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易代「異托邦」--重探陳去病的明清書寫
書刊名:東亞觀念史集刊
作者:林香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Hsiang-li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19
頁次:頁9+11-62
主題關鍵詞:陳去病明清之際歷史記憶異托邦明遺民錄Chen QubingFrom Ming to QingHistorical memoriesHeterotopiaBiographies of the Ming Loyalis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6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葛兆光(1985)。明清之間中國史學思潮的變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2),79-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惠儀(20080900)。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35-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清德(20071200)。文徵明與金陵書家交遊考略。書畫藝術學刊,3,67-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惠縉(2008)。民初遺民對晚明歷史的文學表達--以《淞濱吟社集》為中心。江漢論壇,2008(9),11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天裕(1989)。陳去病故居及其家世。吳江文史資料,9,142-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香伶(20070100)。鄉邦意識與族群復興--陳去病「南明書寫」研究。東華人文學報,10,181-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葛兆光(2001)。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徵意義。開放時代,145,4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姜緯堂 (1983)。辨「心史」非鄭所南遺作。文史,18,203-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巫仁恕(20030900)。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8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葛兆光(2004)。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文史哲,2004(1),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志弘(20161100)。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65,75-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夏曉虹(1989)。是真名士自風流--同光體詩社與南社。文藝研究,1989(1),7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天石(1984)。辛亥革命時期的陳去病。近代史研究,1984(3),255-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香伶(20050600)。五四期時中國新舊文學陣營的重組過程--以胡適和南社成員的論辯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35(上),247-2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03)。日本大阪博覽會中國福建出品移出臺灣館始末記。湖北學生界,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建民(2011)。陳去病先生與民國《吳江縣志》編纂。江蘇地方志,2011(4),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雲亮(2008)。觀物會意--試論陳淳水墨寫意花卉畫的特色。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5(4),53-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建鑫(20160200)。再論後遺民。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9,8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墨(2018)。淵雅靜穆 僻古爭奇--明陳洪綬的詩書畫。榮寶齋,2018(4),6-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永(2011)。吳江垂虹亭的詩性敘事。江蘇地方志,2011(5),6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趙霞(2011)。論陳去病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政論文創作特點。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1),8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天石(1991)。辛亥革命家、南社詩人陳去病傳。浙江學刊,1991(5),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景忠(2015)。再論陳去病在南社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3),1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曾景忠(2015)。誰是南社第一人--論陳去病與南社的創立與發展。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1),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邰紅紅(2005)。淺談陳去病《五石脂》。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4),9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洪世謙(20140300)。「虛擬」的悖論--從解構哲學觀點探討網路空間。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1),4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孫立新(2010)。綠玉青瑤曾浩歌--南社詩人陳去病簡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孫志虹、鄭莉(2014)。陳去病與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蘭臺世界,2014(15),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春田(2014)。文人論政--陳去病與清末民初的政治批評。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4),3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朱興和(2009)。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南琦(1996)。「節」的觀念及其心理意義--以明清之際士人的分析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可嘉(2014)。周慶雲與《淞濱吟社集》研究(碩士論文)。浙江工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永(2010)。江南文化的詩性精神研究(博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媛雨(2012)。身份、易代與陳洪綬藝術關係研究(博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小玲(2012)。陳去病政治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湖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愛秀(2012)。陳去病的啟蒙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晶紅(2017)。陳去病的史學貢獻(碩士論文)。蘇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曉華(2010)。陳去病文學研究(碩士論文)。蘇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薛君度、楊慎之(1980)。黃興與中國革命。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夷(2009)。陳去病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武舟(2006)。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魯迅(2001)。中國小說史略。天津:百花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之楨、閻登雲(1992)。同里志。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西嶋定生(1983)。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陸游(1992)。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喬治忠(1994)。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德威(2014)。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石山(2009)。明代的女人。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惠縉(2011)。民初「文化遺民」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長海、金菊貞(2003)。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秦燕春(2008)。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書奴(1988)。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姜勝利(1997)。清人明史學探研。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彝尊、姚祖恩、黃君坦(1990)。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中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章永樂(2011)。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魏收(1974)。魏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瞱、李賢、中華書局編輯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雲五(1974)。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馮自由(1946)。革命逸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殷安如、劉潁白(2009)。陳去病詩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蕭國亮(2006)。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向、何建章(1990)。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孫之梅(2003)。南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春田(2015)。革命與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與中國現代性(1903-192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葛兆光(2014)。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師渠(1997)。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何宗美(2004)。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納(1998)。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蘭村(1999)。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謝肇淛(2009)。五雜俎。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香伶(20130000)。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格非(2014)。博爾赫斯的面孔。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郭長海、郭君兮(2009)。陳去病詩文集補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志宏(20090000)。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香伶(2009)。南社文學綜論。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曼昭、胡樸安、楊玉峰、牛仰山(1997)。南社詩話兩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Said, Edward W.(1994)。Culture and Imperialism。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41.朱一吟(2014)。陳去病研究文叢。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趙霞(2013)。陳去病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葛兆光(2018)。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單國霖(2013)。畫史與鑒賞叢稿。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蘇軾、韓中華(2017)。東坡志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周暉(1955)。金陵瑣事。文學古籍刊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廷玉(2005)。明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俞前(2011)。巢南浩歌--陳去病詩傳。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夷(2013)。陳去病詩注析。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德威(20070000)。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孝悌(20050000)。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殷安如(19941115)。浩歌堂與綠玉青瑤館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朱建民(20100819)。民國《吳江縣志》編纂:陳去病先生未竟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明代南京花月春風十六樓,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60aae0102ygmp.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曉明(20110219)。「江南」再發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edikides, Constantine、Wildschut, Tim、Baden, Denise(2004)。Nostalgia: conceptual issues and existential functions。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New York:Guilford Press。  new window
2.Foucault, Michel、Dehaene, Michiel、De Cauter, Lieven(2008)。Of Other Space。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Public Space in a Postcivil Society。Routledge。  new window
3.皇甫謐(1937)。高士傳・管寧。古今逸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