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經‧三頌》文化精神研究
作者:邱鉦倫
作者(外文):Jheng-Lun Cio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又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詩經商頌周頌魯頌商周文化ShangZhou cultureThe Classic of PoetryEulogies of ZhouEulogies of ShangEulogies of L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
歷來學者對《詩經.頌》的研究甚少,認為除了其中較有價值的農事詩和史詩之外,其餘多為質木無文的祭祀樂歌,或為統治階級量身打造的歌功頌曲,其文學價值遠不如〈風〉、〈雅〉。因此〈頌〉詩長期受到忽略甚至排斥,缺乏系統性的論述,更少見分析比較三〈頌〉異同。本論文試圖從此方向努力,以求對〈頌〉詩有更深入的探討及闡釋,本論文共分六章,其內容綱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提出相關研究方法,再綜觀歷代〈頌〉詩的研究大概,並探討近代〈頌〉詩領域的文獻研究成果。
  第二章探論〈頌〉的名義及起源。為討論〈三頌〉之內容,故須先定義〈頌〉之意義,然,各家對〈頌〉的定義各據成理,本章節於此先整理眾說,析論出最接近的〈頌〉義,再從起源追溯,以求對〈頌〉詩原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第三章分析〈商頌〉與商、周之文化關係。首先先回顧學術史上對〈商頌〉年代的爭論,其次討論〈商頌〉與商代文化,並藉〈商頌〉中〈大濩〉、「桑林」祭祀儀式看出其文化精神,再次討論〈商頌〉所呈現的文化特色。
  第四章討論〈周頌〉中的繼承與轉變。首先針對〈周頌〉時代考論,先概述周代歷史與其文化意義,並由此指出周代思想價值轉向的可能,接著討論〈周頌〉中對此思想價值的敘述、落實,並以「大武詩歌」為例,看出其精神的轉變。
  第五章討論〈魯頌〉與禮樂文化的復興。先討論〈魯頌〉作者、作時,再者說明〈魯頌〉主旨、本義,再次為說明〈魯頌〉與魯國及禮樂文化的復興。
  第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之觀點,同時說明本論文不足之處與未來開展可能,便以拓展〈頌〉詩研究的新視野。
Studies regarding “Eulogies” in “Shijing (The Classic of Poetry)” are relevantly scarce. The Georgics and Epic poems are considered more valuable. The rest of Eulogies are seen as simple and plain worship songs or eulogistic songs for the ruling classes. Hence the literary value of “Eulogies” is viewed severely less than “Airs” and “Court Hymns.” The eulogistic poems have been neglected and rejected for long. They are seldom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not to mention to be analyzed or made comparisons of three different Eulogies.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fill the research gap by making further discuss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n “Eulogies.” Outlines of six chapters in present study are list as follows:
I. Introduction
The motives and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elaborated.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was then introduced. Previous studies regarding Eulogies were review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were discussed.
II.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Eulogies
The definition of “Eulogy” should be create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of three Eulogies. However, scholars had divided and varied definitions on Eulogy. The author organized all the definitions and generalized a meaning of Eulogy that was the closest to its origin so that the true essence of Eulogies can be further comprehended.
III. Relationship among “Eulogies of Shang” and Culture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arguments on the years of Eulogies of Shang proposed by scholars were reviewed first. Eulogies of Shang and Culture of Shang Dynasty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cultural features were demonstrated through “Tahuo” and the worship ritual of “Sanglin” in Eulogies of Shang.
IV.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Eulogies of Zhou
Firstly, the time of Eulogies of Zhou was questioned and identified.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Dynasty Zhou were described to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thinking value transform in Dynasty Zhou. Secondly, the nar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such thinking value in Eulogies of Zhou we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Dawu song” to see the change of its spirit.
V. Eulogies of Lu and Revival of Ritual Culture
The authors and time of Eulogies of Lu were firstly discussed; the subjects and meaning of Eulogies of Lu were then illustrated; finally, relationship among Eulogies, nation of Lu, and the revival of ritual culture were elaborated.
VI. Conclusions
Ideas proposed in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The limits of this study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also suggested in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new vision for Eulogies research.
參考書目
壹、詩經典籍類
一、 典籍部分: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民國八十五年)。
【宋】嚴粲:《詩緝》,(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八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民82年)。
【清】馬瑞辰著:《毛詩箋傳通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重印)。
【清】陳奐:《毛詩傳疏》,(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二、 學者專著:
文幸福:《詩經周南召南發微》,(台北:學海出版社,民七十五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民九十年)。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台北:學生書局,2005年)。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七十六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書局,1983年)。new window
袁寶泉;陳智賢著:《詩經探微》,(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87)。
趙雨:《上古詩歌的文化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趙沛霖編著:《詩經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糜文開、裴普賢著:《詩經欣賞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民80年)。
蘇雪林:《詩經雜俎》,(台北:臺灣商務,民八十四年)。
張啟成:《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張啟成、付星星:《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新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new window
姚小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黃松毅:《儀式與歌詩《詩經‧大雅》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胡樸安:《詩經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4年)。
黃忠慎:《惠周惕「詩說」評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劉毓慶:《雅頌新考》,(山西:聯合出版社,1996年)。
陳致著;吳仰湘、黃梓勇、許景昭譯:《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聞一多:《詩經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銀琴,《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7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李光地:《詩所》,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9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楊名時:《詩經劄記》,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0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惠周惕,《詩說》: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0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日】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台北:東大,民九十一年)。
【法】葛蘭言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 學位論文:
朴忠淳:《詩經中所表現之人生觀》,(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民國74年)。
林玲華:《《詩經》巫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民國94年)。
林佳蓉:《詩經雅頌中德治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new window
侯美珍:《聞一多詩經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民國83年)。
許詠雪:《從詩經看周代社會組織》,(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民國71年)。
劉慶順:《伊利亞得(The Iliad)及詩經中的英雄主義》,(政治作戰學院外文研究所碩士,民國80年)。
鄭岳和:《〈詩經.周南〉的生命哲學--對人的肯定與祝福》,(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民國91年)。
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民國89年)。
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民國74年)。
簡宜美:《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比較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佩蓁:《詩經‧商頌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蓉慧:《詩經‧魯頌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潘蓉萱:《詩經‧頌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幸津:《祭禮在詩經中的表現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四、 單篇論文:
朱孟庭:〈孔子論《詩》可以興的義涵與後世論興的義界述微〉,《東吳中文學報》,(台北:東吳大學,2003年)。new window
朱孟庭:〈聞一多論《詩經》的原型解釋〉,《成大中文學報》十八期,(台南:成功大學,2007年)。
李稚田:〈《詩經》研究的文化人類學猜想──兼論張岩《簡論漢代以來《詩經》學中的誤解〉,(山西:文藝研究,1992年,第六期)。
李金坤:〈關於詩經‧頌詩評價的幾個問題〉,《冀東學刊》第三期(1997年)。
林慶彰:〈臺灣四十年詩經學研究概況〉,(文學遺產,1994年,第四期)
林慶彰:〈從詩經看古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漢學研究中心,民80年)。
林耀潾:〈葛蘭言、白川靜的《詩經》民俗學研究述論〉,《成大中文學報》十七期,(台南:成功大學,2007年)。
張啟成:〈海外與臺灣的詩經研究〉,(貴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二期)。
陳炳良:〈從采蘋到社祭----讀詩經劄記〉,《幼獅學誌》(臺北:幼獅出版公司,民六十九年)。
陳正平:〈《詩經》占卜文化活動考察〉,《東海中文學報》十五期,(台中:東海大學,2003年)。
陳志信:〈理想世界的形塑與經典詮釋的形式──以朱熹《詩集傳》對〈二南〉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民國92年6月)。new window
楊晉龍:〈臺灣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一九四九~一九九八〉,(台灣:漢學研究通訊,民國90年8月,第20卷第三期)。new window
楊樹帆:〈採草習俗與獻身祭神儀式----《詩經》原型研究之一〉,(西南民足學院學報,1996年,第三期)。
簡怡美:〈《詩經》三《頌》所呈現的憂患意識〉,《孔孟月刊》第四十五卷,第五、六期(臺北:孔孟月刊社,民九十六年)。
韓高年,〈頌為「儀式敘述」說〉,《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謝昆恭:〈詩、史之間-〈商頌〉與宋人的歷史意識〉,選自《研究與動態》11期,(彰化: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2004年)。
張倩:〈商代樂舞《大濩》與《桑林》研究綜述〉,《美與時代》6期,(河南:鄭州大學美學研究所,2009年)。
朱歧祥:〈花東婦好傳〉。《東海中文學報》19 期,2007年。new window
許倬雲:〈周人的興起與周文化的基礎〉,收入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期三八,1968年。new window
祝秀權:《《詩經‧魯頌》作者、作時考論》,收於《運城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10年。
王長華:〈〈魯頌〉產生時代新考〉,收入於《詩經研究叢刊》(第2輯),(北京: 學苑出版社,2002年)。
許又方:《讀楊牧《鐘與鼓》及其《詩經》研究》,選自陳芳明主編,《詩人楊牧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臺北市:聯經,2012年)。new window
趙沛霖〈關於《詩經》祭祀詩祭祀對象的兩個問題〉,《學術研究》2002年第5期,頁111-112。
趙沛霖:〈關於《詩經》祭祀詩的幾個問題〉,《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1 卷第4 期,(2008年7 月)。

貳、諸子及經書類
一、 典籍部分: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何晏注,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尚書》;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儀禮》;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禮記》;國立編譯館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
【戰國】《尸子譯注》,尸佼著 ; 朱海雷撰 ; 汪繼培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2012)。
【漢】王充:《論衡》,收於《諸子集成》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南朝】劉勰着、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九十年)。
【宋】鄭樵:《六經奧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台北:頂淵文化,民國94。)。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七十九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山東:山東友誼,1992)。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收於《諸子集成》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民7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七十九年)。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民八十二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new window
楊伯峻撰:《孟子譯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二、 學者專著:
【漢】許慎;【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民九十一年)。
【宋】王觀國著;田瑞娟點校:《學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頁28。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五年)。
【清】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44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台北:宏業書局,民八十年),頁638。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new window
白川靜《說文新義》卷九上,林潔明譯:見《金文詁林補》第5冊。
白川靜著;何乃英譯,《中國古代民俗》,(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3年)。
季旭昇編:《上海博物館藏戰楚竹書(一)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第三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三、 單篇論文:
陳廷湘:〈存在的焦慮與「天人感應」〉,《中國文化月刊》第176期,(台北,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民國八十三年)。
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台北:政治大學,2004年)。new window
許東海:〈歸返、夢幻、焦慮:從陶、柳辭賦論歸田書寫的文類流變及其創作意蘊〉,《漢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一期,(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4年)。
許又方:〈路曼曼其脩遠兮/論〈離騷〉中的時空焦慮〉,《東華人文學報》第三期,(花連: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1年)。new window
曾昭旭:〈論忠恕與仁的本質關連-從本體論到工夫論〉;《鵝湖月刊》第三十卷第八期,(台北:鵝湖月刊,2005年)。new window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八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民國九十五年)。
顏崑陽:〈從「言異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新竹,清華學報,1998年)。new window
陳昭瑛:〈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參、史類
一、 典籍: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八十年)。
《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二、 學者專著: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商務,1965年)。
李純一:《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局,1992)。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1986年)。胡厚宣:《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年)。new window
張光直:《青銅揮塵》,(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審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楊寬:《西周史》,(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
許倬雲著:《西周史》,(台北:聯經,民國七十九年)。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魏建鎮:《先秦社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2010)。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陸侃如:《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收於《清華周刊叢書》,(清華周刊叢書社出版,1930年)。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肆、理論思想及其它
一、 學者專著:
【清】皮錫瑞著:《經學通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民9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4)。
史宗主編,金澤,宋立道,徐大建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5)。
汪暉:《作為哲學人類學的佛洛伊德理論》,(台北,遠流出版,1988)。
高明等著:《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國立台灣師大研究室,民國七十六年)。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第十一刷)。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八十二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12月)。
【丹麥】齊克果著,孟祥森譯:《憂懼之概念》,(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五十八年)。
【法】列維.斯特勞斯著;渠東譯:《圖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列維.斯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李維斯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法】愛彌爾.涂爾幹著;汲喆、付德根、渠譯:《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Joseph Campbell、Bill Mot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民國八十四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民93年)。
【美】W.E佩頓著;許澤民譯;陳維綱校:《闡釋神聖──多視角的宗教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菲奧納‧鮑伊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75。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瑞士】卡爾‧榮格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八十一年五月)。
【瑞士】卡爾‧榮格著,林宏濤譯:《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台北:桂冠出版,2006年)。
【法】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奧地利】佛洛伊德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7月)。
【奧地利】佛洛伊德著;邵迎生等譯《圖騰與禁忌》,(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年)。
【德】荷妮(Karen Horney)著;葉頌壽譯:《焦慮的現代人》(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六十四年12月)。
【德】恩思特.卡西爾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德】蒂里希,《蒂里希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德】保羅.田立克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德】保羅.田立克著;陳俊輝譯:《對人的挑戰》,(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海通著、何星亮譯:《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