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六朝詩觀研究
作者:黃彩勤
作者(外文):Tsai-Chin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文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選本六朝古詩Chen ZuomingThe Selective Ancient Poems Written in the Cai Shu HouseSelected WorksSix DynastiesAncient Poe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今日學界對於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的研究雖然已經陸續提供許多足資參考的研究基礎,卻始終因為對書首〈凡例〉欠缺正確而系統的疏理、以及對傳統選本以「莠稗咸除,菁華畢出」為目的的迷思,因此在論述陳祚明詩學思想與具體詩歌批評時多有誤解與矛盾,致使本書獨到的六朝詩觀仍不被世人所理解,自然也就無法獲得中肯而合理的評價。此選本以「自漢迄隋」之古詩作為選錄對象,一般而言,詩論家對於漢魏詩歌在總體評價上多持肯定態度,對於晉至隋的總體評價則有每況愈下的趨勢,其中又以梁、陳詩歌的時代風格最受詬病,而《采菽堂古詩選》一書除了詩後評騭多為後人所祖述引用而受到關注,陳祚明對於六朝詩歌、尤其是梁陳詩歌的審美觀點,也是此選本受到關注的重要原因。只是陳祚明藉《采菽堂古詩選》所呈現的六朝詩觀究竟內涵如何?又立足於怎樣的詩學理論系統?這兩個論題雖然不斷被研究討論,所得到的成果也看似言之成理,諸如以此書選錄詩人、詩歌比例的結果,而得出陳祚明推崇六朝詩人、詩歌的論點;就〈凡例〉所云「予之此選,會王李、鍾譚兩家之說,通其蔽而折衷焉」,而得出情辭並重的論點;就〈凡例〉所云「曰神、曰氣、曰才、曰法,此居情辭之間,取諸其懷而術宣之,致其工之路也」,而得出神、氣、才、法四個元素乃是主體情感與審美表現形式間的橋樑和途徑的論點。但是將各種論點加以整合時,不但常常相互矛盾、不成系統,論述過程中對陳祚明的詩學思想、六朝詩觀又常有誤解產生。
本論文除了就書首〈凡例〉重新釐清陳祚明的編選態度與方針,以及據此編選態度與方針而對傳統選本在編撰架構上所做的突破,而總結出《采菽堂古詩選》的選本成就之外,首要致力於重新疏理書中陳祚明所提供與其詩學思想、六朝詩觀相關的重要文本,並加以合理而系統的整合,包含〈凡例〉以及散佈於詩人總評、詩後評騭中的詩學理論,再證之以對詩人、詩歌的具體批評,據此尋繹出陳祚明編選《采菽堂古詩選》所立足之詩學理論系統,若將此理論系統具體實踐於六朝詩歌的審美批評之上,又會產生怎樣獨到的六朝詩觀來建構其六朝詩歌的新風貌。再將此詩學思想與六朝詩觀置於明清詩學發展與六朝詩歌接受史中,即能對照出陳祚明超越時代局限的詩史觀、創作觀與審美觀,雖然此獨到精要的見解沒有為陳祚明贏得當代,甚至是後世明確的肯定與推崇,然而就明清詩學思想與詩歌批評發展的事實而言,則證明他既能以宏觀的詩史高度獨步當代,又能以微觀的審美趣味引領後世。
Although the academia has laid a foundation in the study of Chen Zuoming’s The Selective Ancient Poems Written in the Cai Shu House, there still lacks accurate and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Exampl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Moreover, the myth about the objective of traditional selected works – “Outstanding works can be extracted after poor works are removed” always exists. Therefore,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tradictions usually exist in the investigations on Chen’ poetic ideas and specific poetry criticisms. Consequently, the unique poetic perspective of Six Dynasties in this book still is not understood by the world, and naturally cannot be evaluated in an authentic and reasonable manner. This selected works collected ancient poem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In general, most of the critic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poems in the Hand and Wei Dynasties. However,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poems from the J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steadily deteriorates. The style of time in poems in Liang and Chen Dynasties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The book, The Selective Ancient Poems Written in the Cai Shu House, attracts attention because the evaluations behind poems are frequently cited by subsequent critic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at this selective works attraction attention is Chen’s evaluations of poems Six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poems in the Liang and Chen Dynasties. Howeve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poetic perspective of Six Dynasties reflected in Chen’ The Selective Ancient Poems Written in the Cai Shu House? What kind of poetic theory system is it based on? The 2 questions mentioned above have been constantly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results also seem to be persuasive. For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oportions of poets and poems collected in this selected works,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reach a conclusion – Chen admire poets and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This selected works were made in an eclectic manner based on the ideas of two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 Wang-Li and Chung-Tan after their con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Examples,”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reach a conclusion – Chen paid equal attention to affections and rhetoric.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Spirit, atmosphere, talent, and rules can be found in affections and rhetoric. As long as they are taken into account, outstanding works can be created” in “Examples,”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reach a conclusion – 4 elements, spirit, atmosphere, talent, and rules, are the bridge and pathway connecting subjective affections and form of aesthetic expression. Nevertheless, mutual contradictions and irregularities tend to be found in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conclusions. Moreover, Chen’ poetic ideas and poetic perspective of Six Dynasties tend to be misunderstood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s.
To re-clarifying Chen’ selection attitude and guideline in “Exampl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and concluding that the selection of works in The Selective Ancient Poems Written in the Cai Shu House is successful based on the breakthroughs made by the selection attitude and guideline in selection and compilation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selected works, this study also focused on rearranging important texts associated with Chen’s poetic ideas and poetic perspective of Six Dynasties provided in the book and integrating them in a reasonable and systematic manner, including the “Examples” and poetic theories scattered in overall evaluation of poets and evaluations behind poems. Besides, this study also found out the poetic theory system on which Chen’s The Selective Ancient Poems Written in the Cai Shu House is bas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riticisms on poets and poem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at kind of unique poetic perspective of Six Dynasties will be developed to construct the new appearance of poems in Six Dynasties if this theory system is specifically embodied in the aesthetic criticisms of poems in Six Dynasties. Moreover, this study applied such poetic ideas and poetic perspective of Six Dynasties to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poetics in the Ming and Qin Dynasties and acceptance of poems in Six Dynasties to reflect how Chen’ poetic perspective, creative perspective,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overcome the restrictions of time. Although Chen’s unique and outstanding perspectives did not win recognition at the time and even were not specifically affirmed and admired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 poetic ideas and development of poetic criticisms in the Min and Qin Dynasties proved that his grand poetic perspectives are unique and can guide later generations with subtle aesthetic taste.
參考書目

一、古籍
莊周著、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
﹝漢﹞揚雄撰、韓敬注:《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魏﹞曹植著、黃節注:《曹子建集評注》(台北:世界書局,1998年)。
﹝晉﹞陶淵明著、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南朝﹝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陳﹞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隋﹞王通著:《中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魏徵撰:《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王勃著、何林天校:《重訂新校王子安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唐﹞楊炯著:《楊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陳子昂著:《陳伯玉文集》(收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唐﹞韓愈著:《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皎然著、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孟棨撰,董希平、程艷梅、王思靜評注:《本事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韋莊著:《又玄集》(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修著:《歐陽文忠公文集》(收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歐陽修撰:《六一詩話》(收在《六一詩話》、《溫公續詩話》合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李覯著《直講李先生文集》(收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張載撰、明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
﹝宋﹞黃庭堅著:《豫章黃先生文集》(收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秦觀著:《淮海集》(收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晁補之撰:《雞肋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詩話》(收在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張戒撰:《歲寒堂詩話》(收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周紫芝撰:《太倉稊米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葛立方著:《韻語陽秋》(收在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朱熹撰:《晦庵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撰:《清邃閣論詩》(收在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呂祖謙輯:《宋文鑒》(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俞文豹撰、張宗祥校訂:《吹劍錄全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宋﹞嚴羽撰,普慧、孫尚勇、楊遇青評注:《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許顗撰:《彥周詩話》(收在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南宋﹞敖陶孫:《詩評》(收在《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佚名輯:《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方回撰:《文選顏鮑謝詩評》(收在《文選顏鮑謝詩評》、《二皇甫集》合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元﹞陳繹曾:《詩譜》(收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高棅編選:《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明﹞李東陽撰:《麓堂詩話》(收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李東陽撰:《懷麓堂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徐獻忠選:《六朝聲偶集》(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李夢陽撰:《空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070年)。
﹝明﹞徐禎卿著:《談藝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何景明著、李叔毅等點校:《何大復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楊慎著:《升庵詩話》(收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謝榛著,李慶立、孫慎之箋注:《詩家直說箋注》(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明﹞馮惟訥輯:《古詩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明﹞李攀龍輯:《古今詩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明﹞王世貞著:《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世貞著:《藝苑卮言》(收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李贄著:《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明﹞屠隆著:《白榆集》(台北:偉文書局,1977年)。
﹝明﹞屠隆著:《鴻苞集》(國家圖書館微縮資料,萬曆三十八年西吳茅元儀刊本)。
﹝明﹞李維楨著:《大泌山房集》(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胡應麟撰:《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袁宗道著、孟樣榮注:《袁宗道集箋校》(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袁宏道撰:《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35年)。
﹝明﹞鍾惺著:《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鍾惺、譚元春輯:《古詩歸》(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袁中道撰:《珂雪齋近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
﹝明﹞譚元春著:《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張溥著、 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陳子龍著:《陳子龍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明﹞王夫之著,李中華、李利民校點:《古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夫之撰:《王船山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4年)。
﹝明﹞王夫之撰:《薑齋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王夫之著,任慧點校:《唐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明﹞佚名編:《六朝詩集》,(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錢謙益著:《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錢謙益撰:《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錢謙益撰:《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陸時雍輯:《古詩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陸時雍輯:《唐詩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陸時雍撰:《詩鏡總論》(收在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周容著:《春酒堂詩話》(收在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清﹞陳祚明著:《稽留山人集》(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陳祚明輯:《采菽堂古詩選 采菽堂古詩選補遺三十八卷》(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吳淇著,汪俊、黃進德點校:《六朝選詩定論》(揚州市 : 廣陵書社,,2009年)。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收在《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合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
﹝清﹞朱彝尊輯:《明詩綜》(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清﹞王士禎編、聞人倓箋:《古詩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
﹝清﹞張廷玉編:《明史》(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
﹝清﹞沈德潛選:《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沈德潛著、霍松林校注:《說詩晬語》(收在《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合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
﹝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阮元輯:《兩浙輶軒錄》(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譚獻著,范旭倫、牟曉明整理:《譚獻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張之洞撰:《書目答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丁福保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鄧之誠撰:《清詩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近人專著
丁放著:《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兵著:《清人選清詩與清代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王瑤著:《王瑤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瑤著:《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宏林著:《沈德潛詩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貴順著:《清代格調論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仲犖著:《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文進著:《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國瓔著:《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方孝岳著:《中國文學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方錫球著:《許學夷詩學思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朱易安著:《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李壯鷹主編,唐曉敏編著:《中華古文論釋林─隋唐五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宋雪玲著:《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林文月著:《中國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周振甫著:《文學風格例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勛初著:《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胡國瑞著:《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馬茂元著:《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
孫立著:《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立著:《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袁震宇、劉明今著:《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陳斌著:《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陳書錄著:《明代前後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文新著:《明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廣宏著:《竟陵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許聖和著:《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象》(電子書,臺北:元華文創,2017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曹道衡著:《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張健著:《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
張少康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健著:《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張葆全著:《詩話與詞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黃卓越著:《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
黃侃著:《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賀嚴著:《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傅剛著:《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童慶炳著:《文體與文體的創造》(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鄒雲湖著:《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楊松年著:《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葛曉音著:《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鄔國平著:《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葉慶炳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廖可斌著:《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劉躍進著:《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誠著:《中國詩學史‧清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蔣凡著:《葉燮和原詩》(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蔣松源著:《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
蔣寅著:《清代詩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魯迅著:《集外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 1990年)。
鄧新躍著:《明代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穆克宏著:《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閻采平著:《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駱玉明、汪涌豪著:《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
錢鍾書著《新編談藝錄》:(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謝正光、佘汝豐編著:《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韓勝著:《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著:《六朝文學觀念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羅根澤編著:《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羅宗強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蕭華榮著:《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嚴迪昌著:《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三、期刊論文
王莉:〈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選錄漢樂府的特點及其批評方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76-180。
王兵:〈論古代文學選本的批評機制與理論價值〉,《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2卷第3期(2010年),頁65-68。
王少良:〈說“風雅正變”與“質文代變”〉,《焦作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4月),頁10-14。
王齊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文學史觀的現代意義〉,《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頁50-58。
白春香:〈葉燮體用論思想的形成〉,《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3期,頁199-203。
江增華:〈“燕臺七子”考辨〉,《貴州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128-131。
朱明明:〈好古而不遺今──從杜甫對六朝詩歌的評價看其“中和”思想〉,《河池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0年12月),頁10-15。
任競澤:〈辨體的文學方法論〉,《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10年3月),頁39-41。
何詩海:〈作為批評文體的明清文集凡例〉,《學術研究》,2010年,第10期,頁143-148。
宋雪鈴:〈《采菽堂古詩選》編選之隱形標準〉,《溫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92-97。
宋雪玲:〈論陳祚明的詩歌美學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2012年9月),頁181-184。
宋雪玲:〈論陳祚明的詩學理論體系〉,《麗水學院學報》第36卷第1期(2014年1月),頁1-8。
呂光華:〈論清人古詩選集對鍾嶸《詩品》的接受與批評─以王夫之《古詩評選》與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為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期(2012年6月),頁1-30。
呂正惠:〈元和詩人和杜甫─兼論元和詩人與六朝詩的關係〉,《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頁41-66。
李靜:〈關於清初燕臺七子的幾個問題〉,《現代語文》,2008年,第1期,頁28-29。
何榮譽:〈晚清漢魏六朝詩派詩學的趨向與類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頁295-314。
余和生、張紅花、祝愛汝:〈陳子昂的文學觀及其詩文實踐〉,《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86-89。
吳承學:〈文體形態:有意味的形式〉,《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頁121-123。
吳冠文:〈論六朝詩歌的批評與整理在明代中朝的興盛〉,《上海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51-60。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96年8月),頁407-485。
洪麗玫:〈葉燮《原詩》理論體系探析〉,《靜宜中文學報》第2期(2012年12月),頁113-154。
施丹春:〈陳祚明的古詩觀與批評方法〉,《中北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頁91-95。
秦軍委、李文華:〈楊慎六朝詩學觀與明中期主流詩學觀異同及探因〉,《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10年6月),頁39-43。
高宏洲:〈前七子復古詩學興起的歷史語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10年2月),頁48-52。
梁燕〈張琦《宛鄰書屋古詩錄》的批評特色〉,《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12年2月),頁52-53。
陳斌:〈論清初陳祚明對《古詩十九首》抒情藝術的發微〉,《中國韻文學刊》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3-18。
陳斌:〈陳祚明交游及《采菽堂古詩選》編選意圖考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152-157。
陳斌:〈楊慎六朝詩學述論〉,《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7年2月),頁57-61。
陳斌:〈許學夷的漢魏詩史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52-56。
陳斌:〈辨體:許學夷論漢魏六朝詩歌流變〉,《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6-10。
陳斌:〈陸時雍詩境理論及其在《古詩鏡》中的實踐〉,《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1年8月),頁47-52。
陳岸峰:〈格調的追求──論沈德潛對明清詩學的傳承與突破〉《漢學研究》第24期第2卷(2006年12月),頁225-254。
陳昌云:〈李攀龍“視古修辭,寧失諸理”說的歷史解讀——兼論七子派的散文文體觀念〉《宿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頁81-85。
陳怡蓉:〈李東陽《麓堂詩話》的宋詩觀〉,《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1期(2009年4月),頁105-128。
黃妍、徐國榮:〈論《采菽堂古詩選》對庾信的推崇〉,《安徽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頁61-66。
黃亞卓:〈六朝公宴詩與游戲娛情詩學觀〉,《聊城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1-4。
黃河:〈透澈澄淨的情思表現──六朝詩歌抒情的一個鮮明特徵〉,《華僑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99-103。
景獻力:〈陳祚明詩論的「泛情化」傾向〉,《福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62-66。
景獻力:〈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對《選》詩的重新闡釋〉,《福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71-74。
曾毅:〈陳祚明西晉詩歌批評論略〉,《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0期(2011年10月),頁28-31。
馮韵:〈關於“格以代降”的考辨〉,《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11 期,頁135-137。
曾守仁:〈冷人、幽器與鬼趣:試論鍾、譚的人、詩與批評〉,《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頁397-428。
張偉:〈論《古詩源》對《采菽堂古詩選》詩學思想的承襲〉,《中國韻文學刊》第27卷第4期(2013年10月),頁28-33。
張偉:〈論清初《詩品》接受史的異質性──以陳祚明對潘岳、陸機、陶淵明的批評為中心〉,《中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2014年6月),頁208-213。
張偉:〈從情辭關係看《采菽堂古詩選》的詩學思想〉,《中南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16年6月),頁172-177。
張巍:〈溫李詩與齊梁詩〉,《聊城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頁104-108。
傅寶龍:〈陳祚明批評陸機與潘岳詩之比較〉,《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頁50-52。
葛曉音:〈論齊梁文人革新詩風的功績〉,《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頁17-26。
鄔國平:〈漢魏六朝詩歌新變論〉,《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2005年7月),頁115-120。
趙輝:〈從“致意性”看贈、送、和、答類詩歌的實用性──以六朝唐代詩歌為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年),頁29-33。
蔣寅:〈一個有待於重新認識的批評家─陳祚明的先唐詩歌批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83期(2011年5月),頁90-97。
鄭婷尹:〈陳祚明之情辭觀及其評謝靈運詩中之情〉,《成大中文學報》第41期(2013年6月),頁147-188。
鄭婷尹:〈論明代以前陸機詩歌評價之變化〉,《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頁417-433。
鄭婷尹:〈陳祚明之情辭觀及其蕭綱詩評〉,《國文學報》第57期(2015年6月),頁179-216。
黎文麗:〈韋莊《又玄集》的編纂特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11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37-140。
樊寶英:〈選本批評與古人的文學史觀念〉,《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頁46-51。
謝明陽:〈許學夷《詩源辯體》在晚明的傳播與接受〉,《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299-338。
謝明陽:〈許學夷與吳喬的詩學傳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3期(2003年9月),頁23-48。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1-36。

四、學位論文
文若蘭:《馮惟訥〈古詩紀〉研究》(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朱錦雄:《六朝「詩歌遊戲化」現象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杜廣中:《由綺靡、清省向清麗的演進──論六朝詩歌發展趨勢》(華僑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李文華:《論楊慎的六朝詩學觀》(寧夏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林孜曄:〈明代漢魏六朝詩論研究─以復古派為核心之探討》(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馬大勇:《清初金台詩群研究》(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1年)。
陳可馨:《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張歡:《陳祚明與〈采菽堂古詩選〉研究論略》(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
萬小紅:《明中葉六朝詩歌接受研究─以六朝派為中心》(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景獻力:《明清古詩選本個案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楊焄:《明人編選漢魏六朝詩歌總集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文系博士論文,2004年)。
鄭莉芳:《沈德潛〈古詩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劉一錡:《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研究》(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