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舟舫、療疾與救國想像:明清易代文人文化新探
作者:林宜蓉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萬卷樓
集叢:文學研究叢書. 古典文學叢刊;9
ISBN:9789577398871
主題關鍵詞:文化史明清史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涂豐恩(2010)。擇醫與擇病--明清醫病間的權力、責任與信任。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1,149-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彬彬(20100900)。「自我」的困境--一部清代閨秀詩集中的疾病呈現與自傳欲望。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7,9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健富(20061100)。「易屍還魂」的變調--論魯迅小說人物的體格、精神與民族身分。臺大文史哲學報,65,113-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惠儀(20080900)。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35-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淑娟(20060600)。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份的轉換與局限。清華學報,36(1),197-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苑如(20091200)。從外遊、內觀到遊觀--《遊觀--作爲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導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4)=76,19-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璦玲(20090900)。《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3)=75,12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新忠(2011)。「良醫良相」說源流考論--兼論宋至清醫生的社會地位。天津社會科學,2011(4),1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嚴志雄(20100600)。流放、帝國與他者--方拱乾、方孝標父子詩中的高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78,93-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暉(20100600)。詩與史的交涉--錢澄之《所知錄》書寫樣態及其意涵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78,143-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建民(19940600)。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漢學研究,12(1)=23,101-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曉真(2007)。聲色西湖--聲音與杭州文學景味的創造。中國文化,25/26,72-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邱仲麟(2003)。綿綿瓜瓞--關於明代江蘇世醫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學,13,45-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素娟(20130600)。疾病的隱喻--先秦及漢代禮教論述中的身體思維與倫理課題。成大中文學報,41,1-3+5-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出石誠彥(1935)。鬼神考。東洋學報,22(2),96-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池田末利(1953)。魂魄考。東方宗教,3,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秀芬(20081100)。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0,43-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曉真(20100300)。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45-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邱仲麟(20000900)。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10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嘉鳳(20130600)。愛身念重--《折肱漫錄》(1635)中文人之疾與養。臺大歷史學報,51,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秀芬(20101200)。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4),701-7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祝平一(20060900)。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401-4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祝平一(20100600)。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申(20030900)。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5,205-297+3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杜正勝(19910900)。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麗月(2004)。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明史研究論叢,6,194-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方燕(2008)。宋代女性祟病的民間療法--以《夷堅志》為中心。宗教學研究,2008(4),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海濱(1997)。吳門畫派虎丘山圖初探。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6),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宜蓉(20100600)。山光/粉黛共消遙--晚明文人江南歷遊之文藝再現與敘述策略。國文學報,47,197-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孫達(2011)。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明代蘇州盛氏儒醫世家研究。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5),2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馬小鶴(1999)。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中的「大醫王」研究。歐亞學刊,1999(1),243-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喻亮、張忠智(2006)。治病之理寓治國之道--以劉禹錫《鑒藥》為例。長沙大學學報,2006(4),7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奕珍(20130300)。陸游晚年以「疾病」隱喻之和戰思想。成大中文學報,40,75-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廖肇亨(2010)。從《琉球百問》看清代中葉琉球貴族的疾病與社會生活。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6),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嚴志雄(2010)。「行旅、亂離、眨謫與明清文學」專輯前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8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山田慶兒(1988)。扁鵲傳説。東方學報,60,73-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Furth, Charlotte、蔣竹山(19991200)。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2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杜正勝(19971200)。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8(4),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麗月(19990900)。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3),111-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麗月(20020600)。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0,39-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邱仲麟(19991200)。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4),67-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謝正光(19991200)。清初的遺民與貳臣--顧炎武、孫承澤、朱彝尊交遊考論。漢學研究,17(2)=34,3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有成(19921200)。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外文學,21(7)=247,7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廖肇亨(20080900)。藥地愚者禪學思想蠡探--從「眾藝五明」到「俱鎔一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173-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杜正勝(19950600)。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383-4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瑄(20080600)。明遺民與仕清漢官之交往。漢學研究,26(2)=53,131-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沈松僑(20060600)。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145-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Kleinman,Arthur、張珣(19990300)。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241-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余新忠(2003)。中國疾病、醫療史探索的過去、現實與可能。歷史研究,2003(4),158-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杜正勝(19950300)。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13-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邱仲麟(20041200)。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22(2)=45,327-3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蜀蕙(20050700)。馴化與觀看--唐、宋文人南方經驗中的疾病經驗與國族論述。東華人文學報,7,4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豐楙(2002)。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玉成(2011)。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2011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11-11-24)。臺北。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淑娟(20090000)。世變與主體存在之意識流動:從寓山到寧古塔--祁班孫的空間體認與遺民心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3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仲麟(2000)。儒醫、世醫與庸醫:明代典籍中對於醫者的評論。「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國際研討會,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0年4月28-30日)。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良昇(2011)。造化之異與正:明清物怪黑眚信仰演變(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崇熙(2008)。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君顒(1990)。明末清初的揚州畫壇與遺民畫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鴻泰(1998)。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殊性探測公共場域的開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鎧銘(2008)。流寓遺民:明清之際萊陽姜氏之研究(1608-170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仕起(2003)。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肇亨(1994)。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建民(2001)。導讀:身體感的歷史。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ucault, M.、王志弘、夏鑄九(1999)。地理學問題,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巿: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其姿(2012)。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忠明(2007)。眾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複調敘事。北京市: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貞(1982)。史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傳席(2001)。陳傳席文集。鄭州:河南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子龍、王英志(2010)。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成勉(2012)。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汪民安、金惠敏(2003)。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田汝成(1998)。西湖遊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譚元春、徐汧、張澤。新刻譚友夏合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山田慶兒、廖育群(1996)。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正光、范金民(1995)。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枋(1936)。居易堂集二十卷集外詩文一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梁其姿、朱慧穎(2013)。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葛洪(1992)。神仙傳。臺北:捷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彭兆榮(2004)。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歸莊(1984)。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Goffman, Erving、徐江敏、李姚軍(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小蓮(2006)。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一煥(2007)。海路.移民.遺民社會:以明清之際中朝交往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國平、唐力行(1998)。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84)。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山田慶兒、李建民、廖育群(2003)。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謝明陽(2001)。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許守泯(1995)。明代遺民的悲情與救亡--傅青主生平與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枋(1973)。居易堂集(二十卷)。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枋(1995)。居易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枋(2010)。居易堂集20卷,附集外詩文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枋(1997)。讀史稗語。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陸榮(1991)。殷頑錄。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宜蓉(2010)。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謝國楨(2006)。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趙園(2001)。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恆、耿相新(2007)。新文化史。臺北:胡桃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趙學敏(1973)。本草綱目拾遺。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熊秉真、呂妙芬(1999)。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范成大、陸振岳(1985)。吳郡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郭璞(2002)。爾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Foucault, Michel、劉北城、楊遠嬰(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Hastrup, Kirsten、賈士蘅(1998)。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理查‧桑內特、黃煜文(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姜垓(2006)。流覽堂詩稿殘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Giddens, Anthony、趙旭東、方文(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Geertz, Clifford、王德威、楊德睿(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市: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徐春甫(1978)。古今醫統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介賓(1983)。景岳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梅新林、俞樟華(2004)。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趙園(2008)。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袁景瀾、甘蘭經、吳琴(1998)。吳郡歲華紀麗。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蒲慕州(2005)。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流芳(1975)。檀園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鄭金生(2002)。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杜三鑫(1998)。明末清初書法展--書家。台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霍布斯邦、陳思仁、潘宗億、洪靜宜、蕭道中、徐文路、崔姆.路普、摩根、康納汀、康恩、藍傑(2002)。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謝國楨(20040100)。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侯方域、王樹林(2013)。侯方域全集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孔定芳(2009)。清初遺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班固(1971)。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傅山、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1991)。傅山全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林志宏(2009)。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張岱、馬興榮(1984)。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廖育群、李建民(2003)。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凱博文、郭金華(2008)。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中國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Owen, Stephen、鄭學勤(2004)。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全祖望、朱鑄禹(2000)。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黃宗羲、沈善洪、吳光(2005)。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時珍、吳裕昌(2005)。本草綱目。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劉基、林家驪(1999)。劉基集(二十六卷)。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Castells, Manuel、曹榮湘(2006)。認同的力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顧祿、王邁(1999)。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范行準、牛亞華(2012)。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Lewis, Jeff、邱誌勇、許夢芸(2006)。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李瑄(2009)。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Kalra, Virinder S.、Kaur, Raminder、Hutnyk, John、陳以新(2008)。離散與混雜。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杜三鑫(1996)。明末清初書法展--忠烈‧名臣‧遺民‧高僧。台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哈羅德.伊羅生、鄧伯宸(2008)。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王圻、王思義(1997)。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曹淑娟(1988)。晚明性靈小品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何冠彪(1997)。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孫思邈、林億(1985)。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羅炌、黃承昊(1991)。(崇禎)嘉興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汎森(2004)。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Cloke, Paul、Crang, Philip、Goodwin, Mark、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久、陳毅峰、趙綺芳(2007)。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周憲(2008)。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肯堂(1983)。證治準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清僑(1997)。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周煥卿(2008)。清初遺民詞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何冠彪(1996)。明清人物與著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荒木見悟、廖肇亨(2006)。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坂出祥伸(1999)。中國思想研究--醫藥養生.科學思想篇。關西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王先慎(1965)。韓非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貞德(20010000)。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Hahn, Robert、禾木(2010)。疾病與治療:人類學怎麼看。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陳萬益(1988)。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盧建榮(20010000)。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傅山(1985)。傅山醫學手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胡曉真(20010000)。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大木康(2013)。冒襄和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林富士(2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林富士(1995000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新北市板橋區:臺北縣立文化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林富士(20110000)。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林富士(20010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林富士(20110000)。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林富士(1988)。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楊儒賓(2003)。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沈壽民(1995)。閑道錄。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左丘明(1999)。左氏春秋傳。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葛洪(2004)。肘後備急方。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葛洪(1978)。抱朴子內外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辛棄疾(2002)。稼軒長短句。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陸游、錢仲聯(1985)。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蘇軾(1996)。蘇試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方文、胡金望、張則桐(2010)。方翕山詩集。合肥市: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何繼充、何時希(1994)。醫方捷徑。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吳崐、何耀榮(1996)。醫方考。海口市:海南國際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呂留良(2005)。《何求老人詩稿》《集外詩》。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呂留良(2012)。呂留良醫論醫案集。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呂留良(1995)。《呂晚村先生文集》《續集》 《附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呂留良(2000)。呂晚村先生古文。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呂留良(1994)。東莊醫案。長沙市: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士材(1997)。鐫補雷公炮製藥性解。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李艾塘、陳恒和(1970)。揚州叢刻。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汪昂(1997)。醫方集解。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沈壽民(2000)。《姑山遺集》《昔者詩》。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周文采(1995)。醫方選要。臺北市: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周永年。鄧尉聖恩寺志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姜埰(1997)。《敬亭集》《補遺》《附錄》《自著年譜》《年譜續編》。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姜埰、姜安節、姜實節(1998)。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姜實節、羅振玉(1971)。鶴澗先生遺詩。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胡慎柔(1997)。慎柔五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徐枋(2010)。居易堂集。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徐柯、徐笑吟、印曉峰(2010)。一老庵詩文集。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馬蒔(1995)。黃帝內經靈樞註發微。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巢鳴盛(1997)。老圃良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莫震、莫旦(1997)。石湖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郭孟堅(2002)。療癖經驗良方。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陳嘉謨(1997)。本草蒙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傅山(2004)。傅山全書補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傅山(1886)。霜紅龕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楊炤(2010)。懷古堂詩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楊循吉、陳其第(2004)。吳中小志叢刊。揚州市: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擔當、余嘉華、楊開達(2003)。擔當詩文全集。雲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龔居中(1997)。新刻痰火點雪。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王鴻緒(1991)。橫雲山人集。臺北市: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李文通。《鄧尉紀游草》《天末涼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李衛、傅玉露(2001)。西湖志。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汪汲(2004)。怪疾奇方。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洪亮吉(2002)。春秋左傳詁。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奚誠(1997)。農政發明.耕心農話。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徐鼐(1997)。小腆紀傳。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徐大椿(1983)。醫學源流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徐大椿(2004)。蘭臺軌範。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徐大椿(1997)。洄溪醫案。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徐嗣伯(2004)。風眩方。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徐大椿、江忍庵、林直清(2013)。徐靈胎醫書全集。新北市:五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張確。醫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顧湄(2001)。虎丘山志。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顧詒祿(1971)。虎邱山志。臺北市: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羅振玉(1977)。明季三孝廉集。臺北市: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國家圖書館分館(2002)。國家圖書館藏稀見古代醫籍鈔稾本叢編。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大木康(2008)。明清文學の人びと--職業別文學誌。東京都: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大木康(2002)。中國遊里空間--明清秦淮妓女的世界。東京:青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山田慶兒(1990)。夜鳴ㄑ鳥--醫學.呪術.傳說。東京都: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史景遷、溫洽溢(2010)。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Strathern, Andrew、帕梅拉.斯圖瓦德、梁永佳、阿嘎佐詩(2005)。人類學的四個講座:謠言.想像.身體.歷史。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高彥頤、李志生(2004)。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凱博文、陳新綠(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愈之道。臺北市:桂冠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Furth, Charlotte、甄橙、吳朝霞(2006)。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年)。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王寧、任孝溫(2005)。昆曲與明清樂伎。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田崇雪(2008)。遺民的江南:中國文化史上的遺民群落。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白謙慎(2010)。白謙慎書法論文選。北京市:榮寶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余新忠(2009)。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視角的探索。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李經緯、林昭庚(1999)。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林慶勛(2008)。離散與族裔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許紀霖(2007)。公共空間中的知識分子。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2010)。跨越空間的文化:16-19世紀中西文化的相遇與調適。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與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楊念群(2010)。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和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生活。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楊念群(2007)。新史學:感覺.圖像.敘事。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萬木春(2008)。味水軒裡的閑居者:萬歷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趙園(2009)。想像與敘述。北京市:民眾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劉苑如(2009)。游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潘承玉(2004)。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的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蔣竹山(2013)。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羅時進(2004)。中國婦女生活風俗。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饒宗頤(2009)。明遺民書畫初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1984)。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張大復(1991)。梅花草堂筆談。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陳田(1995)。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余英時、侯旭東(20080000)。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李孝悌(20080000)。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李孝悌(20020000)。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李建民(20090000)。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周慶華(20050000)。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范家偉(2010)。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張京媛(20070000)。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梅新林(2006)。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陳秀芬(20090000)。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陳垣(2000)。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論著八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馮其庸、葉君遠(2007)。吳梅村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趙紅娟(2006)。明遺民董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謝明陽(20040000)。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盧襄(1996)。《石湖志略》一卷《文略》一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慎蒙(1996)。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張誦聖(20010000)。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城邦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陸雲龍、蔣金德(1996)。明人小品十六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Hunt, Lynn、江政寬(2002)。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王璦玲(20090000)。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李貞德(20080000)。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袁宏道、錢伯城(1981)。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趙園(2006)。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呂不韋、畢沅(1991)。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李有成、張錦忠(20100000)。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林富士(20080000)。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Bray, Francesca、江湄、鄧京力(2006)。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呂留良、徐正(2011)。呂留良詩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李建民(20000000)。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李建民(20050000)。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李零(2001)。中國方術考。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應檟(2002)。大明律釋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黃卓越(2005)。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Goffman, Erving、曾凡慈(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李昉(1958)。太平廣記。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Foucault, Michel、劉絮愷(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巫人恕、狄維斯(2010)。游道--明清旅遊文化。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杜正勝(20050000)。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吳偉業、李學穎(1999)。吳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李建民(20000000)。方術 醫學 歷史。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Sontag, Susan、程巍(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謝正光(2001)。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左丘明、韋昭、黃丕烈(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王德威(20070000)。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李孝悌(20050000)。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何冠彪(1991)。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學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鄭毓瑜(20050000)。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羅振玉(1999)。徐俟齋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徐枋。鷓鴣賦圖,www.flickr.com/photos/hosfoundation/3511391563/sizes/o/in/photostream/。  new window
2.程嘉燧。《山水冊》之〈西湖畫舫〉,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0/90/da.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Heinrich, Larissa(2007)。病態的身體:林華的醫學繪畫。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宗靈(2009)。身體之史:歷史的再認識:近年來國內外身體史研究綜述。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熙遠(2005)。中國夜未眠 : 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枋(2009)。題山東董樵谷樵隱圖。居易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鴻泰(1999)。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英時(1987)。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韓嵩(20080000)。北攻伐,南保養:明代醫學的風土觀。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有成(2002)。階級、文化物質主義與文化研究。方法:文學的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毓瑜(2005)。從病體到個體 : 「體氣」與早期抒情說。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ai, Qianshen(2005)。Illness, Disability, and Deform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Art。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new window
11.王正華(2005)。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圓、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德威(2004)。魂歸來兮。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市: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沈松僑(2006)。召喚沈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歷史與現實。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范家偉(20080000)。劉禹錫與《傳信方》--以唐代南方形象、貶官和驗方為中心的考察。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聖心(2010)。儒學論最高教法之形態--王夫之與方以智之「應病與藥」喻辯。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康正果(2002)。泛文與泛情--陳文述的詩文活動及其他。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嘉鳳(20110000)。「疾疫」與「相染」 : 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誦聖(2001)。臺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市: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其姿、蔣竹山(2002)。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法國漢學。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一立(20080000)。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婦科中的醫療不確定性。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玉成(20130000)。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蔣竹山(20110000)。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 : 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惠儀(20090000)。明末清初流離道路的難女形象。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哲嘉(20030000)。明代方志的地圖。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蒲慕州(20050000)。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邱仲麟(20080000)。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有成(1997)。帝國與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吉田晴紀(1993)。關於虎丘山圖之我見。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廖育群(2003)。咒禁療法:「意」的神祕領域。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