(2004):日本教學與京師警務學堂﹝J﹞。中國:近代史研究。
辛德蘭(2006):日治時期台灣的大日本武德會(1900-1945)。臺北:兩岸發展史研究。2期。new window
卓佳萍(2017):世大運開慕式、賽事轉播歐洲52國、亞太14國將看見臺灣。自由時報:2017年8月19日。
何振盛等譯(2010),Denny Roy著:台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沈榮柳(1983):柔道運動之研究。臺北:學海出版。
周光智、羅友維(2005):日據時代臺灣柔道運動的傳入與發展 (1895~1945)。競技運動。第12期。
周亞婷(2016):清末在華日本體育教習的歷史回顧。中國廣東:體育學刊。第23卷。第1期。
周姚萍(1992):日落臺北城。臺北:天衛。
周婉窈譯(1989),M.Bloch (布洛克)著: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周婉窈(1991):沙韻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臺北:歷史月刊。第46期。
周婉窈(1997):美與死─日本領臺末期的戰爭語言。中研院臺史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周婉窈(1999):臺灣歷史圖說(定史前至1945年)。臺北:聯經。
周婉窈(2014):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周業謙、周光淦(譯)( 1999):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
林丁國(2004):殖民統治下的運動發展:以台灣體育協會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8期。
林玫君(1994):大武山下的小奧運─六堆運動會。體育學報。第18期。new window
林玫君、胡文雄(2007):徘迴於「中國化」當中─首屆台灣省運動會的成立與運作。運動文化研究。第3期。
林春生(1967):柔道之系統研究。臺北:國立臺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學會。
林春生(1974):參加第八屆世界柔道錦標賽觀感。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4卷第2期。
林瑛琪(2014):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近藤大介著,泓冰、卓惠娟譯(2014):台灣的兩面鏡子:從中國、日本缺什麼看台灣如何加強競爭力。新北市:野人文化公司。
邱金松(1976):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正中。
邱金松、黃東治(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臺北:學富。
邱婷(1995):明華園─臺戲劇世家。臺北:獨家出版。
邱貴芬(2003):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new window
金湘斌(2007):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之歷史考察(1895-19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坤宏(2016):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勁草(2014):臺灣的戲劇、電影與戲院。臺北:五南圖書。
姚立業(1983):中華青少棒發展史實。臺北:健行文化。
思聰(1973):體育的社會功能分析。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3卷第6期。
持地六三郎(1912):臺灣殖民政策。臺北:南天。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臺北:臺灣社會學會。new window
柯喬志著、陳榮成譯(2003):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柳天依(1998):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臺視文化出版。
段乘璞(1992):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
洪嘉文(2000):學校體育教具研究之介紹─以樂樂棒球及迷你網球為例。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29卷。第4期。
洪鎌德(2006):當代政治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鎌德(2007):黑格爾哲學之當代詮釋。臺北:人本文化公司。new window
洪鎌德(2010):馬克思的思想之生成與演變:略談對運動哲學的啟示。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洪鎌德(2011):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new window
美國在臺協會(2011):1950-1980 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American footsteps in Taiwan。臺北:美國在臺協會。
高棣民著、胡煜嘉(譯)(1987):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臺北:洞察。
胡文雄(2000):排球憶舊。嘉義:玉山書局。
若林正丈(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范春源(1994):躲避球運動傳入臺灣國民小學之歷史考源。臺北:體育學報。第18期。new window
范春源(1995):日據時代臺灣國民小學躲避球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北:體育學報。第20期。new window
茅家琦(2003):蔣經國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茹向弘(2017):100周年校慶專刊。臺北:開南商工職業學校。
徐元民(1994):近代中國舉辦全國運動賽之探討(1910-1948)。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徐元民(1996):中國近代運動競賽。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徐元民(2005):體育史。臺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殷允芃(1994):發現台灣(下)。臺北:天下。
荊子馨(2007):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2009):2009世界運動會成果報告專書。高雄: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總編輯許釗涓。發行人陳菊)
國史館(2014):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臺北:歷史檔案與文獻管理。第5期。new window
國民政府(1929):國民體育法。國民政府公報,第143號。
國民體育季刊社論(1971):開國六十年與體育。國民體育季刊。第2卷第5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譯(2012):後殖民地理學。臺北:韋伯文化公司。
基隆市政府(2004):中華民國93年全民運動會成果報告書。
康豹(Paul Katz)( 2006):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張之洞(1904):奏定學堂。湖北學務處本。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張勝彥(1996):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張君玫等(譯)( 2006):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巨流圖書。
張京媛(2004):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new window
張岱年、敏譯(1999):回讀百年。20世紀中國社會人文論爭。第1卷。中國鄭州:大象出版社。
張炎憲等(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臺灣的形成與難題。薛天動主編《臺灣的未來》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叢書。臺北:華泰。
張素珠(1991):臺灣光復初期運動的概況。臺北:中華體育季刊。第5卷第3期。
張素珠(2006):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張樹林(2004):嘉義柔道運動發展之研究。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鐵志(2008):臺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檔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臺北:臺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new window
雲楓譯(1992),Robert Periente著:跨入21世紀的國際奧會。臺北:奧林匹克季刊。
教育部(1971):教育法令。臺北:中正書局。
教育部體育司(1984):體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10):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發展。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曹冬(1988):論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歷史地位。北京:體育文史。第1期。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
莊永明(1994):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莊嘉仁(2000):臺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武壇雜誌社。
許志雄(2000):政黨輪替在我國憲政發展上的意義。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
許佩賢(2001):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義雄(1974a):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體育思想在軍國民教育中成立過程。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2期。
許義雄(1974b):試論我國全民體育的政策問題─就英美兩國的休閒活動談起。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4卷第4期。
許義雄(1996):中國近代體育思想。臺北:啟英文化。new window
許義雄等(1999):中國近代學校體育(上)─目標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許義雄(2006):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許義雄(2007):遊戲與狂歡─古代奧運的身體意涵。運動文化研究。第2期。new window
許極燉(2000):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new window
野島剛著、蘆荻譯(2015):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臺北:聯經出版。
郭慎(1985):國軍運動會的目標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第14卷。第4期。
郭慎(1988):國軍運動會。國民體育季刊。第17卷第4期。
陳信安(1997):臺灣日本時期武德殿建築之研究。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成功大學。
陳信安(2014):以文化觀光思維建構臺灣日治時期武道文化空間場域之研究。臺北: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陳秋坤(2009):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1期。new window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北:澄社。
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
陳連淦等(2003):國軍體能戰技的時代使命。臺北:復興崗體育。第8期。
彭臺臨(2015):我的奧運金牌之路─見證奧林匹克精神的38堂課。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著,胡毅、王承緒譯(1997):斯賓塞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曾奕楷(2003):故事、記憶與認同─嘉義和平館之文化研究。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曾慶(2014):看看躲避球,想想體育課。臺北:人本教育扎記。
黃東治(2007):臺灣運動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第153期,2007年6月。
黃東治(2012a):阿美族的棒球:身體、文化與認同。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黃東治(2012b):運動文化與後殖民論述初探:以中國為例。國民體育季刊。36期。new window
黃武雄(2006a):生命剪影─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黃武雄(2006b):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黃武雄(2007):臺灣百年柔道人物誌(一)。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黃俊傑(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黃雯娟(2014):命名的規範─臺南市街路名的文化政治。臺北: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4期。new window
黃滄浪、李佐治(1963):柔道學。臺北:中央警官學校。
黃滄浪、李佐治(1969):柔道學-我國柔道現況。臺北:淡濱出版。
黃滄浪、李佐治(1969):柔道學。高雄:立文。
奧拖‧吉米傑克(T00T SZYMIZCEK)著,簡曜輝譯(1971):奧林匹克意識形態的基本原理。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2卷第4期。
楊逸舟、 張良澤譯(1997):二二八民變:台灣與蔣介石。臺北:前衛出版社。
楊碧川(2000):簡明臺灣史。高雄:第一出版社。
楊蓮福 (2001):圖說臺灣歷史。臺北:博揚文化。
楊馥菱(2004):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出版。
葉石濤(2003):台灣文學史綱。臺北:春暉出版社。
葉榮鐘(2000):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出版公司。
葉肅科(1993):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
詹彩琴(2004):促進中小學國際文化體育交流內容簡介。臺北:學校體育。14卷4期。
詹德基(1988):我國參加世界運動會史。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17卷。第4期。
雷寅雄(2006):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
福州教育志編篡委員會(1995):福州市教育志。福州:福州教育史志編篡委員會。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臺北縣志。第25卷。教育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0):臺北市志稿卷三政治志司法保安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1989):臺北市志卷首下大事記。臺北:臺北市政府。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下)。臺中:省立臺中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1905):警察官吏學藝講習會規程、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吏學術講習武術規程施行細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第42編下。臺北:成文出版社。
蒲慕州(2001):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趙瑜、林將(1989):兵敗漢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趙麗雲(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初稿)。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劉有春(1986):六堆的形成及其社會功能。臺北:六堆雜誌。第3期。
劉自荃譯(1998),Bill Ashcroft等著: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
劉美玉等(1999):警察教育檢討會報告。臺北:內政部警政署。
劉秉果(2011):中國古代體育簡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姚浙生(2015):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一冊總論篇/課程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進慶(1992):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new window
經典雜誌(2005):赤日炎炎:臺灣1895〜1945。臺北:經典雜誌。
湯熙勇、陳怡如(2001):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樊正治(1988):運動會及其史的意義。國民體育季刊。第17卷第2期。1988年12月。
滕仁貴(1972a):人文主義的體育。臺北:國民體育季刊。第3卷第1期。
滕仁貴(1972b):國家主義的體育。國民體育季刊。第2卷第6期。
滕仁貴(1973):近代的民族體育運動。國民體育季刊。第3卷第5期。
蔡英文譯(1989),Hannah Arendt著:帝國主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蔡特龍(1985):從臺灣省運會到臺灣區運會。臺北:教育資料集刊。第10集。new window
蔡特龍(1988):臺灣省運動會史。國民體育季刊。第17卷第4期。
蔡敏忠(1976):全民運動的目標及其實施原則。國民體育季刊,第5卷。第6期。。
蔡詩萍(1995):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公司。
蔡禎雄(1991):日據時代臺灣人的初等學校體育科成立之歷史經緯。臺北:體育學報。第13輯。new window
蔡禎雄(1993):日臺一體化政策下臺灣人初等學校體育科概況。臺北:體育學報。第15輯。
蔡禎雄(1995):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蔡源林譯(2001),Edward W. Said著: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鄭伯芬(2002):柔道運動之傳種者與耕耘者-陳戊寅先生其人其事。嘉義:嘉義市文獻。第16冊。
鄭延文(2013):劍道史─第四編日本臺灣劍道史。臺北:未出版。
鄭恆隆、郭麗娟(2013):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純宜(1999):被出賣的臺灣─葛智超文物展綜覽。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鄭國銘(2009):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體育組織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new window
鄭鴻生(2015):關於東亞被殖民經驗的一些思考─臺港韓三地被殖民歷史的比較。臺北:聯經出版社思想雜誌。第28期。new window
蕭全政等(2007):全球化潮流下的在地省思:從五百年資本主義發展史的反省。臺北: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5期。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2008):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臺北:行人。
龍瑛宗(1937):パパィ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收錄於黃英哲(1999)編輯出版《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台灣人作家作品集》,第3卷。
聯合報(1968):同心磅‧連擊全壘打 紅葉隊‧槓上大開花。1968年8月26日第1版。
薛化元(1995):中國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鍾佳宜譯(1998),Dan Millman著:生活中的運動家─心靈運動。臺北:海鴿文化。
謝士淵、謝佳芬(2003):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果實文化。new window
謝仕淵(2002):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92)臺灣公學 校體操科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宛文(1995):國家與臺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一本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
顏綠芬、徐玫玲(2013):臺灣的音樂。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嚴復(1895):〈原強〉,《嚴幾道詩文鈔》,收錄於沈雲龍主編之近代中國史科叢刊》,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 教基金會。
蘇新(1949):憤怒的台灣。香港:智源書局。
蘇嘉祥(2008):運動巨人張星賢–第一位參加奧運的臺灣人。臺北:聯經出版社。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臺北:稻鄉。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200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 革誌(第一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省政府公報:40年夏季號第3期。
1925年12月3日《台灣日日新報》第9186號第4版〈無腔笛〉。
1925年9月22日《台南新報》第8480號第5版〈萬殊一本〉。
1926年6月27日《台灣日日新報》第9392號〈桃園‧禁演歌仔戲〉。
1927年4月2日《台南新報》第9037號〈朴子通信‧女優賠罪〉
1927年7。月14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第9774號第4版〈武松打虎〉。
1946年10月19日《民報》第3版〈禁止使用日本姓名及學生穿木屐〉。
1946年10月3日《台灣新生報》第4版〈新聞報紙雜誌之日文版一律撤除〉。
1948年2月12日《公論報》第3版〈1948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通令各學校,每個科目的教授皆須使用國語,禁用日語交談〉。
1950年12月26日《中央日報》第1版:昨日陸海空勤警聯運動開幕禮中蔣總統親臨致詞勛勉三軍精誠合作爭取光榮勝利。
1951年4月5日《中央日報》第4版。〈省政府公布台灣省日文書刊管理辦法,並設審查會〉。
1964年1月11日《台灣新生報》第5版。〈行政院令飭公營事業停止採購日貨〉。
194年1月20日《中央日報》第3版。〈省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決定停止上映日本電影〉。
2011年9月24日《世界日報》第3版。〈日軍官組「白團」助蔣介石作戰〉。
1996年5月1日內政部警政署頒行「重要工作實施計畫八-
警察人員教育訓練實施計畫」。
Anthony Giddens.(1990) : “Structuration Theory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ed.) Clark, Jon,C.&S, Modgil, Anthony Giddens: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London et.al.:The Falmer Press.
Antonio Negri & Michael Hardt.(2000). Empir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rjun Appadurai.(2003).〝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in Jana Evans Braziel and Anita Manual (eds.) Theorizing Diaspora, Oxford UK:Blackwell
Ashcroft, B., Griffiths, G., & Tiffin, H. (1998).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Bale, J., & Cronin, M. (2003). Sport and Postcolonialism. Oxford: Berg.Brian Brian Stoddart.(1988).:Sport,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 Response in the British Empir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30, No. 4

Bukharin﹐N.(1988).Imperialism and World Economy. London: Merlin.
Cheng, Tun-jen.(1990).〝Political Regim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In Manufacturing Miracles, eds. Gary Gerrefi and Don Wyma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ougherty,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zgraff Jr.(2001).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mperhensive Survey,New York et al.:Longman,5th ed.
Dower, Johh H.(2000).Embracing Defeat--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Ⅱ,W.W.Norton & Co. Inc.
Edward W. Said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Elias﹐N. (1978).The Civilizing Process.Oxford:Blackwell.
Elias﹐N.& Dunning﹐E.(1986).Quest for Excitement - 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Basil:Blackwell.
Francis Hutchins.(1967). The Illusion of Permanence: British Imperialism in Ind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rald R. Gems(2006):Sport, Colonialism, and United States Imperialism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 Vol. 33, No. 1 (Spring 2006).
Gilpin, Robert(198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rant Jarvie,Dong-Jhy Hwang,Mel Brennan(2008):Sport, Revolution and the Beijing Olympics
Gramsci﹐Antonio (1971).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of Antonio Gramsci.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
Hobson﹐J. A., (1938).Imperialism:a Study﹐3rd edn﹐Allen & Unwin. London;reprinted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obson, J. A.,(1938).〝Capitalism and Imperialism in South Africa,〞Contemporary Review, 1900; Imperialism (1905), unrevised edition,.
Jarvie﹐G. (1991).Highland Games:The Making of the Myth.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John Tomlinson(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ucal Introduction, London: Pinter.
Lenin, Vladimir. I.(1939). Imperialism: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enin, Vladimir. I.(1950). 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in Selected Works, vol. I,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Luxemburg, Rosa(1923). Die Akkumulation des Kapitals (1913). Berlin.
Marx, K. (1969). On Colonialism and Modernisation,ed.with introduction by S.Avinieri,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collection various dates.
Marx, K. and Engels, F. (1950).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in Selected Works,vol.1,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 (2003).Empires. London:Harvaro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W. Doyle(1986), Empires Ithaca: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Philip﹐Abrams(1982).Historical Sociology.England﹐Somereset: Open Books Publishing Ltd.
Said, Edward (1978) Orientalism, London: Routledge.
Said Edward(1993).Culture and Imperialism,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
Said Edward(2001).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 Interviews with Edward W. Said,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
Wang Fu-chang(1989).Unexpected Resurgence:Ethnic Assimi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aiwan,1945-1988,Doctoral thesis, Dept. of Sociology,University of Arizona.
ジョン‧ダヮ著,三浦陽一、高杉忠明譯(2004a):敗北を抱きしめて增補版(上)(下)。東京:岩波書局。
ジョン‧ダヮ著,三浦陽一、高杉忠明譯(2004b):敗北を抱き
しめて增補版(上)第五章〈語言的橋梁〉(言葉の架け橋)。
東京:岩波書局。
下村作次郎(2007):サヨンの鐘関係資料集。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二八。東京:綠蔭書房。
大日本體育協會(1936):大日本體育協會史(上卷):東京:第一書房。
小笠原欣幸(1996):台湾の民主と憲法改正問題:文部省特定研究報告、平成9年度、ポストコロニアル狀況における地域研究(2)。日本:東京外国語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
中村祐悅(1995):白団-台湾軍をつくった日本軍将校たち。東
京:芙蓉書房。
內田魯庵(1902):〈台灣土產〉,《社會百面相》。東京:博文館。
本西憲勝(1917):運動樂趣。臺北:臺灣體育獎勵會。第2期第2冊。
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東京:岩波書店。
司馬遼太郎(1994):台湾紀行。日本:朝日新聞社。
村松定孝等(1975):日本近代文学にぉける中国像。東京:有斐閣。
竹中信子(2001):植民地台灣の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下)。東京:田沺書店。
竹村豐俊(1933):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
老松信一(1970):柔道百年改定增補版。東京時事通信社株式會社。
門田隆將(2010):この命ヽ義に捧ぐ 台湾を救った陸軍中将根本博の奇跡。東京:株式会社集英社。
坂上康博(1986):大日本武德會の成立過程と構造-1895-1904年。東京:不昧堂。
坂上康博(1970):大正期にぉける大日本武德會-その政治的‧軍事的機能の檢討を中心として。東京:不昧堂。
松本方三(1953):學校柔道の指導。日本:東京杏林書院。
松本方三(1970):柔道百年の歷史。日本:東京講談社。
松田康博(2006):台湾における-党独裁体制の成立-国民党‧国府の台湾への撤退とその再生。日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若林正丈(1992):台湾 分裂国家と民主化。日本:東京大学出版会。
真杉靜枝(1938):小魚の心。收錄於〈南方の墓〉、〈南海の記憶〉。東京:竹村書房。
酒井直樹(1996):死產される日本語‧日本人。東京:新曜社。
郭中端(1980):台灣地區近代建築的研究‧街と建物:明治、大正、昭和。東京:トヨタ財團全國巡迴報告會係編集發行。
菅野敦志氣(2003):中華文化復興運動と「方言」問題(1996-1997)。日本:日本台湾学会。第5號。
駒込武(1996):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日本:岩波書店。
藤井志津枝(1997):理蕃。東京:文英堂。
藤井省三等(2002):台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ァ‧文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醍醐敏郎(1997):柔道教室。臺北:聯廣圖書公司。
臺灣警察協會(1919):京都へ張張の本島武術家、武道修業旅行につい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24期。
臺灣警察協會(1920):京都へ張張の本島武術家、武道修業旅行につい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26期。
臺灣警察協會(1924):淡水郡警察職員非常召集並に武術始、淡水郡秋季武道大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期。
臺灣警察協會(1925a):京都へ張張の本島武術家、武道修業旅行につい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0期。
臺灣警察協會(1925b):關西學院學生團本島武道修業旅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24期。
Universiade Taipei2017l:2017臺北世大運主題曲 擁報世界擁抱你。2017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taipei20170com.tw/home/detail/content/8d732858-23bf-4a07-ab31-c5664029af9。
三立新聞網:從看衰到滿堂彩!世大運成功之旅。2017年9月1日。網址:http://www.setn.com/Default.aspx
自由時報新聞網:從看衰到滿堂彩!世大運成功之旅。2003年4月8日。首頁。政治新聞。
網址http://old.ltn.com.tw/2003/new/apr/8/today-p11.htm。
BBC中文網:讓臺灣找回信心。2017年9月1日。
網址:http://www.setn.com/Klist.aspx?TagID=19649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