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太歲的信仰溯源與祭祀空間─以臺灣為主的討論
作者:陳峻誌
作者(外文):Chun-Chih Chen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韓碧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太歲道教攝太歲祭祀空間民間信仰Tai-SuiTaoismTai-Sui WorshipWorship spaceFolk belief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本論文探討太歲信仰與祭祀,分成「太歲信仰的歷史溯源」與「當代臺灣地區的太歲信仰特徵」兩大核心議題,透過文獻探賾與田野調查的綜合研究,爬梳當代太歲信仰之淵源以及在地化特徵。論文結構有三大部分:
第二章,建構宋代以前太歲信仰的四個發展階段與特徵,漢武帝以前歲星逐漸分化出太歲,至新莽朝太歲數術儼然形成,東漢以後太歲曾有名稱統一化運動,到宋初太歲數術已經相當成熟,並衍生出地中太歲的新命題。這些特徵至今仍廣泛可見。
第三章,勾稽太歲信仰在宋代衍生的四大新命題及對後世之影響:爬梳本命與太歲在南北宋之交藉由太歲數術發生連結,進而衍伸出六十太歲的新命題。辨正「順星拜太歲」說法乃江浙祭星習俗之演變,而南宋官方興建於杭州吳山的十一曜太歲堂,則產生流傳全國的立春迎太歲之俗。南宋荊楚道士抬出首位人格化的殷郊太歲,其形象乃承襲自十一曜之計都。
第四至七章,透過田野考察臺灣地區寺廟太歲祭祀空間之共性,今日太歲信仰一方面繼承固有傳統,另方面橫移北京白雲觀新典範,其中以斗姥在中而環繞六十太歲為其主要特徵。此外爬梳六十太歲名諱的四大流脈,推測源自於明中葉的福建。最後藉由臺灣與香港太歲祭祀的比較民俗學參照分析,提出「當代意義下的安太歲」有幾項指標。
The research processes Tai-Sui beliefs and worship, the two cores to explore into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ai-Sui faith" and "the features of Tai-Sui belief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probing and fieldwork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sor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z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ntemporary Tai-Sui beliefs. And there are three structures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search constructed the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of Tai-Sui belief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before the Song Dynasty. Before the era of Emperor Wu of Han, the Jupiter and Tai-Sui gradually differentiate. Until the Xinmang Dynasty, the divination of Tai-Sui formed.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re was the movement to unify the name of Tai-Sui. At beginning of Song Dynasty, the divination of Tai-Sui was already quite mature, and derived the new proposition a new proposition to the Land in the Tai-Sui.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till widely visible.
The third chapter, this study inspects Tai-Sui beliefs derived the four new propositions from the Song Dynasty, and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sort out at the occasion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Zodiac and Tai-Sui were associated by the divination of Tai-Sui, and further derived sixty Tai-Sui''s new proposition. Indicate the Statement of "Shun-Star worship Tai-Sui", that is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the custom of Star worship. Eleven Yao Tai Sui Tang, which was buil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ficial at Hangzhou Wushan, it resulted to the nationwide popular customs of greeting Tai-Sui at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Jing Chu priests of Song Dynasty, he proposed the first personified Yanjiao Tai-Sui, its image is inherited from the Ketu of Eleven Yao.
The fourth chapter to the seventh, the study through the fieldwork to know the commonality of the Tai-Sui worship space in Taiwan''s temple, on the one hand, today''s Tai-Sui beliefs inherited inherent tradi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learns the new paradigm of Baiyun Temple in Beijing. Among them,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Dou-lau in the center and sixty Tai-Sui surround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sorts out the four genres of the sixty Tai-Sui''s names, it speculates the genre was derived from the Fujian in mid-Ming Dynasty. Finally, this study uses the comparative Folklore to refer to the analysis the Taiwan and Hong Kong Tai-Sui worship, and then proposes the several indicators of "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pacifying Tai-Sui".
徵引書目

一、民國以前專書
1.一行:《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CBETA,X23,n438。
2.一行:《梵天火羅九曜》,CBETA,T21,n1311。
3.于敏中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4.干寶撰,劉雅農總校:《新校本搜神記》(臺北:世界書局,1979)。
5.不著作者:《安平縣雜記》(臺北:台灣銀行台灣經濟研究室,1958)。
6.不著撰者:《宣和畫譜》(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不著撰者:《封神真形圖》(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 第四輯》)。
8.不著撰者:《新刊陰陽寶鑑剋擇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061冊,1999,影印中國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
9.中川忠英輯:《清俗紀聞》(東京:東京書肆,明治九年據萬青堂本補刻)。
10.元明善撰,張國祥、張顯庸續撰:《續修龍虎山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22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1.王元琛:《廟祝問答》(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鄉村生活特藏,翁仕朝贈清光緒二十三年重刻本)。
12.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世界書局,1963,《讀書劄記叢刊 第二集》第二十四冊)。
13.王充:《論衡》(臺北:鼎文書局,2001)。
14.王君榮:《陽宅十書》(臺北:文星書局,1964,影印《古今圖書集成》第58冊)。
15.王希明撰、朱明郎點校:《太乙金鏡式經》(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據《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子部‧術數類》點校)。
16.王念孫:《讀書雜誌》(臺北:世界書局,1988,《讀書劄記叢刊》影印同治庚午年金陵書局重刊本)。
17.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
18.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19.王象之編,岑鎔、岑淦、岑長生校刊:《輿地紀勝》(東京:早稻田大學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20.王溥:《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1.王瑛曾編:《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臺灣經濟研究室,1958)。
22.王應麟:《玉海》(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新書局,1977)。
24.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臺北:宏業書局,據《四庫備要》清士禮居翻刻明道本重排、參校《四部叢刊》明翻刻公序本,1980)。
25.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申時行等修:《大明會典》(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白居易著,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28.仰蘅:《武林元妙觀志》(揚州:廣陵書社,2008,丁丙、丁申輯《武林掌故叢編‧第五集》)。
29.任自垣:《大嶽太和山志》(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第32冊)。
30.安世高譯:《佛說堅意經》,CBETA,T17。
31.安世高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CBETA,T14。
32.安倍氏抄錄:《大唐陰陽書(殘一卷)》(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院藏)。
33.余象斗編:《三台萬用正宗》(東京都:汲古書院,2000年,《中國日用類書集成》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仁井田文庫藏本校刊)。
34.余象斗編:《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臺北:世界書局,1982,楊家駱主編《四遊記》)。
35.吳自牧:《夢粱錄》,收入劉坤、趙宗乙主編:《夢粱錄(外四種)》(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6.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
37.吳國仕輯:《造命宗鏡》(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三年吳氏搜玄齋刻本)。
38.宋廣業:《羅浮山志會編》(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
39.宋濂等撰:《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
40.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41.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臺北:世界書局,1962,楊家駱編《全元雜劇初編 三》用脈望館鈔校內府付穿關本)。
42.李光地:《欽定星曆考原》(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3.李光庭著,石繼昌點校:《鄉言解頤 吳下諺聯》(北京:中華書局,1982)。
44.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5.李延壽撰:《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
46.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周駿富輯《清人筆記叢刊》本)。
47.李福泰修、史澄等纂:《番禺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據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
48.李燾編:《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杜佑:《通典》(臺北: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無註明出版年)。
51.沈括:《夢溪筆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52.來保、李玉鳴主編:《欽定大清通禮》(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周清原:《西湖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影印傅惜華藏本)。
54.周樹桂:《香港諸神:起源、廟宇與崇拜》(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09)。
55.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56.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CBETA,T21,n1331。
57.林鶴年:《福雅堂詩鈔》(廈門: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臺灣文獻匯刊》本)。
58.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整理點校:《河北省通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59.竺律炎、支謙譯:《摩登伽經》,CBETA,T21。
60.邵偉華編著:《神峰通考》(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1.金俱吒:《七曜攘災訣》,CBETA,T21,n1038。
62.南宋禮部太常寺纂修,清徐松輯:《中興禮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822冊,2002,蔣氏寶彝堂本)。
63.施耐庵撰,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1970,影印貫華堂古本)。
64.施諤:《淳祐臨安志》,收入《南宋臨安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65.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66.柯維騏:《宋史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308冊,2002,影印清光緖二年重刻道光本)。
67.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1983)。
68.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9.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
70.胡暉:《選擇求真》(臺北:武陵,2000)。
71.范祖述著,洪如嵩補輯:《杭俗遺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影印1928年杭州六藝書局補輯足本)。
72.范曄撰,李賢等注,司馬彪補志:《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1981)。
73.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臺北:台灣銀行台灣經濟研究室,1958)。
74.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75.孫星衍:《問字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初編叢書集成》據岱南閣叢書本排印)。
76.徐一夔等撰:《明集禮》(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7.徐子平著、逸名註:《珞琭子三命消息賦註》(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王雲五主編:《四字經及其二種》收於《叢書集成初編》據墨海金壺本排印)。
78.徐升編,李鋒整理:《淵海子平》(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故宮珍本叢刊》)。
79.徐松編輯:《宋會要輯稿》(上海:大東書局,1935)。
80.晁公武:《朝德先生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四部叢刊三編》影印上海涵芬樓宋景淳袁州本)。
81.烟霞主人编述:《躋雲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古本小說集成》據天津圖書館藏乾隆三十三年本衙藏版影印)。
82.班固撰、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
83.秦子晉:《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1990,清宣統郋園刻本據明刻繪圖本影寫)。
84.笑笑生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金瓶梅》(臺北:三民書局,1980)。
85.袁康、吳平輯錄,樂祖謀點校:《越絕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6.高承撰,李果校訂,金圓、許沛藻點校:《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
87.乾隆敕修:《大清會典則例》(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8.屠英等修,江藩等纂:《(道光)肇慶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714冊,2002,影印清光緖二年重刻道光本)。
89.張丑:《清河書畫舫》(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0.張宇初、張宇清等編:《正統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用民國12年至1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影印明正統年刊本)。
91.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92.張岱:《夜航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續修四庫全書》1135冊影印清代觀術齋鈔本)。
93.張延昌主編:《武威漢代醫簡》(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
94.張持真編:《懺法大觀》,收入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4)。
95.張華:《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據指海本排印)。
96.梁湘潤標點:《協紀辨方書》(臺北:武陵出版社,2002)。
97.梁詩正:《西湖志纂》(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8.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
99.脫脫等撰:《新校本金史并附編七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
100.許叔平:《里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三冊影印上海書局本)。
101.許旌陽撰:《玉匣記通書廣集》(數位典藏國家型計劃 & 南亞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藏清末福州市集新堂刊本)。
10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出版社,2001)。
103.郭子昇:《北京廟會舊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
104.郭彖:《睽車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百部叢書集成》據《稗海》重排)。
105.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6.郭璞注:《爾雅郭注》(臺北:新興書局,1973,用明永懷堂本校刊)。
107.陳文生編校:《殷郊天君制諸煞法度》(彰化:逸群圖書有限公司,2001,陳文生主編《法竅闡微全集35、36》)。
108.陳田夫:《南岳總勝集》,CBETA,T51。
109.陳仲達校輯:《廣成儀制》(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主編《藏外道書》第13冊)。
110.陳壽撰,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5-1981)。
111.陳夢雷主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文星書局,1964)。
112.陳鴻:《熙朝莆靖小紀》,收入余颺等著:《莆變紀事:外五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影印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抄本)。
113.陶宗儀:《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影印宛委山堂藏版)。
114.陸西星撰,鐘白敬評,楊宗瑩校注,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2)。
115.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臺北:考政出版社,1971,影印光緒丙午年重刊版)。
116.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7.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1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
119.無名子添刪,滋陽點校:《新增才子九雲記》(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韓國藏中國稀見珍本小說(三)》據韓國抄本整理)。
120.無名氏:《劉知遠諸宮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738冊,1999,據金刻本影印)。
121.鄂爾泰編:《(雍正)雲南通志》(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2.閔一得:《金蓋心燈》(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第三十一冊)。
123.黃伯祿:《集說詮真》(澤田瑞穗舊藏,現藏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光緒己卯年鐫,上海慈母堂藏板)。
124.嗤嗤道人:《警寤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卷樓刊本)。
125.圓仁撰,顧承甫、何達泉點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6.楊浚編:《四神志略‧白礁志略》,收入王見川、李世偉、范純武、車錫倫、宋車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6,影印清光緒丁亥年福州刻本)。
127.楊維德等撰:《宋仁宗御製景祐遁甲符應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060冊,1999,影印《宛委別藏》傳錄舊鈔本)。
128.瑞麟、戴肇辰等纂:《廣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據清光緒五年刊本影印)。
129.萬民英著,許紹龍編校:《三命通會》(臺北縣:隆泉書局,1994)。
130.虞集:《道園學古錄》(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1.熊宗立編輯:《增補鰲頭通書大全》(新竹:竹林印書局,1987)。
132.熊宗立類編:《類編曆法通書大全》(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133.睡虎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3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35.趙彥衛撰,張國星校點:《雲麓漫鈔》(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36.趙爾巽等撰:《新校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137.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續修四庫全書》第七二九冊影印金陵弘道堂藏本)。
138.劉坤、趙宗乙主編:《夢粱錄(外四種)》(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9.劉昫撰:《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
140.劉體恕編:《呂祖全書》(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第七冊)。
141.歐陽脩、宋祈撰:《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
142.潘元石、呂理政撰述:《臺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
143.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 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44.潛說友原修、汪遠孫校補:《咸淳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清道光十年重刊本影印)。
145.蔣元庭輯,閔一得訂正:《太乙金華宗旨》(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第十冊)。
146.蔣湘南:《七經樓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571冊,1999)。
147.鄧居中編纂:《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8.鄧牧:《洞霄圖志》(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9.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十三經注疏》用文選樓藏本校定)。
150.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
151.蕭吉:《五行大義》(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影印清嘉慶年《宛委別藏》本)。
152.錢大昭:《廣雅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0冊,1999)。
153.錢維喬修,錢大昕纂:《(乾隆)鄞縣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706冊,2002,影印清乾隆申戊年刻本)。
154.錢寶崇:《錢寶崇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李儼錢寶崇科學史全集》第九卷)。
155.駱天驤:《類編長安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732冊,1995,影印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 。
156.戴孚:《廣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百部叢書集成》據《龍威秘書》重排)。
157.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158.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59.瞿曇悉達編著:《唐開元占經》(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0.魏明遠纂輯:《象吉備要通書》(不著出版地:歐陽運森收藏尚德堂藏版,不註出版年)。
161.魏明遠纂輯:《增補象吉備要通書大全(內附三元甲子來歷)》(上海:廣益書局,不註出版年)。
162.魏齊賢、葉棻編:《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3.蘇軾:《東坡志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學海本排印)。
164.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 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165.釋法炬譯:《阿闍世王授決經》,CBETA,T14。
166.顧光編、顧希佳點校:《武林新年雜詠》(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5,據光緒九年惠嘉堂丁氏刻本重排)。
167.顧湘舟輯:《重印玄妙觀志》(成都:巴蜀書社,1994,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第二十冊)。
168.龔嘉儁修,李楁纂:《(光緒)杭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影印)。


二、現代專書
1.《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Dore, Hen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M.Kennelly. Researches Into Chinese Superstitions,2ed Part ,vol.IX(Shanghai : Tusewei printing press,1931)。
3.丁世良、張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4.丁世良、張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5.丁世良、張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6.二階堂善弘:《道教‧民間信仰における元帥神の變容》(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2006)。
7.三七堂地理擇日館:《民國一百年中華曆書》(南投:三七堂出版社,2011)。
8.三七堂地理擇日館:《民國九十六年中華曆書》(南投:三七堂出版社,2007)。
9.丸山宏:《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4)。
10.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捷幼出版社,2006,據大正八年臺灣總督府版影印)。
11.小柳司氣太:《白雲觀志》(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4)。
12.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一) 清宮遺聞》(上海:上海書局,1981,影印1936年中華書局版)。
13.山西省博物館編:《寶寧寺明代水陸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4.不著撰者:《太歲真經》(臺中:瑞成書局,2008)。
15.不著撰者:《太歲賜福星君真經》(高雄:意誠堂,不著出版年)。
16.中文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修訂版)。
17.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英國國家圖書館合編:《英藏敦煌文献(漢文佛經以外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18.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4)。
19.孔繁珠主編:《山西旅遊名勝大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20.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
21.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22.王志宇總編:《大里市史》(臺中:臺中市大里區公所,2012)。
23.王見川、李世偉、高致華、闞正宗、范純武主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 第一輯》(臺北縣:博揚事業文化有限公司,2009)。
24.王見川:《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5.王見川:《從僧侶到神明─定光古佛、法主公、普庵之研究》(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07)。
26.仙洲:《北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
27.史孝通、劉仲宇主編:《道教風俗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8.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臺北:台原出版社、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
29.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0.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1.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32.吉岡義豊:《道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52)。
33.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34.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35.作者不明:《中華曆書》(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本)。
36.作者不明:《民國六十九年中華曆書》(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本)。
37.吳永猛、謝聰輝合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5)。
38.吳建興編:《萬和宮農民曆》(臺北縣:正品印刷設計有限公司,2009)。
39.呂理明:《呂宗邦孫傳馨曾孫芳珍通書》(臺北:呂宗邦擇日館,1980)。
40.呂逢元編:《趨吉通書》(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本)。
41.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
42.李文祥:《桃園明倫三聖宮癸未五朝祈安建醮醮誌》(桃園:桃園明倫三聖宮祈安建醮委員會,2004)。
43.李攸:《宋朝事實》(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李承責、駱思嘉合編:《實用拜神祭祖》(香港:普賢出版社,2010)。
45.李炎編:《諏吉堂李紫峰通書便覽》(臺中:瑞成書局,1955)。
46.李惠芳主编:《湖北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47.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48.李滌生:《荀子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49.李鳳源:《安太歲的必讀手冊》(臺北:新智出版社,2010)。
50.李養正:《新編北京白雲觀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1.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2001)。
52.汪聖鐸:《宋代政教關係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3.沙畹、伯希來撰,馮承鈞譯:《摩尼教流行中國考》(北京:中華書局,1958,《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八編》本)。
54.阮昌銳:《莊嚴的世界》(臺北:文開出版事業,1982)。
55.周振鶴:《蘇州風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影印1928年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刊本)。
56.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
57.林安樂主編:《樂成宮風華:從旱溪大屯區茁壯並與臺中市一同成長》(臺中: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樂成宮,2008)。
58.林美容:《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台灣書房,2008)。
59.林勝俊:《臺灣寺廟的職權與功能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60.林蔚文:《福建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61.林曙光:《打狗歲時記稿》(高雄:高雄市文獻會,1994)。
62.柳存仁:《和風堂讀書記》(香港:龍門書局,1977)。
63.洪堂燕、洪鑾聲編:《專售臺灣洪潮和通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陳支平主編:《台灣文獻匯刊 第五輯‧第十冊》)。
64.洪敏麟主編:《臺中旱溪媽祖廟:樂成宮誌》(臺中:財團法人台灣省臺中樂成宮,2011)。
65.胡文輝:《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66.香港蓬瀛仙館、上海城隍廟編著:《拜太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67.倉修良:《方志學通論》(濟南:齊魯書社,1990)。
68.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9.唐魯孫:《老古董》(臺北:大地出版社,1981)。
70.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71.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72.桂林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桂林石刻》(桂林:桂林文物管理委員會編,1977)。
73.袁樹珊編著,賀民強、趙瀛洲點校:《命譜》(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74.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醒修宮監製:《醒修宮九十八年民曆》(臺中:臺中市醒修宮,2009)。
75.馬書田著:《華夏諸神.俗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
76.張江裁:《北平歲時志》(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5,《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本)。
77.張益銘著,張益銘、林鈺茹攝影:《金銀紙的秘密》(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
78.張偉傑、何本文合著:《本命太歲修練秘笈:怎樣安太歲保平安》(臺北:元氣齋出版社,2007)。
79.張磊、黃明同、呂克堅、李錦全、辛朝毅、孫關龍撰:《嶺南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0.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2004)。
81.梁德華、劉紅、陳敬陽主編:《蓬瀛八十》(香港:蓬瀛仙館,2009)。
82.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3.許常惠、呂錘寬、徐麗紗、林清財:《臺中縣音樂發展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84.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85.陳宗蕃:《燕都叢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86.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87.陳桂炳:《泉州民間風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88.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明文書局,1983)。
89.陳焜:《蛻變中的嗇色園黃大仙祠》(香港:嗇色園,2011)。
90.陳蓮笙、黎顯華、張繼禹領授,陳耀庭語譯:《太歲神傳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91.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文化,2001)。
92.陳遵媯著、崔振華校訂:《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93.陶思炎:《中國紙馬》(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94.傅才武:《中國人的信仰與崇拜》(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5.游子安主編:《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利文出版社,2002)。
96.費正清、賴肖爾著:《中國:傳統與變革》(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97.馮驥才主編:《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雲南甲馬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
98.黃文博:《南瀛祀神故事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9)。
99.黃繩曾:《北斗延壽經畧考》(香港:作者自刊,1936)。
100.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香港蓬瀛仙館編著:《拜太歲二集──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拜太歲儀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101.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荊成出版社,1993)。
102.楊軍昌:《中國方志學概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103.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4.葉俊逸:《員林西門受賢宮2013農民曆》(彰化:易袁堂,2012)。
105.葉春生:《嶺南民間文化》(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6.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事業,1984)。
107.蜂屋邦夫編著:《中国の道教─その活動と道観の現状》(東京:汲古書院,1995)。
108.鄒永祥、吳定賢編著:《惠州文物志》(惠州:廣東省惠州市文化局、惠州市博物館出版,1987)。
109.鄒明志:《太歲符秘》(彰化:逸群圖書有限公司,2001,陳文生主編:《法竅闡微全集 149》)。
110.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1)。new window
111.滿庭芳出版社:《道壇靈符全書》(臺北:滿庭芳出版社,1987)。
112.滿庭芳出版社:《靈符神咒全書》(臺北:滿庭芳出版社,1991)。
11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
114.福井康順監修、朱越利譯:《道教(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116.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117.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118.劉坦:《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119.劉枝萬:《台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
120.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2008)。
121.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言出版社,1989)。
122.劉逸生:《神魔國探奇》(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123.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124.增田福太郎:《東亞法秩序序說——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臺北:南天書局,1996,翻印1942年東京版)。
125.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敎と迷信陋習》(臺北:南天書局,1995,據1939年臺北二版重刊)。
126.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台灣宗教論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27.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廣州:廣州出版社,1999,電子版)。
128.潛龍居士:《符咒妙術全書》(臺北:泉源出版社,1990)。
129.蔡相煇、吳永猛編:《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1)。
130.鄧文寬:《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131.鄭志明、黃進仕:《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
132.鄭定歐:《香港粵語詞典》(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33.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台灣銀行台灣經濟研究室,1958)。
134.魯金:《香港廟趣》(香港:次文化堂,1992),轉引自離島區議會編:《香港離島區風物志》(香港:離島區議會,2007)。
135.黎志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
136.蕭登福:《道教星斗符印與佛教密宗》(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
137.蕭登福:《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138.蕭登福:《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139.蕭登福編著:《正統道藏總目提要》(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
140.蕭登福:《太歲元辰與南北斗星神信仰》(香港:嗇色園,2011)。
141.蕭登福:《玄天上帝信仰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142.戴興華:《兩千三百年中西曆譜》(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143.謝玉方:《三合太歲君科範》(彰化:逸群圖書有限公司,2000,陳文生主編:《法竅闡微全集42》)。
144.謝阿龍:《奉安太歲星君制化疏文懺典》(臺中:瑞成書局,2007)。
145.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146.邁克爾‧薩梭編:《莊林續道藏》(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147.鍾肇鵬主編:《道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148.簡有慶:《關渡媽祖信仰及其年例變遷研究》(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12)。
149.顏昭武等編撰:《從笨港到北港─北港鎮》(雲林:雲林縣政府,2002)。
150.羅保平:《明清北京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51.羅振玉、王國維編著:《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
152.羅傳烈選編:《多福通書》(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鄉村生活特藏,翁仕朝贈1933年崇道堂真本)。
153.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154.饒宗頤、曾憲通:《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155.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

三、會議論文
1.二階堂善弘:〈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收入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頁513-547。
2.吳永猛:〈台灣宮廟的三十六官將信仰〉,收入《玄天上帝信仰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湖北:武當山,2007),頁155-170。轉引摘要自「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3.李建德:〈陶鈞萬彙,相讎相成-〈木父懺〉〈金母懺〉蠡探〉,收入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苗栗後龍無極聖宮合編:《海峽兩岸東王公西王母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2008年),頁157-187。
4.李豐楙:〈從玄女到九天玄女--一位上古女仙的本相與變相〉,收入於陳器文主編:《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第八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頁1-54。
5.莫尼卡(Monica Esposit):〈《道藏輯要》及其編纂的歷史─試解清代《道藏》所收道經書目問題〉,收錄於《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2006),頁1-17。
6.陳峻誌:〈水創生觀下的數術規律──以太歲諸異名為線索〉,《2012經學與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12),頁187-208。
7.森由利亞撰,黃健譯:〈《道藏輯要》和蔣予蒲的呂祖扶乩信仰〉,收入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二十世紀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頁462-475。
8.黃美英:〈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和陣頭遊藝〉,收入李亦園、莊英章主編《民間宗教儀式之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民族學會,1985),頁80-102。
9.黎志添:〈香港道教齋酷中的「祭幽」儀式與現代社會的意義關係〉,發表於香港道教學院主辦「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學術研討會」,2002年1月18-21 日。
10.蕭登福:〈哪吒溯源〉,收於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員會主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清代學術中心出版,2003),頁1-65。
11.蕭進銘:〈從星斗之母到慈悲救度女神──斗姆信仰源流考察〉,《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祭2010》(臺北:臺北保安宮,2011),頁1-28。

四、專書論文
1.丸山宏:〈台南の道教と「道蔵秘要」〉,收入酒井忠夫編:《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東京:風響社,1992),頁43-90。
2.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0-18。
3.王勝利:〈星歲紀年管見〉,收入《中國天文學史文集 五》(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頁73-103。
4.石井昌子:〈道教的神〉,收入福井康順監修、朱越利譯:《道教(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頁100-155。
5.李亦園:〈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收入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1993),頁447-464。
6.袁珂:〈《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收入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頁497-521。
7.張珣:〈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收入張珣、江燦騰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與新思維:研究典範的追尋》(臺北:南天書局,2003),頁64-107。
8.章寅明:〈全真道第一叢林──白雲觀〉,收在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360-365。
9.森由利亞:〈清朝全真教の伝戒と呂祖扶乩信仰:天仙戒現行本の成立をめぐって〉,收入《アジア文化の思想と儀礼:福井文雅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2005),頁441-461。
10.葉國良:〈二重證據法的省思〉,收入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1-18。new window
11.董中基:〈白雲觀里祭歲星〉,收在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341-344。
12.廖迪生:〈地方認同的塑造:香港天后崇拜的文化詮釋〉,收於陳慎慶主編:《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222-235。
13.劉仲宇:〈香港宮觀《早晚功課經》之討論〉,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1-19。
14.劉紅:〈香港與大陸之道教音樂的比較研究——有關發生環境的分析〉,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136-167。
15.謝聰輝:〈道壇秘傳知識體系研究:以南臺灣《道教源流》傳承為例〉,Affili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aoism:A Berlin Symposium,Edited by Florian C.Reiter,Harrassowitz Verlag‧Wiesbaden,2012.9,頁277-292。
16.饒宗頤:〈論七曜與十一曜──記敦煌開寶七年(九七四)康遵批命課〉,收於《饒宗頤二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饒宗頤二世紀學術文集‧卷八 敦煌學》(臺北:新文豐,2003),頁173-196。

五、期刊論文
1.丁強:〈〈清微道法樞紐〉簡析〉,《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2),頁100-103。
2.二階堂善弘:〈太歲殷元帥考〉,《論叢亞州之文化與思想》第3號(1994年12月),頁1-26。
3.于晉紅、岳海民:〈晉城玉皇廟星象塑像藝術賞析〉,《文物世界》第2期(2010年),頁8-27。
4.尹育政:〈嶗山太清宮舉行新建殿堂落成暨神像開光慶典〉,《中國道教》第6期(2005),頁11。
5.方彥壽、肖林榕:〈熊宗立與熊均考辨〉,《福建中醫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6年6月),頁47-49。
6.王馳:〈天師張繼先與龍虎山正一雷法〉,《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2012),頁72-80。
7.可兒弘明:〈符疏に關する調查(香港): 民衆道敎の周邊(その三)〉,《史學》第45卷第3號(1973年5月),頁241-286。
8.白光琦:〈利簋的歲字不釋歲星〉,《文博》第5期(1996),頁45。
9.成家徹郎著,呂靜譯:〈「利簋」銘文中「歲」字表示木星〉,《文博》第4期(1997),頁25-27。
10.朱越利:〈《封神演義》与宗教〉,《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5年),頁81-90。
11.江曉原:〈東來七曜術(上)〉,《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1995),頁100-103。
12.江燦騰:〈臺灣宗教百年研究經驗的論戰煙火錄——人類學與歷史學之間的跨學科批評與學術對話〉,收入張珣、江燦騰主編:《當代臺灣宗教研究導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頁513-543。
13.西岡生:〈台灣風俗より觀にる日〉,《台灣博物學會會報》(1914年9月),頁196-197。
14.吳永猛:〈安太歲的民間信仰〉,《慧炬》第571、572合刊(2012年2月),頁17-19。
15.吳永猛:〈當今台灣道廟燈錢的探討〉,《商學學報》第3期(1995年6月),頁1-16。
16.吳永猛:〈澎湖宮廟小法的普唵祖師之探源〉,《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165-182。
17.吳羽:〈宋代太一宮及其禮儀——兼論十神太一信仰與晚唐至宋的政治、社會變遷〉,《中國史研究》第3期(2011),頁87-108。
18.吳孫權:〈《利簋》銘文新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95),頁13-18。
19.呂訴上:〈臺灣傀儡戲祭煞錄〉,《台灣風物》第2卷第6期(1952),頁7-11。
20.李亦輝:〈玄帝收魔故事與《封神演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頁89-96。
21.李亦輝:〈順天與人倫的沖突─淺論《封神演義》中的殷郊、殷洪形象〉,《成人教育》第6期(2009),頁92-93。
22.李偉卿:〈大理甲馬與白族的民間諸神〉,《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88),頁28-33。
23.李進國:〈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中國道教》第2期(2003年6月),頁34-38。
24.李遠國:〈道教神霄派淵源略考〉,《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1),頁1-10。
25.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考〉,《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2),頁88-96。
26.李豐楙、張智雄:〈書符與符號:正一符法的圖像及其象徵〉,《清華學報》新43卷第3期(2000年9月),頁327-364。new window
27.李豐楙:〈台灣儀式戲劇中的諧噱性〉,《民俗曲藝》71期(1991年5月),頁174-210。
28.李豐楙:〈安太歲的信仰與習俗〉,《道教月刊》第14期(2007年2月),頁18-19。原發表於《關係我》第43期(1992),頁22-38。
29.李豐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和重建〉,《民俗系列講座》第10期(1998),頁257-336。
30.李豐楙:〈禮斗之斗中器物解說〉,《宗博季刊》第 26期 (2001年8月),頁8。
31.汪中文:〈〈利簋〉銘文彙釋〉《中國文字 新18》(臺北:藝文出版社,1994),頁103-113。
32.和田漠:〈紅頭師公〉,《民俗臺灣》六月號(1942),頁5-9。
33.松本浩一:〈宋代の雷法〉,《社會文化史學》第17期(1979年),頁45-65。
34.林永塘:〈麻豆代天府太歲殿與白雲觀之傳說〉,《南瀛文獻》第39卷合刊(1994年12月),頁124-126。
35.邱冠斌:〈台灣神廟管理法令與組織之探討〉,《中華行政學報》第3期(2006年6月),頁155-172。
36.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頁1-4。
37.侯錦郎著、許麗玲摘譯:〈台灣常見的祭祀用紙錢〉,《民俗曲藝》第81期(1993年1月),頁11-41。摘譯自侯錦郎:《中國宗教的獻祭用紙錢與財庫觀念(Monnaies d` offrandr rt notion de tresorerie dans la religion chinoise)》(巴黎:法國高等實踐學院博士論文,1975)。
38.侯錦郎著、許麗玲摘譯:〈從考古、歷史及文學看祭祀用紙錢的源流與遞變〉,《民俗曲藝》第72期(1991年9月),頁14-46。摘譯自侯錦郎:《中國宗教的獻祭用紙錢與財庫觀念(Monnaies d` offrandr rt notion de tresorerie dans la religion chinoise)》(巴黎:法國高等實踐學院博士論文,1975)。
39.施晶琳:〈臺南漢人之信仰象徵媒介物--紙錢〉,《民俗曲藝》第149期(2005年9月),頁195-202。
40.卿希泰:〈天心正法派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99),頁19-24。
41.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1999),頁35-40。
42.夏雷鳴:〈新疆民間宗教的活化石─奇台觀音閣順星朝斗法會解析〉,《西域史研究》第36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58-63。
43.孫家驥:〈北平的娘謝娘娘與民間的神馬〉,《台灣風物》第13卷第2期(1963),頁32-34。
44.孫基然:〈西漢汝陰侯墓所出太一九宮式盤相關問題的研究〉,《考古》第6期(2009),頁77-87。
45.徐宏圖、薛成火:〈浙江蒼南道教閭山派度關儀式〉,《民俗曲藝》第125期(2000年5月),頁1-98。new window
46.徐蔚一:〈丙子太歲郭嘉大將軍〉,《中國道教》第1期(1996),頁53。
47.徐藝乙:〈江浙的紙馬〉,《民俗曲藝》第80期(1992年9月),頁177-206。
48.殷德杰:〈南陽的玄妙觀〉,《文史知識》第5期(2008),頁153-155。
49.紐衛星:〈唐宋之際道教十一曜星神崇拜的起源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12),頁85-95。
50.紐衛星:〈羅睺、計都天文含義考源〉,《天文學報》第35卷第3期(1994年9月),頁326-332。
51.馬曠源:〈太歲─土地神話前考〉,《遠城高專學報》第2期(1994),頁35-37。
52.高明:〈東嶽司職圖像探源〉,《宗教學研究》第3期(2010),頁118-122。
53.高金龍:〈民間美術─雲南紙馬〉,《漢聲》第77期(1995年5月),頁84-96。
54.高金龍:〈雲南紙馬民俗資料匯輯〉,《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3),頁57-63。
55.康詩瑀:〈戰後道教與都市社會之變遷─以高雄道德院出家法師所做的「禮斗祈安過限消災」法事為例〉,《中正歷史學報》第14期(2011),頁75-160。
56.張政烺:〈《利簋》釋文〉,《考古》第1期(1978),頁58-59。
57.張家麟:〈論台灣民間信仰本土化─以禮斗儀式為焦點〉,《輔仁宗教研究》第17期(2008),頁69-108。
58.張家麟:〈融合與發展-以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變遷為例〉,《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75-106。
59.張振國:〈辛丑太歲楊信大將軍〉,《中國道教》第3期(2000),頁45。
60.張培瑜:〈伐紂天象與歲鼎五星聚〉,《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6期(2001),頁42-56。
61.張暉:〈忠孝觀念與革命困境─《封神演義》中的忠孝與武王伐紂的合法性〉,《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頁115-121。
62.張興發:〈全真受戒須知〉,《中國道教》第1期(1996),頁35。
63.梁寶山:〈傳統再造─「長洲太平清醮」與「中環廟會」〉,《文化研究@嶺南》第八期(2007年11月),頁1-47。
64.莫尼卡(Monica Esposit):〈清代全真三壇大戒儀式的創立〉,收錄於趙衛東主編:《全真道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頁204-220。
65.莫尼卡(Monica Esposit)撰校、萬鈞譯:〈「清代道藏」──江南蔣元庭本《道藏輯要》之研究〉,《道教研究》第3期(2010),頁17-27。
66.陳于柱、張福慧:〈敦煌具注曆日見載「本命元神」考辨〉,《敦煌學輯刊》第4期(2010),頁84-89。
67.陳宏:〈《封神演義》之殷郊形象淵源考〉,《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1),頁210-225。
68.陳省身:〈臺灣本土經懺僧與民俗文化的交融研究:以三個代表性的經懺佛事為例〉,《臺灣文獻》第59卷第3期(2008年9月),頁259-294。
69.陳志輝:〈隋唐以前之七曜曆術源流新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2009),頁46-51。
70.陳峻誌:〈臺灣地區安太歲習俗探源──以東臺中為主要考察對象〉,《民俗與文化》信仰組織專刊(2010年4月),頁141-165。
71.陳峻誌:〈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以先秦至西漢為討論範圍〉,《華梵人文學報》第21期(2014年1月),頁141-163。
72.陳峻誌:〈水創生觀下的數術規律──數術規律之提出及『咸池為太歲』之辨析〉,《興大人文學報》第52期(2014年3月),未刊。
73.陳進國:〈安鎮符咒的利用與風水信仰的輻射——以福建為中心的探討〉,《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2002年),頁105-120。
74.程治洪:〈武當山道教的拜斗〉,《武當》193期(2006年9月),頁52。
75.程樂松:〈《元辰章醮立成曆》所見的正一章儀〉,《宗教學研究》第3期(2011),頁51-56。
76.黃一農:〈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個案研究(上)〉,《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2卷第3期(1993),頁240-248。
77.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頁159-184。
78.楊士賢:〈台灣的釋教歷史及其喪葬拔渡法事現況〉,《台灣源流》第43期(2008年6月),頁115-135。
79.廖暘:〈熾盛光佛構圖中星曜的演變〉,《敦煌研究》第4期(2004),頁71-81。
80.窪德忠:〈中国における佛教と道教〉,《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十七號(1986年1月),頁236-255。
81.趙貞:〈「九曜行年」略說──以P.3779為中心〉,《敦煌學輯刊》第3期(2005),頁22-35。
82.趙睿才、楊廣才:〈「紙錢」考略〉,《民俗研究》第1期(2005),頁115-129。
83.劉仲宇:〈五雷正法淵源考論〉,《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1),頁14-22。
84.劉長東:〈本命信仰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頁54-64。
85.劉彥彥:〈《封神演義》殷郊形象考論〉,《寧夏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5月),頁167-170。
86.劉桓:〈利簋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4期(2002年7月),頁207-210。
87.劉耿生:〈全真道第一叢林白雲觀〉,《道教學探索》第7號(1993年12月),頁131-191。
88.劉莉:〈譚紫霄與天心派〉,《求索》第2期(2010),頁113-114。
89.劉勝驥:〈海峽兩岸宗教交流(1989-2004)〉,《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22-166。
90.劉道超:〈論太歲信仰習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9期(2004),頁341-343。
91.劉黎明:〈《夷堅志》與「天心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3期(2004年3月),頁340-342。
92.潘嘯龍:〈論「歲星紀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第3期(1997),頁317-325。
93.鄭良樹:〈《列子》真偽考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234-235。
94.黎志添:〈民國時期廣州市「喃嘸道館」的歷史考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7期(2002年6月),頁1-40。
95.蕭登福:〈列子與佛經〉,《成功大學學報》第17期(1982年3月),頁27-49。
96.蕭登福:〈道教六十元辰信仰〉,《道教月刊》第14期(2007年2月),頁16-17。
97.蕭登福:〈道教符、籙、咒探源〉,《鵝湖月刊》第16第12期(1991年6月),28-39。
98.蕭登福:〈論民間宗教即道教〉,《宗教哲學》第29期(2003年9月),頁88-103。
99.謝世維:〈宋元時期的「東華派」探討─系譜、聖傳與教法〉,《東吳中文學報》第23期(2012年5月),頁161-190。
100.謝世維:〈破暗燭幽:古靈寶經中的燃燈儀式〉,《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頁99-130。
101.謝宗榮:〈台灣道教的傳承與道壇生態〉,《大同世界》第7期(2008),頁42-61。
102.謝雲聲:〈閩南神誕表〉,《民俗週刊》第61、62期合刊(1929年5月),頁127-130。
103.謝聰輝:〈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05-258。
104.謝聰輝:〈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清華學報》新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81-225。
105.魏德毓:〈民間宗教儀式群體的競合與融合──閩西道教正一派與香花和尚關係初探〉,《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頁15-21。
106.羅汝飛:〈香港道教的過渡與變遷─一個個案研究〉,收入黃紹倫編:《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頁161-171。
107.羅聯添:〈李白事蹟三個問題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3卷(1989),頁30-83。
108.顧樂真:〈廣西民間祭祀中有關符咒諸題〉,《民俗曲藝》第125期(2000年5月),頁223-242。
109.顧濤:〈新城新藏由歲星紀事推證《左傳》著作年代之研究法駁論〉,《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2007),頁69-78。


六、學位論文
1.王鈺涵:《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2008)。
2.石宜鑫:《台灣北部地區太歲信仰與造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3.朱磊:《中國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博士論文,2011)。
4.池珮瑜:《疾病信念與健康服務的利用》(臺北: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吳彥澂:《臺灣寺廟傳統燈燭具調查研究─以雲林、彰化地區為例》(臺北: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6.吳美杏:《台南市光明燈信仰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吳雅婷:《臺灣斗燈的研究─信仰內涵及其裝飾藝術》(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李志鴻:《雷神、雷法與清微派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4)。
9.林怡青:《高雄縣路竹鄉安太歲文化研究與鄉土教學上的應用》(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0.施晶琳:《臺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1.韋兵:《星占歷法與宋代政治文化》(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6)。
12.秦嘉麗:《從新界北區及離島之天后廟分析香港天后崇拜之特點》(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13.陳明順:《道教本命元辰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
14.陳峻誌:《太歲信仰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15.陳鶴文:《台灣地區六十太歲信仰之研究──以台南都會區為例》(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6.楊士賢:《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為例》(花蓮: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17.劉雲軍:《兩宋時期東嶽祭祀與信仰》(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05)。
18.蔡宇琨:《桂林靖江王府研究及其保護初探》(北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論文,2008)。
19.蔡常斌:《寺廟組織與平安燈文化的建構:制度與網絡的機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
20.蕭啟村:《澎湖宮廟小法造橋儀式及操營儀式音樂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1.賴宗煒:《紙錢在台灣道教過關渡限儀式中之象徵意義及功能》(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七、網路資源
1.《國家文化資料庫‧宜蘭縣傳統版畫數位典藏計畫》,http://nrch.cca.gov.tw/。
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3.「佛道教經典推廣」網站:〈正鸞楊明心平生扶鸞著造經書一覽表〉,http://tw.myblog.yahoo.com/e-books/article?mid=7938&prev=7939&next=7937&page=1。
4.「嗇色園黃大仙祠‧太歲元辰殿」,http://www.siksikyuen.org.hk/public/contents/article?ha=&wc=0&hb=&hc=&revision_id=26406&item_id=26245。
5.「遊够旅遊網‧廣西桂林太平岩」,http://www.51yougo.com/Html/sight/3917.html。
6.「蓬瀛仙館‧宗教活動‧拜太歲程序」,http://www.fysk.org/religion.php。
7.AEEA天文教育資訊網:「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http://aeea.nmns.edu.tw/2006/0606/ap060608.html。
8.二階堂善弘:〈哪吒太子考〉,關西大學文學部二階堂研究室「電器漢文箱」,http://www2.ipcku.kansai-u.ac.jp/~nikaido/nezha.html,1996年發表。
9.李建德:〈臺灣正一道解冤科儀及其和諧思想底蘊〉,http://blog.ncue.edu.tw/liuhp/doc/19310,2010年10月7日發布。
10.二階堂善弘:〈蘇州玄妙観の十二天君について〉,關西大學文學部二階堂研究室「電器漢文箱」,http://www2.ipcku.kansai-u.ac.jp/~nikaido/suzhou_shier.html,2004年發表。
11.徐淑雯:〈臺灣民間新年歌 以歌謠紀錄過年習俗〉,《華夏導報》,http://epaper.pccu.edu.tw/index.asp?NewsNo=4193,2004年發布。
12.「蓬瀛仙館 Fung Ying Seen Koon 」FACEBOOK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fysk1929/,2014年1月14日發布。
13.不著作者:《九曲風河陣第六本》,高雄市皮影戲數位博物館藏,http://163.29.243.14/shadowtheater2/g/g02_02.asp?page=1&pg_no=1&artwork_iid=192&ukeyword=。
14.不著撰者:〈二仙庵戒律志(一) 二仙庵傳戒之傳統規則〉,四川青羊宮網站,http://www.qingyanggong.org/Show_qyg.asp?id=56。
15.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典藏資料:http://c.ianthro.tw/155684,數位典藏編號: 155684。
16.元清觀官方網站‧元清觀的祈安禮斗儀式:http://yuanching.changhua.org.tw/?index=public_co&fun_id=4&fun_s_id=13&com_id=04。
17.元清觀官方網站‧線上安太歲:http://yuanching.changhua.org.tw/?index=postmail&fun_id=8&fun_s_id=3。
18.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系統,http://religion.moi.gov.tw/web/。
19.尹志華:〈王常月傳戒新考〉山東牟平全真文化研究中心網站‧學術研究,http://www.muping.gov.cn/qz/onews.asp?id=439。
20.巴水源:〈商氏兄妹「磨烟」缘〉,鳳凰論壇‧城市論壇‧湖北,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13849766,2012年8月23日發表。
21.日本立命館大學藝術研究中心(ARC),eik2-0-08,九曜秘暦,http://www.arc.ritsumei.ac.jp/event/arc10/webexhi/100606/HandD_det04.html。
22.巨經堂編:《新增合參時辰通書》,柏林:柏林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resolver.staatsbibliothek-berlin.de/SBB00002FBB00000000。
23.朱觀華:〈蘇州玄妙觀志稿〉,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1702327.htm。
24.何永隆道長官方部落格‧個人資料:http://tw.myblog.yahoo.com/jw!8dnmOGmRHxVsS3Nlig2jutSCqg--/profile。
25.吳永猛:〈台灣宮廟的三十六官將信仰摘要〉,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www.ctcwri.idv.tw,2013年11月19日查詢
26.李昆獻攝影:〈斗姥廟誌〉,「高雄關帝廟-全球資訊網」,http://www.kdm.org.tw/sublistcomp0.asp?LarCode=%C3%F6%AB%D2%BCq%BF%B3%AB%D8~&MidCode=%A4%E6%AB%BE%BCq%BBx&snum=0。
27.李羅祥:〈2011辛卯年 混元雷壇安太歲通告〉,見「混元雷壇」網站「攝太歲」條目,http://www.hylt.org.cn/shetaisui.htm。
28.東華三院網站‧東華三院列聖宮新設供奉「斗姆元君菩薩」,http://www.tungwahcsd.org/tc/news/events/traditional-services;news/379/-
29.法國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http://gallica.bnf.fr/。
30.洪百堅:〈五種太歲版本〉,香港蓬瀛仙館「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www.ctcwri.idv.tw/CTCW-TSS/TSS00-05.htm,1998年製作。
31.洪百堅:〈有關太歲名諱〉,香港蓬瀛仙館「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www.ctcwri.idv.tw/CTCW-TSS/TSS00.htm,1998年製作。
32.華人廟宇委員會,http://www.ctc.org.hk/。
33.陳奕波:〈拜太歲〉,「揭陽新聞網‧文化頻道‧潮汕史話」,http://www.jynews.net/Item/177289.aspx,發布於2010年2月21日。
34.陳峻誌:〈《日書》〈歲〉篇之「大歲」與「太歲」之關係〉,首發於「簡帛研究網」2007年1月4日。
35.順風行舟:《武林坊巷志‧重考(21)‧豐下坊二》,http://big5.china.com/gate/big5/xl1999.blog.china.com/201208/9947321.html。
36.黃立棣:〈拜太歲〉,見「網上香港風水學家黃頁」下「黃立棣」專頁,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51-Jan10/A87.htm
37.溫州道教協會:〈溫州市雪山紫霄道觀〉,http://www.wzdjxh.com/Ggshow.asp?ArticleID=251。
38.福山堂,http://www.fushantang.com/。
39.廣文堂編:《新增合參時辰通書》,柏林:柏林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resolver.staatsbibliothek-berlin.de/SBB00002FB900000000。
40.鄭重建、商再成:〈殷郊太子墓遺址〉,麻城木子店鎮人民政府,http://www.mcmzd.com/shenmi/rwls/2012-09-20/49.html,2012年9月20日發表。
41.羅德龍編:《崇道堂羅傳烈通書》,柏林:柏林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resolver.staatsbibliothek-berlin.de/SBB00002FDA00000000。
42.灒賢堂編:《道光十一年遵依憲書》,柏林:柏林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resolver.staatsbibliothek-berlin.de/SBB00002FD900000000。
43.財團法人高雄市大港埔鼓壽宮,http://cushow.myweb.hinet.net/-index.htm。


八、報紙
1.不著作者:〈安太歲 點盞燈 安心過一年 全台廟宇忙不停 香油收入大豐收 今年輪到蔣崇將軍當值 有人越洋電請家人代點燈〉,《聯合報》C1版「中彰投焦點」,2005年2月14日。
2.林秀芳:〈狗運享通批流年 連連自摸,手氣奇順,無橫發不富! 龍狗一動不如一靜 虎馬結婚合夥都好〉,《聯合報》第三十版「運勢」,1994年2月8日。
3.不著作者:〈修造戶部〉,《臺灣日日新報》04版「外事」,1903年9月4日。
4.不著作者:〈動太歲頭〉,《臺灣日日新報》05版「雜報」,1907年3月14日。
5.不著作者:〈鬼神攷:太歲〉,《臺灣日日新報》06版「叢談」,1915年8月5日。
6.不著作者:〈指南宮舉行禮斗〉,《臺灣日日新報》04版「夕刊」,1929年10月2日。
7.不著作者:〈北平舊正習俗行事 但今生計窮困有不暇實行者〉,《臺灣日日新報》14版,1930年1月1日。
8.不著作者:〈指南宮禮斗會〉,《臺灣日日新報》08版「漢文」,1931年10月13日。
9.方素中:〈故都年俗〉,《聯合報》第2版,1954年2月5日。
10.不著作者:〈老嫗求醫病 怪漢騙手鐲〉,《聯合報》第五版,1954年9月3日。
11.不著作者:〈公而忘私〉,《聯合報》第三版,1957年9月16日。
12.本報訊:〈臺中萬和宮廟祝 涉嫌侵吞香油錢 數達二百餘萬元〉,《聯合報》第三版,1975年12月29日。
13.白鐵錚:〈順星〉,《聯合報》第9版,1977年2月25日。
14.不著作者:〈缺題〉,《民生報》第十一版「運動天地」,1978年8月5日。
15.唐魯孫:〈北平年俗:白雲觀順星〉,《聯合報》第9版,1979年2月9日。
16.慧心齋主:〈論太歲〉,《聯合報》第十二版「萬象」,1980年1月26日。
17.楊明顯:〈爐邊漫話 正月裏來是新春〉,《聯合報》第3版「副刊」,1982年1月27日。
18.黃建興:〈缺題〉,《民生報》第三版「生活綜合版」,1985年10月1日。
19.王明雄:〈命相小百科 順星 從命理看年俗活動(二)〉,《聯合報》第18版,1988年2月8日。
20.不著作者:〈缺題〉,《民生報》第十五版「社團新聞版」,1988年2月25日。
21.蔡宗明:〈代天府大陸分靈 今隆重返抵麻豆〉,《聯合報》第九版「城鄉新聞」,1991年9月29日。
22.陳秀玲:〈太歲星君今年鬧雙胞〉,《中國時報》第18版,1998年2月2日。
23.吳政修:〈歡喜落成 柳營太歲宮 慶典好幾天〉,《聯合報》18版,2000年9月9日。
24.張立明:〈歸仁壽仁宮太歲神像 昨舉行開光安座大典〉,《中華日報》第二十三版,2000年12月25日。
25.苗君平:〈台西安西府請出今年輪值的『陸明太歲星君』供信徒參拜〉,《聯合報》第十八版「雲林縣新聞」,2002年2月21日。
26.徐淑雯:〈台灣民間新年歌 以歌謠紀錄過年習俗〉,《華夏導報》「生活資訊」,2004年1月24日。
27.沈清麗:〈圓玄學院元辰殿灑淨開光〉,《文匯報》(電子版)2007年1月21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1/21/HK0701210049.htm,2012年2月21日查詢。
28.不著作者:〈怎麼「安太歲」?〉,《聯合報》4版「非拜不可」,2007年2月18日。
29.楊芷茜:〈全台安太歲 超級導覽〉,《聯合報》B12版「初一特刊牛年新春拜拜」,2009年1月26日。
30.黎群英:〈港黃大仙祠推正宗拜太歲 收費項目引爭議〉,香港中國通訊社,2011年1月20日。
31.本報訊:〈攝太歲 選擇圓玄學院〉,《蘋果日報》(香港版),2011年2月5日。
32.楊正敏、陳俍任:〈艋舺龍山寺 安太歲要抽號碼 6.5萬個平安燈 年前就爆滿 初九拜完天公 「解祭」才要開始〉,《聯合報》A6版「話題」,2005年2月17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