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12-1949年民國詞社研究
作者:吳嘉慧
作者(外文):NG KA WAI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淑芬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民國詞社民國詞詞社詞社研究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民國時期(1912-1949)作為中國詞學最後的輝煌階段,承接清代詞學的繁榮,不論在詞學流派、詞人群體、詞社、詞學理論、詞選、詞學文獻等方面,均出現了空前的系統和盛況。雖然在五四運動(1919年)的影響下,舊體詩詞處於邊緣化的狀態,幾乎被逐出主流文壇。然而,經過了近二十年來學者們對民國詞的文獻發掘和重新整理,顯示出民國詞的論題和視野,均相對前代廣闊和深入。詞社是文人們同聲相應、切磋詞藝的組織,本文擬從地域方面切入,深入討論大陸時期的民國詞社,以期凸顯同一地區詞社之間的傳承和流變,這將有助理解整個民國詞社的發展軌跡,甚至有利研究民國詞壇、民國詞史以至中國詞史。
本文分為七個部分:緒論、上海詞社、南京詞社、天津詞社、江蘇詞社(南京以外)、其他詞社和結論。
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概述了民國詞史的特色、民國詞人群體、民國詞社的特色和研究意義,以及與民國詞社相關的論題。然後,本文說明民國詞社的定義,將詞社的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總結了民國專門詞社共三十一個,並將於正文探討現存社作的十七個詞社。最後提出研究範圍和方法、回顧學界的研究成果和概述各章內容。
論文主題部分是探討上海、南京、天津、江蘇(南京以外)、四川、安徽和溫州共七個地區十六個詞社,並按其建立的先後次序,詳盡論述四大範疇:(一)詞社緣起;(二)發起時間、創社人、社名及社員;(三)社集活動;和(四) 詞作主題,目的是透過梳理各個詞社的活動狀況,呈現在新舊交替的政制和文化思想下,民國傳統文人的生活、心態和面貌,同時凸顯在國家飽受軍閥戰亂的困擾,又遭受日本侵略的困境下,詞人們對國家的關懷和心境的轉變。
結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得出上海的詞人們部份是從外地寓居的前清遺民,作品多流露漂泊異鄉、前朝滅亡的哀痛,後來遇到日本侵略,轉為以詞寫史,激發愛國情懷。而南京詞社,既有大學校園的師生唱和,也有文人的酬唱,題材有南京古蹟的懷舊和遊覽,還有對晚明歷史的追憶。至於天津和江蘇(南京以外)兩地的詞社,都因為處於軍閥混戰和日本侵華的困境而激發對前朝的追思,作品既抒發對時局的不滿,還書寫了歷史記憶和遺民情懷。而四川、安徽和溫州的詞社,則更為多元化,有地域景觀的遊覽、國家動盪、個人前景和男女相思離愁等。第二部分述說本文的不足之處,主要是很多詞社的一手資料尚未蒐得,最後提出對日後研究民國詞社的展望。
Republican Period , which lied in the period of 1912-1949 A.D. in China, when is the last splendid phase of Chinese Lyrics, it succeeded to the prosperity of Lyrics in Ching Dynasty. When it comes to divisions of Lyrics , colonies of Lyricists, associations of Lyrics , Theories of Lyricism, Collections of Lyrics, and bibliographies of Lyricism , this very period revealed unprecedented system and occasion. In spite of being impacted by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hinese national renewal movement that started with 4th May 1919 protest against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 old forms of Poem and Lyrics was in the state of being marginalized , which was almost expelled from the mainstream of literature. Nevertheles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of efforts made by the scholars , the excavation and rearrangement toward emerged the thesis and the view of Lyrics conducted in Republican Period, which are rather more extensive and thorough than the previous dynasty. associations of Lyrics are the organizations which lyricists corresponded synchronously and learned through discussions about the Lyricism.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oroughly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through regional aspects so as to emphasize the inheritance and changes within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the same region. This will benefit to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al track of the entir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 and even it will advantage to study the circle of Lyricism in Republican Period, the history of in Republican Period as well as that of China.
This thesis divides into seven sections : introduction, the association of Lyrics in Shanghai , the association of Lyrics in Nanjing ,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Tianjin ,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Jiangsu(except Nanjing), other associations of Lyrics ,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accounts for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study and it over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y in Republican Period, the colonies of Lyricists in Republican Period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along with the meanings of study, and relevant topics of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Then, this body of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 generaliz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to three phases , and summaries 33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Within the 33 associations, there were 16 discussed in the thesis on account of sufficient publications or compositions by the associations. In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 it brings up
the ranges and methods of study, reviews the results of study in the circle of academy , and generalizes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16 associations in 7 districts, ,including Shanghai, Nanjing , Tianjin, Jiangsu Province(except Nanjing), Sichuan Province, Anhui Province and Wenzhou. It also discusses in details 4 categories in the sequential order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above associations. The 4 categories are as follow : (1) the origin of associations of Lyrics (2) the time, founder, name , and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s (3) the activities of the associations (4) the topics of the works of Lyrics
The purpose is to present traditional literatis living, attitude and aspect ruled by the governments rotating between old and new systems and cultures as well as thought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engaged in individual associations. It also magnifies lyricists care for the country and shift in their mind in the suffering from wars caused by warlords along with the difficulty resulting from invasion of Japan.
Conclusion divides two sections. The former part concludes the study result of the thesis, which clarifies that lyricist in Shanghai are the remaining citizens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of Ching , who immigrated from other areas. The works of lyrics here revealed the sorrow caused by drifting in a foreign land and destruction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 Faced with the invasion of Japan, the lyricists in Shanghai turned to record history through writing lyrics and aroused the feeling of patriotism. The association of Lyrics in Nanjing combined the common views of the entire campus and responses to a poem with a poem within literati. The works of lyrics here consist of retrospect and sightseeing in the historic sites of Nanjing , reminiscence of the lat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as well . As for the two associations in Tianjin and Jiangsu Province(except Nanjing), the works of lyrics in these two places stirred up the retrospect for the previous dynasty, which caused by difficulty of the wars among warlords and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 They not only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affairs but also stated the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feelings of remaining citizens.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Sichuan Province, Anhui Province and Wenzhou, the works conducted by them are more diversified ; they included sightseeing in landscapes , national turbulence, personal background , yearning and pain of separation among loves, and so on. The latter part narrates insufficiency in this thesis, which mainly derived from failure to collect the original materials of many associations of lyrics. The thesis ends in proposing the prospect for later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s of lyrics in Republican Period .
徵引書目(按字首筆劃依次排列)

一、書籍

(一) 詞作叢刻、選集

仇埰、石淩漢、孫濬源和王孝煃著:《蓼辛詞》,民國二十年(1931)刻本。
王鵬運等著:《庚子秋詞》(臺北:學生書局,1972年)
午社輯:《午社詞》,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一冊。
年)
朱孝臧等著:《漚社詞鈔》,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二十冊。
朱祖謀著、龍沐勛輯:《彊村遺書》(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
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邵瑞彭編選:《夷門樂府》,載曹辛華主編:《民國詞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七冊。
吳梅等撰:《琴社詞稿》,民國十六年(1927)油印本。
吳梅編輯:《潛社彙刊》,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二十二冊。
林葆恆輯,張璋整理:《詞綜補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周濟著、譚獻評:《宋四家詞選‧譚評詞辨》(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拙廬等撰:《樂府補題後集》,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二十二冊。
施議對編纂:《當代詞綜》(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袁天庚等撰:《戊午春詞》,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二冊。
陳閎慧輯:《甌社詞鈔》,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二十二冊。
陳乃乾編:《清名家詞》(上海:開明書局,1937年)
郭則澐等撰:《煙沽漁唱》,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十六冊。
倦鶴等撰:《如社詞鈔》,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二冊。
趙熙等撰:《春禪詞社詞》,載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七冊。
鄧邦述等撰:《六一消夏詞》,民國十八年(1929)刻本。
薛鍾斗輯,余振棠校補:《東甌詞徵》(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二) 詞作別集

王強編著:《周邦彥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向迪琮著:《柳谿長短句》,民國十八年(1929)刊本。
任援道撰,高秋鳳、王清平、廖于閩等注析:《青萍詞注析》(臺北:上鎰數位科技印刷有限公司,2013年)
朱孝臧著,白敦仁箋注:《彊村語業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沈祖棻著:《沈祖棻詩詞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吳梅著:《霜厓詞錄》,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十三冊。
吳曾源著:《并眉軒長短句》,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九冊。
林鵾翔著:《半櫻詞》,民國十六年(1927) ,鉛印本。
林鵾翔著:《半櫻詞續》,民國二十七年(1938) ,鉛印本。
林鵾翔著:《半櫻詞》,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九冊。
林鵾翔著:《半櫻詞續》,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九冊。
高德馨著:《魚孚隱詞鈔》,載曹辛華主編:《民國詞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十四冊。
唐圭璋著:《夢桐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夏承燾著:《夏承燾詞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夏敬觀著:《吷庵詞》(上海:中華書局,1939年)
徐珂著:《純飛館詞續》,載曹辛華主編:《民國詞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七冊。
寇夢碧著,魏新河編:《夕秀詞》(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張茂炯著:《艮廬詞》,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十一冊。
楊俊著:《夢花館詞》,載曹辛華主編:《民國詞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二十三冊。
楊鐵夫箋釋,陳邦炎、張奇慧校點:《吳夢窗詞箋釋》(廣州:廣東人文出版社,1992年)
詹安泰校注:《李璟李煜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鄧邦述著:《漚夢詞》,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七冊。
蔡晉鏞著:《雁村詞》,載曹辛華主編:《民國詞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二十四冊。
蔡寶善著:《聽潮音館閣詞》,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七冊。
潘承謀著:《瘦葉詞》,載朱惠國、吳平編:《民國名家詞集選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十二冊。

(三) 詞學、詞史專著

朱德慈著:《近代詞人考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康化著:《近代上海文人詞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劍亮著:《民國詞的多元解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立著:《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周濟著:《介存齋論詞雜著》,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冊。
冒廣生著、冒懷辛整理:《冒鶴亭詞曲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馬興榮、吳熊和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夏承燾著:《天風閣學詞日記》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夏承燾著:《天風閣學詞日記(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夏敬觀著:《忍古樓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五冊。
曹辛華著:《民國詞史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郭則澐撰:《清詞玉屑》,載朱崇才編纂:《詞話叢編‧續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張宏生著:《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馮金伯著:《詞苑萃編》,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冊。
萬柳著:《清代詞社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曾大興著:《詞學的星空——20世紀詞學名家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嘉瑩著:《唐五代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著:《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蔡嵩雲著:《柯亭詞論》,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五冊。
劉夢芙著:《冷翠軒詞話》,載《當代詩詞叢話》(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蕭公權著:《小桐陰館詩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龍榆生著:《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鍾振振主編:《詞學的輝煌:文學文獻學家唐圭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魏新河著,劉夢芙校:《詞林趣話》(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嚴迪昌著:《清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四) 經史及詩文評集

經類: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范寧集解,楊士勛疏:《春秋穀梁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萬麗華、蘭旭譯注:《孟子》(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史料傳記:

上海市檔案館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卞孝萱、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卞孝萱、唐文權編:《辛亥人物碑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王前華、廖錦漢編:《明孝陵史話》(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年)
王衛民著:《吳梅評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二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司馬遷著,張大可注:《史記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宜興人物志》(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7年)
阮升基等編:《宜興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邢秀華、鮑士杰著:《陸維釗》(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李劍亮著:《夏承燾年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
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吳仁安著:《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吳梅著、王衛民編校:《吳梅全集‧日記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周延祁著:《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冒懷蘇編著:《冒鶴亭先生年譜》(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京通史‧民國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年)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江蘇藝文志‧ 無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陸世儀著:《復社紀略》(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善謨等修,徐保慶等纂:《光宣宜荊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陳誼著:《夏敬觀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廷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暉著:《龍榆生先生年譜》(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黃侃著:《黃侃日記》(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惲毓鼎著,史曉風整理:《惲毓鼎澄齋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福州市鼓樓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鼓樓文史》(福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州市鼓樓區委員會,1988年),第四輯。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鄭孝胥著、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齊治平著:《陸游傳論》(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蔣兆蘭、蔣兆燮編:《醉園府君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潘益民、潘蕤著:《陳方恪年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韓品崢、韓文寧編著:《秦淮河史話》(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
瞿鴻禨著:《止盦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魏徵、令狐德棻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蘇州市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諸子、筆記小說:

余棨昌著:《古都變遷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余懷著:《板橋雜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徐珂編輯,無谷、劉卓英點校:《清稗類鈔選》(著述,鑒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
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郭則澐著:《十朝詩乘》(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莊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張伯駒著:《春遊瑣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黃濬著、霍慧玲點校:《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趙宗乙譯注:《淮南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劉強會評輯校:《世說新語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震鈞著:《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盧前著:《盧前筆記雜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戴璐著:《藤陰雜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詩文集、詩文評類:

王安石著:《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仲鏞主編:《趙熙集》(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王國維著,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崇簡撰:《青箱堂詩集》,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王維撰、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宇文所安著:《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杜牧著、吳在慶撰:《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注:《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李賀著,曾益等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吳梅著,王衛民編校:《吳梅全集‧作品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梅著、王衛民編校:《吳梅全集‧理論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曉著:《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林思進著,劉君惠、王文才選編:《清寂堂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屈原撰,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侯方域著、王樹林校箋:《侯方域全集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胡思敬著:《退廬全集》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柳亞子著、柳無忌編:《南社紀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南社叢刻》(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
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陶淵明撰,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袁榮法主編:《湘潭袁氏家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陳三立著、錢文忠點校:《散原精舍文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曾壽著:《蒼虯閣詩》(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陳聲聰著:《兼于閣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貽焮選注:《魏晉南北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則澐著:《龍顧山房詩集》(三),載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臺北: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梅冷生著、潘國存編:《梅冷生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陸游著,陳國安校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尉素秋著:《秋聲集》(臺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
張伯偉撰:《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暉著:《無聲無光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黃孝紓著:《匑厂文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
葛立方撰:《韻語陽秋》,載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楊壽枏著:《雲在山房類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葉恭綽撰:《遐菴彙稿:附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葉紹袁原編、冀勒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樂黛雲、陳珏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鄭竹青、周雙利編:《中國歷代詩歌通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龍榆生著:《龍榆生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3年)
譚其驤著:《譚其驤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蘇軾著,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蘇舜欽著、沈文倬校點:《蘇舜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龔鼎孳著、孫克強、裴聻編輯校點:《龔鼎孳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五) 其他書籍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王衛民編:《吳梅和他的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尹奇嶺著:《民國南京舊體詩人雅集與結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朱蒂斯・赫曼(Herman Judith Lewis)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何宗美著:《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盛清、高嘉謙主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
林志宏著:《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尚克強著:《九國租界與近代天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胡懷琛著:《上海的學藝團體》(上海:通志館出版,1935年)
秦燕春著:《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章用秀著:《天津地域與津沽文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
張勇著:《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文學生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董玥著:《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楊揚、陳引馳、傅杰選編:《二十世紀名人自述‧學人自述》(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葉兆言著:《老南京‧舊影秦淮》(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年)
趙梓伊著:《秦淮十里揚媚香——李香君》(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
鄭逸梅編著:《南社叢談:歷史與人物》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惠縉著:《民初「文化遺民」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蘇雲峰著:《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二、學位論文

杜運威撰:《抗戰詞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李藝莉撰:《甌社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胡永啟撰:《夏承燾詞學研究》,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胡萍撰:《徐喈鳳及其詞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馬強撰:《漚社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張文昌《民國金陵詞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響撰撰:《晚清民國詞人蔡嵩雲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焦豔撰:《午社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彭異靜撰:《程頌萬詩歌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蓉蓉撰:《學府內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現代大學與中國新文學關係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齊芳撰:《民國詞人廖恩燾詞研究》,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潘夢秋撰:《民國上海高校的舊體詞教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三、期刊論文

方慧勤撰:〈聊園詞社考論〉,《國學新視野》,2017年。
毛欣然撰:〈成都詞社考—兼談趙熙在成都詞社中的地位與影響〉,《蜀學》,第十五輯。
王晉光撰:〈葉小鸞「因嫁而亡」事件探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9年,第49期。
王標撰:〈空間的想像和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王蘊章著,楊傳慶整理〈梅魂菊影室詞話〉,載詞學編輯委員會編輯:《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8輯。
尹奇嶺撰:〈吳梅、黃侃失和考—讀《吳梅全集‧日記卷》《黃侃日記》考〉,《人物》,2010年,第5期。
石淩漢撰,羅克辛輯:《弢素詞話》,載詞學編輯委員會編輯:《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三十四輯。
光華大學編:《小雅》,第1期、第3期和第5期。
西神撰:〈舂音餘響〉,《同聲月刊》,創刊號,1940年。
邢蕊杰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聯姻與詞文學集群生成〉,《蘇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朱征驊撰:〈宜興清代詞學簡說〉,《蘇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朱惠國撰:〈民國詞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清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朱惠國撰:〈午社四聲之爭與民國詞體觀的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 2014年,第2期,第54卷。
李桂芹撰:〈如社與民國金陵詞學〉,《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6期。
李劍亮撰:〈民國教授與民國詞社〉,《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11卷,第4期。
李鶴麗撰:〈民國社集《戊午春詞》述略〉,《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沈衛威撰:〈文學的古典主義的復活—以中央大學為中心的文人禊集雅聚〉,《文藝爭鳴》,2008年,第5卷。
沈衛威撰:〈民國中央大學師生的文學生活〉,《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
沈衛威撰:〈新舊交織的文學空間—以中央大學(1928-1939)為中心實證考察〉,《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7年,第2期。
汪夢川撰:〈〈舂音詞社考略〉補正〉,載詞學編輯委員會編輯:《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6輯。
吳白匋撰:〈金陵詞壇盛會—記南京如社詞社始末〉,載南京市秦淮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政協南京市秦淮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秦淮夜談》,第六輯。
吳嘉慧撰:〈歷史感懷與遺民心聲:民國時期宜興白雪詞社之唱酬〉,《有鳳初鳴年刊》,2013年,第10期。
余意撰:〈民國玉瀾詞社發覆〉,載馬興榮、朱惠國主編:《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7輯。
余意撰:〈民國蘇州六一詞社考論〉,載《中國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2015年開封詞學研討會。
余意撰:〈聊園詞社考論〉,中國詞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郎菁撰:〈陜西近代藏書家李岳瑞〉,《收藏》,2010年,第216期。
林立撰:〈群體身份與記憶的建構:清遺民詞社須社的唱酬〉,《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1年,第52期。
林立撰:〈鄉邦傳統與遺民情結:民初白雪詞社及其唱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5年,第60期。
周濟撰:〈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冊。
胡明撰:〈一百年來的詞學研究:詮釋與思考〉,《文學遺產》,1998年,第2期。
施議對撰:〈百年詞通論〉,《文學評論》,1989年,第5期。
查紫陽撰:〈民初白雪詞社考論〉,《文學評論叢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卷,第1期。
查紫陽撰:〈民國詞人集團考略〉,《文藝評論》,2012年,第10期。
査紫陽撰:〈民國詞社的傳承以及發展〉,《名作欣賞》,2010年。
査紫陽撰:〈民國詞社知見考略〉,《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4年,第26卷,第6期。
馬大勇撰:〈近百年詞社考論〉,《文藝爭鳴》, 2012年,第5期。
馬大勇、陳秋麗撰:〈雍園詞群論〉,《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16年。
夏敬觀撰:〈和陽春詞序〉,《學海》,1944年。
陶道恕撰:〈趙熙〉,《成都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徐有富撰:〈吳梅與潛社〉,《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5期。
徐志民撰:〈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初探〉,《史學月刊》,2010年,第3期。
袁一丹撰:〈別有所指的故國之悲—延秋詞社〈換巢鸞鳳〉考釋〉,《中國詩歌研究》,2013年。
袁志成撰:〈午社與民國後期文人心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袁志成撰:〈白雪詞社與民初詞人心態〉,《蘇州大學學報》,2015年。
袁志成撰:〈民國詞人結社綜論〉,《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2卷,第6期。
袁志成撰:〈晚清民國詞社的地理分布、成因及影響〉,《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年,第32卷,第2期。
曹辛華撰:〈民國詞社考論〉,《2008呼和浩特詞學國際會議論文集》,2008年。
曹辛華撰:〈民國詞群體流派考論〉,《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
曹辛華撰:〈晚清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的類型、特點及其價值〉,《復旦學報》,2015年,第1期。
曹辛華撰:〈論民國詞的新變及其文化意義〉,《江海學刊》,2008年,第4期。
陳水雲撰:〈守律辨聲 重塑詞統—民國詞社的創作理念與詞學研究〉,《廈大中文學報》,2016年,第1期。
陳水雲撰:〈傳統與現代的雜糅:論王蘊章的詞學研究及其在現代詞學史上的意義〉,中國古典文藝思潮研讀會論文,2014年。
陳水雲撰:〈東南大學與現代詞學〉,《文學評論叢刊》,2014年,第2期,第15卷。
陳丹丹撰:〈十里洋場與獨上高樓—民初上海遺民的「都市遺民想像」〉,《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第2期。
陳友苓撰:〈回憶沽上詩壇〉,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2輯。
陳翔華、陸堅、肖欣橋撰:〈胡士瑩傳略〉,《晉陽學刊》,1982年,第3期。
陳傳席撰:〈評現代名家與大家‧續—鄭午昌、姚茫父〉,《國畫家》,2002年第2期。
許夢婕撰:〈論民國時期雍園詞人群體創作及其意義〉,《江淮論壇》,2018年,第2期。
尉素秋撰:〈詞林舊侶〉,《中國國學》,1984年,第11期。
章用秀撰:〈天津夢碧詞社及作品〉,載於《天津地域與津沽文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
單汝鵬撰:〈潛社‧如社‧咏媚香樓詞〉,《文教資料》,1995年,第2期。
《群雅》,1940年。
楊正繩撰:〈嶺南詞人楊鐵夫及其家世〉,《中山文史》,第43輯,2006年。
楊柏嶺撰:〈舂音詞社考略〉,載詞學編輯委員會編輯:《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8輯。
楊傳慶撰:〈民國天津文人結社考論〉,《文學與文化》,2017年,第1期。
楊傳慶撰:〈地下唱酬—文革時期的夢碧詞社〉,《中國韻文學刊》,第31卷,第2期。
楊傳慶撰:〈寇泰逢與夢碧詞社〉,載馬興榮、朱惠國主編:《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36輯。
楊傳慶撰:〈清遺民詞社—須社〉,《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葉中強撰:〈游走於城市空間: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2006年,第4期。
趙叔雍撰:〈人往風微錄(五)‧朱祖謀〉,《古今半月刊》,1943年,第27-28期。
趙浣鞠撰:〈慘碧愁紅夢裏身—記與夢碧詞兄交遊四十年〉,載《天津文史叢刊》(天津:天津市文史研究館,1990年),第十二期。
熊月之撰:〈辛亥鼎革與租界遺老〉,《學術月刊》,2001年,第9期。
劉榮平撰:〈何振岱壽香社詞作評論〉,《閩江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2007年。
劉懷榮撰:〈黃孝紓生平、創作與學術成就述略〉,《文史哲》,2008年第4期。
鄭煒明撰:〈況周頤與古琴〉,《「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
謝草撰:〈四十年代的天津夢碧詞社〉,載《天津文史叢刊》(天津:天津市文史研究館,1987年),第七期。
謝燕撰:〈晚清民國文人集社與詞學傳統—論京津詞壇的形態、功能及影響〉,《中國韻文學刊》,2013年,第27卷,第3期。
薛玉坤撰:〈仇埰《鞠讌詞》情感內涵及審美特徵探賾〉,《閱江學刊》,2012年,第3期。
薛玉坤撰:〈傳統與固守:民國詞人仇埰詞業活動及其文化立場〉,《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第14卷。
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
豐雲撰:〈飛散寫作:異域與故鄉的對立置換〉,《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魏宏遠撰:〈抗戰時期孤島的社會動態〉,《學術研究》,1998年,第5期。
龍沐勛主編:《詞學季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龍沐勛撰:〈苜蓿生涯過廿年〉,《古今半月刊》,1942年。
龍榆生編:《同聲月刊》,1940-1945年。

四、報刊雜誌

方見肘撰:〈學者、詩人喬大壯〉,《文史雜誌》,2005年,第3期。
王禹人撰:〈玉瀾詞社的前途〉,《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11日。
《立言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第110期。
《立言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第111期。
《立言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第114期。
〈玉瀾詞社第四次雅集向先生分贈詞集〉,《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12月4日。
〈冷楓玉瀾兩社雅集在致美齋次第舉行〉,《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1年)2月3日。
〈冷楓詩社廿二期雅集〉,《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11月28日。
李世瑜撰:《儔社始末》,《今晚報》,2007年2月27日副刊。
《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9月26日。
《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10月6日。
《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10月20日。
《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12月8日。
蓮諦撰:〈玉瀾詞社雅集志略〉,《新天津畫報》,中華民國廿九年(1940年)9月14日。
龐樹柏撰:《袌香簃詩詞叢話》,《民國日報》,1916 年 10 月 18 日。

五、外文資料

Edwin T. Morris, The Gardens of China: History, Art and Meanings (New York: Scribers, 1983)
Safran William, "Diaspora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Vol 1, No.1,Spring 1991.
Tim Cresswell, "In Place / 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 Minneapolos, MN, US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六、網絡資料


〈金陵儒醫石雲軒和他的後人〉,http://www.lzsx.org.cn/index_Article_Content.asp?fID_ArticleContent=75

張人鳳撰:〈一二八事變中的商務印書館和東方圖書館〉,《聯合時報》。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node4864/u1ai62510.html

章石承撰:〈榆師在暨南大學及其後情況之零星回憶〉,《文教資料》,1995年,第5期。http://longyusheng.org/jinian/zsc-jinandaxuehuiyi.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