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作者:高嘉謙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聯經
ISBN:9789570847970
主題關鍵詞:中國詩詩評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余美玲(20010100)。隱逸與用世--論滄海遺民王松的詩歌世界。竹塹文獻雜誌,18,3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嘉謙(20060600)。歷史與敘事:論黃錦樹的寓言書寫。中國現代文學,9,143-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嘉謙(20100600)。帝國、斯文、風土:論駐新使節左秉隆、黃遵憲與馬華文學。臺大中文學報,32,359-3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錦樹(20080600)。過客詩人的南洋色彩贅論--以康有為等為例。海洋文化學刊,4,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美娥(20060100)。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當代,103=221,4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慷鼎(1992)。《天南新報》史實探源。亞洲文化,16,169-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鐘玲(1998)。丘菽園與南洋崇儒學社。中教學報,24,108-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湯志鈞(1992)。自立軍起義前後的孫、康關係及其他--新加坡丘菽園家藏資料評析。近代史研究,1999(2),2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錦樹(2004)。華文少數文學:離散現代性的未竟之旅。香港文學,239,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之梅(2003)。明清人對「詩史」觀念的檢討。文藝研究,2003(5),5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英、肖星(2011)。以南宋末帝南逃之路為依託,開闢特色文化旅遊線路。旅遊縱覽(行業版),2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董就雄(2010)。陳伯陶忠義觀試析。文學論衡,17,13-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聰榮、黃錦樹(20000900)。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中外文學,29(4)=340,155-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美玲(20000600)。寒梅與詩心--許南英梅花詩探析。臺灣文學學報,1,10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振華(2000)。論錢謙益的「文化遺民」心態。東南文化,2000(11),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喜夫(19870600)。丘菽園與臺灣詩友之關係。臺灣文獻,38(2),115-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立(20101200)。骸骨的迷戀:論新文學家創作舊體詩的緣由。東方文化,43(1/2),197-2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元輝(19980900)。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納(1991)。舊形式的誘惑--郭沫若抗戰時期的舊體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3),188-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知灝(20060800)。殖民現代性初體驗--以洪棄生《寄鶴齋詩集》中日治時期社會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7,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小楓(19901000)。流亡話語與意識形態。二十一世紀,1,113-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孫之梅(2003)。民國前南社的遺民情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夏鑄九(200012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4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克宏(2000)。丘逢甲的南洋之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4),7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錢建狀(2004)。南渡前後貶居嶺南文人的不同心態與環境變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5),118-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夏曉虹(1992)。明末「三大家」之由來。瞭望,199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郭真義(2004)。近代粵東客籍詩人群體及其創作。廣西社會科學,2004(3),102-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祖基(1996)。丘逢甲乙未抗日保台若干問題之我見。台灣研究集刊,1996(4),6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慷鼎(1996)。新馬報章所見丘逢甲詩文及有關資料目錄初編。中教學報,22,137-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元瑾(1986)。從中西報章的報導窺探1900年康有為在新加坡的處境。亞洲文化,7,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慷鼎(1997)。康有為南遊詩中「丹將敦島」考。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3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姚夢桐(1986)。丘菽園編《新出千字文》。亞洲文化,8,5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麟(2002)。郁達夫詩出自唐詩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2),114-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孫老虎、胡曉明(2005)。孤兒、殘陽、遊魂:陳三立詩歌的悲情人格。浙江社會科學,2005(1),175-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納(1999)。陳三立:最後的古典詩人。文學遺產,1999(6),84-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納(1999)。舊形式的復活:從一個角度談抗戰時期的重慶文學。涪陵師專學報,1999(4),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羅志田(2006)。對共和體制的失望:梁濟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5),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錢明(1996)。清末民初的朱舜水熱。浙江學刊,1996(5),86-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譚飛燕、姚蓉(2005)。「遺民」三論。長沙鐵道學院學報學報,6(1),53-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葛兆光(1995)。世間原未有斯人:沈曾植與學術史的遺忘。讀書,1995(9),64-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邵迎午(2004)。從梁濟「自沈」看中國近代遺老的文化心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33(1),2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標(2006)。空間的想像與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1),3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雷(2003)。民國初年生存空間的歧異:前清遺老圈裡的生死節義。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3(1),79-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美娥(20061100)。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承祖(19690000)。丘菽園研究。南洋大學學報,3,98-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朱少璋(20080100)。新詩人舊體詩的文學價值與研究價值。新亞學報,26,369-4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少寬(2014)。檳城詩壇舊事。學文,5,7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左鵬軍(2012)。厓山記憶與嶺南遺民精神的發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6),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高嘉謙(2001)。武俠:一個精神史的考察。中極學刊,2001(1),189-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兵(1998)。遺民與遺民詩之流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4),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錦樹(20050700)。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2)=398,157-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余美玲(20061200)。蓬萊風景與遺民世界--洪棄生詩歌探析。臺灣文學學報,9,4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麗美(20030000)。乙未世代的離散書寫--兼論許南英與丘逢甲的差異。島語,3,3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知灝(20050300)。吳德功的割臺經歷與心境轉變--以《瑞桃齋詩稿》乙未、丙申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6,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瑄(20050600)。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漢學研究,23(1)=46,291-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冠閔(2012)。風景的哲學思路。文與體: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2012年6月25-26日)。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大偉(1999)。從粵詩風看丘逢甲的廣東詩。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 (會議日期: 1999年5月15-16日),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永清(1995)。王松與洪棄生詩歌精神初探。成功大學中文系第一屆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美玲(2005)。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歌中的放逐主題:以海東三家詩為探析對象。第四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上下求索--《楚辭》的文學藝術與文化觀照,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會議日期: 2005/11/26-2005/11/27),471-5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彩娥(2007)。風雅譜系:論吳德功的《瑞桃齊詩話》對日人漢詩的評述及其意義。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暨台文所 (會議日期: 2007年6月8-9日),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錦樹(2000)。採珠者,超自然傳統,現代性。「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研討會,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會議日期: 2000年9月16-17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偉智(2005)。在文獻、文物與遺跡中發現歷史:連橫與尾崎秀真。日本台湾学会第七回学術大会,(會議日期: 2005年6月3-4日)。奈良:天理大学國際文化学部。4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寇致銘(1997)。「大流亡」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化的過程。中華文化與移民文化國際研討會。墨爾本: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4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淑香(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47-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賴筱萍(2002)。許南英及其窺園留草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惠鈴(2006)。丘逢甲、「詩界革命」及其與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界的關係(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雅尹(2007)。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永彬(1996)。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曉萍(2002)。丘逢甲潮州詩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學玲(2001)。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Wu, Shengqing(2004)。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new window
8.陳金樹(1999)。丘逢甲南遊詩研究(碩士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光瑩(2003)。洪棄生詩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成鋼(2012)。廿世紀初馬來亞粵謳研究(1904-1920)(碩士論文)。南洋理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錦樹(2001)。由島至島。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洪林(2000)。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迎建(2005)。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夏曉虹(2002)。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左秉隆(1959)。勤勉堂詩鈔。南洋歷史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元瑾(1991)。林文慶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匯流與矛盾。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新民(1993)。邱菽園生平。勝友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克宏(2006)。亡命天南的歲月:康有為在新馬。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程亞林(2000)。近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丁功誼(2006)。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文漢(2005)。日本近代漢文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饒玖才(2011)。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att, Ian D.、王思思(2011)。16世紀以來的景觀與歷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智鵬、劉蜀永(2007)。《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智鵬(2010)。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香林(1959)。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香港:中國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方寬烈(1998)。香港詩詞紀事分類選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1986)。香港碑銘彙編。香港:香港市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大年(1991)。厓山詩選。香港:廣角鏡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伯陶(2008)。瓜廬文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伯陶(2008)。瓜廬詩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伯陶(2011)。宋東莞遺民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步墀、黃坤堯(2007)。繡詩樓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蘇澤東(1917)。宋臺秋唱。粵東編譯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蘇澤東(1981)。宋臺秋唱。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紹南(1997)。代代相傳:陳伯陶紀念集。香港:AutoPrinting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鄒穎文(2011)。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夫之(2000)。王船山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厲鶚(1978)。樊榭山房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德榮(2006)。西洋航路移民--明清閩粵移民荷屬東印度與海峽殖民地的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春建(1989)。王夫之學行繫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思痛子(1997)。臺海思慟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鄭喜夫(1980)。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一粟(2004)。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Braziel, Jana Evans、Mannur, Anita(2003)。Theorizing Diaspora: a reader。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36.楊國楨、陳支平(1993)。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慶彰(2003)。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日本。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2002)。辣味馬華文學。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雲光(1979)。康有為家書考釋。香港:匯文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美秀(2004)。傳統詩文的殖民地變奏:王松詩話與詩的現代詮釋。高雄:太普公關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梁啟超(200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遠流臺灣館(2001)。臺灣歷史年表。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裴世俊(2001)。四海宗盟五十年:錢謙益傳。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雲光(1985)。南海康先生法書。明謙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倉田貞美(1969)。清末民初を中心とした中国近代詩の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秦賢次(1978)。郁達夫南洋隨筆。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胡逢祥(2000)。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康有為(1999)。我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郁達夫(1992)。郁達夫全集。浙江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屈大均(1996)。廣東新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吳海發(2004)。二十世紀中國詩詞史稿。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尹奇嶺(2011)。民國南京舊體詩人雅集與結社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龔鵬程(2001)。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孫之梅(1996)。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Benjamin, Walter、劉北成(2006)。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Dufoix, Stéphane、Rodarmo, William(2008)。Diaspora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57.莊永明(198910)。台灣記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韓進廉(2001)。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Hobsbawm, Eric J.、Ranger, Terence O.、顧杭、龐冠群(2004)。傳統的發明。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傅樂詩(1982)。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李慶年(1998)。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揚帆(2005)。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房德鄰(1992)。儒學的危機與嬗變:康有為與近代儒學。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吳盛青、高嘉謙(2012)。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羅惠縉(2011)。民初「文化遺民」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遇春(2010)。中國當代舊體詩詞論稿。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潘承玉(2004)。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楊念群(2010)。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王之春、汪茂和(1989)。王夫之年譜。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映霞(1990)。王映霞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俞明震、馬亞中(2008)。觚庵詩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Cohen, Robin(1997)。Global Diasporas: An Introducti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74.Benjamin, Walter、張旭東、魏文生(199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Owen, Stephen、陳引馳、陳磊、田曉菲(200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Owen, Stephen、王柏華、陶慶梅(2003)。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光明(2003)。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河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秦燕春(2008)。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汪辟疆(2001)。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黃遵憲、錢仲聯(1999)。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82)。康有為與保皇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龔自珍、王佩諍(1999)。龔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郭長海、金菊貞(2003)。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何曉明(2006)。返本與開新--近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喻大華(2001)。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黃宗羲、顧炎武(1999)。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永正(1983)。康有為詩文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楊松年(2001)。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蔡英俊(1982)。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湯志鈞(1993)。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湯志鈞(2003)。戊戌變法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徐復觀(1988)。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鄭子瑜(1954)。達夫詩詞集。香港:現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愛新覺羅.溥儀(2007)。我的前半生。北京市:群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林志宏(2009)。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Owen, Stephen、鄭學勤(2004)。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蕭公權、汪榮祖(1997)。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黃遵憲、陳錚(2005)。黃遵憲全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松浦友久、孫昌武、鄭天剛(1993)。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錢謙益、錢陸燦(1991)。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鍾賢培(1988)。康有為思想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暉(2007)。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錢謙益、錢曾(2003)。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丘鑄昌(2004)。丘逢甲交往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高銛、高鋅、谷文娟(1999)。高燮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Ang, Ien(2001)。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Routledge。  new window
110.馮友蘭(1984)。三松堂自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顏清湟(2005)。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巫鴻、鄭岩、李清泉(200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黃英哲(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陳寶琛、劉永翔、許全勝(2006)。滄趣樓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Wu, Shengqing(2013)。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new window
116.Soja, Edward W.、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饒宗頤(1994)。新加坡古事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丘煒萲(1977)。菽園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Heidegger, Martin、王慶節、陳嘉映(2002)。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葉鐘玲(2002)。黃遵憲與南洋文學。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許南英(1993)。窺園留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郭雙林(2000)。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孫之梅(2003)。南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袁英光、劉寅生(1996)。王國維年譜長編(1877-1927)。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夏鑄九、王志弘(19930000)。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寅恪(2001)。柳如是別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羅可群(2000)。廣東客家文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鄭良樹(1998)。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林鎮山(20060000)。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劉士林(2005)。20世紀中國學人之詩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Von Kowallis, Jon Eugene(2005)。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Berkeley, CA: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new window
134.錢謙益、裴世俊(2005)。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夫之、戴鴻森(1981)。薑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吳宏聰、李鴻生(1998)。丘逢甲研究:一九八四-一九九六年兩岸三地學者論文專集。台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鄭喜夫(1975)。丘倉海先生年譜初稿。鄭喜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洪棄生(1997)。瀛海偕亡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王明德(2003)。百年家族:康有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獻研究部(1996)。萬木草堂詩集:康有為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舒蕪、陳邇冬、王利器(2004)。康有為選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邱菽園(1901)。揮麈拾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丘菽園(1899)。五百石洞天揮麈。廣州:閩漳邱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王志偉(2003)。丘菽園咏史詩研究。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邱菽園(1922)。嘯虹生詩鈔。邱菽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姚夢桐(1987)。郁達夫旅新生活與作品研究。新加坡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李杭春、陳建新、陳力君(2006)。中外郁達夫研究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李冰人、謝雲聲(1958)。郁達夫紀念集。熱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詹亞園、郁達夫(2006)。郁達夫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溫梓川、欽鴻(2006)。郁達夫別傳。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陳福亮(2004)。風雨茅廬:郁達夫大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郭文友(1996)。千秋飲恨:郁達夫年譜長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鈴木正夫(1996)。蘇門達臘的郁達夫。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李繼凱、史志謹(2006)。中國近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吳德功(1992)。讓臺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吳德功(1992)。瑞桃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周作人(2003)。老虎橋雜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胡曉明、李瑞明(2003)。近代上海詩學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陳世驤(1970)。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連橫(1978)。臺灣詩乘。台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許雲樵(1977)。名醫黎伯概先生詩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嚴明(2004)。東亞漢詩的詩學構架與時空景觀。台北:聖環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錢仲聯(1987)。清詩紀事(三)順治朝卷。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魯迅(1998)。漢文學史綱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駱明(2003)。南來作家研究資料。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郭沫若、田壽昌、宗白華(1982)。三葉集。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梁紹文(1924)。南洋旅行漫記。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梁元生(1994)。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與早期新加坡華人社會史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馬嘶(2005)。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生活狀況。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胡樸安(2000)。南社叢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林錦(1992)。戰前五年新馬文學理論研究。新加坡同安會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易順鼎(1993)。魂南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林萬菁(1994)。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1927-1948)。萬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孟華(2006)。中國文學中的西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王曉平(2001)。亞洲漢文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Alitto, Guy、王宗昱、冀建中(1993)。最後的儒家:梁漱溟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張衛波(2006)。民國初期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黃秀政(19990000)。臺灣史志論叢。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Călinescu, Matei、顧愛彬、李瑞華(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洪棄生、林文龍(1993)。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李慶年(2012)。馬來亞粵謳大全。今古書畫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李慶年(2012)。南洋竹枝詞匯編:中國以外唯一竹枝詞匯編。今古書畫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程中山(2014)。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舊體文學卷。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黃錦樹(1994)。夢與豬與黎明。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程玉凰(1997)。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葉靈鳳(2011)。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林慶彰(2004)。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在中國。台北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汪暉(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劉納(1998)。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蕭馳(2003)。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陶水平(2001)。船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林慶彰(2002)。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臺灣。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王賡武、姚楠(1988)。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郭惠芬(1999)。中國南來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王松(1992)。友竹詩集。臺北縣: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李展平(2005)。前進婆羅洲:台籍戰俘監視員。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翁聖峯(20070000)。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Guha-Thakurta, Tapati(2004)。Monuments, Objects, Histories: Institutions of Art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In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0.吳海慶(2001)。船山美學思想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衷爾鉅(1997)。大儒列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李元瑾(2001)。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分子的三種回應。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邱菽園(1900)。紅樓夢絕句。廣州:一經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邱菽園(1897)。菽園贅談。香港:香港中華印務總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邱菽園(1926)。檀榭詩集。星洲吉寧街益文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林香伶(20130000)。南社詩話考述。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蕭馳(1993)。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段義孚、潘桂成(198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徐持慶(2014)。敲夢癡言。文城四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曾憲輝(1993)。林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錢基博(1996)。現代中國文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廖炳惠(19930000)。里柯。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龔顯宗(1998)。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江寶釵(19990000)。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王松(1994)。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嚴志雄(2005)。Qian Qianyi's Theor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張健(1999)。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蔡英俊(20010000)。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洪棄生(1993)。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曾少聰(1998)。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臺灣與菲律賓的比較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高友工(20110000)。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洪棄生(1993)。寄鶴齋詩集。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蘇碩斌(2005000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 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林香伶(2009)。南社文學綜論。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嚴迪昌(2002)。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陳三立、李開軍(2003)。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陳衍、錢仲聯(1999)。陳衍詩論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許地山、楊牧(1984)。許地山小說選。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丘逢甲、廣東丘逢甲研究會(2001)。丘逢甲集。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羅香林(1961)。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中國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劉世南(2004)。清詩流派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237.嚴志雄(2012)。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中央研究院: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鄭毓瑜(20050000)。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德威(20060708)。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華文作家在哈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曉滄(19000523)。霸羅雜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遵憲(18910101)。圖南社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桂珊(19900525)。題丘工部仙根先生行教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顏清湟(1992)。1899-1911年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孔教復興運動。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段雲章(2000)。戊戌維新在新加坡的反響:以《天南新報》和邱菽園為中心。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osgrove, Denis(2009)。景觀和歐洲的視覺感--注視自然。文化地理學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饒宗頤(1960)。碙洲非大嶼山辨。宋皇臺紀念集。香港:香港趙族宗親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寶賢(2001)。緒論:宋末帝王如何走進九龍近代史?。九龍城。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又文(1960)。宋末二帝南遷輦路考。宋皇臺紀念集。香港:香港趙族宗親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景康(1960)。紀賴際熙等保全宋皇臺遺址。宋皇臺紀念集。香港:香港趙族宗親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添強(2001)。九龍城地標之三:九龍城區史蹟概覽。九龍城。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添強(2001)。二十世紀前九龍城地區史略。九龍城。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區志堅(2008)。學海書樓推動中國文化教育的貢獻。香海傳薪錄:香港學海書樓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佩佳(1960)。九龍宋王臺及其他。宋皇臺紀念集。香港趙族宗親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歐梵(1996)。孤獨的旅行者--中國現代文學中自我的形象。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錦忠(2004)。重寫馬華文學史,或,離散與流動--從馬華文學到新興華文文學。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南投縣埔里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rook, Timothy、李榮泰(2004)。資本主義與中國的近(現)代歷史書寫。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潘朝陽(2001)。抗拒與復振的臺灣儒學傳統。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昭瑛(2000)。儒家詩學與日據時代的臺灣:經典詮釋的脈絡。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巫鴻、梅枚、肖鐵、施傑(2009)。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毓瑜(2005)。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胡適(2003)。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寅恪(2001)。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錦樹(1998)。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錢穆(1998)。駁胡適之說儒。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康有為(1981)。上清帝第二書。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永彬(2000)。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錦樹(2006)。境外中文、另類租借、現代性:論馬華文學史之前的馬華文學。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寅恪(2001)。王靜安先生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嚴志雄(2004)。自我技藝與性情、學問、世運--從傅柯到錢謙益。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密察(1997)。「歷史」的出現。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錦樹(2006)。論中體:絕對域與遭遇。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Gilroy, Paul(1997)。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Identity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new window
31.李歐梵(1996)。追求現代性(1895-1927)。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章士釗(1978)。王船山史說申義。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平原(2003)。鄉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當年遊俠人。台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永芳(2004)。丘逢甲與詩界革命。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美娥(2007)。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人的應世之道:以新竹王松為例。古典文學: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伯楨(1997)。南海康先生傳。追憶康有為。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彰建(1970)。康有為衣帶詔辨偽。戊戌變法史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立信(1994)。戊戌後康有為之海外詩歌研究。戊戌後康梁維新派研究論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平原(2003)。最後一個「王者師」:關於康有為。當年遊俠人。台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桑兵(2004)。新加坡華僑。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高嘉謙(2004)。丘菽園與新馬文學史現場。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吳盈靜(2004)。遺民紅學:邊緣處境的經典閱讀。清代台灣紅學初探。台北:大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歐梵(2002)。郁達夫:自我的幻象。李歐梵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姚夢桐(1987)。唱和郁達夫的詩。郁達夫研究論集。新加坡同安會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胡愈之(1985)。郁達夫的流亡與失蹤。流亡在赤道線上。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郁飛(1996)。郁達夫的星洲三年。眾說郁達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郁達夫(1992)。馬六甲記遊。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郁達夫(1992)。幾個問題。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紫薇(1984)。郁達夫被害前後。郁達夫卷。台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郁達夫(1992)。關於黃仲則。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郁達夫(1992)。談詩。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郁達夫(1992)。骸骨迷戀者的獨語。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郁達夫(1992)。敬悼許地山先生。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鄭子瑜(1996)。談郁達夫的南遊詩。詩論與詩紀。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鄭子瑜(1996)。郁達夫詩出自宋詩考。詩論與詩紀。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Prsek, Jaroslav(1985)。論郁達夫。郁達夫研究資料。廣州:花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郭沫若(1996)。論郁達夫。眾說郁達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郭沫若(1985)。《郁達夫詩詞抄》序。郁達夫研究資料。廣州:花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謝雲聲(1958)。郁達夫詩詞及其他。郁達夫紀念集。熱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鄭子瑜(1996)。論郁達夫的舊詩。詩論與詩紀。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鄭子瑜(1996)。論周氏兄弟的雜事詩。詩論與詩紀。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胡曉明(2006)。二十世紀中國詩學史小言。詩與文化心靈。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林朝崧(1992)。贈連君雅堂。無悶草唐詩存。台北:龍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小川環樹、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1986)。風與雲:中國感傷文學的起源。論中國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衍(1999)。海藏樓詩序。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黃美娥(2007)。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古典文學: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瞿鴻禨(2003)。明遺民朱舜水先生祠堂詩。近代上海詩學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魯迅(1980)。摩羅詩力說。魯迅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龔鵬程(1986)。論詩史。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鍾敬文(2004)。《天風海濤室詩鈔》跋語。中國民俗學之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蘇轍(2001)。雷州謝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蘇軾(1998)。晚香堂蘇帖。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韓愈(1996)。潮州刺史謝上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錢玄同(1999)。告遺老。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鄭思肖(1991)。大義略序。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黃錦樹(2006)。魂在。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楊松年(1995)。早期星馬作者的流浪意識。東南亞華人文學與文化。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趙園(2006)。遊走與播遷。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黃宗羲(1998)。避地賦。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馮友蘭(1998)。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總覽卷。昆明:雲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陳寅恪(2001)。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寅恪(2001)。俞曲園先生病中囈語跋。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傅斯年(2003)。周東封與殷遺民。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陳寅恪(2001)。輓王靜安先生。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陳昭瑛(1998)。明鄭時期台灣文學的民族性。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連橫(1976)。諸老列傳。臺灣通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梁啟超(1997)。給梁令嫻等的信。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梁元生(1997)。十九世紀新加坡華人社會中「士」階層之分析。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張我軍(2000)。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張我軍全集。北京:台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張恨水(1993)。新文藝家寫舊詩。上下古今談。太原:北岳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梁元生(1997)。十九世紀末期新加坡華人社會中之士人雅集。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孫康宜(2001)。擺脫與沈溺:龔自珍的情詩細讀。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徐志摩(2005)。讀桂林梁巨川先生遺書。徐志摩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徐復觀(2001)。中國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長。徐復觀雜文補編第1冊‧思想文化卷。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徐復觀(2001)。憂患之文化:壽錢賓四先生。徐復觀雜文補編第2冊‧思想文化卷。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胡適(2003)。不老:跋梁漱溟先生致陳獨秀書。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胡適(2003)。四十自述.逼上梁山。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胡適(2003)。說儒。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唐君毅(1984)。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林資修(1992)。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南強詩集.南強文錄。台北:龍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林毓生(1982)。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季麒光(1998)。題沈斯菴雜記詩。沈光文全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沈光文(2004)。東吟社序。國民文選.傳統漢文卷。台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李鐘珏(2002)。新加坡風土記。中國古籍中有關新加坡馬來西亞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朱之瑜(1984)。書簡四.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一。朱舜水集。台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朱舜水(1984)。遊後樂園賦。朱舜水集。台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余英時(1991)。一生為故國招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朱之瑜(1984)。安南供役紀事。朱舜水集。台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史書美、紀大偉(2005)。全球的文學,認可的機制。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王德威(2001)。壞孩子黃錦樹。由島至島。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德威(1998)。被壓抑的現代性。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德威(2007)。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今井弘濟、安積覺(1984)。舜水先生行實。朱舜水集。台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2004)。臺灣民主國成立之宣言。臺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1895-1945)。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Clifford, James(1997)。Diaspora。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6.Hon, Tze-ki(2001)。A Rock, a Text, and a Tablet: Making the Song Emperor's Terrace a Lieu de Mémoire。Places of Memory in Modern China History, Politics, and Identit。Leiden:Briu。  new window
117.黃人(1988)。錢牧齋文鈔序。黃人: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瞿式耜(1981)。報中興機會疏。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錢仲聯(2002)。夢苕盦詩話。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桑兵(2004)。臺灣民主國內渡官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施淑(2012)。臺灣詩人洪棄生的文化意識及身分認同。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朱傑勤(2008)。星洲詩人丘菽園。東南亞華僑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程光裕(1977)。南僑詩宗丘菽園。星馬華僑中之傑出人物。臺北:華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郁達夫(1992)。沉淪。郁達夫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徐持慶(2008)。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舊體詩詞發展概況。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章學誠、葉瑛校(1985)。詩教上。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鄭文泉(2009)。詩言何志?儒家詩教與今日大馬詩詞「情重於志」的發展。跨越時光:中國文學的傳播與接受(現當代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高旭(2003)。得孝陵磚一方,斫為「日月重光硯」,紀之以詩。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方修(1986)。馬華新文學簡說。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王德威(2015)。華夷風起:馬來西亞與華語語系文學。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王斑(1994)。王國維「壯美」說的政治無意識。學人。杭州:江蘇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張惠儀(2008)。粵籍遺老書法家與二十世紀初期香港書壇。香海傳薪錄:香港學海書樓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韓振華(1981)。七洲洋考。南海諸島史地考證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王德威(20070000)。後遺民寫作。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