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美學觀點研究周易自然意象
作者:沈裕昌
作者(外文):Shen, YuCh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譚家哲
文貞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書畫意象ZhouyiShijing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人類為何需要藝術?藝術如何真實?藝術除了作為「人—神」世界中之「形象」與「人—物」世界中之「表象」而為虛假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可能?人之面對天地萬物,在將其視作神靈般「形象」與物質般「表象」以前,本來即有種種原初感受。這些原初感受既不如「形象」般反映種種人類世界中超乎人類之上、永恆駕馭人類生命之神聖性精神型態,亦不如「表象」般反映種種物質世界中在其自身、恆常獨立而無所依賴之封閉狀態;換言之,既無「力量鬥爭」之超越性,亦無「在其自身」之超越性,只是面對天地萬物自然生發出之種種平易感受。這些感受並不因其平易而為表淺,而是極為深層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與想像;亦不因其肇發自天地萬物而落入單純的物質世界,而是人類的精神深入參與其中的意象世界。巴舍拉對詩歌意象本原進行的根本分類與深入考察,不只在意象研究領域中極具啟發性,更使人類得以在今日身處之「符號世界」中,透過詩歌與藝術之「意象」觀法,尋回人類心靈與天地萬物間之原初感受,並進一步直接肯定一切「藝術」之真實性。
若欲在東方的美學及存有學傳統中,尋一可與巴舍拉之「意象現象學」相對話者,則非《易》莫屬。甚至,《易》之研究價值,非只在相對巴舍拉之研究而作為東方世界中可與之進行文化比較者,更在其能較巴舍拉深刻且全面地透過「意象」道出人類心靈面對天地萬物之原初感受,及其所彰顯之真實道理。若欲對古希臘之「力量」與「物質」觀法下開啟之當代西方文明及其藝術有所反省,《易》之「意象」觀法及其所開啟之人性世界,或許是一值得嘗試的可能途徑。本研究非只盼為《易》提出更全面之意象解讀,更期能為歷代文藝作品(詩詞、書畫)與當代視覺藝術鈎沉出諸意象之源,以為一切意象解讀奠定堅實基礎,或亦可為人類文明中之其它意象體系提供基本參照。
  Why does human need art? How could art be real? Besides the fictitiousness as “idealfigures” in the “human-god” world or as “representations” in the “human-thing” world, is there any other possibility for art? Facing something in the world, people have original experiences before thinking them as divine “idealfigures” or as the materialized “representations”. These original experiences are neither “idealfigures” reflecting diverse spiritual Gestalts which, beyond human being, eternally dominate human lives, nor “representations”, reflecting closed state which, in itself, are eternally independent in the material world.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not transcendence of neither “struggle of forces” nor “in itself”, but simple experiences naturally originate from the people being-in-the-world. They are not superficial for their simples, as they have deeply influenced human’s thoughts and imagination. In addition, although originated from the world, these experiences do not fall into the material world but a world of image in which human spirits deeply participate. Gaston Bachelard’s elemental categorizing and profound scrutinizing the origin of poetry images not only inspired the image research field but also enabled the human beings living in this contemporary “sign world” to reconnect with their original experiences of the world in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of poetry and art, which furthermore, directly confirme the truth of “art”.
If we are to find something or someone equally prominent in the tradition of oriental aesthetics and ontology as Gaston Bachlard in “phenomenology of image”, it must be Zhouyi. However, the values of studying Zhouyi are by no means restricted to the mere fact, Bachelard’s match in the oriental world. The underlying values lie in how Zhouyi could profoundly and entirely express the original experiences of human and highlight the truth in regard to the world even more so than Bachelard. To contemplate on 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ir art based o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of “force” and “matter”, adopting Zhouyi’s “image” views to observe the human world might point one to the right path, which is worth a try.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not only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Zhouyi’s image but also illustrate how the artworks produced in different times (poetry,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originated from the image. It’s also hoped to help build solid foundation for interpreting all images as well as a basic reference platform for studying other image systems established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一、傳統文獻

經部易類
〔魏〕王弼注:《周易注(附 周易略例)》,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南宋初刻本周易注疏》,
郭彧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阮刻周
易兼義》,見蔣鵬翔主編:《四部要籍選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年。
〔唐〕陸德明音義:《周易音義》,見陸德明:《經典釋文》,張一弓點校,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潘雨廷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陳克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邵 雍:《邵雍集》,郭彧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張 載:《張載集》,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 顥、程 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程 頤:《周易程氏傳》,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朱 熹:《周易本義》,廖名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來知德:《周易集注》,胡真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黃道周:《易象正》,翟奎鳳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外二種)》,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章錫琛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清〕胡 煦:《周易函書(附卜法詳考等四種)》,程林點校,北京:中華書
局,2008年。1655
〔清〕楊方達:《易學圖說會通》,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清〕焦 循:《雕菰樓易學五種》,陳居淵點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台北:頂淵文化,2006年。

經部書類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抗、盛冬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盛冬鈴、陳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清〕吳汝綸:《尚書故》,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

經部詩類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朱傑人、李慧
玲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金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吳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經部禮類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經部小學類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世界書局,2010年。
〔清〕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台北:世界書局,2004年。
〔清〕俞 樾:《九九銷夏錄》,崔高維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宋翔鳳:《過庭錄》,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曹建墩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子部儒類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焦 循:《孟子正義》,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子部道類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沈嘯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子部法類
〔清〕王先謙:《韓非子集解》,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子部術類
〔舊題漢〕焦延壽著,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王鶴鳴、殷子和整理,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0年。
〔漢〕揚雄著,〔宋〕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劉韶軍點校,北京:中華書
局,2013年。
〔漢〕魏伯陽著,〔宋〕朱熹等注:《周易參同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年。
〔漢〕魏伯陽著,〔清〕仇兆鰲集註:《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上海:華東師
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清〕趙在翰輯:《七緯:附論語讖》,鍾肇鵬、蕭文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12年。


子部醫類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0年。

史部
〔清〕林春溥、錢穆、王國維:《古今本竹書紀年》,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

集部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

二、當代文獻

經部易類
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于豪亮:《馬王堆帛書周易釋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王化平、周 燕:《萬物皆有數:數字卦與先秦易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5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周易講座》,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讀易三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周錫(韋复):《周易》,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周錫(韋复):《易經新論》,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
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高 亨著,王大慶整理:《高亨周易九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芹庭:《周易異文考》,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徐 強:《帛書易傳解易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郭 彧:《易文獻辨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黃華珍:《日本奈良興福寺藏兩種古鈔本研究(附《講周易疏論家義記》《經典
釋文》殘卷書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張金平:《考古發現與易學溯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張亁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學與中國書畫美學》,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楊樹達:《周易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出版中心,2012年。
聞一多:《古典新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熊十力:《體用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熊十力:《論六經》,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劉大鈞、林忠軍:《周易古經白話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劉綱紀:《周易美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錢基博:《四書、周易解題及其讀法》,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
譚家哲:《周易平解》,台北:漫遊者文化,2016年。

經部書類
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new window

經部詩類
于省吾:《雙劍誃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李 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耿 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傅斯年:《詩經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new window
顏重威:《詩經裡的鳥類》,台中:鄉宇文化,2004年。
簡良如:《詩經論稿 卷一》,新北:Airiti Press,2011年。
譚家哲:《詩文學思想》,台北:漫遊者文化,2014年。

經部小學類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
王國維:《王國維論學集》,傅傑編校,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朱歧祥:《甲骨文詞譜》,台北:里仁書局,2013年。
具隆會:《甲骨文與殷商時代神靈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黃德寬:《古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董作賓:《董作賓學術論著》,台北:世界書局,2008年。
錢基博:《古籍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錢基博:《版本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外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子部儒類
汪榮寶:《法言義疏》,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簡良如:《論人之存有:先秦、儒學、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譚家哲:《論語平解》,台北:漫遊者文化,2012年。
譚家哲:《孟子平解》,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

子部道類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劉 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沈嘯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史部
王加華:《被結構的時間:農事節律與傳統中國鄉村民眾年度時間生活—以江
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王進峰:《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朱彥民:《商代社會的文化與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 濟:《安陽》,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學勤:《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李 鑫:《商周城市型態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吳愛琴:《先秦服飾制度形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段 勇:《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秦序等:《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樂器》,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年。
孫 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孫 燾:《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new window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張富祥:《日名制、昭穆制、姓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逯 宏:《周代殷商禮樂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雍 平:《殷鑑》,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
趙 豐、尚 剛、龍 博:《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紡織》,北京:開明出版
社,2014年。
劉永華:《中國古代車輿馬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韓國河等:《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秦漢》,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年。
顧詰剛:《古史辨自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西方哲學
黃冠閔:《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年。
譚家哲:《形上史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三、中文譯著

馮象譯注:《摩西五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赫西俄德(Hesiod)著,艾佛林–懷特(H.G.Evelyn–White)英譯,張竹
明、蔣平轉譯:《工作與時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赫西俄德(Hesiod)著,艾佛林–懷特(H.G.Evelyn–White)英譯,張竹
明、蔣平轉譯:《神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赫西俄德(Hesiod)著,王紹輝譯:《神譜:希臘語、漢語對照》,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10。
柏拉圖(Plato)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孫周興譯:《悲劇的誕生》,北京:商務
印書館,2012。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周國平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陳濤、周輝榮譯:《歷史的用途與濫
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
印書館,1980。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杜小真、顧嘉琛譯:《火的精神分析》,北京:三
聯書店,1992。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
麓書社,2005。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9。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
文化,2003。
凡爾農(Jean Pierre Vernant)著,馬向民譯:《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
神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
張光直著,張良仁、岳紅彬、丁曉雷譯:《商文明》,陳星燦校,北京:三聯書
店,201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