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道醫之研究
作者:劉韋廷
作者(外文):LIU,WEI-T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莊宏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宋代道教道醫治病符玉堂大法路時中Song dynastyTaoismTaoist medicineHealing CharmYutan DafaLu Shizh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道教自東漢祖天師創教以來,相傳即開始符水替人治病,然而經常搭配咒語使用,成為一般人所談論的「符咒」,這也是道教給人的普遍印象,道士有能力畫符念咒,施展法術。然而道教在宋代發展極為快速,各式新興道法輩出,如神霄、天心、清微等重要法派。
本論文探討兩宋之際之新出道法《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的道醫研究,作為宗教與醫療之具體範例,指出道醫不僅治療生者,同時注重亡者救度,儀式治療的關鍵,考察神聖與世俗在道醫的具體展現。論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追溯道醫與中國文化之關係,以及宋代多元宗教氛圍;第二,考察玉堂大法文本脈絡、相關治病符研究;第三,分析玉堂大法在煉度科儀之革新,進而闡釋大道,開創道法的可能性。
關鍵字:宋代,道教,道醫,治病符,玉堂大法、路時中
Since the founding of Taoism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literature records that Taoist priests use Fushui (符水)to treat people.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spells is oft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spells. It has become a "character" that most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it’s a common impression of Taoism, taoists can draw charms and cast spells. However, Taoism developed extremely quickly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is period is the renaissance era of Taoism, and all kinds of emerging Taoism come out, ex. Shen Xiao Sect(神霄派),Tianxin Sect(天心派), and Qingwei Sect(清微派).
As a concrete example of religion and medical treatment, the Taoist study of "Wushangxuanyuan santianyutang dafa"[Great Rites of the Jade Hall, from the Three Celestial Realms of the Culminant, Sublime, and Primordial]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analyzes Taoist doctors not only to treat the living, 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cue of the dead. The ritual of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oist medicine. This paper examines manifestations of the sacred and profane.
This doctoral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showing the tradition of Taoist rituals in the Southern Song. First, I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t medical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highlighting the key position of religion medical culture in history. Secondly, study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Yutang Dafa, the text author and the Healing Charm, especially used to treat plague. Finally, I analyzed the Yutang Dafa's transcending deliverance,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e innovation of Taoist magic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xplaining the Tao.
Key Words: Song dynasty, Taoism, Taoist medicine, Healing Charm, Yutan Dafa, Lu Shizhong
一、《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景印。 (依書名筆畫排列)

《上清天心正法》,〔宋〕鄧有功刪定,第17册。
《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宋〕撰人不詳,第17册。
《上清骨髓靈文鬼律》,〔宋〕鄧有功撰,第11册。
《上清靈寶大法》,〔宋〕金允中,第52册。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明〕朱權編,第60冊。
《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宋〕元妙宗編,第54册。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宋〕路時中等編,第6册。
《正一修真略儀》,〔南朝宋或唐初〕撰人不詳,第54冊。
《海瓊白真人語錄》,〔宋〕白玉蟾撰;謝顯道編,第55冊。
《無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內景玉書》,〔宋〕路時中編,第6冊。
《道法會元》,〔元末明初〕撰人不詳,第48-51冊。
《漢天師世家》,〔明〕張正常撰,第58册。
《靈寶玉鑑》,〔宋〕吳全節編,第17冊。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姓氏、字母排列)

(1)專書
丁培仁,《求實集︰丁培仁道教學術研究論文集》,四川:巴蜀書社,2006。
丸山宏,《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4。
大形徹、坂出祥伸、頼富本宏編,《道教的密教的辟邪呪物の調査研究》,東京:株式会社ビイソグ・ネシプレス,2005。
大宮司朗,《霊符の呪法:道教秘伝》,東京:學習研究社,2002。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2004。
小林正美;王皓月譯,《新範式道教史的構建》,濟南:齊魯書社,2014。
小島毅著;何曉毅譯,《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卡,汪桂平主編,《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王見川、李世偉、洪瑩發主編,《研究新世界:「媽祖與華人民間信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博揚文化,2014。
石田秀實;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臺北:武陵出版,1993。
加藤千惠,《不老不死の身体:道教と「胎」の思想》,東京:大修館,2002。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15。
田浩(Hoyt Tillman)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2009。
任繼愈主編;鍾肇鵬副主編,《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2014。
余安邦主編,《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8。
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13。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七輯:宗教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豐楙,《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李豐楙主編,《道法海涵第一輯:讚祝燈儀》,臺北:新文豐,2014。
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呂鵬志,勞格文主編,《「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13。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編輯: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宋元明清》,臺北:法鼓文化,2015。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2007。
松本浩一,《中國の呪術》,東京:大修館書店,2001。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林富士主編,《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姜守誠,《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1997。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葛兆光,《交錯的東亞宗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迪特•庫恩(Dieter Kuhn)著;李文鋒譯,《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 the So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道教文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香港:天地圖書,2008。
康豹、劉淑芬主編,《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
張珣,《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
張珣主編,《漢人宗教研究:田野與理論的結合》,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3。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張宏生主編,《宋元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許宜蘭,《道經圖像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
陳槃,《漢晉遺簡識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
陳耀庭,《道教神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勞榦,《漢晉西陲木簡新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
黃意明,《符咒》,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新村拓,《日本仏教の医療史》,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13。
楊德睿,《傳承:認知與宗教人類學的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遠藤隆俊、平田茂樹、浅見洋二編,《日本宋史研究の現状と課題:1980年代以降を中心に》,東京:汲古書院,2010。
劉永華主編,《儀式文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劉仲宇,《符籙平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劉仲宇,《道教授籙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劉仲宇,《攀援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
劉枝萬,《台湾の法教:閭山教科儀本と符式簿の解読》,東京:風響社,2019。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硏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
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鄭志明、簡一女合著,《道教符咒法術養生學—以《道法會元》為核心》,臺北:文津,2013。
鄭燦山,《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臺北:新文豐,2014。
鄭燦山主編,《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收藏展》,臺北:新文豐,2013。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黎志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
黎志添主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硏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12。
黎志添主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
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蕭進銘,《道教內學探微:以內丹及齋醮為核心》,臺北:新文豐,2015。
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謝聰輝,《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臺北:新文豐,2018。
謝世維,《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謝世維,《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2018。
謝世維,《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2018。
潘崇賢,梁發主編,《道教與星斗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4。

Boltz, Judith M., 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Calif.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1987.
Boltz, Judith M,“Opening the Gates of Purgatory: A twelfth-century Taoist Meditation Technique for the Salvation of Lost Souls,”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 A. Stein, ed. M. Strickmann (Mé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XXI, Bruxelles, 1983),vol. II, pp. 487-511.
Davis, Edward L.,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Drexler, Monika, DaoistischeSchriftmagie :Interpretationenzu den SchriftamulettenfuimDaozang, Stuttgart : Steiner, 1994.
Huang, Shih-shanSusan,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Hymes, Robert P, Way and byway :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道藏通考》),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Kohn, Livia(eds.),Daoism handbook,Boston ; Leiden : Brill, 2004, 2000.
Lagerwey, John,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New York : Macmillan ;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1987.
Lagerwey,John&Marsone,Pierre (eds.),Modern Chinese Religion,Leiden ; Boston : Brill, 2015.
Lemoine, Jacques, Yao ceremonial paintings, Bangkok, Thailand : White Lotus, 1982.
Little, Stephen,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Chicag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Berkeley :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Mollier, Christine, Buddhism and Taoism face to face : scripture, ritual, and iconographic exchange in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 Gregory eds.,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Pregadio, Fabrizio, The encyclopedia of Taoism,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8.
Raz, Gil.,The Emergence of Daoism : Creation of tradition,Abingdon, Ox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1.
Reiter ,Florian C.(常志靜), 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 content and intention =清微道法,Wiesbaden :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Saso, Michael, Taoism and the rite of cosmic renewal,Pullman :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2.
Schipper, Kristofer&Verellen, Franciscus(eds.),The Taoist canon :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Staal, Frits, Rules without meaning : ritual, mantra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 Peter Lang, 1993.
Strickmann, Michel,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Von Glahn, Richard,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ns Cultur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Welch, Holmes ,Anna Seidel(eds.), Facets of Taoism.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 ,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期刊論文
史孝君,〈論煉度儀〉,《中國道教》2004年1期,頁26-32。
李豐楙、張智雄,〈書符與符號:正一符法的圖像及其象徵〉,《清華學報》新第40卷第3期(2010.09)頁327-364。
林富士,〈「祝由」釋義:以《黃帝內經‧素問》為核心文本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2012.12),頁671-738。
林富士,〈「舊俗」與「新風」—試論宋代巫覡信仰的特色〉,《新史學》第24卷第4期(2013.12),頁1-54。
林聖智,〈南宋の道教における地獄救濟の圖像學—傳梁楷「黄庭經圖巻」考〉,《佛教藝術》第268號(2003),頁93-118。
邱崇偉,〈從《夷堅志》看宋人「持呪」與「誦經」之信仰情況〉,《史苑》第68期(2008.07),頁23-37。
卿希泰,〈天心正法派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99年), 頁19-24。
張超然,〈唐宋道教齋儀中的「禮師存念」及其源流考論—兼論道教齋壇圖像的運用〉,《清華學報》新第45卷第3期(2015.09),頁381-413。
黃士珊,〈從《道藏》的「圖」談宋代道教儀式的空間性與物質性〉,《藝術史研究》第13輯(2011.12),頁45-74。
劉黎明,〈《夷堅志》與“天心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3期(2004.03),頁340-342。
劉陶,〈宋代道教「水火煉度」研究─以行煉方式為中心的考察〉,《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0期(2018),頁125-175。
增田福太郎,〈中國にぉける咒符の一考察〉,《福岡大學研究所報》第18期(1973),頁1-24。
張珣,〈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臺灣文獻》第62卷第1期(2011.03),頁97-126。
張超然,〈早期道教喪葬儀式的形成〉,《輔仁宗教研究》第20期(2010.03),頁27-66。
張超然,〈道教靈寶經派度亡經典的形成: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到《洞玄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輔仁宗教研究》第22期(2011.03),頁29-62。
張超然,〈來自死者的殃殺:中古天師道喪葬儀式中的驅邪對象〉,《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2012.09),頁169-194。
張超然,〈書評:《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6期(2014),頁392-398。
謝世維,〈經典, 靈圖與授度:《洞玄靈寶二十四生圖經》研究〉,《文與哲》第20期(2012.06),頁95-126。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2012.12),頁739-777。
謝世維,〈殺伐與捉斬—宋元時期官將元帥文本所映現之文化變遷及其意義〉,《臺灣宗教研究》第14卷第1期(2015.06),頁5-38。
謝一峰,〈南宋道教研究述評〉,《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6期(2014),頁335-363。
陳永海,〈天心正法的源流及影響初探〉,《華南研究》第1期(1994.07),頁77-94。
陳文龍,〈道教煉度儀式考論—兼述道教修仙思想的發展〉,《宗教研究》2013年,頁107-129。

Andersen, Poul(安保羅), “Taoist Talisman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Tianxin Tradition”,In Acta Orientalia 57 (1996), 141-152.
Liu Ts'un-yan (柳存仁),” The Taoists' Knowledge of Tuberculosi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In T'oungPao57 (1971), 285-301.
Schipper, Kristofer, An Outline of Taoist Ritual, In Essais sur le ritual Vol.3,Louvain, Peeters, 1995, pp.97-126.

(3)學位論文
王天麟,《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類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朱耀松,《天心派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3。
余溟鯤,《「移精變氣」的道教符咒治療原理初探 ——以《祝由十三科》、《聖濟總錄•符禁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18。
吳瑞明,《宋元道教太乙火府法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6。
李志鴻,《雷神、雷法與清微道派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4。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祝逸雯,《宋元時期道教鍊度文獻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3。
酒井規史,《宋代道教における「道法」の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論文,2011。
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張魯君,《《道藏》人物圖像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宗教所博士論文,2009。
陳藝勻,《醫死與度亡:宋元道教天醫科儀的形成與發展》,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論文,2018。
廖桂蘭,《《維摩詰所說經》與佛教修辭》,臺北: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
黃鎮國,《宗教醫療術儀初探—以《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1。
楊榮貴,《道教符咒的探討》,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
葉聰霈,《宋元時期道教「太極煉度」考探》,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7。
劉佳玲,《宋代巫觋信仰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蔡竺君,《在正統與異端之間:從《夷堅志》看江西地區祠廟信仰與儒道關係,998-122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9。
羅敬淳,《道教天心正法系統的硏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碩士論文,1992。
關慧玲,《道教清微派系統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研究院宗教學部碩士論文,1992。

Andersen, Poul, Taoist ritual texts and traditio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ugang', the cosmic danc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1994.
Boltz, Judith M, Taoist rites of exorcism,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Schachter, Bony Braga, Nanji Chongxu Miaodao Zhenjun: The Tianhuang zhidao taiqing yuce and Zhu Quan’s (1378-1448) Apotheosis as a Daoist God, Ph.D. di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