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聞一多的唐詩研究探微
作者:許瑞誠
作者(外文):Hsu Jui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珊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聞一多唐詩文學史訓詁Wen Yi-DuoTang poetry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Exege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提要
唐朝輝煌的盛世造就了唐代詩人以文學為生活的面貌,故使浩瀚豐盈的唐代詩海能駐足中國文學的殿堂。歷來文學史家視唐詩為中國文學史重要的發展過程之一,但近代學者聞一多卻以獨特的觀點,將整個中國文學史視為中國詩學史的發展,並將唐詩視為中國詩學史裡出色優異的文學表徵,故名之為「詩唐」。然而,聞一多論述此部唐詩史的觀點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本文以選本為材料依據,探究其問題的癥結與影響,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透過知人論世、詩無達詁等研究方法,探析聞一多接受唐詩的觀點與立場,進而評騭其價值與缺失。經由上述之方法,本文共六章,分為三大主題。其一為聞一多對唐詩史的發展研究;其二為聞一多研究唐詩之方法;其三為聞一多唐詩研究的價值與缺失,六章之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目的、範疇與方法,並兼及近人研究成果述評。
第二章「聞一多研究唐詩之因緣」,就大環境與聞一多生活範圍的結合進行了解,乃微觀研究聞一多背景知識的養成,並從民初的學術環境、文化教育和自身的成長教育等方面闡述聞一多的生平梗概與學術生涯。
第三章「聞一多選唐詩的文學史觀特點」,從聞一多談述唐詩的相關研究文章以及唐詩選本中,尋繹其唐詩評賞與唐代詩學史的關聯,以此說明初、盛、中唐詩人所呈現的詩歌特質和反映的感情思想。
第四章「聞一多對唐詩的訓詁考據」,乃從聞一多考證詩人生平的研究以及探討詩歌用字的情形,分析其觀點所成的原因以及運用訓詁的方法。
第五章「聞一多唐詩研究的評價」,分就聞一多唐詩研究的成果及研究方法,探討聞一多唐詩觀點之歷史定位,兼論研究方法不足之處,為之展開研究議題在時空侷限下所產生的深度與廣度。
第六章「結論」,綜上各章節歸結兩大主題,其一為聞一多唐詩新義的歷史定位,其二為聞一多唐詩研究探微的意義,以茲作為相關議題之研究者不吝指教。
研究結果為聞一多不僅以詩為中國文學的代表,亦展現文學史觀的復古循環歷程,提出群聚型詩歌的詩人代表以及詩無達詁的獨特詮解,使聞一多對唐詩的文學史觀佔有獨樹一幟的歷史定位。
Abstract
The great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accompanying prosperity made it possible for its poets to put their focus in no other concerns but the literature, which turned the abundance of the Tang’s poetry into the shrine 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hile the Tang’s poetry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ase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en Yi-Duo elaborated it in his own unique way and claimed that the ongoing Chinese literature is actual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hinese poetry. He also claimed that the whole Chinese poetry is best featur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rought up a phras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exist in his discourse. In my dissertation, I will discuss these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e by using some chosen materials.
Methodologies such as delving into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the social context he was in, as well as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that exegesis excludes other explanations, are used to examine Wen Yi-Duo’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dynasty’s poetry, in an attempt to bring forward the pros and cons of his perspectives. In this essay, there are six chapters, which are separated into 3 themes—Wen Yi-Duo’s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s poetry;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dopted by Wen Yi-Duo, 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Wen Yi-Duo’s research. The following is the briefing of the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my motif, purpose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methodologies are introduced. Reviews of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are also included.
The second chapter, “Reasons that Wen Yi-Duo Started the Research of the Tang Dynasty’s poetry”, studies how Wen Yi-Duo’s life was influenced by this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examines the social context where Wen Yi-Duo’s knowledge was formed. In this chapter, Wen Yi-Duo’s life history and his academic career are clearly depicted through stating the academia in the early Republic,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his own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third chapter, “Wen Yi-Duo’s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His Selection of the Tang Dynasty’s Poetry”, finds the association of his analysis of the Tang’s poetry with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rough Wen’s research documents and his selection of the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is way, the poetic verses used by poets in the Early, Prosperous and Middle Tang, and their emotions and thoughts are clearly explained.
The fourth chapter, “The Perspectives in Wen Yi-Duo’s Exegesis and Its Application”, analyzes Wen’s exegesis to find out what formed his perspectives and how he used the exegesis, through Wen’s research on the life history of the Tang’s poets’ and how they used words in the poems.
The fifth chapter, “The Value and the Defects of Wen’s Research on the Tang’s Poetry”, recognizes the Wen’s historical role as a researcher but at the same time exposes the insufficiency in his methodologies, by focusing both on his achievements and methodologies. As a result of the limitation of his time, the insufficiency of his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opens up great research possibilities for the present researchers.
The six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is divided into two themes, one of which tell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Wen’s exegesis on the Tang’s poetry; the other illustrates the meaning it has to study Wen’s research. Comments are welcome if your research topic is associated.
Not only did Wen Yi-Duo regard poetry as the very feature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but 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repeat cycle of perspectives o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His contributions, such as picking out some representatives for poets who wrote similar poems instead of using a category to refer to these poets, as well as bringing forward the concept that exegesis excludes other explanations, made him the special historical role as a researcher of the Tang’s poetry.
徵引文獻
(古籍以作者年代為序,今人專著依出版年為排列。)

一、聞一多相關文獻
(一)聞一多著作
《聞一多全集》 聞一多,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笳吹弦誦傳新錄——聞一多、羅庸論中國古典文學》 鄭臨川紀錄,徐希平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聞一多全集》 聞一多,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二)聞一多相關專著
《聞一多研究文集》 雲南教育出版社編輯,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聞一多》 魯非、凡尼選評編輯,臺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論聞一多及其他》 袁千正,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聞一多年譜長編》 聞黎明,侯菊坤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聞一多詩學論稿》 李子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詩人聞一多的世界》 康鴻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聞一多的文化觀及其他》吳宏聰,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聞一多新論》 蘇志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中國早期三大新詩人的研究》金尚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聞一多學術思想評傳》張巨才、劉殿祥,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聞一多尋覓時空的最佳點》 劉介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年。
《新月的詩神 聞一多與徐志摩》高國藩,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聞一多》 許琇禎,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二、專書
(一)唐詩總集及箋注
《古唐詩合解》 清‧王堯衢註;李模、桓同校,上海:春明,1946年。
《唐宋詩醇》 清‧清高宗御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御定全唐詩》 清‧清聖祖御定,《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全唐詩 增訂本》 清‧清聖祖御定;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大曆詩略箋釋輯評》 清‧喬億選編;雷恩海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全唐詩外編》 中華書局合編,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二)詩話、詩論及文學批評相關專著
《詩品》     梁.鍾嶸,《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文心雕龍》   梁.劉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文淵閣四庫全書‧文章辨體彙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河嶽英靈集》 唐.殷璠,《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滄浪詩話》    宋.嚴羽,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詩紀事》 宋.計有功,臺北:木鐸,1982年。
《歲寒堂詩話》 宋‧張戒,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竹莊詩話》 宋.何谿汶,《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庚溪詩話》 宋‧陳巖肖,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吟窗雜錄》 宋‧陳應行,北京:中華出版,1997年。
《詩話總龜》 宋‧阮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苕溪漁隱叢話》 宋‧胡仔,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瀛奎律髓》 元.方回,《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詩法家數》 元.楊載,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詩林廣記》 元.蔡正孫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瀛奎律髓彙評》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
《唐音癸籤》 明‧胡震亨,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詩藪》     明.胡應麟,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唐詩鏡》 明.陸時雍,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
《藝苑卮言》 明‧王世貞,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養一齋詩話》 明‧潘德輿,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餘冬詩話》 明‧何孟春,北京:中華,1985年。
《唐詩品彙》 明.高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全唐風雅》 明‧黃克纘,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唐詩廣選》 明‧李于鱗,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唐詩解》 明‧唐汝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詩歸》    明.鍾惺、譚元春輯:《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詩源辨體》 明.許學夷,《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音統籤》 明‧胡震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四溟詩話》 明‧謝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昭昧詹言》 清‧東方樹,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詩法易簡錄》 清‧李鍈,臺北:臺蘭,1969年。
《圍爐詩話》 清‧吳喬,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唐詩別裁》 清‧沈德潛,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
《一瓢詩話》 清‧薛雪,清.丁福保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說詩晬語》 清‧沈德潛,清.丁福保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葚原說詩》 清‧冒春榮,清.丁福保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漁洋詩話》: 清‧王士禎,清.丁福保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載酒園詩話》 清‧賀裳,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石洲詩話》 清‧翁方綱,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甌北詩話》 清‧趙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清‧金聖嘆:《金聖嘆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歷代詩話》 清‧吳景旭,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石園詩話》 清‧余成教,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薑齋詩話箋注》 清.王夫之原著;戴鴻森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薑齋詩話》 清‧王夫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唐詩評選》 清‧王夫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唐詩摘鈔》 清‧黃生,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歷代詩評注讀本》 王文濡編,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84年。
《唐宋詩舉要》 高步瀛選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
《文心雕龍論集》︰陳耀南,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89年。
《唐詩百話》 施蟄存,臺北:文史哲,1994年。
《唐詩彙評》 陳伯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5年。
《文心雕龍學綜覽》: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詩境淺說》 俞陛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唐詩選本提要》 孫琴安,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校注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三)唐代詩人詩集、選集及箋註
《唐才子傳校箋》 宋.辛文房;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人行第錄(外三種)》岑仲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代的詩人》 平岡武夫、市原亨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人軼事彙編》 周初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
《唐代詩人叢考》 傅璇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王績
《王績集編年校注》 唐‧王績撰;康金聲、夏連保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無功文集五卷本會校》韓理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 陳子昂
《新校陳子昂集》 唐‧陳子昂,臺北:世界,2012年。

3.王維
《王右丞集箋注》 唐‧王維;清‧趙殿成箋注,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王維新論》 陳鐵民,北京:北京師範學院,1990年。
《王維集校注》 陳鐵民,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王維探論》 皮述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王維詩選》 唐‧王維、民國‧陳鐵民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4.常建
《常建詩集》 唐‧常建:天祿琳琅叢書景宋臨安本,北京故宮影本。
《常建詩集》 唐‧常建,《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5.李白
《李太白全集》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李白集校注》  唐.李白著、瞿蛻園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李白研究》 葛曉音,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岑參
《岑參評傳》:廖立,北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岑參集校注》 陳鐵民、侯忠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岑參詩集編年箋註》 劉開揚箋註,成都:巴蜀出版發行,1995年。

7.高適
《高適詩集編年箋註》 劉開揚,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8.杜甫
《錢注杜詩》 唐‧杜甫、清‧錢謙益注,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杜詩詳註》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四)詩集、文集、雜記專著
《莊子集釋》 春秋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輯,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異物志》 漢.楊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易正義》 魏‧王弼著;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庾開府集箋注》 北周‧庾信撰、清‧吳兆宜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荊楚歲時記》 南朝梁.宗懍,《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玉臺新詠》 陳‧徐陵,《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輯、清‧孔廣陶校註,臺北:宏業,1974年。
《初學記》 唐‧徐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極玄集》 唐‧姚合,《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蕭茂挺文集》 唐‧蕭穎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李遐叔文集》 唐.李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丁卯集箋註》 唐‧許渾撰、清‧許培榮箋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才調集補注》 五代.殷元勛輯、清.宋邦綏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事物紀原》 宋.高承,正統九年建安陳氏刊本,北京圖書館影印本。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文苑英華》 宋.李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欒城集》 宋.蘇轍,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紺珠集》 宋.朱勝非,《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方輿勝覽》 宋.祝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年。
《唐文粹》 宋.姚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4年。
《文體明辨序說》 明.徐師曾,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古詩紀》 明‧馮惟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升菴集》 明‧楊慎,《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石倉歷代詩選》 明.曹學佺,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黃檗山寺志》 明.釋隱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章鈺、葉景葵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津門雜記》 清‧張燾,臺北:文海書局,1962年。
《顧炎武日知錄》 清‧顧炎武,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閩中理學淵源考》 清‧李清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義門讀書記》 清‧何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淵鑑類涵》 清‧張英、王士禎、王惔等人編撰,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漢書地理志補注》 清‧吳卓信,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
《重修安徽通志》 清‧吳坤修等修;何紹基、楊沂孫等纂:《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盛世危言》 清‧鄭觀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草堂外集》 清‧檀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續古文苑》 清‧孫星衍輯,臺北:新文豐,2006年。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 清‧黃丕烈:《古書題跋叢刊》,北京:學苑,2009年。
《改亭詩文集》 清‧計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胡適口述自傳》 唐德剛譯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全集》 劉師培,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發行1997年。
《魯迅全集》 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文集》 胡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全集》 胡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顧頡剛日記》 顧頡剛,臺北:聯津,2007年。
《王國維文集》 王國維,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
《蔡元培自述》 蔡元培,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

(五)文獻專著
《十三經注疏.孟子》 戰國‧孟子著、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荀子集解》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年。
《春秋繁露義證》 漢.董仲舒著、蘇輿撰、鍾哲點校,《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年。
《說文解字繫傳》 漢‧許慎撰;南唐.徐鍇傳釋,《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廣雅疏證》 魏‧張揖、清‧王念孫疏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周易注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山海經箋疏》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爾雅》 晉.郭璞,《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山海經》 晉.郭璞,《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六典》 唐.李林甫、張九齡,《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大唐新語》 唐‧劉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唐語林》 宋.王讜: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宋高僧傳》 宋.釋贊寧,《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集韻》 宋.丁度,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
《宋本廣韻》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
《古今韻會舉要》 元.熊忠,《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經義考》 清‧朱彝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四庫全書提要》 清‧紀昀等編纂,《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六) 史學專書
《史記》 漢‧司馬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新校本舊唐書》 晉.劉昫等,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宋書》 南朝梁.沈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梁書》 唐.姚思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唐國史補》 唐.李肇,《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出版,1956年。
《新校本新唐書》 宋.歐陽脩、宋祁奉敕撰,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資治通鑑補》 宋.司馬光編著;明.嚴衍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隋遺錄》 明.胡應麟,上海:樸社,1933年。
《明史》 清‧萬斯同:《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舊版本影印),1988年。
《經史避名匯考》 清‧周廣業:《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國故論衡疏證》 清‧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古史辨》 呂思勉、童書業所編,上海:開明書店,1941年。
《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白話文學史》 胡適,臺北:遠流出版,1988年。
《漢唐文學的嬗變》 葛曉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先秦兩漢卷》 王運熙、顧易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國古代文學史》 馬積高、黃鈞主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思想史》 韋政通,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中國文學史》 臺靜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唐詩學史稿》 陳伯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南北朝文學史》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七)其他
《中國新文學大系 建設理論集》趙家璧主編,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偽書通考》 張心澂,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國學研讀法論集》 梁啟超,臺北:牧童出版社,1974年。
《唐詩概論》 蘇雪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唐詩文學論著集目》 羅聯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學林漫錄》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代研究論叢》第5輯:中國唐代學會編輯部,1984年。
《傳統文學與類書的關係》方師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詩研究》     胡雲翼,臺北:商務出版社,1987年
《唐音佛教辨思錄》 陳允吉,上海:上海古籍 ,1988 。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呂正惠,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 Iser, Wolfgang (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唐代研究論集》 中國唐代學會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2年。
《訓詁與訓詁學》 陸宗達、王寧,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
《接受美學理論 Reception Theory》 Robert C. Holub(羅勃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全唐詩重出誤收考》佟培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李豐楙,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論戴震與章學誠‧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余英時,臺北:東大發行,1996年。new window
《清華人文學科年譜》 齊家瑩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師友雜憶》 錢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唐研究》 榮新江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 余恕誠,臺北:文津出版,1999年。
《唐詩論學叢稿》 傅璇琮,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蘇珊玉,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金明館叢稿二編》 陳寅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2001年。
《訓詁學新編》 毛遠明,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
《中國選本批評》 鄒雲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宋詩特色研究》 張高評,臺北:長春出版社,2002年。
《宮體詩派研究》 石觀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北大回眸》 蔡元培,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2003年。
《玉臺新詠》 胡大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漢魏文學嬗變研究》 胡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晚唐風韻》 葛兆光、戴燕,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碧玉紅牋寫自隨:綜論唐代婦女詩歌》嚴紀華,臺北:秀威出版,2004年。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omas S. Kuhn(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詩經訓詁研究》 呂珍玉,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初唐詩》 宇文所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童慶炳談文學觀念》 童慶炳,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六朝擬詩研究》 趙紅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 葉嘉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啟超,臺北:臺灣商務,2009年。
《唐詩接受研究》 張浩遜,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唐代詩學》 楊啟高,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詹杭倫,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華之父曹雲祥》 蔡德貴編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唐詩宋詞十五講》:葛曉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三、學位論文
(一)臺灣
《李白詩歌海意象研究》
陳宣諭,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二)大陸
《聞一多與古典文獻研究》
楊天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
《論聞一多的唐詩研究》
尤麗洵,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論聞一多的文化闡釋批評》:
陳欣,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唐汝詢「唐詩解」研究》
薛寶生,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
(一)臺灣
〈南朝宮體詩研究〉:林文月,《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8月,頁408~409。new window
〈唐詩異文義例通釋〉:黃靈庚,《漢學研究》,18卷2期 (總37),2000年12月,頁341~367。new window
〈唐朝官方放貸機構試論〉:羅彤華,《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7年12月,頁1~28。new window
〈吳瞻泰《杜詩提要》之沈鬱頓挫論〉:陳美朱,《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183~210。new window
〈抒情美典的起源與質疑〉:柯慶明,《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89~112 。new window
〈從哀傷到哀而不傷:陳子昂與張九齡的「感遇」詩對比研究〉:丁涵,《中正漢學研究》,第1期(總第19期),2012年6月,頁115~138。new window
〈論宮體詩與抒情傳統之關係——兼論梁陳宮體的三種類型〉:祁立峰,《成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 頁1~32。new window

(二)大陸
〈隨感錄第十九‧聖言與學術〉:陳獨秀,《新青年》,第5卷第2號,1918年8月,頁156。
〈韋應物傳〉:萬曼,《國文月刊》,第6期,1947年,頁23~27接續頁32。
〈岑參生年的推測〉:曹濟平,《文學遺產》,第177期,1957年,頁70~73。
〈岑參生年考辨〉:孫映逵,《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1年,頁29~33。
〈岑參「西征」詩本事質疑――讀岑參詩劄記之一〉:胡大浚,《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板)第3期,1981年,頁77~82。
〈岑嘉州編年考補〉:廖立,《中州學刊》,第2期,1982年2月,頁70~76。
〈岑參邊塞詩繫年補訂〉:柴劍虹,《文學遺產》增刊第十四輯,1982年,頁182~195。
〈岑參遊河朔考辨〉:孫映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2年,頁83~87。
〈岑參「西征」詩及有關邊塞地名——與胡大浚先生商榷〉:孫映逵,《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2年,頁36~41。
〈試論「大曆十才子」的詩作〉:儲仲君,《晉陽學刊》,第4期,1984年8月,頁68~72。
〈王績生平辨析及其思想新證〉:張錫厚,《學術月刊》第5期,1984年,頁71~75。
〈岑參邊塞經歷考〉:孫映逵,《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4年,頁54~62。
〈再論岑參「西征」本事——答孫映逵同志〉:胡大浚,《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板)第3期,1984年,頁57~65+84。
〈岑參交遊考辨——閻防、杜位與嚴維〉:王劉純,《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8年,頁53~56+97。
〈略論李端和他的詩歌〉:王定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1989年,頁43~49。
〈聞一多的唐詩研究方法試探〉:謝楚發,《江漢論壇》第6期,1986年,頁56~60。今被收錄於《聞一多研究文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頁323~332。
〈時空意識與大曆詩風的嬗變〉:蔣寅,《文學遺產》,第2期,1990年1月,頁75~83。
〈岑參生年、籍貫考〉:任曉潤,《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0年,頁119-120+83。
〈岑參去世年月考辨〉:王勛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0年,頁107~111。
〈王昌齡生平事迹辨証〉:黃益元,《文學遺產》,第2期,1992年,頁31~34。
〈聞一多的文學史模式〉:林繼中,《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7年,頁27~33。
〈詩唐人格和詩唐文化的史家觀照——聞一多唐詩研究略論〉:劉殿祥,《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2~18。
〈作為詩評人的聞一多〉:呂進,《文藝與美學》(重慶社會科學),2000年1月,頁52~59。
〈聞一多與唐詩文獻研究——紀念聞一 多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陶敏,《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年3月,頁58~61。
〈唐詩研究的鑒賞學派與聞一多的貢獻〉:董乃斌,《中州學刊》,第2期,2000年3月,頁93~98。
〈孟郊與賈島:寒士詩人兩種迥然不同的範式〉:趙曉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0年9月,頁115~127。
〈初唐詩的「一」與「多」——評聞一多論「類書與詩」及王績詩〉:曉嵐,《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頁40~46。
〈聞一多的古典文學研究〉:蘇志宏,《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2000年,頁82~89。
〈貴族‧平民‧胡風——對聞一多唐詩風範三類型說的理解〉:趙曉嵐,《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2001年,頁89~96。
〈聞一多和杜甫〉:孫浩遜,《杜甫研究學刊》,第3期,2001年,頁39~44。
〈由「唐詩研究」看聞一多對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特徵的總結〉:李勁松,《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5~17。
〈聞一多講唐詩〉:許淵冲,《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4月,頁23~25。
〈聞一多與「詩的孟浩然」〉:屈小強,《文史雜誌》,第6期,2003年,頁24~25。
〈聞一多先生孟浩然研究述評〉:趙治中,《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3年,頁79~81。
〈聞一多整理唐代文獻的一般思路及特色〉:楊天保,《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4卷第1期,2003年,頁45~51接續頁88。
〈論聞一多的詩人氣質對其唐詩研究的影響〉:鄭曉霞,《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88~93。
〈說聞一多「詩唐」說〉:閻琦、劉歡,《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53~57。
〈治杜的態度:了解之同情——聞一多先生的杜甫研究(一)〉:李鳳玲、趙睿才,《杜甫研究學刊》,第4期,2004年,頁35~43。
〈治杜的態度:了解之同情——聞一多先生的杜甫研究(二)〉:李鳳玲、趙睿才,《杜甫研究學刊》,第4期,2004年,頁46~54。
〈嚴謹求實 勇於創新——聞一多古代文學研究略論〉:徐希平,《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89~92。
〈新人文主義與聞一多的「詩的格律」〉:俞兆平,《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4卷第1期,2005年2月,頁71~75。
〈聞一多的唐詩學觀〉:龔賢,《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頁58~61。
〈聞一多的新詩理論和唐詩論〉:胡光波,《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5年,頁52~55。
〈「自贖說」質疑——讀聞一多先生《宮體詩得自贖》札記〉:歸青,《中文自學指導》,第3期,2005年,頁71~73。
〈語奇體峻 意亦造奇——淺析岑參邊塞詩的「奇」〉:李錦,《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頁245~248。
〈聞一多先生的王績研究及其啟發意義〉:張紅磊,《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第6卷,2007年,頁67~68。
〈周賀與僧人交游研究〉:張然勤,《大眾文藝(文史哲)》,第10期,2008年,頁118~119。
〈聞一多唐詩文獻研究的學術史批評——《全唐詩人小傳》前言〉:陶敏,《雲夢學刊》,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頁154~158。
〈論聞一多對傳統詩學的繼承與發展〉:姚國斌,《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第24卷第3期,2008年,頁45~48。
〈聞一多詩歌批評的特徵及其當代意義〉:文廣會,《文史縱橫》,2008年12月,頁121~122。
〈論聞一多的詩性批評〉:陳欣、邱紫華,《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907~913。
〈略論聞一多學術思想方法的形成〉:楊慶鵬,《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1期,2009年11月,頁8~12。
〈論殷璠、蘇軾與聞一多關於孟浩然詩的評價〉:張安祖,《文學遺產》,第5期,2010年,頁156~159。
〈聞一多詩學的現代性及其啟示——從羅先發「從文學到聞化的跋涉——論聞一多詩學的現代性」談起〉,歐陽文風、陳國雄,《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9月,頁61~63。
〈「二十四詩品」偽書說再證——兼答祖保泉、張少康、王步高三教授之質疑 〉:陳尚君,《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84~98。
〈英雄失路 綿邈情深——論聞一多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張陸洲,《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43~4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