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教「五朝」拔度儀式中的生死觀研究-以台灣高雄市拔度儀為文本
作者:張譽薰
作者(外文):CHANG,YU-SHU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佳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五朝」拔度科儀齋戒生死觀“Five-chao”, salvation from purgatory, rite, fast, view of life and dea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道教齋醮科儀乃源於古人祭祀前齋戒身心,取悅鬼神達到祭祀的目的。道教齋醮科儀的起源,其借用儒家禮學中所提及的「齋」、「醮」,展演其自成一格的齋法科儀,就道教齋法中,以黃籙齋法拔度亡靈的功德最重,因此略論道教齋儀與「齋中宣戒」的重要性。
本文於2016年八月五日至八月九日於高雄市路竹區某一公司舉行道教「五朝」拔度儀式為文本,以田野調查法,蒐集田野場域中的手抄本與採集儀式過程中的相關資料,整理歸納拔度儀式中的生死觀與長生成仙的關係。
由於道教黃籙齋法具有濟生度死的功能,在拔度儀中,齋主委請道士建齋立壇,祈求神靈來壇證盟,且在道士為亡靈誦經禮懺、皈依、懺悔生前罪過之後,仰仗神靈神聖力量,以期生者獲福,亡者超昇仙界,達到生死兩相安之目的。
The Taoism fasting (chai) and offering (chiao) rites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aoism practices, where people fasted their body and mind before rites to please the dead and the gods for the rites. The Taoism characteristic fasting and offering rites evolved from the concepts of fasting and offering in the ritual study of Confucian. In Taoism fasts, the Yellow Register fasts generate the most merits from salvaging the dead from purgatory. So, this paper offers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aoism fasts and the declaration of precepts through fasts.
The paper selects a “five-chao” (meaning five-day) Taoism salvation rite performed at a company located in Luzhu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from August 5 through August 9, 2016 as a case. In the field survey, the author collected the manuscript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related data during the rite, and sorted out and conclu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e concept of immortality in the salvation rite.
As the Yellow Register fasts can benefit the living and salvage the dead from purgatory, the sponsor of the salvation rite engages Taoist priests to host the rite and set up the altar to pray for the gods to descend and pledge for the dead. The Taoist priests would recite scriptures, repent the sins for the dead and proclaim the dead a Taoism believer. Relying on the might of the gods, the living is expected to receive blessing, the dead become immortal, and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both gain peace.
Keywords: “Five-chao”, salvation from purgatory, rite, fast, view of life and death
壹、道教文獻
《女青鬼律》卷之一至卷之六,《道藏》第十八冊.力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老君內觀經》,《道藏》第十一冊.傷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老君戒經》,《道藏》第十八冊.力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老君經律》,《道藏》第十八冊.力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道藏》第六冊.服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卷上,《道藏》第六冊.陶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黃庭內景玉經》,《道藏》第五冊.人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黃庭外景玉經.中部經》,《道藏》第五冊.人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道藏》第三十四冊.添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地府十王拔度儀》,《道藏》第三冊.為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道藏》第十一冊,傷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道藏》第五冊.人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無上祕要》卷之五,《道藏》第二十五冊,叔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無上秘要》卷四十七,《道藏》第二十五冊.子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道法會元》卷一,《道藏》第二十八冊.移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道法會元》卷之二十,《道藏》第二十八冊.堅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靈寶玉鑑》卷一至卷二,《道藏》第十冊.賴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靈寶玉鑒》卷三十八,《道藏》第十冊.盞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靈寶玉鑒》卷之十三,《道藏》第十冊.及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之六十一,《道藏》第三冊.玉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三洞眾戒文序》,《道藏》第三冊.雨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重修《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三十六,《道藏》第九冊.白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一,《道藏》第九冊.鳳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七,《道藏》第九冊.鳳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八,《道藏》第九冊.鳳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十一,《道藏》第九冊.在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十二,《道藏》第九冊.在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十三,《道藏》第九冊.在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五,《道藏》第九冊.鳳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六,收錄《道藏》第九冊.鳳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五,《道藏》第九冊.在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集,《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四十四,收錄《道藏》第九冊.駒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修,《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二十七,《道藏》第九冊.竹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修,《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二十八,《道藏》第九冊.竹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修,《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三十一,《道藏》第九冊.白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三十,《道藏》第九冊.竹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右街道錄真靖大師陳景元撰《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之一至卷四,《道藏》第二冊.寒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領道教事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註《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之一《道藏》第二冊.來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正一嗣教道合無爲闡祖光範眞人張宇初註《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之二,《道藏》第二冊.來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宋朝奉郎尚書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賜緋魚袋借紫臣張君房集,《雲笈七籤》卷三十七,《道藏》第二十二冊.仕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宋朝奉郎尚書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賜緋魚袋借紫臣張君房集,《雲笈七籤》卷五十七,《道藏》第二十二冊.職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杜光庭刪《太上黃籙齋儀》卷之五十二《道藏》第九冊.鳴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杜光庭集《金籙大齋啟盟儀》,《道藏》第九冊.體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周思得重修《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之二十五,《藏外道書》第十七冊(成都:巴蜀,1992)。
東晉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之三十三,《道藏》第九冊.白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東晉廬山三洞法師陸修靜撰,大唐清都三洞法師張萬福補正,上清三洞法師李景祈集定,三洞法師沖靖先生留用光傳授,太上執法仙士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道藏》第九冊.在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長生陰真人註《周易參同契卷上》,《道藏》第二十冊.映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長生陰真人註《周易參同契卷中》,《道藏》第二十冊.映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十六,《道藏》第三十一冊.畫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道藏》第三十一冊.靈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之三,《道藏》第三十一冊.獸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之四十三,《道藏》第三十一冊.靈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之四十四,《道藏》第三十一冊.靈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玄靈寶法師南曹執法典者權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編并論義《上清靈寶大法》卷之一,《道藏》第三十一冊.獸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高士開光救苦真人甯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靈領教嗣師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道藏》第三十冊.彩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高士開光救苦真人甯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靈寶領教嗣師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卷之五十八,《道藏》第三十一冊.寫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高士開光救苦真人甯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靈寶領教嗣師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卷之二十五,《道藏》第三十冊.飛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高士開光救苦真人甯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靈寶領教嗣師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卷之八,《道藏》第三十冊.欝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髙士開光救苦眞人寗全眞授,靈寳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靈眞編《靈寳領教濟度金書》卷之一七八,《道藏》第七冊.垂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髙士開光救苦眞人寗全眞授,靈寳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靈眞編《靈寳領教濟度金書》卷之一百十四,《道藏》第七冊.坐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髙士開光救苦眞人寗全眞授,靈寳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靈眞編《靈寳領教濟度金書》卷之九十五,《道藏》第七冊.湯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髙士開光救苦眞人寗全眞授,靈寳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靈眞編《靈寳領教濟度金書》卷之八十一,《道藏》第七冊.殷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洞微髙士開光救苦眞人寗全眞授,靈寳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靈眞編《靈寳領教濟度金書》卷之六十二,《道藏》第七冊.發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胡瑩微《太上感應篇表》,《道藏》第二十七冊.義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原題天真皇人撰,《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之五十,《道藏》第三冊.霜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張萬福撰,《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卷下,《道藏》第三十二冊,肆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清源天慶觀道士圭山董思靖著《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卷之一,《道藏》第六冊.棠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陸修靜集《洞玄靈寶五感文》,《道藏》第三十二冊.笙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陽子王常月著《重刊道臟輯要》補遺,全貞觀住持陳穩中道長增輯《正統道藏》第三十三冊(臺北:新文豐,1985)。
雷霆猛吏都督辛漢臣著《玉皇宥罪錫福寶懺》,《道藏》第三冊.結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廣成先生杜光庭刪。《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之八十三,《道藏》第三十一冊.甲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廣成先生劉處靜撰《洞玄靈寶三師記》,《道藏》第六冊.有字號(文物、上海、天津古籍等出版社,1988)。
蘇海涵編:《無上拔度煉度宗旨科儀》,《莊林續道藏》第十六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七獻九陳科》「西公厝」張瑞益戊辰年(1988)恭抄。
《太上三元慈悲水懺》(「西公厝」張瑞益壬子年(1972)恭抄)。
《太上上清禳災延壽寶懺》中卷(林鼎陶壬辰年(1952)敬抄)。
《太上太清拔罪昇天寶懺》下卷(林鼎陶壬辰年(1952)敬抄)。
《太上玉清謝罪登真寶懺》上卷(林鼎陶壬辰年(1952)敬抄)。
《太上昇陡天堂寶懺》(橋頭區五里林和化靖通妙壇陸德富己未年(1979)恭抄)。
《太上冥王滅罪寶懺》第一至第十卷(「西公厝」張瑞益己未年(1979)恭抄)。
《太上靈寶度人妙經》一品至《太上靈寶度人妙經》十品(「西公厝」張瑞益己未年(1979)恭抄)。
《無上十王琉璃藥師寶懺》(「西公厝」張瑞益壬子年(1972)恭抄)。
《無上沐浴給牒》科儀(「西公厝」張瑞益壬子年(1972)恭抄)。
《無上拔度合符》科儀(「西公厝」張瑞益戊辰年(1988)恭抄)。
《無上拔度啟白》科儀(「西公厝」張瑞益壬子年(1972)恭抄)。
《無上拔度解結》科儀(「西公厝」張瑞益壬子年(1972)恭抄)。
《無上拾迴功德道場早朝》科儀(「西公厝」張瑞益癸丑年(1973)恭抄)。
《無上拾迴拔度分燈捲簾》科儀(「西公厝」張瑞益癸丑年(1973)恭抄)。
《無上拾迴拔度功德宿啟》科儀(「西公厝」張瑞益癸丑年(1973)恭抄)。
《結界》科儀(「西公厝」張瑞益戊辰年(1988)恭抄)。
《靈寶金籙祈安清醮進表》科儀(屏東普照道院黃合寶大裕丙寅年(1988)恭抄)。
《靈寶清醮玉壇發奏》科儀(屏東普照道院黃合寶大裕丁未(1967)年恭抄)。
《靈寶普度玄門焰口》(屏東普照道院黃合寶大裕丙寅年(1988)恭抄)。
《靈寶無量度人對卷妙經》上品(楠梓區保穫壇洪鼎豐辛未年(1991)恭抄)。
貳、古典文獻
〔漢〕魏伯陽:《參同契正文》(北京:中華,198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2016)。
〔晉〕干寶原著,黃滌明譯注,《搜神記》(台北:台灣古籍,1997)。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南:靝巨書局,198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1990)。
〔清〕趙翼:《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2003)。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臺北:學海,1978)。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臺北:文光,1982)。
參、專書
(Gennep,Arnold van):《The rites of pass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60)。
大淵忍爾編:《中國人の宗教禮儀》(東京:福武書店,1983)。
小林正美,王浩月譯:《中國的道教》(山東省:齊魯書社,2010)。
小林正美,王浩月譯:《新範式道教史的構建》(濟南:齊魯書社,2014)。
王瑞傑:《西周禮治文化探論》(臺北:花木蘭,2009)。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主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0)。
朱磊:〈中國古代北斗信仰概述〉,潘崇賢主編:《道教與星斗信仰》(山東:齊魯,2014)。
牟鐘鑒、胡孚琛、王保玹編:《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
吳瀛濤:《台灣民俗》(臺北:眾文,1992)。
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1994)。
呂鵬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淑珍:《東周喪葬制初探》(臺北:花木蘭,2009)。
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李豐楙、謝聰輝:《臺灣齋醮》(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汪中文:《兩周官制論稿》(高雄:復文1993)。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72)。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1994)。
柳存仁:〈五代到南宋時的道教齋醮〉,《和風堂文集》中冊(上海:古籍,1991)。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
卿希泰主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臺北:中華大道,2000)。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共四冊(臺北:中華道統,1997)。
卿希泰編:《道教文化新典》(臺北:中華道統,1996)。
孫亦平:《道教的信仰與思想》(臺北:東大,2008)。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1995)。
張澤洪:《道教齋醮符籙儀式》(成都:巴蜀書社,1999)。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1974)
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2011)。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1975)。
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1974)。
陳鼓應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11)。
陸建松:《魂歸何處-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成都:四川人民,1999)。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彭林:《儀禮全譯》(貴州:人民,1997)。
黃公偉:《道教與修道秘義指要》(臺北:新文豐,1982)。
黃海德、李剛:《中華道教寶典》(臺北:中華大道,1995)。
黃海德編:《天上人間-道教神仙譜系》(臺北:大展,2000)。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臺北:華正,1880)。
楊家駱編:《孝經孟子注疏及補正》,〈孝經.開宗明義〉(臺北:世界,1981)。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87)。
維多.特納(Victor Turner)主編,方永德等譯:《慶典》(上海:文藝,1993)。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95)。
劉康德:《淮南子直解》(上海:復旦,2001)。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臺北:文津,2006)。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2002)。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1963)。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1989)。
賴宗賢:《台灣道教源流》(臺北:中華大道,1999)。
謝世維:《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北京:臺灣商務,2010)。
鍾肇鵬主編:《道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2010)。
龔鵬程編:《宗教與生命禮俗》(臺北:靈鷲山,1994)。
肆、單篇論文
李豐楙:〈丹道與濟度:道教修行的實踐之道〉《宗教哲學》第六卷第二期(2000年6月),頁123-136。
李豐楙:〈朱子家禮與閩台家禮〉,《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2002),頁25-51。
李豐楙:〈道教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龔鵬程主編《宗教與生命禮俗》(臺北:靈鷲山,1994),頁181-242。
李豐楙:〈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459-483。
李豐楙:〈臺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8期(1994年4月),頁32-53。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均主編《傳承與創新-中研院文哲所十週年紀念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頁53-110。
張超然:〈早期道教喪葬儀式的形成〉,《輔仁宗教研究》第20期(2010年3月),頁27-66。
張超然:〈道教靈寶經派度亡經典的形成: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到《洞玄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輔仁宗教研究》第22期(2011年3月),頁,29-62。
張譽薰:〈從高雄地區普度儀式論道教生死關懷〉《正修通識教育學報》(2006年6月),頁177-218。
張譽薰:〈論道教與藏傳佛教《西藏度亡經》臨終過渡階段的生命關懷〉,《生命教育研究》8:1期,(臺北: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2016年6月),頁:23-50。
鄭志明:〈《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的星斗崇拜〉,潘崇賢主編:《道教與星斗信仰》(山東:齊魯書局,2014)。
黎志添:〈道教施食煉度科儀中的懺悔思想:以當代四種廣東與江浙道教科本作為中心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57(2013年7月),頁277-298。
謝世維:〈音誦與救度:《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經》之研究〉《清華學報》39卷1期(2009年03月),頁31-61。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三本,第四分(2012年12月),頁739-777。
謝聰輝:〈臺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的仙曹名稱與文體格式考論〉,《國文學報》第四十期。(2006年12月),頁79-88。
伍、學位論文
王天麟:《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類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吳政樺:《新竹道教靈寶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靈真壇為中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
李坤達:《死亡與不死──台灣俗民道教魂魄觀的死亡哲學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李聖玄:《台灣禪和道教會拔度科儀與臨終助禱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周西波:《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林辰炫:《台灣殯葬儀軌的研究-以桃竹苗地區佛道教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
林美芬:《臺灣清微道宗拔度儀式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張淑雲:《道教靈寶派黃籙齋︰儀式及音樂研究以高雄混真壇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張譽薰:《道教「午夜」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團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02)。
莊居福:《正一派古今齋法中的拔度科儀研究-以唐末杜光庭與當代台灣高雄蔡家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許瑞坤:《臺灣北部天師正乙派道教齋醮科儀唱曲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993)。
許鈺佩:《道教儀式放赦之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研所碩士論文,1998)。
郭展宏:《道教殯葬科儀之生命教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信聰:《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佳琪:《道教打城儀式之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進仕:《臺灣民間「普渡」儀式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士賢:《臺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楊秀娟:《道教正一派普度法事及其唱腔研究:以朱堃燦道長為對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順安:《台灣道教喪葬禮俗之研究—以旗山鎮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榮凱:《漢魏六朝道教的罪罰觀及其解罪方式》,(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謝忠良:《道教儀式敕水禁壇的儀式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研所碩士論文,2000)。
謝聰輝:《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陸、網路檢索資訊
謝聰輝:〈道教齋儀部分期末報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九十二年度「台灣道教齋儀音樂資料採錄暨數位化詮釋典藏計畫第一期:以台南地區為主」成果報告書》前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pdf/00/04/50/79/cca102001-mu-rttalbfu_at-0002-i.pdf。2018/05/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