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教清微派創派神話與雷部神將研究
作者:梁恩誠
作者(外文):En-Cheng Lia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啟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道教清微派元帥神TaoismQingwei paiPrime-marshal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宋代行持道教雷法的道派相繼出現,雷法理論也在此時期趨進成熟,各種元帥神也在雷法的支持下相應而生。本研究就以雷法派別之一的清微派作為主軸,試圖探討清微派的創派神話以及元帥神的相關研究;創派神話部份,將從《清微仙譜》或是《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等文獻資料互相比對,透過比對後發現,清微派創派傳說是歷史和神話摻雜而成的道教傳記。
另一部份,由於清微派本身融合諸多體系,以致於產生出不同脈絡的清微派,所召役的元帥神部份顯得複雜,這些不同脈絡之下的清微諸派,有些善於召役神烈一階的苟畢二大元帥,有些專注於嶽酆諸將之法,還有祈雨時所召役的木郎大神。而本文所討論的是苟畢二大元帥、地祇溫元帥以及木郎神三位元帥神。
「元始一氣」是清微派召役元帥神的重要關鍵,其中關於「氣」的觀念則是以金丹南宗作為理論基礎,並且吸收了宋代體用論,強調道體法用,即「心即道,道即心」,同時也認為唯有誠心正念才能天人合一,達到「元始即我,我即元始」的境界。本文除了探討清微派創派神話與元帥神之外,也涉及到清微派元帥神的內煉性質。
The sects of practicing Taoists that perform thunder rituals began to appear in considerable number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theory of the thunder ritual also matured during this period. Many marshal deities were born as part of the thunder ritual.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Qinwei sect, one of the thunder ritual sects, and discuss the foundation myth concerning the studies on marshal deities. The study on the foundation myth would be comparative, using literary sources such as the Qingwei Xianpu (“Register of Pure Tenuity Transcendents) and the Lishi zhengxian tidao tongjian (Comprehensive Mirror of Perfected Immortals and Those Who Embodied the Dao through the Ages) for cross-reference. The comparative study found that the foundation myth of the Qingwei sect is a Taoist biographic synthesis of history and myth.
As the Qingwei sect is an amalgamation of many Taoist branches, the marshal deities summoned represent a complicated web of different contextual “sub-sects.” Some more accustomed to summon the Go and Bi Prime Marshals of the Divine Fire First Rank, while others focus on the spirit-generals of Yue Fung, and the great spirit Mulang.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prime-marshals Go and Bi, Marshal Diqiwen, and great spirit Mulang.
Yuanshi yiqi (The first breath of the Original Commencement) is a critical part of the summoning of the marshal deities. In particular, the concept of the qi is theoretically grounded in the Jindan Nanzong (Southern Branch of the Golden Elixir), which incorporated the tiyong lun (Theory of Ess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emphasized the concept of daoti fayong (the right practice of the body of the Dao), the equivalent of xin jidao, dao jixin (the heart is the Tao, and the Tao is the heart). Also, the sect recognized that only sincerity and righteous intent could bring about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ttaining the state of yuanshi jiwo, woji yuanshi (the origin is I, and I am the origin). This paper also touches up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 refinement of the marshal deities of the Qinwei sect.
(一) 道教經典本文所參考的道藏版本為,《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
晉葛洪著,《抱朴子內篇》,《正統道藏》第47冊
南齊嚴東、唐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四家註解,《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註》,《正統道藏》第5冊
梁陶弘景撰,《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正統道藏》第5冊
梁朝陶弘景編撰,《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
梁朝陶弘景編撰,《登真隱訣》,《正統道藏》第11冊
梁陶弘景撰,《周氏冥通記》,《正統道藏》第9冊
唐李淳風序,《太玄金籙金鎖流珠引序》,《正統道藏》第34冊
唐閭丘方遠撰,《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正統道藏》第10冊
唐陳少微撰,《大洞鍊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正統道藏》第31冊
唐張果撰,《黃帝陰符經註》,《正統道藏》第4冊
唐張萬福撰,《傳校三洞經戒法籙略說》,《正統道藏》第54冊
五代杜光庭修,《太上靈寶玉匱明真大齋言功儀》,正統道藏》第16冊
五代杜光庭撰,《歷代崇道記》,《正統道藏》第18冊
五代杜光庭撰,《墉城集仙錄》,《正統道藏》第30冊
五代杜光庭集,《太上黃籙齋儀》,《正統道藏》第15冊
五代杜光庭編撰,《錄異記》,《正統道藏》第18冊
五代杜光庭編集,《太上宣慈助化章》,《正統道藏》第18冊
宋王文鉀撰,《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語》,《正統道藏》第54冊
宋董思靖撰,《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正統道藏》第11冊,
宋王希巢撰,《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經解》,《正統道藏》第11冊
宋路時中編,《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正統道藏》第6冊
宋金尤中編, 《上清靈寶大法》,《正統道藏》第53冊
宋黃介瑾校正,《地祇上將溫太保傳》,《正統道藏》第30冊
宋陳楠撰,《翠虛篇》,《正統道藏》第40冊
宋彭耜等編,《海瓊白真人語錄》,《正統道藏》第55冊
宋張平叔撰,黃自如注《金丹四百字》,《正統道藏》第40冊
宋翁葆光 ,《悟真篇註釋》,《正統道藏》第4冊
宋蔣叔輿編撰,《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第15冊
宋陳椿榮集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經法》,《正統道藏》第3冊
宋何守澄撰,《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正統道藏》第17冊
宋王松年撰,《仙苑編珠》,《正統道藏》第18冊
宋張君房慕輯,《雲笈七籤》,《正統道藏》第37冊
宋陳伀集疏,《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正統道藏》第30冊
宋曾慥編著,《道樞》,《正統道藏》第35冊
宋元妙宗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正統道藏》第54冊
元鄭思肖編撰,《太極祭鍊內法議略》,《正統道藏》第17冊
元鄭思肖編撰,《太極祭鍊內法》,《正統道藏》第17冊
元代李道純註,《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正統道藏》第28冊
元李道純撰,《中和集》,《正統道藏》第7冊
元陳采編,《清微仙譜》,《正統道藏》第5冊
元王惟一撰,《道法心傳》,《正統道藏》第54冊
元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正統道藏》第8冊
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正統道藏》第14冊
元超然予、王吉昌撰《會真集》,《正統道藏》第7冊
元董漌醇編集,《羣仙要語纂集》,《正統道藏》第54冊
元代陳性定編,《仙都志》,《正統道藏》第18冊
元苗時善編,《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正統道藏》第9冊
明張宇初撰,《道門十規》,《正統道藏》第54冊
明張宇初撰,《峴泉集》,《正統道藏》第55冊
明張宇初撰,《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正統道藏》第3冊
明盧中苓編,《北帝伏魔經法建壇儀》,《正統道藏》第57冊
《上清明堂元真經訣》,《正統道藏》第11冊
《靈寶淨明黃素書釋義祕訣》,《正統道藏》第17冊
《清微丹訣》,《正統道藏》第8冊
《太上說利益蠶王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
《漢武帝外傳》,《正統道藏》第8冊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正統道藏》第2冊
《太上感應篇》,《正統道藏》第46冊
《齋戒籙》,《正統道藏》第11冊
《靈寶玉鑑》,《正統道藏》第17冊
《道法會元》,《正統道藏》第48冊
《清微元降大法》,《正統道藏》第6冊
《華蓋山浮丘王郭真君事實》,《正統道藏》第30冊
《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正統道藏》第5冊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修習功業妙訣》,《正統道藏》第56冊
《元始上真眾仙記》,《正統道藏》第5冊
《道跡靈仙記》,《正統道藏》第18冊
《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正統道藏》第3冊
《正一太上咒鬼經》,《正統道藏》第48冊
《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第48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正統道藏》第1冊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正統道藏》第31冊
《高上玉皇本行經髓》,《正統道藏》第2冊
《上清河圖寶籙》,《正統道藏》第57冊
《清微齋法》,《正統道藏》第6冊
《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正統道藏》第2冊
《太上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正統道藏》第3冊
《上清握中訣》,《正統道藏》第2冊
《無上秘要》,《正統道藏》第42冊
《紫團丹經》,《正統道藏》第31冊
《太上黃庭中景經》,《正統道藏》第57冊
《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正統道藏》第56冊
《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第18冊
《太上老君中經》,《正統道藏》第46冊
《雷霆六乙天喜使者祈禱大法》,《正統道藏》第49冊
《雷霆妙契》,《正統道藏》第49冊
《七雷霆玄論》,《正統道藏》第49冊
《混沌玄書》,《正統道藏》第49冊
《三洞神符記》,《正統道藏》第2冊
《太上大道玉清經》,《正統道藏》第56冊
《靈劍子引導子午記》,《正統道藏》第18冊
《清微神烈祕法》,《正統道藏》第6冊
《法海遺珠》,《正統道藏》第45冊
《上清明堂玄丹真經》,《正統道藏》第57冊
《上清華晨三奔玉訣》,《正統道藏》第11冊
《洞真上清神州七轉變舞天經》,《正統道藏》第56冊
《上方天尊說真元通仙道經》,《正統道藏》第2冊
《元始天尊說玄微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第10冊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
《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正統道藏》第56冊
《上清三真旨要玉訣》,《正統道藏》第11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正統道藏》第6冊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隱書洞真玄經》,《正統道藏》第56冊
《上清天心正法》,《正統道藏》第17冊
《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祕文》,《正統道藏》第31冊
《玄天上帝聖錄》,《正統道藏》第32冊
《三皇內文遺祕》,《正統道藏》第31冊
《上清眾經諸真聖祕》,《正統道藏》第11冊
《太上洞淵北帝天蓬護命消災神咒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
《太上大道玉清經》,《正統道藏》第56冊
《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正統道藏》第16冊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正統道藏》第57冊,
《上清洞真解過訣》,《正統道藏》第11冊
《洞真上清開天三圖七星移度經》,《正統道藏》第56冊
《七元真人說神真靈符經》,《正統道藏》第57冊
《太上三洞神咒》,《正統道藏》第2冊
《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誥咒妙經》,《正統道藏》第58冊
《太上說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經》,《正統道藏》第48冊
《紫皇鍊度玄科》,《正統道藏》第58冊
《玄天上帝啟聖錄》,《正統道藏》第32冊
《修真十書武夷集》,《正統道藏》第7冊
《諸真內丹集要》卷中,第十三;《正統道藏》第54冊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正統道藏》第2冊
《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正統道藏》第2冊
《無上祕要》,《正統道藏》第42冊
《文始真經註》,《正統道藏》第24冊
《太上濟度章赦》,《正統道藏》第9冊
《上清胎精記解結行事訣》,《正統道藏》第11冊
《太上靈寶元陽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正統道藏》第48冊

(二)古籍資料
西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顧頡剛等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後晉劉昫著,楊家絡主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唐吳兢,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李林甫,廣池千九郎訓點《大唐六典》,(千葉:廣池學園事業部,1973)
宋歐陽修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
宋鄭樵撰,王樹民校點,《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洪邁,穆公校點,《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2015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三)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序)
[日]二階堂善弘,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
[日]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2001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筆記小說大觀》,江蘇廣陵古藉刻印社出版,1983
丁 強,《清微派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丁敏著,《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
王承文撰《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1991
任繼愈著,《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朱易安,傅璇琮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2003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志鴻著,《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
李遠國著,《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2003
李豐楙著,《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86
李豐楙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沈宗憲著,《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1993
康豹,《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貌》,台北縣:博揚文化,2009
劉永海著,《元代道教史籍研究》,北京;人民,2010
劉祥光著,《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盧秀滿著,《冥法、菆柩、鬼崇、齋醮:《夷堅志》之幽鬼世界》,台北;萬卷樓,2013
蕭登福著,《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台灣學生,1989
謝世維,《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台北;新文豐,2018
謝世維著,《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台北;台灣商務,2013
謝世維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2010
譚棣華、陳稼和點校,《元明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
鐘克豪著,《宋代小說考證》,台北;新文豐,1987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序)
丁強,〈「書符籙法」所體現的象徵義蘊:以清微派「玉宸經法」煉度科儀為例〉,《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3 卷,2006年,第2期,頁 99-101。
丁強:〈《清微道法樞紐》簡析〉,《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2期,頁100-103。
王見川:〈龍虎山張天師的興起與其在宋代的發展〉,《光武通識學報》2004年,第1期,頁243-283。
王承文撰,〈古靈寶經定期齋戒的淵源及其與佛教的關係〉,《華林》,第二卷,2002,第237-269頁
呂錫琛:〈金丹派南宗的修煉思想及其與儒釋的關係〉,《宗教哲學》,2007年,第42期,頁81-93。
呂錫琛:〈論淨明道對儒家忠孝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株洲,《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頁9-11。
李玉用:〈略論兩宋時期道教南宗對儒佛思想的吸收與融會——以張伯端和白玉蟾為中心〉,《宗教哲學》,2014 年,第68期,頁 81-95。
李志鴻:〈天心派的三光之說與三光密咒〉,《中國道教研究》,2006年,第6期。頁28-31。
李志鴻:〈試論清微派的「會道」與「歸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7-124。
李志鴻:〈雷法與雷神崇拜〉,《中國道教》,2004年,第3期,頁32-36。
李志鴻:〈驅邪與濟度:天心正法與兩宋的齋醮之變〉,《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頁58-66。
李英華:〈白玉蟾《道德寶章》的心性理論及歷史作用〉,《中國道教》,2007年,第2期,頁25-26。
李遠國:〈南宗內丹學與雷法──兼及白玉蟾的雷法思想〉,《道韻》(第5輯),1999年,頁26-57。
李遠國:〈陳楠與神霄派〉,《中國道教》2000年,第3期,頁6-8。
張 欽:〈論清微派法術與丹功結合的內丹思想〉,《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頁16-18、頁40。
郭武,〈宋、元淨明道與儒學關係綜論:兼談影響宗教融合的因素〉,臺北:《宗教哲學》,卷34,2005年,頁17-34。
郭武:〈淨明道與傳統道派關係考述〉,《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頁97-101、106。
陳峻誌,〈水創生觀下的太歲數術─數術規律之提出及「咸池為太歲」之辨析〉,《興大人文學報》2014,第52期,頁111-146。
陳敏祥,〈道因法與濟人:道教清微派雷法與庶民生活〉,發表於「2014 宗教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宗教經典內蘊之生命關懷」,高雄:高雄道德院、正修科技大學主辦,2014 年 12 月 12 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