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典範的起源
作者:施淳益
作者(外文):Shi, Chun-Yi.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應貴
邱馨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中國政治制度史現代性官僚組織新自由主義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Modernity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Neo-liber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中文摘要
傳統中國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後,知識份子們為了與其對抗,企圖將傳統中國改造為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抗,解決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後引起的各種問題。傳統中國中的「職官制度」,就在這個背景下被轉換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新分類,成為知識份子們討論未來建立民族國家時的藍圖。因此,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這個領域建立的過程中,現代式的「國家」成為衡量傳統中國政治制度的標準,又反過來影響我們怎麼看待傳統中國的政治組織,形成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上的特色。
關鍵詞:中國政治制度史、現代性、官僚組織、新自由主義
Abstract
After traditional China had been invaded by western capitalism, Chinese intellectuals attempted to transform China into a modern nation-state in order to confront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and solve various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nvasion of capitalism. Therefore, in the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about constructing China into a modern nation-state, a new classification,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gradually replaced the original one, "employe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new classification, several discourses about modern nation-state were used to form a standard to judg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The standard, in turn, affects how we regard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becomes a research feature in the domain of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now.
Key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Modernity,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Neo-liberalism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十三經注疏・大學注疏(標點本)》,﹝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點校本)。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點校本)。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影印本)。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國維全集》,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王績詩文集校注》,〔唐〕王績撰,金榮華校點(台北:新文豐,1998)。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影印本)。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2)。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白居易集箋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全唐文新編》,周紹良主編。全二十二冊(長春:吉林文史,1979)。
《全唐文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全唐文補遺》,吳鋼主編(北京:三秦,1994-2005)。
《全隋文補遺》,韓理洲輯校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
《宋書》,〔南齊〕沈約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周書》,〔唐〕李百藥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點校本)。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點校本)。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文粹》,〔宋〕姚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唐方鎮年表》,吳廷燮撰(北京:中華書局,1970點校本)。
《唐代墓誌彙編》,周紹良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周紹良、趙超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毛漢光主編(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唐令拾遺》,仁井田陞編,栗勁等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清〕勞格、趙鉞撰,徐敏霞、王桂針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會要》,〔宋〕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點校本)。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樁校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點校本)。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康子内外篇外六種)》,﹝清﹞康有為著(北京:中華書局,2012)。
《康有為政論集》,﹝清﹞康有為,湯志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梁書》,〔唐〕姚思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梁啟超全集》,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點校本)。
《朝野僉載》,〔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點校本)。
《登科記考補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陳長安主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點校本)。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祈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萬木草堂口說》,﹝清﹞康有為著(北京:中華書局,2012)。
《萬木草堂講義》,﹝清﹞康有為著(北京:中華書局,2012)。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北京:中華書局,1956點校本)。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趙超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樊川文集》,〔唐〕杜牧撰,陳允及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點校本)。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舊唐書》,〔五代〕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龔自珍全集》,﹝清﹞龔自珍著,王佩諍編(上海:中華書局,1959)。


二、近人論著
Axel Schneider著,關山、李貌華譯,《真理與歷史:傅斯年、陳寅恪的史學思想與民族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B.Guy Peters著,王向民、段紅偉翻譯,《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
Eric R. Wolf著,賈士衡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
E. P. Thompson著,沈漢,王加豐譯,〈時間、工作紀律與工業資本主義〉,《共有的習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Ferit Orhan Pamuk著,何佩樺譯,《一座城市的記憶:伊斯坦堡》(台北:馬可孛羅出版公司,2006)。
Georg Simmel著,朱桂琴譯,《貨幣哲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Karl Polanyi 著,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Mankiw, N. Gregory著,王銘正譯,〈簡介〉,《經濟學原理》(台北:高立圖書出版社,2014)。
Marc Léopold Benjamin Bloch著,《封建社會》,張緒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Max Web著,康樂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Max Web著,康樂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Norbert Elias著,王佩莉、袁智英譯,《文明的進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Prasenjit Duara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 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Schluchter W. 著,顧忠華、錢永祥譯,《超譯韋伯百年智慧》(台北,開學文化出版社,2013)。
Thomas Kuhn著,程樹德、傅大衛、王道遠、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初版, 1994 年二版 ),頁165。
Thomas Mann著,彭淮棟譯,《布登勃魯克家族》(台北:遠景出版社,1987)。
川尻文彦,〈梁啟超的政治學〉,《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一期。
毛漢光,〈科舉前後(公元600年±300)清要官型態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81)。
毛漢光,〈唐代大士族的進士第〉,《中國中古社會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王世宗,《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台北:三民書局,2002)。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局,2008)。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台北:允晨出版社,2014)。
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收入於《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王曾瑜,〈從門第到有無出身〉《燕京學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新22期。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布克哈特著,花亦芬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台北:聯經,2007)。
甘懷真,〈從科舉制論中國文化中的公平概念〉,《第五屆「科舉制與科舉學」研討會報告論文集》(札幌:北海道大學,2009)。
白鋼,〈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歷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矢內原伊作著,李明峻譯,《矢內原忠雄傳》(台北:行人出版社,2011)。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局,1998)。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二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增訂新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汪榮祖著,《陳寅恪研究:反思與展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佛洛依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文化,2010)。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呂思勉,《中國史籍讀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呂思勉,《中國社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李永圻、張耕華編,《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局,2015)。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周一良,《天地一書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周一良,《周一良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金毓黻,〈敦煌寫本唐天寶官品令考釋〉,發表在《志林》1943年第6期。後收入《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歷史卷(一)》(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清望官的關係〉《中國史研究》第1期,2003。
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兪振基編,《蒿廬問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6)。
施淳益,〈唐代的清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胡舒雲,《九品官人法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胡寶華,〈唐代循資制度〉《唐史論叢》,第6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胡寶華,〈唐代循資制度補正〉,《河北學刊》1990年第6期。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孫宏雲,《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5)。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局,1978)。
孫國棟,《唐宋史論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96)。
張希清,〈「禁公薦」,「罷公卷」,「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第五屆「科舉制與科舉學」研討會報告論文集》(札幌:北海道大學,2009)。
張國剛,〈唐代藩鎮使府辟署制度〉,《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8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
梁啟超,《新民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頁771-787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商務出版社,2016)。
許烺光,王芃、徐隆德譯,《祖蔭下》(台北:南天書局,2001)。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寅恪,《陳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懷宇,〈陳寅恪與赫爾德—以了解之同情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4 期。
陳懷宇,《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北京:三聯書局,2015)。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的清濁官、流外官和吏〉,《四川大學學報》第127期。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傅柯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費孝通,《江村經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7)。
黃正建,〈唐六尚長官考〉,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1輯(武漢:武漢大學,2004年)。
黃正建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台北:允晨出版社,1998)。
黃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黃清連主編,《結網三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
黃應貴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台北:群學出版社,2018)
楊貞德,《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北京:三聯書局,2012)
楊聯陞,《漢學論評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2)。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里仁書局,1984)。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里仁書局,1984)。
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局,2007)。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
蔣廷黻英文口述稿,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蔣廷黻英文口述稿,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蔣寅,《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卷第2期(北京:北京大學,2010)。
鄧小南,《宋代文官任用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京:三聯書局,200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
蕭公權,《問學諫往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
蕭公權《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200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閻步克,〈南北朝的散官發展與清濁異同〉,《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閻步克,〈品位-職位視角中道統官階製的五段分期〉,《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瞿同祖,〈家族〉,《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2000)。
瞿同祖著,范忠信、何鵬、晏峰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學出版社,2011)。
羅志田,〈史料的盡量擴充與不看二十四史:民國新史學的一種詭論現象〉,《近代中國史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嚴耕望,《治史答問》(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
嚴耕望,《錢賓四先生與我》(台北:商務印書館,2008)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三、日文論著
平田茂樹著,林松濤、朱剛等譯,《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宮崎市定著,韓昇譯《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仁井田陞,《中國の農村家族》(東京:東大出版會,1952)
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與其特徵〉《中國中世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1970)。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的形成〉收入在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5)。
川勝義雄、礪波護編,《中國貴族制社會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
中村圭爾著,《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局,1987)。
佐竹靖彥著,〈朱溫集團の特性と後梁王朝の形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1992)。
佐竹靖彥著,《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谷川道雄編,《戰後日本の中國史論爭》(京都︰河合文化出版社,1993)。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京都︰同朋社,1956)。
野田俊昭,〈家格與清議〉《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28期(福岡:九州大學,2000)。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貴族制》(東京:山本書局,1982)。
越智重明,〈南朝の清官と濁官〉,《史淵》(福岡:九州大學,1965),96期。
窪添慶文,〈國家と政治〉,收錄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2002)。
漥添慶文著,張小穩等譯,〈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北大史學》,第11期,2005年。
築山治三郎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東京︰創元社,1967)。
礪波護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7)。
礪波護,〈從牛李黨爭看中世貴族制的崩潰與辟召制〉,《東洋史雜誌》,21.3(1962)。

四、西文論著
Denis C. Twitchett, 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E.G. Pulleyblank,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Ellen Messer-Davidow, et al. eds, Knowledge: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ies in Disciplinarity,Messer-Davidow,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3.
Janet Coleman, Ancient and Medieval Memories: Stud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M. Bloch, How We Think They Think: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Cognition, Memory,and Literacy, Westview Press, 1998.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1992
Yung-chen Chiang,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